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7期

《资料与研究》第17期 
1995年9月1日






目录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有学术研究才有思想    张景云

焦点:大马经济神话的考验
马来西亚:零度通膨,梦幻或事实?    Eugene Tang
外劳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谢爱萍
大学企业化有待商榷     许振伟

论坛
高希均——进步观念的领航者    曾庆方
漫议知识份子与价值观念     许德发


吾爱吾乡
马六甲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专论
巴贡水坝水力发电可行研究报告中的咨询错误    王维洛

华巫文化交流
西化土生华人与马来文    杨贵谊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    安焕然
巨兽的重返——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     曾庆豹
国家、社区组织与市民运动:以“城希拓荒者”运动为例     陈允中

掌握时代月永博•激发人文关怀
大马经济神话的考验
•学术特区 /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华巫文化交流/答答翻译文学系列
•专论/巴贡水坝水力发电可行研究报告中的 咨询错误
活・动预告
详情请洽华资
•《不废江河万古流》
—华资十周年纪念特刊
1995年9月1日出版
曾庆豹硕士主讲
働社会大学系列课程 哲学系第一讲
“人类的「一花
1995年9月1日至4 S
雪华堂楼上会议室
"尹"'.'1 "
<蠻亶新んJI
1995年9月10日(星期日)
7: 30pm 吉隆坡天后宫
•鼬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可研讨会 置・;辭g E繕芝
.综合座谈:翁诗杰国会副议长、
”陈成德博士、陈友信硕士、
黄永安
(飜知识分子与观念领酣
高希均教授主讲
1995年9月16日(星期六) 吉隆坡马华大厦三楼视听室
8:00pm-10:30pm
1995年9月17日(星期日) 槟城 Eastern & Oriental Hotel 7* 30pm - 10:00pm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庆祝成立10周年(1985 -1995) 筹募三百万元“会所暨发展基金” 为学术扎根.为文化播种 请慎慨解囊予鼎カ支特
您的一分我,増华社一分知识I
囁爰入文关怀勢
»场巡回讲座
从7月至12月,
先后在全国各地举行。
华社资料研究中」V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03-2734035 Fax: 2734037
编者的话
经济发展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致カ於经营的颌域,尤其是在冷 成时代的结束後,它更是取代了政治意识型态,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流 趋势。马来西亚近几年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说是异常标青,连续八年 取得超过8%的成长率,是许多国家既惊又羡的成绩。这张成绩单也大 大典]帮助了国阵政府横扫1995年大选,赢取压倒性的胜利。
议一片经济繁荣,歌舞昇平的景象,在大选甫结束後,即随著一 连串物价的暴涨和通货膨账的空前压カ而幻灭。这固然显而了我国的 经济成长和建设长期潛伏著许多危机和不足,并急需尽快有效的对症 下周,它也有时揭帀了国阵的政治高段和狡猾,一方面拿经济发展的 彩头赢取大选,另一方面则压制因经济过度发展而尾隨的通膨到大选 後才让它全面的浮现。由此可児,“国家机关”的权力过既膨账,再加 上决策过程的不透明,使到民意容易受到操纵与摆布。
作为一国之国民,人民要求决策过程透明化及参与政策的制定, 是理所当然,也是当今世界大・势之趋。这在马大学生和平请愿呼旺马 大企业化计划公布详情及非政府组织反对巴贡水坝的建造时,所要求 的政策透明化是相一致的。只有在争取这ー项人民权利时,ー个成熟 的“公民社会”始能形成。而促成这个“公民社会”的形成,在我国尤 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公民社会”所强调的是大马全民的集体利 益,这个方向的发展将逬一步冲跨种族的藩篱。前副首相嘉化答容在 日前建议成立的超种族政党,在大马虽已非新事物,但在这当儿提出 来,却有其一定的意义。
《资料与硏究》这一期推出的焦点,是対马来西亚的经济做居安思 危的探讨,而“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这个学术特区的推出,以及将 於九月十日举办的“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学术硏讨会,是华资 菇以推介’公民社会”的ー项努力。
1
日 录
17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4有学术研究オ有思想..........张景云
•焦点:大马经济神话的考验
8 马来西亚:零度通膨,梦幻或事实? .Eugene Tang
14外劳对我国发展的影响.......谢爱萍
24大学企业化有待商榷.........许振伟
ロ论坛
36高希均一进步观念的领航者 .....曾庆方
38漫议知识份子与价值观念…….....许德发
•吾爱吾乡
40马六甲州名的渊源 ...... Zakiah Hanum撰/
叶瑞生译
・专论
46巴贡水坝水力发电可行研究报告中
的咨询错误 ・..:........王维洛
・华巫文化交流
64西化土生华人与马来文........杨贵谊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70 “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
一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安焕然
封面图片说明:发扬光大,黄康煌、混合媒体。
8I巨兽的重返
一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 .......曾庆豹
98国家、社区组织与市民运动:
以“城市拓荒者”运动为例 .....陈允中
3
华资之声
彳修术所宛オ磧思想
•张景云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华资)成立经 已10年,1995年踏入第二个秩年。现 在华资同仁以及广大华社庆祝这个里程 碑,除开这ー层之外,华资近年在各方 面的良好发展,无疑使这ー系列纪念活 动更具前瞻性的深远意义。
华资于7月初宣布正式聘请两位全 职研究员,作为学术研究队伍的首2个 成员,李业霖的研究重点是马来亚史和 大马华族史,而祝家华的研究重点则是 马华文化与思潮演变。李业霖也将负责 撰写华族杰出人物传记,而祝家华也将 致カ阐释“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的理 念,解读马来西亚政经文化与社会问 题。
研究工作一直是华资最弱的ー环, 这一点固然可以过去io年里华资财カ困 难的境况来做解释;然而这段时日来的 记录也无可玮饰地显示了华资领导层的 彷徨和无所适从。值得庆幸的是,随着
华资于去年注册为非盈利机构之后,领 导思维更能聚焦,运作策略更见积极, 学术研究计划的开展应该是由此取得的 重大突破。 .
从ー个较现实的角度来审视,华资 财务状况的稳健改善是今天能开展研究 工作的基础;目下在进行的筹款运动, 一大部份将用来“购置”两层楼宇以及 电脑等硬体设备,唯这些物质条件的改 善也将加强研究工作的动カ,却是可以 乐观的事。以颜清文律师为首的董事衮 衮诸公发挥了华社传统的热心公益精 神,我想华资的发展基金,在今后可预 见的时日里,也只能继续以这种方式, 通过领袖们与广大社群的呼应配合来募 集。
对于把华资提升为ー个全面的学术 研究机构,颜清文领导层给华社描绘了 令人向往的美丽前景;今天虽说开了 步,这条路将怎样走下去,具体步骤却
4
ZT" '~'
WiH 代駐 M・a»,2人左_»怀
似乎仍得“摸着石头过河”。前头的跋 涉将是艰辛的,眼前每ー步却必须细心 而认真的跨出。
把华资定性为学术研究机构,首先 令人联想到的是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组 织,以期能有效地推展研究计划。董事 会有必要研议,当初的组织结构是否应 该改革,使它更偏重学术研究的需求, 以便最终能建立具权威的学术机构形 象。(在这方面,祝家华《文化江河:万 古流与新机运》里所附志的华资组织结 构表,我认为仍欠完善,因它并未反映 学术研究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眼前的阶段,我想董事会不 会贸然放弃华资那些较传统的角色;换 句话说,华社各方面的一般文化需求, 仍将受到华资的迎合与满足。将来的顾 虑是,华资可能卸不下这许多次要的辅 助角色,因此而拖缓了建立学术研究机 构的步伐。
我个人曾提出策略研究的问题,这 不是因为笔者对这方面的任务“情有独 鍾”,而是因为这确实是华资创立时所 标举的首要宗旨。国内政治气氛的缓 和,是否意味着华资今天和将来可以放 弃策略研究的任务?我不以为然。策略 研究不是“救火”,策略研究是“养兵 千日”,而平时不做,需要应急时只能 束手无策。
陈应德博士曾把华资比喻为“华裔 思想的宝库”,我想他是基于厚爱而发 此溢美之词;没有学术与策略研究,何 来思想的果实。大家可以告慰的是,学 术研究计划现在终于跨出第一步;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漫长的征途在大家的 眼前。。
彳牛あ密
ふ马经济神话的考と
ROSA SINENSIS
出 版:马釆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出版人:叶新田博士
编 辑:〈资料与硏究〉编务诺询委员会
陈忠登教授(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陈应德博士、黄玉堇硕士、 游若金博士
主 编:陈亚オ
执行编辑:叶瑞生
封面题字:何维城
美术设计:罗碧玉
打字排版:华社资料硏究中心资讯部 发行处:华社资料硏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Not Having A Share Capital)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
承 印:SYARIKAT SRI BERJAYA
No. 13, Jalan 6,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出版日期:1995年9月1日
定、价:RM8.00
kdn pp 7865 /2/95
ISSN: 0128 - 8369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5
6
神话的考验
前言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仍未摆脱经济不景的 纠缠下,大马却ー枝独秀的连续8年取得超过8%的经 济成长率,这强烈的对比,使得大马大有成为亚洲第五条 小龙之势,而且也似乎为自身创下了一个经济神话。1991 年,“2020宏愿”提出后,在媒体的大力推波助澜之下,官 民更是万众一心,雄心万发。然而这个经济神话是否经得 起考验,显然的有赖于民众冷静下来认真检视我国经济 体系之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在面对著严峻的通膨压カ下,许多 政策毛病以及经济体系的瓶颈开始逐一突显及浮现,而 这正是本期焦点题目所期望能深入探讨的。
ー编者ー
7
焦・点
马来西亚:零度
■Eugene Tang
上个星期在我们那边的市集上,一 个顾客为了一个第二天的折扣价站牌和 ー个店员争论起来。这个顾客不能明白 为什么便宜30 %的价格只在那么的ー个 月里的一天,而不是维持在每一天。她 问道,“这样做具有什么意义呢;只在ー 个月的那么一天给予优惠价,而其他日 子的价格却依然保持昂贵? ”
那位店员只是微微的耸耸肩,并表 示说她们也只是响应马来西亚政府对抗 通膨的运动罢了。
欢迎大家到来马来西亚,这里的政 府正歇力的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カ搏 斗。它并没有实施货币控制及收缩性的 财务政策以恢复供求的平衡,而是以ー 个结合了价格控制、减低关税措施及宣 传的大型运动方式代替。
在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全国 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及零售店必须响 应政府的“反通膨运动”。此项运动目前 已进入第二个月,它的目标是逼使ー些 特定物品在全国的价格,降低10-50%。
这个运动是首相马哈迪医生於今年 6月所提出的处方;但整个运动是在他 和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于!993年5月会 面时,从他“零度通膨”的原方案发展 出来的。当时出席该会议的经济学家及 官员们都有共识认为通膨压カ来自于马 来西亚过去8年的高速经济成长。许多 人在暗地里戏笑,也许这个好医生将想 出突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政策。
无论如何,在9月,这个“零度通 膨”的构思演化成被称为“收缩通膨” 或“deflation" 〇 一直以来,根据马哈 迪医生,马来西亜经济必须维持在每年 不少过7%成长率的步伐,以在2020年 实现马哈迪把马来西亚变成工业国的 “ 2020 宏愿”。
马来亚大学经济系主任莫哈末阿里 夫教授(Prof. Mohamed Ariff)总结 了马来西亚政策的困境如下:“如果我 们强硬的对抗通膨,并釆取严苛的政策 以控制通膨,我们将是向经济成长拨冷 水而使到经济成长减缓。如果我们压下
8
通膨,梦幻或事实?
零度通膨运动,一个非常有别于传统对付通膨的方案,其有效性受到各方 质疑。
紧急制,我们将使到经济嘎然而止。”
把经济成长停下来,抑或逐渐的放 慢它,而不是每年以9%冲刺,无疑是 不敏感的问题。
“大马经济强势的成长是对当权政府 极有利的因素,而它也肯定的对国阵的 联合政府有利”,马大经济系佐摩教授
在国阵政府未取得4月大选的盛大胜利 前这么分析。
当政府正骑在这经济浪潮的顶峰 上,任何尝试放慢经济成长的努力都是 难以想像的。目前,大马已经连续8年 以超过9%的成长率发展。预计将会有1 千4百万平方尺的空地、1千万平方尺
9
的办公室空间及无数的酒店房间在1998 年之前涌入市场,以赶上吉隆坡的共和 联邦运动会。同时,一系列上亿元的公 共设施计划如世界最高的国油双峰塔、 雪邦国际机场、•巴生西港及轻快铁也正 如火如荼的赶在共和联邦运动会之前完 成。
“这些庞大的计划已为我国的经济系 统注入许多市场需求,和令人难以置信 的庞大资金在里头流动着。怎么可能歇 止通膨,当这些资金到处充斥着? ” 一 位任职于外国研究单位的资深研究员如 此问道。不愿透露姓名的他说,马来西 亚高度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上的考 虑。
“政治人物不能将经济放慢下来,因 为这样做恐怕会使到他们失去权职。另 一方面,经济也将呈停滞(Stagnate), 如果政治不稳定的话。如果政治人物不 为目前经济需求的火焰煽风添油的话, 这两者倒还可以互相辅助”,他说。SJ Securities的经济主任加沙里阿丹博士 (Dr. Ghazali Atan)<是相信经济成长 必需放缓以纾解通膨压力的其中一人。 “在1995年的首季,经济成长率高达 9.9%,并不会令人感到惊异,这是因为 ー些黄昏工业如矿业的特优表现,但实 在有必要把经济成长降到比较能接受的 范畴,如8%”,也如此说道。
,在今年的首季里,消费指数上升了 3.2%〇政府的数据部披露,这个上升是 由于全部主要物品价格的上升所造成 的,而其中大部份为食物价格,歩为租 金及能源成本。
无论如何,许多人觉得通膨率受到 操纵,或目前的消费指数并没有反映真 实的通膨压カ。批评指出消费指数的计
政府所公布之通膨率及消费指数,被许多人 认为并没有反映国内物价涨腾之实情。
算年份已从!990年移至1994年,即把 造成价格上涨压カ的1993年本地股票市 场的超级牛市给省略了。
另ー方面,政府又宣布今年5月, 它将更动消费指数统计物品的份量比 例,以便“更好的反映涨价的实况”。 根据数据部,食物的比例,即其中一个 主要的物品,将从33. 7%增加到34. 9%〇
其他增加的项目包括:租金与能源 (从20.2%增至21.1%) :医药及保健消 费(1.8%增至1.9%)及消闲、娱乐、教 育和文化(5.2%增至5.8%)〇而下降的 有饮料/香烟(4. 3%降至3.6%);衣服 与鞋子(4.0%降至3.6%);家私,家庭 用具(5.8%降至5. 6%)交通/通讯 (18.6%降至17.9%);及其他物品/服 务(16.4%降至 5.6%)〇
该部门也披露它们将引进地方性的 指数,以反映全国各地的价格压カ。ー
10
个将维持目前国际的标准,以作为国与 国之间的比较基础,以及作为提供国际 机构如世界银行及亚洲发展银行统计的 依据。其他指数是针对大马半岛北部、 南部及中部3个地区,另ー个则设计给 东马2州的沙巴及砂劳越。
根据 Saloman Brothers Asia Pacific 最近的每周股市研究报告,政府所釆取 的最新反通膨措施并没有有效的解决通 膨的根源。该报告指称问题的根源在于 过速的经济成长勒紧了生产和劳エ的能 限。“实质上,政府将继续以更严厉的价 格控制及放宽食品及原料的进ロ来应付 这个问题”,它报导说。
前任国家银行副总裁丹斯里林西彦 也不同意价格控制这个单ー措施可以有 效的对抗通膨。
“以经济的实况来说,许多人的普通 常识会告诉你,控制价格是没有用的。 一旦价格受到控制,供应将转到黑市 去。又或者,受控制的物品变更质量。 ー块面包变得更小,更虚软。你只要付 3分钱?他们将以2分半钱生产以便可 以赚取半分钱”,他说。
目前身为太平洋银行主席的丹斯里 林西彦,认为价格的控制在短期的确能 扮演重要角色,即争取时间让政府可以 推行其政策以纾解供应方面的瓶颈。
“价格控制只是个能产生短期效应的 权宜之计。它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其危 险性在于长期里,它会扼杀所有潜在的 投资及供应。许多人是见树不见林,他 们只会ー昧控制。你必须知道,当许多 人在对价格抱怨时,谈论价格控制必然 可以捞取许多政治资本“,他分析说。
真正的挑战,根据丹斯里林西彦,’
是让经济自由化以纾解供应的瓶颈。官 僚的繁文缚节、无效率的运输网、寡头 政治性的准证条文,都是不具竞争性的 作风,它们造成了重要物品及服务供应 的瓶颈,最终导致通膨的压カ。
“在实际操作上,你必须增加供应及 改善运输网。你必须自由化准证以增加 供应的情形及其运输。整个运输的过 程,从罗哩准证、商业准证到厂地准 证,这个准证的批发制造太多的繁文缚 节。市场无法自动回应。ー些公务员就 那么的坐下来并决定应该有多少砖厂, 应有多少洋伙厂、应发多少个拖运机准 证等。到底这些人了解市场有多少? ”
“这些阻遏供求机制全面运作的繁文 缚节是通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但还未 被予以关注的因素。国家银行,从我还 在任时,直到今天,仍在全力的强调运 输。”
“我想,在对抗通膨以解放及自由化 经济,我们将获得重大的进程”,他 说:
过去的几年,政府都以货币及财政 的措施以罩住通膨,包括取消或降低相 当大部份入口消费物品的关税以纾解供 应的压カ,进而使到价格降低。无论如 何,关税的放宽却明显的引起了洪水般 汜滥的消费。马哈迪医生指岀马来西亚 较低消费价格的生活已使到人民比先进 国拥有更高的购买能力。虽然马来西亚 于!994年的国民年均收入为3千5百美 金(US $1 = RM2.45),他说,这个购 买能力可和美国人所享有的8千5百美 金相缀美。因为这个新发现的财富,他 说,继续控制价格以遏止通膨是重要 的。
11
ー连串的大型计划赶在共和联邦运动会前完 成,使到洋灰供应不足,价格闹涨。
意。“就单独以去年而言,我们放进市场 的产业空间要比我国过去10年所做的还 要多!无怪乎我们会面对洋灰供应的短 缺”,他笑道。
无论如何,以目前的情势来看,基 于政治上的考虑,放缓经济成长是难以 预见的,政府只好祈求全国性于每个月 第一个星期六的大减价多少带来压制通 膨的效果。
大马经济研究院(MIER)在其最新 的预测中,估计大马经济将在1998年后 缓慢下来。市场上的分析员及经济学家 一致认同共和联邦运动会后的经济消缓 已是明显的无可避免。许多人心中所问 的是,它将是个技术上的软性调整,还 是记忆犹新的1980年代的冲击,把我国 冲进经济萧条里。
“事实是如果没有这些价格控制,将 有许多贪婪及不择手段的无良商家剥削 以赚取暴利”,他说道。
“政府对价格及通膨的控制,对维持 马来西亚的竞争优势是非常关键的,它 也将确保在这个国家的低收入,不一定 代表着低水平的生活水准”。
同一个时候,批评把茅头指向马来 西亚ー蜂窝亿元的基本设施及产业计划 的进行,并称这是个不能忽略的通膨产 生根源。
“目前国内的产业及基本设施工程正 火速前进,彷如朝向的是1998年宏愿, 而不是大马的2020宏愿”,产业顾问克 利 斯波 持(Chris Boyd)说 〇 Doman i Properties Sdn Bhd 的 Che King Tou 问
直到目前,逛街人士仍对购物中心 的大减价感到狂喜并每日期望那个星期 六的到来,以让他们能够心满意足的在 数间东南亚最大的购物中心逛街购物。
同时,吉隆坡的天空也将见证全世 界最高的耸立建筑物。时间将告诉我 们,这是在预告新东南亚经济小龙的时 代到来,又或者这只是个发狂了的笨
“我想长远来看,总趋向是要让经济 往上升,” KGV Lambert的产业顾问 Edmond Ng说。"话虽这么说,但我想 我们可以预见在这2、3年内将会有个技 术的调整”,他接着说。0
(Eugene Tang为马来亚大学经济系硕 士班研究生)
12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十周年纪念专题讲座
大马留台联总南洋商报
南大校友会 光华曰报
槟城执行単位:温馨苑
高希均教授主讲
如彼修3与观念側航
主题:廿一世纪华裔知识份子所扮演之角色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大马留台联总 南大校友会停 紫藤茶坊
商务印书馆
南洋商报 温馨苑
光华日报
273403
(03 - 7761221) (03 - 9824108 ) (03 - 2384131) (03-2015368) (03 - 777600〇)
(04-8263918)
(04-2612312)
吉隆坡 槟城
日期:16/9/95 (星期六) 时间:8.00pm - 10.30pm 地点:马华大厦三楼视听室 票价:RM3〇•00
日期:17/9/95 (星期日)
时间:7.30pm - 10.00pm 地点:Eastern & Oriental Hotel
(04 - 263063〇)
票价:RM15.00
・参与者将获赠《资料与硏究〉杂志一本。
隹・占
タト劳
対我国疚展的影响
・谢爱萍
(作者谢爱萍博士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师)
ー、前言
根据南洋商报(31 / 7 / 1995)记 载,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 郭洙镇披露马来西亚境内有“约ー百三 十万名合法客工,未包括非法入境 者...”。•据非正式统计,马来西亚
非法外劳约有一百五十万人,占全国人 ロ的百分之九。❶这些外劳自70年代 开始即进入马来西亚境内,尤其是沙巴 州。从这两种说法可见在马来西亚境内 的外劳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合法者乃通 过有营业执照的代理安排进入我国エ 作。国会议员陈胜尧医生曾披露说“官 方统计的客工人数是ー百万人”。(南洋 商报21 / 7 / 1995)非法劳エ乃通过没 有营业执照的代理安排,或是通过其他 非法途径进入我国工作,而非法劳エ未
必有合法的工作准证,因此官方无从统 计其确实人数。在同一篇新闻报导里, 陈胜尧医生相信这些非法客工人数“不 会少于1百万人”。换句话说,以马来 西亚1千8百万人口来看,我国人民与 外劳的比例是9 : 1,这不能不说是ー个 极大的比例。因此外劳在我国的所作所 为都足以为社会带来深切的影响。
在目前我国出现严重人力荒的当 儿,各行业甚至家庭若没有外劳似乎就 难以维持日常的操作运行,显见我国已 过度依赖外劳。无可否认的,当一国朝 向工业化发展时会出现人力荒,而外劳 的输入的确有助纾解人力荒问题。然而 大量外劳的存在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在 各方面影响了我国的发展。外劳可说是 我国社会财富与不安的制造者。本文尝
14
试从各角度看外劳对我国发展的利与 弊。
二、外劳产生的因素
外劳的产生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有 着极密切的关系。自80年代以来,亚太 区域经济高速成长,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正从过去的原料出口经济转向以出口导 向的制造业市场经济及迈向工业化转型 期,因此ー些地区出现了人力荒现象, 如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 亚、泰国与汶莱成为劳カ输入国。
