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马大校园的师生曲

 

回荡在马大校园的师生曲

郑良树



 

作者简介

•郑良树,字百年,祖籍广东潮安,诞生于马来西亚新山。

•在新山寛柔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自幼即喜爱文史及教学。

•一九六0年负笈国立台湾大学,先后获文学士及文学硕士。

•大学毕业后曾回宽柔中学执教半年,其后又继续前往深造。

•一九七一年获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博士,为海外华裔获此学位之第一人。

•旋即返马,执教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先后担任马大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及系主任等职,历十七年之久。

一九八八年八月,转往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担任高级讲师。

他的学术著作有十几种之多,先后由北京、上海、台北等地出版。

•有的著作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有的著作未经许可即被台北翻印。

他经常出席各种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是中国孙子兵法学会的高级顾问。

他也擅长于散文及南洋历史小说。

•散文方面,已出版有《说因缘》及《中央之国》等。

•南洋历史小说方面,已出版《青云传奇》,并发表《石功风云》。

•他也喜爱书法及传统的山水画。

•一九八四年吉隆坡集珍庄为他及其夫人李石华主办第一个书画展。

一九九一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为他们主办第二个书画展。

 

 

自序——恶习难改

 

从马来亚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后,恶习依然难以戒改——喜爱舞文弄墨。八八年八月下旬离开吉隆坡时,《南洋商报》的老总张木钦兄约我「有空时,写些文章来」,并且说了一句非常动听的话:「不要让读者忘掉你!」当时心头一颤,心想,我并不以文为名,何来读者忘不忘之事?舞文弄墨只是寄兴遣怀而已,就如我写字画面,并不在意于成不成家,爱画就画,爱停就停,笔兴完全由我,非他人所能指使转移的。

 

抵港安顿之后,中文大学优美的校园触动了我许多灵思,于是,恶习又开始酝酿了。开始时似乎还写得比较勤,每月总维持着一篇的份量,答谢张老总的美意,发表的总题是〈香江随笔〉。后来逐渐疏懒,每三个月最多两篇,一年半后就完全戒改一停下来了。去年十月应邀到北京出席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畅游了十天,感触良多,于是恶习「死灰复燃」,又以〈神州记游〉为总题,另起炉灶,在《南洋商报》重新抛头露面,至于〈香江随笔〉,则承《蕉风》的雅意,转移阵地,继续南征北讨了。

 

在香港也认识了一些文艺界朋友,中文大学中文系里就有几位名驰中外的作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的恶习不但不可能「改过自新」,反而是「积重难返」——偶尔也让一些残篇断简在《星岛日报》的〈星辰〉版出出丑,露露形。

 

因此,搜集在本集里的十几篇文章,实际上都先后发表于《商报》、《星岛》及《蕉风》,是我学术研究之外的一些「兴来之笔」,遣怀怡情的游戏文章。

 

离开马来亚大学,是我当初兴冲冲飞赴马大上任时做梦也没想到的事——马来西亚是我的国家,在自己国家高等学府里教育下一代,是我的「基本人权」,也是我的「国民义务」,任谁也不能剥夺。然而,这个心愿经常被腐蚀和打击,八十年代的中期,我就开始渐萌离意,八七年离意乃坚,八八年就毅然再度振翅高飞----这一次,我要回到汉学研究的主流里来,以免日日夜夜遭受「缺乏资料」的侵扰。

 

和马大中文系「相处」十七年了,我当然很舍不得离开;毕竟,人生会有多少个十七年呵!何况那里还有许多相处融洽的同事以及一大群可爱的热带儿女!然而,我万万没有料想到,同事们以及那一大群儿女们对我离开所造成的「波动」,竟是那么「大」,使我感动得几乎想打起退堂鼓——我不离开了。假如那时有几位同学跑上前来说:「老师,您不要离开我们,好吗?」我十分相信,我一定拥抱他们,再留下来。

 

三年来,每到圣诞节或农历新年,我收到的红色贺卡多得连整幅客厅墙壁都挂不上,唉,这种浓厚温馨的感惜,真是使我「悔不当初」呵!就让这本小册子来纪念我们这段「永世不忘」的恩情吧!我在马来亚大学成就你们,是马来亚大学及你们成就了这本小书。

 

一九九一年二月五日序于中文大学

 

 

 

目录

作者简介

自序

回荡在斑苔谷的师生曲

跨进中大

又见杜鹃花城

风雨故乡情

吐露港高速公路

蕉风椰雨送旧情

看电视在香港

《山海经》和香港

香港的脉搏

唐诗宋词的音乐化

战前宽柔校长马树礼先生

古今多少事

读中文系的人

附录

附录一 勇者为惧——记郑良树老师 祝金梅

附录二 送别郑良树师 贝镇标

附录三 写在郑老师离开前 袁慧晶

附录四 秋,我来到福尔摩沙——致恩师郑良树 林幸谦

附录五 老师 孙天心

附录六 此去经年 程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