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1期

《资料与研究》第11期 
1994年9月1日





编者的话

焦点
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会宣布——澳尔根离经叛道 其活动全面禁止  /张小兰
澳尔根是一个怎样的宗教组织?  /张小兰
澳尔根的多元化活动  /张小兰

梅花峰
穷得只剩下了钱  /刘锡通
把生育自主权还给女性  /永乐多斯
大学生与时代良心  /陈锦松
皈依回教、婚姻自动失效?  /张碧芳
他们荡向哪边去?  /甄供专论
略论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成因  /许德发

短评
“仇外”的辩证逻辑  /曾庆豹

新闻橱窗

文摘
陌生的瀑布  /方谕
女性与科学  /李静宜

医药知识
年青人中风的情况  /李满娟医生

翻译
《砂劳越华人》第七章——战前的社会与经济组织  /陈振声撰●黄顺柳译

郑 重 推 介
兩撥千斤
中小企業成功之道
=
你面对生产线上的难题束手无策?
你的企业三年后在同行中排行老几?
为提高业绩挖空枯肠?
与其终日惶恐,倒不如马上行动,为你的企业升级找方法。
华资中小企业辅导处郑重向您推介台湾中国生产カ中心(CPC)出版的《堂腰瑾カ》月刊。 这本管理杂志内容丰富札实,理论实务并重,建聽生産f]提供您!
①新观念及论点评析、特别企划、人物特写; ②技术突破; ③经营战略;
④ 大陆经贸动态、个案报导; ⑤ 训练走廊;
⑥ 管理锦囊、第三产业、商业小说、等等。
欢迎企业界的朋友订阅或邮购,共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
.出版 中国生产カ中心(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马来西亚总代理=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华资)
Huazi Resource & Rcscardi Centre LMid.
No. 1 ,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 037
北马代理:
温馨苑
Home Dynamic
17-c, Jaian Barrack
104 50 Puiau Pinang
Tel: 604-2281890/7 Fax: 604-364677
南马代理: ,
综艺传播有限公司
T & T Variety Ikoadwoy Sdn. lihd.
! 〇-B, Jalan Perang, Taman Peiangi,
80,100 Johor Bahru, Johur.
Tel: 07-3イ 5449
近几个月来,輿尔根这个字眼,每天都“充斥»国内各语文 的报章上。
澳尔根是什么?
澳尔根是Darul Arqam的Arqamo澳尔根是一个人的名字, 他是先知穆哈默德的好友Arqam Ibmu. Al Arqamo
它于1968年开始活动的时候,只是一个祈祷的组合,或者说 是ー个伊斯兰教祈祷硏究会。它强调学习,认识与笃信涵盖各方 面的伊斯兰教教义及其清规戒律,考验心灵,以便更接近真主。
由阿萨阿里和他的十位朋友发起的澳尔根活动,因为客观环 境的有利条件与发起者的宗教無诚与献身,其发展不但非常迅 速,而影响力更形成社会的一种趋势。
涅尔根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活动与发展,它已由我国走向国 际。而在国内,更被形容为伊斯兰教的“教中教11,尤其令人震 惊的是它的组织已迈向“国中国"的结构。澳尔根的问题与事 件,在现在来说,已不单单是宗教的问题,它是构成了国家与社 会的事件,非常复杂。
因此,本刊特邀请张小兰,通过涅尔根资料与出版刊物,对 漠尔根的活动与组织,作一番概要而全面的介绍。
,澳尔根声称他们的活动不涉及思想意识与主义观急,不同意 政党的组织方式,反对西方政治选举,反对暴力革命。因此,他 们没有政治野心,没有夺权意图。但他们却向往从个人、家庭、 社会与国家,直至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化。而所谓国家伊斯兰教 化,显然便会牵动国家的政治、行政、法律与国家政权结构等等 课题。这是全体人民应该关注的事件与问题。 _
我们希望这样的安排W 瓚畢斯戦哲英注的瀰廳
囂mほ5四
F
'戒1:・療,

•编者的话
ROSA SINENSIS
•焦点
出 版:马来西亚単校量事联合会总会 出版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硏究〉编务语洵委员会 何维域(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季业霧、罗正文、 陈应德博士、陈忠竞医生、 苏庆华、游若金傅土
主 编:陈思庆
封面题字:何维城
美术设计:林鶉凤/罗建玉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硏究中心責讯您 发行地: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 - 2734035
Fax: 03-2734037 承 印:万兴印务贸易有限公司
No 3, Jalan SR 3/6
Taman Serdang Raya Seksyen 3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Darul Eh san 出版日期:1994年9月1 □ 定 价:RM5.00
kdn pp 7865 /2/94
ISSN:' 0128-8369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木刊立场〇
4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会宣布
——澳尔根离经叛道其活动全面禁止/张小兰 7澳尔根是ー个怎样的宗教组织? /张小兰
20澳尔根的多元化活动 /张小兰
•梅花峰
26穷得只剩下了钱 /刘锡通
28把生育自主权还给女性 /永乐多斯
29大学生与时代良心 /陈锦松
30皈依回教、婚姻自动失效? /张碧芳
30他们荡向哪边去? /甄供
•专论
33略论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成因Z许德发
.短评
48 “仇外”的辩证逻辑 /曾庆豹
•新闻橱窗
50-54
•文摘
56陌生的瀑布 /方谕
58女性与科学 /李静宜
•医药知识
60年青人中风的情况/李满娟医生
.翻译
62《砂劳越华人》第七章
——战前的社会与经济组织 /陈振声撰•黄顺柳译
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会宣布
澳尔根离经叛道
・张小兰
•澳尔根成立于1968年,成立后直至几 乎整个七十年代,它都保持低调,进 行传教和生产活动,发展和巩固内部 力量。
1979年有一批成员退出,加入泛马伊 斯兰教党,澳尔根开始引人注意。不 过,它从来就不为泛马伊斯兰教党和 巫统认同的一个伊斯兰教运动。
•1986年6月,澳尔根副最高领袖Haji Mokhtar Yaakob 因 Aurad Muham-madiah问题和最高领袖阿萨阿里决 裂,并公然指责澳尔根违反伊斯兰教 义,走入歧途。这事件引起了澳尔根 内部一次剧烈冲击,也引起了外界的 强烈反应与密切注意。
1986年10月,首相署宗教事务部副 部长Yusof Noor建议澈查澳尔根, 在必要时采取断然行动对付。
•1987年9月,首相马哈迪医生声明反 对宗教极端主义,指责有些集团私自 设立村社,把伊斯兰教徒隔绝起来。 这明显指的是澳尔根的村社计划。
1988年,澳尔根在马来西亚伊斯兰教 社会取得长足进展,影响カ逐渐扩 大,在传教和经济活动方面都取得了 很大成就。同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国内 外的事件。澳尔根最高领袖阿萨阿里
公然指责国家伊斯兰教中心(Pusat Islam)无能,认为澳尔根能够取而代 之,并批评首相马哈迪医生。这ー举 措引起了政府震怒和社会各界的指责, 其结果是阿萨阿里的两本著作被宣布 为禁书,以及多种澳尔根报刊杂志的 出版准证被内政部收回,阿萨阿里被 迫流亡国外。
1991年10月,警方和政治部突袭吉 隆坡Kg.Penchala澳尔根总部,调査 非法广播电台,但只査获录音室与普 通广播室。
1991年10月,首相马哈迪医生声称 准备根据调査结果,对澳尔根采取必 要行动对付。
1991年11月,首相署宗教事务部总 监拿督Haji Zainal Abidin主张取缔 澳尔根。
1992年 4月,拿督 Haji Zainal Abi -din再次声言禁止澳尔根活动。
1994年6月18 H,马哈迪医生揭露 澳尔根成立了一支313人武装部队, 称为 Tentera Badar Al Arqam (澳尔 根凯旋之军),意图夺权。
1994年6月24日,澳尔根声明否认 拥有军队,并欢迎调査。
其活动全面禁止
•1994年7月6日,首相署副部长阿都 哈密声称拥有证据证明澳尔根拥有一 支敢死队。
•有关军队一事,政府开始时揭露这支 军队在泰国曼谷受训,后来说在泰 南,接着说在泰北,泰国政府否认澳 尔根在泰国有军事训练。1994年7月 12 0,全国总警长旦士里拉欣诺也否 认国内外势カ支持澳尔根组织军队。 政府最后说只是军事意图,或“心理 上的军队”(Tenter a Dari Segi Mental) 〇
•从!994年6月18日至8月5日,巫 统领袖国阵成员党、政府宗教组织、 大众传媒纷纷指责澳尔根离经叛道、 乘离伊斯兰教正轨,是ー异端组织, 并揭露其后果的危险与严重性,要求 全面禁止它。澳尔根虽然未获公开传 媒管道的支持,但仍然全面反击,每 天印发传单、书信、册子,反驳各方 指控,通过其成员,或传真机,在伊 斯兰教社会广泛散发。最后,警方不 得不采取逮捕行动,逮捕散发传单 者,迄至8月5日,共有69人被逮 捕。
• 1994年8月5日,全国伊斯兰教裁决 理事会宣布澳尔根以及它的一切教义
与信仰皆属非法,全面禁止澳尔根街 动。
理事会认为澳尔根的一切教义及信仰 都违反伊斯教,同时会把伊斯兰教徒 引入歧途。有鉴于此,伊斯兰教徒被 禁止追随漠尔根的行为及教诲,或成 为这个组织的成员,或发起、举办、 主持与澳尔根有关讲座及课程,或涉 及为了宣扬及扩展澳尔根宗教运动而 办的经济、社会、艺术、文化或其他 活动。
伊斯兰教徒也被禁止拥有、收藏、出 版、售卖以及分销任何与澳尔根有关 的录影带、声带、册子、书籍、杂志 或文件,或任何动产及不动产使用标
・录音配备斉全的录音室。
明澳尔根的标志或图形。
•随着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会的决 定,政府宣布将通过执法行动取谛与 澳尔根有关的思想、哲学、行为、刊 物如照片、海报、地图、幻灯片、广 告、书籍、杂志、册子、电影、声带 及录音带、唱片、镭射唱碟等。
印尼、新加坡、汶莱伊斯兰教理事会 根据马来西亚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 会的决定,宣布禁止澳尔根活动。
乖离伊斯兰教教义
全国伊斯兰教裁决理事会宣布澳尔根为 错误、乘离伊斯兰教及误导伊斯兰教徒 的论据是:
•相信澳尔根教义的创始人锡莫哈末阿 斯苏海米将以先知身份(Imam Ma-hadi)复活;
•以澳尔根精神領袖阿萨阿里为封面的书 籍,陈列在书店内。
•相信锡莫哈末阿斯苏海米曾经在清醒 的情况下与先知穆罕默德会面,并获 后者传授“Aurad Muhammadiah” (记载澳尔根教义的经籍);
•在祈祷中加插假讯息,・把锡莫哈末阿 斯苏海米称为先知,同时使他享有和 四位“哈里发”(穆罕默德的代表), 即阿布巴卡、奥马、奥斯曼及阿里同 样的地位;
错误诠释可兰经
・错误的诠释可兰经教义,指婚姻的原 义是ー开始就娶两名妻子,接着是第 三及第四名妻子。这一点抵触了广为 人们所接受的诠释,也违反受认可回 教学者对婚姻所达致的共识;
•澳尔根领袖(阿萨阿里)自称他曾在 清醒的情况下与先知穆罕默德及他的 追随者会面,并与先知进行对话。这 种说法将推翻回教教义的基础,因为 它意味着可兰经及先知语录仍未完 整。阿萨阿里也自称穆罕默德状可澳 尔根教义的纯正性;
•澳尔根信徒深受领导人的迷惑,把阿 萨阿里奉为偶像,并相信他可以制造 奇迹,是一名圣人及保护者;
•该组织宣称阿萨阿里已获得阿拉所拥 有的神奇力量。这种说法将助长“多 神论”。
•澳尔根也忽视了州回教宗教法律及法 令以及其他有关州回教事务的明文法 律,同时没有遵循被认可学者的决 定,罔顾州政府宗教司的劝告及裁 决;
•阿萨阿里明显的谎称他是阿拉伯后裔, 事实上他属马来血统。@)
・张小兰 澳学根是ー个怎祥衿宗額組履?
由祈祷的组合,研究探寻知识与自 我改造,而发展成为伊斯兰教的ー 个"教派”,同时,更逬一步迈向 “国中国.的姑构....
历史背景
澳尔根的全名是Darul Arqam,它 是取自ー个人的名字,即先知穆哈默德 的好友 Arqam Ibnu Al Arqam。
澳尔根开始活动于1968年,根据澳 尔根人的说法:“ 60年代,西方影响无 孔不入,全世界伊斯兰教社会,包括马 来西亚深受其害。摇滚流行音乐、嬉皮 士文化、道德沦丧、毒品、物质主义的 生活态度甚嚣尘上,令家长、宗教学者 和社会领袖晕头转向。1969年又爆发了 513事件一我国多元种族社会历史上的 黑暗时期。整体社会开始忧心忡忡,人 们都在问,将来的光景将会是怎么样?”
“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担忧,政治、 经济、杜会和伊斯兰教社会生活文化日 益显示出趋向于崩溃的迹象,必须进行 复兴工作,要不然,伊斯兰教教民将受 威胁,并可能走向灭亡。一种宗教回归 醒觉油然而生。就在这危机深重的时 刻,阿萨阿里发起和开展了澳尔根运 动。
阿萨阿里的全名是!mam Ashaari bin Muhammad At Tamimi 〇 在发起和 开展澳尔根运动时,他オ只不过是ー个 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从小便在一个充 满伊斯兰教气息的家庭中成长和受教 育。他的出生地是半岛西海岸森美兰州. ー个小乡村一Kg. Pilin他的父母都是虔 诚的伊斯兰教教徒,父亲Muhammad是 一位关税局官员,母亲名字叫Maimu-naho 伯(叔)父 Lebai Ibrahim 是一位 扑素,虔诚、精通伊斯兰教教义的伊斯 兰教教堂工作人员。阿萨阿里的童年是 在Lebai Ibrahim教养中渡过。
1968年,阿萨阿里和他的十位朋友 在吉隆坡郊区甘榜克拉末(Kg. Datuk Keramat) No 94, Lorong Keramat Kiri 2,发起了澳尔根活动。现在,全国已有 158间分部,(平均每100公里一间), 并在国外有37间分部,在这之前,阿萨 阿里曾经活跃于泛马伊斯兰教党(即回 教党),后来退出。
澳尔根的最初形式是ー个伊斯兰教 祈祷研究会。强调学习、认识和笃信涵 盖各方面的伊斯兰教教义及其清规戒律。
阿萨阿里认为一切破坏生活的根源 都是来自污染了的人心。因此,必须净 化人心,他决心开展澳尔根运动,通过 净化心灵去医治社会病态,拯救苍生。
他认为,西方式的政治选举并不能 重建和发展伊斯兰教,仅仅是口号、论 文、研讨会和学术讨论会也无助于伊斯 兰教的发展。而是必须努力奋斗,使对 伊斯兰教的信仰和虔诚植根于社会各层 面之中。伊斯兰教的斗士们必须亲自走 向社会群众中去执行其任务。正是根据 这个信念,阿萨阿里努力把自我、家 庭、社会、乡村、国家、世界引向真主 的法则,其原则是:以身作则,由己及 彼。
澳尔根草创伊始,的确是ー个伊斯 兰教祈祷与研究社,其活动集中在探寻 知识和自我改造。在创立后的头两年, 澳尔根人似乎把自己从整体社会中“孤 立”起来,潜心于学习伊斯兰教义和知 识、祈祷、排除心中杂念,考验心灵, 以便更接近真主。
与此同时,澳尔根人杯葛一切非伊 斯兰教的生活制度,远离任何类似犹太 人和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人际关 系、服式、仪式和其他日常活动方面, 建立了伊斯兰教为基础的个人和家庭生
活方式。
设分部传教与扩展活动
在巩固了其内在力量以后,澳尔根 人充满信心和士气高昂的挺身而出,要 为改革社会而奋斗。他们开始积极的进 行言论和行动上进行传教活动。同时, 也积极地在其他方面展开集体应尽义务 活动,如提供教育、发展医药卫生、经 济、农业等。这些活动在开始时,只是 为了满足成员本身的需要和便利,后来 却逐渐发展扩大至为社会提供所需,面 向社会服务。
在70年代和80年代,澳尔根在人 际关系或社会服务方面继续稳健发展和 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教育、经济、农 业、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迅速 的发展。澳尔根人说:“阿萨阿里已经 在其所发展了的人的素质之上,建设了 物质文明。”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 部,进行各种传教和社会集体义务活动。
澳尔根面向社会之后,引起了种种 反应,反对与支持兼而有之,爱者爱 极,恨者恨极。澳尔根面对了种种考验 与挑战,走过了一个痛苦与快乐交织的 历程。从那个时候起,反对澳尔根的人 便指责它为“出世”:、极端、乖离教义 集团,甚至指它为多神论、无神论或邪 教。
然而,澳尔根并未因此而退却,』它 坚持其信念,并认为真理是在他时二 边,继续在各领域开拓前进,并取得了 重大成就。
例如在教育方面,从阿萨阿里住家 的第一间课堂开始,如今澳尔根已经在 全马建立了 257间学校,并且还在国外 建立学校,如印尼4间、泰国2间、新
•适盼学童穿上興 尔根独有的校服 列队上学去。
加坡2间、巴基斯坦2间、澳洲1间, 澳尔根还派遣其学生到海外大学深造, 并正在筹建自己的大学。
在经济方面,从起初的家庭工业到 如今的进出口贸易和高科技经济活动。 在传教方面,从逐户徒步传教,到如今 其信使者乘飞机遍布全世界。
这些成就令澳尔根人骄傲的说: “根据ー些分析家,特别是学者们认 为,过去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澳尔 根,现在看起来好像是ー个国中之国、 政府中之,政府,〇 ”
要取代回教中心
198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情,阿萨阿里公开批评官方伊斯兰教学 者无能,并毛遂自荐澳尔根可取代伊斯 兰教中心(Pusat Islam)的角色。
这事件使澳尔根遭受澈底的攻击, 漠尔根在所有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的讲 座和正式活动遭受限制,宪报公布禁止 澳尔根活动,澳尔根的传教士从此不准
向公众人士发表传教演说。
阿萨阿里的61本著作中的其中两本 被宣布为禁本,即Aurad Muhammadi-ah Pegangan Darul Arqam 和 Siapa Mujaddid Kurun Ke - 15〇 澳尔根所出 版的报纸和杂志遭受了同样的命运,12 种报纸和杂志的准证被收回,即3种澳 尔根报(马来文、爪夷文和英文版), 杂志是 Al Munir、Al Mukaminah、Al Ain^ Anak Soleh、Al Qiaddah、An Nasihah、Generasi^ Amal 和 Ratu。
在种种的限制与阻挠之下,澳尔根 只好改变活动方式,趋向隐蔽与低调。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继续和社会保持联 系。
80年代末,由于国内局势カ对澳尔 根运动不利,尤其是阿萨阿里本身,为 了安全问题,他把其本身的活动全部转 移至国外。起初,他周游阿拉伯诸国, 该国的伊斯兰教学者提醒他:“伊斯兰 教将在贵地(东方)兴起”。
走向国际面向世界
阿萨阿里后来继续造访了欧洲、土 耳其和亚细安诸国,并在全世界重组和 建立澳尔根分部。马来西亚政府对澳尔 根运动的限制,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焉之非福”,反而促使澳尔根走向国 外,面向世界。在这期间,澳尔根在国 外建立了更多分部、学校、联络中心和 贸易中心。这就开始显现了阿萨阿里的 国际性斗争和成为国际性人物。
澳尔根人说:“今天,在马来西亚 澳尔根已经在自己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 的和稳固的,以伊斯兰教为基础,涵盖 各方面的制度与体系。澳尔根过去的立 场是杯葛一切非伊斯兰教生活方式,而 现在却是从哲学、目标、方法和推断等 角度“攻击”非伊斯兰教制度。在澳尔 根挑战了各种非伊斯兰教制度之后,许 多知识分子,许多原来领导和执行受攻 击制度,并且是其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 者都破斧沉舟的走到澳尔根ー边来,认 同澳尔根的制度。”
“26年来,澳尔根运动采取的是防 卫性(Ofensif)的方法,而不是进取性 (Agresif)的方法,态度灵话,而原则 坚定。阿萨阿里开始公开的阐释和国家 问题及国际社会问题有关的制度之哲 学、目标和实践。他也阐释什么是,和 如何实践以真正伊斯兰教为基础的法 律、正义和政府制度。他也开始揭露和 批判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伊斯兰教徒 本身所实行的人为的制度之丑恶、残暴 和偏差。”
根据澳尔根人的总结,26年来,澳 尔根运动已经走过了以下的历程,或已 经进行了并继续进行以下各阶段工作:
1. 自我改造和家庭改造。
2. 走向社会。
3. 建立乡村和开拓各种物质生产及 活动计划、建立集体义务制。
4. 从地方性进入全国性,在全国各 地开展活动,和政治人物、学术 人员及精英集团交往。
5. 走向国外,活跃于国际舞台,在 世界各国人民之中进行活动。
6. 进入东方世纪。
7. 为信众发展经济。
澳尔根运动的独特性
不论在理想和目标、奋斗方法,或 是在形式上、对课题的评价、对成员的 训育与领导等方面,澳尔根和其他宗教 团体、政党或社团比较起来,都有其本 身的独特性。
1.非注册团体
澳尔根从来就没有注册,因为它不 是ー个正式团体或组织。但是,因为它 在教育、研究、计划、活动和领导结构 上有一个严谨的系统和制度。因此,看 起来它像是ー个“团体”。事实上,它 只是ー个普通的伊斯兰教祈祷集会,和 一般伊斯兰教堂举行的祈祷集会没有什 么差别。不同的只是澳尔根培育了许多 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却都有根据国家的 程序迸行注册。
没有在任何国家注册,澳尔根便可 自由的活跃于全球,不只限于某一国 家,不受地理疆界、种族和文化的限 制,澳尔根人身在何处,便在该处发展 其运动。这就是澳尔根运动不注册的原 因了。