另一方面,这区域也是人口密集, 可耕地不足,人民一般上贫穷与落后的 地带。例如印尼、泰国与菲律宾,成为 劳カ输出国。这地区的贫苦人民就如十 九世纪中叶的中国人ー样,离家出国流 向闹人力荒的市场去廉价岀卖他们的劳 カ。
就以马来西亚来说,自70年代开始 即出现了人力不足,尤其是在园丘种植 与建筑业这两方面。进入80年代以后, 人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这20年内, 城市发展计划吸引了大量乡村青年流向 大城市,导致园丘劳力流失。另一方 面,城市发展计划带动了屋业发展,因 此建筑工场极需大量劳カ的供应。此 外,外资大量涌入投资设厂,也带动了 中小型企业的纷纷崛起与蓬勃发展,及 基本设施的建设。这一切都加剧了原本 紧张的人力需求,尤其是国内外工商界 的投资都偏重于劳エ密集型。因此在过 去的20多年间,外劳被合法或非法地引 进我国解决对人力的大量需求。
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固然制造了对人 カ的大量需而引致人力短缺的局面,然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世界各国 人力市场的成长正面临着不断缩减的情 况,甚至已达令人担忧的地步。例如马 来西亚在!965至1995的30年间,劳カ 人口每年平均增长3. 8%,而世行预测 在1995至2025的未来30年内,劳力人 ロ的每年平均增长率将缩减至2.1%〇 从欧洲ー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 蓬勃发展引致夫妻双双就业,人口出生 率降低,因此劳力人口的增长自然朝向 缓慢或缩减发展。当我国经济一方面蓬 勃发展,ー连7年持续了高成长率,而 另一方面,劳力人口成长速度减缓,不 能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时,外劳因此被 迫引进我国以解燃眉之急。
造成人力短缺的另一因素是为数不 少的我国人民,为外国的高薪所吸引而 往外国工作。例如新加坡的大专院校、 研究机构、医院、跨国公司与电子厂 等,都有来自马来西亚的讲师、专业人 士、熟练与半熟练工人等在任职。而在 日本、台湾、香港、美国与欧洲一些国 家,都有马来西亚人在当地合法或非法 工作谋取高工资。至于这些在外国工作 的确实人数难以估计,因为有部份人士 是以旅游或其他方式往各国当非法劳 カ。若以内政部长黄家定所宣布欲退还 的两万本被扣留护照来看,往外国工作 的我国人民绝不少于2万之数。当我国 人力为外国的高工资所吸引时,我国惟 有输入外劳填补人力需求。
三、外劳的来源与分布
马来西亚的外劳主舞来自邻近国家 如印尼、菲律宾与泰国,也有来自孟加 拉、非洲国家、中亚国家、中国、缅甸 等。这些外劳大部份流向房屋建筑业、
15
点 隹ハ
园丘与基本设施的建设工作如轻快铁、 高速公路、桥梁与污水处理等。根据远 东经济评论的报导(25 / 5 / 1995), 马来西亚在1994年的建筑工人约有60 万人,而其中将近50万的建筑工人是外 劳。此篇报导提到吉隆坡的公寓大王拿 督童国模极为赞赏外劳,认为外劳给建 筑业注入了动カ,为他的公司制造了财 富。其实纵观雪隆一带、槟城、森美 兰、马六甲、丁加奴、关丹与新山等地 的商业高楼大厅、房屋发展等建筑エ 作,有那个不是外劳在进行着。建筑エ 作一般上被认为是辛苦、肮脏且充满危 险的工作,因此在选择机会众多之下, 本地人都舍弃建筑工作不干。
至于园丘种植,近年来由于棕油、 橡胶等原产品价格节节上升,导致园丘 极需大批人力贪源。然而由于园丘工作 辛劳、苦闷、エ资低廉,而且远离市 区,因此也吸引不了本地工人,惟有依
赖外劳填补需求。同样地,轻快铁、高 速公路与桥梁建筑及污水处理等工作也 是属于低エ资、辛苦、危险与肮脏的エ 作,因此也惟有引进外劳负担这类エ 作。
雇用外劳的其他行业有:餐馆、咖 啡店、小贩、油站、小型巴士、エ厂、 服务行业如清洁工人、女佣及菜园与农 场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低、エ 作时间长及社会地位低。
从外劳所从事的行业来看,马来西 亚的经济发展离不了外劳,尤其是建筑 与园丘。若没有外劳,整个建筑行业恐 怕要瘫痪。至于其他行业,虽未致瘫 痪,但是整个经济的成长速度就难免要 减缓了。
四、タト劳所引起的问题
外劳在我国所引起的问题是多方面
16
的,其影响既深且广。不论城乡都有外 劳受聘用,因此我国城乡各阶层人士都 受外劳问题所波及。为了方便讨论,本 文把这些问题归入政治、经济、社会、 教育、文化、卫生与宗教等7个方面来 谈。
1.政治
根据吉隆坡移民厅未正式发表的统 计数字,在1992年向移民厅登记的非法 外劳人数有37万2千2百68人。其中 30万9千9百零5人( 83.24%)来自 印尼,2万2千5百18人(6.05%)来 自泰国,1万8千8百零4人(5.05 %)来自孟加拉。❷外劳固然是输入国 的财富制造者,然一般上外劳都是受剥 削的一群,如工资低、工作与居住环境 恶劣、遭到不人道的对待等。一旦外劳 输出国要维护其尊严或保护其子民在输 入国的利益,而和外劳输入国交涉起 来,则双方难免有尴尬,伤了两国友好 关系。例如菲律宾就曾数次表示要维护 其子民在外国当女佣的利益,以免继续 遭到虐待。新加坡在处死了涉及谋杀的 菲籍女佣后,和菲律宾的关系一度闹得 很僵。在今年中,泰国也曾派官员往马 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地巡查了解泰籍劳エ 在外国的待遇。这表示了外劳所遭到的 待遇将会影响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关系。 在历史上,中国满清政府也曾派官员往 北美、中美、南美洲等地探查中国苦力 所遭到的不人道对待,并据此调查报告 在国际上和各国据理力争、保护其子民 的利益。❸马来西亚的外劳以印尼籍为 绝大多数,而作奸犯科的外劳也以印尼 人为多。马、印两国若因外劳而伤和 气,则将影响东南亚区域的合作精神, 使欲操纵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强国从中获
利。因此我国有需重视过份依赖外劳所 将引致的政治问题。
另ー方面,印尼劳エ与本地马来民 族同种同言,在极短的时间内即溶入了 本地马来社会,成为“土著”的ー份 子,享受着身为“土著”的权益。而被 划分为“非土著”的华人与印度人,不 论在此已居住了数代都无法获得“土 著”所享有的权益。因此大量的印尼籍 劳エ的存在将益发显突出“土著”与 “非土著的划分是ー种歧视性的政策。
除非“土著”与“非土著”的区分被取 消,否则当大量的印尼劳エ成为本地公 民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成为ー颗潜伏着 的政治炸弹。
2.经济
在经济方面,外劳的继续存在只有 使我国各行各业过度依赖外劳,而阻碍 了朝向自动化、机械化与高效率的生 产,及高科技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外劳 的供应足、工资低,而装置现代化机械 的费用大,因此我国大部份的行业都安 于现状。殊不知惟有实行自动化与提高 品质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从 欧、美、日、台、韩的成功过程可看到 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在エ艺拥有权方面占 了优势。我国在这方面则仍然非常缺 乏,尤其是消费品的工艺设计与生产的 拥有权。目前我国一些厂商只是替外国 厂商生产产品,产品的设计与销售完全 属外国厂商所有。这种情形对我国要朝 向工业化是极之不利的。
由于外劳易求,我国大部份工商界 也不注重人カ资源的开发与训练,目前 只有少数的个别资金雄厚的企业有进行 着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训练,而人力资源
17
训练是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之一。
大量的外劳也造成外汇的损失。人 カ资源部长拿督林亚礼披露说:“如果 每个客工每月寄200零吉回他们的国 家,这也等于我国每年要面对24亿零吉 外汇的外流。”(南洋商报18 / 7 / 1995)部长的说话是假定外劳人数是 100万;因此外劳人数若超过100万, 则外汇的每年损失将更大。
外劳在熟悉了环境后,也投入只需 小本经营的行业中,例如小贩行业。在 吉隆坡的秋杰路、各农民市场、夜市场 及旅游胜地都可见到外劳的踪迹。这些 地点原本是马来小商贩的贩卖地点,可 是在印尼籍的小贩出现后,形成了很大
的竞争。印尼籍小贩的老练显然在竞争 中占了上风,这种情形对还在成长中的 本地马来小贩是极之不利的。
3.社会
外劳在我国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足以 使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外劳(主要是印 尼籍)在我国所犯的刑事案件包括了走 私、私运军火、谋杀、强奸、打抢、破 门行窃、伪造官方文件、偷车等等。根 据吉隆坡武吉阿曼警察总部未公布的资 料显示在1987年,外劳所牵涉的暴力案 件共有577宗,涉及盗窃案件的有2916 宗,至1991年则分别为297宗和!161
印尼劳エ从劳エ转做小贩,在竞争上对成 长中的本地马来小贩不利。
18
宗。❹由于外劳牵涉的刑事案众多,而 涉及暴力的残暴程度令人发指,因此使 我国人民对外劳产生歧视、敌视与恐惧 心理。
外劳也在我国非法侵占土地建立非 法木屋区,有者甚至已扩大成为印尼 村。根据吉隆坡市政局资料,在1989① 吉隆坡直辖区共有56个印尼村,共 4,518户,总人数是12,401人。•❺部份 印尼客工则移入马来保留区。印尼客エ 在城市马来木屋区的居留造成水电供应 不足、垃圾数量增加及处理不当和生话 水平的下降。这些都在城市马来贫民中 留下了不满与敌视的情绪。❻
4. 教育
外劳在工作合约期满后,一部份往 往定居下来并把一家大小都接来同住。 他们就此享受了我国公民的教育与医药 卫生福利,使我国在这两方面的负担增 加。例如根据11 / 7 / 1995的报章报 导,约有3万2千名客工的子女在我国 的学校求学。我国学校原已在设备与师 资方面出现不足,如今再加上客エ的第 二代在此求学,使到原有负担更形沉 重。
5. 文化
外劳的常期存在也对我国文化有所 冲击,而目前所见者都是负面的影响。 例如タト籍女佣的存在使到我国年幼的ー 代深受’女佣文化’影响。例如某华人 部长曾说他的幼儿不晓方言与华语,只 会说英语,因为英语是女佣所使用的语 言。由于现代的家庭相当依赖外籍女佣 看顾子女,因此子女长期在女佣的看顾 之下,其言行举止都受到女佣的影响。
许多本地家庭聘请菲籍女佣,他们的下一代 无可避免的受"女佣文化”影响。
至于部份外籍女佣兼当妓女、客エ 嫖妓及客エ的暴力文化若长期存在于我 国社会,它对我国原有的色情与暴力文 化将更使之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6.卫生
由于外劳来自贫穷落后国家,因此 难以避免的也把当地的传染疾病带来我 国,而这些疾病有者已在我国绝迹多 年。目前在我国外劳中常见的传染病有 爱・滋病、肺病、虐疾、百日咳、麻疯及 霍乱等。非法外劳在入境时不曾经过医 药检查,因此卫生部也难以追查及控制 这些传染病患客エ。这种情况等于把我 国广大人民暴露于传染病的威胁之下。 例如在1994年八打灵发生贩卖“罗惹” 的印度客工把霍乱病传染给顾客,幸亏 卫生部官员迅速采取行动、确定传染根
19
源,才能在短时间内遏阻霍乱继续蔓 延。
此外,染病的客工在寻求治疗时, 不但使用了纳税人补贴的医药保健便 利,也拖欠了医院100万元的医药费。 (11 / 7 / 1995 报导)〇 根据 21/7 / 1995的报导,陈胜尧医生向报界披露说 一名患了肺结核的客工就曾直接了当的 向他说,她是专程出来当短期劳エ及寻 求治疗的。因此大批外劳的存在也使我
7.宗教
部份外劳属于回教异端分子,也有 邪教追随者。如不久前发生了邪教客エ 砍杀幼童头颅之事。这类事件若不及早 控制,则终究会形成祸端。
既然客エ在我国引起这么多问题, 而他们又是财富的制造者之一,那么政 府的态度又如何呢?
涌入我国之外劳中,以印尼人最多,他们似 乎已在这里落地生根。
五、政府对外劳的态度❼
在70年代当外劳在我国岀现时,各 语文报章都在显著版位报导过,然而政 府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至70年代后期
20
政府已认识到人力荒问题的迫切性,于 是在1982年成立召聘外劳之小组,并于 1984年和印尼签了 “棉兰协议”以便合 法地自印尼召聘劳エ到我国各园丘服 务。至1985 - 86期间又批准了自菲律 宾、泰国与孟加拉引入外劳当女佣、园 丘及建筑工人。
在1990年,政府冻结终止自印尼输
印尼劳エ聚居而形成的印尼村。
入客エ。在这之前,政府于1989上半年 限期在园丘工作的非法印尼籍客工登记 并使他们的地位合法化。这项限期后来 获展延至1991年5月。
1991年尾,政府决定宽赦并登记非 法外劳女佣。此项登记工作后来获展延 至1992年中,并且所宽赦对象也包括了 在1992年6月30日之前进入我国,在 制造业与服务行业工作的非法客工;同 时也批准我国雇主自印尼、菲律宾、泰 国、孟加拉与巴基斯坦输入客エ,以便 在制造业、休闲与旅游业服务。
1994年,政府冻结了熟练与半熟练 客エ的输入,休闲与旅游业则不受此限 制。
1995年,根据报章报导,基于建 筑、エ厂、酒店和餐馆业面对员エ短缺 问题,因此内阁客エ委员会决定延长外 劳的工作准证限期,即于3年合约届满 后,可再申请延长多2年。(18/7/ 1995)
从!995年7月至8月的新闻报导看 来,政府已有相当决心要限制外劳数 目,减少对外劳的依赖。例如在1994年 政府已表示不再欢迎劳カ密集的投资, 而鼓励资金密集及注重高科技的投资。 10 / 7 / 1995报导毗劝重罚聘客エ的餐 馆,可说・是政府不鼓励依赖外劳的策略 之ー。18 / 7 / 1995则报导延长客エエ 作准证两年只是ー种短期性的应急措施 而已。21 / 7 / 1995报导鼓励延长退休 年龄,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以纾解 人力荒问题。31 / 7 / 1995则报导政府 正检讨客エ政策,研究其带来的正、负 面影响,准备在“降低负面影响下”通 过管制引进客エ。10 / 8 / 1995报导政
21
ハ、、
府提供“工业技术调整基金”,供国内 中小型企业申请购置自动化设备,以便 提高生产率,并减低对人力的过度依 赖。
六、建议与结论
欧美国家在成为先进国后已面对人 口下降、人力荒的问题,因此被逼走向 自动化、机械化及提高生产率。而在我 国,由于外劳エ资过于低廉,各行业为 了短期的利益,于是完全依赖外劳来制 造财富,甚至于通过一些关系要求政府 继续开放输入更多外劳。基于人力荒是 全球大部份已发展或发展中国家所面对 的问题,为了我国长远的利益著想,我 国各行业有需朝向提高生产率、减少人 力的使用。例如建筑行业,不妨到欧美 国家学习ー些先进的技术,引进新的管
理方法与机械、知识等,改进建筑方 法,训练建筑工人使他们成为熟练技术 工人。虽然在改变的过程中需要下资 本,然而从长远来看则是利多于弊。
至于园丘种植业,不论是棕油或橡 胶或其他农作物,我国多年来一直都在 开发新的知识、技术与用途。然而这ー 切还不够,我们还缺乏关于播种、施 肥、除杂草与收割的自动化机械。
在吉兰丹的乡村烟农,部份有企业 精神的烟农已存资或借贷购卖机械,只 需一人操作即可犁土、推畦及施肥,有 者还装置了自动浇水设备6结果这些烟 农还有剩余时间种瓜果蔬菜或探访亲友 与邻居。即使远在美国,偌大一个农场 也只得农场主一家人操作,一切工作都 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率提高、品质 好,而且并不需要太多人カ。因此我国 的园丘种植业还有待国人开发机械与设
备来提高生产,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要解决过于依赖外劳问题,国内企业须走向 自动化,并培训熟练工人。
餐馆、咖啡店与小贩行业可向外国
22
的制度学习。例如餐馆与咖啡店的店面 只须ー个人在柜台操作,柜台装置了连 系厨房的电脑系统。顾客向柜台点购食 物并付钱,领了有号码的收条后即找位 子坐下等候。另ー方面,厨房里的工作 人员按照电脑上的指示,准备好食物后 即按号码通知顾客自助取食。同时厨房 里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切设备都 电气化或自动化,包括洗碟机的使用, 大大的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小贩的规 模较小,不过也可预先付钱领号码等待 自取煮好的食物,而顾客也应被逐渐教 育在食后把餐具放在指定的盛器里。这 一来餐馆、咖啡店与小贩等行业再也不 需为人力不足而烦恼。为了鼓励这三项 行业走向自助化,或许政府也可提供资 金上的协助。
至于エ厂更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 根据报导,制造业占了我国总出口量的 80% (南洋商报!0 / 8 / 1995),因此 我国各制造业者,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更应注重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提高生产 与产品的品质,以便在国际市场上更具 竞争力。我国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 郭洙镇也公布说,为了鼓励各制造业者 减少对外劳的依赖、政府提供了 “エ业 技术调整基金”以ー对一的方法协助业 者购置现代化机械以提高生产。
油站业者曾于数年前尝试实行“自 助添油”,然而得不到顾客的支持。无 论如何,当政府坚决减少客工人数时, 油站行业必受影响,届时只有教育人民 自助添油。
小型、甚至大型巴士的操作都可在 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提供奖掖之下, 简化至以一人操作。在新加坡、香港等 地都已实行一人操作巴士服务,所以我
国也可通过耐心与教育实行此项服务。 若要减少对女佣的依赖,这有需资方提 供可信赖的托儿服务与设备,而且家庭 也要现代化、电气化、自动化的配备, 提高家务的操作效率。
至于菜园与农场等,也要像园丘及 エ厂ー样,引进先进管理知识,使用机 械提高生产与品质。
总而言之,当马来西亚朝向发展的 当儿,人口成长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这直接影响了人力的供应。在发展迅速 而人力供应减缓之下必然产生人力荒情 况。欧、美、日、台、新都经历了这种 情形,而他们的经验正可为我们借鉴。 在经历了一段从毫无控制地输入外劳到 有控制与管制的纷拢后,很明显地,外 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贡献,然而有其利 也有其弊。在衡量了利与弊之后,外劳 还是可用,不过它的数目必须大副度的 减少。取而代之的应是(1)充份开发、训 练与管理我国现有人カ资源;(2)利用政 府提供的基金改变生产或服务方式,包 括装置自动化机械,改善品质与.提高生 率;(3)注重开发与研究等。成功地克服 人力荒有赖于官民一致认同与决心。0
注释:
1. 引自 Azizah Kassim, Amnesty for Illegal Foreign Labour: Some Attendants Problems ,9-2- 1995.
2. 同上
3. 引自颜清湼3国满清宜员与苦力政策,〇
4. 取 自 Azizah Kassimo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23
焦・点
大学企业化有待
刖言
教育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君不见一国之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 上胥视该国的教育水平,世界上的经济 先进国,莫不是教育的先进国,美国如 此,日本何尝不是如此!❶而高等教育 则担负著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文化、科 学的重要任务,对国家建设的成败具有 关键性作用。亚洲四小龙达致令人叹为 观止的经济成就,与其重视高等教育不 无关系。ー个国家若想告别第三世界进 而跻身先进国俱乐部,具备大量受高等 教育国民乃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 条件。
・许振伟
马来西亚经已立下成为先进国的宏 愿,目前,在政经文教各领域皆野心勃 勃,整装待发。在消除贫穷,抑制通膨 及经济成长方面确有一番成就,尤其是 连续8年在低通膨之下维持超过8%的 经济成长,让世人刮目相看。
然而,经济的成长却必须与人力资 源互相配合。公元2020年,大马要达到 30%大学学历人口的目标,然而,现今 19岁至24岁的年轻人,却只有7%在高 等学府就读。我们每年所生产的工程 师、会计师、医生、及教师,皆不足以 满足市场需求,缺乏专门人才将把国家 的进展导入瓶颈,成为欲实现宏愿的绊 脚石。
鉴于市场对专门人才需求的殷切, 改革高等教育的呼声也开始响起。其中 包括改变教学媒介语、凭工作经验进入 本地大学、推广远距教育,这几项新策 略基本上都获得大众的认同,只有“大 学企业化”的建议却ー经提出,即引起 议论纷纷,尤以大学生的反应最激烈。
本地大学出了什么问题?
本地大学为我国栽培了数不清的专 才,这些毕业生的表现决不逊于留学 生。本地大学课程的涵盖面一般上比外 国大学广(当然所花的时间比较长), 在硬体设备方面比外国大学更是有过之 而无不及。它还是穷苦学生翻身的跳 板,下层阶级的经济地位会随着教育程 度增高而提升。
不过,本地大学却潜伏着ー些危 机,现有的僵化制度有碍于它的健康发 展,且让我把它所面对的问题列为“五 大挑战”。
(一)行政效率差强人意
本地大学作为官营机构的一分子, 它的管理方式深受官僚主义影响,而且 缺少自主权,例如大学要申请资金或增 聘教员,都得过三关:教育部,公共服
务局及财政部。❷这种慢半拍的效率实 在无法追上新时代的节奏,人们还不时 谑称“大学”官员的处事手法完全没有 “大专”的水准,譬如“学生事务局” 的效率其差无比,而它的官僚作风更令 人不吐不快:ー项活动的批准需要通过 重重关卡,ー个小时可以批下的事情竟 拖上两三个星期,而且不时还有意无意 的刁难学生活动。
(二) 经费庞大不胜负荷
经营大学的成本不菲,据说政府资 助国内七间大学,每年需提供1.6亿元 之镇的津贴❸,在生活费日益高涨的当 儿,这笔经费将进ー步膨胀,对纳税人 和政府来说是ー个重担子。
(三) 人才外流
ズ学是知识的宝库,它应该是顶尖 知识分子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近几年 来,本地大学却面对严竣的人オ外流现 象。’人才外流的其中一个原因乃是大学 的薪金制远逊于私人界,而这些讲师正 好是私人界青睐的对象。除此之外,讲 师之间亦有变相的固打制,一些高职保 留给特定的人,甚至ー些讲师各自结 盟,希望通过非正规途径晋级。
(四) 固打限制,水准低落
某些人会对本地大学的学术水平感到质 疑,一方面是因为人才流失,另一方面 则是入学固打制。受固打制照顾的ー 群,成绩往往不甚理想,而且学习态度 不好,本地大学的学术水准往往被他们 连累。
25
ハ、、
(五)自由学风不受鼓励
1974年学潮过后的翌年,政府修正 大专法令。这是个畸型的法令,它把大 学生与幼稚生并论,用管制幼稚园的手 法来箝制大学生。它不只扭曲了大学生 正常人格的发展,也严重的侵蚀大学的 学术自由,学术人员亦处处受制。校方 也丧失了大量的自主权。
本地大学在面对这种种的挑战。若 不做出回应,可能会面对淘汰的噩运,
大马私营化政策
“大学企业化”的概念取自何方? 我想它与我们的私营化政策有关。
近年来,政府所推行的自由化经济 政策是促使经济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其 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私营化政策。
《 2020年大趋势〉的作者扬言: “民营势在必行,市场法则将取代一切 的政府管制,任何ー种社会主义都快要
马大企业化后,学费涨7倍乏多。
欲对症下药就需要进行革新,给予大幅 度的转变。于是大学企业化的建议应运 而生。高等学府企业化,可说是教育的 再生工程❹,企业化这个概念对本地大 学而言类似即将来临的一场革命。
没有立足之地了。”❺目前,私营化政 策已风行全球,而我国政府则早在1983 年已鉴定私营化政策。❻私营化为国家 带来许多改变,它无疑的改变了公共企 业的结构,也为私人界制造许多投资机
26
会。
首相署经济策划小组拟定的《私营 化政策指南》中列出该政策的五大目标 ❼,而《私营化大蓝图》则胪列出ー张 漂亮的成绩单,显示我国的私营化政策 取得相当骄人的成果❽:
(一)减轻政府的财政及行政负荷: 它为我国政府节省了 39亿元的开支,减 少了 74亿5千万的公债,在售卖资产方 面也为政付带来11.8亿的收益。
(二)促进效率及生产率:巴生箱 运码头私营化后,每艘货轮在港口的停 留时间已平均缩短两小时40分钟。第三 电视的启播为我国的广播业带来新气 象,国营和民营电视互相竞争,大大提 高电视节目的素质。
(三) 加强经济成长:马电讯在企业 化之后,时常推陈岀新,刺激经济成 长,有目共睹,•而当它上市时,更大大 的刺激本地股市,使吉隆坡股市的市场 总值增加一倍。
(四) 缩小当前公共领域的规模:成 功的减少54000位公务。
(五) 实现新经济政策目标:土著受 鼓励参与私营计划,而各项计划皆规定 土著至少拥有30%,当政府的财务负担 减轻之后,可把省下来的基金注入消除 贫穷计划。
我国要迅速发展,当然不能因国库 财カ问题而把步伐放缓。为了尽早达到 目标,政府将一些公共企业私营化,让 私人界向银行贷款,建设基本设施。如 果不是私营化的话,国产车可能要等到 2020年以后オ可在大道上奔驰。私营化 让ー些私人机构牟厚利,但也让大众提 早享有便利。但是,我们必须紧记:
“提早消费是必须付岀代价的”❾
伤痕累累,积重难返的国营企业ー 经“私营化”的刷新,竞能起死回生。 于是,政府就趁胜追击,以如法泡制的 方式让本地大学突破困境。
企业化?私营化?
