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马来西亚柔佛潮人商业网络探析——以柔佛新山为例

东南亚纵横 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0.7

早期马来西亚柔佛潮人商业网络探析——以柔佛新山为例

魏建峰

摘要:本文分析了早期马来西亚柔佛潮州人商业网络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早期 东南亚潮州移民的商业活动特点和整个东南亚潮人商业网络构建过程中的跨区域商业联系。





关键词:柔佛 商业网络 潮商 跨区域商业活动

On the Commercial Network of Teochew People in Early Johor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Cases Study on Johor Bahru

Wei Jianfe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network of Teochew People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ohor, and on this base discus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aozhou e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study the commercial relations of Teochew Peopl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Johor, Commercial Network, Teochew Peopl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早期马来西亚柔佛开发过程中,潮州人从事的 商业活动主要以批发零售和贩运为主,并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商业网络。这种商业网与海外潮人的移民 活动联系紧密,并参与到整个东南亚潮人商业网络 的构建过程中,其基本特征是以宗乡血缘关系为基 础,各行业业缘组织为保障,以巴刹(公市)、“九八 行”零售店等场所为表现形式。早期柔佛潮人在某 些商业领域中长时间的垄断地位与这ー网络相辅 相成、互为因果,通过此网络,我们还可以发现早期 潮州籍海外移民之间的跨区域商业联系。

ー、潮州人在柔佛的早期活动

柔佛是马来西亚最南部的ー个州,面积居马来 西亚诸州第二,首府为新山市,另有麻坡、答株巴辖 等7个县市。它与南方的新加坡仅有一条狭窄海峡 相隔,历史上两者的关系就一直非常密切①,16世纪

62

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地区后,柔佛曾一度成为流亡的 原苏丹政权的寄居地,他们以这里为基地和西方殖 民者周旋了数个世纪。华人在马来柔佛的活动见诸 历史较早,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就有对于柔佛的 专门条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谢清高口述的《海录》 更是直接提及了柔佛地区附近的潮人②。可见,潮州 先民南来柔佛的贸易活动早已开始。

早期柔佛的开发受新加坡开埠的影响较深。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率队登陆新加坡,并与部下 在此锐意经营,使新加坡开始踏上现代之路,逐渐成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郑良树:《论潮州人在柔佛的开垦和拓殖》,《潮州学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1页。

(清)谢清高:《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 16页。

万方数据

为日益繁荣的国际自由港。在新加坡开垦的过程中, 华人充当了开发拓荒垦殖的先锋和主力。而早期的 东南亚内陆垦殖几乎无一例外的以种植园形式展 开,新加坡也不例外,尤以甘蜜种植园数量为多,这 其中从事者90%以上是潮州籍人士①。至19世纪中 期,柔佛王朝的天猛公依不拉欣掌握政权,受国际环 境和南部新加坡发展的影响意欲开拓柔佛地区。由 于在此前新加坡垦殖过程中潮人扮演的重要角色, 依不拉欣最终选择了新加坡的潮州人。1844年,潮 州义兴党喩袖陈开顺在柔佛天猛公的嘱意之下带 领ー批同乡会党由新加坡北上,开始了拓殖柔佛的 新生活,也揭开了华人在柔佛发展的新里程。此后涌 入柔佛的华エ逐年增多,“到19世纪60年代初柔佛有 华エ1.5万名,开辟甘蜜、胡椒园1.2万个……”③。

早期柔佛的开发与港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早 年陈开顺正是以港主的身份入驻柔佛。何谓“港主制 度”?所谓“港”,就是河流、溪流的意思。柔佛的天猛 公将某一条河流及其支流流域的土地以类似承包的 形式“承包”给一位华族首领,让他率领ー批华人在 此从事开垦和建设。为了承认这位领袖的承包合法 权,天猛公会颁发给他ー张“港契”,一般只发给ー张 土地保持权准证或砍伐、收割许可证,这名华族领袖 就称为“港主”,港主的辖地即开港的地区则称为“港 脚”。港主在管制港地时一般具有五项专利特权:开 赌场、开当铺、卖酒、卖肉及鸦片;在出口甘密、胡椒 及进口米粮时,可抽取佣金。为规定和制约港主的地 位和权益,1873年时任政府制定了 “港主法令”,“根 据其中的条文来观察,港主几乎就是政府手下的ー 名华藉官员”④,他代表统治者从事港脚内的开发和 建设,管理和维持港内一切事情的运作。从某种角度 来看,“港主就像具体而微的封建小诸侯”⑤。

