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7年3月第1卷第1期
《海峡华人杂志》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于1897年3月,旨在促进海峡出生华人社区的智力活动和公众舆论引导。该期刊涵盖了时事、教育、伦理、小说、民俗、地理、历史、文学、地方政治、人物、宗教、科学、社团以及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个主题。其中,特邀文章探讨了海峡出生华人的独特身份认同,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宗教信仰、教育挑战,以及他们如何作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此外,它还收录了文学作品、对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简报,以及本地社团,如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华爱智协会的活动更新。
杂志概览与宗旨
《海峡杂志》(The Straits Magazine)创刊于1897年3月,定位为一份季刊。杂志的诞生恰逢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吉祥和值得纪念的年份”。其创立旨在满足海峡殖民地内日益壮大的受教育人群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在各个方面都比上一代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海峡出生人士。
该杂志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海峡出生人群的智力活动”,并引导他们“当下混乱的公共舆论走向明确的目标”。尽管其名称表明主要由“海峡华人”控制和运营,但它也致力于讨论“所有对海峡人民普遍感兴趣的事项”,并在必要时“为任何永久居住在我们中间的民族事业而奋斗”。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探讨与殖民地内各种族群的习俗、社会生活、民间传说、历史和宗教相关的“有用、有趣和奇特的事项”。值得注意的是,杂志还旨在弥补当地教育的不足,即海峡出生的人们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却“越来越不了解他们祖先的传统和历史”。因此,杂志希望通过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恢复他们对祖先知识的了解”。杂志内容涵盖历史、伦理、政治、文学,并特别关注“教育和科学的所有分支”,同时兼顾当地和时事,特别是与殖民地发展相关的内容。杂志明确声明,编辑不对撰稿人的意见负责,文章的刊登不代表认同其观点。
各章节详细书评
- 时事 (CURRENT EVENTS):
- 本章节涵盖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包括“华人被指控的冤屈”、“华人体育精神” 和“华人新年体育赛事”。后者详细记录了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殖民地秘书也强调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 其中一篇重要文章是关于“维多利亚女王钻禧庆典”,该文深入探讨了如何为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设立永久纪念碑。杂志社强烈建议在海峡殖民地建立一所学院作为最合适的纪念方式,认为这将对整个马来半岛及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并展现英国政府的“无私政策”。
- 其他议题还包括“华人妇女赌博”(被认为是缺乏教育导致的问题)、暹罗国王的巡游、槟城的军事保护
等。
- 教育 (EDUCATION):
- 本节讨论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父母和教师的职责”、“厦门英语教育” 和“北京国际学院”。
- “1897年女王学者” 和“新教育法典教师会议” 等文章反映了当时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会议讨论了按平均出勤而非按成绩付费、分类自由以及抽样考试等变化,但对在高级别引入过多额外科目持谨慎态度,认为可能导致知识肤浅,并占用英语教学时间。
- 与教育紧密相关的还有“海峡出生华人” 一文,其中作者探讨了海峡出生儿童在英语和汉语教育选择上的困境,并指出父母在子女道德培养上的疏忽。
- “英语教育对华人的价值” 也显示了对英语作为经济工具的重视,但文章建议如果子女未来与在中国出生华人有更多接触,应先学习中文。
- 社会学与民族学 (SOCIOLOGY AND ETHNOLOGY):
- 这是杂志的核心部分之一,刊载了两篇重要文章:《海峡出生华人》(作者G. T. Hare) 和**《华人妇女的地位》**(作者Song Ong Siang)。
- 《海峡出生华人》深刻剖析了海峡出生华人的双重身份困境:他们是享有英国公民权利的“英国臣民”,但又与在中国出生的华人保持着血缘、传统和习俗的联系。作者指出,他们面临着“必须像一个有两张脸、两种本性的人”的挑战,既要面对欧洲人,又要面对在中国出生的华人。文章赞扬了海峡出生华人在生活习惯上的进步(例如对清洁的重视),但批评他们在礼节上“过于随便,有点粗鲁”。在宗教方面,文章认为海峡出生华人对祖先崇拜的实践与中国无异,并鼓励他们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基督教,以促进欧洲人与华人之间的更好关系。该文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明确是以英语还是中文为主,并批评了当时“半吊子”的教育方式,认为导致子女对两种语言都掌握不精。文章还着重指出父母在子女道德培养方面的失职,并呼吁重视对女儿的教育,认为这将使她们成为“更好的女儿和更顺从的妻子”。