有关大学企业化的课题,马大校方 一再澄清大学欲“企业化”,非建议大 学“私营化” 〇❿“企业化”与“私营 化”有何差别?基本上,企业化可说是 私营化的前奏曲。根据《私营化大蓝 图》,企业化(Corporatization)是指由 政府部门或法定机构的地位转换为公司 法令注册下的公司,这个过程也包括资 产的转移,虽然政府仍旧是拥有人,但 有关的机构却走商业路线。企业化可以 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一) 以商业管理的方法替代官僚组 织。
(二) 以金融会计方式来评估表现。
(三) 市场导向取代中央决策。(D
私营化则涉及拥有权的转移,并且 以盈利挂帅。《私营化指南》中提出各个 可以实行私营化的领域,其中并不包括 教育。而《私营化大蓝图》建议私营化 246个政府机构中,本地大学并没有被 圈中,《大蓝图》还说教育机构进行私营 化必须从长计议。
教育乃百年树人的大事业,历来, 盈利与教育势不两立。我们时常表扬毁 家兴学如陈嘉庚等人的伟大,若以赚钱 第一,教育第二的方式来经营学校,将 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当教育向钱看时, 学子们会以金钱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个人汲汲于求田问舍,对于道德、精神
27
隹・占
大专企业化应在提高效率与素质,而非以盈 利为鹄。
的提升不屑ー顾,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益 形冷漠,最终成为一个病态社会,这是 很可悲的!我想,马大校方一再强调大 学只朝企业化而不是私营化,背后的涵 义是昭示大众企业化不违背教育的宗 旨,企业化志在提高效率与素质,当非 以盈利为鹄。
大学企业化之后,上述提到的五大 挑战是否能迎刃而解?标准答案是:
“很难讲! “
企业化或私营化可以摆明要赚钱, 要做生意,以金钱挂帅,但它也可意味 着自由化,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较少的 繁文缚节。马大前校长赛胡申阿拉达斯 说:“与其企业化,不如让它自由 化。”曲我认为这只不过是文学游戏而 已,企业化,自由化,还是私营化是可 以互相交替的名相。玩弄这些字眼是无 济于事,重要的是在于具体的实行方 式。
邓小平说:“无论是黑猫还是白
猫,会捉耗子的就是好猫。”同样的道 理,当务之急是解决大学所面对的五大 挑战,改革是势在必行,至于这项改革 被称为企业化,私营化还是自由化皆不 重要,重要的是这项改革是否有效,还 是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大学如何企业化?目前局势可说是 “雾里看花”,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具 体的内容,而近来舆论掀起的轩然大波 的焦点并不在企业化的实质,而只集中 于学费ー环,这样会给我们见树不见林 的感觉。
从马大校长拿督阿都拉沙努西博士 的论文:《企业化:一个实际的模式》 中,我们大概能窥到些有关企业化的珠 丝马迹:
•大学的管理费不再依靠政府财政 援助,相反的,大学将依靠学生的学费 及利用大学拥有的资源做为收入来源。
•策略性的使用原有资产。
•大学董事会负责决定大学方针并 贯彻高等教育政策
・设立大学基金
•教学方式多样化函
从以上的策略看来,的确有助于达 马大的三大目标:(一)有条理的成长 及有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高等教 育;(二)充分的利用硬体设备,人力及 知识加强大学的行政;(三)减轻政府在 高等学府的财政及管理负担。❿然而美 中不足的却是有关的论文只看到如何筹 钱及提高行政效率,忽略了更重要的学 术自由及废除固打制,而提高学费7倍 的建议令人深感遗憾。
28
五大挑战
现在且让我来补充及质问建议中的 企业化计划,以面对刚オ所提出的五大 挑战。
之ー:改善行政效率
大学的行政效率时常引人诟病。要 如何提高效率?只有生产率提高オ会有 好效率,套句经济名相即是:以较少的 付出达致同样的成果或以同样的付出达 致较高的成果。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堆 加资本投资(Capital Investment)及人力 资源的改善。鼓励研究与开发(Research
马大副校长孽督阿都拉强调马大是朝企业化 而不是私营化。
& Development),应用先进的科技工 艺,增建硬体设备将增加资本投资,从 而有助于生产率。另ー方面,欲改善人 カ资源,就须给予完善及系统化的训 练,同时树立员エ积极的心理、行为与 态度。展开改革会影响士气、行为与态 度,然而,每ー项改革都预料会遇上阻 力,所以必须说服员エ有关改革的好 处。改革可分为表相改革和实质改革。
表相的改革,如更换制服、换招牌、利 用口号,在短期内能收焕然一新之效, 但对长期的效应却不大。实质的改革オ 会对员エ的心理产生长期效应,例如策 略的改变(以盈利为主)、推介奖赏激 励计划、促进竞争、承担风险、改变组 织结构、执行新的条例等。
本地大学欲改善其行政效率,单靠 企业化的口号或在表相上下功夫是不足 的。到处张贴、宣喊ロ号或规定职员、 学生打领带、穿皮鞋只是昙花ー现的给 人耳目一新而已,并非长期经营之计。 要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企业化的 内容包括以下的措施:
(-)结构重组:成立非营利公司 (马大企业化的建议有提到成立三间公 司:马大行政操作有限公司,马大服务 有限公司、马大投资有限公司),赋予 大学更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行政与财 务方面。
(二) 增加大学行政的透明度:按时 向孥生、公众或国会提呈报告,当涉及 公众利益的决策,应聆听舆论界的声 音。多年以来,大学所制定的制度与方 针都是闭门造车,从不曾征询学生的意 见,・就连这个具有开创性及革命性的企 业化建议也做不到最基本的突破,乃是 一大败笔。
(三) 执行量化的效率条例:例如规 定学生事务局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处理 活动的申请。
(四) 行政人员再教育:提供大学的 行政人员系统化的训练,提高他们的专 业精神,使他们的办事能力达到“大 专“水平。
29
/w\
之ニ:减轻政府负担
政府有责任提供人民教育,当然也 包括高等教育,决不能以经费高昂而推 卸责任,就如不能因为警察部队的开支 庞大而放弃支助,把它私营化/企业 化。
大学企业化并不受大学生欢迎,因 为此建议甫ー提出,就劈头向大学生开 刀。“企业化”几乎等同“提高学费”, 而建议中的学费可不是开玩笑的——涨 幅高达?00%©,即使是私营化了的马 电讯或国能也不敢妙想天开把收费提高 一倍,更谈何7倍。我国的年均通货膨 胀只有4%,国民一年的平均收入约有 千元,如此涨幅,怎能令人吃得消。
高昂的学费,被大学生视为洪水猛 兽,且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引颈企盼的是企业化所带来的 各种福利,学术水平的提升,软硬体设 备的增加以及讲师教授的素质改善等 等,但万万不希望成为企业化之下的牺 牲品! 1年千多元的学费已叫部分学子 感到沉重,倘若连涨7倍,那叫他们如 何是好?要是你出身贫寒,那这项建 议将粉碎你的理想,为你带来噩梦的开 端。……从学生身上捞取高昂的回酬, 那实是ー种变相的教育经营方针。❿
如果企业化的成功是建筑在大学生 的牺牲上,我希望当事的大人先生们能 注意其后果:(一)中下层阶提升本身 的社经地位路断——当学费高涨以至大 学教育成为奢侈品,进大学将成家境宽 裕者的专利。(二)学生素质低落。
(三) 学生兼职恐影响学业——如果企 业化的代价是更多身心疲累的大学生, 那我想大部份学生都会选择保侍原状。
(四) 大学教育将更具功利色彩。©
大学的决策应当首先考虑大学生的 利益,令人痛心的是,马大企业化的建 议书虽然对今后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不但大学生的利益未被重视,连 大学及其代表亦未曾被征求意见。..
想当年,马大的学生在自己温饱之馀尚 会为别人空虚的肚子请命;而今天,马 大学生在今日的温饱之馀,仅能为明日 可能不饱的肠胃担忧,我们能不唏嘘。 只有当大学生受益,大学企业化オ有意 义,因为大学是为大学生而设的。©
我认为大学欲进行企业化,必须获 取大学生的支持与认同。在没有获得大 学生的认可之下,一意弧行的任何大学 政策,肯定无法有效实施,甚至有反效 果。最近的局势发展到马大生展开和平 请愿函,学生们的策略是令人赞赏的, 他们通过有效的管道表达他们的心声 ——反对学费高涨,而且主动要求参与 决策工作。
政府时常说它对大学津贴过重®), 提高学费才能更有效的反映教育成本, 这样,当国立大学与私人学院的学费相 若时,大学当局一定会极力确保其教学 水平及设备具有竞争性,而对学生来 说,学生们オ会珍惜自爱。
其实,从长远来看,政府支助大学 对ー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值得的。政府 支助大学对ー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值得 的。政府支助大学还有更重要的背后意 义——社会的正义与平等。民主的社会 时常讲“机会均等”,其中一个机会是 让穷人有翻身的可能。根据较科学化的 分析,我们发现在旧社会里,富有的父 母,90%的子女将保持富有,而贫穷的 家庭只有10 %的子女将自创春天成为富 人,这是当时社会经济缓慢变动的现
30
政府支助大学,对ー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值得的,也是其公责〇
象,均衡变动(亦即50%成为富者,50 %成为穷者)的现象则几乎是不可能 的。关心人民的政府必须制造适当环 境,以让贫穷子弟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动 机会增高至50对50的比例。©
学费的提高,意味着切断贫苦阶级 翻身的终南捷径,而对来自中产阶级家 庭者,其负荷也不轻。如所周知,在本 地大学求学的学生,来自富有家庭的可 谓凤毛麟角。教长纳吉说有一些幼稚园 的收费比大学还高,而家长并不投诉高 昂的收费,他的论点很有问题,试问来 自贵族幼稚园的学生,最终还留在本地 大学求学的有几人?会盘算的富人,都 知道本地大学之门窄之又窄,为了让他 们的子女顺利的接受高等教育(除非是 对自己的子女的大马高级教育文凭成绩 非常有信心,往往都选外国大学而舍本
地大学)〇
犹记得在1991年,政府把大学学费 调高一倍(本来的建议是提高3倍), 据说有好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无依无靠 的非土著生,奖、贷学金没有着落,课 余时间被逼兼职找外快。倘若学费连升 7倍,我相信国内将会有一批大学生被 逼辍学。
我认为企业化不应把大学弄到商味 十足,大学的目标决不能在于“赚 钱”。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是不能以金钱 来衡量。大学要求经济自主的方法很 多,大学职员的薪金可由私人公司献 捐,大学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利用 大学的设备来赚取收益,提高学费乃下 下之策。
31
焦・点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见得无法承担 大学的开支,从1983年至今,有好多的 官营机构经已私营化,各项大型的发展 计划皆由私人机构筹资进行,私营化计 划已为政府省下ー笔庞大的笔金。再 者,政府的收入也随着人民平均收入的 提高而水涨船高,税务局的收入在过去 十年增加了 134%函所以,我们实在看 不出政府的财务有捉襟见肘的窘境。我 想,政府对大学只需维持现有的津贴应 不成问题。而大学当局欲改善其薪金结 构及从事扩展计划,则可通过各项投资 及商业计划来拓展财源。
对于学费的提高必须从长计议。在 没有周全的计划下贸然提高学费对大 学、学生及家长都起着极大的伤害,就 我国强势政府的形势来看,如果政府不 顾大学生的反对而强硬调高学费,大学 生除了发泄不满,申请辍学之外,似乎 别无他法?如果学费势在必涨,希望大 学及政府当局必须考虑以下事项:
(-)企业化之后,最终,政府对大 学经费的承担不得少过75%〇 (就如新 加坡政府订下7年后的目标)®
(二) 征收的学费必须考虑到国民均 收入及通膨率。
(三) 学费的提高只可以逐年提髙, 涨幅不得超过国家的经济成长。4年学 费爆涨100%已是非常的不合理,更何 况是700 % 〇
(四) 保证所有合格的大学生不会因 缴不起学费而停学。
本地大学几乎所有的土著学生皆秦 得奖、贷学金,提高学费对他们的影响 可能不大,除非是有关的机构无法相应 提高支助款项。而首当其冲的是那些没
有官方或私人机构资助的学生(俗称 Fama scholarship holder 爸妈奖学金持 有人),他们面对痛苦的抉择:要继续 学业还是减轻父母的负担?本地大学的 确有好多的奖学金及贷学金可供申请, 但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土 著身份,如果你的大马高级教育文凭没 有5科A,如果你不够穷,或者你诚实 的宣称你来自小康之家,那你就只好靠 Fama scholarship或自己兼职找外快。 有一些奖学金的学生却不自爱,把奖学 金花在吸烟、玩乐及买奢侈品,实在令 人叹息。在大学里,竟然有这么不公平 的现象!
我认为大学生承担大学一部分的教 育成本是好的。所以,我们不妨取消所 有的奖学金,一律改为免息贷学金。如 果成绩好的话,则可免还或只偿还一半 的贷款。同时,让所有的申请者皆可获 得贷款。
近来,亦有人提出澳洲“先读后 付”的计划限,如果第一个建议行不通 的话,我们不妨考虑这项建议,不过我 们必须强调提出“先读后付”的概念并 不意味着学费可以任意提高数倍。
之三:遏止人才外流
首相说:“大学必须企业化,如继 续由政府管理大学,它不能拥有本身的 财政资料及制定师资的薪酬,人才流失 的现象将永久存在;目前,在政府薪金 结构下,这些人才的酬劳只是私人界的 四分之一而已。”绵从首相的谈话中似 乎可窥探出人才外流乃是政府坚持大学 企业化的最大原因。
毋庸讳言,虽然大学讲师的薪资几 经调整,仍远落在私人机构的后头,有
32
ー些讲师不时感慨:“我的薪水只等于 我学生的四分之一。”在企业化之下, 大学即可成立公司,通・过健全的管理, 使各大学得到充分和有规划的发展,善 用大学里良好的硬体资产及学术人员, 为大学开拓财源。(不过,令人遗憾的却 是大学当局最津津乐道的却是在提高学 费,似乎学费来源最稳当。)
然而,大学人才流失,并木纯粹在 于菲薄的薪金。大学内的职员亦如政党 一般在明争暗斗。前马大校长赛胡申阿 拉斯在任时,在马大展开一连串的改 革,他曾不客气的向一些不学无术的蕤 菜教授(Profesor Kangkong)开炮。 可措,壮志未酬,因为得罪了小人,结 果在极不公平之情形下被革职。
在大学里有好一些很可爱的讲师, 为学术而不言累,他们最在意的是学术 自由,薪金还是次要的。然而,却有一 批的害群之马,他们没有料,却通过结 党的方式、裙带的关系来晋级,大学讲 师剽穷学生的论文时有所闻,由于他们 的后台硬,以致无人敢得罪他们。有 时,讲师的ー些职位还有不明文的肤色 固打制,导致非土著不容易晋升。
要防止大学的人才外流,单靠调整 薪金不见得能解决。我们希望在企业化 之后,学生有评估讲师的权利,就如港 大校长的候选人需面对港大学生会的对 话幽。
之四:废除固打制度
本地大学的学术水平无法与世界一 流大学并驾齐驱,主要的原因是固打制 的实施,人才流失及自由学风不受鼓 励。
本地大学的固打制始于新经济政策
的实施。政府宣称固打制的比例是土著 55%,非土著45%,不过,目前似乎只 有马大和理大拥有45%的非土著学生, 其他大学皆不足。
在这种种政策之下,受保护者可以 轻而易举的进大学、拿奖学金,受剥削 者即使成绩好过受保护者,也只好望大 学之门兴叹。对非土著而言,挤进本地 大学是一椿天大的喜讯。
固打制的实施往往矫枉过正,标准 在于肤色而不是才能,结果弄到全盘皆 输。受剥削者是首当其冲的牺牲者,而 大学的学术水平也因此而受损。
表面上看来,土著学生似乎是固打 制之下的受益人,不过,在本地大学 里,一般上,以较低学分入大学的受保 护者自卑感很重,他们靠固打制进大 学,却不能靠固打制毕业,以致每次大 考一到,时不时都可以听到他们因考试 压カ而患上歇斯底里症。就以马大经济 学院会计系为例,政府为了扶助土著学 生,特地保留空位给他们。由于学系当 局对它的学术水平不予以妥协,结果在 1990年,40位主修会计的土著学生,竟 然只有4位(10%)顺利毕业,其他的36 位,不是留级就是因成绩低落而被开除。 这种强硬塑造人オ的浪费率高达90%, 成本不菲,保护土著的良好意图竟变成 伤害,伙疑的,这对社会也是ー项损 失。
企业化应强调绩效,企业化计划应 包括废除固打制,固打制就如缠脚的女 人,缠脚布一日不除,解放即不可得。 企业化应摒弃种族因素,而严格坚持精 挑细选学生及学术人员为基本准则,只 有在固打制废除之下,本地大学才有机 会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龙虎榜。
33
焦・点
之五:提倡自由学风
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拥有塑造自 由及民主的学术传统,当局应容忍异 议,以让学术人员进ー步探寻。譬如名 闻遐迩的北京大学,自1916年12月蔡 元培被任命为校长后,即循思想自由原 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形成百・家争鸣 ©〇不过,本地大学在大专法令的笼罩 下,讲师及学生的自由大受限制,它是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绊脚石。
在教学方面,好一些讲师偏向填鸭 式而不是启发性的讲学。上课时,讲师 不见得能与学生交流不同的见解,往往 都是讲师对、学生错,考试或是课业, 若不依讲师的意思,就无法考到好成 绩。
至于活动方面,大学里的学生组织 必须“安份守己”不然可能会被暂停活 动或面临解散的危机。学生团体不能与 校外团体或其他大学学生团体联系,办 活动时,大小事务都要向“学生事务
局”报告,把学生团体弄到动弹不得。 学生事务局并不鼓励学生进行较有创意 的活动,如果活动是对时事课题的探讨
(如人权活动),更是竭尽所能的阻 挠。他们是做官的,只求保住铁饭碗, 甚少想到要为校园塑造ー个自由、开 放、健康的学风,他们要乖乖听话的大 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是危险兼 捣蛋份子。
大专企业化,应拟定策略让讲师及 学生享有言论、结社、思想与行动的自 由。
结语
大学企业化已势在必行,我们期望 这项计划的实施能兼顾以下事项:
(-)大学可以自组公司去赚钱,但 必须强调教育第一,赚钱为次。高等教 育的主要任务是保存和传授人类累积起 来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成果,所以决不能
大专企业化之计划应透明化。
因某些人文科目无市场价值而遭忽略, 否则,国家的发展是无法平衡的展开。
(二) 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 过,这项自主权不应只限于董事局人员 而已,它必须让学生们参与大学的决 策,同时确保学生有发言权。
(三) 增加大学行政的透明度。
(四) 学费的调整必须不导致任何ー 名学生因而辍学。
(五) 政府须继续支助大学不少于 75 %的经费。
(六) 废除入学固打制,强调绩效而 非肤色,扩大教育蛋糕,以达致30%人 口为大学生的目标。
(七) 打击裙带关系,杜绝小人,清 理门户,淘汰不学无术的雍菜教授。
(A)让学生评估讲师及校长的表 现。
(九)塑造自由及民主的学术传统。③
注释
1. 述自游若金博士的谈话,见嫡洋商报〉, 30/ 7/ 95〇
2. 述自阿布巴卡教授的谈话,见《南洋商 报),18 / 6 / 95〇
3. 见 俑洋商报〉社论,28 / 7 / 95〇
4. 见 俑洋商报〉,21 / 7 / 95〇
5. 尹萍译,奈思比,奥伯汀合著,《2020李大 趋势》(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分有限公司, 1991年,第135页。
6. Ranjit Singh Malhi, Pengajian Am STPM Kenegara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Federal Publication, 1989I第 283 页。
7. Malaysia, Garis Panduan mengenai Penswastaan , Unit Perancang Ekonomi, Jabatan Perdana Menteri, 1985,第 1 页〇
8. Malaysia, Privazation Masterplan, Economic Planning Unit, Prime Minister Department, Kuala Lumpur, 1991,第 8-10页。
9. 蔡维衍博士,・济里外〉,ハ打灵再也, 1993 年,页 !71〇
10. 见俑洋商报),8/5/95 及 30/7/95。
11. 同注8.,第44页。
12. 见俑洋商报》,.18/6/95。
13. 见 爛洋商报》,'21/7/95。
14•见嫡洋商报》,24 / 7 / 95〇
15. 见 嫡洋商报》.6 / 5 / 95〇
16. 陈韦賭,“拒为大学企业的牺牲品”,遅沏 日报》,12 / 5 / 95〇
17. 小牛,“大学当以大学生为重”,通洋商 报》,29 / 6 / 95〇
18. 同注17。!9.见く南洋商报)、惺洲日 报》,4 / 8 / 95〇
20. 首相宣称补贴率高达90% (见備洋商报〉, 23/7/95),不过,根据马大校长披露,马 大1995年的财务,政府只支助81.6% (见‘ 嫡洋商报),30 / 7 / 95)
21. 见爛洋商报〉.26 / 6 / 95〇
22. 见 席洋商报〉»21 / 7 / 95〇
'23.见 嫡洋商报),21/6/95〇
24. 见〈The Star〉, 27 / 7 / 95〇
25. 见 嫡洋商报),23/7/95〇
26. 见 威洲周刊〉.14 / 5 / 95〇页7?〇
27. 田建园,備等教育等》,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1990年,第28页。
(作者许振伟为马来亚大学经济系毕业・ 生)
35
论坛
咼希均
—进步观念的领飢者
•曾庆方
只有夜深人静时挑灯夜 读,不为考试前途,书中情 趣オ会泉涌如注。
我忽如领悟这样的ー个 道理,原来在没有压カ的情 境下看书,会使自己体会到 书中另一番的境界,情不自 禁地对书中的描绘产生许多 的遐思,引起我把现实生活 中的点滴,企图与书中描绘 的观念串连起来,让“应 然”落实到“实然”的情境 中。
当我重读高希均论文集 《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 《观念传播》和《一个知识份 子的感受与期望》时,这种 感受会特别强烈,会被高希 均极カ提倡“进步观念”的 热诚而有所感动,给我带来 不少启发。
因为沉思书中的观念而
激起的关怀,我们的思绪往 往如脱羁野马,会逐渐形成 ー股不可阻挡的冲动迫使自 己要以行动来展现并落实我 们的想法,以及理想的无尽 追求。这好像知识就是力量 的象徵〇
我深信,高希均的思想 泉源无ー不是来自他勤于读 书和做学问所孕育出来的。 然而,他不像社会上有些学 者,在研究室里为知识而知 识,他因为体认观念的重要 性而致カ付出行动,所以, 他不只是在教室里教书而 已,他走出学府传播观念, 把自己的专业知识透过文 章、专著、演讲等推广到社 会。
高希均善尽了读书人的 责任,他因体认观念而付出 行动,这何尝不是读书人
“言论报国”的具体表现 呢!
