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砂劳越教育界老前辈 沈济宽
沈保耀
绪言
在砂劳越首府古晋市教育界、文化界、商界、社团、提起沈济宽先生,可说是人人知晓。沈先生今年83高龄,在砂劳越居住足足五十多年,对砂劳越教育的贡献真可说是成绩斐然,对于社团的服务,也可说是事功彪炳。他历任砂劳越诏安会馆主席、总务;福建公会署理主席、梅山公所副主席。古晋中华教育会主任,古晋中华三间中学总监学,古晋中华第三中学校长,古晋中华第一小学校长,砂劳越友联印务公司及砂劳越时报经理,古晋出入口商集兴公司经理等等职务,都有不俗的表现,但现在只就他在教育上的贡献略述一二:
南渡以前任仕渡乡乡长
沈先生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仕江村,在县立旧制中学毕业后,即被县立城南小学聘为教师,后来又被邑中最负盛名的丹诏小学聘为高级语文教师。
1934年,中国大陆政治动乱,国民党政府压制进步青年,沈先生被乡人举为乡长,领导村民筑路。他满腔热情,廉洁奉公,自带干粮,每日与村民在烈日下工作。因为被分配筑路的这段公路,要开山辟岭,当时没有机器,只靠徒手使用锄头畚箕,因此工程进展很慢而误约期,被工程处扣留起来,后由国民党官员某出面缓颊,才被释放。
后来因乡中宗亲有人涉及刑事案件,政府派军队搜捕凶手,又向乡长追究责任,沈先生见形势不妙,赶快辞职,并远走南洋。
任第四省岭坡 振南小学校长
沈先生1934年杪离开故乡只身南渡。到达美里,得同乡实巫的侨领沈耀琨先生之介绍,担任岭坡振南学校校长。
当时岭坡只有十几间店,八十巴仙是诏安同乡,而且大部分为陈许两姓,即如此,邻里之间,还是纠纷不绝。沈先生到后,日间教二十几位分成四班的学生,讲课讲到喉咙嘶哑,晚上,星期日还要为村民的大大小小纠纷充鲁仲连。幸得其时政府大财库田振秀先生从旁协助,才使得许多本来要闹上法庭的诉讼,庭外和解,因此,沈先生无形中成为地方上的”老大”,而得到村民的极端拥护。
3年后,大财库田振秀先生调离岭坡,沈先生也觉得小地方很难发展,便坚决辞去校长职位。
任古晋福建学校小学部主任
1938年初,沈先生到新加坡旅行,住在爱同学校。这时,同乡林从周先生恰好受聘为古晋福建学校校长南来,便请沈先生为小学部训育主任。
当时福建学校原分有男女班,至林校长长校,才混合起来。从此,林校长把全副精神放在中学部,而小学部则归沈先生全权办理。
古晋沦陷时期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不久,砂劳越沦陷。古晋在日本人统治下,许多教育界人士被日本宪兵捕去,说他们是抗日分子。沈先生命大,幸未被波及,惟这三年八个月的黑暗日子也够他忧心忡仲,朝不保夕。
他寄居海口一个小村——惹益。宗亲的店里,与友人合伙做点小生意,即把榨过油的椰粕用小船运来古晋,换回一些旧衣服、针线、日用品。每一道来回约三、四日,也有不少的入息,但到后来日本投降时,赚到的四、五万元的日本钞票,变成一堆废纸。
日军投降与砂劳越光复
1945年8月15日,沈先生正在惹益宗亲开的店帮忙做生意。一位马来同胞前来告诉他:“沈先生,有人找你!”沈先生往河边一看,一个身材矮瘦黝黑的老人,头缠花布,面上胡子尺把长,根本不认识。但待到那老人走近前来,仔细一看,才认出是老友林从周先生。
林先生在日本军来后,躲到市郊上合发园养猪种菜,一时也平安无事。殊知有一天,几个宪兵到来抓他,说他参加抗日组织,被带到宪兵部,打得遍体鳞伤。囚禁一个星期以后,因查无实据,才放了出来。林先生经此一吓,不敢再住在古晋,从此,雇一只小船,白天到处漂泊,晚上随便找一个沙滩过夜,以逃避宪兵们的魔爪。
当沈先生款待林先生好好吃一顿午餐时,忽然天边飞来一架日机,大家正在惊慌失措,却不料那架日机在空中盘旋后,撒下雪片似的传单。沈先生叫人拾取一张来看,原来是日本政府已向联军投降了。这时沈先生紧握着林先生的双手,双眼饱含着酸泪说:“我们可以回古晋了”!
