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港主时代——华族先辈开发麻河流域

学文出版社

 

麻坡港主时代——华族先辈开发麻河流域

 

 


序一

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单纯须要构建,更在于书写

——序郑昭贤《麻坡港主时代-华族先辈开发麻河流域》

邱克威

 

()

 

我是2016年进行巴冬(Parit Jawa)华人社会历史的研究项目时初晤郑昭贤先生,当时他作为麻坡华人历史的前辈专家给予项目许多宝贵意见,使我获益良多。

 

郑昭贤先生是一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研究者,他的自述称:记录下东南亚华人面对的挑战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后辈了解,是这几十年来我奔波工作的目标。他中学开始就从自身胶园生活中养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即其云:对发生在东南亚华人身上的不幸事件,他们的坎坷命运,我特别敏感。

 

郑先生的30年报界经验,一方面深化了他对于所谓坎坷命运的体悟,更培养其搜索口述与文献资料的论证功夫。那个年代的报人,既有社会历练的广度,又有考镜源流的深度。

 

约十年前,郑先生已年近70岁,将精神投注于自己家乡麻坡的华人历史研究中,包括先后出版了记录麻坡中化中学百年校史的《中化历史长河》二册,以及结合口述与文献撰写成的《麻坡抗日史——血染筹赈模范区》。

 

今年为郑先生80高寿,编辑一册《麻坡港主时代——华族先辈开发麻河流域》,将其数年来撰写麻坡华人历史研究的47篇文章结集出版,由麻坡开埠以至日侵前后人事物的考证,乃为麻坡华人历史研究的难得攻坚之作。

 

郑先生70岁以来的这十年间,上下求索地查阅麻坡先贤事迹的文献记录,风雨无阻地进行实景考察与人物访谈,由其华人现实境况的关注而深化至华人社会历史的研究,内涵之精神则始终如一,即其自述的标题云:《关注华人命运——坚持不懈、探索采访》。

 

()

 

麻坡向来称“文化城”,其文化历史积厚孕育出了郑先生的社会意识与探索精神,而郑先生文章中即深刻烙印着对如此文化厚度的自豪,以及堆积如此厚度之先贤们的崇敬与向往。在其笔下的麻坡先贤如刘贝锦、刘静山、郑文炳、张开川、林彬卿等等,无不光辉闪烁;麻坡的文化积淀即由如许先贤们之人性光辉伴其生平事迹所散落的星点,著述家如郑先生者于时空长河中各自拣拾后堆砌一方火种,经久汇聚乃成历史的光源,长照古今。即如罗素(Russell)说的:历史学在增进我们对人性的知识方面,是无可估价的。

 

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座城市的不朽源自于其人物精神与事迹之不朽,更仰赖于著述家对其不朽的关释。20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切斯特顿(Chesterton)说过:人们并非因罗马的伟大而钟爱它;反之正因人们的钟爱而造就了罗马的伟大。

 

自来著述家对麻坡的书写正是这种“钟爱”的集中灌注。麻坡之为“文化城”,除了林立的文化与教育组织,以及蜂出的文艺名士如李冰人、刘抗、陈人浩、陈蕾士等等,最关键的还是历年来著述家对麻坡的题咏歌呕;就如爱伦坡(Allan Poe)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之为此二座文明古城的定调。

 

著述家对一座城市的“钟爱”往往寄情于其山水间,即所谓“托物言志”。麻坡的题咏莫过于其地标式的麻河,备受文士青睐,比如1970年李冰人《麻坡八景诗》之一的荐江帆影所描述:

 

麻河汇集森美兰、彭亨两州境的百川千流蜿蜒地穿过丛林大芭、小村边镇,到了下游已成荡荡巨浸,而至麻坡河口,更是浩浩渺渺,俨成柔西天堑。长河汇合西海,水天一色,茫无涯涘,霞光云影,曙色涛声,朝夕变换,气象万千。

 

最重要的,当是1953年白垚游麻坡所写下的《麻河静立》,诗境悠远:

 

捡蚌的老妇人在石滩上走去 / 不理会岸上的人 / 如我 她笑 / 却不属于这世界

 