高希均的许多进步观 念,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其 中他在评述当前三个经济观 :赶エ完成、功利思想和低 物价政策时强调,ー个进步 的观念,虽然不一定立刻被 接受,但只要诚心诚意的提 出来,激起更多知识份子和 舆论カ量的带动之下,它海 会加速国家的进步,转移社 会风气,提高生活素质,其 最终的结果可以增加大多数 人民的福利。
所以,高希均提醒我们 :不要因为“赶エ完成”而 忽略了品质和参与者的压 力;做事不要讲求“功利” 而是要讲求“实效”;“低物 价”政策有时会获得了经济 上一时的稳定,但长久下
36
去,迟早会带来品质的退步 等等的不良效果,要彻底检 讨。
从这三个经济观念的评 述中,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到 高希均所谓“进步的观 念”,其最大意义在于,不 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略 了长期所带来的不幸;凡事 不要只享受眼前的喜悦,而 应谨慎注意所带来的不幸, 所以,我们的眼光要放远ー 点,做事要有“未来观”的 判断。
国家要进步,社会要发 展,不仅需要这些所谓的 “进步观念”,还需要有道 德勇气的知识份子的积极参 与和贡献。高希均就是ー个 典型的例子。
从1967年开始,高希均 虽然是ー个在国外教书的中 国知识份子,但身在异乡, 心怀祖国,常常尽量抽出时 间,回到台湾本土做ー些他 益I得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エ 作,这些工作包括担任短期 的研究、讲学、演讲与咨询 等,为台湾社会播下不少 “进步观念”的种子,善尽 ー个知识份子对社会应有的 言责。
不仅如此,高希均以更 为积极和有效的作为,于 1981年起,先后创办《天 下》与《远见》杂志以及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并
有那下天' ,餐午的吃白
集文論均希高I
高希均教授的部份著作。
且落カ举办演讲会、研讨 会、推广经济知识,传播现 代观念,对社会产生实际的 影响力,也对国家做出无比 的贡献。难怪前任台湾大学 校长孙震形容高希均为“台 湾经济知识普及化的一个大 功臣” 〇
法国雨果说:“当ー个 观念成熟时,武力都挡不 住。”所以,高希均认为, 要顺利地跨进现代社会,就 必须要有大家接受的现代观 念。“因为观念足以改变历 史,而历史由人改写,把进
步的观念深植人心,深耕国 家优势,正是一个知识份子 面对历史最积极的作为。”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 对高希均的热情和用心,给 予很高的推崇和敬意。
很显然的,高希均多年 来都坚持以知识份子身份传 播进步的观念,如果以“进 步观念的领航者”来推崇高 希均,我认为一点也不为 过。。
(作者毕业於台湾大学,目前 任职於董总。)
37
论坛
每当论说起马华知识界 的情境,我们总会想起鲁迅 在他的年代所说的一句话: “中国其实没有俄国之所谓 知识阶级”。鲁迅这句沉痛 的告白自是直指俄式定义而 发,但若回头审视当今马华 社会,我们却未能从容地面 对“马华有没有知识阶层” 之审判。
何谓知识份子?这似乎 已是陈旧的议题。尽管知识 份子严格定义呈现众说纷纭 的状态,但基本上还未及墨 子所说的“一人ー义,十人 十义”之地步。大体上,我 们都能认可知识份子乃价值 观念的诠释、创造、传播乃 实践之从事者。他们的活动 是文化性的,他们为社会创 造能让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氛 围,为社会铺立一文化性的 意义系统。
我们爱说中国古代就已 经产生了代表社会良心的 “士” 〇从传统中国的文化 史上看来,“士”的中心任务 确切亦始终围绕在文化和思 想的传承与创发。根据余英 时之见,如果从孔子算起, 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 续了 2千5百年,而且流风 余韵至今未绝。这道传统的 源流从孔子而始,因为孔子 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 道”便已规定了 “士”是基 本价值的维护者。
漫议知识份子
与价值观念
・许德发
孔子以后,其弟子曾参 也循此而发:“士不可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已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这更进ー步为 后世儒士精神的开启起了典 范性的传递作用,故代代有 士出。其坚拔不移真可谓可 歌可泣,尤其是在“天下无 道”之时愈显突出。
但是,若将“士”与今 天特殊涵义的“知识份子” (Intellectual)相互对照,并 以严格的现代尺度衡量之, 两者仍有实质之相异,不能 等义待之。无论如何,两者 对文化使命的承担却又是ー 致的。事实上,从思想史上 的轨迹看去,具有特殊涵义 的知识份子乃是近代的产
物,其起源和18世纪启蒙运 动有着不能分隔的密切关 系。因此,作为一个社会阶 层而崛起的知识份子大概不 早于18世纪,这点早已为西 方学人几乎一致的认定。
知识份子作为“时代的 眼睛”,一般上被认为是人 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 由、公正等)的监护人。社 会学家曼罕曾有名言:近代 的自由知识份子不属于任何 固定的经济阶级,知识和思 想则成为他们唯一的凭藉, 因此他们才能坚持自己的 “思想上的信念” 〇这ー说 法与韦伯对知识份子所下之 定义“在文化价值上具有特 殊成就,在文化社区里占有 领导地位的人“颇为一致。
38
鲁迅,中国知识份子的典范。
毫无疑问的,知识份子唯观 念价值之是非是问,他们必 须在思想上有着峥峠之成 就,并耕耘着文化价值的方 田,恰恰契合孟子的“无恒 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_ 能”。若从历史功能上析而 论之,当社会上存有未能让 人众心安意宁之情景或人们 对生命意义与秩序发生混乱 与怀疑时,知识份子将提供 其识见以安顿人心。他们的 识见当然是反映其等之价值 观念:例如自由主义、人文 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皆是,
以企图呈现ー个让人众产生 生命,意义与精神之秩序。
即然知识份子要求企达 其价观念的实践 —— 人人能 得以幸福安顿之理想图,那 么他们肯定会倾向批判的视 度,其想法与社会现状总真 有差误,因为自古以降就没 ー个现实社会是教人满意 的。也因此,知识份子必拥 有康德那ー份“勇气在一切 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他 们一方面依据其底蕴的基本 价值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 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则努力 推动这些价值的充份实现。
或许我们可以举鲁迅为 例。林毓生于《中国意识的 危机》ー书中曾论述道,鲁 迅是ー个纯正的现代中国知 识份子,这是极中肯紫之论 断,我们从鲁迅一生坚持自 己的信誓中确可窥视ー个知 识份子的典范,我们都知 道,鲁迅是通过其尖锐无比 的直笔匕首直指中国传统与 现实的黑暗面,为中国思想 重建的工作奉献。他的价•值 观念极为复杂,这里头主要 呈现了整体性反传统主义、 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及虚无 主义的相交错,他虽然一再 承担着挫折感与深沉的绝 望,但鲁迅仍ー以贯之其为 中国的新生所作之努力。照 他自己所说的,“自己背着因 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
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 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 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尽 管鲁迅在黑暗闸门重压下的 灵魂被撕裂得呈现了痛苦的 张カ,外在也累受压迫,而 他却“偏向黑暗捣乱”。
诚然的,知识份子与价 值观念的奋カ拥护是相系相 连的,所以我们也常称他们 为理想型的“观念人物”, 巴达耶夫所说的“知识阶级 是ー个理想主义的阶级,属 于这阶级的人,全部受观念 的影响,并准备为他们的观 念面对牢狱、苦工及死亡” 似乎就是知识份子的注脚。
当我们在漫议知识份子 自身的功能、命运时,我们 总会心中触感“俱往矣,不 再乎”之叹。中国近代史上 自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第一代现代知识份子 出现以来,再至五四师生的 第2、3代的展续,如陈独 秀、胡适、鲁迅及傅斯年、 罗家伦等,真可谓人才辈 出;后来者也延绵不断,不 计其数。
但马华社会又是怎样的 情况?我们或许拥有林连 玉,但不无遗憾的是这已是 昨日黄花,成为历史的资料 了。0
(许德发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硕士班研究生)
39
吾爱吾乡
志期1512年的马六甲城地形图。
马太甲州名的渊源
.叶瑞生译
马六甲是个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来王朝,尤其是于1400年全 1511年期间。马六甲作为ー个经商中心的盛名远播世界各地。虽然 马六甲马来王朝只存在117年(1394-1511),但其盛名及所带来的 影响却是深远的。
《马来纪年》里详细的记载了马六甲王朝创立初期的历史。另 外,中国及葡萄牙的文献也提供了一些有关马六甲王朝历史的资
40
料。这些文献叙述了马六甲如何开始及何以会沿用这个名字至到它 闻名于世。
《马来纪年》叙述了有关新加坡最后的ー个马来王,苏丹依斯干 达沙(Sultan Iskandar Shah)及其宰相 Sang Rajuna Tapa 的事迹。 _Sang Rajuna Tapa的女儿是苏丹依斯干达沙的宫女,因诬蔑其他的 唇女而被苏丹所弑。由于对苏丹极度的愤怒,于是Sang Rajuna Tapa勾结了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并要求它进攻新加坡。结果,满 者伯夷进攻并击败了新加坡。苏丹依斯达沙和随从们放弃新加坡而 逃到麻坡。到达ー处地时,苏丹决定在该地驻留时,却发现该地有 许多蜥蜴。既使肆杀无数,仍然爬出许多蜥蜴,因此该地後来被命 名为Biawak Busuk (意思是“臭蜥蜴”)〇
苏丹依斯干达也曾经尝试开拓几个地方,但都不成功。他们在 其中一个地方建造城堡,但入夜后,该城堡却变得溃毁,因此该地 后来被称为Kota Buruko于是苏丹依斯干达及其随从们只好继续旅 程直到Sening Ujung (乌仲河)。他们发现那地方极好。苏丹把他的 ー个大臣留守那儿。从那里,苏丹和他的随从步行至靠近泊淡河 (Sungai Bertam)ー带的地方。
有一天狩猎时,苏丹站立于一棵大树下。苏丹的ー只猎狗却被 ー只白麋鹿踢踩于该棵树下,苏丹被这只麋鹿的勇敢深深吸引,并 觉得这地方极好而决定开拓它。于是苏丹问了其随从当时他在该树 底下乘凉的树名,其随从告知说该树是马六甲树。苏丹便以该树树 名,即“马六甲”为该地命名。
有一些历史学者质疑了《马来纪年》里所提到的依斯干达沙 王,即ー个回教名字ひ当时新加坡王还未皈依回教。该国王只在成 为马六甲王之后,即1400年オ开始皈依回教。从葡萄牙及中国的文 献,新加坡王的名字是由拜里米苏拉(Permaisura)所给的。葡萄牙 的文献有时称拜里米苏拉为Paramicura或Permicuri。中国的文献 则把他称为"Pa - li su - la"及""Pai - li - mi - su - la" 〇 布绒阿 迪(Buyong Adil), 一位撰写马来西亚各州历史书籍的马来作家,根 据中国及葡萄牙的文献而选择了 “Permaisura”这个名字,并称谓 马六甲王曾经使用Permaisura Iskandar Shah的这个全、名。《马来纪 年》的作者敦斯里拉让(Tun Sri Lanang),于1612年撰写这本书 时,选用回教名字给于第一个马六甲王,或许是因为他是以回溯的 方式陈述,因此得以选择他所要呈现的景像。
曾著Lendas da India (1551) ー书的葡萄牙作家卡斯巴柯里亚 (Gaspar Correa)指出,拜里米苏拉是一位从爪哇岛逃到马六甲的爪
41
吾爱吾乡
志期1676年的马六甲地图。
哇大臣。当他抵达那儿时,发现那儿已有原始马来人及海人(Orang Laut)的居住区。他在河口的ー个渔村发现那里的人民从事鱼乾的事 务。这些鱼乾售卖给来自外地的商人。由于这个鱼乾的行业而使到 这个村庄渐渐发展、进步起来。这个地方被称为“Malagas”或 “Mulagas”,藉以纪念它作为ー个售卖鱼乾的中心。
《马来纪年》向世界各地叙述马六甲城的繁荣时,常来马六甲经 商的阿拉伯人称这个国家为“ Malakat",意思为各种贸易集中的 地方。也有人称它为“Mulagah”,含有同样的意思。梵文中则有 “Malayakolam"或“Malayaka"的字音,意思为马来人的国家6
在中国的文献里,马六甲被称为“满剌加”。马欢,于!451年 所写的《瀛崖胜览》中指出当时马六甲并不是个拥有政府的国家。 在该地区共有五个岛屿,而马六甲则被命名为“第五岛屿”(Pnlau Lima)〇至到1409年,马六甲成为一个有国王统治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有许多地方掌故。这些地方,有些虽已不存在,
42
没志上年份的马六甲地图。
但却在历史及故事中经常被提及。例如几百年前极著名的狼牙修 (LangKasuka)及Gangga Negara,如今只变成历史名词,因为有关 它们的剩存史料极少,但是有关马六甲的文献却很多,而且许多记• 载是既有趣又有用的资料。
从这些有关马六甲名字渊源的古老故事中,有两个很有趣的方 面,即ー个基于传奇故事,而另ー个则基于历史事实。从既存的记 录所知,“马六甲”这个名字比拜里米苏拉或苏丹依斯干达沙所创立 的王朝名字,更早存在。从到马六甲经商的中国商人的记载中,说 明了一个名为马六甲的五个岛屿的其中一个岛,已有个经商的地 方,“马六甲”这个名字也在志期1324年的爪哇词赋中被提及。另 外,“马六甲”也被记载为ー个于1360年成为暹罗王朝所统治的地 方。阿逸岛(Pulau Air)± (五个岛屿中的其中一个)的经商中心后
43
吾爱吾乡
来迁至海峡人(Callates)或原始马来人居住的渔村的泊淡河口去。这 个经商中心渐渐发展及成名,明成祖也曾到访。
1403年,明成祖登基,为了显耀中国的富强,当时派遣了舰队 到各国要求它们向中国朝贡。被派到马六甲的使者为尹庆。根据尹 庆的报告,马六甲的管理大臣为“拜里苏剌”。
第二个被派遣到马六甲的使节团是由郑和率领,即于1407年。 当时拜里米苏拉已成为马六甲国王。郑和于1409年再次到访马六 甲,并带来许多礼物。之后,即1411年,拜里米苏拉率领了其王子 和大臣们共540人回访了中国。这个皇室访问团受到隆重的款待及 被赠予各式各样的礼物。1412年,拜里米苏拉再次派遣使者带着许 多礼物到中国去。当拜里米苏拉于1414年驾崩时,马六甲与中国的 联系中断了一个时期。
中国的文献描述了当时马六甲的情形。马六甲开始是位于阿逸 岛的ー个买卖中心。那里的地形狭隘及无地可耕种。马六甲被迁到 位于泊淡或马六甲河口的新地方,那里地方较宽广,也有一些农耕 地进行小规模的种稻活动。"马六甲”逐渐成为闻名的港口。商品被 小船从村庄里运载到对岸,并和到来的外商经商或交换商品。这些 出口商品包括锡米、海产及Lignin、沈香木、Kapur baras、蛤、檀 香、象牙、黑胡椒等土产。在这所有的交易中,锡米为货币及成为 估价的单位。
对于马六甲王朝的创立日期,有几个不同的意见。“Lendasou Cronica dos Feitos da India"的作者卡斯巴柯里亚(Gaspar Correia) ,给予了一个相当早的日期,即第8世纪;然而Joao de Barros 却说是在第13世纪;“Decadas da Asia"的作者Diogo de Couto认为应是在第14世纪的上半叶;撰写了 ,* Oud en Njeuw Oost Indien"的荷兰作家及传教士 Francois Valentijn认为应是在 1252 - 1253 年后,而 Paul Wheatley( " Golden Chersonese"的作 者)则认为应是在1370年之后。布绒阿迪(Buyong Adil)以新加坡 早期历史来计算,认为拜里米苏拉是于1394年开拓马六甲,于1400 年期间皈依回教。DeEredia则认为马六甲成立于1411年。Tome Pires则认为拜里米苏拉于1400 -1402年之间开拓了麻坡及泊淡。 从中国所存尹庆使团的文献,提出1403年时,马六甲已是强盛及进 步的经商中心。无论那ー种计算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马六甲于14 世纪末,已开始发展成为经商中心。
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记载是来自托雷米(Ptolemy),他曾给
44
马六甲命名为・* Jerra or Regoi Aurifera"或“盛 产黄金的王国”。托雷 米也常称马六甲为
Aurea Chersonesus" 或“黄金半岛”。“黄金 半岛”的盛名使到它成 为西方列强如葡萄牙及 荷兰的争夺地。
历史已经证明了马 六甲成功从一个默默无 名的村庄崛起,而成为 闻名于亚洲,乃至全世 界的经商中心。它拥有 ー套完善的行政管理系 统,就如“马六甲律 法”及其他文件所显 示。存在了约ー个世 纪,至到151I年的马六 甲马来政府,已是那么 的出名。当室利佛逊 (Srivijaya )及满者伯夷王 朝于14世纪末衰落时, 马六甲就显得更重要
了。马六甲作为ー个经商中心的辉煌时期,使到它成为一股强大且 极富影响力的力量。总共有七位苏丹统治了马六甲,即从拜里米苏 拉或Permaisura Iskandar Shah (1394-1414)开始到最后的苏丹玛 目沙(Sultan Mahmud Shah, 1488- 1511)〇
所制定的法律。
-页,记载了苏丹阿都惹里尔时期 第十五世纪《马六甲律法典》的其中
(译自 Zakiah Hanum 所著的 Asal-usul Negeri-negeri Di Malaysi-a,第五章。)
45
专论
巴贡大坝水力发电
・王维洛
前言
所有关于巴贡大坝工程的重要文 件,比如1983年的工程可行性报告与 1995年批准通过的工程环境评估报告 等,在马来西亚都被列为保密文件。因 此,这个工程所有规划设计都有如在黑 箱中进行,没有透明度,更谈不上公众 的参预。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的不外乎是 下面几个数字:
发电机装机容量 2400 MW
平均年发电量 18000 GWH
工程投资总额 150亿元马币
工程平均每年净收入30亿元马币
从这些数字来看,巴贡大坝工程的 经济效益相当好。但当笔者应非政府团 体的邀请,在1995年4月30日从吉隆 坡飞往砂劳越,欲去巴贡坝址进行实地 考察时,却被砂劳越移民厅官员阻挡, 告之接上头命令,笔者不得进入砂劳 越,为何原因,无可奉告。几日后,砂 劳越州执政党党魁黄顺开医生告诉报 界,笔者的名字三年前就已被列入砂劳
越的黑名单,理由是笔者是个国际著名 的环保分子。环保分子,在这里与破坏 经济的犯罪分子是同义。既然巴贡大坝 工程经济效益这么好,就没有必要这么 躲躲闪闪的,可以理直气壮把一切文件 拿到桌面上来,可以让公众对工程作出 全面的评价,也可以让所有有兴趣的人 士来考察实地,让他们增长见识,但是 巴贡大坝工程的决策者和咨询者却心虚 得很。这只能表明,巴贡大坝水力发电 工程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笔者在此 不讨论巴贡大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而,只讨论上面这四个金光闪烁的数 字。
如果我们把巴贡大坝工程定义为ーー 个系统,这个系统有输入和输出,工程 投资总额150亿元马币是输入, 2400MW的水轮机和发电机也是输入。 工程完工后,平均每年发电18000GWH 是输出,通过出售电能,预计平均每年 净收入为30亿元马币,这是输出。做巴 贡大坝工程可行性的德国专家认为,这 个工程要12年才能完工,马来西亚首相
46
可行研究报告中的咨询错误
要求工程用8年建完,EKRAN计划只 用6年完成。德国专家认为,工程的经 济使用年限为50年,至于位于输入和输 出之间的系统结构,是个黑箱,致于黑 箱内部如何,由于工程不透明,不得而 知。
ー、2400MW的水轮机和发电 机一年最多可发多少电能?
1KW的发电机工作一小时,发岀 的电能为1KWH,日常用语中称一度 电,用户就是按照电表中所显示的数
字,向电カ供给者交付电费。在马来西 亚一度电的价值为0.20元马币。
巴贡水电站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为 2400MW,就让这些发电机一年365 0.每日24小时,一刻不停地运转,那 么巴贡水电站一年最多可以发电
2400MW X 365 x 24 = 21024GWH 也就是210亿2千4百万度电。
但是发电机就象人ー样,不可能一 年365日,每日24小时一刻不停地运 转,而且还要连续运转50年。发电机也 要保养维修,也就是说要休息,根据提
47
专论
供的数据,巴贡水电站平均年发电量为 18000GWH.这 18000GWH 占 21024GWH 的比例,就是发电机在一年中要工作的 时间。
18000 / 21024 = 85.62%
要完成平均年发电!8000GWH的目 标,巴贡水电站的发电机每年要有85. 62%的时间在运转,而只有14.38%的时 间在休息或进行保养维修,这85. 62%又 称为利用系数或利用效率。
巴贡水电站和世界上其它水电站ー 样,受河流流量的年度变化,季度变化
的影响较大,枯水年枯水期和丰水年丰 水期,河流流量相差很大,发电量也相 差很大,巴贡水库虽然属于多年调节水 库,调节性较好,但库容毕竟有限,只 能达到多年不完全调节,发电量还是受 河流自然流量变化影响。因此发电机的 利用系数不可能太高,不可能达到85. 62%〇
二、巴贡水电站的利用系数 85.62%能够实现吗?
•先将巴贡水电站的利用系数和世界 上一些著名的大型水电站作一比较。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巴西和・ 巴拉圭的依泰普水电站,发电机装机容
图中的两边高山顶,就是巴贡水坝的墙项。
量为!2600MW,年发电量为 71000GWH,利用系数为64. 33%。而仍 在兴建之中,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水电站 的中国三峡水电站,发电机装机容量为 17680MW (后改为 18200MW),年发 电量原为84000GWH (后改为 86000GWH)利用系数为54. 24% (为
54%) 〇
世界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电站,发 电机装机容量和巴贡水电站ー样,为 2400MW, 但年发电量仅为 10000GWH,利用系数仅为47. 56% 〇
如果埃及阿斯旺水电站的利用系数 能提到巴贡水电站的水平,那么阿斯旺
工程不必多花分文,每年就可多生产 8000GWH的电能,这样,阿斯旺工程 就不会陷入世界公众舆论批评的中心 了。
如果巴西和巴拉圭依泰普水电站的 利用系数能提到巴贡水电站的水平,每 年就可多生产23500GWH的电能,这 样,巴西也不会欠下一屁股还不清的 债,巴西政府也不必再冻结它那雄心勃 勃的开发水电计划了。
如果中国三峡水电站的利用系数能 提到巴贡水电站的水平,每年可多生产 48600GWH的电能,不费吹灰之カ,就
表ー:巴贡水电站和世界上著名大型水电站的利用系数比较
水电站及所在国 发表机装机容量 平均每年发电量 利用系数
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 2, 400 18, 000 85.62%
中国三峡水电站 17,680 84,000 54.24%
巴西和巴拉圭 的依泰普水电站 12,600 71,000 1^33%
埃及阿斯旺水电站 2,400 10,000 47.56%
:美国大古力水电站 10,830 20,300 21.40%
委内瑞拉古里水电站 10,300 51,000 56. 52%
巴西库图鲁依水电站 8, 000 32,400 46.52%
原苏联萨拉苏申斯克水电站 6,400 23, 700 42. 27%
原苏联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水电站 6,000 20,400 38.81%
49
专论
可得到2.7个巴贡水电站的电能量,这 样,中国政府也不必焚烧三峡工程反对 派的论著了。
如果巴贡水电站的利用系数真能达 到85.62%, EKRAN将在世界大型水 坝建设史上创造ー个伟大的奇迹,而 且,这个奇迹将彻底扭转世界人民对大 型水坝的看法。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巴 贡水电站利用系数85. 62%是个工程咨 询中的一个错误。利用系数85. 62%只 是个理论值,一个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达 到的最大的理论值。
现在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巴贡顼址 处可开发的水能到底有多少?
三、巴贡坝址处可供 开发的水能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因为流水具 有位能。人们利用水能,将位能通过水 轮机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经发电机转 变为电能。水能的功率是由水流的大小 和落差决定的,如式(1):
N = 9.804 X Q X H ( KW)
其中:
N :功率(KW)
Q :流量(立方米/秒)
H :落差(米),也称水头
可见水流越大,水能越大;落差越 大,水能也越大;反之,水流越小,水 能越小;落差越小,水能也越小。修建 高坝发电,就是要获得大的落差,利用 高坝后的水库的大空间来调节水流,但 是要获得水流落差,同样也可以用几个 低坝分级来获得,而不是只筑ー个高 坝,这就是Schiereer教授提出的分级建
几个小水库的方药。
根据1949年至1981年的水文资 料,巴贡坝址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440 立方米/秒,巴贡水库的最高运行水位 为海拔228米,最低运行水位为海拔 175米,水库运行水位的变化幅度为53 米,水库所具有的最大水头为177米, 最小水头为121米。
按最大水头计算,巴贡坝址处的水能为
N = 9.804 X Q X H ( KW)
=9.804 X 1440 X 177 = 2499MW 按最小水头计算,巴贡坝址处的水能为
N = 9. 804 X Q X H ( KW)
=9.804 X 1440 X 121 = 1708MW
50
水库的实际运行水位在最高和最低 水位间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服从正态分 布,则巴贡坝址处的水能为
N = 9.804 X Q X H ( KW)
=9.804 X 1440 X (177 + 121) / 2 =2104MW
直到这里,N都只是理论值。
水电站实际发岀的功率要小于水流 所具有的理论功率,在水能通过水轮机
共有近700平方公里(相当新加坡岛面积的 森林面积将被淹没。此森林具有150万年的 寿齢。
转变为机械能,有能量损失,再经发电 机转变为电能,又有能量损失,从发电 机经变压器升高电压,还有能量损失。
水流在通过拦污栅、进水口、引水管道 流至水轮机,并经尾水管排至下游河道 的整个过程中,水流必定时会产生水头 损失△H,可利用的水头Hn - H - A H,并非百分之百的水流都能用来发 电,洪水时要从溢洪道放永,水库大坝 及水库底漏水,必定时会产生流量损失 △Q,可利用的水流量Qn= Q - △ Qo
通过公式(2)计算可以利用的水能 为:
Nn = 9.804 x Qn x Hn X An x Bn x Cn ( KW)
其中:
Nn :可利用的水能功率(KW) Qn :可利用的流量(立方米/秒)
Hn :可利用的落差(米)
An :水轮机的转换效率(<1) Bn :发电机的转换效率(<1) Cn :变压器的转换效率(<1)
1983年的可行性报告没列明水流量 和水头损失,在此暂认为两者数值较 小,可以不计。可利用的平均流量为 1440立方米/秒,可利用的落差错为 121 - 177米。在泊来斯教授编的水力发 电二书中,给岀了水轮机、发电机和变 压器的转换效率:
水轮机的转换效率:0.85 - 〇. 93 发电机的转换效率:0. 85 - 0.96以及 变压器的转换效率:0.92 = 〇, 975
三者在此均取最大值,即水轮机的 转换效率0.93,发电机的转换效率〇. 96,变压器的转换效率〇.975〇这样,
51
专论
按最大水头计算巴贡坝址处可利用的水 能为
Nn = 9.804 x Qn x Hn x An x Bn
x Cn
=9.804 x 1440 x 177 x 0.93
x 0.96 x 0.975
=2175MW
按最小水头计算,巴贡坝址处可利用的 水能为
Nn = 9.804 x Qn x Hn x An x Bn
x Cn
=9.804 x 1440 x 121 x 0.93
x 0.96 x 0.975
=1487MW
水库的实际运行水位在最高和最低 水位间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服从正态分 布,则巴贡坝址处可利用的水能为
Nn = 9.804 x Qn x Hn x An x Bn
X Cn
=9.804 x 1440 x (177 + 121)/2
x 0.93 x 0.96 x 0.975
=1831MW
水库实际运行水位不可能长期地保 持在海拔228米(最高蓄水位)。在这 个水位,水库的可调节库容已全部被言 用。根据水库的来水和去水情况,可分 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水库的来 水正好等于去水,水库的水位不变,但 是水库的去水量并非一定是水轮机所要 求的流量,如去水量大于水轮机所要求 的流量,那就有一部份水能不能被利 用,白白浪费。如去水量小于水轮机所 要求的流量,水轮机利用不足,利用系 数下降。第二种情况,水库的来水小于 去水,这样水库的水位下降,水头减
小,对发电不利。第三种情况,水库的 来水大于去水,特别是洪水期,来水量 大,这时水库的水位就会上升,致有溢 顶溃坝的危险、如果打开溢洪道的闸 门,使来水正好等于去水或去水大于来 水,这样水库的水位保持不变或下降, 但是流经溢洪道的水能就不能被用来发 电,工程上称为弃水,刹用系数也会下 降。
水库实际运行的水位也不可能长期 地保持在海拔175米(最低蓄水位)。 在这个水位,水库的可调节库容全部未 被利用,对防洪有利,但是由于水位 低,水头小,对发电十分不利。如果水 库的来水小于去水,水库的水位将降到 海拔175米以下。到时所有的水轮机和 发电机都要停止工作,水电站自然无法 发电。
因此,水库实际运行的水位必然在 最低蓄水位和最高蓄水位之间变化,而 且以两者的平均值作准则比较合理。
如果这!831MW的水能都被用来发 电,平均每年可生产1831MW X 365 X 24 = 16049GWH的电能,要比规划 的18000GWH小许多。
四、从水轮机和发电机的 技术要求来分析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巴贡水电站 将装八台大型水轮机,每台水轮机的功 率为300MW, ー共2400MW。水轮机 和发电机的技术数据如表二所示。
52
表二:水轮机和发电机的技术数据
Powerstation Facibiiities
Unit capacity 300MW
Number of units eight
Turbine: Type Rated head Discharge at rated head rated Output ! Speed ,.. Specific Speed Vertical shaft, Francis . 165.4 m 205 cbm / s ' ° 310MW 166.66 / Min , 〔57 。 . 。•ヽ
Generator:
Type Tree 一 Phase synchronous . vertical shaft air cooled
'Rated output Power factor Stator voltage Frequency 360MVA 0.85 18kv , ‘ 50Hz
Transformer:
.Type Indoo, three sing — phase transformer per unit, forced oil circulation and forced water cooling of oil (OFWF)
Rating 360MVA, 50Hz, 18 / 500kV
Switchgear:
Type Nominal voltage Indoor, SF6 gas 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500kv
摘自:巴贡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3年)
53
专论
水轮机的设计落差为165.4米。这 就是说,巴贡水库的理想运行蓄水位为 海拔216.4米到219.4米。这个高度十 分接近最高蓄水位,这样水库剩余的可 调节库容很小,没有许多库容可用来拦 蓄洪水,巴贡水库的防洪目标难以实 现。特别是发生大洪水时,巴贡大坝的 安全就会成为大问题。
水轮机的设计水流量为每台205立 方米/秒,八台水轮机共需流量1640立 方米/秒。而巴贡坝址处的多年平均水 流量只有1440立方米/秒,小于水轮机 的设计水流量。换句话说,就是巴贡坝 址处的水流量不够,巴贡坝址处的平均 水流量只有水轮机设计水流量的87. 8
%,前面已经谈到,功率是水流量和落 差的乘积,现在水流量不足,只有通过 增加落差来弥补,要完全弥补水流量的 不足,落差要从165. 4米增加到188. 4 米。也就是说,运行蓄水位要从海拔 239. 4米提高到242. 4米,但这个蓄水 位已经大大超过巴贡水库的运行最高蓄 水位,并且超过了巴贡大坝的坝顶高程 232米,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说 明了,巴贡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发电机的 容量很大,但是巴贡坝址处的水流不 足,不可能保证这些机器常年满负荷运 行,也不可能保证这些机器在85. 62 %的时间内满负荷运行。
共有十五个原住民村落,一万多人将受到水坝的直接影响。
54
五、 电能输送的损失
电能作为商品,它的出售不是在生 产地,不是在巴贡大坝坝址处,而是在 。消费地实现的。电能从生产地通过输电 线路送到消费地,特别是从砂劳越的巴 贡坝址处,通过架空高压输电线和海地 电缆送到西马来西亚,途中必然有线路 损失。如果输电线路的损失以百分之十 计算的话,那巴贡水电站虽然平均每年 可生产16049GWH,但送到消费地的电 能只有14544GWH罢了。
六、 电能消费需求在 时间上的变化
电能消费在时间上变化很大,有受
季节变化的影响,如农业用电,空调机 用电;有受昼夜变化的影响,如工厂开 ェ,商店开门,电能消费就上升。エ厂 商店下班关门,电能消费就下降。晩上 天黑,家庭用电增加,但夜深人静,大 多数人都进入梦乡之时,电能消费又大 幅度下降,电能难以储存,因此电能的 生产只能适应电能消费,否则就是生产 再多,也只是浪费。况且电费收入的多 少,是按用户的电表计算,按消费多少 计算,而不是按电厂发了多少电来计 算。
图ー是1993年马来西亚电能消费 在ー天中的变化。高峰用电量约为 5600MW,高峰用电时间为上午11时,而 西马来西亚当时的供电能力为7319MW, 比高峰用电量还要高出3〇. 7% (1995年
图一:1993年马来西亚电能最高消费在一天中的变化
摘自:国能1993年度报告
55
专论
的高峰用电量约为6000MW!而供电能 カ约为9000MW)〇因此,国能的官员 很有信心地说,西马来西亚近期内不会 出现电能短缺的问题。西马来西亚低峰 用电量3300MW,低峰用电时间为清晨 3至5点,低峰用电量仅为高峰用电量 的58.9%,为供电能力的45.1%〇
如果让西马来西亚的7319MW的发 电能カー年一刻不停地运转,ー共可发 电 7319MW X 365 x 24 = 64114GWH,
但事实上,1993年西马来西亚发电 量为29132.8GWH,实际的利用系数只 有 29132. 8 / 64114 = 45.44%
不是国能不想提高发电机的利用系 数,而是利用系数的提高受到电能消费 变化的限制。比如国能在1995年提出的 在用电低峰时采用优惠的价格,目的就 在于提高低峰时的用电量,削减高峰时 的用电量,以提高发电机的利用系数。 如果国能有能力把目前的利用系数45. 44%提高到巴贡水库利用系数的水平 85.62%«那么国能就可以在不增加任何 资本和设备的情况下,将1993年的发电 量增加至88. 42 % ,那发电量就不是 29132. 8GWH,而是 54895GWH0 但是 国能要将发电机的使用功效率提高到 85.62%,在目前的水平下,是件根本不 可能的事件。
若将国能1993年的发电能力和发电
巴贡水坝淹没之地的森林生态至今仍未为人们所 了解(未作过研究工作)〇许多具有科学、教 育、医疗价值的各种生物,可能就此一去不返。
量与规划的巴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和发 电量作一最简单的对比(见表三),就 可以清楚地看出,巴贡水电站的平均每 年的发电量18000GWH是个夸大的数 字。把国能1993年发电能力和发电量都 换算成10〇,则巴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 只有国能1993年的发电能力的32. 79 %,而发电量却是国能的61. 79%〇如 果说巴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的使用效率 也只能达到西马来西亚1993年的水电 平,巴贡水电站的2400MW的发电能力 只能发岀 2400MW X 365 x 24 x 45.44% =9553GWH
这与阿斯旺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10000GWH十分相近。
表三:巴贡水电站与国能1993年的发电能力、发电量和净收入的对比
国能1993 巴页水电咕 旭若相比
!发电机装机能力 7319MW 2400MW 100.0〇: 32.79
发电坦 2S132GWH 18000GWH 100.0〇: 61.79
净收入 19.817 亿 30亿・ 100. 00: 151.39
56
七、发电厂间的分エ
为了适应电能消费在时间上的变 化,不同的发电厂,各个发电机组都担 当不同的供应任务,有的负责供应基本 负荷,有的负责供应高峰负荷。担当基 本负荷供应任务的发电厂和发电机组的 利用系数就高,而担当高峰负荷供应的 发电厂和发电机组的利用系数就低。ー 般来说,核电站担当基本负荷供应任务 为多。火力发电厂也多担当基本负荷供 应任务,但火力发电机的开动和关闭受 限制,不如水电站灵活,所以水电站的 任务,特别是有调节功能的水电站(建 有大型水库),多为满足高峰负荷的要 求。这样水电站的发电机的利用系数就 很低。只有一种水电站,它们建在自然 河流上,不建大坝水库,只靠自然流发 电,这类水电站的任务就在于担当基本 负荷的电能供应。西马来西亚正在兴建 的柏高水电站,其任务就是满足高峰负 荷的要求。这种发电厂之间的分工也就 决定了调节功能的水电站的发电机组的 利用系数比较低,更不可能达到85.62 %〇
ハ、巴贡水电站每年30亿元 马币净收入从何而来?
