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古晋中华中学首任校长林从周
阜东
林从周先生是福建诏安仕渡村人,出身於富裕之家,聪颖好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於福建省最高学府一厦门大学。1938年初他自中国南来,受聘为古晋历史悠久之福建学校之校长,由於领导有方,师资亦佳,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因此人们喜欢把子女送进该校,致使学生人数激增,成为本州一间规模最大,远近闻名的学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挥军南侵,学校被迫关闭,林先生避难到山芭靠种值蔬菜和蕃薯,兼养鸡鸭等家禽来维持生活。翌年7月,他因曾担任古晋筹赈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委员,被捕入狱7天。
日军采取怀柔政策,吩咐他出狱后不许躲避必须在所属公会服务,从旁协助政府。随后他被任为福建公会秘书,白天到市区工作,傍晚则回郊外自己所盖的茅屋,养鸡种菜,作为退路。
1944年6月,林先生在鹰犬构陷下,再次入狱,罪名为反日份子,连同一些也在莫须有罪名下被捕的华社领袖,糟受残酷拷打,苦不堪言。这样日复一日,严刑逼供,均无结果,日军只好把他们释放,此次被捕,共计58天。
林先生脱离虎口,犹有馀悸,为求安全,乃避居海口,靠煮盐为生。不久染上虐疾,战乱无药可医,只有听天由命。等到病势稍愈,日军派人四处找他,要他回市区工作。他被迫在沿海一带流荡,直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止。
砂劳越光复后,古晋华人社团逐渐恢复活动,在教育方面则建议将战前各属华校联合起来,遂由教育界同仁举行座谈会,恢复古晋中华教育会的活动。林先生被推举为主席,着手筹备复办华校。因缺乏经济,乃实行义务教育,所有教职员均不受薪。后来在教育会努力筹措下,赞助金源源而来,始每月发数十元津贴给教职员,至於教育会执委,如林先生等人,则须自己设法维持生活。
1946年一月初,教育会召集本地各属十三社团组成正式校董会,实行统筹统办,打破战前帮派作风,把五间小学定名为古晋中华小学第一校至第五校,中学则称为古晋中华中学。林先生获选为校董兼任中华中学校长。当时全校只有初中部六班,学生人数二百名左右。在他落力主持下,校务蒸蒸日上,学生与年俱增,教师也跟着增加。
林先生以培育下一代为职志,平日着重身教,凡事亲力亲为,有始有终,这一点极受师生们称道。他为人正直谦恭,待人和蔼可亲;不过对於一些屡劝不听的学生,却相当严厉。
在林从周先生掌校时,笔者曾目睹下列事件:
1950年,我在中华中学念初一。有一天朝会时,他向一名时常拖欠学费而将之用在其它方面的初三学生大发雷霆。他说,作为一名好学生应该谨守校规。按时缴纳学费,千万不可把学费用在其他方面,须由级任再三催促才在月底设法交付。这名学生自知理亏,任由训斥,后来再也不敢挪用学费,每月准时缴纳,没有拖欠的现象。
作为校长,林先生授课不多;然而教师病假,需人代课时,他往往亲自执行职责,尽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导。记得有一次,我们的英文老师病了,由他暂代一节课,他毫不含糊地教我们读音,使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惜他无意长久担任校长,1951年6月,校董会终於挽留不了多次呈辞,去志甚坚的林先生,而由来自香港的张俊先生代替他的职位。离开教育圈以后,他首先出任一锯木厂及农场之董事经理,实现了多年来梦想从商的愿望;惟当时木价欠佳,经济周转困难,弄得他心力交瘁,寝食不安。
幸亏后来木价渐升,且有木桐出口,才松了一口气,不再为经济所苦。1959年锯木厂卖与他人,他分得一笔可观的款项,颇有赋归之意。因觉尚有其他生意可做,故延至1963年始回乡巡视。不久又回到古晋,与人合作在郊外开辟养鸡场。他对养鸡深具兴趣,也颇有研究,如果一切顺利,每年可获利不少。孰料过了两三年,不幸发生鸡瘟,鸡场惨遭波及,损失奇重,打击不小,令他心灰意懒,遂於1970年北归终老,卒年七十馀岁。
林先生经营养鸡场期间,仍十分关心华文教育的发展,曾给当时的校董会提供办学的意见。
林先生遗孀吴淑卿女士与子女孙儿均在中国。长子与长媳皆为医生,次子为工厂高级职员,女儿则在政府机关任职。此外,孙儿们亦皆头角峥嵘,前途无量。
显然,这位对兴学办教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界前辈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作为后辈的我们应持久努力,维护与发展华教,以慰其在天之灵!
本文部分资料取自沈济宽先生著《我与林从周先生》一文)
(原载1992年6月21日《国际时报》)
林从周
古晋中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