我爱此一日游 / 风在树梢 风在水流 / 我的手巾飘落了 / 再乘浪花归去 /一个回旋

没有谁在岸上 我也不在 / 这个世界不属于我 / 那老妇人 那笑 那浪花 / 第八次在外过年了 / 而时间不属于我 / 日落了呢 就算元宵又如何

 

这首诗的意义更在其文学史价值,即不少学者如温任平、张光达等均主张其为马华文学发展史中现代主义之现代诗的起源,或如钟怡雯说的:现代主义第一次登陆马华文坛,是白垚的现代诗《麻河静立》,而白垚的自述亦称:

 

第二天初夜,我再去麻河,堤边人不见,波心荡,冷月无声。大江流日夜,永恒的宇宙与瞬间的景象,激越回荡,那种人生逆旅、天地悠悠的感触,久久不去,几许低回,写成一首无韵的小诗:《麻河静立》。19533月在《诗之页》发表,诗写得不好,但诗心突变,引起冷燕秋和周唤的注意,兰言气类三人行,我们就这样写起现代诗来了。

 

正是麻坡之文化底蕴以及麻河之动静深邃,给诗人带来“永恒的宇宙与瞬间的景象,激越回荡之天地悠悠的感触,乃如站上幽州台的独怆然而涕下,以此开拓出马华文学发展的一番新气象。似此经年持续延绵的书写传统,才积聚起一座城市的文化厚度,才成就了麻坡的文化城美誉。

 

(三)

 

郑昭贤先生这十年间完成的多部麻坡华人历史撰著,自然是本地华人城镇历史研究的一方坐标,若其置于此百年麻坡书写之层累中乃更显其内蕴之文脉相承与精神屋续。郑先生将此文脉与精神的传统具象化而寄托于麻坡社会发展与先贤事迹的历史考据中,虽未必究天人之际,但确如史公之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如此百年之文脉传统或略比于郑先生多番提议的“麻坡精神”,即其对本书的期许亦如此,云:希望这个成果,这本书能让更多人重视和了解先辈的历史,继承先辈的精神。

 

21世纪的今天,郑先生之著述旨以远绍麻坡先贤精神与文心脉动,当得扬其振铎之功。君不闻乎,徐悲鸿当年有感于麻坡筹赈会之佳绩而赠予漳泉公会一幅《神驹图》,更附陈人浩手书之题画诗云:

 

神驹淸隽擅奔驰,想儿疆场效命时,他日论功夸汗马,为君还写凯旋诗。

 

此经郑先生反复查证后称:“这首诗是徐悲鸿好友黄孟圭的作品。1940年,黄孟圭是麻坡中华、化南两校的顾问,对两校的贡献大。如此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品更是深深烙刻上地域之时代精神意义,殊不知竟已作忍痛割爱,近又新加坡著文称其流于拍卖场而终落户北京展馆。恰是郑先生博客仍挂着2011年的一段记录,云:此行让我惊喜发现,经过70年的悠悠岁月,当年徐悲鸿赠送的《神驹图》,配上书法家陈人浩校长的题字,还完好保存在漳泉公会楼上会议室。如今再回看,难免中心戚戚。

 

即次更可见,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单纯须要构建,更在于论述;麻坡的文化积厚除了文教界的经营,更须要书写。关键尤以不论其书写论述,一方人民精神之养成,必然仰赖于代代著述家的前仆后继,以延续燃烧此文化与精神的火种。郑先生以80高龄出版的这一部《麻坡港主时代——华族先辈开发麻河流域》,亦将闪耀于麻河之逝水翻涌中,照亮其屡倡之麻坡精神;而麻河长流,纵使浴曦帆影今不再,然善观水者必观其澜,其必有以之者矣。

 

谨此以为序。

 

202210

 

序二

《麻坡港主时代》序

郑昭贤

 

19世纪中,英国殖民地官员巡视麻河,发现麻河一带,人烟稀少,到处莽莽大森林,野兽悠然游荡。英官员得出结论,要开发麻河流域的大森林,只有靠华人,华人才有征服热带雨林的精神和力量。

