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靠新山免税区末端 新甘光鱼寮尾渔村变商圈

 星洲日报2024.03.11


紧靠新山免税区末端 新甘光鱼寮尾渔村变商圈





I 1 1.3. 2024 | 星期一

星冲粮

SIN CHEW DAILY

社區報

Johor Edition

柔■新山:12, Jin. Maju, Tmn. Maju Jaya, 80400 J.B. Tel:07-333 1904(8條線) 佛 Fax:07-331 9858 (發行部)Tel:07-353 5536 Fax:07-353 2493

事■居變:No. 240, Jalan Mersing (Taman Kurnia) 86000 Kluang, Johor.

處 Tel:07-772 3864, 771 3528 Fax:07-771 3623

■昏株巴轄:No.8, Jalan Putri, 83000 Batu Pahat, Johor.

Tel:07-431 7522, 431 5055 Fax:07-431 4775

報道▼李玉萍 攝影▼林添喜/李玉萍(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洁颖

回顾上世纪三十 年代,沿着柔佛海峡 兴建的新甘光地区, 即从现今新香港酒楼 到未端的新山免税 区,一整片都是鳞次 栉比的浮脚木屋及锌 板亚答屋。

由于这个地方是渔村,因此人们把靠近免税区的这端称 为“渔寮尾”或“新甘光尾”。根据当地老前辈的口述,现 今免税区和其邻近的士都兰组屋群(Jin Stulang Laut)就是 旧时渔寮尾的所在。

本期大柔佛社区报的《这些人那些事》就带读者回到新 甘光渔寮尾,追溯当年的一些旧人旧事。

■麻坡:45-67, Jalan Salleh, 84000 Muar, Johor. Tel:06-951 4888, 951 2863 Fax:06-953 5063

■昔加末:24, 1st. Floor, Jin Ibrahim, 85000 Segamat, Johor. Tel:07-931 2175, 932 1886 Fax:932 3386

■古來:38b, Lorong 2, Jalan Pasar, 81000 Kulai, Johor. Tel:07-662 4396 Fax:07-663 9169

个热闹商圈

新山免税区附近组屋林立,众多休闲娱乐场所形成一 谁能想像80年前这里的渔寮尾原貌?(林添喜

緊靠新山免稅區末端

新甘光漁寮尾

约有50年历史的北泉园海鲜饭店,目前由第三代传人经营,是当地 历史最悠久的餐馆。(李玉萍摄)

许伟广(前排中)与镇安古庙众理事,致力于传承及发扬华族民俗文化; 前排左一起为副主席黄文强与陈昱峰、总务蔡家雄(右二)、副主席吴芝强 (右一),后排左二为锣鼓队主任黄来天,右二是署理主席陈顺光。(李玉萍 摄)

鎮安古廟理事多是本地人

&新甘光的发展历史 住中,镇安古庙是一个 不容忽视的重要篇章。作为新 甘光的地标,该庙最初于1965 年从渔寮尾(今为免税区前方 交通灯处)迁至三楼,并在 1977年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规 模;直至2020年9月才获得地 契,标志着其在地方文化和历 史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 确认。

许伟广:

大锣鼓队招募新血

该庙理事会主席许伟广受 访时指出,庙理事们大部分来 自渔寮尾或三楼,在这里度过

他们的青少年时光,虽然现在一些人 已迁往其他地区,但仍然心系古庙。

令他自豪的是,该庙作为宗教与 地缘性组织,在维护华族文化与民俗 的传承方面向来不遗余力。

他举例,该庙的潮州大锣鼓队自 198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参与柔佛古 庙的游神庆典,42年从不间断,即使 前几年遇上疫情阻隔,也依然遵守大 会指示,参与仅在庙内进行的仪式。

然而,他指出,正如许多乡团组

供奉在镇安古庙外的虎爷神,其 虎穴有一个特点,即虎穴是用从海里 打捞起来的海石叠筑而成,其色调与 形态有别于一般石头。(李玉萍摄)