巴贡工程的产岀是电能,巴贡工程 通过出售电能来归还贷款的本息,巴贡 工程通过岀售电能来获得盈利。根据公 布的数据,巴贡水电站每年净收入为30 亿元马币,而这30亿元马币的出发点 是,巴贡水电站平均每年发电量 18000GWHo
如果巴贡水电站平均每年发电 18000GWH«这些电全部都卖完,输送
电线没有线路损失,用户不管白天黑 夜,不管工作日还是假日,不管营业还 是关门,巴贡水电站发多少电,就用多 少,这样平均每度电最起码要获得净收 入:
30 亿元 7 18000GWH
= 0.1667 元= 16.67 分/KWH.
国能1995年的电价如下(1993年的 电价与此同):
种类 每单位平均价格
家用 2〇, 68 分
商用 22.49 分
ェ业 15.98 分
矿业 13.50 分
公共灯光 18.63 分
平均 20.03 分
摘自:马来西亚日报,1995年5月6日
为了将问题简化,这里按平均每度 电20分计算,这电价中包括了二大部 分,发电成本和净收入。电价减去发电 成本,就是卖电的净收入,发电成本中 又包括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电的燃 料费,另一部分是机械维修、线路维 修、管理运行和人工等等的费用。国能 1993年共发电29132.8GWH,税前的总 收入为19.817亿元马币,平均每度电的 实际净收入为19. 817亿元/ 29132. 8GWH = 6.8 分 KWH 〇
国能发电以火力发电为主,平均每 度电的燃料费为6分,管理运行修理费 用为7. 2分。巴贡水电站发电不需要燃 料费,平均每度电的净收入可达6. 8分 + 6分= 12. 8分。这与前面谈到的每度 电所需创造的净收入16.67分,相去较
57
专论
远。以平均每度电可获取的净收入12.8 分计,18000GWH电能可获得净收入为 12. 8 分 / KWH X 18000GWH'= 23 亿 元马币,而不是30亿元马币。
前面已经谈到,巴贡水电站平均每 年的发电量不可能达到18000GWH,因 此巴贡工程不但实现不了净收入30亿元 马币的目标,连23亿元马币的目标也达 不到。
就是巴贡水电站平均每年的发电量 按16049GWH计,考虑到输电线路的损 失10%,可以卖出的电能最多只有 14544GWH.净收入为18.6亿元马币。
如果巴贡水电站的利用效率达到巴 西依泰普水电站的水平,平均每年的发
电量为13455GWH,净收入为17. 2亿 元马币。
如果巴贡水电站利用效率达到中国 三峡水电站的水平,平均每年的发电量 为!1353GWH.净收入为13.4亿元马 币。
如果巴贡水电站的利用效率达到埃 及阿斯旺水电站的水平,平均每年的发 电量为10000GWH,净收入为12. 8亿 元马币。
如果巴贡水电站的利用效率与西马 来西亚1993年相一致,平均每年的发电 量为9553GWH.净收入仅为!2. 2亿元 马币。
58
从此可看出,如果巴贡水电站每年 发不了 18000GWH,就得不到30亿元 马币的净收入,马来西亚的电费价格为 20分,在这个价格水平下,平均每度电 也不可能获得16.67分的净收入,所以 巴贡工程每年30亿元马币的净收入是不 可能实现的。按照每度岀的电能的价格・ 为20分计,水力发电每度出售电能的净 收入为12.8分,巴贡工程每年的净收入 在12.2亿元马币到17.2亿元之间。
将巴贡水电站与国能1993年的收入 再比较一下,巴贡水电站的发电机装机 只有国能的32.79%,发电量为国能的 61. 79 % ,净收入却为国能的151. 39 %〇巴贡水电站的每MW发电机装机每 年可获得净收入1.25百万元马币,而国 能的每MW发电机装机每年仅可净收入 0.27百万元马币,两者相去甚大。不是 国能无能,就是巴贡水电站在吹牛。
九、巴贡工程的投入与 产出分析
巴贡工程的总投资为150亿元马 币,这是投入,工程完工之后,每年净 收入为30亿元马币,这是产出,由于巴 贡工程总投资150亿元马币未将投资的 利息计算在内,同时也没有说明这150 亿元马币是1993年的价格,还是工程开 工时的价格,或者工程完工时的价格, 这就给工程经济评价带来困难,但是还 是可以依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最有利和 最不利情况下的工程经济效益。
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巴贡工程需 十二年完工。按马来西亚首相的说法, 巴贡工程只需八年完工,但按EKRAN 陈伯勤的计划,巴贡工程只需六年就可
完工。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工程经济 使用年限为50年。如果工程总投资150 亿元马币是工程完土时的价格,工程的 经济使用年限50年,巴贡工程的内部利 息乃为:
(1+p)so 一 1
150 = 30 X ---
(1 + P)50 X P
其中P为工程内部利息,为20%。
59
专论
如果工程总投资150亿元马币是工程开エ时的价格,工程只需要六 年,工程的经济使用年限为50年,则巴贡工程的内部利息为:
(1+P)56 一 1 (1 + P)6 - 1
150 = 30 X (--------------)
(1 + P)66 X p (1 + P)6 X P
其中P为工程内部利息,为!0.8%〇
如果工程总投资150亿马币是工程开エ时的价格,工程需要八年,エ 程的经济使用年限为50年,则巴贡工程的内部利息为:
(1 + P)68 - 1 (1 + P)8 - 1
150 = 30 X (--------------)
(1 + P)58 X P (1 + P)8 X P
其中P为工程内部利息,为9. 5%。
如果工程总投资150亿马币是工程开エ时的价格,工程需要十二年, 工程的经济使用年限为50年,则巴贡工程的内部利息为:
(1 + P)62 一 1 (1 + P)12 一 1
150 = 30 X (--------------)
(1 + P)62 X P (1 + P)12 X P
其中P为工程内部利息,为7.9%。
如果把巴贡工程的经济使用年限从 50年提高到100年,工程的内部利息变 化不大。
工程内部利息,可以成为评价工程 投入与产岀关系的指标,如果工程投资 的贷款利息高于工程内部利息,则工程 的投入大于产出,工程的经济效益为 负;如果工程投资的贷款利息等于工程 内部利息,则工程的投入等于产出;如 果工程投资的贷款利息小于工程内部利 息,则工程的投入小于产出,工程将带 来经济效益。因此,工程内部利息越高 越好。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工程总投 资150亿元马币是工程开工时的价格还 是工程完工时的价格,是关键问题之 —〇如果150亿元马币是工程完工时的 价格,则工程的内部利息高达20%,エ
程的经济效益相当好,因为工程投资的 贷款利息不可能高达20%〇如果工程总 投资150亿元是工程开エ时的价格,エ 程的内部利息则大幅度下降,而且工程 的内部利息与工期的长短有关,工期越 长,工程的内部利息就越低,对工程经 济效益评价不利,反之,工期越短,エ 程的内部利息就越高。工程的内部利息 在7.9%到10.8%之间。工程是否有经 济效益,取决于工程投资贷款利息的高 低。
在上面的章节中,已经指出了巴贡 工程每年的发电净收入30亿元是不可能 实现的,其每年发电的净收入只在12.2 亿元到17. 2亿元马币之间,与预计的 30亿元马币相差好远,那么巴贡工程的 实际内部利息又是多少呢?表四列出了 在各种可能情况下的计算结果:
60
表四:巴贡工程的实际内部利息计算
毎年 净收入 (马币) 总投资 1:程完1: 时的价格 总投资 1:程开1:时的价格
工期ふ” 工期ハ・ 十・年
利用系数如依泰普水电站, 平均每年的发电量为 13455GWH 17.2 亿 11.4% 7.3% 6. 6% '5.6%
利用系数如三峡水电站, 平均每年的发电量为 11353GWH 13.4 亿 8.8% 6. 〇% 5.4% 4. 6%
利用系数如阿斯旺水电站, 平均每年的发电量为 10000GWH 12.8 亿 8.4% 5.7% 5.2% 4. 5%
利用系数如西马来西亚1993 年平均每年的发电量为 9553GWH 12.2 亿 7.9% 5.5% 5.0% 4. 3%
表四中的结果表明,巴贡工程的实 际内部利息在4. 3%到11. 4%之间,而 且很可能在4. 3%到7.3%之间,如果エ 程投资的贷款不是优惠的贷款(如世界 银行优惠贷款或是西方国家资助发展中 国家的优惠贷款),而是一般的银行贷 款,则贷款利息都要超过巴贡工程的实 际内部利息。这样,巴贡工程的经济效 益就为负。如果巴贡工程的投资来自马・ 来西亚退休基金,贷款利息要比一般的 银行贷款利息为低,但是也要高于巴贡 工程的实际内部利息。
十、总结
巴贡水电工程所有规划论证设计都 在黑箱中进行,没有透明度,十六个非 政府组织1994年的公开信中要求公布有 关巴贡水电工程的有关报告,可是至今
这些可行性报告和环境评估报告还是被 当成保密文件冷藏起来。如果巴贡水电 工程的经济效益真能象所宣传的那样 好,就完全没有必要封杀信息。
事实上,巴贡水电工程的谄询中存 在着许多严重的错误。
1. 巴贡水电站处的实际可利用的 水能为1831MW,而谄询中提供的只是 理论最大值。这个理论最大值只能在书 本上实现,在水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不可 能实现。
2. 巴贡水电站处的平均流量只有 水轮机所需的87.8%,要弥补流量的不 足,就只有加高水库的蓄水位至海拔 239.4米,而水库的坝顶高程只有232 米,因此,巴贡水电站的发电目标(平 均年发电量18000GWH)是不可能实现 的。
61
专论
3. 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巴贡水电 站发电机的利用系数为85. 62%。这个 利用系数是不可实现的,首先是水力发 电受到自然流量的制约,特别是在洪水 期,婁放弃一大部份水能,在枯水期要 满足下游流量的需要。其次,发电量是 受消费的制约,特别是电能消费的时间 上的变化。第三,水电站的利用系数也 受到电厂分工的制约,有调节功能的水 电站往往担任提供高峰时的电能供给任 务。何况,发电机还需要维修保养。
4. 与世界上其他水电站的比较来 看,巴贡水电站发电机的利用系数85. 62%也是大大夸大了。人们可以请教世 界上任何一位中立的电能专家,请他们 论证ー下,巴贡水电站发电机的利用系 数是否有可能达到85.62% 〇
5. 巴贡水电站处的流量不足,水 电站的利用系数不可能很高。这就决定 了巴贡水电站平均年发电量只可在 9553GWH到13455GWH之间,而每年 的发电净收入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下只在 12. 2亿元到17. 2亿元马币之间,决不 是30亿元马币。
6. 由于巴贡水电站平均每年发不 了 18000GWH的电,净收入也达不到
30亿元马币,巴贡水电站的投入和声出 之间的关系就发生变化,巴贡水电站的 经济效益就需要另作评价。
7.巴贡工程的内部利息在4.3 %到11.4%之间,而且极有可能只在4. 3%到7.3%之间。从此可以推断,巴贡 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不好。
工程咨询中的错误,这就是巴贡水 电工程至今不敢公布可行性报告和环境 评估报告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巴贡 工程的社会、生态及环境效益不好,但 许多人认为巴贡大坝工程是个大电库, 是个大金库,工程的经济效益好。但事 实上,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不好。巴贡大 坝水电工程就应立即停エ下马。孙子兵 法说,非利不动也。所以巴贡大坝水电 工程应邀请国际上的专家再作可行性研 究。裁
(编者注:王维洛博士为中国水利专 家,现任教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1995 年4月30日,他拟前往巴贡水坝坝址作 实地考察,不被砂劳越政府允准入境, 因此,在雪华青的安排之下,他在吉隆 坡发表了一场有关巴贡水坝之演讲。本 文为其讲稿。)
革命不是ー个权カ推翻另ー个权カ的时刻,它是一个漫长的放弃权カ 的运动。没有任何东西担保革命会成功,但也没有任何东西能说服我们相 信失败是命定的。
〜萨持〜
62
《经济问题评论》
我国知名的经济问题专栏作者与时评 家张灿泉,最近整理卅多年来在华文报章 与杂志上所发表的经济问题专论与国内外 时事评论,交由华资中心分类编辑成单行 本出版。这即是张烂泉《三十年评论系 列》,其第一本《经济问题评论》,现已 面市〇
《经济问题评论》收录31篇经济问题 专论,论述的问题与涵盖面非常广泛,段 有专注于国内的经济资源与经济发展情 况,也涉及本区域与国际性的经济课题。 张灿泉立论的观点,具有独特性,分析的 脉络纵横交错,而且联系于特定区域的历 史与地理因素。阅读张先生的这些评论文 章一举三得,可以获得经济領域之外的知 识。
本书订价RM2〇. 00
会员购买,优待折扣30%〇
华社资料研究中,〈出版
华巫文化交流
西化土生华人与马来文
・杨贵谊
書巻翻建文学系列引言
从这一期鈴始r本刊将於此栏目刊登一系列介绍客岩翻译文学之 交章,并把野令索裁魏名;あ岩番翻译詳学系列,由本国籌各野i来语 文学者杨贵谊先生虞稿。
容崙(Bる盘・條方我国华族的漢族群,是我国历史上华遊交融的 特殊社群。在语文上,容善不只在日常生活上所用的语菖受劉马来 语的极大影俯,他倡甚至自创ー套独特的马来语文,并以此翻:译了 许多中国的经典文学著作,为华巫文化交流掀开历史性的一页,其 员献应受到肯定。
对於这个系列文章的内容、史实,甚至是作者对答春这个社群 所下的定义,容或有待进ー步讨论及研奔的地方,我们欢巡鎂者投 稿或来函回应〇
编辑部
64
一、土生华人?容容?
新马的人口是由马来人、华人、印 度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民族社 会。在华人的族群当中,除了有祖籍的 区分外,根据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又有 土生华人和新客华人之分。
谁是土生华人? 土生华人与新客华 人有何区分?广义的看法是:丸在海外 土生土长的华族后裔,都可称为土生华 人。由此推论,有土生华人的存在,必 然就有非土生华人的存在渊源。道理很 简单,没有非土生华人充当开路先锋, 土生华人岂能从天而降?然而为了使两 者的身分有个明确的区分,学者们把那 班非土生土长的新来华人移民称为新客 华人,以资鉴别。
土生华人,马来语叫做Cina Per-anakan,即土生土长的华人之意,也作 Cina Selat,英文叫 Straitsbom Chinese, 即海峡出生的华人,简称海峡华 人。而新客华人则叫做Cina Totok,或 者 Cina Singkeko
可是新马的人谈到土生华人时,往 往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是专门指那些与 土著有混合血统的特殊身分、具有浓厚 西方文化教育和思想背景的土生族群而 言,并不包括那些出身华文教育、比较 倾向东方文化,但也是土生土长的华人 族群在内。不仅如此,他们还为这种特 殊身分的族群取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称 呼,管他们叫答答(Baba) 〇
在一般人的观念上,土生华人和容 容似乎已被当成同义词来使用。但严格 说起来,笼统地用容容来概括土生华人 这个广大族群的身分是不恰当的。尤其 是在今日我国华族人口当中,绝大部分
都是属于土生土长的身分,答答在他们 当中只占少数的人口罢了。何况容答以 外,还有娘惹的存在呢!
与娘惹的来源,可以从字面上追述。 “皆’字原来是由“山”和“合”这两个 汉字结合起来的双联造字;是根据马来 语baba这个据说是根源于土耳其语的词 儿音译而成。这里的山,指的是山地民 族,即土著。早年那些与山地民族的妇 女结合、或叫通婚的华裔(可能土生 的,也可能是非土生的),他们传下的 混血后代,男的被称为答容。而女的 呢?不能叫答答了。不信的话,你试在 公开场合指着ー个带有混合血统的女性 土生华人说:她是答答。听的人不是投 你一笑,就是会说你阴阳不分。这类女 性的正确称呼是娘惹,也是由马来文 Nyonya直接音译过来的。
社会实践的惯用性往往也成为语言 规范标准的考虑因素,只要人们在观念 上能够理解并接受容答这个用词是包含 男女两性的身分在内,那倒也没有什么 不妥的地方。比如马来报章上经常出现 有如meja solek baba之类的文字,依字 面的含意是“答答梳妆台” 〇明明梳妆 台这类器具是女性用的,偏偏要说成是 男性的属物。难道女性在这个族群里的 地位真的显得那么渺小,以至连土生华 人妇女用的梳妆台,也须突出男性的本 质,说成是“容容梳妆台”,舍弃“娘 惹梳妆台”的正确说法。
了解个中含意的人看起来,很自然 的会把答答这个原来只代表男性一方的 用词转成包含女性在内的土生华人的概 念,这就是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惯用性 所产生的作用。但对不知就里的人来 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65
华巫文化交流
.因此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 困惑,根据容答与娘惹的一般教育背景 给他们带来的浓厚西化生活方式,以及 这个社会阶层的思想倾向,“西化土生华 人”这个称呼也许是最能反映这个少数 族群的本质。何况是土生华人当中,除 了他们之外,还有出身华文教育、偏重 华人传统文化生活,占人数众多的“汉 化土生华人”呢!