 

过后,柔佛统治者明智地推行有远见的政策,鼓励华人前来开荒,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华人移居麻河流域,开发大森林,种植甘蜜胡椒,改变了麻河流域的面貌。莽莽大森林,未开发前,对经济贡献不大,但华人到来开发后,这里的大森林和土地变成了宝库,源源生产财富。在华人先辈的打拼下,柔佛经济发展快速,政府的国库充裕。

 

当年,开发麻河流域的华人先锋部队,主要是潮州人,他们的贡献巨大。麻坡首任甲必丹是潮州人蔡大孙,沿河一带各个港脚的港主绝大多数是潮州人。河口城市以一位能干的潮州女性命名,她是苏丹后黄亚娇。黄亚娇本姓杨,入宫数十年,佐理苏丹政务有方。麻坡开埠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张希辅、黄蔚廷、陈裕源、蔡廷瑞和郑汉山等,都是潮州人。过后,福建人陆续移居麻坡,努力打拼,后来居上,对麻坡的进一步发展功劳不小。

 

作为麻坡人,我深深觉得,我们对先辈的打拼历史,应有深一层的认识。《麻坡港主时代》是我经历十多年的努力,搜寻采访,写成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先辈的历史,继承先辈的精神。同时,在争取华族应有的权益时,在纠正有偏见的历史论述时,这本书能提供点滴的史料依据。

 

2010年,我应中化中学校长陈维武之请,回麻坡为中化中学编写百年校史。踏出这一步之后,我把全副精力转向搜寻麻坡史料,先后为家乡麻坡编写了4本麻坡史书,行将岀版的《麻坡港主时代》是第5本麻坡史书。一套5本麻坡史书记载了先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算是我个人对家乡麻坡的回馈。

 

5本麻坡史书是:《中化历史长河》上册、《中化历史长河》下册、《自强不息85年》、《麻坡抗日史》和《麻坡港主时代》。前两本书是由中化中学出版和出资印刷,第三本是由利丰港培华独中出资和岀版,第四本是由麻坡漳泉会馆出版和资助。前三本书记载华教在文化城麻坡走过的坎坷路,以及华人热爱华族语言文化的精神。第四本书记载麻坡先辈可歌可泣的抗日筹赈血泪史。第五本书记载华人先辈到麻河流域开天辟地,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

 

五本书,合成一套,保存麻坡人及东南亚华人的奋斗史料,值得有兴趣者,关心华族命运的人士,收藏参考。此外,先前我岀版了《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和《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从更广的范围反映东南亚华人的奋斗事迹。翻阅这7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华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了解他们能在东南亚立足生根的原因。同时,马、新、中、台、美、澳多家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我这几本有关华人的史书,显示这几本书有其参考价值。

 

最近看到年轻的学者,撰写毕业论文时,乐于选择本地华人题材,研究华人奋斗事迹,感到欣慰。希望研究本地华人史,发掘先辈的奋斗史,会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希望,成功的商家更重视本地华人历史的研究,乐于赞助。麻坡华社的硬体建设固然重要,但在目前这个时期,华社的软体建设也应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虽然《麻坡港主时代》只是一本地方史,但它也反映东南亚各国华人的精神面貌。生活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是个了不起的族群,他们靠自力更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渡过一个个的难关,屹立不倒。希望今后会出现更多反映这个族群的过去与现在的书籍。

 

这可能是我人生最后的一本书,晚年能为家乡麻坡做点事,为保存家乡的历史尽点绵力,深感欣慰。同时希望更多人投入我国地方史的研究,发扬先辈精神,促进民族合作,共创繁荣幸福。

 

感谢邱克威博士,建议由他的“学文社”负责编排和出版这本书。希望通过《学文》社的协助,让更多对本地历史有兴趣人士接触到这本书。

 

最后我应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太太陈丽莉,另一位是不断鼓励我出版这本书的好朋友,利丰港培华独中董事杨六棣。杨六棣一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我出书。太太陈丽莉一直在旁协助我,陪伴我找寻麻坡先辈的足迹,助我校对文稿。感谢他们,使这本麻坡史书顺利出版。