虽然没有注册,但是澳尔根运动却 是以系统性、组织性和策略性的进行ー 切活动。其教育、管理、行政、财政、 宣教和领导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更多的 是以非正式活动形式进行。它没有像其 他团体ー样举行常年大会,提呈财政报 告及其他正式集会等。
2.成员的身份与特征
和其他团体或政党不同,澳尔根成 员有其易于辨认的特征。男成员头裹缠 头巾,身穿长袍,其颜色通常是青色、 黑色和白色。女成员则罩上黑色、朱古 律色或其他深色面纱。澳尔根的女成员 经常成群活动于社会中,看上去如一群 黑色的乌鸦(澳尔根人语)。
澳尔根人说,他们不论身在何处, 都坚持其特征,并认为它是吸引力或 “磁铁”,吸引大众亲近他・们,即使是 在非伊斯兰教社会中,缠头巾、长袍、 面纱都成了非伊斯兰教社会的注意焦 点,使他们更要深入认识伊斯兰教。
澳尔根没有内部危机,有的只是ー 些脱离澳尔根的前成员引起的问题。澳 尔根内部是团结和巩固的,ー些不同意 澳尔根的目标、政策和领导策略的成 员,通常都会退出澳尔根,有些人退出 以后再引起问题,这已经不是内部危机 了。
3.集体财产超越个人财产
澳尔根和其他宗教团体、政党或社 会组织的另ー个不同之处是集体财富超 越个人财富。
澳尔根运动的一切建设都是从零开 始,依靠成员的牺牲精神、捐献财物、
金钱而建立起了经济、农业、教育、医 疗卫生等活动。
现在,上述各项活动日益发展扩 大。澳尔根拥有总资产20亿至50亿。 然而其成员的牺牲和献捐精神依旧,他 们的原则是:“只要集体富有,个人贫 穷又何妨? ”。
富有的集体能够进行各项发展,这 就是澳尔根能够派遣其信使者到世界各 地去、能够在国内外发展其经济计划、 能够进行其先进的文化活动、出版杂 志、书本、制作录影音带等的秘诀。同 时,其所有成员又能简单,扑素的生 活,拥有一切基本生活所需。
正是根据这一原则,澳尔根建立起 了一个富有和能够照顾每ー个人的伊斯 兰教社会,在这个集体中没有任何人受 到忽略而生活在困苦之中。这也意味着 集体的富有最终将回流到集体中的每一 个个人,然后平等的共同分享。
澳尔根人认为,其他宗教组织、政 党或社团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即使是 执政了州政或中央政府的政党,它们所 做的都和澳尔根的原则相反。即个人富 有,集体或政党贫穷,政党没有拥有财 产,只因为凑巧有些政党或集体掌握了 州政权或国家政权,因此有时候人们错 觉的以为集体政党是富有的,以为它拥 有了一切财富。事实上所有财富是由 (州或中央)政府所拥有,不是集体或 政党,政府的财产是众人的财产,而众 人并不都是有关政党的成员。
通常,有关政党或集体表面上看起 富有,而实际上是其成员个人富有。这 些政党或集体要进行活动还需依靠其他 经济来源,其成员只是捐献少许。即使 如此,也是通过很正常的方式,如获取 收据等,这不能被认为是牺牲或献捐。

4. 解决成员的就业与生计
澳尔根有自己的资产,并且用这资 产建立了生活制度,它能为其成员在各 领域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所有的成员都 能获得适合自己兴趣、オ干和能力的エ 作,并且大多数成员都为集体服务。这 样ー来,成员的劳动カ和专业知识都能 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也没有让成 员的人力和专业知识以及承诺转向别的 生活领域,金钱也不外流。結果澳尔根 所建立的制度日益巩固,并能自力更 生,进而挑战别的生活制度。
澳尔根在这一点上和其他别的政 党、宗教团体、社会组织不同,它们大 多数仍受制或依赖“别人”的制度,为 其成员寻找职业和生计。
澳尔根人认为,许多政党或伊斯兰 教组织往往因为不能自力更生,独立自 主而被其敌人打败或彻底摧毁。他们随 时会受到敌人的破坏。没有能力提供其 成员职业与生计,伊斯兰教团体将失去 其尊严与形象。
5. 政党对澳尔根的反应
尽管阿萨阿里曾经多次表明,澳尔 根将不涉及西方式的政治选举,但是我 国的ー些政党仍然对澳尔根存有戒心。 澳尔根从不象其他政党ー样进行宣传运 动,但日益独得社会人士的大量支持, 这在客观上多多少少威胁到了某些政 党,虽然主观上澳尔根并无此意。
特别是巫统和泛马伊斯兰教党(回 教党)感觉到漠尔根的出现是对他们的 挑战。虽然澳尔根的活动没有直接涉及 政治问题,但他们的传教和教义教导却 关系所有生活问题,包括政治。澳尔根
人认为,其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改变 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人民更倾向于 具有伊斯兰教形象的领袖。
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中,候选人不得 不跟随潮流,为了争取大多数倾向伊斯 兰教的选票,每一政党的每一候选人都 竞相表现得比别的候选人更伊斯兰教 化。但是对伊斯兰教认识和醒觉有了提 升的选民却不为空洞的伊斯兰教口号所 迷惑。他们能够评价谁オ是真正为伊斯 兰教奋斗者,这一点令一些政党对澳尔 根感到恐惧。
6.各政党成员参与澳尔根
漠尔根人骄傲的说:“由于澳尔根 运动不是基于任何思想意识或任何主 义。因此它获得了许多其他政党成员的 支持,那些愿意为伊斯兰教生活方式而 斗争的人们,都站到澳尔根ー边来,尽 管他们已经是某ー政党的党员。他们被 称为“Arqam Batik”成员。相反的, 那些真正投入的澳尔根成员却没有参与 任何政党。他们要为他们的伊斯兰教理 想而奋斗,参与澳尔根已经足够了。在 国内,澳尔根的支持者(Arqam Batik 成员)有来自巫统、泛马伊斯兰教党 (回教党)、团结党、沙统等政党成 员。在印尼、土耳其、埃及、约旦等国 家,其情形也ー样。”
“另一方面,没有任何政党能够获得 别的政党党员的援助,例如巫统不能获 得泛马伊斯兰教党党员的支持,同样 的,泛马伊斯兰教当也不能获得巫统党 员的支持。但是,澳尔根却成功的获得 其他政党党员的支持,不论他们具有何 种思想意识。”
许多巫统党员秘密的或公开的献捐
土地、财政援助或其他形式以支持澳尔 根,泛马伊斯兰教党党员也一样。这还 不包括政治人物把他们的孩子送到澳尔 根办的学校就读。
如澳尔根遭受诽谤、污蔑,各政党 党员将维护和捍卫它,他们都是以个 人,而不是代表政党这样做。这就是为 什么虽然反对澳尔根几乎成了所有政党 的政策,但却不能执行,因为这些政党 党员却捍卫和支持澳尔根。
澳尔根人承认,对于其他政党或宗 教团体来说,其最高领袖对一件事情或 课题的决定,不一定会获得全体成员的 同意。但是澳尔根却不一样,阿萨阿里 的决定,就是全体成员的决定,只要最 高领袖同意,所有成员便都同意;最高 领袖不同意,所有成更都不同意。
他们认为这种效忠对斗争是非常需 要的,因为这样,领袖才能在政策、策 略和程序上不受质疑的作出决定。这也 是先知穆哈默德所获得的效忠形式。但 是,对于不明此理的人,特别是那些受 了世俗领导形式所荼毒了的人们说,这 种坚贞不渝的效忠却被说成是盲目狂 热,并把它烙在澳尔根成员的额头上。
成员与支持者
阿萨阿里认为,澳尔根在成员方面 应重质不重量,因此,阿萨阿里不象其 他伊斯兰教团体的领袖们ー样,热衷于 增加成员,澳尔根从来没有进行广招成 员运动,也不曾分发成员表格。因为那 不是争取对斗争有真正承认的支持者的 办法。
阿萨阿里运用宣传教义和循循善诱 的途径改造社会,使社会朝向伊斯兰 教,他也用同样的方法争取成批成批的
人员投身到澳尔根来,这些人员都是已 经有了自我改造的醒觉和为改造社会而 奋斗的信念。
任何人,只要他能持续的参与澳尔 根活动,并能肩负任务和有责任感,他 将自动的被承认为成员。这些投入和对 运动有承诺的成员可分为两类:
•全职工作者:他们被委以专门任 务,需要全职才能完成任务,他 们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所需由集体 通过伊斯兰教的经济制度负担。
・兼职工作人员:不论是自雇(自 己的生意)或受雇于政府或私人 机构,他们在业余为澳尔根服 务,他们在不影响其正式职业的 情况下执行澳尔根的任务。
这些投入和承诺的成员通常是那些 已经认识澳尔根相当久和真正理解阿萨 阿里思想以及获得认可实践Aurad Muhammadiah教义的人。他们的人敎 有一万人,并分布在全世界,特别在东 方。
除了投入和承诺的成员外,澳尔根 还获得了远比其成员人数更多的同情者 的支持。他们给予澳尔根精神和物质支 持,但还不能直接投身于澳尔根运动。 正是从这些同情者之中,ー些人经过了 信念的考验和对澳尔根活动的承诺,而 慢慢的成了正式成员。
这意味着任何成员在他被称为成员 之前,都必须经过几个阶段,即从认识 澳尔根,到成为支持者,然后再成为中 坚分子。而不是象其他团体ー样,填写 表格、缴交会费年捐,便轻易的成为会 员。
因此,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经过四个 阶段,即醒觉阶段、・认识阶段、体会阶 段和奋斗阶段。在醒觉阶段,他们将对 人生目标、人类在世界上的角色,有一

个新的看法。这将促使他们更深入的认 识整体伊斯兰教,或作为ー种生活方式 的伊斯兰教,就如澳尔根所努力实现 者。醒觉和认识是通过公众讲座会、戒 律与义务研究会、伊斯兰教文娱表演、 传媒等活动而获得。
那些有了醒觉和认识的人,将被进 ー步引向体会阶段,他们将通过培训讲 习营,理解和体会伊斯兰教课程等,继 续接受教育和培训。澳尔根将从教导与 培训过程中,去发现和确认那些有潜能 的个人,这些人将会承诺为发扬伊斯兰 教而斗争。
ー个人所作出的奉献(牺性)可衡 量其对斗争的承诺至何种程度,奉献可 有多种形式,如金钱、时间、精力、休 闲或思単。阿萨阿里说:“斗争意味着 牺牲、牺牲意味着奉献、奉献丰富了斗 争。”
澳尔根能继续发展,全靠其成员的 奉献,每ー个人将根据其能力和意愿作 出奉献,绝无强迫。例如一个兼职成 员,他是ー个政府官员,月入RM3, 000,他可能奉献其月薪的十分之一,即 RM300给澳尔根,或者是其月薪的ー 半,即RM1.500I其余的留作他个人和 家庭的费用。有些成员甚至把其全部薪 金奉献给澳尔根,然后象全职人员ー样 由澳尔根分配所需。
除了成员的奉献外,也有不少来自 同情者的奉献,他们奉献财产、金钱、 车辆、土地和房屋。而那些有专业知识 的,则奉献专业知识。
澳尔根在草创初期,其支持者大多 数来自低下阶层,几乎没有知识分子, 也没有地位的人士。后来慢慢的发展, 并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之后,逐渐的吸引 了知识分子、学术人员、行政人员、政
治人物、专业人士的注意。现在,已经 有众多高层人物(Top - level people) 关注和支持澳尔根的斗争,或成为支持 者,或参与成为成员。澳尔根目前的领 导层就是由行政人员(公务员)、医 生、学术人员、大学讲师、知识分子、 皇室成员、宗教学者和军官所组成。
他们能够接受阿萨阿里为他们的导 师,虽然阿萨阿里并不是任何ー间大学 的毕业生。他们和澳尔根其他成员ー起 建立一个“新民族”——有全新的认同 (身分)、生活方式、文化和思想体系。 他们是以阿萨阿里思考方法为基础的思 想エ厂的产物。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 中,已经剔除了任何主义和非伊斯兰教 因素。他们摆脱了愚昧世界并开始为新 生活理念而奋斗,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信 心的基础上。
阿萨阿里的梦想
作为ー个伊斯兰教斗士,阿萨阿里 梦想着建立一个根据伊斯兰教观点是真 正公正的政权,不仅是ー个国家政权, 而且是ー个世界政权。但是,和其他伊 斯兰教斗士不同,阿萨阿里相信必须通 过灵活和有弹性的方法与途径实现这ー 目标,他拒绝了任何暴力、武装革命和 西方式的政治选举。
他认为,要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和伊 斯兰世界,必须要有基础。伊斯兰世界 的基础是国家,伊斯兰教国家的基础是 社会。阿萨阿里坚信,要建立伊斯兰教 国,首先必须建立真正意义的伊斯兰教 社会〇
阿萨阿里选择了宣传和教导伊斯兰 教作为建立伊斯兰教社会的基础。他从 建立伊斯兰教个人和家庭开始,然后从
许多有信仰的个人所组成的许多家庭, 形成伊斯兰社会。
建立伊斯兰社会的三个必经阶段: 第一,在全国和全世界每一角落r・泛和 积极的进行传教工作。第二,全体男女 信使者必须把传教和训育结合起来,同 时建设有本身特色的正规教育(学校), 培养接班人和下一代。第三,组织人カ 物力发展物质建设(发展经济),把中 坚分子分布到各村社(伊斯兰乡村) 去,作为发展社区的主干,他们将根据 各自的特长、オ干和专オ发挥其领导和 管理功能。
发展在村社中,除了广泛、积极和 不受干扰的进行宗教宣传、教育活动 外,还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开始村社生 活和物质建设活动。所有基本建设都是 通过集体义务方式(gotong - royong) 建设起来,经济、医疗卫生、农业、教 育等都是自立更生。在开始的时候,这 一切只是为了满足村社社员所需,后来 却逐渐发展扩大至服务社会大众。现 在,澳尔根ー万全职人员中几乎有80巴 仙投入了伊斯兰生活制度的建设工作 中。
澳尔根人奉行他们称为Sistem Maasy的制度,Maasy的意思是生计、 给养。在这个制度下,澳尔根是资方, 它员责其全职人员的一切生活所需(包 括一切负担)以及执行任务时的一切费 用开销,全职人员必须全心全意执行任 务,无需担忧生活和负担问题。
给养制给予全职人员的不是工作酬 劳,而是生活照顾。照顾他们的物质生 活——衣、食、住、行、医药照顾及婚 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ー一知识、教育、 领导、信念、价值肯定和爱心关怀。
给养制的分配是根据成员所需,而 不论其职位高低。因此,有时候职位低
•阿萨阿里
的成员反而获得比高职成员更多的照 顾。例如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他有一家 七口的负担,他所获得的分配,将是足 够一家七口生活所需。而另一位高职エ 作人员,他只有一家三口的负担,他所 获得的将是足够一家三口生活所需,这 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低职人员比高职人员 获得更多分配。
另一方面也根据所执行的不同任务 和不同需要分配,如利用车辆执行任务 者,•则提供车辆或车资,若需要乘坐飞 机者,则提供机票。
澳尔根的领导哲学
领导的任务是ー种责任,而不是骄 傲与炫耀的职位,领袖是真正的代表, 服务人类,这是澳尔根的领导哲学。
在这个基础上,澳尔根的领导职位 从无竞争,其最高领导从过去到现在ー 直领导着澳尔根,只要他还有能力,他 将继续领导下去。作为真正的代表,领 袖是其所领导的集体的一部分。
基于此,澳尔根领导层的起居和普 通成员ー样,他们同吃共住,打成一 片。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毫无隔阂,两者 相亲相爱,心连心。澳尔根训练其成员 具有“倾听和效忠”的态度。即毫无疑 问的完全效忠领袖。

成为领袖的条件
在澳尔根运动中,任何人要成为领 袖,他必须对真主虔诚和有高尚道德操 守,必须是ー个成功自我改造和有能力 教导别人的人。
除了虔诚,还必须有知识和聪慧以 及能体会阿萨阿里思想,澳尔根衝量和 委任领袖的两个主要准则是:对真主的 忠诚和懂得思考。其他的准则是有经验 和受人尊敬;即使在成为任何ー级的正 式领袖之前,其看法、言论、指示能被 人相信、倾听、接受和服从。澳尔根的 领袖来自基层,从下到上的必经每ー阶 段的斗争,学位文凭并不是主要条件。
漠尔根运动的最高领袖或第一号领 袖是阿萨阿里。在其下设有执行理事会 (Majlis Syuyukh 或 Ahlul Halli Wai,Aqdi),执行理事会成员由阿萨 阿里亲自指定与委任。他们不一定是来 自各级的正式领袖,但必须具有以下素
质:
•对真主的忠诚。
•深明教义,理解和能够传达与实
•践(阿萨阿里)思想。
・经验丰富。
•有广泛的一般知识。
执行理事会的职责是决定澳尔根的 行政管理政策;通过和决定重大问题, 如决定、委任和改组领导层。
执行理事会设有十二分部领袖,各 自领导十二分部。各州设有州领袖,州 领袖也是执行理事会成员。州之下又设 有县领袖,县之下再设各区领袖,区是 根据国会选区划分。
澳尔根人认为,他们的领导形式是 根据伊斯兰所有的“指导民主”概念。 在这概念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参与选举 领袖,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领导 问题和能够评价谁オ是最有资格的领 袖。澳尔根把领导问题交由执行理事会 处理,其成员乐意的接受理事会的决 定。
澳尔根的领导结杓
澳尔根的妇女观
澳尔根非常重视妇女力量,其妇女 成员在各项工作上都和男性成员并肩奋 斗,是澳尔根斗争的重要一翼。
澳尔根的女成员扮演着三种角色, 即妻子、母亲和女斗士。她们扮演妻子 和母亲的基本角色,•同时又活跃于社会 中,接近和引导其他女性,使她们深入 学习伊斯兰知识并实践教义。根据伊斯 兰教教导,搞好人际关系以及人和真主 的关系。
伊斯兰教始于家庭,先知向愚昧社 会传播伊斯兰教初始,第一位听道者是 他的妻子-Siti Khadijah 〇没有伊斯兰 教化的家庭,怎么会有伊斯兰教化的社 会、国家和世界?因此,在最初阶段, 女性成员的活跃场所是家庭。虽然空间 有限,但其角色重大,她必须扮演作为 ー个斗士的妻子和接班人的母亲的角 色。
当她们改造好自己和处理好家庭之 后,当她们的心灵、智慧和情感成熟稳 定之后,当她们成功的完成了家庭任务 之后,她们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向 社会中去。在社会各领域,如经济、农 业、文化、教育等扮演积极角色。她们 协助男性成员,肩负起澳尔根日益扩展 和日益增加的任务。
虽然如此,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仍然是她们的主要角色,她们必须先扮 演好这两种角色后オ扮演向外角色。
漠尔根认为集体生活是重要的,它 将形成第二母亲的概念。在某些特定时 候,第二母亲将代替亲生母亲,第二母 亲是奶母、养母和褓母,然后又形成了 澳尔根孩子的概念。母亲们是每ー个澳
尔根孩子的母亲,这样ー来,不但能使 母亲们(生母)方便在外活动,同时又 能训练孩子自立更生。
成立妇女部
到了 90年代,澳尔根女性成员接受 了一个更具挑性的任务,那就是设立本 身的领导系统。1991年4月3日,澳尔 根妇女部正式成立,阿萨阿里主持了成 立典礼。
妇女部的任务是组织妇女,统一和 协调女性成员的工作和斗争,根据不同 领域、能力和管道以及其他具体情况, 和男性成员协同奋斗,为实现澳尔根的 总体目标。
妇女部的最高领导是阿萨阿里,在 其下设有执行理事会,理事会之下设有 十个小组,即传教与国际关系组、第一 教育和指导组、第二教育和指导组、经 济组、文化与新闻写作组、卫生组、农 业组、福利组、宣传和礼宾组以及财政 组。
执行理事会的第一主席是宗教教师 Khadijah Aam ,她是阿萨阿里的第三 妻子,也是他的秘书,人们都称她Un-imu J ah 〇她是最了解和最多帮助阿萨阿 里斗争理想的人。
执行理事会的第二主席是宗教教师 Tengku Noriah Tengku Abdullah .她 是阿萨阿里的第一妻子,她在教育与指 导妇女方面给于阿萨阿里诸多帮助。
当澳尔根男性成员向外发展,走向 全国和全世界各角落时,澳尔根妇女和 女性成员便肩负起了重大责任,负责教 育和教导孩子们以及澳尔根内部的行政 工作。男性是澳尔根大家庭的领导,而 女性是执行管理者。
虽然澳尔根女性成员肩负重大任务 和扮演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 的地位和男性平等。她们只是重要一 翼,在后线某些特定领域而不是参与男 性的领导决策。真主说:“男性是女性 的领袖。”
妇女部六项任务
阿萨阿里给妇女部规划了六项任务
。协助澳尔根领导层,向女性成员 传达讯息、指示、教导、思想、 澳尔根的状况与发展等。
•协助领导层在女性成员中寻找、 确认和评价新人オ,以便根据她 们在各领域的オ干、兴趣和能 力,交于她们任务。
,了解女性成员之中的问题,然后 妥善解决,或清楚和负责任的向 领导层报告。
•妇女部是表达意愿的管道,因为 妇女和妇女更易交流。
灘随着妇女部的建立,澳尔根妇女 不论是以个人身份或组织身份都 更易和外界女性接触。
働在各不同领域协助男性成员争取 更大成就,妇女部推动、鼓励和 支持女性协助男性建立理想的伊 斯兰式制度。
澳尔根女性的罩面布慢
(Purdah)
罩面布幔是澳尔根女性的服饰特 征,不管外界人士怎么样看待,澳尔根 人有其一套说法。
遮蔽身体各个部份以及坐在幔帐背
■W'/F根女性的服饰
后,都必须是女性自己心甘情愿,是受 教育和醒觉后的志愿行为。遮蔽身体全 部的服饰起始於Tubung Selempang (马 来妇女传统头巾),然后到Mini Telekung (半截白衣,Telekung的原意 是伊斯兰教女性祈祷时穿的白衣),直 至Purdah (罩面布幔),这是循序渐进 的。罩面布幔为的是维护女性的尊严, 也是漠尔根女性的特征。
七十年代初,罩面布幔对社会来说 是那么的陌生,因为一般的女性宗教教 师(Ustazah)和宗教人士的妻子们只 是披上普通头巾和穿上普通的马来服 装。因此,澳尔根的女性成员便成了独 特和奇怪的女性了。罩面布幔的服饰招 来社会的各种讥讽、侮辱和负面看法, 人们指责澳尔根是一个封闭式的传教团 体,糟蹋女性和对女性进行强迫式的教 育。
澳尔根女性坚持罩面布幔,因为它 是第一个伊斯兰教部落时代女性的服 装。伊斯兰教女性就是穿着这种服装为 伊斯兰教斗争,直至今天伊斯兰教统领 了四份之三的世界。澳尔根女性坚持罩 面布幔不只是为了宗教戒律,而且是为 了恢复伊斯兰教的尊严。
对一夫多妻制的看法
一夫多妻制是澳尔根的另ー个特
点,也因此而引起了诸多争议。但澳尔 根对一夫多妻制又有怎么样的解释呢?
澳尔根人认为,要面对各种挑战和 困难,就需要坚强的信念和毅カ,一夫 多妻制是女性从永不满足的欲念之束缚 中求取解放和培训坚强信念和毅カ的途 径。
他们认为一夫多妻制是女性净化心 灵的历程,通向对真主的虔诚和维护女 性走向天堂的理想。对于男性来说,一 夫多妻制能使男性更公平的处事,一夫 多妻制是需要多于欲望。
一夫多妻制也是实践计划婚姻的途 径,根据双方的任务和角色而安排结 合,使双方都能更顺畅的进行工作。
它也能帮助男性了解女性的思想行 为,特别是对ー个领袖来说,他是需要
认识这ー个问题的,以便能教育整体女 性社会以及根据其能力和兴趣引导她们 扮演一定的角色。
就如阿萨阿里说的:“一位拥有四 位妻子,而又了解四位妻子的丈夫,他 必然能了解所有妇女!”
澳尔根集团公司
(Al Arqam Group of Companies)
澳尔根集团公司是澳尔根运动辖下 的ー个企业集团,成立于1993年。
澳尔根集团公司在阿萨阿里领导 下,在22个分部中设有数十间公司。这 些公司都是根据阿萨阿里93年8月7 -8日在泰国举行的第一届澳尔根国际经 济大会上的讲话,实行独特和公平的经 济政策而设立的。。)


