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开恶意的玩笑

 

不要开恶意的玩笑

 奥修



 

本书主要收录了奥修对阿底峡尊者教义的解读与问答。奥修阐释了真理的探索在于放下既有的信念和幻想,鼓励人们成为自己的指路明灯,并强调内在的自我觉察和勇气。他深入探讨了欲望的本质、内在冲突的根源,以及社会规范和宗教教条对个体自由的束缚。奥修还区分了依赖、独立与相互依存这三种爱的方式,并强调真正的爱是一种持续的连接而非固化的关系。他通过诙谐的比喻指出,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是成长的契机,鼓励人们活在当下,接纳生命的全部,并摒弃那些阻碍个人觉醒的毒食”——包括肉食、僵化的思想体系和自我(ego。最终,他呼吁读者通过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觉知,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喜悦,达到无我的存在境界

 

《不要开恶意的玩笑》是奥修(Osho)的一部著作,由林若宇翻译,旨在揭示真理和智慧。奥修认为,真理存在于字里行间,以静默、无声的低语传达存在即是爱你的讯息。本书如同奥修的其他作品,鼓励读者以勇气探索真理,放下既有信念,成为自己的明灯。

前言

前言强调了探索真理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可能粉碎已知的一切,迫使你重新安排生活,并摧毁所有的幻想和梦想。奥修认为,人们尚未准备好放弃梦想,从思考进入直觉。书中指出,除非遇到像耶稣、佛陀或阿底侠这样的开悟师父,否则一个人很难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求真理。师父的存在会激发内在的渴望,这种渴望为寻求真理的心灵创造强度和热情。奥修通过回答听众、门徒和朋友的问题,分享他对西藏开悟大师阿底侠的洞见,展开了一场朝向不生不死的觉知之旅。他通过语言分享无言的真理,并强调唯有沉默才能传达真理的本貌

第一章:被世界驱逐

本章探讨了人们内在和外在的冲突,并挑战了传统观念。

  • 关于渴求与欲望
    • 奥修区分了**“纯粹的渴求(神圣的)和针对特定目标的欲望(凡俗的)**。纯粹的渴求是净化的火焰,而一旦渴求有了目标,它就会变得不纯净。
    • 他以凤凰浴火重生和耶稣复活的寓言为例,说明放下目标、经历死亡才能带来重生
    • 奥修指出,他言语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实则是深入静心的契机,因为其本质是一致的,超越矛盾才能获得伟大洞见
  • 关于内在焦虑与谴责者
    • 他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灌输的你应该做什么导致人们内在的焦虑和**“内战”**
    • 奥修大胆地宣称,神父和教会是人类病态的最大根源,他们创造了分裂的内在性格,使人们无法真正喜悦地参与生命。
    • 他强调,必须除去内在的谴责者,通过听从自己的心声,而不是遵循外在的规则或经典。
    • 奥修认为,生命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是非对错,每一刻都需要重新决定,愚笨的人才用预设标准。他用禅宗故事《风带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说明生命无法预先准备,总是充满惊喜。
    • 他鼓励人们放下愧疚感,因为活在愧疚里就是活在地狱
  • 关于真理与矛盾
    • 奥修强调真理属于独立个体而非群众。他指出,真理会制造矛盾和冲突,因为它粉碎人们的幻想,而人们往往依恋幻想。
    • 他毫不妥协地表达自己的真理,并认为被驱逐反而是好事。他乐于活在矛盾中,因为他反对一切狂热主义,这自然会树敌,但也会带来朋友,因为生命是平衡的
  • 关于天堂与地狱
    • 奥修定义天堂和地狱并非外在的地理位置,而是内在的心理状态。活出真理、爱和自由就是天堂;活在谎言、妥协和枷锁中就是地狱。
    • 他批判了传统对天堂的描述是不切实际的噩梦,并用犹太拉比的梦境故事说明天堂是没有人的虚无。
    • 奥修认为,地球本身可以成为天堂,只要我们改变观点,活出它的美,不带愧疚地享受和庆祝