—镇安古庙于1937年创建于郑厝港 (避兰东)炭富,两年后迁入新甘光渔寮 尾,1965年政府以发展新甘光为由征用该庙 地段,并拨出跑马坡三楼组屋旁约2万平方 呎土地作为新庙址,新庙前的空地原本延伸 至现今士都兰达拉路的交通灯处,90年代初 政府征地建造公路,才形成今日的面貌。 (取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麝刊)

工国年84岁的李群熙告诉记者,他

功于1957年随家人迁入渔寮尾,

住在一间无地契的廉价单层独立式亚答 屋。屋子虽然简陋,屋身却很大,有多 个房间,屋前有大片空地,种有各种果 树;虽然事隔久远,他仍能约略认出老 家的“遗址“就落在免税区靠近士都兰 组屋那端。

“我记得,当年我们家把空房出租 给一些外地来的宽中生,每个月的租金 大约是二三令吉,大家一起吃一起玩的 欢乐情景,至今仍深刻在我脑海里。”

李群熙:市會下令亞答屋拆遷

现已落户士姑来五福城的他忆述, 大约于1964年,新山市议会发出一纸通 令,要将新甘光渔村的居民迁往三楼组 屋。

“我们于1967年初,迁入三楼第一 排第二层组屋居住。居民大致上都无怨 言,毕竟是从非法屋搬入有水电供应的 组屋,居住环境也改善了许多。” 所谓的三楼,即是3栋三层楼高的 二房式组屋,共有90户人家,因靠近巴

西柏兰宜王宫和苏丹的马场,故被冠上 “跑马坡”的名号,是老新山们熟悉的 跑马坡三楼。

跑马坡早期仅2车道

在他印象中,跑马坡所在的士都兰 达明路(Jalan Stulang Darat )早期只有 来回两条车道,并不像现在开辟成4条车 道,并且有东疏大道横跨其上。

f政府 于1949年起, 逐步将渔寮尾 村民迁到翁姑 慕欣,腾出一 片空地让宽柔 学校展开建校 工程,图中可 见学校的原址 是充满甘榜味 的渔村椰林。

(取自镇安古 庙80周年纪念 特刊)

5()年代的新甘光渔寮尾,沿海都是浮脚亚答屋。(取 自镇安古庙80周年纪念特刊)

陳俊錦:

早期猶如古惑仔電影

y此同

7时, 身为新甘光“中 生代”居民的陈 俊锦(44岁), 谈起他对此地 最初的印象时形 容,就像每天观 看古惑仔街头殴 斗的电影般,剧 情惊心动魄。

来自北马的他表示,他早期在 新加坡工作,为了方便每日往返新柔 两地,而在士都兰组屋租下一整个单 位,不料日子却从此不得安宁。

他说,由于靠近免税区渡轮码

隐身在高架天桥下的三楼,老新山口中的“跑马坡”,组屋后方即是镇安 古庙,全国最大型独中宽柔中学也近在咫尺。(李玉萍摄)

t李群熙(右)与 张北琛(左)带领记者 走访新甘光当天,巧遇 北泉园老板杨德广,经 一番寒喧后发现原来大 家都是渔寮尾的旧相 识。(李玉萍摄)


I现居百万 镇的张北琛 (左、80岁) 与李群熙是昔 日渔寮尾老友 记,他的旧居 就在现今肯德 基餐厅一处, 两人同是宽 虹中校友,70

载同窗情 谊至今不 变。(李 玉萍 '摄)

头,每天有大批外国人从这里上岸, 附近又是士都兰商圈和娱乐场所,因 此常常发生外劳纠众闹事,或本地人 与外地人对峙,继而喋血街头的惊险 场面。

“组屋内也一样龙蛇混杂、三 教九流,印象中最荒谬的一次是,住 附近的“邻居'与人争风吃醋大打出 手,竟摔破了我家的花盆,当时的情 况简直’乱水’,但也只能自叹倒楣 了。”

他指出,庆幸的是,近年来,当 地治安在警方雷厉风行的扫荡下已获 得改善,加上经过一轮疫情的洗涤, 感觉似乎也平静许多。

去年开始红红火火的柔新捷运 (RTS )工程就近在咫尺,陈俊锦认 为,列车开通后肯定能带动经济,但 同时也会加剧本地物价和租金的涨 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