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3.12.25
潮州话布道 种子不断发芽 麻活水堂潮涌福音
社區報
Johor Edition
柔・新山:12, Jin. Maju, Tmn. Maju Jaya, 80400 J.B. Tel:07-333 1904(8條線) 佛 Fax:07-331 9858 (發行部)Tel:07-353 5536 Fax:07-353 2493
事・居變:No. 240, Jalan Mersing (Taman Kurnia) 86000 Kluang, Johor.
處 Tel:07-772 3864, 771 3528 Fax:07-771 3623
I 25. 12. 2023 丄星期ー
•麻坡:45-67, Jalan Salleh, 84000 Muar, Johor. Tel:06-951 4888, 951 2863 Fax:06-953 5063
■昔加末:24, 1st. Floor, Jin Ibrahim, 85000 Segamat, Johor. Tel:07-931 2175, 932 1886 Fax:932 3386
■古來:38b, Lorong 2, Jalan Pasar, 81000 Kulai, Johor. Tel:07-662 4396 Fax:07-663 9169
報道/攝影,紀慧琴
(部分圖取自活水堂120年紀念刊
麻坡基督长老会活 水堂是英国长老会差会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在马来半岛建立 的第二间华人教堂,至今已 有131年历史,曾有约11名 英国宣教士在此服事。
虽是英国人建立的教 会,早期布道的主要媒介语 却是潮州话。本期《这些人 那些事》找到活水堂最后一 位与英国宣教士同工的本地 牧师杨俊良,听他说那一段 潮起潮涌的福音故事。
・昏株巴轄:No.8, Jalan Putri, 83000 Batu Pahat, Johor.
Tel:07-431 7522, 431 5055 Fax:07-431 4775
杨俊良为活水堂最后一位以潮语讲道的驻堂牧师,活水 堂大堂正是在他的督工下重建,当初使用大量玻璃的目的是 希望教堂夜晚的光芒能吸引人们前来。(受访者提供)
麻活水堂
湧福
湧福
那些
有些人,值得被记住;
有些事,宓须被记录。ー
杨俊良(后排左一)难忘与英 国宣教士亨约翰(前排左二)一同牧 会的经历,对方也深刻影响他献身宣 教。(取自活水堂120年纪念刊)
1965年活水堂重建竣工立石碑为 念,杨俊良牧师透露,石碑后藏着ー 把剪刀和洋灰铲子,以此二物为历史 见证。
活水堂至今仍使用1965年重建后 从新加坡采购的柚木椅,当时ー张木 椅225令吉,与牧师的月薪ー样。
於 ,
— Tnsrmiwninos..
九 OTMgtMW
;六.祖- __
P・囂鷲す:彩面虎》•:;
版蹄:江竹H信世 4」 ’
士わ事还要从19世纪初说起,当
ロ乂时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度, 却又需要大批劳エ开埠南洋,因此从 中国和印度南部以契约方式招揽劳エ (俗称猪仔)来南洋当苦力。
南来华エ以广东和福建人 占多数,这两地正是英国长老 会(Presbyterian)和美国浸信会 (Baptist)的宣教基地,因此华エ当中 有一部分人在中国已经信主。
差派宣教士潮汕厦门学习
英差会看至1丄这ー批华工基督徒的 牧养需野ノ因此差派宣教士到潮汕和 厦门学习,再让他们来南洋宣教。
创办活水堂的英国宣教士阁约 翰(John Cook )就曾在汕头学习2 年。1892年,他透过宣教士纪魄礼 (Benjamin Keasberry )的女婿,向柔佛 苏丹阿布崙卡征求土地在麻坡建立华 人教堂。由于陛下曾就读于纪魄礼设 在新加坡的学府,因此除了赐下这片 惹兰沙礼(Jalan Salleh )的土地,陛下 还赞助了建造活水堂的费用。
日勢勺翰一直兼顾活水堂及 建立第面华人教会耕・ 年告老回英。其后接棒的英国
! 〇ワう年,亨约翰离开麻坡 IV/乙到吉兰丹牧会,从此
一重建后的 活水堂。