 

最后,谨以这本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纪念我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80个岁月。

 

20225280岁写于八打灵

 

目录

 

序一/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单纯须要构建,更在于书写 [邱克威]

序二/《麻坡港主时代》序[郑昭贤]

 

壹•「甘蜜时代」篇

 

130周年纪念——回顾麻坡开埠前后

麻坡华人甘蜜缘

港主制度,新客拓荒——麻坡甘蜜时代

港主时代一段感人历史

香妃城与王后黄亚娇

王室华裔血统来源

麻坡甲必丹委任状与宣誓书

麻坡甲必丹蔡大孙

蔡大孙兴建“皇府”

开埠功臣——沙礼柏朗

华巫文化交流——百年前马来舞龙队

麻坡义兴领袖林文图

林文图承包巴冬烟酒合约

义兴公司麻坡平乱

麻坡潮人大商号——“潮裕丰”

搜寻先辈事迹——巴莪港主郑汉山

遭遗忘的历史——千名华工金山淘金

麻坡历史回顾——武吉摩华人采锡忙

苏丹阿武峇加铁路梦——麻坡铁路兴衰史

麻坡铁路与华人工匠

武吉摩的历史与传说——古印度人和占国人到梦山

武吉摩山下华人采锡忙

 

1887年麻河行」篇

麻河行系列(一):1887年麻坡风情

麻河行系列(二):两岸甘榜小镇风情

麻河行系列(三):玉榭、班卒风情

麻河行系列(四)::麻坡甘蜜种植园

麻河行系列(五):岭嘉甘蜜园与警察局

 

叁•「同盟会」篇

同盟会对麻坡华社的影响

同盟会发展南马华教

麻坡同盟会成员简介

 

肆•「文化活动」篇

早年麻坡华社兴学精神

早年麻坡戏剧运动

拍摄南洋第一部电影——刘贝锦胸怀大志

老建筑留下历史足印——“新民舞台”、“四维堂”

中化历史长河

培华独中——自强不息85

 

伍•「麻坡古史」篇

彭麻古商道上的铜钟

麻坡班卒、越南东山、云南滇国

655年前史书上的麻坡——《爪哇史颂》谈麻坡

麻坡葡萄牙城堡

麻坡象牙海角行——吊葡马海战古战场

吊巴莪古战场——马六甲苏丹王朝终点

古代麻河河口

 

陆•「搜寻史料」篇

关注华人命运——坚持不懈,探索采访

跟踪历史脉搏——《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

探索麻坡二战史——田野调查乐趣多

 

铭谢

 

郑昭贤简介

 

资深报人,文史工作者,专注东南亚华人的命运与遭遇。离开报界和商会后,翻阅史书,展开田野调查,致力探索家乡麻坡华人先辈的历史。

 

日军攻打马来亚时,出生于马来亚柔佛州麻坡。麻坡中化中学校友,服务于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8年,任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主任,2000年获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颁发「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2022年获不惑生命学苑及马来西亚福建总商会颁发「不惑乐齢精神奖」。

 

退休后任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财经杂志《马中经贸》编务顾问,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纪念文集《世华纪胜》编委,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100周年纪念特刊编委,麻坡中化中学百年纪念刊主编,麻坡利丰港培华独中85周年纪念刊主编,为麻坡漳泉会馆编写《麻坡抗日史》。

 

近十年来,专注麻坡历史,查阅早年书报,采访父老,搜寻麻坡先辈奋斗事迹,整理早年麻坡历史。同时,通过讲座,鼓励建文史馆,推广麻坡历史,促进文化城之复兴。在这期间,为麻坡编写了5本史书:《中化历史长河》上下册、《自强不息85年》、《麻坡抗日史》和《麻坡港主时代》。其他著作有:《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东南亚华人精神》、《马共奇女子--李明口述历史》和《风云人物》三册。

 

为推广华人历史,设有部落格和Toy Cheong Hiang面书。

1.东南亚华人——southeastasiachinese.blogspot.com

2.中化中学第六届同学——class61chhs.blogspot.com

 

E-mail: ch88ta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