体贴的心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2011.01.11

体贴的心
张立德

针对国中校长为了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下争取好的学校排名,而阻挠华裔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的事件,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表示明白校长的用意,但是不能赞同这样的做法。我对上述事件和副部长的谈话另有感想。

根据教育部的条例,只要有15人愿意学习华文,校方就有必要开班授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校长以学生在初中评估考试(PMR)华文成绩不理想,不让他们报考SPM华文的理由更不能成立。校方必须尊重学生学习及报考华文的意愿,学习母语是公民宪赋的权利。

校长或者任何决策人和管理人在做每一件事时,须情理法兼顾,要对他人有所关怀、敏感和有同理心,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或者只考虑部份人的需求,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在教育界尤甚。从教师、校长到教育官员,更不能对学生和家长的意愿麻木不仁。

从最近教育和其他领域发生的诸多课题,可以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失去一种体贴的心理。从个人到团体,再至公家机构,愈来愈失去这方面的美德;现在连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不禁让人担忧我们的下一代。从学生纪律问题有恶化的迹象来看,在他们的认知里,尊重他人并为他人设想,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教育局官员在处理师资调派事宜时,不断为华小添麻烦;校长为了“维护校誉”,阻止学生报考华文;大学预科班学院的讲师对迟入学的学生态度冷漠等例子,显得许多管理人、决策人和领导人处事粗枝大叶,鲁莽草率。

官员难道不知道师资调派不当,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吗?校长和讲师难道不了解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应同时兼顾各类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求,使每一位学生均能在适合其发展条件下,拥有同等机会,充份发展自我,以落实全人教育?

他们不是不懂,只是缺少一份感知的能力,不会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其他人的处境,更不用说在处理不当时,为他人添了麻烦,制造了种种问题,会因此感到羞愧。不体贴、心思不细微,没有反省能力,对各种问题就缺乏足够和敏锐的感觉,也不会主动去做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反应力不足,就会变成失责,因循下去,大家感知能力没有加强,加上没有一套赏罚制度,类似事情在沉静一阵后,很快故态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