这是亨约翰牧师主持圣餐礼的情 况。(取自活水堂120年纪念刊)
黄赛娟认 为早期牧者和教 友的献身精神令 人敬佩,尤其在 物资不丰裕的年 代,还能筹资重 建教会
T杨俊艮牧师(前排右四蓝 衣)今年农历新年再次来活水堂 以华语讲道,获得新老教友热烈 欢迎,左一为活水堂现任牧师熊 豪强,(受访者提供)
ー邱德山长老曾当过2年口 译,将牧师的华语讲道现场翻译 成福建话,他最难忘在教堂后面 的麻河游泳抓蜘蛛的日子。
t重建前的 活水堂原是两层 楼的木屋,楼下 是崇拜的大堂, 楼上是主日学教 室。(取自活水 堂120年纪念刊)
宣传士和中国牧师,继续以潮语或福 建话牧养活水堂。
杨俊良槟城搬来麻坡成传道
杨俊良(86岁)是在1964年偕同 妻子从槟城搬来麻坡,成为活水堂传 道,当年活水堂开给他的3个入职条件 之一,就是必须是潮州人。
活水堂当时还有两位英国宣教 ±,一位是以福建话布道的亨约翰 (John Henderson ),另一位是以潮语 布道的胡德(George Hood ),教友常 以“红毛牧师”来 称呼他们。 □
由于胡德牧师 住在居銮,多数时^^^^ 候,杨俊良是与亨^^^^■ 约翰牧师ー起搭档 工作,尤其活水堂 在1964年至1965年 进行重建,两人更 是ー起见证活水堂 从木制危楼重建成 目前的现代建筑。 量
活水堂不再有外国宣教士担任牧师。 1977年,杨俊良也离开活水堂到吉兰丹 牧会,活水堂以潮语讲道的历史也告ー 段落。
在转换成华语布道的过渡期,曾 有一名教友邱德山(70岁)担任口译, 将牧师的华语讲道现场翻译成福建话:
“当时是杨信实牧师找我,让我去他的 牧师楼练习,只是稍微排练一下就让我 上台当翻译。"
原本以为只是帮点小忙,没想到ー 帮就是两年。由于当年还没有电脑打印 讲稿,因此邱德山长老也只能在事前先 询问牧师大概的讲稿内容,先翻译重要 的经文,再临场发挥翻译牧师的每一句 话,有时候遇到福建话无法对应的中文 词汇,他也就取ー个近义词代替。
直到1990年代末,大家认为一句ー 句翻译拉长崇拜时间,新生代也听不懂 福建话,才取消现场翻译。
至于为何当初不是翻译成潮州话, 而是翻译成福建话,受访的潮州籍前辈 都说不出所以然。大家的共识是由于落 地生根已久,潮州人听得懂福建话,但 是福建人未必听得懂潮州话,因此直接 翻译成福建话较省事。
亨约翰是退役二战英军,1951年 他到麻坡新村开展福音工作,前后在 活水堂服务12年。
1960年代的活水堂还是以潮汕信 徒为主,杨俊良透露,当时华人对英 国的印象不错,加上两位宣教士都能 以潮州和福建话沟通,让福音更容易 走入当地社群。
与亨约翰到新村传福音最难忘
杨俊良最难忘与亨约翰ー起到华 人新村传福音的经历。亨约翰有一辆 福士伟根(Volkswagen )货.车,两人 常载着口风琴和幻灯片投影机进丸打、 子,先把投影机放在车顶投影在白布、、 ±,新村孩子们以为是播映电影就纷 纷跑出来围观,杨俊良便吹奏口风琴 与孩子们说圣经故事。
亨约翰故居在麻河边的丹绒 (Tanjong ),与同为宣教士的妻子育 有3个孩子。
杨俊良透露,虽然亨约翰牧师享 有英差会的俸禄,夫妻日常生活却非 常节俭,喜欢吃简单的炒面和咖啡, 克制己身专心侍奉。
躲過豬瘟黃家從此信主
‘古0语讲道的历史虽然告ー个 用!段落,其所播下的福音种 子仍不断发芽。
教友黄赛娟(75岁)家族正是得 益于活水堂的潮语福音事エ。其父亲 已故黄甲辰长老原是非基督教的潮州 家庭孩子,某天他偶然被圣乐吸引, 对教堂感到好奇,央求母亲让他去教
黄赛娟透露,由于黄家当初是 很传统的华人家庭,牧师屡次上门拜 访,祖母都不肯让孩子去教会。直到 新村发生猪瘟,其祖母担心全家赖以 维生的猪只死亡,恳求牧师为他们祷 告,结果黄家的猪圈奇迹般躲过猪 瘟,黄家也从此信主。
黄甲辰长老在活水堂担任34年 执事,13年长老,直到他105岁去世 时,家族在活水堂的子孙已经到第 5代,他的女儿黄赛娟和黄赛凤(70 岁)也尽心服事教会主日学超过40 年。
而像黄家一样几代都服事教会的 例子,在活水堂不在少数,当年因为 潮汕华エ福音需要,靠着曾在潮汕学 习的宣教士建立起来的华人教会,也 靠着潮语扎根华人社区,最终让福音 如潮水般涌动代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