第二章:市场里的佛陀

本章深入探讨了关系、意识和幻象的本质。

  • 关于关系与相互依存
    • 奥修区分了**“关系relationship)和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关系是假的,因为个人独立的存有性也是假的。
    •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人能单独存在,如波浪和海洋的关系。
    • 他描述了爱的三种层面:
      1. 依赖(dependence:大多数人的状态,相互剥削、操控、占有,将对方视为商品,导致爱走向地狱。
      2. 独立(independence:发生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冲突不断,害怕深入,以自由为最爱。
      3.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极其罕见,但一旦发生,便是天堂降到地球上两人心有灵犀,如同同一灵魂的两个身体,这是真正灵性的爱。
    • 他指出鸟儿的和谐是因其缺乏意识,而人类因意识而面临挑战和责任。人类有自我意识,这是堕落,而超越自我意识才是提升。
    • 奥修认为,意识赋予人类说不的自由,这在成长初期很重要,但最终的成熟是能够喜悦、无条件地说是,达到第二次童年。
  • 关于爱与联系
    • 爱不是关系(名词),而是**“联系(动词),一条永无止境流动的河流**。关系是承诺和法律,是蜜月期结束的标志,而爱是永不结束的蜜月。
    • 人们因不安全感而将爱贬低为关系。真正的爱是心对心的承诺,不断探索、重新认识对方,将对方视为一个奥秘。这种探索使爱成为一种静心,相互映照,深入自己。
  • 关于幻象与真理
    • 奥修颠覆了青蛙变王子的童话,指出现实中往往是亲吻王子,王子变青蛙。这反映了人们在爱和生活中面对的幻想破灭
    • 他认为宗教、文学、诗歌和音乐常常创造幻相作为缓冲器,避免人们面对残酷的真相。
    • 师父的工作是毁坏门徒的缓冲器,让他们赤裸地面对生命真相,这虽然令人害怕,却是成长的唯一方式。
  • 关于开悟者的愤怒
    • 奥修解释,开悟者的愤怒(如克里希那穆提的愤怒)是出自慈悲,而非憎恨或攻击。这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因为他想帮助却无人理解。
    • 他批评人们带着偏见看待开悟者,当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预设的的形象时,人们便幻灭。
    • 他用克里希那穆提挑选领带的故事,说明人们如何因表象而误解开悟者,以及真理常常在日常的、看似平凡的行动中显现