澳尔根的多元化活动
・张小兰
澳尔根人骄傲的说,在建立起来的 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之上,他们开始了 物质建设,宗教学者进行精神文明建 设,而行政人才联同科技工艺人才则进 行物质文明建设,人世间的进步,发展 和现代化生活一定要由有高尚道德情操 和良好素质的人去建设,只有这样,现 世的生活和来世才能有所保障,两种文 明建设的结合,将使伊斯兰教成为最优 越和最具权威的宗教。
从最主要的和适应社会所需及其成 员能力的领域开始,澳尔根逐步的建立 其物质文明,除了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 和主干外,澳尔根人在实践物质建设 时,也有他们ー套独特的政策与哲学。 这哲学和政策是保证物质建设不会乖离 最根本的生活目标,即信仰真主,照真 主的指示办事。
澳尔根26年来在各领域所取得的其 中一些成就如下:
传教(Dakwah)
从1968年以来,澳尔根通过口头、 文字、行为举止向全马每一角落进行了 传教工作,其效果是促进了社会演进式 的改变。
现在(根据1993年的统计),漠尔 根在马来西亚拥有一万名正式成员,其 中80%是全职为澳尔根服务。成员来自 各阶层,40.3%来自中产阶级、30.5 %来自上层阶级、20.2%来自下层阶 级,性别方面是女性成员占了 52.5%ヽ 男性成员47.5%〇
根据澳尔根人在1993年的言论,澳 尔根目前拥有百万人的支持者。据毗助 州安全委员统计,毗明州有一半的人民 同情或支持澳尔根(是92-1-23 0海 峡时报),澳尔根本身认为,有60%的 马来西亚人同情澳尔根,只在政府公务 员方面,就有80%支持阿萨阿里和澳尔 根的斗争。
在国际方面,澳尔根领袖和传教士 的足迹遍布全世界3/4之地区。澳尔根 在16个国家设有其总部,即美国、英 国、法国、德国、日本、澳洲、纽西 兰、巴基斯坦、埃及、约旦、菲律宾、 新加坡、泰国、汶莱、印尼、乌兹别 克。澳尔根在大多数国家拥有联络代 表,并拥有当地国民的成员。
从1968年至1993年,澳尔根在国 内传教所费的总开销就不少过4千6百 80万马币。这些开销用在公开讲座、伊 斯兰教课程和访问计划。
在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每月举 行900次讲座,平均每一位传教士的每 一次活动所需70马币。那么平均全马每 月公开讲座会所需总开销是6万3千马 币,平均每年讲座会总开销是75万6千 马币。
澳尔根每年平均在州级和县级举办 300个小型伊斯兰教课程,每ー课程参 与者200人,开销500马币,每年小型 课程总销是15万马币。每年年杪举行ー 次全国性大型课程,参与者平均3,000 人,所费6万马币,和小型课程总开销 15万马币加起来,那么全年课程总开销 是21万马币。
澳尔根人在全马几乎每一晚都进行 联络拜访工作。平均每月1,500次联络 拜访,每次所费50马币,那么全年所费 就是90万马币。
总的来说,全国每年传教活动平均 总开销是1百87万马币,演还不包括成 员或同情者,全马串联活动计划开销。 而!968年至1993年国外传教活动总开 销是7百万马币。
仅在1992年,国外传教活动开销就
达88万1千马币。这还不包括外国友人 及记者造访国内漠尔根的所需费用。 1993年,澳尔根派谴外交代表团ー连访 问39个国家,所费8万1千马币。
教育
澳尔根在1975年オ开始发展其正统教 育,当时只有一位老师和12名学生。而 19年以后的今天,从吉隆坡双溪本查拉
(Sg. Penchala)的第一间学校,发展 到全国257间,另外还有11间设在国 外,学生总数9, 541人,教师696位。 还派遣了 320位学生到国外大学深造。
1993年杪,澳尔根还计划在印尼 Pekan Baru开设本身的大学,用196, 000马币购买了校地和校舍。
除了宗教、人文领域,澳尔根还派 谴372位学生到国外各科学エ艺领域深 造,这些领域包括,机械工程、机翼エ 程、机械自动化工程、Crobotics导弹 尖端科学、医学等博士学位。
澳尔根学校的毕业生无一人失业, 他们都成了宗教学者,领袖或行政人员 或各领域的工艺技术人员,到目前为 止,有15.13%成员(他们将会是接班・ 人)是接受澳尔根完整教育的毕业生。 执行理事会中25位成员的半数,以及 12个州分部领袖中的12人是毕业于澳
•澳尔根集团的活动与组织简介,陈列在展览厅内。
尔根学校。
宣传
漠尔根利用了先进的印刷和电子传 媒制作宣传资料和传达讯息,使伊斯兰 教的宣传走向现代化。
展览会和展销会
从1980年开始,《澳尔根经济展览 展销会》从ー个州到ー个州的民众会 堂、学校、伊斯兰教堂空地去展览。通 常是在伊斯兰教节日举行展览时间维持 在两天两夜。在晚上还举行公开讲座 会,通常出席人数在2-3千人。
1987年开始,澳尔根推出了一整套 的《伊斯兰教是生活方式展》,它更先 进和更具资料性。它于1987年12月在 执政党巫统所拥有的太子世界贸易中心 首次展出,吸引了大约50万人参观,连 续展出8天,获得传媒(报章和电视) 的广泛报导,该次展出开销为10万马 币〇

在1988年至1990年向,《伊斯兰是 生活方式展》巡回各州和全国高等教育 中心,同时远至印尼、纽西兰、泰国、 法国、德国和巴基斯坦举行。
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套新的《伊 斯兰新世界博览会》,它于91年10月 在吉兰丹首次展出,开销15万马币,后 来到各地,包括各高等教育中心展出。
这以后,还有两套展览制作,即 《伊斯兰节日》和《澳尔根25周年纪 念》,前者于92年7月在伦敦展出,后 巡回欧洲各国,巴基斯坦及泰国,后者 于93年3月在毗功州Batu Hampar展 出〇
出版报纸与杂志
澳尔根于!97?年7月出版了第一份 报纸(爪夷文版)AL ARQAM.传销 25, 000份,从而开始了其印刷传媒エ 作。到了 1988年12月,发展到3份月 刊和3份月报,总印数380,000份以及 ー份周刊,印数每周38,000份,所有出 版物都澳尔根成员直接传销,所有出版 物每月总印数是532, 000份,如果每份
■摆卖卡带的橱架。
刊物平均有5位读者的话,那么每月读 者总数将达2百60万人,但是,从 1989年1月开始,澳尔根所有报刊杂志 被迫停刊,因为内政部收回了其出版准 证。虽然如此,澳尔根还是继续出版了 另外8种月刊和超过100种单行本书 籍。迄至1993年3月,总共有13种澳 尔根的报刊杂志准证被内政部收回,最 后被收回出版准证的杂志是AMAL (仅 岀两期)和RATU (创刊号出版了一星 期后,准证便收回)。
到93年9月为止,澳尔根出版了阿 萨阿里的63种著作。每种印数10, 000 本,平均重印3次,其中一本题为Men-genal Diri Melalui Rasa Hati 的著作重 印了 13次。这意味着总共有120, 000本 书传销至社会中。
澳尔根的书籍出版工作主要是由思 想传播局负责,该局平均每月出版4种 书。除了阿萨阿里的著作外,该局还出 版了另外30种,其也作者的著作以及 40种儿童读物。
从1986年开始,澳尔根所有书籍、 杂志和传单的出版工作都是以(desktop Publishing-DTP)操作。
电子传媒
漠尔根从1978年开始制作和发行 讲座和宗教歌曲录音带,82年开始制作 和出版讲座及其他活动的录影带,并在 吉隆坡设立了自己的录音室和录影室。
86年以后,澳尔根已有能力完全由自己 制作录音带和录影片,并在92年拥有了 ー架Betacam牌的摄影机。
迄今,澳尔根制作发行了 450种录 音带和500种录影带,其内容包括,资 料记录、宗教讲座、教义研究、访谈、

布道、训练课程、对话和宗教歌曲等。 这些录音、录影带发行的最高记录是ー 个宗教歌曲录音带ASMA ULI HUS-NA,总共发行了 400,000个,目前平均 每月发行4种录音带和5种录影带。
文化表演
1980年在马六甲举行的伊斯兰诗歌 晩会开创了澳尔根的伊斯兰文化艺术表 演,迄今已在国内举行1,300场和国外 200场的演出。
80年代以来,类似演出已能登堂入 室的进入五星级旅店、公众广场和专业 礼堂,每场演出观众都不少过3,000人。
澳尔根的主要宗教歌咏队Nada Murni也在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占有一 席之地,到93年8月止,Nada Murni 已经录制了 31个宗教歌曲专辑。这支歌 咏队带动了社会组织更多宗教歌咏队以 对抗摇滚乐队。目前,澳尔根拥有22支 宗教歌咏队,所有队员年龄都介于十多 岁和二十一、二岁。
澳尔根文化局现拥有本身的训练中 心,即伊斯兰文化艺术学校,它成立于 1991 年。
医疗卫生服务
澳尔根于1977年在吉隆坡Desa Minang开设了第一间医务所,从此也就 开始了澳尔根的医疗服务。今天,该医 务所已成为澳尔根的伊斯兰医务中心, 设有外诊部和孕妇及分娩医疗服务。
澳尔根同时在沙阿南和大山脚设有 两间综合医务中心,在每一村社有小型 医务所,包括两间齿科医务所。迄今 (截至1993年),澳尔根的医务所处理
了总共58, 000宗外诊治疗,替5, 500名 婴孩接生。(澳尔根成员的婴儿平均出生 率是每月40名)。
科学エ艺
澳尔根在1988年设立科学工艺部, 用现代化工艺以完善组织的行政管理。
该部的第一步骤是接管了一间成立 了两年的电脑中心以处理数据统计和 (desktop publishing - DTP)系统, 1990 年,该部成立了 Spectral Technol-〇gy公司,向高科技领域迈进,这间公 司利用振动技术(Vibration techniques) 进行论断维修(pre - dictive Maintainance)服务〇
主要客户包括埃索(马)股份公司 (ESSO Production ( M) Inc.)、国油 集团公司(Petronas Group of Companies) 、国能在肯逸、Paka、巴西古 当、Kapar等地的发电站、被德申舰壳 标石油过泸库、Tapis的联邦土地发展 局棕油加工厂、柏华惹钢铁厂(Perwaja
・位于Desa Minang的第一间医务所〇
Steel Mill Bhd.以及马来西亚船务公 司)(Malaysia Industrial Shipping Corporation)
澳尔根科学工艺部还拥有另外一间 公司,即MAQRA顾问公司。这间公司 的业务是工业训练及谐询服务。科学エ 艺部也主办高科技课程和训练营。
经商活动
澳尔根开始其经济活动时,只有几 间什货店、ー间批发商店和一间酱油、 棘椒酱和面条制造厂,开始时,它只是 类似小型合作社,提供和分配成员的物 质需求,后来逐渐发展了大规模的伊斯 兰教食品工业。
现在,澳尔根在全马拥有417个经 济计划,其中包括:56间工厂、20间迷 你市场、52间什货店、36间书刊及宗教 用品店、21间裁缝店、12间摩哆エ场、 18间餐厅。澳尔根还出产360种牌子的 食品、化妆品等。所有经济收益归入组 织以支持各种发展计划和传教活动。
澳尔根宣布1993年为其经济发展 年,这项宣布之后,它更重视经济发 展,扩大了经济领域的开拓,更多和更 积极进行经济活动。它以联营方式经营 了一间快车公司,该公司拥有33辆长途 巴士和川行首都的20辆的士。
1993年8月7日至8 0,澳尔根在 泰国清迈ー间著名酒店举行了第一届经 济大会,阿萨阿里宣布了澳尔根经济政 策,并宣布刚成立的澳尔根集团公司董 事部成员名单。
澳尔根经常派遣贸易代表团到土耳 其、巴基斯坦、鸟兹别克、中国的云 南、北京和宁夏。最近一次贸易访问是 到了北京,团员共40人。
财务
澳尔根人认为,金钱和财物是信仰 真主的工具和附加力量。澳尔根要使社 会从利息、浪费、滥权、欺骗制度中解 放出来。澳尔根金融部的设立是要公平 的累聚和分配钱财,以伊斯兰教方式的 投资与开销。
到目前为止(1993年),澳尔根的 资产/不动产总值为2亿马币。其各项 资产/不动产如下:
1. 产业:48座村社,土地总面积 为293.25英亩,总值数千万马 币。
2. 车辆:在全马拥有92辆各类型 车辆,包括ー辆双层专用豪华巴 ±,价值90万马币及10辆四轮 驱动 Mitsubishi Pajero0
3. 设备:各类设备。
澳尔根的财政来源分为三类:
•成员奉献ー42 %
•同情者奉献一36%
•经济收益一22 %
农业澳尔根也成立了农业局,进行 各项农业活动,如种植、养殖和畜牧。 农业局的宗旨是要伊斯兰教社会能自力 更生,不要太过仰赖非伊斯兰教社会。
该局在毗功州Hampar拥有一座综 合农场,面积20英亩,澳尔根的农业训 练中心也就设立其中。在槟城拥有一片 20英亩稻田、在沙巴州京那咬 (Kinangau)和Ranau两地各拥有一座 农场,前者30英亩,后者100英亩,同 时,在48个村社中,几乎每一个都拥有 农耕地。澳尔根人的农业活动包括种 稻、短期作物、杨桃园、鱼地、饲养鸡 鸭和花圃。。)
農牧世界給榴槌種植人的另ー呈獻
いニニ, 」 V L / > 祯号列f 等於RM130榴槌講座會
①林文忠推荐:
横城的榴樋品種
從檳城榴槌比賽六屆冠軍 ——葫蘆、紅蝦、15號、坤寶 紅肉、 紅仁、D600到・金魚 、貓王 、 頭家..將近三
十個品種,圖文並茂,單看圖 片已能嗅到浮羅山背的榴樋飄 香〇
隨時翻閱, 永久保存!
②楊華勇敎授:
梱樋眞虫病的防治
榴槿難種,真菌更難防治 ,腐幹病、凋萎病、絲狀枯萎
病、白根病 、 白疹葉病…… ……對症下藥,消滅真菌, 讓病樹恢復蓬勃生機,小園主 不必再頭痛!
③黎德泰分析:
大馬的梱槌裁種法
先種種子再駁接,榴槌容 易長大?直接栽種駁種樹苗 ,快速開花結果?兩種栽種法 ,孰優孰劣?一個園垢只栽種 一個品種,滿園的榴槌不開花 ?...連串疑問,盡有答案
④藍進喜介紹:
榴楼病虫害的食理
菌病難發現-害虫看得到
,撲滅害虫是小兒科?但是 ,為什麼滿樹的榴撻,有一半 賣不到錢?都是蛀果虫造的孽 ,掌握噴藥、噴煙、裝置榴槌 燈的方法,殺盡飛蛾,粒粒榴 槌没有虫洞....
W
發書有限,欲購從速 各大書局報攤均有出售
•郵購詳情,請聯絡農牧企業03 - 2380740 / 03 - 2302523・
务得只剩下了
・刘锡通
・刘锡速
中国南方城市广州、深 圳、珠江等地最近流行一句 话说“穷得只剩下了钱”。
乍听之下,许多人都不 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因为 “穷”与“富”,大家都习 惯从经济或钱财的含意去了 解它。想到人穷了,那里还 有舍钱剩。ー时没想到它也 涵盖了其他方面的意义。例 如,ー个人的气节,正义、 道德、仁爱、廉洁、尊严、 信义,礼貌等等德行,如果
丧失了,我们就说他在德行 方面贫泛。
一般上在ー个物竞天 择,强调金钱至上的商品经 济社会里,德行的培养和金 钱的追求往往就有着彼消此 长的关系。在冷酷的现实里 许多人都怕落在人后,拼命 利用毕生的精力,和时间去 争取财富,那里还有时间去 伸张正义,施行仁爱,维护 尊严,保持廉洁,坚守信 义,遵行道德。因此钱财的 增加也就造成德行相对的贫 乏。有多少人能在追求财富 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德行的提 升呢?所谓“君子取财有 道”,在争取财富的过程 中,只要他不害人,他已几 近於完人了,但这并不意味 他会同时提升他的德行。
六十年代,意识形态矛
盾尖锐,许多人对贫穷的人 被压迫的人都有同情心,一 些人更高举社会主义旗帜领 导人们参与争取社会正义旳 运动,带起了一时的盛况, 人们都将他们看成为是正义 的化身。当时他们在钱财方 面贫穷,但是在气节,在正 义上却很富有。可是到了七 十年代,他们开始参与追求 财富的游戏,初尝资本家的 甜头。他们所用的手段和方 法也很难令人恭维,但是其 追随者崇拜正义化身的惯性 还是保持不渝,继续支持这 些领袖的商业活动,使他们 在商业的运筹上比较顺利获 益不浅。正当他们捞的风生 水起的时候,同志们被遗忘 了。最后他们因为在商业上 过於投机,在追求财富的游 戏里败退下来,这时他们灵
机ー动,将他们的生意宣传 为民族事业,希望人们出力 拯救它。结果是碰了一鼻子 灰。这说明一个人由正义的 正面转入正义的负面后,再 要宣传正义,已是回天乏术 了。
今天在中国,如果人们 真的是穷得只剩下了钱的 话,那就是出现了 “道德真 空”,社会就会有问题,那
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因为 人们已不知正义、气节、信 义、仁爱等等德行是何物 了,作家胡菊人称之为“非 常严重的事情。好像大厅没 有了根基,大海没有了堤 岸,土地没有了树木,什么 坏事都可以做出来,这是很 中肯的话。
孟子说“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财富有了,
生活养尊处优了,又有何 用?
社会学者丁学良说,当 前中国是ー个“无天罚,无 法罚,无心罚”的社会,是 “人人折磨人人”的社会, 不知“诈欺”与“发财致 富”之间的区别的社会,也 许这是言过其词,不过当南 方的人们流传着“穷到只剩 下了钱”,而北方一些高等
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也流行着“校园摇滚”, ー扫以往清纯风格,而高唱 着“谁有钱有权,我给谁开 门”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有 “须要提高警揚,作出沉 思,看看那里已经走错了, 而须要及时纠正。要不然, 当“穷得只剩下了钱”的人 越来越多的时候,其他的人 便将要提高警惕,调整自己
或去向这个“穷得只剩下了 钱”的社会挑战或去向它看 齐参与其行动,要不然自己 便会被淘汰。二十年来的改 革开放,毕竟是走得很快, 物质生活已呈现大跃进,有 许多人追赶不上或许会被认 为活该,所以“跟着走”好 像就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人 们要怎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物 质利益的矛盾呢;同时又要 怎样维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 要的平衡?这些同题都必 须及时找出答案。在追求财 富风气的感染下,连最高学 府北京大学为了 “创收”也 决定将其多年来苦心经营, 并受过已故国家领袖大力支 持的外国哲学研究所关闭, 这是否呈现了症象说明物质 生活与精神生活已失去了平 衡呢?现代的富人喜欢夸 耀自己的财富数代也吃不 完,对于如何利用自己的オ 智在学术上作出跨越百世的 贡献已不感兴趣。人们是否 能将这种庸俗的观念扭转? 中国是ー个举足轻重的大 国,其社会动态与流行着的 风尚和意识对世人都具有很 大的影响,对中国今天惊天 动地的社会改变,人们都在 关注着。。)
螂^把生育自主权
•永乐多斯
还给女性
生育儿女、延续种族生 命,一向是社会加诸女性的 任务。像西蒙波娃所说: “女子于母亲阶段中,オ算 完成了她在生理上的使命。 作母亲是她的天职,因为她 的整个身体结构是为了适应 种族的繁衍的”。在封建时 代,华人女子婚后没有生下 子嗣是犯了七出之罪,而对 马来回教徒来说,太太没有 生育,他能以此作为原因再 娶。因此,到这ー个世纪为 止,绝大多数女性都是ー结 婚就急着做妈妈。
世界文学作品中充满对 母亲光辉,母亲伟大的礼 赞,而事实上,只为了完成 做母亲这个使命,女性不知 要付出多少代价;婚后数年 无所出的,想尽办法要怀 孕,那种惶惶然不足为人 道,而真能当上母亲的,身 体,心灵的痛苦、烦恼也数 不清。
近代女权运动者对母亲 角色的扮演有不同的看法, 激进的直接拒绝这任务;温 和的对生育问题重新思考, 希望给女性更健康,开洞的 未来。不过,不管他们思 想、行动如何,他们都对过ー
去女性不能怀有自由意志, 以致成为生育机器的命运, 抱持着同情。
Andrian Rich,美国妇 动建将,更为那些在产台上 丧失性命的无数女性哀悼。 的确,医药虽然进步,生育 子女毕竟还是和死神要过一 次招。
近代心理学家,医学家 都证明了,生育对女性来 说,是ー种负担,是ー种压 力,而没有计划的生育(或 者为生儿子不停地尝试), 更会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不良 的影响。
在57— 82年马来、马 华女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有 关女性与生育的课题,诸如 不育、多产、流产、堕 胎……等不断地岀现,我 们可以看出女作家对此问题 的关心。台湾学者钟玲说:
“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方 面天生有差异,因此有些女 性经验大概是男性不易深切 体会的。例如怀孕、生产、 流产、打胎、哺乳等,即使 男性诗人用足了想像力,也 难彻底描绘这美或忧,男诗 人如此,男作家也如此,因 此基本上生产,这属于女性
的课题还是得由女性来反 映。
女性,无可否认的,多 数对于做母亲有相当程度的 向往,不过,社会或者说男 性应该把女性身体的权利还 给她们,让她们对生育有自 主权而不是受男性的压迫, 社会的制约。因为怀孕时的 压カ,生理变化带来的烦 恼,对不在计划中的孩子的 到来的恐惧,对不育的担 忧,对生产时可能死亡的害 怕等,毕竟只是女性一人承 担。而孩子出生后,大部分 的养与教的工作也落在母亲 身上。因此,尊重女性的男 性,疼惜女性的社会,让她 们决定要不要生,要生几 个,什么时候生,而不是喊 出口号叫她们遵守,制出 “义务”要他们承担。@
•永乐多斯
六季%与时代魚心
・陈锦松
大学,是几许学子梦寐 以求想踏入的门槛,但大学 的窄门,由于有限的学额, 往往无法尽如人意的让每ー 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跻进 大学。进入大学的大学生, 经常会使公众对他们的表现 寄以厚望,但大学生在浩瀚 的学海里是在追求个人未来 的“前途”或“钱途”,而 全力以赴,还是为自己的学 识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在为 公平、合理、民主的社会展 现个人的关怀与力争?
大学,长期以来予人ー 种脱离世俗的“象牙塔”形 象,亦即视大学为ー种“为 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 学术”,而不理世事者。近 年来,这种形象已经彻底变 化。在民主化,平民化与社 会化的意理冲击与压カ下, 大学的大门已经不能不向大 社会敞开,大学已被迫或自 动地对社会提供实用而逼切 的“知识”,以作为其存在 之合法性的基础。
’到底今天的大学生在大 学的学术园地里是准备学得 ー技之长,将来方便谋得一 份职高位重的工作外,还是 在心理上也做了准备愿意去
为更广大的群众从事服务, 或进行社会的改革。令人忧 虑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对介 入社会的意见表达及工作 时,早已在心理上“自我设 限”,尤其大专法令的存 在,大学生已表现得对社会 更大的冷漠,而这些法令可 以成为他们不关怀及介入社 会活动“最有力”的藉口, 而社会、经济已逐步走向所 谓“开放”的大环境时,关 系到大专生切身的大专法令 是否成为大开放的“太平盛 事”里,大专生应该为本身 的“权益”作一些努力与付 出的时候,以促使大专法令 的废除,还大学生更大的思 想与自由空间。
在大学的学习环境里, 我们期望更多大专生的进取 与独立思考,台湾学者林玉 体就曾指出:“乖顺”、 “循规蹈距”ヽ“奉公守法” 是流传中国数千年的教育哲 学,也是众多读书人的座右 铭,但是此种学风压抑了思 考的运作,而“批判性思 考”的知识研究,虽然会与 即有的观念发生摩擦,却因 此更会产生“智慧”与“潜 能”的发展。
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 除了联谊性的活动外,更须 提升有关思想性的活动,尤 其对当前时事的关注与讨 论、分析,批判等都可以通 过辩论,座谈会,出版等来 进行。大专生的下乡服务固 然是参与社会的ー项有意义 的活动,但除了帮助新村的 村民子弟,引发他们对子女 教育的关心外,大专生是否 准备花更大的心力去了解新 村仍存在着的社会问题,进 而使新村的教育资源可获得 更大的分配,并提升他们的 生活品质。
社会对大专生的期许与 大专生本身对自己的期许之 间是否有一条鸿沟待解,韩 国的大学生怀抱一股热诚, 为信念而行动,立志改革社 会,六十年代的反日、七十 年代的反革军人统治、八十 年代追求更多民主,他们被 视为“时代的良心”,我们 的大专生是否也准备为这个 时代展现他们“良心、的ー 面?。)
皈條冋教、
崎蛔窗初失致?
・米・芳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 族国家,非回教徒的婚姻, 乃受1976年法律改革(结 婚与离婚)法令(The Law Reform " Marriage and divorceAct, 1976)所管 制。
在此法令下,(一)婚 姻是一夫一妻制;(二)除
非配偶已故,或法院另有裁 判,否则,婚姻仍属合法有 效。
问题是:倘若其中一方 皈依回教,这是否会影响到 原有婚姻的合法性?
换言之,一名非回教徒 皈依回教之后,他的婚姻是 否仍然合法有效?
有不少人持有悲观、忧 心忡忡的观点,认为在回教 法律(Syariahlaw)下,当 宗教师(kadi)宣称某位人 士已皈依为回教徒之后,其
・张碧芳
配偶在若干期限内若不随之 信奉回教,那这段婚姻就会 自动失效。
其实,在我国1980年 槟城一宗叫“贝莉” (pedley)的案件里,高等 法庭清楚裁判:尽管其中一 方已经皈依回教,那并不意 味著他和其配偶的婚姻已告 终止。
“在民事法律(Civil law)及个人法律(personal law)下,未曾皈依回教的 一方仍旧是该名回教徒的合
•况展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 语,叫做:游荡文化。根据 国内六间大学在西马所作的 调査报告,显示出年龄22 岁至25岁的青年,在外游 荡时间较长,估计有好些人 一年之中有35天是虚度 的。
他们荡向哪边去?
这真是ー项可怕的听闻 呵。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 过,无故浪费别人的时间, 是ー种谋杀的行为(大意如 此),那么,这些游荡的青 少年有意识的浪费自己的大 好时光,不就等于慢性自杀 了么?
社会出现了这种游荡人
•甄供
物和游荡文化,说明了我们 的社会正在患病。你看,以 非为是、以颓废为正常等等 的“思想”灌输,的确达到 无日无之、无孔不入的地步 了。譬如鼓吹性滥交、未婚 先孕、婚外情,并且把涉及 这方面的主角当作“英 雄”,加以渲染,你可以从
法配偶。皈依回教之举,只 不过为非回教配偶提供了一 个申请离婚的理由而已。” 法庭如斯强调。
在另一宗叫Ng Siew Pian的案件里,一名已经皈 依回教的丈夫在妻子迟迟不 愿跟随其信仰之后,向高庭 申请宣判婚姻无效,惟不被 法律所接受。
法庭指出:“宗教师并 无权宣判本案夫妻的婚姻无 效,因为这名妻子并非回教 徒。
“另一方面,高庭亦无 权终止这宗婚姻,除非申请 者是非回教徒。”(注:只 有回教法庭,即Syariah Courtオ有权处理回教徒之 案件。)
至于赡养费方面,我国 联邦法院最近也作出明确裁
夺——当一名丈夫皈依回 教后,因某种理由而不准备 信奉回教的妻子,可向高庭 申请赡养费,高庭有权谕令 其回教丈夫继续俸养妻子。
我国著名回教学者旦斯 里阿末依不拉欣博士在ー篇 发表于1992年的论文里表 示,尽管说法律已经清楚确 保非回教徒配偶的婚姻地位 不会因对方的皈依而动摇, 实际上,这足以证明这宗婚 姻在实质上已经彻底破裂, 只剩下空洞的法律外壳而 已。”
他认为,1976年法律 提供未皈依回教的一方权利 申请离婚,这无非是把“皈 依回教”之举视为“婚姻罪 行”(Matrimonial offence) 的ー种,跟联邦宪法里的 “回教是国教”之规定极不
另タト,他亦指出,在现 有法律下,看起来只有非回 教徒オ有权申请离婚,因为 对皈依者而言,回教法庭无 权处理非回教徒之案件,而 且,尽管1984年回教家庭 法令赋于回教法庭有权利宣 判皈依者的原来婚姻无效, 但1976年法令第4或第8 条文已明确规定,只有在两 种情况下,非回教徒的婚姻 オ告终止,即死亡或“法庭 另有宣判”,而“法庭”指 的是高等法庭,也就是民事 (而不是回教)法庭。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我 们可以达致如此结论:“皈 依回教、婚姻自动失效”的 见解是缺乏法律根据的。在 法律上避免错误认知,オ不 至于做出累人误己的事来。尊
电视节目或其他传媒体,得 到“讯息”和“教育”;还 有就是传媒体无原则的吹拍 明星、歌星,他们的装扮、 古怪行为、伤风咳嗽、陪人 上床、如何盯准机会捞名捞 利的新闻,几乎天天出现报 端,这怎不叫青少年视为偶 像,要顶礼膜拜么?
传播媒介的影响カ,实 在是不可低估。有弊,但也 有利。听说,我们这些游荡 青少年除了歌星明星之外, 也崇拜首相拿督士里马哈迪 医生、副首相拿督士里安华
依不拉欣和前副首相嘉化答 答起来哩。由此可见,曝光 率的效应是如何大呢。政府 当局和社会工作者,是不是 可以顺势而行之,把上述几 位政要的成功经验、生平轶 事,改编成为电影,制成录 相带,或编绘成连环画,把 这些游荡者的目光吸引过 来,导引他们走向正途去 呢?当然改编者要有点眼 光,更要注意欣赏者的兴 味,不要使之成为说教宣 传,或是沦为新闻的汇集。 那是不在话下的。
有人将游荡问题突显出 来,与爱滋病、吸毒、弃婴 等并列为瞩目的社会问题。 但依我看来,这些游荡的青 少年并非是无药可救的绝症 人物,他们会向罪恶深渊 “游”过去,最终成为社会 的垃圾,但也有可能是 “荡”回来的,如果我们的 社会能缔造ー种比游荡文化 更能吸引他们“回归”的文 化。
他们荡向哪边去呢? 是不是可以从这方面寻求答 案呢?我想。。
卽・'ん九.•■■年七3:
&.E& 応冋但玲専XK
Life WXg Assurance
AGENTS' DIGEST \l
掌握部屬創新機 挽留人材有要訣

