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化及其特性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马华文化及其特性

刘崇汉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简称马华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要成分,同时包容了本地主体民族(西马的马来民族及东马的主体民族)的文化成分和西方文化成分的一个文化系统,是马来西亚华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传播并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从马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看,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源,本地区文化(包括主体民族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通过其基础组织(包括华团、华校、华资企业、华文出版业)传承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文化及吸收本地区主体民族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包括民主、科学、法制及管理文化)。

 

从马来西亚华族的发展历程来看,马来西亚华人有着以下不同的成分和背景,包括教育背景、方言群、居住区域、职业背景及社会阶层背景,而本土环境(包括政策)的影响更是重要的因素。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上述种种状况是构成马华文化特性的基础和依据。

 

马华文化具有那些特性呢?笔者尝试提出5点来加以探讨:

 

1.战斗的

 

“战斗”在此非指进犯他人,而是一种维护本身权益的“护根”举动。

 

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内所面对的文化挑战,决定了马华文化的战斗特性。从殖民政府时期开始,马华文化便在华人先辈不断争取华文教育及文化事业的运动中孕育成长。因此,马华文化不乏反对殖民压迫及争取权益的传统。

 

华人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为我国作出开发国家的贡献。我国独立时期,华人公民权及文化教育地位是在先辈奋斗不息及坚持争取下所取得的成果。独立后至今,华社仍不断开展争取华文教育及华人文化地位的斗争,危机感与忧患意识亦挥之不去。

 

危机感、忧患意识更驱使华社掀起了文化自强运动,包括70年代的华教复兴运动,80年代的国家文化辩论、全国华团文化大会、华团文化备忘录。全国各州的中华大会堂更以实际行动在各州轮值主办华人文化节。到了90年代,华团也不断举办高层次的文化研讨,大专组织及青年团体也加入探讨马华文化及文化交流等课题。

 

马华文化的“战斗性”也表现在针对马华文化所展现的批判精神,然而应避免过于强烈之意识形态化。有关对马华文化的批判,好的和有建设性的应加以纳,对有欠客观及狂妄的批评,我们应以具体的文化建设来给予回应。

 

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批评都将刺激马华文化更具“忧患意识及危机感”特性。

 

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政治与经济现势来谈文化,必须用综合策略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2.民族的

 

马来西亚华人对马来西亚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不容争议的,而国内各民族享有民族文化认同权也是不容否定的基本权。马华文化是马来西亚华人这个族群在本土环境里发展起来的整体性产物一一马来西亚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子系统。马来西亚华人拥有维护与发展马华文化基本权。

 

在同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下,我国各民族诚然拥有一定的文化共同点。除了在认同方面(尤其是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共同点外,华文学校的特色有别于马来文学校和印文学校。华人的企业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企业文化亦不尽相同。华团组织型态及特性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其他民族的社团组织。马来西亚华人的价值观、民族风尚、学校、社团组织、企业、出版机构的文化成果构成了马华文化的民族性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这句话适用于我国任何民族,马华文化便是华裔马来西亚人赖以向上发展的根,马华文化的特性必然是民族的,马华文化主要吸收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作为马华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

 

马来西亚华人兴学办校,发展华文教育及本族文化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护根”精神。国内无数的华资中小企业更是民族经济的基石和命脉,也是华巫真诚联营的前提。华资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马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也是今后应致力研究发展的策略性领域。

 

马华文化的各个环节,包括华团文化、华校文化、华文报文化、华人宗教习俗文化等都须加强马华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科学的

 

台湾学者沈清松为“文化”提出一个较具包容性和系统性的定义,他认为文化包含了终极信仰、认知系统、规范系统、表现系统和行动系统等5个次系统。

 

本文中科学一词的含义包括技术,科学和技术分别属于文化中的认知系统(神话、哲学、科学等皆属之)和行动系统。每一种文化都含有上述5个次系统。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与道德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组成部分(非西方文化或某种文化专有),而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形成的科学的认知体系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重要。行动系统是对自然和人群所采取的开发或管理的全套办法,以便有利于人群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诸项社会工程(尤重精神生活)。