华族究竟在柔佛开辟了多少条港,迄今没有明 确记载和确切数据可以证明⑥,但初期由于潮州义兴 受到天猛公的垂青,潮州籍移民在种植园和各港脚 的开辟中占很大比例却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现有的 资料以及综合各方观点,在柔佛目前的各县市中除 部分地区外,早期由潮州人开辟(港主为潮州人)的 港脚占了绝大多数(见表1)。

各区中诸港脚完全由潮州人开发的占到ー半, 另外三区中潮人港脚也占了相当大比例,由此可见 在早期港主制度时代,潮籍人士是最活跃的ー个华 族移民群体,是开拓柔佛的主要力量。然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其他方言群的人口不断增加,潮 人在当地华族移民中的人口比重开始下滑,尤其是 1917年港主制度被废除,柔佛潮州籍移民的移入明 显减缓⑥。至20世纪初,潮人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人

表1早期柔佛各地港脚开辟情况⑦

区名 已知港数 隶属潮藉人士的港数 所占比重

新山 19 19 100.0%

哥打丁宜 19 19 100.0%

麻坡 23 5 21.7%

兴楼 6 1 16.6%

龟咯 7 7 ' 100.0%

害株 17 14 82.3%

注:其中的兴楼和龟咯已分别划归于今天的丰盛港和笨 珍区。

ロ优势地位,但潮人在整个柔佛地区的开发建设中 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柔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依然可以看到潮州籍移民在各个领域中活跃的身 影。

二、潮人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柔佛开拓初期由于受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 制,潮州人大多从事种植业和矿业开采,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种植园等传统经济形式不断发展,柔佛的社 会面貌逐渐发生了改观。一方面涌入柔佛的华人数 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其他方言群体的到来使潮 州藉华エ的独占优势逐渐失去,活动空间受到压缩; 另一方面潮人在先期拓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使其中 一部分人有了一定的实カ基础和资本积累,这些成

潘醒农:《回顾新柔潮人甘密史》,《潮侨溯源集》,美 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3年版,第56页。

华南地区的地下秘密会党,以"反清复明”为ロ号,与 天地会等反清组织渊源颇深,潮州地区的义兴党在潮人开拓 柔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柔佛潮人后在义兴党基础上 成立义兴公司,作为团结华人群体以及开荒拓殖的组织形 式,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秘密会党性质0 1919年,由于政府要 求和社会环境所迫,义兴公司宣告解散。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

@许云樵:《柔佛的港主制度》,《南洋文摘》1961年第 8期,第21页。

一方面限于档案资料的不完整,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 缺乏统ー的统计标准,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华人开发的港脚 都包含在内,包括那些华人口头流传的港主姓名;另有学者 以港契和准字为依据来进行统计,由此得出的结论数据上存 在较大差距。

此表数据主要是根据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编辑整理的 《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以及许云樵《柔佛的港主制 度》、《柔佛华人拓殖史》(《柔佛州中华总会四十周年纪念特 刊》1986年版,第93页)中所列柔佛各港脚港主姓名加以统 计而成。

郑良树:《大马潮州人之人口及其分析》,《柔佛潮州ハ 邑会馆金禧纪念特刊》,1984年版,第146页。

63

万方数据

为促成柔佛潮人行业转变的重要条件,于是越来越 多的潮州人从种植园和矿场中走出来,开始从事成 本相对较低、资金周转期短的批发零售和贩运等商 业活动,经营对象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起初主要是 面向华エ在矿区和种植园附近开设零售商店,而后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柔佛华人数量的增加,其商业活 动逐渐向深层次发展。经营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各 行业业缘组织也开始出现,商品进货和销售渠道逐 步拓宽,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这ー过程中,柔 佛与外部以及州内各地区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相对稳 定的商品、资金、人员流动的联系,ー个较为完整的 商业网络渐渐形成。 ,

新山不仅是柔佛的首府城市,更是早期潮人的 主要活动地区。19世纪中叶,陈开顺带领潮州义兴 人北上进入柔佛,新山成为这批潮州拓荒者的落脚 第一站。此后随着众多港脚的开垦,新山成为潮州人 在柔佛的最大根据地,义兴公司成立后这里也理所 当然成了公司总部所在地,因而新山又有“小汕头” 的称号。新山地区潮人的商业活动是最具代表性的, 早期柔佛潮人的商业网络特征在这里也表现的最为 突出。

