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羣认同~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法则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乙种第十四号

 

方言羣认同~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法则

麦留芳



 

中华民国七十四年九月

台北 南港

 

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专刊乙种第十四号

方言羣认同

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法则

定价:

精装新台币:贰佰伍拾元

平装新台币:贰佰元

 

著者:麦留 

出版者: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发行者: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印刷者:永裕印刷厂

地址:台北市西昌街168

电话:3068064

中华民国七十四年九月

 

 

序言

 

东南亚华人对当地社会与文化的认同问题,一直来都是热门的硏究课题。在星马方面,这类硏究也与日俱増。笔者的硏究兴趣是星马华人对自己社羣的认同,亦卽是他们之间划地自限,组帮结派的社会现象。借用硏究淸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学者的术语,那就是指华人社羣之间的分类法则。

 

中国人移入星、马地区已有数代的歴史,当地政治体系亦在该段时间内经历过无数次的嬗递,故华人社羣间的社会认同曾经蜕变亦是极其自然之事。本硏究的焦点是他们的方言羣认同。这个在涵盖范围方面要比祖籍认同来得广泛的观念,相信是星马华人移民采用的分类法则中最早的一种,也许祖籍认同的分类法则在十七世纪以前曾盛行于马六甲的漳、泉福建人之间,可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本硏究所应用的人口普查及碑文资料在时序上并不一致,且所包含的时间起自1800年以迄于1947年。稍微涉猎过星马政治史的人都会知道,在这年当中,目前的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共和国曾以多个政治体系在历史上出现过。这些政治体系包括葡属马六甲、荷属马六甲、英属马六甲、英属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土邦、以及英属马来亚等。这其中没有一个政治体系可以很正确地代表这147年的政治变迁。这无形中就给本硏究的题目带来了一个似小又大的麻烦。为解除这个因资料的限制条件所产生的窘局,我们压以‘早期星马'来代表这些多元的政体。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以星(新加坡)冠于马(马来西亚)之前仅是民间的习惯用法,并无其他特别含意。

 

由于笔者的学院训练是社会学,在方法学的应用上较倾向于社会科学。因之,在搜罗及处理民俗与历史资料方面,必会失之空泛。民俗资料需求积极及广面的搜集,历史档案则讲究长期浸淫与火候,专治社会学的,似乎很缺乏这种靱性及耐性。以囫图呑枣去形容社会科学的硏究精神虽嫌过于苛刻,却也可以之警惕笔者在民俗及历史资料方面的处理态度与手法。

 

本硏究的完成,硏究者本身虽是肇始与终结的人,但在整个硏究过程中曾给予协助的人士及机构相当的多,兹摘述如下:在捜集碑文资料方面曾得助于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Tan Chee Beng博士,马六甲的张锡山,槟城的温梓川和张少寛各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曾资助笔者其中一次赴马六甲的费用,嗣后又慨予笔者相当于一年的硏究假期。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给笔者以非全力以赴不可的硏究补助;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提供硏究,设备和环境,以及支付资料处理的部份费用;曾令芳小姐协助资料处理工作,合当感谢。

 

此外,尙有在各方面协助过笔者的前辈,同仁及朋友,他们知道我所欠他们的不是笔墨所能表达的。

 

 

 

简目

 

序言

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海外华人的分类

第三章 中国迁民的聚落型态

第四章 市区内的地缘社羣

第五章  方言羣的互动模式

第六章 各帮组织与领导人物

第七章 讨论

附录

参考书目

 

 

目次

 

第一章 导论

一、社会认同的根源

二、硏究资料源

 

第二章 海外华人的分类

一、中国迁民本身的看法

二、移入地政府的观点

三、中国的官方态度

四、一个海外华人的理念型

五、定义举隅

 

第三章 中国迁民的聚落型态

一、人口的移动

⑴三州府的中国迁民

⑵马来联邦的中国迁民

⑶非联邦州内之中国人人口

二、方言羣的聚落型态

⑴三州府的方言羣

⑵马来联邦的方言羣

⑶其他马来各州

 

第四章 市区内的地缘社羣

 

第五章 方言羣的互动模式

一、越帮参与

⑴交互出现的人名的次数

⑵捐款的相对数额

二、活动模式

 

第六章 各帮组织与领导人物

一、经济参与和社会动员

二、各帮羣的领导层

 

第七章 讨论

 

附录

一、图表

二、马六甲韩江会馆碑文

三、星马特殊人名、地名、制度等之译名

四、现代星马政治人物与制度译名

参考书目

 