 

马华文化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便接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况且华人多从事经济开发的工作,因此很早便接触科技文化。华人先辈带来的中华文化和技艺对我国的开发还起过历史上的重大作用。马华文化所处的本国环境因而决定了马华文化的科学特性“基因”。

 

整体而言,经过殖民政府统治下的我国社会是较早接触科学各领域的(包括管理、军制、法制等)。对华社而言,中华文化的科技传统及五四运动对科学的推动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殖民统治政权重商和发展工业倾向以及科技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运作性现实,科技文化在理论上是马华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的一环,实际的情况是重视不足,开发无力。

 

话虽如此,马华文化的中医中药文化的建设、农业科技的开发、新技术及工业上的发明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接触西方科技文化相当早,便少走了一些弯路,也有一些成绩。

 

另外,在华人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方面,趋势是杜绝迷信色彩,导引正信宗教的弘扬,提升宗教信仰内涵及鼓励宗教思想之学术性研究-所谓科学的马华文化就是反迷信,并在观察与分析某一事物时,应抱持客观的态度,找出其本质。

 

至于“科学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应能触及社会深处。写作人应深入民间生活,以较客观的观察及主观的笔触,写出较全面反映马华社会的作品来。

 

4.进步的

 

马华文化虽然不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但马华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

 

我们说马华文化是进步的,因为马华文化的反封建、反侵略、反对灰黄的优良传统。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日卫马日子里,进步的马华文化更突显其爱国精神。华人社会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及投身于抗日卫马的反侵略行动是正义的事业。这种支援正义事业的精神与爱国情操是马华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资源。

 

我们说马华文化是发展的,因为马华文化处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很自然地与各种外来的文化进行接触,可喜的是马华文化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份,以不断丰富本身的文化。

 

马华文化的进步特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减少对抗性意识,加强内聚力;

②强调兼收并蓄的精神;

③多元文化的认知取向;

实际的情况是:逆流不少。

 

5.大众的

 

马华文化是马来西亚文化的一环,马华文化处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顾及各族人民的和谐及团结的敏感度便是一种习得的特性。马华文化是为大众的,谋求安定团结的,因此反对渲染种族歧视、种族情绪及沙文主义。这是与历史走向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特性(若文化乃生存策略)。

 

华人先辈在很早时候便从事翻译马来语的工作,以促进商业及文化交流。

 

在华社内部,有商人、资本家、知识分子、劳动阶层。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民成份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谋求社会与人民的福祉,并致力减少过于尖锐的对立局面或“内耗”。华人社会还存在不同教育背景的社群成分,但他们首先站在马华文化作为团结因素的立足点上,继而也必然从多元文化社会的角度、国际上多元文化互动交流大潮的角度来视察本族文化。

 

因此,马华文化的“大众的”特性即是首先站在华社不同层面来作包容性的观察,包括不同方言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阶层。这里也涉及所谓大众的、兼收并蓄的文化视角,即包含摒除对抗性意识。除了争议与批评外,华社中的党团之间在历史上仍有不少的合作例子。摒除过激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抱持全局观点、人民利益及多重取向的文化认知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都必须加强。

 

华人社会中的家庭单位、学校单位、社区单位及社团组织是推行马华文化的基本单位。

 

华人社会一方面要加强马华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整理工作,另一方面须着重落实马华文化内涵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去。

 

结语

 

上述战斗的、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和大众的马华文化特性虽然也存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但马华文化的特性必然与本民族的文化经历及本民族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相结合。

 

在理论上,西方文化及主体民族文化的优良成分已纳入马华文化的结构中,但在精神上尚未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中。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加强。

 

在实际努力方面,华社中的华团、华校、华文报、华人企业及华族知识分子须共同谋求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尤其是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工作。

 

如何发挥马华文化的特性以配合国内争取文化开放之努力和国际文化多元主义大趋势是今后重要的工作任务。既然华巫文化交流多停留在表层文化方面,深入到深层文化的还不多,华社有必要一方面促进马华文化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另一方面应开拓与友族交流的更多管道。

 

31-01-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