如前文所述,早期柔佛的开发与“港主制度”密 切相关,这种与“包税制”渊源颇深的制度对开发者 而言充满了群体竞争行为。从竞标承办开发港脚到 种植园作物销售以及矿业开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 各方言群体的激烈竞争。因而随着大量华人群体的 涌入,最初潮州义兴独霸一方的优势逐渐消失了。人 数上逐渐失去优势的潮州人在激烈的群体竞争中压 カ不断增大,行业转变也就势在必行。除ー小部分资 金较为充裕的开始转营商品加工生产、批发和运输 等转ロ贸易外,大部分潮州人选择了零售业,经营的 货物种类几乎遍及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经营形式 则以在种植园和矿区附近开设商店为主。除此之外, 各地还出现了众多濒临河道港口的“巴刹”,各色店 铺、行走商贩云集在此从事批发零售。而“许多地区 的巴刹,都是潮州人的天下……”噺山纱玉街的旧 巴刹,许多行业不但是潮人经营的而且还流行潮州 话。与零售业直接挂钩的是各行业的批发业,早期柔 佛的批发商被称为“九ハ行”,即中间商。所谓“九八 行”也就是九折、八折的意思。“九ハ行”涉足的行业 领域较多,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 水产鱼类等都有“九八行”商的身影。他们从渔夫、菜 农那里接收货物或者直接深入农村进行收购,然后 转手给零售商人,“九八行”往往以公开投标的形式, 让买家进行投标。然后将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家, 从中赚取佣金……他们一般会抽取10%~20%的佣

64

金②。

在批发商之上则是外籍和当地华族大资本家, 他们的商业活动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通过经 营航运业或利用批发商人及遍布城镇和农村的零售 商店和小商贩活跃于整个国内市场,同其他国家开 展进出口贸易,从而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层级分明的 商业网络。众多零售商是这ー网络的基点,以巴刹、 商店以及行商贩卖的形式展开最基本的商业活动; 外籍和华族大资本家处于网络的中心,他们通过手 中的资本以进出口商行的形式控制着整个商业网; 而中间商则处于枢纽位置,他们是这ー商业网络不 断扩大的直接推动者。随着垦殖范围的扩大,潮州人 的商业活动逐渐深入到柔佛各地,各行业的批发零 售商也随之深入到偏远地区,这ー商业网络逐渐遍 布城乡。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的活跃也使各地商店、道 路、工厂以及学校,住宅等逐渐兴起,进而带动了各 个垦殖新区的发展。在这个庞大而相互叠杂的网络 中,宗乡和血缘关系成了最关键的粘合剂。

同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类似,早期柔 佛华人由于血缘宗亲的关系,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各 方言群在行业上界限较为清晰。“糖米粮食,为各族 人士日常所需,因此,无论闹市僻壤,凡有人烟之处, 均有粮食店之开设,兼售京果杂货,故名为京果杂货 商。全马潮侨经营之粮食京果杂货商特多,在各地占 有优势。次为布赂;而零售之布疋洋货店,则多为埔 侨所经营……他如罐头杂货、烟酒、香汕郊、渔业、陶 瓷、果菜、土产、柴炭、汇兑各业,(潮侨)均占有相当 之地位”③。潮州人在当地京果杂货、罐头、烟酒、鱼菜 业及陶瓷等生意中几乎占了主流,尤其是柔佛,这成 为当地潮人商业活动的最大特征④。曾任新山中华公 会会长、南方学院董事长的郭鹤尧先生对此有更为 明确的介绍:“从前的新山,潮州人垄断了京果杂货 以及巴刹内的生意。当时在巴刹里做生意的百分之 百是潮州人。潮州人最初便是从巴刹发展出来的”% 此外根据潘醒农《马来亚潮侨通鉴》第七编中对马来 西亚各地潮人商号的记录来看,当时柔佛各地潮人 商号大约有310余间,这其中经营京果杂货类的有 170间,大约占到总数的54.8%。新山地区的商号行 业划分情况如表2。

郑良树:《柔佛州潮人拓殖与发展史稿》,马来西亚:南 方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④⑤(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 《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南方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50页,第69页,第37页。

潘醒农:《马来亚潮侨通鉴》第七编,新加坡:南岛出版 社,1950年版,第265页。

万方数据

表2早期柔佛潮人商号的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 京果杂 货烟酒 鱼菜 九八行 金饰商 运输 其他