附表目次

2.1   南洋迁民离国的主因

2.2   移民南来的原因

2.3   当代海外华人的理念型

3.1   三州府历年华人人口

3.2   三州府华人人口占该府总人口的百分比

3.3   拥有30%以上中国人口的三州府

3.4   马来联邦四州各乡鎭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5   拥有30%以上中国人口的马来联邦乡鎭

3.6   非马来联邦五州各乡鎭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7   拥有30%以上中国人口的非马来联邦五州的乡鎭

3.8   拥有两万人口以上的城、鎭或县

3.9   中国人口占优势的地区的百分比与数目

3.10海峡殖民地主要方言羣在职业上的分布

3.11各方言羣在三州府的百分比

3.12雪兰莪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3霹雳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4森美兰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5彭亨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6玻璃市州及丁加奴州内的各主要地区之中国方言羣分布

3.17吉打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8吉兰丹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3.19柔佛州内的中国方言羣分布

4.1   麻坡中国方言羣在普查分区内之分布

4.2   新加坡中国方言羣在普查分区内的分布情形

4.3   槟城中国方言羣在普査分区内的分布情形

4.4   马六甲中国方言羣在普查区内之分布

5.1   新加坡方言羣的越帮参与次数

5.2   新加坡福建小羣与他帮间的越帮参与次数

5.3   新加坡福建小羣间的越帮参与次数

5.4   马六甲方言羣的越帮参与次数

5.5   槟城方言羣的越帮参与次数

5.6   新加坡越帮参与者捐款之差额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値

5.7新加坡越帮参与者予各帮的较大宗主要捐款的次数与平均数

5.8马六甲越帮参与者捐款之差额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値

5.9马六甲越帮参与者予各帮的较大宗捐款的次数与平均数

5.10槟城越帮参与者捐款之差额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

5.11槟城越帮参与者予各帮较大宗捐款的次数与平均数

5.12新加坡客家人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3马六甲客家人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4新加坡福建人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5马六甲福建人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6新加坡漳、泉人的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7新加坡广东人组织依越帮参与次数所定之位序

5.18新加坡秘密结社社员的社会参与

6.1各福建人与广东人/客家人首五名最大捐款者其捐款额之比例(新加坡)

6.2福建人与广东人/客家人首三名最大捐款者其捐款额之年别比例(新加坡)

6.3各帮首五名最大捐款者其捐款额之比例(马六甲)

6.4各帮首三名最大捐款者其捐款额之年别比例(马六甲)

6.5两我捐款平均数的比例(新加坡)

6.6两帮捐款平均数的比例(马六甲)

6.7两帮捐款平均数的比例(槟城)

6.8两帮捐款者平均数的比例(新加坡

6.9两帮捐款者平均数的比例(马六甲)

6.10两帮捐款者平均数的比例(槟城)

6.11捐款达千元或四次以上的福建(广、客)帯人数(新加坡)

6.12福建帮个人捐款达二千元以上者(新加坡)

6.13福建帮个人捐款达四次以上者(新加坡)

6.14广、客帮个人捐款达四次以上者(新加坡)

6.15捐款达千元或四次以上的福建及他帮人数(马六甲)

6.16福建帮个人捐款达二千元以上者(马六甲)

6.17福建帮个人捐款达五次以上者(马六甲)

6.18客帮个人捐款达五次以上者(马六甲)

6.19福(广)帮捐赠数目与次数(槟城)

6.20福(广)帮个人捐款达一千元以上者或四次以上者(槟城)

 

附图目次

3.1   马来亚在十九世纪经济发展情况

3.2   一九四一年马来亚经济发展情况

4.1   三州府市街内中国方言羣的聚落型态

4.2   新加坡人口普查分区图

4.3   槟城人口普查分区图

4.4   马六甲人口普查分区图

5.1   十九世纪新加坡各方言羣互动情形

5.2   十九世纪马六甲各方言羣互动情形

6.1   薛佛记与陈金声家族的简要系谱

6

 

附录

一、图表

A6.1各帮个人捐款数额达一千元以上者(新加坡)

A6.2各帮个人捐款达四次以上者(新加坡)

A6.3福建帮个人捐款达四次及千元以上者(新加坡)

A6.4福建帮个人捐款在$1000$2000之间者(新加坡)

A6.5广、客帮个人捐款在$1000$2000之间者(新加坡)

A6.6各帮个人捐款数额达一千元以上者(马六甲)

A6.7各帮个人捐款次数达五次以上者(马六甲)

A6.8福建帮个人捐款达五次及千元以上者(马六甲)

二、马六甲韩江会馆碑文

三、星马特殊人名、地名、制度等之译名

四、现代星马政治人物与制度译名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