- **《华人妇女的地位》**则是一篇对当时“娘惹”(Nyonyas,即海峡华人女性)社会地位的强烈批判与改革倡议。作者宋旺相(Song Ong Siang)指出,娘惹普遍存在“无知、迷信和偏见”,并且“完全依赖男性”。他认为,这种将女性禁锢在家庭中的“闺房制度” 阻碍了她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文章力陈改善女性地位的理由,包括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应对女性人口过剩以及关注女性健康与容貌等。他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案,包括基础读写(中英文)、缝纫、家政、卫生、护理、音乐和体育等,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还建议让女性有更多的社交互动机会。作者强调,这些改革必须由巴巴社群内部发起并持续支持,才能取得成功。
- 文学 (LITERATURE):
- 本节收录了“读书” 等文章,鼓励读者特别是华人青年,即便离校后也要继续阅读,以掌握英语并受益于文学作品。
- “马来人诗歌” 和“一些真正的中国作家” 则体现了杂志对本土和中华文化的关注。
- 社团 (SOCIETIES):
- 本节记录了海峡殖民地内重要社团的活动。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Chinese
Christian Association) 介绍了其周年庆、讲座和辩论等活动。
- “华人爱智学会”(Chinese
Philomathie Society) 是由林文庆博士于1896年发起成立的,该社团曾讨论过《海峡出生华人》和《华人妇女的地位》等重要议题。
- “槟城青年会”(Penang
Young Men’s Association) 的成立旨在促进青年人的道德、智力与体育发展,其基础并非严格的宗教性,而是更广泛地吸引各类青年。值得一提的是,该协会决定将《海峡华人杂志》作为其官方期刊。
- 宗教与科学 (RELIGION & SCIENCE):
- 《形体宗教》(Physical Religion) 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人类身体和生理规律的普遍忽视和不敬,认为人们过于看重精神和道德,而轻视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文章主张,生活中的物理美德(即健康的生活)与道德美德同等重要,并呼吁人们像研究思想法则一样研究身体法则,达到“生理上完美的生活”。它指出,只有当身体健康得到重视,医学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其他文章还包括“传染病与公众”、“植物界生存斗争” 等,显示了杂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
- 《德拉蒙德教授及其时代》
是一篇评论文章,探讨了德拉蒙德教授在调和世界宗教与科学真理方面的贡献,认为他帮助消除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隔阂,预示着一个“更好的时代”的到来。
- 其他章节:
- 通信 (CORRESPONDENCE): 收录了“书信的古怪之处”,以幽默笔触描绘了不同人群写信的特点,从儿童到父母,反映了当时生活的细节。
- 虚构文学 (FICTION): 包括“马来插曲”、“在责任与耻辱之间”(一篇连载小说,讲述了船上人物的互动,暗示了情感冲突)和“两个真实的鬼魂” 等故事。
- 民间传说 (FOLKLORE): 刊载了“鞋底鱼和斑鸠的起源” 这样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本土文化元素。
- 地理 (GEOGRAPHY): “窥探吉打” 提供了对吉打苏丹国地理、政治和社会的生动描述,并提出了发展农业教育和废除苛捐杂税及强迫劳动的建议。
- 历史与政治 (HISTORY AND POLITICS): 涵盖了“华人血统的英国臣民”、“作为士兵的华人”、希土战争 等,反映了对地区及国际政治的关注。
- 地方政治 (LOCAL-POLITICS): 讨论了海峡殖民地的“金币流通”、“立法委员会” 和“毒药法” 等具体政策问题。
- 杂项 (MISCELLANEOUS): 包含编辑寄语“我们的第一卷” 和“我们的宗旨” 等,再次强调杂志的理念。
- 人物志 (PERSONALIA): 提供了对重要人物的简要介绍,如留英法律学生黄天德
和新任美国华人公使伍廷芳,这些人物被视为海峡出生华人成功的典范。
- 诗歌 (VERSES): 收录了如马来语版的“Annie Laurie” 和庆祝杂志创刊的“致我们的初生儿” 等诗歌。
总结
《海峡杂志》1897年第一卷第一期不仅是一本地方性刊物,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19世纪末海峡华人社区面临的身份认同、社会改革、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杂志致力于在西方现代性与东方传统之间寻求平衡,鼓励海峡出生华人既要拥抱英国公民的权利与价值观,又要珍视并传承其祖先的文化与历史。特别是在女性地位和教育问题上的深入探讨,体现了杂志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先锋作用。它不仅记录了当地的社会文化面貌,也通过其内容,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并参与到塑造未来社区的进程中,是一份具有独特价值和洞察力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