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809

 中国报-副刊20250809


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整理的新闻标题及简介,并附上我的看法:


新闻标题及简介与看法

1. 月经量过多,小心这些病!

  • 简介: 月经量过多(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HMB)是一个普遍但常被忽视的医学问题。它定义为月经期失血量超过80毫升或月经期超过7天,并主观感觉出血量明显增多。HMB不仅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伴侣关系和工作效率,更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信号,如药物影响、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息肉、出血性疾病、盆腔性疾病、癌症病变(子宫颈癌、内膜癌、卵巢癌)、子宫内膜增生和激素失调等。文章强调,许多女性误以为HMB是正常现象而耽误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生活方式调整(如富含铁质和营养的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避免辛辣寒凉食物、补充特定营养素,以及适度运动和充足休息)。
  • 看法: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月经量过多的全面信息,尤其强调了不能将HMB视为“正常”,并指出其对女性身体、情绪和社交生活的重大影响。提醒女性关注自身症状、及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延误潜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提供了实用的生活方式调整建议,表明管理HMB是多方面的,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2. 耳垢未必是坏东西

  • 简介: 耳垢并非“脏东西”,它具有润滑耳道、保护耳膜、抗菌、防止真菌感染以及帮助带走死皮细胞与灰尘等重要功能,是耳朵自我清洁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耳朵无需特别清理。然而,当耳垢过多导致听力下降或不适时,应寻求医生评估。文章特别指出,棉花棒等工具反而可能将耳垢推得更深,甚至刺破耳膜,造成严重后果。文中推荐了温和安全的耳道清洁方法,如湿毛巾擦拭耳道外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耳道,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处方滴耳液。
  • 看法: 这篇文章纠正了许多人对耳垢的普遍误解,即认为耳垢是需要彻底清除的“脏物”。它强调了耳垢作为耳朵天然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并强烈反对使用棉花棒等不当清洁方式,这对于保护听力至关重要。文章提醒人们,在处理耳朵问题时,应将专业评估置于首位,避免自行盲目处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中风肢体瘫痪更影响心理

  • 简介: 中风对大脑的打击不仅限于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还会严重影响情绪。约有4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中风后忧郁症” (Post-stroke Depression)。情绪变化与病灶位置密切相关,左侧前额叶或基底核受损最易引发忧郁。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常将这种情绪反应视为“正常”,导致未能及时处理,从而影响康复意愿和认知能力。文章强调,适当使用抗忧郁药物能稳定情绪并促进康复,心理复健与物理治疗同样重要
  • 看法: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风的心理后遗症——中风后忧郁症,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常被忽视但影响深远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对中风患者的治疗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关注身体康复,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普及这方面知识有助于打破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偏见,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品质和康复效果。

4. 隔夜西瓜害人食物中毒?

  • 简介: 针对“隔夜西瓜导致食物中毒”的报道,文章指出,导致食物中毒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细菌污染和滋生,而非“隔夜”本身。报道中的案例很可能是因为切西瓜的刀具或砧板被未煮熟的肉类污染了李斯特菌,西瓜在室温下放置隔夜后,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中毒。文章澄清了“隔夜菜一定会出事”的迷思,强调食物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料理和储存方式不当。为避免食物中毒,需注意食材新鲜度、洗净双手、避免边料理边讲话、洗净刀具砧板容器、检查保鲜膜,以及打算隔夜的食物应立即包装好放入冰箱。
  • 看法: 这篇文章非常有效地澄清了关于“隔夜食物”的常见误区,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它将食物安全的核心问题引向卫生操作和储存方式,而非简单地归咎于食物的“隔夜”属性。这个分析不仅科学严谨,也为公众提供了非常实用且具体可操作的食品安全建议,对于提升大众的食品卫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5. 夜不能寐先稳心绪

  • 简介: 失眠不仅仅是无法入睡,还包括夜间频繁醒来、早醒难再入睡等情况,中医称之为“不寐”。中医认为失眠与人体阴阳失衡密切相关,如“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年长者更易出现睡眠问题。文章将失眠分为四种类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和肝郁化火型,并强调失眠与情绪(压力、焦虑、忧虑)密切相关。改善失眠的关键在于恢复阴阳平衡,通过调理体质、对症治疗,并学习放松心情、培养乐观态度来减少心理负担。
  • 看法: 这篇文章从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角度解读了失眠问题,不仅拓宽了对失眠成因的理解,也提供了不同于西医的调理思路。它突出强调了情绪在失眠中的核心作用,这与现代心理学对睡眠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提醒我们,在应对长期失眠时,除了寻求医疗帮助,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6. 每个人都需要的7种休养