本定期刊物全體編探人員以最專業最好的資訊
專業的雜誌專業的形象
爲您服務
・發・行•全•馬・
•歡・迎•訂•購・
•tass 的噂!s
你想什!E我Jaず/
•自费用爱カ求完デ
•壇ゆ師厢向心力
代理員文摘(馬)有限公司
AGENTS1 DIGEST (M) SDN BHD
36A, Jalan Brunai Utara, Off Jalan Pudu , 55100 Kuala Lumpur.
Tel: 03-2442886, 2446984, 2488345 Fax: 603-2429151
專offl
略讼鲁迅反佬疣 愚识的威国
・许德发
前言
鲁迅(1881年至1936年)是中国 近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他的一生 总共只有55年,然而他却遗留下了丰富 的思想结晶和深远的影响。
人,・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历史位置 始能发挥其存在意义,而鲁迅即是自觉 其本身正处于中国近代充满激变的时空 中体现了他的生命主题。在新旧交替的 变更过程中,历史工程的第一道工序往 往是忠实地揭露现实的黑暗,进行民族 文化的自我批判。套《鲁迅全集》正是 鲁迅举起战斗号角攻向黑暗的现实与旧 传统的真实记录。大体而言,鲁迅在历
史舞台上彰显的生命主题可藉用他自己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所昭示的 “启蒙主义”来说明。以“启蒙主义” 为出发点,鲁迅终其一生仍一以贯之其 反抗意识:对各种社会现实及旧传统作 猛烈批判。因为对鲁迅来说,正是这些 旧传统造成了国民性问题,毒害了广大 中国人民的思想,致使人民不觉悟、落 后、麻木等等。
事实上,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者大 多会认同一个历史现象:二十世纪中国 思想史最显著特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 文化遗产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 续。于1919年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便 是最显凸这特征的历史事件,而鲁迅正
專論

是这个以反传统为基调的运动之其中一 个具有代表性人物。根据林毓生的看 法,就这个五四反传统主义之深度与广 度而言,它在现代世界史上也许是独ー 无二的。因此,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 么在这么ー个过去常自诩为中央文化古 国的土壤上会发生这种近乎特殊的现象 呢?甚至曾受过传统文化至深熏陶的中 国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竟会公然持着西 学为武器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戈相向, 这又是什么因素促成的呢?显然的,对 这些非偶然现象背后形成的因素寻根问 底是颇有意义的。
本文是以鲁迅作为研究近代中国反 传统意识成因的个案对象。作为ー种治 思想史的途径,本文将把鲁迅放在他的 时代脉络里,从而瞥见他作为ー个中国 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 受,如何在思想上作自觉的反应:反传 统。鲁迅的一生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 遍性的一面。因此唯有这样的处理,我 们オ更能反照与鲁迅同时代的中国知识 分子在这种新旧和中西的交煎之下,所 显现的矛盾心态和对传统文化的疏离 感。这里也必须声明的是:鲁迅反传统 意识的成因相当复杂,而绝非孤立因素 所能促成的。事实上,是种种情况产生 的因素之有机结合才能解释鲁迅反传统 之全部成因。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 , 1632年至1677年)说过,当我们研究 过去时,“不必赞许,不必惋惜,也不责 难;但求了解自己”(Smile Not, Lament Not, But Understand),这 也是本文尝试作出分析时所时时杯记于
心的。对笔者而言,唯有对人物进行同 情的审视,这样才能还鲁迅ー个真面 目,也能让自己从鲁迅丰富的内心资源 中吸取素养。
ー、鲁迅的生平与心理
西方存在主义大师萨特(Sartre) 曾说过:“人的童年造成了不可超越的 偏见”。这是不无洞见的,因为ー个人 的童年对其生命中的性格、气质、倾向 时时皆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若 我们扩大仅看童年的视度,至对鲁迅成 年前的各种处境也加以观察,那么这将 能让我们更全面地ー窥其反传统的心理 面貌。所谓’处境’是指个人生命过程 中所自觉其重要性的一些事实或情况, 就鲁迅这种知识分子而言,他的’历史 处境’特别值得重视。这种处境是指国 家社会或时代所经历的重大变迁。人类 思想是不能完全摆脱时代或其国家社会 之变迁所牵动的,这正如鲁迅自己所形 容的那样:“ー个人要离开他所赖以生 存的时代,就像用自己的手拨着个人的 头发,要离开地球ー样,那是不可能 的。”(《鲁迅全集・论“第三种人”》)
鲁迅所处的时代
鲁迅所处的时代鲁迅生长于19世纪 的最后19年,正是中国经历了李鸿章、 严复等人所说的:“三千年来中国的大 变局,是秦以来所未有过的世变。"这 种亘古未有的巨变,主要起因于西方的 冲击。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和汉学家费正清
教授(John K. Fairbank)曾尖锐地 指出:“表面看来,清朝的统治到18世 纪晚期正处于空前之鼎盛时期。但是在 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 的巨人。”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正 是19世纪中期(1840年)发生的鸦片 战争一役拉开了中国 ——这个自古以天 朝自居的中央古国“大变局”的序幕, 封建中国一步ー步地走向崩溃的境地。
中国的积弱是在远优于中国经济 カ、军事カ、文化カ的西方世界之扩张 主义侵袭下发生的。换而言之,所谓的 西方冲击除了呈现于政治层面外,中国 固有的小农经济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 强大竞争而致使民困顿深。但是,中国 文化层面所受的冲击亦是值得我们加以 注意的,因为它オ是最为沉重地打击了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怀抱着的四平八稳心 理,造成了史家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或“权威危机” 〇
整体来说,对以鸦片战争为界线之 后一百年来所接踵而至的ー连串受辱受 难事件,我们是很难作一个完整的平衡 叙述的。金耀基认为,这是ー个“中国 的悲剧的世纪”,似乎已足以说明了中 国人在这过程中的悲切遭遇。以鲁迅的 秉赋、学识和个性,他当然对这种历史 处境感受极深。因此,历史处境和他的 个人身世一齐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思想 意识。
鲁迅的个人身世
我们讨论鲁迅的个人身世,除了应
该注意他的家庭环境外,也应该同时ー 起窥视鲁迅成年前的个人“生命处境” 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生命处境”是指生 命中不可避免的ー些情况和际遇,例如 死亡、疾病和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 种种逆境和重大变迁。
鲁迅生长在ー个中衰的传统士大夫 家庭。这注定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个 性就在两个方面的交织中成形。鲁迅曾 叙说: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堕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 的真面目。(《鲁迅全集・呐喊自序〉)
确实,在1893年鲁迅12岁时,其 视父介孚公因涉及科举的贿赂而被捕入
阿Q正传
阿Q要画国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 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二使尽了平生的カ 画圆圏。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 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ー抖一抖的几乎 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專6冊

狱,因而家道中衰,后来被迫寄居舅 家,遭人白眼,又因父亲病重,年仅13 岁作为长子的他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 间  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 辛酸滋味,总会催促着少年心灵的早 熟。他的仕宦家世的背景让他比出生贫 苦的农家子弟更容易体验到中上层社会 的虚伪与奸诈,从小锻炼得敏锐、清 醒、愤慨而坚强。
在另一方面,家道的困顿之后那段 寄住舅家的日子使他有机会进ー步接触 到朴实的农村环境,就如鲁迅自己所说 的:“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 间接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 们毕生受着压迫,很受痛苦”。(《集外 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自序》)在 农村的生活里,民间流行的通俗民俗, 如社戏、传闻臆说等——从小又给他这 颗敏感的心灵以难以忘怀的慰藉和温 暖。因此,鲁迅更亲近农民,也更喜欢 民间文化。这有所憎ーー对“世人面 目”的洞察和憎恶,有所爱——对农村 乡民的亲近与同情,是使鲁迅往后著眼 “国民性”问题的重要导因之一。
究实论之,从祖父入狱开始,鲁迅 也就从此被抛出传统士大夫的生活轨 道。这让他能自己“走异路,逃异 地”,扭断了他仕途功名的正路,而开 始了另一段跟自己过去的仁宦之家完全 不一样的途路,最终成为ー个反传统主 义者。
在鲁迅年少世界里,他父亲之死亦 是值得加以探讨的鲁迅“生命处境”之 -,因为这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冲
击。鲁迅父亲伯宜公扮演着与其祖父回 然不一的角色,是ー个科举制度的失意 者,但他却有着亲和的性格。他从未在 孩子身上加诸罚,甚至对鲁迅兄弟抱着 相当大的期许,望他们之中将有人能负 笈海外,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但是,伯 宜公因家道中衰,又失意于科场,因此 一直郁郁不得志,常把自己置于烟酒笼 罩之中,而且又有病藉抽鸦片求存。介 孚公入狱一事仅隔ー年,鲁迅父亲突然 大量吐血,所佣之庸医却根据“医者意 也”的学说认为古来相传陈墨可以止 血,先以肺痔治,后病情没有进度,反 而脚背浮肿,渐至小腿,于是又以“水 肿”治。最后是肿至心胸腹之间而告不 治身亡。
关于伯宜公之死,鲁迅有过深沉之 ,描写: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吃 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 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 了罢〇・.....”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 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 实在也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 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ー门里的衍太太进来 了,她是ー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 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 纸绽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 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
“叫呀,你父亲快断气了,快叫 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專論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平静下去的脸,突然紧张了, 将眼睛微微ー睁,仿佛有一些痛苦。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
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 气,好一会,这オ复了原状,平静下去 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 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声音, 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父亲的最 大错处。(《鲁迅全集・朝花タ拾》)
从这一段描写看来,显然父亲之死 对他有着很大的心理影响。李欧梵对此 有颇为精辟见解。对鲁迅而言,父亲身 体的死是庸医误人的结果,但父亲精神 之死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害。鲁迅 很爱他父亲,眼看父亲成为传统文化礼 教下之殉难者,这令他抱憾终身。因 此,他后来选择习医,恐怕也是为了 “要把父亲临终的一幕一遍又一遍地再 ’招’回来(Re-Enact),他每治活 一次病人,也就是再治活一次父亲—— 用科学的西医方式,而不再用迷信的中 医的方式——因此可以再赎一次罪。” 鲁迅的这种“负罪感”也可能与他后来 极カ反传统有莫大的关连,因为每评击 旧传统文化一次,也等于为父亲复仇多 一次。
鲁迅个性心理的复杂性
前面已略论了鲁迅的身世,现在让 我们进ー步探讨鲁迅生平各种处境对其 内心所造成的“不可超越的偏见”,从 而导致他倾向与传统决裂的思想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鲁迅的爱国情 怀。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背后拥有 ー脉极为深远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在鸦片战争之 后的国难重重勃发了他们爱国图强的民 族主义热诚。因此,尽管近代知识分子 追求启蒙和文化改造,但最终仍未脱离 以要求祖国强盛起来为目标的救亡主 线。李泽厚在论及五四运动的性质时认 为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目标,文化的 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 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 面貌。”这个论点虽只针对五四运动而 言,但若把它转移至论断鲁迅反传统意 识出发点的根头仍是极为显确的。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即表现出ー个 满怀报国理想的民族主义者的气质。他 的一首七言绝句:“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黯故国;寄语寒星荃不察,我 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全集•自题小 像》)至今仍是令人读来振奋的志向。 对他而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 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 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鲁迅全集・中国地质略论》)这ー热 烈的爱国主义催促鲁迅和其他的中国知 识分子一同去“上下而寻索”中国的出 路之道。
專論
正当鲁迅在日本之时,革命呼声响 澈云霄,而个性解放和自由呼唤却滝没 在反清排满的主旋律之中。但是,根据 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此时已明确的把 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启蒙于“立国”之 本的地位了。这种对国民性的思索正是 爱国情怀的直接反应,而这一关注国民 性即是鲁迅后来反传统意识成形的前 奏。
此外,许多研究者以为鲁迅是ー个 虚无主义者。但实在而言,这已把鲁迅 心理世界简单化了。我们从鲁迅的生活 中看来,他的悲哀、孤独、凄凉感和负 罪感是其内心虚无和黑暗意识的体现。 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 那个最孤立的人”。这似乎可在鲁迅身 上找到例证,因为在这黑暗与虚无势カ 的纠缠与交织冲击中更进ー步强化了他 的人生战斗意志。
鲁迅在〈两地书》里曾自我剖解道: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只觉 得’黑暗与虚无’乃’实有’,却偏要 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 声音。 ,
后来他又说:
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向黑暗捣 乱。(《鲁迅全集•两地书》)
在鲁迅看来,实质上正无所谓希 望,也无所谓绝望,只有虚妄オ是永恒 真实的存在。鲁迅之所以对人生有这么 黑暗的意识,追究起来,最重要是因为 他的身世与生命处境。父亲之死、家道 中落的辛酸以及其他年少时的不如意经 历 —— 造成鲁迅心里认为这些都是传统
生活的一部分,而引致对整个传统的 “咒”(Curse)。他对传统文化是极度 悲观的,这让他的心灵潜伏着黑暗阴 影,并扩大至对整个人生产虚无感。另 一方面,“世纪末”思潮也是原因之一。 大体而言,在西欧19世纪末最后20年 流行的“世纪末”思潮对“人”的看法 是一反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主义,大量 强调人的非理性,潜意识的黑暗面。据 孙隆基的看法,鲁迅极可能受染于“世 纪末”风是在留日期间。这样ー来,鲁 迅就更深地陷入视整个传统与人生为黑 暗的深谷中,但他却“偏要向这些黑暗 捣乱”。
尽管鲁迅的内心被强浓的黑暗与虚 无所撕裂而痛苦、孤独、凄凉,但显然 他一直企图冲破和挣脱这些虚无的纠 缠。在这里头,我们看到鲁迅并没有像 “世纪末”提倡者般跌入颓废中。相反 的,他的理性仍未沉睡,他始终清醒地 抵抗这些幻灭感。这种理性精神或许是 传统实用理性的一种不自觉效用。
鲁迅既然对整个人生都充满虚无 感,那么其对死亡的意识自是没有什么 光明感了。尼采也是ー个“世纪末”人 物,他对鲁迅曾遗下深刻的影响。尼采 的“上帝已死”论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必 然发生。鲁迅于是面对着的便是ー个充 满偶然从而荒谬的世界,所深切感受 的,只是自己感性真实的此刻存在,和 自己必将走向死亡。因而,鲁迅意识到 “死”时オ感受到“生”的光彩。因 此,鲁迅自己说他热爱那“被风沙打击 得粗暴”的青年们“人的灵魂”,和 “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因为他使 我觉得是在人间活着” 〇 (《鲁迅全集・
專論