二、西化土生华人的语言特征
提到新马的西化土生华人时,•人们 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在西马的马六甲、 槟城和新加坡的华族社会中,有一种生 活习俗过得既像马来人,文化上保有一 定的华人传统色彩,但思想上却倾向西
方物质文明的这个族群。
你说他们是华人,但除了华族的某 些方言,如福建话和潮州话之外,他们 绝大部分是不谙华文。在他们的群体 中,尤其是女性,难得见到有几个是通 晓华文或对华文有特殊兴趣的成员。以 过去的情形来讲,英语是他们为子女选 择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家庭生活或 社交场合,他们宁可舍弃亿万人口通用 的普通话,即华语,而选择那种不是纯 正的所谓土生马来语(Bahasa Melayu Peranakan),或者答・答马来语(Bahasa Melayu Baba),作为彼此之间的沟通 媒介。尽管如此,马来人却把这种语言 当作是巴刹马来语(Bahasa Melayu Pasar),也就是不合标准的马来语来看 待。即使他们会讲ー些变了腔的华族方
容昏为大马华人之次族群,其 文化是华巫交融之产物。
66
言,那顶多也只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 辅助语的次要角色,对传播或推广华语 的工作是无济于事的,特别是在英文教 育发展占优势的社会里,华文对他们来 说是完全失去魅力。
三、大局已失,
难有抬头的机会
只有在无可选择的客观压カ下,如 今日的马来西亚,由于受到国内国民教 育体制发展影响的结果,殖民地时代留 传下来的英校已不复存在,所以他们除 了直接选择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 民学校之外,有一部分却倒回来选择以 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校,包括华小和 华文独立中学。究其因,据说并不是因 为他们向往华文,主要还是因为华校是 采取多种语文教学政策,当今华校的英 语水平普遍比国民学校高的缘故。然而 不论从哪ー种家庭背景出身的子弟,一 旦进了华校,除了可以吸收他们心目中 的较高英语教学的实惠外,也自然地增 进了华文这门宝贵的语文知识。从而改 变了一部分西化土生华人子弟长期以来 不谙华文的局面。
而那班选读国民学校的土生华人后 裔,在他们的族群中,虽然多少还保留 ー些在西化土生华人中所通用的非正统 的马来语,就是上面提到的土生马来 语,可是这种特点已经随着社会的转变 而日渐式微。
总之,不论是出身华校或国民学 校,凡是受过独立后新国民教育政策熏 陶的年轻一代的土生华人子弟,他们所 吸收的已经是正统和标准的马来语知 识,再也不是那种被形容为像巴刹里那
寄容的婚礼保持浓厚的华人传统。图为昏昏新房 布置。
么混杂的独具一格的马来语了。
同样的情形,在一般的西化土生华 人社会里,随着马来语的日渐推广,他 们的马来语水平也跟着普遍提高。,就以 他们拿手的 Pantun Dondang Sayang (民谣的ー种)的创作为例,根据近年 来出版的ー些作品内容所反映的,不论 是拼音或用词,都有显著的进步,已逐 渐采用标准马来语来创作了。
土生马来语在马来西亚西化土生华 人社会中的黄金时代,由于受到新的环 境和语文教育政策的冲击,以及面对标 准马来语的被积极提倡,别说是重新抬 头,恐怕连生存的机会都已发生动摇 了。
四、马来语知识每况愈下, 缺乏接班人
新加坡方面,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 制度的特殊,情况完全不同。这里年轻 ー辈的西化土生华人,别说是正统的马 来语,就是对他们祖先所操的土生马来
67
华巫文化交流
语都显得非常陌生。远的不谈,就以我 的许多西化土生华人家庭的邻居为例, 他们几乎已经沦为单语的家庭。除了少 数成员能讲一点华族的方言之外,英语 成为祂们日常生活上的惟ー沟通语。
我发觉,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急剧 转变带来的压カ,加上在现实生活中遇 到的困难和经验,有部分家长开始体会 到他们过去所持有的狭隘语文观念有弱 点,于是他们之中有部份开始鼓励他们 的子女要学点华文。实际的收效如何, 有待客观的进展及他们的努力程度来验 证,至少暂时的表面现象是如此。
至于他们对土生或现代马来语知识 的掌握,坦白的说是每况愈下。虽然近 年来有个别的答答。如Felix Chia等 人,曾经尝试重整旗鼓,以土生马来文
其中一本由答容魏天福所翻译的中国 文学著作〇
写过几本剧本,如《老夫少妻》、《选媳 妇》等,而且还搬上舞台。我曾经去观 赏过类似的演出,发现观众的反应并不 太热烈,大部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 人缺乏兴趣。
还有他们设在如切区附近的文化活 动大本营,Gunung Sayang 1如今除了 几个前辈收授几个年轻门徒传授他们的 拿手艺术创作Pantun Dondang Sayang,以及偶尔在公开场合表演之 タト,如几年前在口述历史馆里的演唱, 平时难得见到他们的公开活动。致使这 个曾经为传播西化土生华人特殊文化而 •蓬勃一时的机构,由于吸引不了年轻ー 代的兴趣,缺少接班人而显得格外冷 落。
但无论如何,西化土生华人在新马 的马来语言发展史上,确曾留下一段几 乎即将被人们遗忘了的辉煌史迹。本系 列接下来将给各位介绍在这段历史中, 西化土生华人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在马 来人本身还处在探索自己的语言阶段 里,就利用独创一格的土生马来语进行 创作,并且翻译过大量的中国文学作 品,为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工作立下光 辉的ー页。•
68
公民社会与国家机%, 特辑(一)
•祝家华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名词在中丈世界里是晩近オ出现的, 但是在西文来说,己是一古老的吟题,因此,中文文献常有民问社会或市 民社会的译法,这三个词或多或少包含了 Civil Society的ー些内容猝由此 可以想像Civil Society丰富的内容,选择“公民社会”来翻译Civil Society «只是比较配合中文和大马的习惯用法,使其更易于接受。
首先是想为"资料与・研究’’学术游区组稿,オ枸思了 "公民号会与国 家机关”的主题,后来因缘成熟オ发展成主办研讨会。我们共有六爲学术 论丈和四篇徐令-短论。学术论文将分两期处理!短论和研讨会的评论文字 将会在下期另行刊登。我们有计划将来再结集出版成专书,因此希望读者 对此主题能有进ー・的评论和回应・丰富专书的内容与爲幅[,
关于“公民壮会”和“国家机关”(the State)的讨论,我们不采取 什么特定的立场,只是希望它能变成剖析社会国家有效的王要概念。掌握 正确的概念与方法是7解人类社会的开始.让我们蹭出笫ー步吧°
69
学・术・特・区
--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 『厩』的制衡与『感』的失落
•安焕然
激情与无情的大选刚过,或许是可 以预知的战果,“反对”党重挫;尤其是 民主行动党,选后之自我批判的内在挣 扎,是难以避免了。建国以来,我国 “反”的政党政治,对长期把控国家机 关的国阵而言,不同程度上多少有著其 对抗与制衡的作用,以致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初反对党阵营势カ之空前大联 盟,企图形成“两线政治”,不少人对 大马的政治生态之变迁,寄予相当的厚 望。然而从上届到本届的大选,“两线 制”似乎未发挥多大效应,甚至在大马 经济一片繁荣喜悦中,“反对”党的 “反”的内涵,也顿而变得空洞,缺乏 说服カ,就更遑论什么反对阵营的整合 问题了。是否我们不再需要“反”的发 展空间,是否“反”已失落?
有关大马政治反对势カ之研究,近 来祝家华已有相当精辟的解构分析(祝 家华,1994),於兹不多作赘述。惟大 马“反”的制衡与失落,不可忽视的是 在于我国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种族关 系以及政治经济发展与国家机关之间的 互动所致。探讨这些面向,或许另有助 于了解我国反对势カ之特质及其与国家 机关的互动关系上之意义。
ー、大马国家机关与经济发展
纵使有学者以为,我国的政治发 展,是ー种“信托制度"(Trusteeship) (Ozay Mehmet, 1987),抑或“种族威权 民主国家”(祝家华,1994);或是“霸 权集团”(陈允中,1995: 9-13)的政 治体制,以为这样的政治体制发展已逐 渐出现“监守自盗”或政商挂勾的“巫 统商业王朝”的金权政治泛滥之恶质化 局面(Ozay Mehmet, 1987J埃得蒙,
70
反对党此次大选的重挫,是否代表“反”已失落?
1991) 〇但总的说来,以上论说主要是 针对马来新兴精英集团,以执政党老大 哥(巫统)的地位,而主控国家机关的 运作及壮大其权カ,所推行的ー种“自 上而下”的信托制,带有威权(或霸 权)、种族色彩,所产生的不公平之批 评。
但是若从大马的政治经济发展上 看,这种主控和强化国家机关,“自上而 下”的政治体制,实有著其特殊的历史 因缘。我国是从英国殖民者手中,以和 平的手段,而建成的国家。建国之初 (1957-1970),我国的总体经济还有所 成长,1960年至1970年的平均每年 GDP的成长率达6. 5%;农业发展之净 产值年增长率也从1961 - 65年的4%增 至1966- 70年的5.3%(谷源祥,1984: 16)。但我国之经济结构基本上仍维持 在“殖民地格局”的型态。至1970年, 各项产业资产所有权,外国(主要是英
国)资本家占有60-70%以上的股权, 仍主控著我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华商占 有20-25%,唯马来人仅在0.3-2%的 狭隘空间苟存(颜进发,1989: 53) 〇此 时期大马的国家机关(the State)是采取 放任自由经济政策(Laissez-faire),与 外资、华资保持各项政经协议 (bargain);相对地国家机关缺乏ー强有 カ的领导中心,且干预能力有限 (Cheah, 1984: 91; Jesudason, 1990: 52) 〇 然而这样ー个可算是妥协或“自由”经 济市场的发展结构,乃使我国仍停留在 殖民地格局的生产关系,无法摆脱国际 经济依赖体系下被剥削的边陲地位。
“殖民地格局”的经济不合理发展, 使新兴的马来精英乃强烈要求执政政府 应增强国家机关的力量,以扩大对经济 的干预度。而华商,当时虽不完全是大 马经济的主控者,但由于其在英资与马 来人之间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最
71
易让马来人感到华商具有经济剥削的特 质,其“贱民情境”(Pariah Situation) 使华人在争夺市场经济资源上成为种族 斗争的代罪羔羊(安焕然,1995: 27) 〇 因此1969年的513事件,玲其说是大马 种族矛盾紧张对立的结果,不如说是新 兴马来精英开始向华人资产阶级,甚至 包括外商在内,进行反击,换言之,即 是重新分配国内市场资源尖锐化之结 果;文化与种族冲突或许只是表面现 象,潜在之政经资源分配可能才是重点 之所在(陈志明,1990) 〇 1970年以 后,透过巫统的权カ斗争,温和保守的 旧马来领导层失势,新兴马来精英崛 起。随“新经济政策”之推行,强调通 过国家机关这部机器的把控,以强有 力,自上而下的“信托制”型态,干预 与独占市场,同时参与经济活动,致カ 于扶植以马来人为重心的“国家资本主 义”的发展型态,以期摆脱殖民地格局 之桎梏,提升国民经济自主性之地位, 进而企图增强马来人资产阶级之势カ。
也的确由于新兴马来精英把控国家
英殖民经济格局予人华商掌握国家经济的错 觉,而以务农为主的马来人为受剥削者。
机关,公共机构的设立,发展国营企 业,国家机关的大力支援,进行国家整 合,加速国家资本累积,纵使在某种程 度上是压抑了华资的正常化发展,以及 施行上的种种偏差,而有其垄断性过高 (如国营企业的发展)和非竞争性的保 护伞特质(如给予马来人过多的特权及 呵护),使国家发展上受到相当的局 限。但若从整体而言,1970 - 1980年 间,大马的年均经济成长率、国民生产 总值以及国民年均收入,都呈增长之趋 势;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透过 国家机关的强化及干预市场经济,也的 确从外资手中夺回不少的经济资源,国 家经济自主性提高,从而减弱对外国经 济势カ的依赖(宋镇照,1994: 166 - 171, 192-197)〇虽然在80年代初中期,受 到当时全球性经济萧条影响,尤其是初 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加上国家机关 财政的过度扩张,造成财政赤字危机 (Jomo, 1989:5;颜如玉,1987: 112), 但我国国家机关也能因应时局,致カ发 展出口导向型制造エ业,并进行国营企 业私营化政策,一方面引进外资,一方 面国内新兴资本家(尤其马来资本家) 势カ更为茁壮,以致达致近几年来的经 济“奇迹” 〇因此我国的国家机关之愈 形强化及巩固,就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 贡献而言,我们应该给予其某种程度上 的正面评价。
二、大马国家机关与社会阶级 及种族间之关系
言及大马的反对势カ,一般会以社 会阶级,或以种族关系来作诠释。但是 我们会发现它很少会是ー个纯阶级性, 或是纯种族性的问题。
就国家机关与资产阶级而言,从某
72
个角度看,它是ー个马来新兴官僚资产 阶级与国家机关的结合模式,我们可称 之为Ali - Mara模式。马来精英与拥有 政治权力的官僚领导阶层,他们透过国 家机关,作为马来族群的信托代理人。 打着“为争取马来民族利益”的口号与 意识型态,透过国家机关之干预及扶 植,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遂而产生 ー批“马来新兴官僚资产阶级”政商联 结的新贵阶级。此种新贵阶级,或许就 是首相马哈迪当年在《马来人的困境》 ー书,所期望具有新思想及经商理念的 马来人“百万富翁”的理想之型塑;但 它也是被ー些学者所指责批判之“巫统 商业王朝”的政商阶层。
但是,不应忽视的是,外资及大马 华人资本家,也与马来官僚资产阶级所 主控的国家机关进行结合,即所谓Ali-John与Ali - Baba模式。虽然那是新经 济政策推行后,外资与马华资本家为求 自保与发展,不得已所采取的结合方 式。惟整体而言,以国家机关为主导机 构的经济策略,实际皆使马来人、华人 和外国的各资产阶级,均是大马经济获 利的受益阶层(安焕然,1995: 29) 〇因此 从此面向看,马来官僚资本家主控的国 家机关,在经营本身利益之同时,实际 上也跨种族的与其它资本家结合,在ー 定程度上整合了上层阶级。
而国家机关与社会中、下层阶级之 关系,以社会阶级斗争的原理而论, 中、下层阶级对政商挂勾的上层阶级的 反制,应该会相当强烈,但这种现象在 大马特殊的政经结构下,并不明显。
如前述,建国之初期(1957 -1970),大马政经体制还是比较倾向协 商,国家机关权カ相对低弱之际,遗存
的“殖民地经济格局”反而使我国的失 业率从1960年起逐年增加;1962年各 种族的失业率为6%左右,至1970年时 马来人的失业率已增加到8%,华人约 7. 4%,印度人更高达 !l%(Jesudason, 1990: 75)〇 此外,196I 年至 1968 年, 罢エ与停エ的年均数为76.1次。是次数 最多的时期;1970年至1980年间降为 平均62. 2次,1981年至1989年平均仅 有21. 5次。在劳エ的参与罢工人数方 面,1961年至1968年平均人数多达67, 725人,1970年至1980年降为12, 070 人,1981年至1989年仅有4, 400人而 已(安焕然,1995: 34)〇这种现象显示, 在国家机关力量尚未强化之前,社会的 牵制カ较大,但1970年马来新兴精英把 持国家机关,且以巫统为中心的国阵长 期的连续执政,尤其马哈迪担任首相的 80年代,国家机关权カ的日愈巩固,甚 而愈显露其威权色彩,同时配合出口导 向工业化策略之发展,以期吸收外资之 投入,故限制劳エ之反制活动,降低劳 资纠纷是必然的措施。
而且!957 - 1970年,大马的劳エ抗 争运动虽然比较频繁,但仍有其局限 性。若以1970年的就业人口来看,除高 层行政长官和政府部门的技术员(如教 师和护士等)主要是由马来人担任外, 其他现代经济与工业管理部门,尤其是 在城市的工作,马来人所占的比例极 少。马来人大部分是贫穷的农民,而城 市工厂工人则大部份是华人,换言之, 工业部门里华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 业部门马来人却高达68. 7%,而华人仅 2〇. 8%(Jesudason, 1990: 68)〇 如此二元 化的社会经济与种族结构,遂使当初劳 エ阶级之中,也存在著浓厚种族的色 彩。因此很可能城市的工人(主要是华
73
学・术・特・区
大.马劳エ运动受到国家机关的严密监视而势 弱。
人下层阶级)与乡村的农人(主要是马 来人下层阶级)并未能很好的紧密联结 成利益一体的有力的阵营,从而降低了 劳エ组织的势カ。况且1963年至1965 年,以非马来人族群为主,当初尚是中 间偏左的人民行动党,其势力欲开始从 新加坡扩展至马来半岛时,李光耀即提 出“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 亚”,遂引起了马来族群(包括中、下 阶层)普遍的不满与恐惧,可窥当时因 种族间政经利益的资源分配,各种族间 中、下层阶级之难以整合。而ー些往往 是劳资衡突的社会问题,却常会被转化 成种族对国家资源争夺的问题。
513事件后,如前述,1970年以 后,大马逐渐走向以巫统的新兴马来精 英为中心,藉国家机关的强化,推展自 上而下的“信托”而日趋“威权”(或霸 权)的政治体制,以致如学者所言产生 了一政商金权挂勾的“巫统商业王朝” (,埃得蒙,1991)。但国家机关与资本家 的结合,其劳资阶级对立冲突却并不豆 著。
首先,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劳资冲 突不显著,主要是受到马来人的信托与 效忠的传统关系影响。传统马来人的效 忠观,以及自上而下的家长权威观是相 当强烈的。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过去马 来人对苏丹及对地方村长势豪的效忠。 马来人对家长权威的依赖性,使下层马 来人对其族群的领导者存有一种期望扶 持的依赖心理,致使极易产生一种自上 而下的保护与被保护的传统依赖关系。 而这种保护者的主角,如今已转换为那 些主控国家机关的巫统新兴精英集团身 上。所谓的“新经济政策”,以“消除 贫穷”,“重组社会”为号召,巫统的新 兴马来精英领导层成为马来人政经发展 上的信托代理人,并使巫统政商集团之 参与工商领域,得以合法化。因此国家 机关与马来族群(包括马来中、下阶 级)间形成了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互动 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马来人 内部阶级关系之对立(安焕然,1995: 36)〇
其次,国家机关强势的监控与脆弱 的工会组织是1970年后逐渐出现的特 徵。劳エ组织非常薄弱与松散。且受到 国家机关严格控制,没有罢エ的权カ (Ozay Mehmet, 1987:82)〇 1970 年初期 西马的工会成员仅占总劳工人口的10%, 至1985’年亦不过仅增长至11 %而已。 1982年西马287个工会组织中,将近半 成人数不及500人,仅有6个工会组织 成员人数超过ー万人(Jesudason, 1990: 170)〇工会组织薄弱,工会成员之成长 速度相当缓慢。
工会组织脆弱有其渊源。早在英殖 民时期,殖民政府为抑制共产党等左派 エ农势カ,1948年宣布马来亚进入“紧 急法令“时期(Emergency)。513事件后 国家机关权カ扩大,工会组织受到国家
74
直到现在电子业劳エ仍不被允 许成立自己的工会。
工会成员稀少和力量薄弱的原因之ー (Jcsudason, 1990:171)〇 而工会力量愈 是薄弱,反抗资方的力量就愈是低落。
但从另一角度看,低工资的条件及劳エ 抗争之势弱,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马总 体经济之发展,吸引外资,共扩大国内 资本。
再者,国家机关有效抑制失业率的
机关有力监控。国家机关赋予劳工部长 扮演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角色,并有准许 和吊销工会执照的特权。参与劳エ罢エ 运动的领袖和工会成员将有可能丧失其 工会成员之资格,工会之反制运动相当 困难(Jesudason, 1990:170)。
在エ资争取上,工会在此方面之促 进,也显乏カ。1974年至1980年,除 制材业与三合板业两项的工人工资增长 率超过7%外,其余的工资增长率均很 低,於产业更以负4.5%缩水。致於纺 织与电子业的エ资调涨虽各为4.6%和 3.3%。但因为这些部门主要是赚钱的出 口导向型企业,エ资涨幅取决于市场, 而不是工会运动所争取换来的,这也是
恶化及对就业人口的有效安置,也缓和 了劳资冲突。1975年至1980年,失业 率从7%成功降至5.3%〇 1985年世界 性经济不景气,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但 国家机关致カ于经济转型,迎向制造业 的出口导向,也成功的抑制了失业率之 增长。
惟透过国家机关之主导经济发展, 政策上的偏差,以及马来新兴官僚资本 家之崛起,社会阶级冲突部份浮游至种 族利益矛盾上来。由于马来精英主控的 国家机关,难免看过度关照和偏袒马来 人之倾向,致使国家资源竞争又产生了 另ー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尤其是华人中 小企业主,被国家机关所忽略和歧视, 自1970年代以来,在政治经济上,自感 深受压迫。因此华人中小企业者的不
75
学・术・特・区
满,形成了另一股社会的新反制势カ, 并将之转移到种族利益的冲突面上,以 “创造”的文化(如传统中华文化之建 构)及华文教育运动,作为ー套意识型 态,企图动员和凝聚华人族群的反抗斗 争力量。在马来西亚国家形成过程中, 华人的文化运动,基本上可视为是华人 社会中坚之华商对国家机关的反应或抗 拒之产物(林开忠,1992a: 10) 〇
但这股反抗力有其脆弱性。如前 述,华人大资本家实际上也是新经济政 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太热衷参 与属纯种族性利益的反抗运动,也不太 愿意过份扮演压カ集团的角色。而且种 族色彩浓厚的反抗力量,亦很难去与马 来土著的贫穷劳エ阶级串联。因为“种 •族整体利益”或许是最先被考虑的。以 致这种抗争,在华人文化传承旗帜下多 少带有几分“壮烈”或“悲壮”的情 调。而且中、小企业主,实际上也是最 会游离的阶层。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之跃 升,即使是马来官僚资本家把控的国家 机关,为了更扩大其利益及国家总体经 济的发展,也渐而对华人中小企业主表 示相当的“友好”。本届的大选,华人 票之游转,即可看出其中关系之奥妙。 而以华人为主的反对党似乎也顿失了其 “反”的话语及“反”的基础。
另一反制力量,来自马来社会内 部。随马来官僚资本家之崛起,而“新 经济政策”的重点拨款渐从“消除贫 穷”转到“社会重组”目标上,其政治 荫及裙带关系等因素,致使马来人内部 的收入不平均现象反而扩大了(Ozay Mehmet, 1987:157)〇虽然以巫统为主的 马来上层阶级一直打击马来人的左派势 力,但马来下层阶级的不满,部份已被
宗教性意识型态的回教党所吸纳(祝家 华,1994: 236)〇本届大选,回教党在落 后的吉兰丹和丁加奴州仍保有其一定的 支持度,可窥部分马来下层阶级对其 “反”,似乎比华人还要执著。但马来 下层阶级与华人中小企业主为首的反对 势カ,由于宗教、种族,乃至阶级关系 及隔阂,彼此的理想和利益不同,或许 双方的结合仍是相当困难的。另外,以 东姑拉沙里所代表的马来资产阶级的反 对势カ,惟其导因主要是财富分配不均 和个人恩怨所致,其思想基本上与巫统 没有太大的差别(祝家华,1994:244),于 兹就不多作赘述。
三、公民社会的探寻
然而我们“反”的力量,是否已丧 失了其作为制衡的功能而失落,或者说 我们的社会就真的不再需要“反” ?其 实与“正”相对的“反”,不过是同一 盘棋中的对立项,是与“正统”相对的 “异端”。在多元民主的社会,不应该 仅有“正统”的一元思想或统ー的“正 确”历史图像。在精神上,有时“异 端”是向僵化“正统”的质疑,具有让 政治、社会或思想“活性化”的作用, 在本质上具有积极作用,甚至内涵创发 性(李永炽,1989: 24)〇所以“反”的存 在,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当然, 除非现阶段我们的国家及公民不愿,或 无意愿走向ー多元的民主社会。
无疑的,大马的国家机关,其自上 而下的关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支配与 被支配、保护与被保护、主动与被动、 宰制与被宰制的关系。我们的社会是否 需要一个“反”的力量来制衡国家机关 权カ的强度膨胀?
76
社会中的反对意愿,最终诉求于政党政治。
前面述及我国的反对势カ,不论其 是社会阶级的斗争,或种族斗争,抑或 阶级内部的种族斗争,或是种族内部的 阶级之斗争,其源自社会的反对意愿, 往往最终是诉求于政党政治领域之中, 仰赖于政客,执政党对在野党的权力争 夺。以致我们会发现,我们反而似乎是 遗忘了自身“社会”的存在。在政党政 治领域之外,介于个人和国家机关之 间,是否应该存有一中间团体的空间? 在孤立的个人和“全能”的国家机关之 间,是否说ー个自主性强的中介社群,
将更有效的制衡国家机关过度的监控个 人的行为?于是乎乃有“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或译为民间社会)概念 的提出。
“公民社会论”,虽然是来自于70 年代末期以来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 80年代以来,台湾《南方》杂志及南方 朔等人也开始使用这样的ー个名词。而 且台湾威权体制崩解之初,所新生的不 少的民间团体也大多带有鲜明的左翼的 反体制性格(中国论坛,1989: 8) 〇然而 我们大可不必生硬的套搬这样ー个属于 左派的理论模式(而且其理论本身也各 有诠释,东欧和西欧的理论发展模式就 很不一样)。它得视我们的国情,而有 所调节。
“公民社会”的本质,在于寻找“社 会”的更大自主性,以“由下而上”来 反制或制衡种种“自上而下”的关系, 有其“反支配”的性格(萧新煌,1989: 60)〇而且除了阶级及种族之外,公民社 会更应可包括来自两性、社区、环境保
77
护、教育、宗教、语言、知识份子等等 自主公民社会的成份。换言之,公民社 会所展现的“社会カ”,并不仅是局限 于阶级和种族间的斗争。它应该是多元 的,且应当与各弱势团体串联。
而且笔者以为,在探寻公民社会的 自主性的同时,它并不应过度突显及集
中于政治关系,即政治上统治者与被统 治者的宰制与反宰制,或仅局限于强调 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的对立关系。因为 政治关系,可能仅是多种宰制与支配关
197) 〇如何从“私民”走向“公民”, 或许在高喊对立、反制之余,更是值得 我们去省思的问题。
此外,大马公民社会之意识的形成 乃至茁壮,就现阶段而言,公民或民间
团体的内在运作及升华,或许也比抽象 性的高呼反制口号及抗争要来得急迫。
例如消费者协会、环保、残障、社区、 妇女、原住民、劳エ、农渔民组织等社 会运动团体,均应先著重在组织内部自 主性意识的宣传及壮大组织的力量。再
系中的一种而已。追寻自主性的方式, 也不必然的要大声怒吼或搞激烈的群众 运动,况且过激的言论或行动,也是现 阶段大马国家机关所不允许的。或许在 言论许可的范围内。透过文字宣传,文 化评论,乃至于对话,以反制为宰制者 所主控的各项传播媒体等较柔性温和的 回应或抗争,仍有其一定的效果。而且 公民社会的民间团体也不必然得与国家 机关维持永恒的对立;而是从社会的自 主性出发,可时而合作、时而制衡。总 之,注重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发展オ是现 阶段较为重要的问题。就以华人为例,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并无“社 会”(Society)这样的ー个明确的意识存 在。我们存有太多的“私民”的私欲和 利益,家庭关系几乎是人际关系的全 部,凡是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都可 以化约成家族内部的关系(陈其南,1994:
者,公民社会诸民间团体的利益及诉
地上之卡片为园丘劳エ致给首相马哈迪之信 函,要求关注园丘工人之间题。
78
求,可以不一致,而且其相互冲突,或 许更有赖于彼此的“解释”、“对话” 、“沟通”来调节;而不是强势的民间组 织去“教化”较弱势的民间团体,形成 另类“自上而下”的霸权体制。当初或 许就是由于反对党阵营之间,仅单纯的 为了大选,希冀达致政治上的两线制理 念,而草率结合,以致在选举后,反阵 的内部分化和整合问题重重,即根源于 缺乏对话所致。当然,不可否认,“对 话”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艺术。
最后,笔者以为,大马公民社会カ 量若要壮大,还在于其草根性及本土化 意识,尤其是大马华人,更必须意识。 我们的“华文”教育,或许是应当好好 检讨的。我们固然可以文化认同与政治 认同的不同来自我辩解,但从移民时代 的“华侨”至独立后的“华人”,“传统 中华文化” 一直成为寻求共同意识的 . “华”人,在文化意识上所采用的符号 象徵。然而对于什么是中华文化,对于 提倡者而言,或许是次要的问题(林开 忠,1992b: 38)〇以至于在华文教育过程 中,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ー个相 当抽象的、血缘性,乃橱窗化或内在想 象的“神州”。但对于马来西亚这块土 地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甚而与本土 社会脱节,对自己的乡土缺乏认识。过 去不少旅台“才子” “佳人”的自我放逐 或人材外流,除经济性因素外,追寻文 化的认同以及经台湾的国民党党化教育 的“再中国化”,而使他们有再成为 “中国人”的机会,是否也是其中一项 重要导因?是否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断裂 与疏离,使不少华人丧失了归属感和认 同感?强调草根性及本土化(并不是指 同化),在于激发ー种超越种族情结的 “爱”,这种“爱”是源自对于土地之
爱。如此,或许在其他民间团体的对话 上,此“爱”能获得较多的宽容与尊 重。 .