  • 简介: 文章引用内科医生达顿史密斯 (Dr. Saundra Dalton-Smith) 的观点,指出真正的“休养”远不止睡觉,而是涵盖多层面的恢复与滋养。她提出了七种休养方式:身体上的休养(睡眠、小睡、瑜伽、伸展、按摩)、心理上的休养(大脑放空、短暂休息、将杂念写下)、情绪上的休养(表达情绪、避免负面信息、寻找开心内容)、灵性上的休养(寻找内在平静、自我连结)、社交上的休养(与能给予正能量的人互动、远离消耗能量的关系)、感官上的休养(减少刺激、关闭通知、静坐)和创造力的休养(保留空白时间、接触自然艺术、绘画、写作、发呆)。文章强调,识别和满足不同的疲劳类型对全面自我修复至关重要。
  • 看法: 这篇文章极具启发性,打破了我们对“休息”的狭隘认知,将其提升到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层面。它细致地剖析了现代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疲劳来源,并提供了针对性的休养策略。这对于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生活状态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份非常实用的“自我护理指南”,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识别自身需求,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身心恢复和健康提升。

7. 想保养牙龈?养成这些好习惯吧!

  • 简介: 许多人误以为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是衰老的自然结果,但日本牙医大冈洋指出,主要原因是牙周病而非老化,因为牙龈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牙周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与蛀牙不同,初期症状不明显,但牙周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增加心肌梗塞、脑中风等风险。文章强调正确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时应特别注意牙齿与牙龈交界处,睡前刷牙15分钟效果更佳,并建议使用“普通硬度”的刷毛。同时提醒不要过度依赖牙膏,并建议咀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
  • 看法: 这篇文章有力地纠正了关于牙齿健康的常见误区,特别是将牙齿脱落归因于牙周病而非单纯老化,这对于提升公众的口腔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刷牙技巧和习惯建议,更强调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促使人们认识到牙周病的潜在严重性。这提醒我们,维护口腔健康是维护整体健康的关键一环。

8. 勃起功能障碍不只是“性”的问题,更是“命”的警讯

  • 简介: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常让男性羞于启齿,但泌尿科医生指出,这不仅仅是性功能问题,更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警讯。ED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度关联,两者都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都是共同的危险因子。文章介绍了常见的ED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伟哥)、真空吸引器、海绵体注射药物,以及最终的人工阴茎植入手术,并提醒部分药物可能产生副作用或与心血管药物存在交互作用。文章呼吁男性放下心理包袱,及早寻求专业协助,以便改善生活品质,并提早发现潜藏的心血管疾病
  • 看法: 这篇文章直击了男性健康的敏感话题,勇敢地指出了勃起功能障碍背后可能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健康危机——心血管疾病。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求助的理由,也强调了男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打破社会束缚,正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这种将性健康与全身健康紧密联系的视角,对于促进早期筛查和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

9. 前列腺癌治疗因人而异

  • 简介: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癌症。文章指出,对于80岁以上、预期寿命较短且合并症多的高龄患者,前列腺癌的进展往往缓慢,激进的手术或放疗可能带来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副作用,反而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医学上常建议此类患者选择观察或保守管理。文章也强调,前列腺癌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呼吁男性中年后定期验血检查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或寻求专业医生评估。
  • 看法: 这篇文章展示了癌症治疗中“个性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尤其是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它清晰地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不积极治疗”可能才是最符合患者利益的选择,这需要医生和患者对风险、收益及生活质量进行深思熟虑的权衡。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因为对于更年轻、健康且预期寿命长的患者,积极根治仍是优选。

10. 菌草之父林占熺:农业科技改善贫穷

  • 简介: 文章介绍了被誉为“菌草之父”的林占熺教授,他毕生致力于农业科技,特别是以“菌草技术”——利用草而非木材培育食用菌来帮助农民脱贫和保护生态。该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于1983年正式问世。在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鼓励下,林教授将菌草技术应用于扶贫,在宁夏等极度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菌草因此被誉为“幸福草”。该技术已在全球117个国家推广,培训了近1.6万名学员。文章还提及菌草在生态治理(如黄河泥土流失)、农业(高产、用途广)和工业(饲料、肥料、造纸、新能源等零碳排放产品)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广阔发展前景。林教授强调科研的“善念”,认为其技术生命力远超个人,能改变无数农民的命运。
  • 看法: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科学技术如何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将一项农业创新技术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工具和生态保护方案。林占熺教授的故事诠释了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造福人类社会。菌草技术不仅解决了经济贫困问题,还应对了环境挑战,如森林砍伐和土壤流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全球面临贫困和环境问题的地区而言,提供了一个可复制且具深远影响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