第三章:无烟之火焰

本章深入阐释了阿底侠的《弃舍毒食》等经文,探讨了欲望、意识和自由的本质。

  • 《弃捨毒食》—— 三种食物
    • 奥修解释,阿底侠的《弃捨毒食》指的并非仅是字面意义上的食物,而是三种毒素:
      1. 身体层面的毒素:肉食,因为动物在被宰杀时会释放恐惧和愤怒产生的毒素。他建议避免肉食
      2. 心智层面的毒素:各种垃圾信息(无意义的读物、电视、闲聊)。他建议少言少听,保持心智纯净。更深层的毒素是各种意识形态和偏见(如宗教、国籍),它们使人分裂,而非成为纯粹的人类或宇宙一部分。
      3. 精神层面的毒素自我ego。自我需要他人的关注作为食物,这是最诡谲的毒素,普遍存在于政客、圣人、演员身上。
    • 清除这三种毒素,将使人变得,但这是一种充满、无以名状的盈满,是所有毒素消失后的纯净存在。
  • 《莫学直报》—— 不一致的生命
    • 贯彻始终意味着按照过去的习惯生活,这是一种死掉的生活,是重复而非真正活着。
    • 奥修倡导像河流一样流动,不断面对新情境并即时回应,而不是逻辑性的、单层面的生活。
    • 他鼓励人们体验生命中所有的情绪,不限制自己,做一个冒险的人,因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没有固定人格特性的。社会推崇人格特性是为了控制,而一个真正的人超越这些束缚。
  • 《莫发恶言》—— 幽默与暴力
    • 阿底侠的真实意图是**“不要故意出言中伤别人,而非反对幽默**。奥修认为,真正的幽默是纯粹的,不带任何攻击色彩,而笑声可以带领人接近祈祷。
    • 他强调意图是关键:内心隐藏暴力企图的行为是罪恶,而旨在带来喜悦和欢笑的行为是美德。
  • 《勿候险阻》与《莫剌心处》—— 活在当下,尊重爱与信任
    • 勿候险阻意为机会就在当下、就在这里。拖延是头脑的诡计,让人错失生命。
    • 莫剌心处意为不要批判他人的爱和信任。头脑可以被批判,但爱是珍贵且有眼睛的,它能看见神性。
  • 《莫移牛》—— 承担责任
    • 人们常常寻找代罪羔羊,将怒气转移到弱者身上。奥修强调为自己负起责任,直接面对和回应情境,而不是转移愤怒。
  • 《不争先得》与《不作经忏》—— 超越偏见与观点
    • 不争先得不应以好恶来决定事情,而应根据真相
    • 不作经忏生活应直接面对实相,不带任何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尤其是基于偏见、恨意、生气等的错误观点。最终目标是超越所有二分性
  • 《天莫成魔》—— 驯服自我
    • 自我是真正的魔鬼,它狡猾且无处不在。奥修倡导活在没有的状态里,通过觉知,让自我消失。
    • 当自我清除后,人将变得**“,但却是充满和饱满的**,达到涅槃。

第四章:其他的宗教领袖和其他南塔们

本章探讨了死亡、生命、自我以及对宗教领袖的批判。

  • 关于死亡与重生
    • 奥修指出,死亡是自我的阴影,并不真实存在。真正的你是永恒的,生命无生无死,只有形式的改变,如波浪之于海洋。
    • 他强调通过意识来了解自我,解除机械性的行为,从而使自我和死亡一同消失
    • 他指出,生活的艺术就是死亡的艺术。活得全然、狂喜,才能无惧死亡,因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高潮。
    • 佛陀的死亡是全然觉知的示范,通过放下身体、头脑和心,融入存在。奥修预言,当他消失时,许多完全信任他的门徒也会随之消失
  • 关于神与创造
    • 奥修认为,并非过去既有的存在,而是不断在发生的过程。他挑战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每天都在创造神,神的概念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
    • 他鼓励人们将生活变为审美的经验之旅,充满感恩和敬意。
  • 关于生活的态度
    • 他强调活在当下,不要回顾过去或展望未来。生命没有目的,生活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享受和喜乐。
    • 奥修呼吁人们勇敢地生活,不计后果,不设定目标,因为目标总在遥远的未来,而生命在当下。
    • 他用希腊占星家的故事,说明人们常因追求遥远的目标而忽视眼前真实的奇迹。