数量 48 9 8 3 1 5

百分比 64.9% 11.6% 10.8% 4.05% 1.35% 7.3%

注:其他类包括土产买卖、油商、柴炭及饮食茶行兼营者 等行业。其中土产买卖各籍贯群体都有经营,洋货店则分布 不均,以客家人相对较多。

从上表不难看出,以新山为代表,京果杂货是潮 人所从事的主要行业。在ー些靠近河道港口的巴刹 和渔港市镇中,从事渔业的潮人也为数众多,这些传 统行业在潮人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 而新山巴刹中的渔业经营者几乎百分之百是潮州 人。此外,在金融业尚不发达的港脚小镇中,市内的 杂货店还代办侨汇事务,并兼营汇兑业务,有时还帮 不识字的寄钱者书写家书①。

三、早期柔佛潮人商业网络的特殊性因 素分析

如果说在经历了初期的垦荒拓殖后向商业转型 是同时期南洋华人移民史中共有现象的话,那么柔 佛潮州人在人口比重、活动范围、生存空间都不断缩 小的情况下,在商业领域中却能够始终保持优势地 位并在某些主要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这就值得引 起人们的思考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潮州人在京果 杂货和米粮鱼菜行业中居于几乎不可动摇的优势地 位,以至于一直到太平洋战后几十年这种优势仍然 存在。答案在于早期柔佛潮州人商业网络中存在的 某些特殊性因素。

首先是文化因素。探讨任何地区的华人经济网 络都不能抛开华人华侨原居住地的人文地理因素在 他们身上烙下的文化印记,早期柔佛潮人也不例外。 同当地原著居民及其他方言群体相比,南下出洋的 潮州人在文化特征上存在许多差异,这突出表现在 宗乡关系基础上的凝聚和排斥心理以及浓厚的经商 理财观念两个方面。海外潮州人的宗乡认同观念以 及对外人的排斥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一方面潮州 地区历来自然灾害严重且人多地少,生存不易,这容 易使潮州人形成一种异常团结而排斥外部群体的心 态。到了海外,这种凝聚和排斥心理往往表现得更为 突出,因此,海外潮州人所建立的种种会馆帮派组织 较其他群体的类似组织也往往更加的坚固有力;另 一方面潮汕地区历来远离政治中心,久而久之形成 了不为政令羁约,计较功利和强悍粗放的民性特征,

潮州俗语中就有“买卖算分,相请(请吃饭)无论”、 “当面数钱不辱人”之类的说法②,即便是老朋友,生 意场上涉及利益时也“明算账”。在面对风险和外部 竞争时潮州人也往往表现得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和冒 险精神,坚韧且毫不畏缩,这也是潮州人之所以能够 在海外取得较大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注重经商理 财是潮州人能够积少成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另 一重要因素。无论是务エ所得还是经商盈利,潮人总 是妥善处理,历数海外潮州藉的成功人士,无不具有 勤俭节约善于理财的品质。早期柔佛潮州人更是如 此,在经历了垦殖阶段后,有资本有胆识转行经商者 多半是潮州人士。当时有句俗语:潮州人被称为“山 马”,福建人被成为“山猪”③。意思是说潮州人赚到钱 会像马ー样溜掉,带着钱转投其他行业;而福建人 “像山猪一样不走了”,选择留在当地置钱买地。

早期柔佛潮州人在某些商业领域中的优势地位 还在于其商业网络与整个东南亚潮州藉移民跨区域 商业网络的紧密联系。在漫长的海外移民历史过程 中,潮州人从商者为数众多,其商业活动几乎遍及东 南亚各个国家。与潮州籍海外移民活动和商业行为 相适应的是各国家和地区间形成的诸多国际性商业 网络与贸易体系。伴随着泰国华人经营的中泰大米 贸易而形成的“暹——匹——香——汕”贸易体系 便是其中之一。该体系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以香 港为中心,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南中国海域。按照当 时这些地区商界的俗称,也叫做“香、彷、暹、汕郊”。 “这是ー个多角贸易关系网,有直接贸易(主要是暹 汕);也有转ロ贸易(以香港为主,新加坡次之)”④,最 初是由中泰之间的大米贸易发展而来。19世纪80 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这个多 边贸易体系兴盛的时期,这半个多世纪恰恰是柔佛 潮州人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这ー贸易体系 对柔佛潮州人的商业网络产生了深远影响。众所周 知,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米粮出口中心,而且多由泰 国潮侨经营⑤,泰国的米业出口商中潮州籍人士占了 很大比重,航行于中泰之间的运米商船更是以潮州

①③(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 《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南方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51页,第37页。

