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虫鸣希望人间: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故事

 翠鸟虫鸣希望人间: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故事

曾维龙和罗彩锦合编



《翠鸟虫鸣希望人间: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故事》,由曾维龙和罗彩锦合编。这份作品概述了马来西亚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的历史,并记录了社区中麻风病患者的生活经历。文献探讨了该定居点的起源,其作为隔离场所的演变,以及抢救希望之谷运动在保护其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书中收录了对沈金群、李初成、邱阿月、黄育安、洪玉璇和林金斗等病患的口述历史访谈,详述了他们面对疾病、歧视以及在社区中建立生活的挑战与韧性。这份出版物旨在通过个人故事提升公众对该社区历史和持续需求的认识,呼吁社会关注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

 

《翠鸟虫鸣希望人间: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故事》一书由曾维龙罗彩绵编撰,并由抢救希望之谷小组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青年团联合出版。本书于20123月首次出版ISBN978-983-40897-9-5。此书的出版也得到了笹川卫生纪念保健协力财团的赞助。

本书旨在记录和呈现马来西亚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历史与其中病患的生命故事,特别是2007年社区建筑面临拆除威胁后,为了抢救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而展开的社会运动背景下。编者希望通过此书,能让更多人了解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的过去,并通过院民的生命历程,重新思考和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此书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 第一部分:希望之谷的故事 (Stories of Valley of Hope)
    • 此部分详细介绍了抢救希望之谷社会运动的缘起,以及编者和志愿者们如何进入社区,接触并访问院民。
    • 书中收录了多位院民的口述历史,包括沈金群、李初成、邱阿月、黄育安、洪玉璇、林金斗、林月娥、陈兴和梁志君等。这些故事不仅讲述了他们如何来到社区、在社区里的生活感受,以及他们对疾病和生命的看法,更揭示了他们在患病后遭受的社会歧视与不公平对待。然而,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后来成为了这些院民再也离不开,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 通过这些个人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院民们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以及他们作为社区主体所体现的独特价值。
  • 第二部分: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历史 (History of Sungai Buloh Leprosy Settlement)
    • 这部分提供了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社区的简介,包括其于1930815日正式成立的历史背景。
    • 它着重介绍了Dr. E.A.O. Travers提出的开明政策,即创建一个近乎自给自足的社区来改善麻风病患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将他们当作囚犯对待。这一理念使得社区内设有屋仔、学校、宗教场所,甚至允许病患结婚。
    • 书中详细划分了社区的三个区域:西院、东院和中院,并描述了东院在2007年被拆除以建设玛拉工艺大学医学院的历史事件。
    • 此部分还强调了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在麻风病研究与治疗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以及其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特色。书中也附有社区地图和延伸阅读书目,方便读者深入了解。
  • 第三部分:2007摄影纪实 (Photo Gallery 2007)
    • 此部分收录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在2007年东院社区拆除前拍摄的作品。这些影像捕捉了希望之谷的美丽风貌,如今只能通过镜头来回顾和珍藏。

本书的编撰过程也值得一提。自2007年起,编者曾维龙便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并意识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他带领来自台湾中原大学景观系新纪元学院中文系以及拉曼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以自愿形式进行田野访问,记录了多位院民的生活故事,并收集了旧照片。这些口述历史访谈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环节,旨在让院民感受到温情,并认识到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

《翠鸟虫鸣希望人间》不仅是对一个特殊社区历史的抢救性记录,更是对隔离政策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除了救命,更应尊重生命。本书以中英双语呈现,其文字和照片图文并茂,力求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关注到麻风病院社区的院民,并认识到该社区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其在人类医疗史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