结论
综合言之,以往对马来新贵所控制 的国家机关,大马社会虽然存有相当的 “反”的意识,但是它却不是ー纯粹社 会阶级性的问题,同时也非单纯的种族 性问题,而是彼此各有互动纠杂。尤其 国家机关跨种族的整合上层阶级,又以 种族矛盾为掩饰,分化和抑压了中、下 层阶级的反制カ。而且各反对势カ又各 有其自身的阶级利益和种族利益的考 量,整合上有其局限性。加上国家机关 在“自上而下”对经济发展之绩效,似 乎也降低了部份中产阶级的反制意愿。 于是“反”,’似乎是失落了。
但在ー个“可能”要走向多元民主 的社会,很难想像它将是ー个没有 “反”的社会。在诉求于政治抗争之 タト,在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ー个中介 的第三势カ——“公民社会”,或许有 待酝酿形成。除阶级和种族外,它应吸 纳更多社会的自主^^力量,以回应或反 制一切支配者(包括国家机关)。当然 大马的“公民社会”的影响カ可能还很 薄弱,我们很难预估其“反”的成效有 多少。或许它将会是ー个边缘,或 “很”边缘的抗争。然而对ー个将步入 表层“富裕”而不确定的“资本主 义”,或未来的“后现代”社会,现存 的ー些体制可能都将会随之松动而变 迁。谁又能预料?
当然,在追寻ー个多元民主社会的 理想前提下,必须包含ー个“自愿”的
79
学・术・特・区
要素。强迫多元化或强迫“反”的存 在,与强迫一元化或强迫“自上而 下”,同样都是不可接受的。而其重点 在于创造ー个每个人都^・以自主选择自 己的归属的社会。又或许在经济喜悦 中,我们的“公民”的确不需要什么
“反” ! @
参考书目
1. “中国论坛”,1989. 9.25.封面主题〈民间 社会与台湾发展〉《中国论坛》336期。
2. 安焕然执笔,宋镇照指导修定,1995,〈论 马来西亚国家机关与社会阶级和种族®之互 动关系〉〈大马青年》10期。
3. 宋镇照主持,安焕然等助撰,1994,《东协 国家依赖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印尼、马来 西亚・菲律宾、泰国国家机关之角色》(台 湾:国科会专题计划研究,编号NSC82-0301-H006-010) 〇
4. 谷源祥等编著,1984,《东南亚各国农业》 (北京:农业出版社)。
5. 李永炽,1989. 9.10,〈反对运动的精神形 态〉《中国论坛》335期。
6. 林开忠,1992a,《从国家理论的立场论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中“传统中华 文化”之创造》(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硕士 论文)。
7. 林开忠,1992b, <关于华教运动中的"传统 中华文化”之创造及其文化逻辑〉《大马青 年》9期。
8. 祝家华,1994,《解构政治神话——大马两 线制政治的评析(1985 -1992)》(吉隆坡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9. 埃得蒙•将伦斯•哥默兹著,林光、谢娥
译,1991,《巫统的商业王朝》(雪兰莪:论 坛出版社)。
10. 陈允中,1995,〈马来西亚九十年代的国族 营造〉《大马青年》10期。
11. 陈志明,1990,〈华裔和族群关系的研究 ーー从若干关系的经济理论谈起〉《中央研 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9期。
12. 陈其南,1994,〈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家 族意理与民间社会〉《认同与国家:“近代 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 颜进发,1989,〈马来西亚华人的经济活动 与生存空间的变迁〉《问题与研究》29卷2 期。
14. 颜如玉,1987,〈马来西亚的奖励投资及其 展望〉《经济前瞻》8号。
15. 萧新煌,1989. 7. 10,〈民间社会的“反支 配”性格——社会运动本质的界定〉《中国 论坛》331期。
16. Ozay Mehmet著,辜瑞荣译,1987,僵守 自盗》(吉隆坡:社会分析学会)。
17. Cheah Boon Kheng, 1984, Perpecahan dan Perpaduan Dal am Gerakan Ke-merdekaan Selepas Perang Duma , dalam S. Husin Ali edit. Kaum, Kelas Dan Pembangunan Malaysia ( Kuala Lumpur: Persatuan Sains Sosial Malaysia).
18. Jesudason James V., 1990,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The State, 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s in Malaysia
(Singapore: Oxford Univ. Press).
19. Jomo, 1989, Mahathirx s Economic Policies ( Selangor: INSAN).
80
巨善衿哽返
--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
(The Return of Leviathan)
・曾庆豹
政治存在的理由就是自由,并 且其经验的领域就是行动。
--Hannah Arendt
权カ关系总有著相应知识领域 的建构,任何知识也同时预设和构 造著权カ关系。
--Michel Foucault
ー、引言
汉娜・亚莲特(Hannah Arendt) 说过:
所有出现在人类社群中的必要活 动,只有两种被视为是政治的,并且组 成亚里斯多德所谓的“政治生活”,它
们是"存动”和“言说”,两者是展现 於人类事物的领域,并且除它们之外, 所有真他的活动,充其量只不过是ー种 需要或有用而己。❶
关於政治生活,再也没有如此简要 的说明的了。事实上,政治也就是这麼 回事,不需要什麼高深莫测的理论,从 “行动”和“言说”就足以展开检查, 究竟我们是否真的拥有所谓的“政治生 活” ?无可讳言的,我们仅仅存在著形 式上的需要和有用的选举权,种种不合 时宜的“法令”监控著我们的行动和言 论,我们没有机会表达不同的政治见 解,也没有直接的政治管道参与政策性 讨论,那些属於公共性的领域(报章、 电子传媒)也同样被“党国资本”所支
81
学・术・特・区
配,甚至沦作“公器私用”的宣传エ 具,为“党国资本”服务。总之,外部 有法令的限制,内部则为“党国资本” 所垄断;简单来说,没有“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s ),就没有所论的“公共 论述"(Public discourse)1所以也不 不存在著所谓独立和自主的“公民社 会”(Civil Society) 〇 ❷
本届大选,所有的大众传媒都受到 党国资本严格的操控,根本就无法真实 的反映不同政党的政见,连消息的报导 也强烈的被扭曲和误导。反对党砸破电 视•焚烧星报、把第三电视采访员和记 者逐出会场甚至被围殴,都显示出大众 的不满。各报章传媒在饱受威胁利诱 (出版准证)下人人自保、自我检查、 设限,言论的尺度永远听候内政部的指 示。❸
本文打算就理论方面阐述“公民社
会”的理念,指出其在“公共领域”上 的实质性条件,和就“公共言说“的应 有表现;接著以2020这个宰制性的象徵、 著手分析,指出它作为替代“土著/非 土著”二元区分的新型集权宰制,目的 是说明它对於公民社会起著新的压迫和 新的支配力量。
二、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这个概念,现在大致都跟 著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传统作讨论或 展开,特别是就市场经济的机制为枢 纽,工业化所带来的商业活动和都市的 兴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於古代 以家庭为中心的身份,转而以追求基本 满足的交易行为为其特徵。.“市民” (* burgher'或"bourgeois')就是指 从事交易活动的人;这样的社会,因此 就被解释为“布尔乔亚的社会” (Burgerliche Gesellschaft) 〇
没有“公共领域”及"公共论述”,就没有独立和自主的“公民社会”。
82
从概念的字源来看,公民社会源自 於希腊的’societas civilis'(城邦之文 明社会),即是指“人文化成的社会”( civ>lity ),以及“法治的政治共同体” (koinonia politike)。希腊时期出现的所 谓城邦(polis)是表示公民的结社,组成 政治共同体,有议会和行政管理的制 度。作为城邦的公民,他们秉具公共政 治之性格的共同体,这样的社群是由自 由与平等之公民身份(citizenship),而 法律的系统与治理则构成这个社群的基 本架构,具有自由与平等性的公民身份 是由法律赋予的,由法律所界定的规 矩,则构成公民从事社会活动与政治实 践必要考虑的道德性之条件。自由是城 邦的特质,亚莲特说:
所有的哲学家,不论是如何的反对 城邦的生活,都一致承认自由万麦或治 领域特有的现象,这个自由,即是希腊 人所谓的幸福(felicity)之基本条件,它 最重要之处就在於它必须仰赖於财富和 健康的客觀情势。❹
近代许多政治观念,诸如正义、自 由、立宪政体和对法律的尊重等等,或 至少是对这些观念的定义,大都起源於 希腊思想家们对城邦制度的反省。❺雅 典城邦展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质,它 们强调:L公民之直接参与政治的多 数统治;2.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3.个人生活之自由(行动和言说)获得 保障。人们对於政治可以获得充份的参 与,这一点正是当代的代议制的间接参 与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专家统治的寡 头领导所反映的仅可能是某些利益团体 或阶级。城邦展现了高度理想性的政治 参与的制度,公民可以直接的表达对公 共事物的讨论。那些把所有的时间放在 家务私事的人会被视为“无用的人”(a
useless character) 〇雅典人深信每个人 都可以直接积极的参与公共生活,并以 之作为幸福的依据,人的崇高说在於设 法投身於公共事物上,个人道德的完成 是以建立城邦的自由生活为最高目标。 ❻这是古代公民社会的“公共”的特 质。
现代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这种错综 复杂的关系,公民社会就有其不同的意 涵。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给“公民 社会“ 一个定义:
公民社会,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 的单个体的联合,因而也,就遅在毋式普 遗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 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 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 益的外部株序而建立起来的。❼
黑格尔清楚的意识到,这里所谓的 联合并不是指国家;相反的,它是指与 国家相对立的公民社会。不同於家庭成 员的个体性,个体一旦纳入社会就成了 社会的个体性,这个体性并非原子式的 存在,而是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形 式的普遍性。公民社会中个体的特殊 性,和个体与他人相互依存的普遍性形 式。❽
对於个体性原则的重视,黑格尔认 为公民社会应享有其自主性,反对国家 的过度干预。介於个体的个殊性和国家 的普遍性之间,公民社会具有中介的调 解作用。如果国家过多介入种种的民间 活动,相对的民间将失去其自主性,个 体所拥有的自由也渐趋於泯灭。整合是 国家的功能,但若未经中介作用而达直 的一致性,则往往是ー种暴力的强制, 在强制下形成的一致性以牺牲自由为代 价,对黑格尔而言,这的确太昂贵了
83
些。公民社会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即是
透过对个人自由权カ的保障,以对独裁 或权威统治的制衡。国家虽然具有调解 和整合的功能,但不因此而放弃公民社 会的自由和权カ,相反的,国家应该 是要保护公民的利益。总之, 公民社会对黑格尔而言即是 那“中介” 〇
黑格尔
—必须茧・其他人 的存在,以肯定我们
---必须有一 个公共领域让我 们去传达这些所听 到和所看到的ー 切。
哲学不是理解世 界而是改变世界。 马克思不再停留於 对近代社会的描 述,他转而采取 批判的方式进 行,这是当代社 会理论「的特 色。理论意味著 介入评价。由於 篇幅的关系,不 打算在这里介绍
马克思和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的看法,尽管他 们的理论在当代关於
公民社会的相关讨论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公共性的哲学
“公共”(public)这个字有两个密切 相连的意义❾:
—它象徵著公开显现的每一件可 以被每一个人看到和听到的事物,并且 最有可能广为宣传。
—它意指著世界本身,世界对我 们而言是公共的,它与我们个人内心所
拥有的私人天地有明显之区分。
我们是生活於ー个事物的世界,我 们所见、所听的都构成我们的公共生 活。事物的世界是介於那些共同拥有它 的人之中,公共即是ー个“中间物”
(in - between ),它联系也分 开彼此。所以,’公共领域的 存在必须包括两个基本要 素:
公共哲学所显 示的即是多元性 (plurality) s 差异 (otherness)和区别
(distinctness)〇 物与物之 间有了差异,オ显现出事物 的多元性;人与人之间有了差 异,,オ足以解释人不是单独的存在,
世界是由许多人所组成,并且世上不可 能有一模ー样的人,“区别”就立基於差
异之上,“区别”意味著“独一无二的存 在模式”。人是独ー无二的存在,人在 公共领域中是“平等”(equality)的存在 个体,在平等的前题下,充分显示世界 的多元性。亚莲特精辟的阐释说:
就人而す,“差异”乃是人与所有事 物共同分享的特性,存有即是ー,而
“区别”则是人与有生命之存在所分享
84
的特性,人的多元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存 /,有其度杂的多元性质。❿
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取决於公共领域 自由的程度。人的多样性使之存在著差 异的事实,使我们认知到必须拥有公共 领域的自由的可能性程度,才可能真实 的反映现实。公共领域即是显现的空间 (the space of appearence), 自由和平等 表现在行动和言说上,
由於我们对实在的感觉完全依赖於 显现,且因此也仰赖公共领域的存在, 公共领域可使事物拨开遮蔽存在的黑暗 而呈现出自己,甚至照亮我们私人和隐 密的生活之晨曦,也根本地源自公共领 域中十分强烈的光芒。®
这一道“光芒”即是公共性。开放 的公共领域允许一群不同的人加入行 动,彼此关心共同的主题,经由讨论交 谈的言说,充份表达和反映不同的意见 或论点,避免未经反省的意识型态介 入。未经反省而无端端的接受,表示集 极的统治手段,也使公民对政治的参与 变成被动的,同时也缺失政治生活的成 熟和自主能力。公开的论辩一方面显示 公民的参与,另一方面则提高公民参与 政治生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当我们公 开与人论辩时,乃是不断的从他人的观 点中激发自己内在的思考反应,对外是 我与他人唇枪舌战,对内则是我与自己 的脑カ激荡,如此的交谈更可使真理从 中显示出来。也人的多元性就是表现在 平等和区别上;由於平等,使人们了解 成为可能;由於区别,使得言说与行动 之必需。藉著参与於公共领域的行动, 平等和区别得以实现,同时也实现了自 由。
政治行动之领域亦为自由与平等之
领域,可以从“意见”(opinion )的表达 是否充份上获得理解。亚莲特说:“争辩 (debate)构成政治生活的真正本质。” 函由於政治行动不是ー种统治、宰制的 活动,它立基於公民彼此间平等的参与 权利上,所以在政治行动中,乃允许个 体之间彼此争辩,以合理并公开的方式 说服对方。说服意味著有接受或反对之 可能,之中预设了自由的充份性,争辩 正是ー种对意见的坚持和表达,意见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政治的养份,那些 廉价的以强制的方式达到消除对立的做 法,事实上恰好是破坏和扭曲了政治的 本质,甚至无视於人的多元性。所谓私 人的意见并不存在,理由是个人并非弧 单的进行思考,思考意味著存在可能的 多样性,由於它以公开和自由地诉诸不 同的立场进行争辩,就使得意见不沦为 封闭和独断。争辩、意见的形成和说服 都是政治行动的特色,它以平等为基 础,以自由为活动整体的面貌。
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存在的实质性 基础,也是公民赖以展开其自由和自主 的生活世界。如果没有实质的不同意见 相互流通,根本也就无法反映公共领域 的多元性和自主性,直接的引伸结果即 是不存在著我们所谓的公民社会。公共 领域的存在之於公民社会,正如灵魂之 於身体;如果所谓的“公共传媒”沦为 是“党国资本”的工具,也就无所谓的 “公共性”,当然也就不存在著有“公 共传媒”这回事。
四、公共领域
当代民主政治运作中,过份强调定 期改选和民意调查统计等形式民主的功 罷,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质民主内
85
学・术・特[区
涵。例如在定期的选举活动中,攸关公 共利益的政治议题讨论,往往被简缩或 是被操纵、误导;另一方面,一般所谓 的民意调查与统计结果,多半不探讨此 意见之形成是否受到利益团体以及大众 传播媒体的有意塑造,也不探讨民众是 否有足够机会,参与各种观点之意见之 广泛讨论,以形成自己反省後的理性意 见。当代社会伴随著组织化的资本主义 市场的发展,国家与民间社会相互渗 透,使私人利益的冲突转移到公共领域 的相互占有去。时下的政党及国会,其 内部权カ产生和运作的方式与金钱的进 出、利益分配都违背了公共性的原则;
同时报业传媒也因恶性竞争扩大成文化 的消费性格。
所谓“公共性”系指公众运用其理 性於公共事物的讨论之中,亦即在公共 讨论中 民 众 以互为 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 )的方式进行批判性的
讨论,形成自己的意见。简言之,“兼具 理性和批判性的公共讨论”就是公共性 的特质。从这一点出发,民主政治的真 义也就绝对不是把公共决策交给官僚做 决定,政治问题也不能化约成技术问 题,所谓的民意也不仅是大众之态度表 达。
哈伯玛斯在其早期的著作《公共领 域的结构变迁》(The Structural Trans-fonnation of Public Sphere)从社会学历 史分析深入的探讨了 18世纪布尔乔亚社 会(bourgeios society)公共领域的两种 特徵:文字的公共领域和政治的公共领 域。哈伯玛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功能在於 达到ー种权カ分布,介乎私人领域(家 庭、社会劳动)和公共权威(国家、宫 廷)之间;公共领域是从私人领域衍生 到公共相关利益、事物的领域的关系结 果,另一方面也指向限制国家的干涉活 动,防止国家无限制的延伸以至於破坏 私人领域的自主性。❿换言之,公民社 会的形成有赖於公共领域扮演制衡性的 中介角色。
政治的公共领域起源於文字的公共 领域。哈伯玛斯在历史中发现二种使公 众更习惯於将其理性用於公共事物的讨 论风气,一是社交讨论场合的兴盛,如 法国的沙龙(salon),英国的咖啡屋 (coffee house)和德国的餐桌上的社会( Tisch - gesellshaften),二则是文化产品 的商业流通和文化评论的盛行。公共讨 论的风气扩大了参与的范围,强化了公 共领域的基础。公共讨论的社交场合, 倾向於不论其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下, 换句话说,某种地位平等的想法广受欢 迎。公众讨论的盛行,也就意味种种禁 忌或言论的界限也慢慢遭受到质疑,从 前被视为理所当然或未曾讨论过的事
86
物,也渐渐的被提出来当做公共课题给 於充份讨论。久而久之,公众有权反 省,质疑公共事物的能力也随之增加, 公众所包含的范围也原则上的尽可能的 扩大,种种过去为国家所垄断的解释也 获得解放出来。文字的公共领域包括各 种形式的俱乐部,例如讨论传记文学, 小说等文字作品为主的领域,也包括报 章杂志。诸如此类的领域都展现了开放 的阅读的公众(a reading public)〇
哈伯玛斯说:
一旦私有化的个人停止仅仅对他们 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沟通,更进而发挥私 有财产者的能力,去影响有关共同利益 的政治权カ,则文字公共领域中的人文 性(humanity)会增加政治的公共领域 之有效性。@
随著商业市场的扩张和流通,文化 产品也经由商业流通扩散到公众中,也 在文化再生产中获得其自主性。政治的 公共领域源自於文字公共领域的功能之 转化,文字公共领域培养自我经验的主 体性和私人理性之公共使用的经验。公 共性的批判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由此 再推展到废止新闻检查制度,批判性的 公共舆论可以获得表达的余地,公众经 由论坛的公开上加入对政府当局的决策 的参与论辩,国会则无法全面垄断公共 领域的权カ,政党与政党之政争也更趋 於透明化,直接向公众诉求支持,公众 也经由公开的方式获得更充份的政治的 理性判断。政治公共领域的目的在於使 国家权威与公民社会的需要作紧密的连 结,其前提在於公民社会的再生产活动 是尽可能的自主。宪法和法律转而保护 人而非限制人,自由化市场依其内在法 则自行运作,每个人可以根据其预期而
追求幸福。
公民社会的形成有许多条件,一方 面依赖相互论辩与容忍异己的精神,发 达的传播媒体与法律规范建立等,另ー 方面则需要社会强烈的自主意识和高度 的文化生活,以及文化再生产的管道。 後者即是理性的特质和表现。哈伯玛斯 认为:
长久习惯於公共集会的人们,他们 的一般感受会提高——明智的意见会 显得常见——而且有害的偏见,经过 公共论辩後(由成治家而不是由修辞学 蒙,,偏〉的支配力量也会减少,..,运 用理智的讨论习惯会穿透社会阶级。密
当代公民社会发生了变化,问题在 於公共领域发生了结构的变迁,国家的 体制趋於膨胀或国家机器的扩张,形成 所谓的“再封建化”(refeudalization)。 公共领域所享有的自主性,从批判的公 共性转变成操纵(manipulated )的公共 性,公共领域沦为组织化的利益团体的 竞争场所。
相对应於私人生活变得公共化,公 共领域也私人封闭化,....於是此时私人 领域再度无法清楚地区别开来。公な拝 性、批判性论辩,也成为这种“再封建 化”的受害者,猝艾方式的讨论让位给 像盲目崇拜的一种共同体关连。®
“再封建化”有意的在公开场合以 塑造个人特质,营造权威气氛来获得民 众未经反省的认同,在特殊的媒体效果 下,政治人物被夸大其地位、出身、财 势、魅力,而根本就不留任何余地供民 众参与讨论和形成意见。公共性成了政 治明星的表现(representative publi-ness)舞台,只一昧的展现其在民众面前
87
学・术I特・区
法兰克学派批判国家机 关的权カ膨胀〇中图为 哈伯马斯。
益转化为政治议题的结
的优越地位。在新的社 会结构下的权カ分布, 国家机器交由技术官僚 来支配和运作,政党与 利益团体的彼此妥协和 交换,自由市场的机制 也沦作争相分配的对 象。这意味著资本的运 作也失其公共性的竞 争。这种现象有人称之 为“国家资本主义”,表 示国家在促进资本累积・ 的功能上,扮演积极介 入的角色,所以那些宣 称作公共利益的事务往 往是政治人物将私人利
88
媒体亦属公共领域,它不应沦为国家机器。
性,原来重心在公共领域中的报章杂志 出版(文字的公共领域)和政党(政治 的公共领域),也都把自己私人利益的 部份转化进入公共利益讨论之中,甚至 以拟似公共利益的姿态进入讨论。可以 清楚的看出,国家机器越是庞大,越是 使得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的自主性相对 的萎缩,个体性的私人领域所拥有的自 由程度也同样的减少。哈伯玛斯因而断 言说:
以集体方式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说 法,使得以社会福利为关切的国家,所 发生的新功能之多面性(multiplicity)变 得模糊;它同时将此发展中所出现的那 些复杂地交织在ー起的组织化私人利益 隐藏起来。透过法律和规定,国家更为 深入地干预了商品交换与社会劳动的领 域,将自己转换为政治活动カ,并透过 国家干预主义的媒介作用,回应到自己 的利益区域内。®
果,事实上即是在维护私人的利益。“再 封建化”越是严重,其结果即是:
—公共领域被私人利益所充斥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线变 得模糊
ーー大企业资本家与政治人物的相 互勾结
—国家干预主义的无限量扩大, 国家机器的膨胀和权カ中央集 权化
——文化生产也招到消费性格的渗 透
国家机器越是庞大,公民社会的自主性相对 萎缩。
操纵的公共性压倒了批判的公共
89
学・术・特・区
五、种族论述
从宪法第一五三条到新经济政策的 贯彻,所获得的意识型态即是土著/非 土著的二元思考。这种论述模式合法的 形成主奴关系的宰制功能,扩大成合理 的相对不平等的分配。土著是一种主体 的思维、主人的逻辑,一切与之产生对 立的他者ー并被视为是客体对象的非土 著,主体的思维和主人的逻辑本质上即 是宰制的论述,在这个意义下,土著拥
奴意识的民族,是可被支配的,他并宣 称,“自我意识”是权カ的本质所在,自 我意识是解除被支配权カ,同时,是形 成支配他人权力的中间环节。从自我意 识的建立与否,决定我们是否拥有实质 的民主人权,还是,仅仅徒具形式的伪 民主的社会。
在这种意识型态框架下,公民社会 先天的遭到限制,土著/非土著的分化 结果即是公民社会的共识极困难形成,
有支配非土著的权カ因果性。土著/非 土著的权カ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作为奴人地位的非土著,说明冀存 在的本质即是事实,是“全部地隶属於 其主人”、"在本质上不属於他自身”, 就是宣称主人支配奴隶的合法性。利益 和权カ是目的,土著/非土著的理性说 明仅是手段,权カ的本质含有策略性的 运作功能,一方面它显示土著/非土著 的位阶不同,另一方面也认可了权カ宰 制的合法性,是形成权カ的诠释系统, 同时也是实践的目标。长久下来,土著 /非土著的主奴关系论述构成实际的权 カ运作,加上长期的合理性的灌输,己 经形成了典律化(canonization),构成历 史的全部,甚至包括未来。
土著/非土著是策略的言说系统,
具有权カ的导引作用,目的最後是走向 利益。土著/非土著构筑ー套合法、理 性的说明,言说承载权カ,为特定群体 的利益服务。种族论述的意识是主奴意 识,也是支配与被支配的权カ意识。个 体自由的自我意识阙如,意识到被支配 的自由意识。黑格尔宣称“东方王国” 是家长制的民族,尚未发展到“自我意 识著的实体性的客观性” ®,没有主体
“自我意识”的民族,就是尚未脱离主
主著/非土著的论述,使到公民社会的共识 难以形成。
而且还容易在某些政客的论述中成为冲 突性的根源。种族中心的权カ论述营造 巫统党务信仰和国阵政府官僚运作的有 利气氛,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被种族意 识所替代,相对而言公民社会所能凝聚 的力量和成效则不彰。种族意识养成支
90
配的土著中心思考,公民意识的反支配 运动无从形成。任何的言论都可能被冠 以种族主义的罪名,先天上就受限对种 种国家重大政策的公开论辩,尤有进 者,那一道道严密监控的禁令(煽动法 令、内安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印刷与 出版法令、警察法令),处处宣布“此 路不通” 〇更甚的是,它还具有达到 “内有恶犬”的恐怖主义心理监禁作 用,使得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无从建立。 外部的公共领域(言论自由、集会游 行、示威行动自由)和内部的公共领域 (免於心灵世界遭到恐吓的自由)的公 共性双双被殖民,国家机器膨胀尤其严 重。今