②陈泽弘:《潮汕文化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第383页。

林风:《“香明暹汕”贸易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汕头侨史》1989年第1期,第1页。

李国卿:《泰国华人经济的演变与前瞻》,中国台北:世 华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65

万方数据

籍居多。据统计,到20世纪初期从事中泰两国商贸 运输的近百艘传统帆木船中几乎全部为粤东的潮州 人所有①。金融汇兑中心则在新加坡,南洋各地所汇 钱资一般都在此流转。因此,从柔佛各地潮人多是经 营以米粮为主并兼做汇兑业务的杂货店来看,柔佛 潮商与泰国和新加坡两地的潮州商人存在密切联 系。此外,杂货店所售的杂粮京果则大部分从汕头运 来,“因为汕头是南方重要的港口,货源比较方便获 得”②。基于语言相通且得货方便,柔佛潮人在米粮杂 货行业中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这应该是潮州人在 这些行业中能够居于垄断地位的直接原因。从这里 的分析也可以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潮州人在 柔佛的商业活动也应当被视为是跨区域海外潮人商 业网络的ー环,是“暹一助一香一汕”贸易体系的ー 部分或者延伸。

除了以上两点,商业领域中各类业缘组织的存 在也是柔佛潮人能够长时间垄断某些行业的重要原 因。1919年,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义兴公司宣告解 散,柔佛潮人失去了一顶共同的保护伞③,而成立新 团体组织也就成了自然之举。相对完善的行业组织 开始在柔佛潮人占优势的ー些商业领域中逐步出 现,像京果公会、菜业商会、渔业公会、酒商公会等。 这类商业组织一般由行业内部德高望重的人物牵头 建立,目的在于保障本行业商人的商业利益、加强竞 争力,同时也是消除业内同行之间矛盾冲突的场所。 新山区在太平洋战争前后共有29个商业性公会组 织建立,其中“中华商会乃为新山华族商业团体的最 高机构,其居于领导商业团体的地位”④,其属下的商 业团体共有10个,其中较早的商业公会是新山京果 公会,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前期,由当时陈合吉和 黄振傑两位德高望重的商界人士负责发起。除了保 护协调当地京果杂货商人的利益、调解业内各商号 间出现的利益纠纷外,京果公会还经常举办会庆,为 当地潮人子弟学校提供奖学金等⑤。由于当时的杂货 业、米粮业、鱼菜业零售商一般从“九八行”出批发商 品,有时还会和进出口商打交道,而各行业商会组织 作为本行业共同利益的团体代表出现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增加了在商品批发过程中谈判的实カ徒码, 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保证潮人在各行业中 的优势地位能够排除内忧外患而长久的保持下去。 据统计,太平洋战争前后柔佛新山共存在着近30种 各类商业公会组织,其中类似京果公会、米粮批发商 公会、公市渔业商会等较大商会多为潮人所领导,且 机构建制相对完善,设有会长,总务以及会员大会等 管理机构。众多业缘组织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潮州人 在传统优势行业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整

66

个潮人海外商业网络的重要支点,同时也为柔佛当 地商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海外华人移民的商业活动可以说是与移民活动 相伴而生的,王庚武先生曾说,“华商形态是中国移 民的最基本的、占统治地位的形态……它是宋朝以 来中国国内的商业、手工业和矿业实践的引申。”®经 历了初期的垦荒阶段后,潮州籍移民先辈转而经商, 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在人口数量和活动 空间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把持某些商业领域, 并在京果杂货、米粮鱼菜行业居于垄断地位逾ー个 世纪,这主要是由于其商业网络的特殊性,得益于潮 州籍海外移民的文化特性和整个东南亚潮人跨区域 商业网络的联系以及柔佛当地各潮人商业组织的支 持。从对柔佛一地潮人移民商业网络的探析,我们应 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在早期海外移民社会发 展中的深远影响,海外华人商业网络无不打上深深 的文化烙印和地方特色;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还 应该意识到,这种商业网络实际上并不具备任何属 性,它直接诞生于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其他经济群体 ー样,华人经济是所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 地社会同发展同进步。对于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 的华人跨区域经济联系应该被理解为华人移民在特 定的生存环境下所做出的ー种具有中华特色的反应 行为,而不能刻意地一味强调其文化归属性。

①参阅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2X3)®(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 《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南方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37页,第40-43页,第51页,第44页。

④吴华:《柔佛新山华族会馆志》,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 出版,1977年版,第40页。

⑥Wang Gungwu, China and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 1991, pp.5-6.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