野草ー觉》)在这里,我们发现鲁迅的 “生”的意义是在对“死”的意识中显 现,这使他在面对人生极大的悲观中加 深了他存在的“强力意志”(Will To Power) 〇这里也展示了为什么鲁迅会 激烈地反传统,因为唯有如此“偏激” 的动作才能让他活得有意义。
二、东西文化与鲁迅反 传统意识
上面已简略地讨论了生平与各种处 境对鲁迅反传统意识形成之重要性。但 是,影响鲁迅反传统意识的因素还有另 ー方面,那就是他所处的时代思潮与文 化氛围。
鲁迅是ー个传统士大夫阶级出生的 中国知识分子,因此自是对他的周遭与 时代学风,文化氛围有强烈的感受。ー 方面鲁迅生活于这种学风中是难以避免 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它 们的影响可能是透过鲁迅对处境的自觉 而促成的。这是因为当ー个人面对生命 与历史处境,自然会发生问题,产生困 惑和彷徨,从而在思想上希望能在他的 时代思想潮流中寻找解答或凭籍。
简而言之,鲁迅的时代是西学东渐 的时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时的西 学潮流作一个鸟瞰,以揭示鲁迅的反传 统与西学的关系。同时,传统文化氛围 与学术思想的情况也不能等闲视之,毕 竟鲁迅成长于中国,并自小就接受传统 教育。显然的,传统文化已在他的人格 和思想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西学东渐与现代化
“西力东渐”除了凭仗优秀的军カ炮 火逼出中国的国运危机之外,西方的文 化也在与颓败的中国相对中益显出色。 中国的爱国及民族主义者对西方的侵入 为之义愤填膺,但他们却又在图强中意 识到西方势力的背后存在着使西方强盛 的内在文化因素。这种从意识至接受西 方的某种思想和价值使他们对中国社会 和文化传统的评价采取了新的标准。新 的标准是建立在当时知识分子所认识到 的以民主,科学为根本的现代化之上。 无疑的,为了追求现代化,中国知识分 子只好走上他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反传统 之途径。因为对他们来说,现代化与传 统是势不两立的。
关于西学东渐的启始,真正应追溯 自清朝末年。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二十个 年头,各种酉方哲学思想已流传于中国 境内。所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以鲁迅敏锐与关 心时事的性格,似乎是不可能处在这西 学笼罩的时代中而无动于衷的。
真正让鲁迅大开眼界地接触西方世 界应该是在他18岁那年(1889年)〇 这一年,鲁迅到南京进入水师学堂,史 家多认为这是他少年时代的大转变。鲁 迅一星期中的功课大部分是英文科,这 对他接受外来文化,开拓文艺境界起着 深远的助益。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鲁 迅后来转至矿务铁路学堂,这一所学堂 来了一位新党籍的校长。这位校长和其 他教授不同,他偶尔会来ー个“华盛 顿”说,不顾汉文教师的窘状而向学生
專論
们大放厥词,频频询问“华盛顿是个什 么的人物”。(《鲁迅全集・琐记》)在 这样的风气下,鲁迅深受启示。
鲁迅从这个设立在大都市的新式学 校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西方知识,例 如世界地理、历史、地质,还有更重要 的科学等科(如物理等)。这些科目都 令他兴奋莫明地吸收,后来他留日时也 选攻医学。本杰明・许华茨(B. I. Schwartz)和郭颖颐(D.W.Y. Kwok) 的研究显示,在本世纪初年,年青人已 开始考虑把科学作为ー种价值体系,而 不仅仅是ー个学科。这说明了鲁迅对科 学的迷恋反映了当时的潮流,也可以说 明鲁迅已对传统文化有疏离感而把兴趣 转移至西方文化了。除此之外,也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此时的课外阅历。
首先,震撼着他的是梁启超在亡命 前创办于上海的“时务报”。“时务报” 主要报道外国政治,民情风貌,这对当 时思想闭塞的中国青年来说,无异是起 了启蒙作用。与此同时,鲁迅也阅读到 外国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民初的翻译 界,贡献特出的首推林纾与严复。根据 许寿棠回忆说:“林琴南的译书一旦出 版,鲁迅总是马上翻阅拜读。”而严复 所译的《无演论》可说对鲁迅思想影响 最为深刻了。《天演论》是译自赫胥黎的 著作,他主要提出了 “适者生存,物竞 天择”的观念。这对当时处于内忧外患 的中国人来说,无疑能起晨鼓暮钟的作 用,鲁迅的内心也烙印着如此恐怖的忧 患意识。
刘半农曾经送过一幅对联“托尼学 说,魏晋文章”予鲁迅,以这八个字来
为鲁迅思想渊源作解释当然过于简单, 但据说鲁迅本身并不反对,这应可被认 为此八字有显示其一定的根据。上联的
“托尼学说”是指两位西方大哲托尔斯 泰及尼采。尼采的“超人论”对鲁迅的 影响可在鲁迅的个性主义中寻到轨迹。 事实上,个性主义是直接促使鲁迅要求 解放受传统所束缚的中国人之理论根 源。尼采的“上帝已死”论也让中国知 识分子要求“重新估价一切” (Transvaluation Of Value),激发鲁 迅对传统持着评判的精神。托尔斯泰的
“大爱主义”则与鲁迅的注重农民等低 下层人民及提倡人道主义有着精神上的 联系。鲁迅早年曾在《破恶声论》 (1908年)中论及托尔斯泰,一方面他 认为托氏的“大爱主义”和“不抵抗主 义”是行不通的,但另一方面,却觉得
“其声亦震心曲” 〇因为他极为欣赏托 尔斯泰那种含有至上的,绝对的献身精 神。鲁迅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献身情操恐 怕与此有渊源。除此之外,鲁迅亦受到 西方另一学派,即摩罗派诗人的至深影 响,我们可在其文章中详见这ー点。鲁 迅在为《坟》写题记时,深情地追忆说
:“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 啊”。摩罗派诗人主要是其“立意在反 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感召了鲁迅, 使他想从中吸取促人觉醒、呼唤斗争的 力量。
析而论之,这些各式各样的思想养 素对鲁迅的反传统因由可以作一部分的 解释。若在进ー步探讨这些思想在鲁迅 思想体系中的组构,我们会发现他们之 间在鲁迅思想中产生了张カ(Tension)。 鲁迅在《两地书》有这样的自述:
專論
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不容易了然, 因为其中有着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 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 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
但鲁迅却没如孙伏园所说的“有意 地避免种种矛盾”,这造成鲁迅心里萦 绕着痛苦的情绪。林毓生认为这项表白 蕴涵着相当复杂的意义,即使鲁迅产生 了刺激他创作活动泉源的“丰绕的含混 性”(Fruitful Ambiguity) 〇 无疑的, ー个深刻及观察敏锐的传统批判者正是 需要这样的条件。
定为己任的儒家,与传统专制紧紧结合 在ー起。因此,正当传统政体趋于瓦解 时,那么儒学信仰也陷入危机中。在 《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里,林毓生认 为这种高度整合着社会——政治和文化 ——道德秩序为一体的解体,是随着亲 政府的倒台而造成的,而且也使到中国 传统文化ーー道德秩序的破坏。换而言 之,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框架已不复存 在,那么传统文化的任何部分,尤其是 儒家都可能遭受质问和反叛了。鲁迅正
传统政治、文化的失序与混乱
金耀基认为,中国现代化是“外发 形”的,它是“外发的压カ”而非“内 发的力量”所逼成的。西方文化的侵 入,犹如前述,驱使民族爱国主义者可 以向西方的社会学说中寻找批判旧社会 传统之思想武器,例如严复的“天演 论”所扬提的“进化论”不知感动了多 少中国人寻求改变现实。在西方文化的 普遍扩布下,中国知识分子也难以自禁 于受“现代化”的诱惑。相比之下,中 国固有的一切更显失色,中国人对传统 的权威感也严重淡化。
1911年,代表传统专制权威的满清 政府终于在民族革命主义分子的不懈努 カ下结束了它的“命数”,而民国共和 政府正式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所建立 的民国却没有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国家的 行列之中,而仅是加速了以君权为中心 的传统文化架构的彻底崩溃。了解中国 文化实质的人都会知道,以维持社会稳
白光
.... 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釆,谨慎的撮着, 就灯光下仔畑的看肘,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 面还带着ー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 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
專論
是处于这个传统权威淡失的思潮中,从 此推论下,鲁迅心理意识恐怕难以像其 前辈士大夫那样泥于传统文化的权威阴 影中。
传统文化与道德系统的破坏并不表 示整个传统思想价值也随之消失。事实 上,在往后的历史事件中,我们仍然可 以明显发现某些传统思想价值被依附于 现实的政治、社会秩序中,并被广范地 滥加利用。这种传统思想的滥用表现在 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之中,使到当时的 知识分子进ー步的反省传统文化思想之 深层影响。
犹如鲁迅自己所说的: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 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 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 得很。(《鲁迅全集・两地书》)
这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情况相当混 乱,自袁世凯偷取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 命的果实之后,他就基于想当皇帝而大 カ支持儒家正统,使儒家有重振之势。 为了证明他是帝制合法继承者,他还进 行祭孔活动,而祭祀孔子则是汉朝以后 大多数王帝所履行的ー种礼仪。这项称 帝事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知识分子却 因此更为认定被袁世凯为企达其政治目 的而利用为幌子的儒家是与传统的专制 主义合为一体的。鲁迅就曾认为“中国 文化就是侍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统治者 文化”。(《鲁迅全集・老调子已唱 完》)
袁世凯虽死,但尊孔读经的活动却 仍大行其道,似乎是想牵引中国回归
“前清”的时代去。最令知识分子引为 诟病的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仅一年
(1917年)却发生了张勋所自导自演的 十二天复辟闹剧。这件事虽使鲁迅的ー 时热忱处于低潮,但他也和其他知识分 子ー样痛定思痛,更坚定地以为中国社 会的旧成分是多么蒂固地根植于中国人 民心理结构之中。这就更加强鲁迅长期 坚持的“意识形态”转移オ是根本变换 中国腐败面貌之立场,也直接让他献身 于1919年的那场波涛壮观的五四运动之 中。
传统文化氛围与 鲁迅反传统意识
一般而言,对中国近代反传统浪潮 的起因探讨总是离不开西方思潮的侵 入,这一点本文已论述于前。但除了外 界生态环境能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外,那 定型化的行为本身一定蕴藏着更为深层 的内在渊由。这也就是说,处在传统文 化氛围中,鲁迅本身虽在思想内容上不 受传统所局限,但难免还会携带着某些 传统性的遗传密码。
西方学者贝克(Carl L. Becker) 在其《18世纪哲学家王国》(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hilosophers) ー书里提出 了 ー个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伏尔泰以 下的哲人虽摧毁了圣奥斯汀的中古天 国,但又用新的素材筑造另ー个大同小 异的天国。因此,他断定18世纪哲学家 们的基本观念仍然不脱中古圣多玛时代 的窠臼。我们回头ー看,鲁迅似乎也仍
專論
风波
•皇恩大赦?——大赦 是慢橫的总要大赦罢。”七爷 说到这里,声色忽然戸厉起 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咽, 辫子9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 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 头,留头不留发,…….
与传统成分牵扯不断。这是ー个思想史 范畴中的一个极为有趣的吊诡现象。接 下来,本文尝试疏解鲁迅反传统意识与 传统之间的联系。
(A)传统实用理性主义
前面已说过,传统文化在清皇权的 崩溃下已失去了昔日的权威性。这ー淡 化的权威又由于传统实用理性主义的价 值判断下,更加重了批判者对其疏离 感。李泽厚对五四运动激烈反传统的成 因有作一部份析论。他认为包括鲁迅在 内的这ー批旧学深厚、饱读诗书的知识 分子之所以能如此彻底否定传统,接受 西方文化是与自己文化中缺乏宗教因 素,不受盲目信仰束缚,积极追求改善 自己(“自强” “日新”),一切以理性 的考虑作标准和依归有关。以当时的情
况而言,中国知识分子所看到的事实是 西方国家比自己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祖 国强盛何止千倍,况且在他们的思想意 识中传统文化与国家的腐败是一体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用理智来裁定、 选择,而最终的答案是:“与其崇拜孔 子和关公,不如崇拜达尔文和易卜 生”。(《鲁迅全集・随感录〉)这是难 免的结果,但是极其有趣的是这种实用 理性恰恰是中国人长久以来为适应环境 而衍申出来的基本精神。
从思想史上看,这种企求改变世界 的实用主义,原是中国思想主流中的特 色。它最早成熟于先秦的诸子哲学思想 中,而以孔门学说传统最能流露这种精 神。鲁迅适逢中国危机四伏的时代,他 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精神和讲求实用 的主义却都不脱传统的“经世致用”和 “文以载道”的功利主义窠臼。在他看
專論
来,从事文艺和文化活动仍是为了现实 需要,焦点在于“旧社会的病根”,然 后“设法加以疗治”(《鲁迅全集・自选 集自序》)
以上种种,显然让我们窥视到鲁迅 虽在理智上反孔批儒,但仍旧在自觉不 自觉中庚续了自己的传统观念,延续了 关心国是、入世积极,以及以天下为已 任的儒家传统。
(B)借思想文化解决 问题的思维模式
除此之外,传统思维模式也在鲁迅 思想上遗下痕迹。林毓生认为,这种存 在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思维模式, 即是“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无论陈独秀、胡适,还是鲁迅都沿袭 了这种传统模式。因此,依据这样的分 析范畴,反传统者恐怕无法避免地要与 传统决裂,因为一切社会不良现象都被 视为“末”,唯有旧传统和旧道德核心 オ是“本” 〇
因此,对鲁迅而言,只有通过文化 改造和对传统的摧毁,国民性才能得以 改善。这种唯思想论从历史上看,我们 可追溯自先秦时期,它是ー种超越中国 许多哲学流派藩篱的共同点,尤其是儒 家最为显著。不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 很强调人心的内在功能或思想经验的功 能,这种思维模式深深铭刻在许多中国 人的思想结构中。余英时认为正是因为 中国人有意无意间过高地估计思想的作 用,特别是在追究祸乱的责任的时候, 因而反传统论者オ会把一切中国的弊病 归咎于儒家思想。鲁迅曾把中国的问题
推责于中国人的思想心灵患上“梅 责”,因此非打倒传统文化这“昏乱的 思想祸害”不可,这正能注释余英时之 论。
针对这ー问题,金观涛在《新十日 谈》里也提出类似林毓生和余英时的论 调。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ー个意识形 态结构和政治结构一体化的“超稳定结 构”,因此当旧政体的瓦解,中国知识 分子以为便必须随着“意识形态”替 换,才能避免社会脱序。但是,“传统唯 思想论”并不是必然性地诱发彻底反传 统的产生。笔者观点是,屡次图强失败 的经历也是鲁迅等人最终走向“借思想 文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另一要因。更 贴切地说,是此二因由的相互作用致使 他们重视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之道。
所谓的图强经历就是指洋务运动、 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这段漫长而艰辛的 模索道路。从历史发展视度说,中国欲 走向现代化的程序,应是继物质改革的 洋务运动,维新与革命的制度改革,然 后必然归于思想观念的变革。这就是金 观涛所说的“这是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化 从器物层面追溯到文化层面的历史逻 辑”。或许可以这么说:鲁迅和其反传 统同行者受了传统唯思想论之影响,又 从图强的失败经历中产生了自觉意识, 从而掌握了历史趋势,并看到了民国政 体形5¢和内容上的缺乏统ー,オ痛切地 认为急需进行思想上的“补课”,所以 举起“投抢”直指传统思想的核心。
(〇传统文化里的反传统资源
犹如前述,幼年的鲁迅是在传统的
專論
教育中成长,他在私塾里通读了《鉴 略》及四书五经之类的历史典籍。但 是,鲁迅有一点有别于其他士大夫的孩 子,而且显得极为重要的是他也接触了 许多被认为非正统、不入流的中国古典 小说、野史杂记之类的文学著作。在这 双重类型文化教育下,对鲁迅起了复杂 的影响,一方面让他正如前述,难以脱 离中国传统的心理模式,另ー方面,这 又让他能从传统中,尤其是其反传统 (非正统)因素中得到启示,加深了他 幼小心灵的反传统潜意识。
例如,鲁迅从《山海经》之类的书 籍中得到启蒙。《山海经》不只是在其心 灵种下山川河海底知识幼苗,又培养了 他最初想象的翅膀;但更重要的是刑天 舞干戚的故事又在鲁迅心里埋下了不屈 不挠地顽强反抗的火苗。当鲁迅读了这 些书后,他觉得:“这本书,オ是我最 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看起 来,确是人面的兽;人头的蛇;一脚的 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 目。以脐为ロ,还要’执干戚'而舞的 刑天。”(《鲁迅全集•阿长与〈山海 经〉》)在这幼年的生涯里,令人意外 的是宣传旧道德的书本也产生了相反的 影响,最为显著的例证是在阅完《二十 四孝图》后的感想。且让我们看看鲁迅 如何讲出这一段事迹:
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 兴,因为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 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 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 望了。(《鲁迅全集・〈二十四孝图〉》)
对他而言,故事里的孝道令他反 感,“以不情为伦语,诬蔑了古人,教坏 了后人”,(《鲁迅全集•〈二十四孝 图〉》)明显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反面 教员,产生了鲁迅反传统情绪与意识的 基因。
此外,我们都知道,在鲁迅的青年 时代,在思想界影响深广的是严复、康 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及章炳麟这ー辈 人。五四运动的健将们固然受这些人所 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自于西 方思想深刻而清晰的剌激与影响,但在 另一方面而言,他们也在不自觉中接受 了这些人对于中国传统的诠释。
我们看回清末民初的思想界,康有 为与章大炎是占了中心地位的。我们应 注意的是他们的“今古文之争”,这与 后来的反传统思潮有着颇大的牵连,因 为这ー争论所激发的疑古精神启开了鲁 迅等人对传统的怀疑。据顾颉刚之回 忆,他的“古史辨”便是种因于早期的 《国粹学报》上阅读到“今古文之争” 的文字。
事实上,不只如此,康有为在维新 变法上所昭示出来的“托古改制”理论 之《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 书在思想界的作用也是极为远大的。对 这客观作用,梁启超有以下论析:
⑴“伪经考”即以诸经中一大部分 为刘歆所伪托,“改制考”复以 真经之全部分为孔子托古之 作,则数千年来共认为神圣不 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了疑 问,引起学者们怀疑批评的态 度。
專論
⑵虽极力推提孔子,然即谓孔子 之创学派与诸子创学派,同一 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 则已夷孔子与诸子之列,所谓 “别黑白定的一尊”之观念全 然解放导人以化较的研究。
由此可见,康有为虽在五四时代已 掉了队伍,但他已导人质疑传统于前了。
与此同时,鲁迅受章太炎的影响则 更为深切,他在留日时期曾问学于章 氏,难免受之导引。而刘半农所赠于鲁 迅之对联下联中的“魏晋文章”最能点 出鲁迅的爱好,曹聚仁引许寿裳的谈话 尤值得注意:
鲁迅对汉魏文章素有所爱诵,尤其 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我们读“魏晋 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便可得 其梗概。为什么这样称许呢?就因为鲁 迅的性格,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
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 慎慎焉动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 二人相类似的缘故。
从这段文字中看来,显然鲁迅深受 染于魏晋文章与思想,而我们都明白, 魏晋思潮是反礼教传统的,这正可解释 一部分鲁迅反传统之渊源。而事实上这 些都与章氏有关联,因为众所周知,章 太炎曾对魏玄学清谈有颇高的评价,而 且甚至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语 作了相当同情的解释。显而易见,鲁迅 是因章氏的提倡オ对魏晋文章发生兴趣 的。
综上所略述,我们可以窥视到鲁迅 并不能摆脱传统的格局。事实上,从鲁 迅反传统意识的背后,我们显然可见它 蕴含着旧传统的非正统或反正统成分。 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毕竟传统里的因 素远比接触不久的西方文化来得熟悉。
肥皂
"唔唔,你以后就用这 个……〇,
她看见他嘴里这么说, 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便 觉得额骨以下的脸上似乎有 些热。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 脖子上,尤其是耳朵后,指面 上总感着些粗描,本米早就 知道是积年的老泥,但向来 倒也并不很介意。
專論
结论
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成因有其特殊 性,亦有其代表性的一面。正因为有其 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个人非常特 别的一面,尤其是他的秉赋与素质。另 一方面,也因为有其代表性,我们オ可 以透过鲁迅对时代挑战所作的回应中看 到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一些思想层面。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鲁迅不仅是作 为ー个生命个体而存在,而且他的反传 统意识成因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具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
析而论之,鲁迅的反传统意识的资 源主要是来自他对自己一生的各种处境 的感受与回应。这种种处境大约有两方 面,其一方面是鲁迅个人身世和生命处 境。鲁迅的家世让他有机会接受传统教 育,也使他从困顿中更能看透人性卑劣 的一面。而他的生命处境则令他历尽人 间黑暗的一面,促使他心里笼罩着虚无 的意识。他的这种近乎形而上的生命感 受却不是导引他陷入颓废的境况,相反 的,却振奋他通过真实行动来证明自己 的存在意义。李泽厚认为鲁迅是第一个 真正超越启蒙而获得现代意识的中国知 识分子,便说明了鲁迅生命感受的特殊 性。
另一方面是历史处境。这种历史处 境就是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激变时 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各方面都承受了西方全面的挑战,最终 使旧中国崩溃下来。鲁迅在这里头感受 到这些崩溃以后在思想上所带来的震撼 和空虚。
鲁迅所处的文化氛围也同样重要地
影响他。鲁迅既然是ー个中国现代知识 分子,他固然不能脱离西学和旧学的双 重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交煎之下的鲁迅思想发 展。西方教育给予鲁迅新的价值取向, 而传统文化则给予鲁迅ー些潜意识下的 传统思维模式,尽管鲁迅本身在理智上 是反传统的。
从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上看,他的 反传统意识真正成熟于五四时代。从早 期留日时候的注重国民性开始,已注定 反传统是他“启蒙主义”的最终归途。 启蒙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调之一,但鲁 迅早在辛亥革命前タ,正当排满立共和 的呼唤热潮中却已立为己之信念了。终 其一生,鲁迅仍坚定不移地持守他的 “启蒙主义”,并以反传统作为其启蒙 手段。这是因为鲁迅从经验感受中,确 定中国国民性是负面的,而又主要受到 传统唯思想论的思想模式与当时政治、 文化发展的影响下,最后达致必须对中 国传统作激烈反叛的结论。他虽因认知 中国的深沉危机而悲观,但他却坚定地 把自己奉献给中国重建的工作,当作自 己在现时人生中追觅人生意义的活动之 一部分ーー这样的举措已显示了一个纯 正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鲁迅的反传统意识对后世也遗下影 响。我们看看今天的柏杨与李敖——这 两位分别曾提出“酱缸”和“梅毒”来 批判中国传统的反传统主义者,似乎已 证示鲁迅反传统意识以不同的形式在近 代一些重要思潮里不间断地岀现。
(注译从略)

