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没落的帝王村!土地问题人口外移

 星洲日报2011.04.27


老港,没落的帝王村!土地问题人口外移


    麻坡县的这个地方叫老港,一个很纯朴的乡区。正如其名,老港已随着时代变迁,越显老态龙钟之势。如果有一天,老老港人已不在,新老港人则向外发展,老港或就这样老去、没落了。

    老港只有一条大街,现仅存47户华裔人家,每一户人家都居住在马来保留地上,也因如此,造成许多老港人为了将来更有保障,纷纷选择离开这个居住了一大半辈子的好地方。

    还留下来的,都不舍这里的浓郁人情味与清闲生活方式;而年轻人选择离乡背景,只因要有更好的发展,但,还是会趁老港的大日子一一圣明庙圣德大帝圣诞回家去,热闹庆祝一番,也看看家乡的样子。


魏育仁:纯朴人情邻里交情好

    从小生活在老港至今的魏育仁(58岁),最爱这里的纯朴人情,他说,老港人不会勾心斗角,居民之间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邻里的交情好,很团结。

    为一名小园主的魏氏指出,早期六七十年代,这里有百多户人家,现在仅剩47户;而大多年轻人一旦学校毕业,便到外地去工作,造成居民老化更为严重。就以他来说,育有5名孩子,有2男1女在外地。

    “这里除有3户人家,其他所有居民的屋子都建在马来保留地上,每月租金从40至200余今吉不等。”

    他希望政府能够拨出地段,以免老港从巴莪区的地图中消失。


沈伟荣:圣明庙诞大过过年

    在新加坡从事装修工程的沈伟荣(31岁)说,老港人的大日子不是农历新年,而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圣明庙圣德大帝圣诞,这一天,在外地发展的90%年轻人一定会回来庆祝。

    “农历新年倒没比圣德大帝这大日子热闹,我相信,这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现象。”

    他表示,许多新老港人在新年没回乡倒觉得无所谓,可是,大日子到来几乎全部会回家,吃喝聚集在一起,并共赏娱兴节目,共庆‘第二个新年’最少5天。而今年则适逢庙庆70周年,庆祝仪式长达8天。

    虽已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伟荣,因祖先在老港,庙宇也在这里,他仍心系老港,他说:“往后,每隔一段时日找还是会回来的。”


山上有甲苏丹皇陵 老港又称帝王村

    老港(Kampung Raja)位于麻坡东北部,距离巴莪只有两英里的一个偏僻乡村。

    老港,被称为甘榜拉惹,是与马六甲王朝末期数名苏丹有密切关系。马六甲沦陷后,苏丹马末就由水路退守巴莪。在老港武吉拉末山上就有马六甲苏丹拉乌丁皇陵,增添了不少史实色彩,也因此有了帝王村这个雅称。

    老港开埠比巴莪远久,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居民以马来人居多,华人目前有40余户。于1940至50年代全盛时期,华人曾有60余户人家。


土地因素各发展停滞不前

    造成人口往外移的因素,除了乡区经常面对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外,老港居民的屋地大多是马来保留地,住屋没有保障,各项发展停滞不前是主要因素。

    多年以前,当地村民曾向有关部长提出申诉,在邻近找块政府地,以便整村华裔居民迁到新址谋求发展,并一劳水逸解决屋地问题,可惜,迄今尚无任何进展。

    麻雀虽小,老港地方虽小,但是这里也有各类组织,政党方面就有马华支会;青团运也曾在当地活跃一时,惟现已停顿。


魏国良:每户最少育4儿女

    魏国良(56岁,割胶)觉得,在老港生活很简单,除了和邻居在咖啡店喝咖啡、聚在五脚基喝喝酒聊天,就没有其他娱乐了。也因此,老港每一户人家,最少都育有4至5名儿女,最高则多达13人。

    “老港人多生育,是响应了一些华团要华裔多生育的号召,在增加华裔人口方面,可说作出一些小贡献啊!”

    他本身就有7名子女,仅剩2名女儿尚在巴莪求学,余者都在新加坡和新山工作。

    他也不担心往后子女都往外发展,再说,发展是应该的。至于老家会否永留在老港,则看孩子的意愿了。”


现在要发展老港很难 蔡泉通举家迁至巴莪

    在老港落地生根逾50年后,蔡泉通逼于马来保留地的无奈,于2004年举家迁到巴莪居住。

    不过,现年57岁的蔡氏,偶有时间,还是会回到老港探望老明友。

    他说:“以前,这里的马来村长允让居民在马来保留地上建屋子,而先辈也没多加考虑,哪里有得建就盖了一间屋子。”

    为此,他认为现在要发展老港是难事,何况,先辈并没有去争取新村地,否则,今天的老港或已有所改变,比以往更为繁荣。”


校地定保留地校舍简陋 中山小学唯一华小

    中山小学是唯一的华小,创设于1939年,目前只有14名学生,当中两人是巫裔生。

    由于校地是马来保留地,发展受限,校舍简陋,校地一年租金500令吉,加上人口外迁,该校的前景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