第五章:唤醒你的奴隶

本章深入解读了阿底侠的七句经文,指导人们如何走向觉知和慈悲。

  • 《乐因莫求苦》—— 直面悲伤,寻求永恒
    • 人们寻求快乐却只找到痛苦,因为快乐是悲伤的伪装
    • 奥修强调,只有死亡带不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 他建议直接进入自己的悲伤,通过静心深入了解它,因为无知就是痛苦的根源。当悲伤被理解后,它会蒸发,喜悦将显现。
  • 《诸瑜伽修》—— 单一目标:探索真理
    • 阿底侠说,一个目标就足够了:深入探究你生命的真理。这足以将人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 《诸倒覆修》—— 唯一的解药:意识/觉知
    • 奥修将阿底侠的方法概括为**“意识(觉知、警觉、清醒)**
    • 他指出,愤怒、贪婪等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缺乏觉知。觉知是唯一的解药,它能斩断问题的根源。
    • 他区分了觉知集中注意力觉知是无头脑的、不集中的警觉状态,它带来慈悲,是心灵的反映;而集中注意力是头脑的狭窄运作,不带来慈悲。
  • 《初后作二事》—— 感恩与回顾
    • 早晨:以感激之心迎接新的一天,下决心将觉知带入每一行动。
    • 夜晚:回顾一天,感恩所有经历(无论好坏),它们都是老师。反省自己在何处失去觉知或慈悲,但这不应带有愧疚或骄傲,而是一种觉知的练习。
  • 《二境皆应忍》—— 耐心与信任
    • 无论在觉知上成功或失败,都要耐心看待自己
  • 《二事舍命护》—— 守护觉知与慈悲
    • 觉知和慈悲极其珍贵,值得以生命去守护。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更觉知和慈悲的人,为存在创造美。
  • 《当学三种难》—— 觉知的三个层次
    • 第一难:在事情发生时保持觉知(如愤怒发生时)。
    • 第二难:在念头产生时抓住它(在行动之前)。
    • 第三难:在感觉产生时掌握它(最困难,感觉是念头和行动的根源)。
    • 跨越这三个障碍,就能深入生命的核心,触及宇宙性的存在。
  • 《取三主要因》与《修三无失坏》—— 三皈依:师父、僧团、真理
    • 奥修强调佛陀提出的三皈依是寻求真理的关键:
      1. 皈依佛(师父):将自己交付给已开悟的师父,依靠其强大的能量场和指引。
      2. 皈依僧(僧团/社区):师父的能量场,一个与世俗目标不同、充满觉知和意义的绿洲。社会常常试图摧毁僧团。
      3. 皈依达摩(真理):真理通过师父的言语和非语言能量传达。真理是最终的目标,它要求放下自我,而社会却抗拒真理,偏爱谎言。
    • 他指出,世界总会反对佛陀,因为佛陀唤醒沉睡的人们,且他们是独特、不妥协、叛逆、超越时代的存在。维护这三者是门徒的责任。

第六章:退出奥林匹克

本章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竞争本质,并强调活在当下,接受自由带来的挑战。

  • 关于放慢脚步与无目的生活
    • 放慢脚步并非技巧,而是源于理解生命本身没有目标或目的地
    • 头脑和自我需要目标才能存在,这导致焦虑和匆忙。
    • 奥修倡导**“无目的的生活方式**,全然活在当下,享受每个片刻,不为未来牺牲现在。
    • 他认为,现代社会将生活变成了奥林匹克竞赛,每个人都在竞争,导致友谊、爱和慈悲难以存在。静心意味着退出奥林匹克
  • 关于自我的毒害
    • 社会从小给孩子灌输野心、成就、成功等毒药,毒害了生命根源。这种成就导向的头脑使人无法亲密,将他人视为可利用的他者
    • 他指出政治家无法静心,因为他们的头脑与静心所要求的根本改变背道而驰。
    • 一个静心的人会自然地慢下来,因为**“成为什么的心态已经停止,他只是”**
  • 关于幻象与真理
    • 他认为种族、国籍等差异是表面的,是政治制造的幻象
    • 奥修用疯人院划界的故事,讽刺了政治划分的荒谬性。
  • 关于自由的恐惧
    • 第一次体验自由会令人窘迫和害怕,就像长期被囚禁的人突然获得自由。
    • 人们常常将责任推卸给过去、命运或他人(如业障论),以逃避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 奥修强调**“人类的灵魂是由自由组成的”**,教导人们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选择喜乐而非痛苦。
  • 关于“Ecceteranandas”(其他南塔们)
    • 奥修创造这个词来描述那些缺乏个性、原创性、只知模仿的圣人。他们的圣洁是表演出来的形象,压抑了罪人的部分,导致内在冲突和缺乏喜悦。
    • 真正的佛陀是独特、不可预测、不断变化、以意识而非固定人格生活的人。
  • 关于臣服与依赖
    • 臣服源于爱和信任,不带任何企图,是纯粹的喜悦;而依赖源于恐惧和想要
    • 真正的爱是自我满溢的分享,不为逃避寂寞而寻找依附。
    • 臣服是一种发生而非作为,其中没有做者,自我融入整体。
    • 依赖丑陋且贬低自己,臣服美丽且使人扩展。奥修鼓励通过感官体验、与自然或爱人融合来瞥见无我的臣服状态。
  • 关于婚姻
    • 奥修幽默地表示不祝福婚姻,只祝福爱。他认为婚姻(特别是法律意义上的)是出于恐惧和不信任,是当爱不足够时的法律保障。
    • 他建议年轻人等到对生命的冒险感到厌倦,真正渴望安定时再结婚。