“仇外” 的辩证逻辑
・曾庆豹
的自我反省和检讨自身的“可错性”。
前后这些年间,国内的报章、言论 与传媒是很热闹的。一方面,我们带着 高度的“自信”关切国家迈向2020全面 发展的宏愿;另ー方面,我们挑动了积 极的“仇外”心结,以反扑种种不利于 我国或有辱国家领袖的言论。
从早先西方环保异议分子对我国的 指责,我们斥责他们是“殖民帝国主义 的帮凶”;美国以人权之由对东亚外交 事务频频干涉,我们控诉作“世界霸权 独大的支配野蛮”;澳洲总理的胡言乱 语与英国《泰晤士报》的不实报导,我 们均视作是“有损国格”、“别有居 心”、“不良意图”。除了积极在言论反 驳外,我们的后继动作还采取了种种报 复和制裁,以警示西方列强勿再嚣张。 因而,基本上,我们均对这些国家或人 士都渐渐保持某种距离,甚至还以不友 善的回应,以捍卫国家独立、自主,有 尊严、有国格的国体。
这些现象的激发,普遍地塑造我们 已熟悉并习惯某种“仇外”的心结,老 百姓在茶馀饭后的闲聊中,也不免出口 辱骂“鬼佬”的霸道,压根儿地认定那 些洋人领袖和传媒都不怀好意、居心不 轨。在“仇外”的心结中,最大明显的 效应是凝聚老百姓全体力量,集中普遍 意志(General Will),形塑生死存亡 挣扎的危机意识和命运共同体。然而, 我也看到某种危险性存在的事实,就是 助长了 “新权威主义”的有利气氛,非 理性的排斥任何来自西方的意识型态和 观念,甚至推迸ー步,就萎缩了内向性
可以肯定的是,先进国或地区对待 第三世界国家往往还带有殖民主义的老 大哥心态,尤其是当这些国家本身遭遇 经济考验和市场危机时,因而挟持着利 益支配的理由,就在国际社会上频频运 用他们野蛮的权カ(联合国特权国、人 权外交、环保标准、国际压カ、传媒舆 论),箝制第三世界发展的自由空间。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些西方大国是有 “策略”、“阴谋”的对我们“动粗” 的,以打击我国在国际上的潜カ和反击 基础,进而合理化操控世界,达到经济 的全球支配权。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无风不起 浪;况且,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何以 ー些听了叫我们“刺耳”的话会传回来 国内呢?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我相信 国外的领袖和媒体多少都会扭曲,甚至 捏造、虚构某些不实情结(售卖军火, 领袖贪污),所以我们不能毫不批判的 听信他们,甚至纵容他们矮化我们的国 际形像。但是,我也相信,无论是那个 政府或领导人,他们都会有犯错的可 能,如果别人出言不逊,一次二次讲些 不利我们的言论,还可姑且认为那是夸 大不实;可是,要是别人三番四次、喋 喋不休公开指证我们的错误时,也许就 不如此单纯,不可能轻易的以为那又是 什么“阴谋”、什么“居心”之类的想 法。我会进ー步详细追査:是不是“可 能”存在着这些事实?
我们不能一味的以“仇外”的推断
来ー笔勾销任何传媒的言论,即使是错 误的信息,也是事出有因,再大的误会 或错误报导,总是能知道何以会是误 会,又究竟错在那里的。我们应该理性 平和的去聆听他人的言论,以免在ー种 情绪性的“排外”中错失了 了解ー些可 能的“真相”,进而,也好使我们检讨 是不是有必要“改善”。
因此,不能一概的先咬定别人的话 都是胡说八道,是“殖民主义”、“帝国 霸权”。否则便会忽略了自我反省的必 要,以至掩盖了某些存在着的“错误事 实”。我所担心的,就是这种“仇外” 逻辑极端化的结果,会使我们放弃、忽 视了追究真相的热情和努力,纯然陷入 “仇外”的“媒体煽动对峙”中,不分 青红皂白、不负责任、非理性• •的 “自我辩护”。这种情况最恶劣的结 果,就是牺牲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落入“善意的欺骗”中。
前面说过,“仇外”的心結是“内 聚”的催化剂,有了外面的共同敌人 (美国、西方传媒),我们内部就能共 济一舟、荣辱与共,集中意志地努力实 现2020全面发展的宏愿。但是,“仇 外”的副作用,则是形成了 “新权威主 义”的意识型态,对某种“全能政府” 和“神圣领袖”的假相,失去洞察。我 们在“仇外”的逻辑运作中,太过容易 拒绝“外人”而同情了自己人,渐渐 地,我们的政府在我们的想像中变成了 “全能的”ヽ“无误的”、“可信的”, 而国家领袖精英却成了 “圣人”、“完 人”ヽ“上帝” 〇最终,我们倒退到神话 性的宗教政治,迷恋被支配的快感。
我们必须小心留意我们的“仇外” 心结,不要全盘否定不利于我国的言 论,也不能武断的认定酉方领袖或传媒 都是不怀好意、别有居心;反过来,我 们却姑息或默许存在着某种“错误”、 “恶”的事实,在“过度自信”的情結 T,盲目的接受“一种解释”,丧失自 我反省和自我检讨的内在要求,更甚的 是,助长了某种非理性的“国族主 义”,以为我们的国家、社会是“绝对 道德”、“无上正义”的,而不再有忏 悔、认错、改过的必要。
在“可错性”的大前提下,我们不 能太快表态,认定谁是谁非,总要严格 明察其中的意识型态纠葛,提升我们对 真理的承受,甚至勇敢接受别人的指 正,而不一味的老羞成怒排斥所谓“刺 耳”的话。在迈向2020的全民共识下, 我们的国民是成熟和自主的,一方面我 们勇敢的揭露有意破坏我国的西方帝国 主义幽灵的支配欲,另ー方面我们也不 迥避检讨政府施政效果,并监督任何造 成“社会的恶”和“不公正利益分配” 的宰制。
总之,“仇外”是合法的,但得要小 心,以免犯上某种集体歇斯底里的着魔 似的疯狂,除了要“尊严和国格”,也 要“公义和善” 〇不然,我们若分不清 真伪,“随意”控告别人,“假想”他人 的恶意,也就自然无权指责别人(西方 领袖、传媒)分不清真伪,当然,更严 重的是,阻遏了我们民主化的脚步,防 碍我们提升为“成熟和自主”的国民。 我想,作为有尊严、有国格的马来西 亚,她的表现就在于成功地塑造“成熟 和自主”的“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鈴
世界最幸福华人 我华裔排名Z:十
学生犯罪 趋向严重
学生涉及罪案活动已跃 居为我国学生最常触犯的三 大纪律问题之ー。ー九九三 年共有两万七千零六十五名 中小学生涉及犯罪活动。
教育部鉴定的我国学生 最常犯触的三大纪律,首项 是逃学,第二是行为不检, 而学生涉及罪案活动列于第 三位,情况令人担忧。
这是副教育部长拿督冯 镇安,今日( 23/ 6/ 94) 向南洋商报披露的最新统 计。他说,涉及犯罪活动的 小学生是ー万一千五百二十
・冯镇安
二名,中学生一万五千五百 四十三名。中小学生常犯的 犯罪活动是偷窃,威胁其他 同学与赌博。学生涉及的其 他活动包括:与老师和学长 打架、勒索、参与黑社会活 动、示威、欺压同学、滥用 毒品及运毒等。魁
24/6/94
由联合国人类发展计划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华 裔,在世界一百八十三个国 家中,在最幸福的华人中排 名第二十位。
这是我国副国际贸易及 工业部长蔡锐明22/6/94 在麻坡披露的讯息。
他也表示,在另ー项报 告中,我国也被列在过去 33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不只收入增加, 购置力强,在寿命方面,由 1957年人民平均寿命56 岁,到1988年已增加至72 岁。Q)
(24/6/94)
两年后将设立 中文电视波道
为了让我国人民有更多 的选择,以迎合亚洲太平洋 区域的需求,政府可能会在 两年后在我国设立一个纯中 文电视波道!
新闻部政务次长拿督法 兹披露,新闻部已经同意, 在未来的两年内增设卅个电 视波道,其中包括五个普通 波道,五个有线电视及廿个 卫星转播波道。他不否定在 这廿波道当中,会有纯中文 的电视节月『出现」,与大 马的观众见面。
他表示,为了加强有关 的中文波道的收视率,它可
综合及放映亚洲太平洲各国 及地区的中文制作节目。不 过整体而言,这个波道的节 目仍应以本地制作节目为 主。
拿督法兹说,在我国这 个多元种族及多远文化的国 家里,设立中文电视波道并 非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它 的成立将更有助于反映我国 的国情与特色,同时也可以 满足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在 资讯方面的需求。O
( 27/6/94)
马华所筹独中基金 农历新年悉数分配
马华今日(1 / 8 / 94)与董教总达致共识,即 董教总不反对马华把为独中 所筹获的款项存入华仁教育 基金,而在明年初农历新年 期间,将所有的款项提出分 配给全国六十间独中。
马华已把筹款目标订在 六百万元。这批捐款如何分 配给独中,马华与董教总将 进一步讨论。
董总主席郭全强对马华 为独中筹款事件引起的争议 能圆满解决表示满意。他感 激马华接受董教总提出的方 案。尊
(2/8/94)
・陆庭廁
董教总将申办
《新纪元学院》
为了体现我国的华文教 育能从小学、中学及至大专 学院的完整体系,及完成 26年前筹办独立大学的夙 愿,董教总现正在筹划申办 《新纪元学院》。
教总副主席陆庭谕今天 (17/7/94)披露这项消 息时,也呼吁各界捐献,支 持加影教育中心进行第二期 计划,兴建学员宿舍大楼, 其建筑费用估计需要四百万 ノし。
他说,我国有一千二百 九十间华文小学,学生人数 六十万人;六十间独立中 学,学生人数六万人。六十 间独中每年须要二千万元的 维持费,二十多年来都由华 社捐助应付。为了公平对待 所有纳税人及各民族,陆庭 谕认为政府应拨款资助独 中。。
(18/7/94)
华资中心改组 颜清文任主席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在去 年(1993年)7月29日正 式获准注册为ー间非营利有 限公司,而于今年7月3日 召开会员大会,选举27名 董事,并于7月6日召开复 选会议,颜清文律师不劳而 获中选为董事主席,陈忠登 教授出任署理主席。
颜清文律师较后时表 示,华资目前第一项要做的 工作是解决经济问题,接下 来オ是研究及检讨其工作方 向。他希望在所有董事的通 カ合作下,能使华资稳健发 展。
首届华资董事部成员如 下:
主 席:颜清文律师 署理主席:陈忠登教授 副主席:何维城 秘 书:程道中 副秘书:陈友信 财 政:林源德 副财政:郑永传律师 董 事:游若金博士、陈 应德博士、谢瑞 平教授、叶仕平 博士、张碧芳律 师、柯嘉逊博 士、张文光律 师、翁清玉、陈 凯希、陈志成、 黄明治、黄仕
寿、刘磐石、吴 立清、陈松生律 师、周素英、蔡 庆文律师、陆庭 谕、魏亚汉、翁 诗佣。鈴
•颜清文
点也不后侮。• 是张趕芳此刻的心境,虽
置身沸沸扬扬的评论中, 但仍然屹立不倒。
张碧芳偿心愿落发 回馈社会•教人感动
1. 落发之后的张碧芳。华教领袖站在其 背后给予支持。
2. 书艺协会会长何维城(左一)为张碧 芳落发挥皇,书写・缕缕青丝多少钟 情,回馈社会尽心尽藤”赠送张碧芳。 右一为陈松生律师。
张碧芳回馈华社,要落 发为华资中心筹募基金的心 愿,于7月3日下午在雪兰 莪中华大会堂的大礼堂,在 数百名社会贤达与公众人士 的见证下兑现了。
张碧芳坐在一幅火中莲 的画前,闭上双眼,怡然地 让美发师以利剪,一寸一寸 地将她的缕缕青丝剪下,然 后再用电剪刮光发丝。
张碧芳在落发的同时, 大马书艺协会主席何维城挥 毫书写“缕缕青丝多少钟 情;回馈社会尽心尽意”, 赠送予张碧芳。
光头的张碧芳,神彩依 旧清秀精神焕发。当美发师 为她戴上一顶有色彩的鸭嘴 帽后,发表感言时,她说心 情一直很平静。她这次落 发,不止是一个心愿的完 成,也是一种感恩的宣示。 她说:“许多人不能理解反
哺报固定的情怀,但是ー个 懂得母语教育,ー个知道中 华文化的人,他们是懂得 的。”因此,她感激父母让 她接受母语教育。她感激父 母通情达理,一直以来支持 她为华社尽的一切心意。
她也说,除了她的父母 以外,今天的掌声应该归于 那些一直在捍卫母语教育的 工作者。“今天,他们向我 握手,我 地告诉他们" 向你们看齐。”
张碧芳削发的过程,气 氛肃穆沉重,使人深受感 动,而有些妇女更情不自禁 地哭了!
缕缕青丝多少钟情;回 馈社会尽心尽意。张碧芳落 发,为华资中心筹募基金, 义款现已突破十万元。(智
15/7/94
©
有“台湾自动化之父” 之称的中国生产カ中心总经 理石滋宜博士,应华社资料 研究中心的邀请,并在星洲 日报与多个团体联合筹划 下,于七月的十七与十八两 0,分别在贵都酒店与马华 大厦的视听室,公开举行演 讲会,反应热烈,会场都出 现爆满〇
石滋宜博士的讲题是: 《以生产カ向未来挑战》与 《爆炸性的变动》〇他为听 众讲述了当前世界经济的策 略与情势,同时,提出系列 的创业与发展业务,以及面 对难题、克服难题的新观念 与策略,深受赞赏。
在《爆炸性的变动》座 谈会上,石博士侃侃而谈, 引经据典,如数家珍,通过 许多数据与实例,.宣示了一 个观念,变动,也就是求 变,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 原则。他说,“企业界如何 用新的思维,去看和掌握变 化,可能是我们这ー生当中 最重要的改变。”我们现在 所面临的是爆炸性的变化和 似是而非的世界性矛盾,这 些问题绝不是小问题,而是 威胁公司生存的难题。如果 不能掌握这些变化,我们便 会迷失方向。
他分析“大企业病”.; 大就是好已变成了大是“非 效率、高成本、无弹性、浪 费的”官^^体制。提出“小 就是美”的论点,阐释“谁 能创造网路,谁就是赢
石g
•1
•石滋宜博士
石滋宜博士对于九十年 代,改变产业经营的趋势, 总结的要点有:
•速度革命:例如联邦 快邮公司,保证其运 送的文件即时送到。
•追求便利:7 ~ Ele -ven便利店,日渐普 遍。
•老年客层:银发族涌 现。
•多重选择:以顾客为 导向。
•生活型态:如购物中 心和游乐设备结合。
•绿色革命:讲求环 保。
在供应面的趋势,则为
•价格革命:不是降低 成本,而是迥避成 本,没有价值的事绝 对不要做。
•整合价值:除了售 货,也注重售后服 务,使顾客必须不断 再购买。
•顾客满意:产品品质 已经没有问题,而是 要令顾客惊讶和越来 越喜欢。
•技术创新:懂得应用 和结合现有技术。
•流程革命:例如企业 再建工程。
•销售主导:在过去商 家是厂商的代理商, 今天其角色应为“顾 客的代购人”。
他不厌其烦地重申:现 代企业寻求永存不衰经营的 其中一个重要秘诀,这就是 面临爆炸性变化的年代, “在不需要改变时做出改 变!
究结果一 、两年内悬晓,举世势必为之91目。 •抗疗爱滋病的民丹莪树终在砂芳趣找到,其研
《续修四库全书》 二十册年底面世
抗爱滋病珍贵树木
(上海12日讯)上海古 籍出版社总编辑李国章在此 间宣布:本世纪末中国最大 的文化工程——《续修四库 全书》,已全面编纂,年底 将有二十大册问世。
于清朝乾隆年间修编的 《四库全书》,是中国十八 世纪下半叶的文化重大建设 工程。这套丛书,基本荟萃 了乾隆以前的历代重要著 作,计有三千四百余种,分 经、史、子、集四大部四十 五个类
《曷修四库全书〉其规 模为《四库全书》的一点五 倍,计有各类著述五千种。 主要收编《四库全书》以外 的历代具有重要学术和版本 价值的图书。乾隆以后至 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主要 学术文化成果,也被收编在 内。全书计划四年修纂完 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 国线装书局联合出版。@
随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 院发现砂劳越的某些民丹莪 树品种具有抗疗爱滋病的效 果,并且与砂劳越州政府签 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后,民丹 莪树遂声名大噪,大家都想 看看这种植物是怎么ー个模 样。
砂劳越已经被鉴定的民 丹莪树共有五十三种,不 过,不同土壤,不同角落生 长竟有不同的化合物成份。 这种学名为『CALOPHY -LLUMJ的植物已经在去 年11月15日于砂劳越州议 会通过的93年砂劳越森林 (修正)法令所保护,以严 刑禁上砍伐。
民丹莪树在砂劳越广泛 生长,即使在沼泽林,惟在 同一地点只有一、两种类。
它的一些品种有树汁, 会结树果,不过,由于不同 品种的叶子大小不同,除非 很有经验否则不易辩别品 种。被用来研究抗疗价值的 品种只是民丹莪树中的 rCALOPHYLLUM LANI -GERUMJ 类的『TEYS_ MANIIJ 和 F LEANI -GERUMJ 〇这类的民丹莪 树有些高达八十尺,树皮淡 黄或灰色,内层为橙褐色, 有黏液,花果大小只有数公 分罢了。
这类民丹莪树多发现在 混合森林中的沙质土壤,正 以动物作为注射象的该树合 物为「CALONALIDEJ 和 [COSTATOLIDEJ ,后 者效应尤佳。@
设立世界基金会 助海外学人研究
由一群世界知名学者, 包括李远哲、田长霖、王康 武和簷道存联合发起国际筹 款运动,以便成立一个两百 万美元的基金会,资助海外 华人研究工作。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 总部设在柏克莱加州大学。 该大学亚美研究系主任兼筹 款运动协调人王灵智指出: 成立基金会的唯一目的,是 促进和支持世界海外华人的 研究工作。目前约有三千万 华人分居于ー百卅个国家。 有些是成功的商界领袖,有 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等。基于海外华人的跨国研 究工作一向被忽视。基金会 的任务是要促进及支持对世 界海外华人的问题,进行实 际的研究,以便有真切的了 解。
该会欢迎各界热心人士 解囊,捐款分为个人赞助 (五千港元)、荣誉赞助人 和公司赞助(五十万港 元)〇@
28/7/94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与 阿富汗女医生萨马尔,于7 月19日共同获得1994年度 的马赛赛奖。他们都是首位 获得此奖的中国人与阿富汗 人。马赛赛奖是为社区领袖 而设,已有36年的历史。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曾 被归划为右派份子。不过, 他却是致カ协助促进中国农 材工业化的著名社会学家。
萨马尔医生,在阿富汗
《灸经图》残卷复原 古穴临床疗效显著
(兰州19日讯)中国存 世最为・古老的灸法专著〈灸 经图》残卷,最近由甘肃中 医学院讲师张侬临摹整理复 原,“髓孔”等十四个古臉 穴得以考证确认,并应用于 临床取得显著疗效。有关专 家认为,这是敦煌遗书医学 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灸经图〉原藏于敦煌 石窟藏经洞,1900年被劫 至国外,现存于英国敦煌博 物图书馆。这部据考证不晚 于唐初的《灸经图》,在多 幅正、背面人形图上绘有施 灸臉穴,标明了主治病症、
中国费孝通 荻马赛赛奖
战争期间,在其设于巴基斯 坦奎达的诊疗所,热心为阿 富汗难民服务,又争取国际 给他们金钱资助。
费孝通与萨马尔医生将 分享五万元奖金。鈴
( 22/7/94)
取穴手法及疗效检测方法 等。这部珍贵的典籍,因原 图已多处残损,给研究工作 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张侬经 考证、研究,终于复原了
《灸经图》十二幅,并对图 中臉穴ーー加以考证,确认 了传世医典无记载的臉穴十 四个,他将此成果与敦煌石 窟医方结合,应用于临床、 在预防中风,治疗半身不 遂、面瘫、癫痫、糖尿病、 男性病、妇科病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疗效。。
( 20/7/94)
瀑布是流水的“失 足”,一失足即高崖悬坠, 万劫不能再复。但“后水” 不知“前水”之危,依然前 仆后继,不断重演此长恨千 古。
瀑布元身本是缓缓前行 的静水,夹岸树荫、空际流 云,ーー倒映分明,春秋不 变,岁月无惊,仿佛前程亦 如往路,可以照样漫不经 心、悠悠乎流淌过。谁知一 路行来轨迹分明的水路,竟 然会突然中断,眼前顿时ー 片空无。后退不能,连当下 刹住脚步,也不由自主,只 有向不知多高多深的悬崖坠 落。瀑布声效惊人的巨响, 直灌耳中,听来似乎全是不 甘受欺、满怀愤怒的呐喊卷 呼。
是否既然生而为瀑布, 就必须不断坠落? 一波接 一波重复“犯错”?静水深 流,云影天光的“前身”, 难道只是造化精心设计的ー 个玩笑? 一场骗局?就为了 可以偶开天眼、在云端闲看 “陷阱”前静水茫然无措的 失足?危险似乎常在看来最 安全的地方设下埋伏,但在 坠落之前,任何瀑布也不愿 相信:惯熟的径路会改变, 粉身碎体的终局就在眼前。 可悲的是,悬坠之水甚至没 有轮回,它们永远不可能再 有第二次机会重返高崖之上 的母河。