中华教育会 领导华校复办
联军登陆,日军投降,古晋市上各间英校相继开学,唯独华校如一个烂摊子,无人收拾。这时,教育部视学官徐耀东、万道奎两位先生召集林先生与沈先生,建议再成立中华教育会,负责各华校复办事宜。同时采用统筹统办,把战前各属的学校,如福建、崇本、民德、越光、启智、依次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五间小学,前面冠以中华公学。而沈先生就担任中学第一小学校长。
当时各校缺乏经费,没有桌椅,只好因陋就简,用十寸阔的木板两片拼成做桌面,以打地基用的红木树干做椅脚,每张桌子坐六个人,开学上课。起先,教师纯粹属义务性质,后来藉,4月4日儿童节,10月10日双十节举行筹款游艺会、茶园以筹募办学经费,结果成绩很好,使到每位教师每月也都有四、五十元的薪水了。
转入商界及校董会时期
1948年,沈先生被同乡好友拉去合股经营出入口生意,因此辞去一小校长职位。
沈先生的生意,在韩战时,做得很出色;但韩战过后,生意走下坡,又所买的胡椒园得腐根病,好几口胡椒园,旦夕之间,化为荒地。因此,沈先生收拾生意,赋闲一时。
当时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如野火燎原影响南洋各地,古晋中华中学也不能幸免,学生为新思想所激匿,竟闹成偌大的风潮,迫得政府插手干涉。
1956年底,当时中中校董会以为沈先生有魄力,有才干,有见识,便由侯谋灿,陈水皎两位先生商请沈先生出来主持校董会办事处任务。
沈先生揆时度势,欣然受命,为校董会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以当时古晋的十三社团为骨干,辅以八位社会贤达,组成古晋中华中学校董会,上设主席、副主席。下设秘书长、财政小组、教育小组,两小组每两周举行会议一次,校董会每月举行会议一次,讨论和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
经过沈先生的认真整顿以后,中华中学的校风日趋良好,教学上已上轨道,沈先生认为目的已达,便挂冠求去。
搞印务,办报纸及重执教鞭
1957年下半年沈先生转向印务业及报业方面发展。他出任友联印务公司及砂劳越时报经理,有空时,也帮助报纸写些杂文登在“如是我闻”专栏。当时编辑沈继兴先生文笔犀利,下笔千言,倚马立就:记者谢水旺先生文笔亦好,与编辑真如牡丹绿叶,相得益彰。所以该报初办时甚得社会人士的青睐,拍手叫好。惜后来,物价高涨,员工待遇提高后,入不敷出,迫得停刊,而印务业亦因此易主。
担任总监学与三中校长
1957年,中华中学发展迅速,学生超过两千人,校董会为有效管理,第二次请沈先生出掌校董会办事处主任。后因教育部新的指示,把主任改为总监学。沈先生当总监学外,尚有两位副总监学即廖尢和黄卓廷两位先生。当时办学经费比较充足,原因是轮船公司把出口的树胶,每担抽出若干作为中中办学经费。
1962年,政府实行中学改制,古晋中华中学退出津贴,分为第一、第三、第四中学。这时,第三中学找不到适合的校长,校董会便商请沈先生出任三中校长。
当时三中借用中华第五小学校址,办了一年,政府要收回五小校地,校董会只好在福州第一路尾觅地建第三中学新校舍。
三中新教室在三个月内完成。初搬入时,一片瓦砾待理,沈先生每口带领员生清除废置的砖石,在道路两旁植树,在空地建球场,在角落筑花圃,好不容易才把三中美化起来。
沈先生在三中,为迎合时代的需求,开办商业班,英语班,在一个交通条件较差,学生来源较少的环境里,兢兢业业,居然也培养出不少人才。成为众人瞩目的一间中学。
沈先生在三中的时间最长,一共11年,到1973年,自觉年纪已老,三中也已步入坦途,后继有人,便毅然放下校印,这年沈先生是65岁。
沈先生为人热情豪爽,平易近人,急公好义,肯负责任,故在他任职期间,都能获得同事的合作,和信任,家长的信赖和尊敬,故今日在古晋社会上政、商、教及报界,都有沈先生的高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沈先生的学生不下一万人,沈先生真不愧是砂劳越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
(原载1992年5月24日《国际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