第七章:爱的三层梯级

本章继续回答问题,进一步阐释了真理、自我和爱的多维度。

  • 关于问题与奥秘
    • 奥修认为生命是一个奥秘,而非一个问题。问题有答案,而奥秘无法解决,只能去经历。
    • 问号是永久存在的,因为它与生命的奥秘有关,是无法用逻辑和语言解释的存在本质。
    • 头脑寻求解释和控制,但真理存在于超越头脑的奥秘中。他鼓励人们放下无意义的问题,允许问号在心中驻留,因为它通往神圣。
  • 关于自卑情结
    • 奥修认为自卑情结心理学上的无意义词语,它和优越情结一样,都自我在比较中产生的虚构现象
    • 自我只有在比较之下才能存在;放弃比较,人就只是其本身,既不优越也不卑劣。
    • 他指出,政治家往往有自卑情结,而艺术家则可能有优越情结。唯有神秘家能看清楚所有比较都无意义
  • 关于说谎的耽溺
    • 人们耽溺于说谎,常常是为了获得优越感或特殊感。谎言是私密的创造物,而真理是普遍的。
    • 奥修认为,人们相信谎言,因为谎言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巨大的谎言。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而非神性)有时也包含谎言。
    • 他建议通过觉知来戒除说谎的习惯,分三个阶段:在说谎时觉知并停止;在谎言即将说出时停止;在说谎的念头或感觉升起时觉知。
  • 关于爱与慈悲的形式
    • 爱是一个**“三层梯级”**
      1. 性(最低层)给我”——剥削性的-关系,将对方视为工具。
      2. 爱(中间层)-关系,基于尊重、给予和接受、分享与沟通。
      3. 祈祷(最高层)既非我,也非你”——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合一状态,两人合为一体。
    • 慈悲也对应着这三个层次:
      1. 自我式的慈悲:出于自我满足和骄傲,为了做伟大好事
      2. 同情式的慈悲:真实感受他人的痛苦,自然而然地行动,不为炫耀。
      3. 同理心的慈悲:最高的慈悲,与他人合一,共同感受,只发生在性能量转化为祈祷时。
  • 关于困惑与清晰
    • 奥修承认,他的教导可能让人感到困惑,但他解释**“困惑是我让人们到达清晰的一个技巧”**
    • 清晰并非确定性,而是没有头脑的状态,如同镜子般反映实相,不带任何预设观念或意识形态。
    • 他不是老师,不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能量和存在进行沟通。理解他需要放下熟悉的观点和语言,学习一种不同的语言”——感受和体验

总的来说,《不要开恶意的玩笑》是一本深刻挑战传统观念、鼓励内在觉醒和个人自由的灵性著作。奥修通过对阿底侠经文的解读,批判了社会、宗教和人类头脑的固有模式,并提供了一条通过觉知、责任和无条件之爱从虚假存在走向真实存在的道路。他强调活在当下、接受矛盾、直面痛苦、超越自我的重要性,并认为真正的天堂和地狱都存在于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中。本书的核心讯息是通过全然地生活和觉知,达到内在的转化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