秋雨骤落,撑著伞站在 瀑布正前方,漫天纷飞四溅 的水珠,分不清是水?是 雨?是雾? 一片烟霭笼罩天 地,本来不冷的深秋陡然寒 意侵肤。很奇怪自己为什么 不能只欣赏“飞沫流珠”ヽ “银河直下”的美与力:为 什么不能只享受一洗尘襟的 舒畅欢愉。
和妈妈、妹妹、小女儿 坐在深坑小店中吃延误的午 餐,夹起热腾腾的炸豆腐 时,仍然在想:从什么时候 开始,漫无边际的思维竟然 不断干扰本无所求的美?单 纯的快乐为什么越来越难领 会?其实从来不曾看过真正 的瀑布,但在各种图片、大
小银幕上,又确实看过许许 多多大小不等的瀑布。在台 北住了大半辈子,如果没有 识途知路的妹妹开车,也不 可能到十分寮来。据说这是 台湾最大的瀑布,劈面相看 之下,不觉其大,反觉秀丽 纤小,美感本与大小无关, 出乎意料的是那种奇特的疏 离,疏离中又有熟悉,熟悉 中却生危疑。我觉得已经不 是在看瀑布,凝神注目之 际,飞悬的水幕似乎也在体 内奔流,我正朝遥远下方庞 大的石块迅捷无比的坠落下 去。
不能相信坠落是瀑布的 “宿命”,否则,它不会千 年不变依然发出抗辩的狂
呼。宁愿相信这个星球上, 无论宏大雄阔或纤细修长的 瀑布,在整个坠落过程中都 不会心甘情愿的认命。除非 冰河结冻、水源乾涸,它们 永远不甘缄默,以悲壮昂扬 的诀绝之姿,重写了死亡美 学的新页。虽然,终局似乎 不能逃离,绵远悠长的“不 公”“不义”也始终难得
“平反”,瀑布毕竟仍是自 己命运的主人。
也许,一切都只是荒谬 的幻思,但无论如何,我想 我会记得秋雨中既陌生又熟 悉、这匹看来如此寂寞的小 小瀑布。@
(原刊于《当代》第九三期)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推出另一本新书..
解構政治神話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 1992)
祝家华在本书中探讨马来西亚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所形成的政治反对势カ,室以政党联盟阵 线组织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团国民阵线 (及其前身联盟),造成所谓的“两线政治”.
关心政治者,须人手一册。
本书每册订价RM25.00
襲怪与神学
女性与科学?似乎是两 个不同的世界,就像水与阳 光,虽对人类社会同等重 要,却全然互不相属。
女性是温和、柔弱、感 性,而科学却是冷酷、严谨 与理性,这种刻板印象使得 一般观念中,将女性与科学 远远区隔。甚至有部分人士 还认为,女性的头脑或生理 构造不适宜从事科学工作, 例如达尔文的一位朋友就宣 称:“经过许多世纪的遗 传,女性的头脑要比男性的 头脑轻上五盎司。”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 吗?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 女性科学家从未缺席,她们 的人数或许不多,但所创造 的丰硕成果却在科学史上熠 熠生辉,特别是近代以来, 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由女 性科学家完成。居礼夫人发 现镭;梅特纳计算出核子分 裂的能量;诺耶瑟为爱因斯 坦的相对论做出数学公式; 柯利揭露细胞运用食物转化 成能量的过程;乔利尔特 ——居礼发展出人造放射 性;麦克琳托克发现跳跃基 因;梅尔创造出原子核壳层 模型;李维蒙塔西妮发现神 经生长因子;吴健雄推翻物
理学的宇称定律;霍德金首 创以分子结构解释生物结 构;爱丽恩以生物工程发展 出新的制药方法;富兰克林 解析出DNA结构;雅洛创 造并推广了内分泌学上应用 广泛的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柏奈尔发现了脉动电波星。 这些重大的成就与男性科学 家相较,不遑多让,也证实 女性的科学头脑绝对不比男 性逊色。
但是,投身科学研究的 女性却不成比例地少之又 少。依据台湾教育部在 1989学年度的统计资料显 示,国内主修自然科学的大 学生中,女生只占三分之 -;在医药卫生类科方面,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是 女生;而主修工程学科的女 生,更只占6.7%〇在以自 由开放著称的美国,亦有相 同的倾向。1989年,全美 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女生比 例亦是偏低,如物理学和エ 程学中,女博士只占10 %不到,而天文学、数学、 化学等学科的女博士比例都 在20%以下,只有生物学 和心理学的比例较高。
攻读自然科学的女生不 多,而毕业后真正投身研究
工作的女科学家更是稀少。 以执台湾学术牛耳的国立台 湾大学为例,1992年时, 女性教员的人数不多,在 理、エ、医、农学院中,此 种性别差异更为显著。理学 院中,女教授更只有2%。 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 计也显示,女性科学博士的 就业人数,远落于男性科学 博士之后。
既然性别在智力发展上 的影响不大,又为何会造成 男性与女性在科学领域中所 占比例的悬殊呢?主要原因 系来自社会价值与教育方针 的影响。自文明发展以来, 女性被赋予弱者的形象,被 期望扮演受保护、内向、持 家的角色。长久以来,代表 智性力量的知识一直是男性 的专利。时至今日,女性受 教育的机会虽不再被剥夺, 但女性不擅科学研究的误解 仍在,女生在科学课程中所 受到的注意较少,老师们也 多少有“女生的数学比男生 差”之类先入为主的偏差观 念。在缺少开发以及偏差观 念的误导下,致使女生产生 惧怕数理学科的倾向;而社 会加诸于女性操持家务、养 育子女的责任,也使女性较
李静宜
不易在专业领域与男生一争 长短,除非有家人的全力支 持,长期发展的结果,科学 专业领域已成为男性独领风 骚的局面,女性科学家更难 打破原有态势以获得一席之 地。
面对此一困境,女性科 学家必须耗费数倍心力,才 能在其专业领域获得肯定。 如最富盛名的诺贝尔奖,自 设立以来,共有近300名男 性科学家获奖,但女性科学 家只有九位获此殊荣。从这 九位科学女杰的研究范畴更 可看出,绝大多数的女性科 学家在新近发展出来的学科 上,如遗传学,较易有表现 的机会。这也印证了一般认 为男性主宰的传统科学领域 不能给女性公平竞争机会的 看法。
但是,任凭艰险横阻, 女性科学家们仍以无比的毅 力,在科学领域中坚强奋 斗,她们血泪交织的历程, 正一步步为后继者开拓出更 宽广的天地。@
With Compliments
From
GREEN AIR SERVICES SDN BHD
Suite 1205, 12th Floor, Pernas International, Jalan Sultan Ismail, 502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DC No.1967
Tel: 03-2622981 (Ticketing/Reservations), 261750〇, 2632978 Fax: 03-2613596 Sita: KULTOBR
(牛顿出版社《诺贝尔奖女 性科学家》)
GSA FOR
EVAAIR A
長榮航空
•李满娟医生(班迨医药中心脑神经科) 年青人中风的情况
中风是属于脑部血循环 的疾病。它通常是突发性 的,致使一部份的脑不能正 常运作。很多人都认识一些 典型中风的症状,就如半身 不遂,不能说话或昏迷。中 风有不同等的严重性,从半 身肌肉稍为无カ、发音失 常、至瘫痪与死亡。
中风的最大原因是血管 梗塞,这是因著血液供给突 然中断,引起一部份脑细胞 死亡。此外,比较不普遍的 病因是脑出血,这就是脑内 部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而 引致神经细胞的死亡。
中风一般被称为老人 病,因为病者年龄一般都是 55岁以上。这是因为引起 中风的普遍病因,既血管硬 化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加剧的ー种血管退化的疾 病。血管硬化症的起因是胆 固醇、血块及钙质沉积在血 管的内壁,因此减少了流向 脑组织的血液。当血管完全 梗塞时就会因血液供给突然 中断而引起脑细胞死亡。血 管硬化症多流行于那些因饮 食含大量脂肪的食物,而有 高血脂的人。这是先进国家 的特征,但也将会发生在马 来西亚,因为我们的经济正 在快速的进步中。另一方 面,高血压是引起脑血管破 裂而导致脑出血的最主要病 因。
有些疾病如糖尿病与血
压高等,血管硬化的现象发 生于较早的年龄,因此青年 时期就可能有中风或冠状心 脏病的发生。这是很不幸 的。
吉隆坡马大医院脑神经 部门展开了一项针对50岁 以下青年中风情况的研究, 以确定马来西亚年青人中风 的病因。此项调查概括了 1982年1月至1990年12 月的9年时间,总共有八十 个病例。
在这八十个病人中,大 约四十巴仙的中风起因是早 期的血管硬化症。这是ー个 比西方较高的比例。同时, 男性病人的比率又高于女 性。而印度人和马来人的比 率又比华人高,这可能与 印、巫两族血管硬化现像较 普遍有关。
在这此病人之中,加速 血管硬化的最重要原因是高 血压。这是很可悲的,因为 高血压很容易被珍断,又可 以通过现代药物来控制的。 可惜很多病人却因为血压高 是没有征状,而他们又没有 定期做健康检査,因此发现 时,已经影响了脑部血管。 又有好多病人虽然已经知道 有血压高,却因著某些原 因,不肯接纳现代医学治疗 而延医。
其他导致早年血管硬化 与中风的病因有糖尿病,冠 状心脏病(即供应心脏血液
的血管狭窄)和高血脂。同 样的,这些糖尿病人的血糖 控制也时常是很ネ满意的。 其他比较不普遍,但又可以 完全避免的中风病因有如吸 烟与酗酒。
其他的六十巴仙病人的 中风是与各种类较少见的疾 病有关。这些人中,多数是 华人,而受影响的男人和女 人都显得平均。这类的中风 原因,包括有:
1•心瓣的病疾,或心 韵律不齐;
2. 脑血管畸型(A-V malformation)与脑 血管动脉瘤(aneu-rysm);
3. 偏头病;
4. 红斑疮症(SLE),
• ー种免疫性的疾 病;
5. 受伤与其他类型的 血管疾病;
6. ー些导致血较容易 凝固的疾病。
其中的五份之一病人, 虽然通过现代医学的详细检 査,仍然不能鉴定正确的病 因。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中风是ー种可能导致年青人 瘫痪与死亡的严重疾病。可 是,我们却可以藉著早期的 诊断与治疗高血压、糖尿 病、心脏病、高血脂,禁 烟、饮用适量的酒来预防中 风。鈴
《砂劳越华人》第七章・
カ经济组织 战前的社会!■
经济力量与领导层结构
刺激战前砂劳越华人社会与经济成 长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则是在多元 种族社会背景中,受了以欧洲人为主的 殖民主义化政策所影响。在这简单的篇 章里要想将社会与经济组织这样ー个庞 大而复杂的题目讲得一清二楚是不可能 的。幸好只要我们观察ー些被华人视为 重要课题的改变,就能看出战前的砂劳 越华人社会如何操作,并且也能了解为 什么它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直到今天仍大 致保持不变。
对任何有组织的社会来说,有四项 基本的重要课题。对ー个海外华人社会 来说,这些课题也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这四项课题指的是经济力量,领导层结 构,社团组织与教育的地位。在此,我 故意将它们排列在ー起,以便更真实的 说明每一个课题的重要程度。有人说, 在砂劳越华人社会中,经济力量是奋斗 的最终目标,因为领导层的结构由它决 定。有了财富与领导,就会有社会力量 以促进族群的奋斗与实现个人的理想。 在另一方面,教育提供取得社会经济成 就的主要资本。
经济力量
19世纪定居于砂劳越的华人,就像 今天的华人ー样,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组 合,即乡区居民与市镇或巴刹居民。乡 区居民主要包括矿エ、劳エ与农人。巴
g
•富教士在诗巫创设 首座较米厂(1906 年)
刹居民则是商人、工匠与其他提供基本 技术与服务的人。对矿エ和劳エ来说’ 经济力量都凝聚在“公司”,后来则握 在管理层或雇主手中。那些各自为政的 农人小园主种的不外是胡椒、甘蜜、橡 胶、蔬菜与粮食,他们的经济潜能非常 有限。他们经常要依赖本地巴刹中的店 主或那些收购他们的物产的人好意跟他 们合作,他们的生活オ有着落。那些人 为他们的产品提供必需的市场,也为他 们提供包括现金在内的财政资助,以供 他们实现种植计划,并在困难时期帮他 们渡过难关。乡区巴刹的店主这样插手 农人的基本经济活动,构成东南亚ー带 华人普遍采用的多层放账制度的第一个 环节。此制度的第二个环节乃是由市镇 商人供应乡区商人或代理人以资本借贷 或货物放账,并直接或间接(通过一些 与新加坡有联系的著名商家)安排将农
产品与土产出口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 将销费品与必需品进ロ到砂劳越。这ー 些财雄势大的出入口小集团最终控制了 砂劳越华人经济。19世纪中叶,当石隆 门金矿“公司”的影响力达到高峰时, 古晋的华人商家为数不多。他们组织未 够完善,市场也较小。华人资本的形成 与累积全靠那些干劲十足的市镇商人与 势カ庞大的“公司”集团。在这时候, 所有的乡区商店都由“公司”所控制, 顾客除了 “公司”成员之外,还有那些 获得“,公司”许可以务农为生的人。
1857年叛变发生之后,华人经济力量的 基础由“公司”转移到古晋商人手中, 那些商人在叛变期间对詹姆斯•布禄克 效忠不二,在“拉惹”本身的资金用 完,政治前途渺渺茫茫的时候,这些人 的效忠使砂劳越避开财政灾难。在另ー 方面,华人商家也实在需要“拉惹”的
xro
统治以维持政治稳定。还有,他们也必 须靠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乡区来成功 的扩大他们的贸易。彼此利害相关,也 就互相倚赖。当时的ー些著名商家,如 王友海、田考与刘建发等人,能够取得 “拉惹”的支持与首肯,终于建立起各 百的财政帝国,实在是不足为奇的一件 事。为了回报他们的贡献,“拉惹”划出 大片土地以供他们种植有利可图的农作 物,又鼓励他们将旧日的物产硕莪加工 制成硕莪粉以供出口,另外还将那些在 华人居住的地区如雨后春简般开设起来 的鸦片烟馆、酒馆与赌馆的垄断权交给 他们。最后,他们还控制了劳エ市场, 使劳エ也沦为商品,为开发砂劳越的大 片土地作出贡献。他们获得特权准许他 们自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地区输入劳エ与 赞助移民入境,以便实现他们自己的エ 商业计划,并为官方与私人事业工作。
“拉惹”对欧洲种植人心怀畏惧,也变成 早期华人商家巩固与扩大经济カ量的激 素。当年前来砂劳越的劳工与由人赞助 的移民多数是这些商家或赞助人的同 乡。有些甚至还是他们的亲戚。他们于 是欠下赞助人的人情与款项,如果没有 赞助人帮助,他们将无法自中国乡下的 那种赤贫、混乱与毫无机会的生活中脱 身出来。一旦到达砂劳越,他们对赞助 人只好唯命是从,赞助人叫他们做什 么,他们便做什么,赞助人叫他们去哪 里,他们便去哪里。这样,同乡与邻里 关系,加上所讲方言又相同,便决定华 人到达砂劳越之后的职业与居住地。这 些因素也决定乡区与市镇华人经济的联 带关系,最后在砂劳越的范畴内就形成 难以改变的ー种局面。血缘、地缘与方 言不同造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多年来深 入的影响各阶层华人的生活。这种影响 直到现在还明显的体现在传统与家庭式 的营业方式以及对职业的选择上,不过
自战后以来,华人在这方面的态度逐渐 有所改变,这反映在他们不再计较籍 贯,只要姓氏相同,就愿意聚集在ー起 的这个事实上。但必须指出,迟至50年 代,除了古晋一些大商行肯雇用不与老 板同乡的人之外,其他商家仍然只重视 雇员是不是与老板讲同一方言这个问 题。乡亲与方言的关系决定职业的分 类。譬如,早期古晋的金匠全是广东 人,黄金贸易与钟表业有很长一段时期 操纵在广东人手里。古晋与美里打白铁 的又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同时也是裁 缝、菜农、猪肉贩与手艺人。衣橱与家 具的制作则靠江苏人。将近所有捕鱼的 砂劳越华人都是兴化人,他们也拥有大 部分的脚车店、巴士与德士。餐馆与咖 啡店则由海南人经营。雷州人烧炭。诏 安人工作于海港与码头。(砂劳越各地都 可以见到上述情形,只有第三省的诗巫 与拉让江畔的其他ー两个市镇是例外, 在那些地方,各行各业都操纵于福州 人、福建人与少数广东人手中。)经营 出入口的大企业、银行与船务公司都由 福建人开始做起,至今也仍在他们手 中,不过也有讲其他方言的人,如福州 人,加入与他们竞争。
査尔斯•布禄克繁荣昌盛的长期统 治大大的增强了市镇商人的经济力量, 这方面的增长与人口的增加齐肩并进, 而人口的增加则是“拉惹”实行开明的 移民政策,以及在第一与第三省开放土 地予华人申请所造成的。在第三任“拉 惹”査尔斯•梵纳•布禄克在位期间, 华人经济力量继续成长。他的统治在 1941年日军侵入砂劳越时便告中断。自 1857年至1941年期间,第一省市镇经 济力量大都由福建人出入口商控制已如 上述。另一方面,乡区经济则大多落入 潮州人与客家人手中。潮州人经商与务
--------------------CTQ
农的人大致上可说各占一半。客家人则 以务农为主。这只是第一与第二省的情 形,在第三省,自1901年以来,便有了 大规模的福州人垦殖区。今天,福州人 动用庞大的资金,并以出众的人才,进 军大企业、专业工作与工业的情形已出 现在砂劳越各地,给福建人带来激烈竞 争,并有超过福建人而执经济カ量之牛 耳的趋势。即使在战前,福州人便已在 第三省成功的控制了将近所有的大企业 与专业工作。在第四与第五省,直到较 后时オ有华人定居。华人是受到矿业与 其他资源的吸引而来到第四、第五省, 也有一些是为了前来参加开垦土地计 划。在这两省,华人的经济力量显得比 较均衡的分散在讲不同方言的人的手 中。将来谁会脱颖而出,变得富甲一方 就要看他们进军新的领域是否成功来决 定。
领导层结构
砂劳越华人社会的经济结构,或者 说是乡区与市镇经济的相互关系,其形 状像金字塔,在底边的是乡区的劳エ与 农夫,中间是乡区巴刹的店主,顶端是 少数的几位大老板和工业家,他们控制 古晋与诗巫的商场,同时又成为众望所 归的社会领袖。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 华人社会的经济结构始终保持不变。
在石隆门客家人“公司”的那段时 期,“公司”的首脑便是领袖,他手下有 ー些被委任或被选出来的小头目。每个 “公司”的首脑通常是深具领导才能的 人,同时他也最有影响力与最富有。这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领导制度。“公司”的 成员,即矿エ与农夫,团结在“公司” 首脑的周围。他们从不怀疑首脑的智
慧。“公司”制度崩溃之后,市镇中的华 人商家便乘虚而入取得领导地位,而他 们的崛起即刻获得第一省乡区客家人居 民的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华人 习惯上由那些最有社会地位与在经济カ 量方面最强的人为领袖。基于同样的理 由,第三省福州人也接受这样的ー种安 排。还有,客家人或其他农夫家贫如 洗,在他们种下的橡胶、胡椒与其他农 作物收成欠佳时,必须靠那些老板供应 粮食,借贷现款,以渡过难关。这些农 夫不能没有乡区店主的合作,他们时常 依赖那些店主,所以不能不接受店主为 他们的领导人物。如果我们将乡区农人 放在社会力量的底边,我们会发现在中 间的是乡区巴刹的店主。这些店主依赖 的是市镇里的老板(通常是他们的同 乡),老板供应他们货物,放账给他 们,他们于是成为替老板收购土产的代 理人。有很多市镇老板本身资金不多, 不能直接参与出入口贸易,就只好将所 收购的土产转卖给那些古晋的大老板。 这些大老板资金雄厚,又与新加坡和外
■ 1903年新珠山红河之柴桥及首座圣堂。
uo
国有联络,所以有能力将土产囤积起 来,以待行情高涨时オ运去新加坡脱手 获取厚利。这也就是说,乡区店主与市 镇老板有关系,而市镇老板又与做出口 生意的大老板有关系,这ー来,社会カ 量先来自基层的农夫,经过乡区店主, 转到市镇老板,最后落入大老板手中。 由于古晋的大老板以福建人为主,他们 无形中也就成了华人社会的高层领袖。
自1841年布禄克开始统治砂劳越的 那个时期起,“拉惹”的政府在控制华人 方面,一直都实行间接统治,也就是委 任那些被认为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人为华 人领袖。政府不能不这么做,因为它认 为欧洲人实在无法了解复杂的华人社会 结构,它还认为只要当局偶尔出面干涉 以免权カ受到滥用,那么官方对华人内 部事务干涉得越少,就对各方面越有好 处。这种政策却也符合华人对领导人物 的传统看法,他们向来将那些有钱有势 的人当成领袖。这最后一点可以用这样 的事实来加以充分说明:“拉惹”的行 政当局很容易与各族沟通,但ー个普通 华人有事时却不会直接找欧洲官员商 谈,尽管这个华人会讲马来话,而所有 欧洲官员又都会听马来话。那华人宁可 找另ー个有地位的华人来替他传话或代 他陈情。明显的,所有战前的华人社会 领袖都来自有钱有势的商人阶级,不然 就是曾引进大批同乡的大园主。这些大 园主被委任为港主,负责管理某个地 区。荷兰人给华人领袖的名衔是华人甲 必丹,砂劳越也沿用这个名衔来称呼ー 些地方领袖。被委任为甲必丹的人不但 手握实权,还享有政治地位。譬如福建 人王友海的那个出生在砂劳越的儿子王 长水,便继承其父的砂劳越华人甲必丹 衔头,使他成为华人社会的最高领袖。 1912年,政府设立华人法庭以研审牵涉
到华人习俗的案件。当时,“拉惹”委任 王长水为该法庭的庭主,直到10年后该 法庭被撤销为止。在!885年成立的詹姆 斯•布禄克的最高议会中,他被委任为 第一位华人议员,后来更成为终身议 员。在三位“拉惹”统治期间,他功勋 显赫,贡献特多,由以上所提到的两个 衔头可见一斑。
在30年代,梵纳・布禄克为了促进 改革,特地设立华民保护司,后来改称 华民政务司,并委任一位能讲华人方言 的欧洲人文官出任司长,以照顾华人社 会的一切事务,这包括移民与教育。为 了消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拉惹”制 订华人妇女保护法,以照顾那些从外地 被带进砂劳越来做妓女或女佣的妇女。 “拉惹”又立法规定华人结婚必须遵照华 人的风俗习惯,并且强制注册。在华人 慈善家的帮助之下,他设立救济中心, 以收留那些年老而又无钱返回中国,在 生活上无人照顾的人。这些举措都是在 华民政务司的建议之下推行的,而华民 政务司又得到讲不同方言的华人社会领 袖、各社团公会的首脑与古晋中华商会 的通力合作,使诸事得以顺利进行。
这样看来,战前华人领导层包括市 镇商人、エ业家等有地位的人。这些人 的支持是各乡区巴刹的店主、著名的园 主与地主、受承认的宗教团体、公会和 社团。一个人要想取得领导权必须先有 经济力量。换句话说,财富的增加与社 会地位的提升齐肩并进(直到今天还是 这样)。ー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很快就被 政府所接受,于是他就取得政治特权, 从而就有利于获取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 地位。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相反 的,战前华人并不凭讲某ー种方言的人 人数多寡来决定谁是他们的领袖。譬如 第一省华人以客家人占多数,而在领导
层中他们却没有代表。所有战前的华人 领袖都是由政府委任的。只有在战后, 领袖オ是选出来的。
ー个依靠经济优势与社会地位作为 力量的领导层,如果用民主的眼光去看 待,它当然不能真正代表他们声称愿意 维护其利益的全体华人。但在砂劳越独 特的社会关系与乡镇经济交流制度之 下,这种领导方式却也产生正面效果, 在过去它的操作并不曾带来反作用。它 成功的建立起一个有秩序而又繁荣的华 人社会,通过个人努力,也通过各社团 与中华商会的集体行动,它展开了种种 为整个华人社会争取社会、经济与教育 地位的奋斗。
社会组织:庙宇、会馆与 学校的兴建
让我们通过三方面来探讨传统的领 导层为战前华人社会带来什么利益。这 里是指建立庙宇、成立公会、介绍与促 进华文教育这三方面。
早期砂劳越的华人移民满脑子是宗 教热情与迷信。安全抵达砂劳越之后, 他们的第一个念头是感谢他们各自信仰 的菩萨,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同时也祭 拜本地的神灵,以免因为贸贸然抵步而 触怒它们。这些念头促使他们先用简单 的材料建立一个临时的神龛或ー间神 庙,使他们那个社群所信赖所崇拜的神 灵有个长驻之所。当大家都安定下来之 后,他们便筹款兴建永久性庙宇。那些 带他们从中国前来的人或赞助人也变成 发起人,大家听他的话,出钱出力将庙 宇建好。照中国的传统,庙宇不止是拜 神的地方,它也是同乡聚会的场所,还 可以用来举行有关生、死、结婚等等的 仪式。在这方面,砂劳越有些庙宇还充
做有关同乡会的临时办事处,或作学童 上课的教室,直到正式会馆或学校校舍 兴建落成为止。曾被充份使用的庙宇包 括福建人的凤山寺,建于1847年,潮州 人的玄天上帝庙,海南人的天后庙,还 有广惠肇同乡庙等。这些庙宇都设在古 晋。同类的庙宇也建在有华人聚居的其 他各地,只是规模较小。市镇中的同一 群捐款人,在各地社会人士的协助之 下,负责建庙的费用。
有了祈祷的场所之后,早期的华人 移民便以各种方式组织起来。他们离乡 背井,来到陌生环境,见到许多新奇的 事物,就像其他地方的移民那样,他们 觉得有必要将中国的那ー套生活方式搬 过来。怀念故乡实在是人之常情。一旦 生活有了着落,这些人便成立同乡会, 让同乡有机会聚集在ー起,进行他们所 熟悉的各种活动,以解除乡愁。虽然大 多数的会馆开始时只照顾自己人,但后 来也扩大组织接受讲同一方言的人入 会,也有的以姓氏作为基础,只要同 姓,就不管籍贯和方言是什么,都可入 会。这些会馆后来都日渐壮大,成为公 会。
同乡会促进团结与谅解,照顾会员 福利,进而与其他同乡会友好合作。它 们对社会贡献殊多,除庙宇之外,也管 理坟场,祭祀祖宗,庆祝佳节,岀借庙 宇以供祈祷或其他宗教活动之用。同乡 会同时也是福利机构,扶老济贫。会所 也常用以举行各种公众活动。
同乡会或宗亲会在组织上继续跟中 国故土保持密切联系。当故土发生天灾 人祸时,同乡会便发起筹募捐款与物 质,以救济故乡的亲朋戚友。同乡会也 通过聘请同乡或同宗学者前来属下的学 校执教,借以加强与故土在文化上的联
xro-
系。中国的动乱始终是促使华人向南迁 移的主因。这些人来到南洋之后,难免 会关心中国的时事与其对本乡本土的影 响。即使是那些在砂劳越出生的第二代 华人,也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对中 国时事同样感到兴趣。平时,大家默默 观察,一旦中国主权受到侵犯,国势殆 危,他们便迅速以行动表示关心。譬如 30年代日本不断侵占与掠夺中国领土, 砂劳越与东南亚其他各地的华人社会即 时做出反应,他们设立中国救济基金 会,为难民筹款,也赞助船费让技师与 司机等得以前往中国,提供志愿服务。 各同乡会为支持中国抗战在古晋中华总 商会的领导之下,采取各种行动。中国 救济基金会的工作一直继续到1941年日 军占领砂劳越时オ停止。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各社团都在 积极参与政治,但那是中国大陆的政 治,因为它们与故土仍有些少的联系, 在它们看来,这种联系是必要的。这些 社团不曾牵涉砂劳越本土的政治活动, 大致来说,华人社会一直都效忠“拉 惹”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 年,当时日本是中国与英国的公共敌 人,因此砂劳越华人在支持中国抗战 时,得到当地政府的默许与鼓励,因为 华人在为中国募捐时,也没忘记同时为 英国筹款。还有,布禄克一向对华人实 行间接统治,只要华人所做的事不会违 反砂劳越利益,政府也就不干涉他们帮 助中国。1911或1912年,中国国民革 命党领袖孙中山为了推翻腐败的满清皇 朝,曾派代表到砂劳越来筹款,招收党 员,并将该党设在石隆门的ー个分部, 即国民社,加以解散与禁止。有关代表 的这些做法都未曾受到“拉惹”査尔斯 •布禄克的阻止,可见当局并不反对华 人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到了 1941年,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多数社团,都已在 古晋展开活动。战后所成立的社团大多 设在第三省与其他省份。按照当时的法 令,只有会员超过十人以上的公会、团 体和俱乐部需要在成立的时候通知政 府,不必注册。
以下是ー些历史悠久的社团名单, 最先成立的是在1853年,最迟成立的是 在1936年,几乎全都设在古晋:
1. 广惠筆公会(1853)
2. 潮州公会(1864)
3. 福建公会(1871)
4. 嘉应五属同乡会(1881)
5. 琼州公会(1898)
6. 大埔同乡会(1920)
7. 福州公会(1930)
8. 客属公会(1934)
9. 诏安公会(1936)
10.雷阳会馆(1936)
此名单未将中华商会、慈善社等列 入。这两类团体到了 1941年增加不少。 最早成立的慈善社应该是诗巫的光远慈 善社,成立于1910年。在福建人社会领 袖的努力之下,1930年在古晋成立了中 华总商会。
教育:华文与英文教育
制度纵横谈
教育不止决定华人在眼前局势之下 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同时也影响到华人 的前途以及华人社会与其他种族社会的 关系,因此教育对砂劳越华人来说,可 能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 一向是,而且现在还是华人社会非常关 心的ー个课题。早期的华人拓荒者不是 文盲,便是只受过极少的正规教育。不 管他们是农夫还是商人,他们必须依赖
少数识字的人来帮助他们。就像中国的 学者ー样,这些识字的人到处受人尊 敬,他们又是社会领袖的顾问,地位相 当崇高。拓荒者不曾忘记自己是个目不 识丁的人,不管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怎 样低微,他们都想尽办法让子女接受良 好的教育。市镇商人和帮派领袖有钱可 以从中国请到饱学之士前来教导他们的 子女,也让亲朋戚友的子女在同一个私 塾上学受惠。庙宇因为属于公众所有, 也就经常出借以供充作教室。这种私塾 通常只有一位老师,教导文言文。学生 只靠死记与背诵来学习,老师很严格, 常鞭打学生。这种私塾在19世纪很是普 遍,不止在砂劳越,在东南亚其他地区 亦都如此,它可以说是华文学校的前 身。因为学生人数增加,教室不敷使 用,帮派领袖作为华人社会的核心,也 就齐心协カ筹划建立公学,以便容纳更 多教师与学生。他们发起筹款建校。他 们自己当然出钱最多,也最热心。乡区 的情况稍有不同,但即使是最穷苦的エ 农阶级,他们要子女受教育的决心也与 别人全无分别。那些住在市镇附近的便 将子女送入由社团赞助的学校,作为父 母,他们在这方面经常做出很大牺牲。 在偏僻地区,人们也开设乡村学校,恭 请地方领袖如甲必丹和那些富裕的乡区 店主(通过这些人,还可以从市镇商人 与富豪那儿取得巨额捐款)出任学校董 事。这些人为了名誉,也为了其他ー些 原因,通常都不会拒绝起带头作用。乡 区的农夫拿不出钱便出力。打地基,建 造校舍,都由他们亲カ亲为。不像市镇 小学分帮分派,乡区小学ー开始便属于 整个社会,接受当地全体适龄儿童入 学。
战前的华校都是公学,由华人社会 出钱建立,由各自的校董会管理。各同
乡会与社团保证学校获得足够的办学资 金,若资金不足则由公众捐款补充。有 些学校收学费,有些则免费,但后来也 收少量的学费,而那些家境清寒但学业 成绩优良的学生仍然免费。那些比较富 有的公会还设立奖学金,以帮助成绩最 好的学生到外地深造。比较大型的学 校,如福建义务学校,教授华文与英 文。几乎所有乡区学校都将英文当成一 个科目。到了 1941年,华校已经遍布全 州各地,数以百计的华校在有华人聚居 的地方构成一幅纲络。战前,古晋、诗 巫与美里的华校都办到初中,区乡学校 则办到高小。
在市区,校董都是帮派或社会领袖 或受官方承认的社团执委。他们有钱有 势,使学校得以维持下去,并不断改进 其学术水准。相比之下,乡区小学的校 董则是地方领袖、店主,ー些富裕的园 主与农夫。
在这个制度之下,教师成为校董会 或社团的雇员,校董会和社团有权聘请 他们,也有权辞退他们。这点与19世纪 的私塾制度不同。如今教师们都与校董 会签订合约,到期则解聘,如有特殊原 因也可以提早解除合约。除了固定的薪 金与免费的宿舍之外,教师享有很少其 他利益,养老金则是闻所未闻。总之, 教师只被当成是受雇的专业人士,不再 好像以前的学者那样受到尊敬。教师是 否获得续聘,一方面取决于他们与校董 的关系是否良好,另一方面也凭学生和 家长怎样看待他们来决定。换句话说, 当年的教师就跟其他行业的人士ー样, 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这不免造成 教师们士气低落,尤其是在乡区,校董 不但控制学校,还控制当地的经济,更 使他们意气风发。他们成为学校的监管 人,又拥有聘请与辞退教师的大权,这
£TO-------------------
使他们颐指气使,随意提出自己的看 法,并且还干涉到教师的教学方针。
在日治时期以前,砂劳越华校以帮 派为基础。因此古晋的福建人有福建学 校,潮州人有民德学校,客家人有越光 学校。在诗巫的中华学校与其他学校则 属福州人所有。不过,实际上,战前的 所有华校都保留一些学额以供别的帮派 的学子(只要是华人)入学。ー些学校 也收友族人士的子女。自30年代起所有 华校采用普通话为教学媒介,各帮各派 于是只控制学校财务与行政,对于收什 么样的学生已无暇兼顾。
以下是第一省古晋的华校与一些第 三省华校的名单。这些学校都创办于20 世纪初叶。至于各省乡区小学的名单则 无法列出。
校址 校名 校份 ー島竺 创办者
1. 古晋 福建义务学校 1912 福建公会
2. 古晋 民德学校 1916 潮州公会
3. 古晋 益群学校 1918 广惠肇公会
4. 古晋 大同学校 1923 大埔同乡会
5. 古晋 公民学校 ? 嘉应同乡会
(以上笫4与第5于1936年合ア 的越光学校。) r成为客家人
6. 古晋 越光学校 1936 客属公会
7. 古晋 崇本学校 ? 琼州公会
8. 诗巫 中正中小学 1906 私人创办
9. 诗巫 中华中小学 1907 私人创办
10. 加拿逸 沂亭小学 1919 私人创办
11. 民那丹 开文中小学 1922 私人创办
12. 泗里街 泗美小学 1925 私人创办
第一与第三省华校基本的不同点在于 :第一省的那些由帮派会馆所建,第三 省的则是私人教育家在福州人聚居地努
力的成果。
砂劳越华人不只在华校受教育。自詹 姆斯•布禄克立国以后,欧洲教会便开 始进入砂劳越。“拉惹”对他们的到来表 示欢迎,希望他们能够感化当地人,“拉 惹”还与他们结成盟友。査尔斯•布禄 克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于1902年在 砂劳越河上游开设两间学校教授华文, 后来又在古晋开设男子高级学校,教授 英文与马来文。他大力支持教会扩大他 们的活动,并给教会学校ー些津贴。圣 公会(SPG)于1848年进入古晋,是 第一个前来砂劳越的教会。此教会后来 改称婆罗洲圣公会。天主教则于1881年 传入古晋。接下来是1901年黄乃裳与他 的福州同乡定居于拉让之后传入的卫理 教。安息教是战前最后进入砂劳越的教 会。所有这些教会都以宣扬教义,促进 砂劳越的多元民族亲善,与建立兄弟般 情谊为宗旨。他们不但建立教堂以传播 福音,也同时献身社会与人道服务,如 开设孤儿院、收容所、医疗中心与医 院。这些服务目前仍在继续,而它们的 最大贡献还是教育。教会中人都是献身 工作的教育家与教师。他们大多教授英 文,这也是统治者的官方语文,通过英 文教育,砂劳越各民族的年轻人才有机 会获得高深的知识。虽然这些学校招收 不同信仰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但不久 它们就很明显的只吸引在本地出生的华 人子弟前来入学。尽管当时砂劳越华人 信奉佛教,并且热爱自己的母语与文 化,还是有很多人就读教会学校。华人 的这种行为似乎只能以他们热爱各种形 式的教育来做解释。同时,将子弟送入 英校学习统治者的语文与风俗也不是全 无好处,至少日后家长和他们的子弟可 以在商业和政府行政方面获得新的机 会。华人家长选择送子女入英校这件事
g
值得重视,因为他们这样做,结果使砂 劳越受教育的华人分成两个阵营,在意 见和观点上,还有在目标和信仰上,往 往互相对抗。在经济与社会上,这种分 裂也造成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鸿沟。
教会学校办得很成功,因为有献身 教育的好教师,又有政府与公众人士的 大力支持,使它们一直保持高度教育水 准,并且精益求精。1941年以前,古晋 的两间男校(后来还有它们的姐妹学 校,即两间女校),也就是圣公会的圣 多玛斯学校和天主教的圣约瑟学校,为 “拉惹”政府各层的本地民事与其他公 共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后来卫理与其他 教会学校也急起直追。战前,受英文教 育的华人,不管是不是教徒,占了砂劳 越公务员中的很大一个百分比。他们与 其他民族的同事,共同使“拉惹”的行 政机器得以顺利操作。在教会学校受英 文教育的华人也加入教育界,或在欧洲 人所拥有的洋行与银行中工作。其他ー 些人则与他们那些受华文教育的同胞打 入商界,但这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 辈或亲戚早已在商界大有成就所致。他 们的英文知识给他们机会打入国际贸易 市场。
就这样,战前砂劳越华人从两种教 育制度中得益:其一是华校,由华人社 会通过公会支持与提供经费;其二是英 校,由教会开办。由于这两种制度有基 本上的不同,它们教出来的学生之间也 存在着极大的社会差异。他们不但在学 识水准上不同,在语文使用上不同,而 且对人生的看法,对职业的选择,还有 他们的信仰与效忠对象,都各不相同。 有人任意为那些受华文教育的人贴上亲 中国的标签,那些受英文教育的则被视 为亲英国。这当然是将事实简单化了。
、经济与 政治因素构成,而且也起因于他们教育 背景的差异。譬如,在战前砂劳越华校 的ー个初中三毕业生(相等于英文的海 外剑桥初级学校文凭,两者乃是1941年 以前在两种制度下所能达致的最高水 准),在选择职业时只有一两种出路。 •如果有资本或有靠山,他可以做生意, 不然就到乡区出任华校教师,当然是未 受训练,因为只有在战后政府オ开始训 练教师。如果在这两方面都不成功的 话,他就只好做个手艺人、机械修理员 或技工。如果来自乡区,他只好回到父 亲的田园,但他不会专心务农,因为父 母曾为他的中学教育作出牺牲,对他寄 以厚望。他不可能申请政府工作,因为 政府不承认华校生的资格。况且他的英 ,语又讲得不好,根本不会受到考虑。相 比之下,那些英校出身的同辈却拥有受 承认的文凭,尽管只是七号(初中)也 行。他可以申请成为书记,甚至在砂劳 越公共服务中做官,或在欧洲人商行或 银行工作,或加入教育界。如果他表现 出色,他可以ー步ー步的向上升。在社 会与经济上,他都比他的受华文教育的 同辈高ー级。他受到社会领袖、名流显 要的尊敬。如果他是高级欧洲人官员的 手下,因为那些欧洲人大权在握,他也 将更受重视。
难怪两种制度栽培出来的人才之间 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也难怪他们两者之 间不相往来。在这两者之间,确实还有 第三集团,他们是那些接受过双语教育 的人,即会华文又会英文,本来这些人 可以作为双方的桥梁,可惜人数太少, 而且他们如果不是在生活方式上全盘西 化,便是全盘中(国)化。他们受的教 育越是高深,就越是如此。可以想像得 到,一般受华文教育的人普遍对那些受
xro
卫理公会在新福州 垦场发祥地ー新珠 UJ,所建立之第一 座礼拜堂与英华学 校。这个礼拜堂即 现在"新安堂”的 前身。
英文教育的人不满,并妒忌他们。他们 过度提倡恢复华人本色,对那些认为西 方教育与西方生活方式高于一切的人加 以谴责,借此表示不满。这种不满的情 绪并不只针对那些受英文教育的人,或 针对完全不为那些受母语教育的人着想 的政府当局,同时也针对ロロ声声维护 华文教育,却又将自已的子女送入英校 的社会领袖。还有,那些有钱有地位的 人很快就飞黄腾达高高在上,而那些来 自贫苦家庭但却非常聪明的人,因为找 不到靠山,结果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 志,这也使那些受华文教育的人大为不 满。尤其是乡区子弟,他们受教育本来 就不多(战前乡区华校只办到高小), 使他们赶不上市镇中的同辈。虽然他们 不想走上他们那目不识丁的父母的老 路,但也因为没有人肯做他们的靠山, 使他们无法出人头地,即使想找一份普 通工作也不可得,这叫他们怎能不大失 所望。即使他们想返回家园以务农为 生,也因缺乏资本与土地,而不能实现 目标。
为了了解砂劳越为什么在战后殖民 地时期与马来西亚成立后那最初几年 内,共产组织活动加骤而演变成武装斗 争,同时也为了了解为什么共产组织鼓 吹以激进的政治手段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得到日益增加的支持,有必要认识到反 叛的种子其实在战前已经种下。当时政 府实行的专制制度对华人群众(除了那 些在经济上依附当局的之外)针对社 会、经济与教育问题所提出的种种要求 不加理会。政府只通过ー些有身份的华 人统治阶级实行对华人的间接统治也击 峰他们的幻想。还有,政府继续给予受 英文教育的人充份的就业机会,使他们 享有特权。这一切都逐渐不可避免的导 致激烈变化。后来又因为日军侵入并占 领砂劳越长达几乎5年,这教导年轻的 华人必须靠自己争取生存的权利,也就 使到情况更加恶化。此外,华校与华人 社会受到共产主义思想渗透,并得到那 些对社会现状不满的人加以支持与鼓 励,也就为后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件铺 路。。
华资中心中小企业辅导处引发两项激荡
石滋宜博士专题演讲
X生产カ面对挑战
爆炸性的变动
2.
3.
4.
5.
6.

出席演讲会的听众,在选购华资中心代理的中国 生产カ中心出版的专书。
演讲会场面一瞥。
参与硏讨会的商家在报到。
石滋宜博士演讲的神情。
演讲会场面一格。
石滋宜博士在发表《以生产カ面对挑战〉的演讲。
在新麗,一切都講求專業水準。我們把顧客放在第一位,而且有求必應。
新麗印務局有求必應
•最新印務科技
•專業水準服務

馬電訊密授權新麗榮譽出版
1993年馬來西亞華文電話簿 廣告部電話專綫:毎二7930146— 傳真:03 - 7932350 新麗印務局有限公司
’馬來西亞雪蘭莪八打靈再也213路8-10號 郵區:46050
電話:03 一 7911900 傳真:03 一 7910639
PERCETAKAN SOLAI SDN.BHD.
WISMASOLAI
8-10JLN 213, 4605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TEL:03一7911900 FAX:03-791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