从西方的历史经验来说,民主社会 的建立需要在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 的控制之外有一自主性与批判性的公民 社会的岀现,作为制衡的基础。而且还 认为,种族意识应该会随著社会中居多 的中产阶级以及各阶级所形成的公民意 识的建立而逐渐消退,但是马来西亚的 情况并不如想像的单纯。主要原因还是 在土著/非土著的思考框架所习惯的二 元思考。就理论上讲,种族意识是藉著 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原始连结 (primordial solidarity)而产生,是集体 性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公民意识则是 以都市生活社交集结为基础的市民连结 (civil solidarity)为主体,结合不同阶 级,尤其是中产阶级与下层劳エ阶级所 形成的共同意识,其本质是个别性的, 也是自主选择的。由此可见两者的社会 性质截然不同,其间意识型态的分野也 就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并不存在所谓 的公民社会,而是诸多个存在著意见分 歧颇大的“马来社会”ヽ“华人社会”ヽ “印度社会”或“少数民族社会” 。土著
/非土著的政治论述,就是以血缘、地 缘为权カ诉求,这种社会关系的结构即 主奴二元的支配/被支配,“土著中 心”合法成为利益分配和权カ关系的政 治经济学原则。
以种族为论述的和以公共为论述的 意识型态不同,社会结构也有明显的不 同:©
民主社会的建立是立基於公民社会 中公民意识的成熟形成而同步成长。在 此过程中,公共领域被视为公民充份表 达意愿和对政治构成舆论压力的自由空 间,公共论述取代种族论述,联合不同 阶级、不同血缘关系。所以民主的成就 即是公民的成就。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否 和党国政权是否放弃种族论述的二元区 别,都决定著我们未来民主化的重要因 素。
公民社会是倾向於以个人或经济、 政治组织的公共事务的关系而参与社会 活动,其基础是法治,也有赖于社区参 与、容忍异己、重视消息自由流通、产 生公共舆论等开放性的“公共性”精神 来维系。种族论述占优势的地方,一方 面固然是党国机器有效运作的结果,另 一方面则是共同信仰体系所形成的集体 意识,几乎完全可以经由灌输的方法包 围并宰制个人意识,群体的认同感较 强,有利於政治意识型态的宣传和执 行。相反的,公民社会以现代社会的分 ェ相互彼此依赖,学习重视、尊重不同 的个体和不同的信仰体系,它不以相似 为基础,但却以共享的社会符号表徴, 尊重不同的诉求,对周遭世界抱持开放 和共同的假设,这样,社会的真正和谐 才能有所保障。这里所说的共享的社会 符号表徵,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谈的 “公共领域”。真正关心民主政治的发
91
学・术•特I区
种族论述
一土著/非土著
~社群(Gemeinschaft) ~机械连带(mechanical) 一礼俗社会(乡土社会)
公共论述
Y民/国家机器 一社会(Gesellschaft) 一有 机连带(organic ) 一法理社会(现代社会)
社会学家
展应该是,迈向公民社会的“公共性” 论述。
六、党国资本
土著/非土著种族中心的二元论述 随著土著的利益获得绝对优势地位後, 加上土著社会本身内部不同利益(回教 党对政治理念的不同诉求、46精神党从 巫统内部分离开来)的冲突,土著/非 土著的二元论述面临“合法性危机” (Legitimation Crisis) 〇 “新经济政策” 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发展政 策”,这之间在权カ论述上做了一次 “典范的转移”(Paradigm Shift,按: 这仅仅是ー种“转移”而并不是典范 “革命”,即是科学史上所谓的 Paradigm Revolution ) 〇
2020宏愿的提出,标示另ー种宰制 型权カ的开始,那就是宣称作为全民福 祉的“党国资本”。同样的,它是中心 性的导引作用,具有强烈的支配性气 息。®
2020宏愿作为ー项政策性的指导纲 领,它不仅是说明了国家整体的普遍利 益、国家的角色越来越吃重,同时,它 还意味著国家机器的干预也随之增加, 官僚系统也趋於复杂。国家机器的运作 同时伴随著政党的操纵、资本家的利 益,“国家的资本”、“政党的资本”、 “企业家的资本”三者之间的利益形成紧 密的结合。这表示政治的关系构成了一
Ferdinand Toennies Emile Durkheim 费孝通
种新型的结构:“党国资本”,即“党ー 政ー商” 的互馈关系。总之,对马来西 亚政治意识型态的思考就不得不纳入资 本主义的问题内来思考。
党国资本积极的干预和垄断,全面 经由私营化的合法理由操控了主要的市 场。私营化计划被视作是国家发展的基 石,表示开放原先国家独占市场的相关 企业现转为由民间投资,落实开放竞争 的自由市场,并激发更大的经济潛能。 当然,也希望藉此减轻国家行政和财务 负担。表面上看起来,私营化是在“还 利於民”,放弃政府的垄断,希望为此 也能提高效率和生产カ。然而,私营化 的结果却是扩大市场的干预和垄断,而 且还宣称在所谓开放的竞争原则下具有 所要求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从前由政府 承担的风险,被资本家改造成高营利的 寡头市场,党国资本转而扮演了原先国 家的功能。政党有权,资本家有钱,政 党可以转移权カ藉此从中获取资本,资 本家可以利用资本分配的方法获取权カ 的支持,以更强大的行政权カ系统、有 效的机会,强化和增加其原有的利益。 私营化最大的成果,即是造就了新兴的 “政治资本家”,也成功塑造了新兴的 “资本政治家”。他们经由利益的合 作、资本的交换,彼此形成反馈的“权 カー利益”的双向互惠关系,党务可以 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大运作和操纵的范 围,企业经营同样可以借助行政权カ的 力量来获得图具利润的市场侵占。所谓 的政治在资本与权力大量的入侵下,其
92
e I am at Q^ar / Q5C 寺 b angs任m
标ー帀另一种宰制型权カ的幵始〇 土著"非土著论述过渡到「 2020宏愿』论述,
结果即是扭曲了政治的自由本质、公共 领域的公共性,在被转变成资本家与政 治家、企业经营与党务经营的金钱和权 カ的结构关系中,自由市场的机制变成 资本家大型企业结合国家机器的行政运 作形成对小企业的并吞,公共领域的公 共性变成强大的操作系统作为营造执政 党继续获得主政的有利气氛。®
自由市场、公共领域己不复存在, 公民社会的自主性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 坏。党国资本控制的领域无远弗届,权 カ与金钱的结合更有效的掌握大众传 媒,金钱可以买到最有利於党国资本的 版位,行政权カ可以干预媒体的尺度以 符合党国资本的安全。在种族论述的土 著/非土著的二元思考支配下,无法展 现公共论述,当然也就无从建立起公民 社会;到了 2020宏愿的论述中,公共 性论述也未见得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反 倒因为党国资本的膨胀更助长了国家机
器进行全面的操控。这背後的逻辑是我 们仍没有摆脱被支配的命运,仍然落入 某种“中心”,土著中心论述变成党国 资本中心论述。经由党国资本结合权カ 和金钱,其支配能力也同样的增加。这 就是我们所谓的“巨兽的重返” 〇
值得注意的是,党国资本仍潛存著 土著中心的意识型态,学者称之作“资 本的民族主义” (Capitalistic National-
93
学I术・特I区
ism)〇 ©2020宏愿所采用的经济模式是 典型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而不是市 场经济(Market Economy)。按布劳岱 (Fernand Braude 1)的说法,资本主义与 市场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范畴。 资本主义是大型企业的垄断和寡占,市 场的机制沦为少数资本家的风险投资, 经营运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都不够充 份,利用权カ进行ー定的控制和干预, 形成资本过度集中,而且并吞对手和各 类型的中小型企业,造成“大鱼吃小 鱼”的局面。市场经济则不然,它开放 并且透明,有机地扩大到更普遍的大众 参与其利益分配,是可预计的 (predictable),按一定的规律(regulari-ty)给於自由、公平的竞争和运作。毆市 场经济比较符合公共领域的“公共 性”,维持一定的开放,严格禁止垄断 性的企业,也避免国家机器对自由市场 的过度干预。国内目前有许多扩大中的 大型企业,其中又结合了国外跨国公司 的资金和技术,尤其那些跨国公司和大 型企业财团组织,当它们涌入国内市场 时,必须借助国家机器的行政系统的方 便和顺利,都无不例外的与政党有著密 切的关系,伴随著国家权カ的无所不 彰,国家就介入市场的机制,形成干 预。这些大型企业也藉助国家政党カ 量,以利於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 也利於政党的利益。国家资本、政党资 本和企业资本,共同分享市场的利润与 权カ的操控,为保持彼此的利益能获得 赚取,金钱与权力就建立起密不可分的 互馈关系。
个象徵符号己演变成具有意识型态作用 的“总体性言说”(Totality Discourse) ,它的地位是无容质疑的,它转 而形成辩护的功能,任何不同意或质疑 它的,都视为是与全民利益福祉相冲突 的,严重些就把那些反对它的认作是人 民公敌。这里所谓的全民共识是“假共 识”,因为按一般的共识而言,是在公 共领域的言论空间中形成的共识,立基 於社会认同。在成熟的社会中,公民利 益始终是开放的,而且是能够充份展现 其公共性的特质的。2020的政策和方向 大致上并没什麼不妥,但是,当它沦为 权カ的化身,和具有支配异己的意识型 态功能时,就无可避免的仅仅服务於党 国资本,把2020看作绝对,合法化国家 机器无限制的扩张,支配公共领域的开 放和自由,甚至还宣称服从是至高无上 的原则。党国资本作为2020的本质,公 共性饱受扭曲,是“由上而下”(From Above)的强加其合法性,藉助权カ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党国资本 的强而有力己近乎集权的姿态。2020这 个象徵符号也取得了公共性的意涵,似 乎它就是全民的共识和理想的代表。这
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财团组织涌入我国,也 必须借助国家机器以行方便。
94
作全面贯彻其有效,营造出压迫的、统 治的总体性言说。公民社会里的局部、 个别、差异、偶然、非连续的“个体性 言说”将遭到无情的压制。总体性言说 是“主人的言说”(Master Discourse) ,具有支配、压迫、统治的权 力作用。国家机器可以假借2020之名行 集权之实,党国资本的利益可以被夸大 为并装扮作2020的利益,任何与它相反 的力量和想法,可以经由合法性的总体 性言说逐一消灭。而首当其冲的,无从 幸免的,就是那与国家机器的诉求上有 冲突的公共领域,以及处处表现出与总 体性言说相左的、异议的、不友善的公 民社会。一体化(identification)或取 消公民社会的“杂音”,正是2020总体 性言说的终极目标。
我们越来越怀疑是杏还存在著“自 由的”市场?同样的,国家机器经由权 カ和利益的操作越是入侵公共领域,公 共领域的“公共性”还存在吗?公民社 会如何可能拥有其自主性呢?基督徒学 者伍锦荣博士 ( Dr. Ng Kam Weng ) 早就指出2020社会发展的所谓“公共理 念”的形成是成问题的(problematic ), 理由是它是未曾经过民间不同社群的对 话,就是将未经认可的价值强加於不同 的社群之中。没有真实的、合理的对话 情境,根本无法反映不同的需求。这意 味著公共政策不具有“公共性”,没有 置於公共领域中去听取不同的意见,也 就只可能存在ー种强制、单向的灌输, 而非公民按其意见自由选择的或认可的 结果。其严重的後果是ー种在“国家中 心”下失去公民主体性的宰制命运。伍 锦荣认为,我们必须恢愎民主社会的 “人民诠释权”(peoplehood hermeneutics), 以对抗“政治霸权”(political
hegemony )的宰制性做法,质疑某些 特殊利益团体的权カ支配。我们必须常 常提醒自己的权カ和公民的自主性,既 然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就应该充份反映 多元社会所该具有的多元特质,保护少 数公民的权利和公平。幽我们非常同意 伍锦荣的说法,前提是我们必须建立起 公民社会的共识,先了解到党国资本非 理性的宰制行为,是违反公民利益、只 图利少数资本家及政党要人私利的做法 困,自觉的培养成熟的公民意识,以公 共论述取代陈腐、僵化的种族论述,找 回公民社会的主体性,自觉的、批判能 カ的提升,以对抗国家机器的滥权和专 制,也防止它在公共领域无孔不入的渗 透和扩张。〇
洼释:
1. Hannah Arendt ,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pp. 24. 25
2. ' Civil Society,究竟是翻译成“公民社 会”、“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历来 多有争议。我和祝家华先生考虑到国内一般 对“公民’‘ヽ"市民’’、"民间’’不同的理 解,为强调权カ的面向,尤其是 * citizenship,中关於’civil right'或’citizen right'的方面。基本上,这个词的译文还是 开放的,当然还得留意到不同的思想家,因 著理论的不同,著立点也因此会有不同,译 文也就不能太生硬。此处译为“公民社会” 仅代表我们之间的共识。本文援用这个译 名。有关方面的讨论。中文部份见台湾《当 /C;第47期(199〇, 3.1)和香港(中国社 会科学季刊》第三卷(1993.8) 〇
台湾民主化的改革运动主要得力於民间的カ 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就有学者论述 这种抗争国民党国家机器的抗争模式,党外 力量的凝聚主要就是恢愎民间扮演压カ团体
95
学・术・特・区
的政治力量:地下刊物、街头示威抗议、扰 乱国会议事的多数暴力、学生运动、反抗媒 体操控(拒绝看报、看.电视)、学术,自由 (民间讲座)、反对兴建核电、妇女环保团 体、无住屋者运动、原住民运动等等。相关 分析参见《南方》杂志、《前方》杂志;《中 国论坛》“民间社会与台湾发展"第336期 ( 1989.9.25):南方朔,〈混乱与秩序的辩 证一台湾民主反抗运动的将来〉《中国论 坛》第335期( 1989.9. 10)、〈民主重建 的九十年代桃战〉,《中国论坛》第343期 (199〇• 1. 10) 〇
3. 内政部的功能即是定期的颁布"内有恶犬” 的恐布主义手段。如近日还在太平盛世.宣布
"不容许共产思想在我国出现",甚至福长 国民之间彼此产生怀疑的告密和猜忌之风。 什麽是共产主义?谁在散播?谁还在相信 它?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什麽不同?有一 本马克思的著作算不算“拥有”共产主义思 想?或者说谈论马克思的论点构不构成任何 罪状?(见《星洲日报》1995.5.9)。试问:巫 统党中央高层干部拜会中国共产党党中央, 会不会也怀疑“拥有”共产思想?华社资料 中心《资料与研究》第十三期刊载"马克思 主义”的相关文章,是学术还是政治?请明 确告诉我们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不同。我 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想信共产主义 那些教条的思想,更无意散播共产或马克思 主义。作为ー个学者,我忠於、勇於批判的 信念,这样的立场始终如ー。
4. The Human Condition p. 31
5. 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ery, 3rd edition,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61)p. 3
6. Ibid. p. 13 一 14
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正泰译 (台北,里仁,1985)第157节。
8.公民社会的出现是现代性哲学一个核心课 题。参见拙撰《哈伯玛斯与现代性之哲学研
究)(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 文),第三章第一节“黑格尔、的洞见与难 题” 〇
9. The Human Condition p. 50 - 53
10. Ibid. p. 176
11. Ibid. p.. 51
12. 亚莲特的论点上承柏拉图的“对话”哲 学,下开哈伯玛斯的“遗通行动理论"〇 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们接著讨论哈伯玛斯的. 理由。
13. Hannah 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
ture: Eight Exercise in Political
Thought York, Viking Press, 1968) p. 241
14. Ju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The MITPress, 1989) pp. 29 — 30
15. Ibid, pp.55-56
16. Ibid. pp. 99 - 100
17. Ibid. p. 158
18. Ibid. pp. 147 - 148 在哈伯玛斯晚近的著 作中,将“操纵的公共性”和“批判的公 共性”对比成另外两组概念:“沟通理性” 与“工具理性’’,"系统”与“生活世 芥 〇
19. G. W. F. Hegel, Philosophy of Ri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67) p. 220
2〇・我们不明白的是,这些法令究竟要对付的 “敌人”是谁?我们的公民怎会不怀好意 呢?处处把我们公民视不友善的做法,是 对公民的忠诚的怀疑,这结果只能导致公 民间彼此的不信任。法律是用来保障公民
96
的权益的,不是作为党国机器排除异己、 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在这太平盛世的年 代,我们还有什麽"不安全”的顾忌?不 合时宜的法令本来就应该废止,时代在进 步,公民的自主能力也趋於成熟,总归ー 句话,"公民己经成熟及龄了’’,我们晓得 分辨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政府麽 该更信任她的老百姓,ー个没有气度和不 够雅量的政府,并不真的是处处为公民设 想(好父亲不一定是“严父”,.“乖孩子” 不一定是好孩子);反倒在不信任的背 後,却是暴露出多年公民教育的失败,以 及把公民当作“敌人”来看待的猜嫉做 法。只有把公民当“朋友”看待,我们オ 可能实现所谓的“爱心社会”(2020宏愿 第七项)。
21. 参见 Ferdinand Toennies, Community and Society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7); Emile Durkhiem,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费孝通
《乡土中国》
22. 我的相关论点早己形成,此处主要系统的 整理出比较清晰的思路.可参见拙文,
〈2020宏愿:ー个方法论的问题〉(南洋 商报1994. 7. 18)〈 2020的总体性言 说〉(新通报1994. 6. 19)〈资本主义鸡 飞狗跳〉(新通报1994. 5)〈党国资本的 干预和垄断〉(新通报1994. 5. 27)〈从 评论跨向舆论的催生〉(新通报!994. 7.
5)〇现这些文章都一并收在新著(2020 内有恶犬——社会文化政治批判论集》
(东方出版社,1995. 9) 〇
23. 今年四月的选战,国阵投入大量经费於选 举宣传中。每一天我们都可以看到ー些没 有明确政见的低劣广告,轰炸式的占据各 大报两三个全版,背後都明显来自财团企 业组识的金钱支持,・相反的,反对阵营在
"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乾看’’〇加 上扮演国家机器最强势カ量的内政部也频 频干捞,替新闻"强行分类”。有关媒体 与党国资本的财团、政党关系,可参见几
篇精辟的论文:叶瑞生〈大众媒体与政 治〉、庄迪澎〈"无冕皇帝’’的再诠 释〉,载〈资料与研究〉第15期 (1995.5.1)〇
24. Sharuddin Maaruf: Malay Ideas on Development -From Feudal Lord to Capi-
talist (K. L: Time Books International, 1988) , pp. 147 - 148〇
另参见Martin Camoy著,ー《国家与政治理 论〉,李少军等译(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5.3) 〇
我认为2020宏愿的“马来西亚国族” (Bangsa Malaysia)是ー种内化 了 土著 / 非土著二元论述的新型论述,结合国家与 种族的“中心主义”(centralism),事实 上并没有改变土著中心的意识型态的论述 框架,“新马来人”(Melayu Baru )的政 治意涵。"马来西亚国族”的本质即是以新 马来人的文化霸权(hegemony)为核心 的。限於篇幅,不打算在此详述,请另见 曾庆豹〈与'2020共舞——新马来人思潮与 文化霸权》(华社资料中心,即出)。
25. 布劳岱,《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 济和资本主义》(卷ー、二、三)顾良等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1)
26. 参见 Ng Kam Weng : Challenging Public Ideals, Peoplehood Hermeneutics and Political Hegemon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二文。发表於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主 办《宏愿与展望:基督教会与2020宏愿研 讨会(二)> ,1994年8月于波德申。
27. "土地法令”就是党国资本强势极权对待 公民社会的绝佳例子。以发展为由,实为 满足党国资本的私利,丝毫不顾公民的选 择和意愿。这再一次暴露出国家机器宰制 本质,以及其与公民社会的冲突和对立的 性质。
97
学I术I特I区
国家,社区,织与市民运动: 以“城市松荒者”运动为例
・陈允中 (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班)
第一节、前言
80年代是马来西亚社会动荡的年 代。从80年代中期的经济不景气、1987 年巫统的党争、社会上各种自力救济行 动,如工厂污染社区环境、农地被强制 征收、违建聚落的反迁移行动、砂原住 民保卫家园的围堵(blockade)行动等 等。这些社会自力救济运动的出现,使 国家的合法性受到挑战。而除了新的社 区抗争之外,因独立后之政策偏差所积 压的社会不满,在“华小高职事件”之 后,国家采取了最暴力的手段来镇压社 会的抗议行动——即茅草行动,为动荡 的80年代划上一个句点。
面对多层次的抗争,霸权集团以其 优势的政治势カ,采取了直接使用国家 机器暴力(茅草行动)镇压,然而,因 暴力的本质使国家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社会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被暂时性
地抑制。霸权集团在面对合法性危机 时,必须以更细致的方式,来重塑其文 化霸权,以使其统治行动能够普遍为人 民同意或达到所谓的“全民共识”。 (陈,1995)
1991年,霸权集团提出了新的霸权 计划(project) -" 2020 年宏愿"〇
霸权计划内容分成两个部份,一方面是 在意识形态上,建构一个新的国族想像
(如新马来人、马来西亚国族“Bangsa Malaysia")(陈,1995),另一方面, 则在经济手段上,由国家采取更为主动 及全面性地介入及控制社会发展过程, 譬如各种大型的现代化工程,日莱国际 公园、国油摩天大楼、巴贡水坝计划等 等;以及各地区的现代化农业计划(如 槟城的虎虾计划),和都市地区中的各 种都市更新计划。
1991年土地征用法令的修正,使政 府可以以发展之名,征收任何私人土
98
国家更主动及全面性介入社会发展过程。
地,而地主没有上诉的权利。此一法令 成为霸权计划的开路先锋,是国家全面 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起点。不同于早期 的公共支出是为了公共服务,90年代后 的国家公共支出,毋宁是更偏向鼓励及 引导私人资本积累的。
霸权计划虽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但 居民基于生存及免受迫害的权利,纷纷 对国家介入人们之日常活动之事实,发 出各种的抵制行动。然而,由于媒体的 控制、警察的压迫性、地方政府的去自 治化、以及自主性(草根性)社区组织 的低度发展,使得各社区对政府的抵
制,以及自力救济的行动被孤立,并且 被贴标纤为“反发展”的行动。因此, 并无法对霸权集团造成政治压カ。但社 区自力救济行动不仅可说是居民对国家 官僚体系介入其日常生活之抗议,同时 更是一个形成社区意识与认同感的过 程,亦即,是ー个创造社区公共领域的 历史社会过程。
因此,本文将以都会区之住宅危机 所引发之违建自力救济运动为个案,分 .析在这个历史社会过程中,国家与社群 之动态关系,并且以及试图提出ー个跨 种族草根民主(multi - ethnicity grass-root democracy)的替代性计划 (alternative project) 〇
而在本文接下来的篇幅中,将在第 二节尝试建立一个理论架构:以“彙体 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 )概念, 来分析国家的介入行动与劳动カ再生产 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第三世界的马来 西亚城市,如何被全球经济的再结构所 支,配,而国家又如何地中介于跨国资本 及’市民社会之间。第三节则是略述马来 西亚的住宅危机及违建的建构过程,最 后,在结论的部份,则尝试以这个个案 的经验,提出跨种族之替代性计划。
/rfr--H-
,第—Fヽ 建立理论架构:集体消费 (collective consumption)> 跨国资本与国族国家
ー、集体消费与劳动力再生产
(reproduction of labour)
"集体消费”(colletive consump-tion)这个概念是都市社会学家柯斯特
99
学・术・特・区
(Castells)在《都市问题》(Castells, 1977)ー书中所提出来的。根据人文地理 学词典(Johnston, 1994):
“集体消费乃是在集团的基础上生产 与管理,而且在非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分 配的服务之消费。....集体消费,不是
透过市场,而是透过国家机器而发生 的’,而且它们还是'劳动カ再生产和 成社会关系再生产所不可或缺’的商品 (Castells, 1977: 460) " 〇
柯斯特指出:在先进资本主义社会 中,集体消费的集中化及集体化,使得 国家必须介入集体消费的提供,并不是 为了投资的利润,而是关涉了其所代表 之社会利益(Castells, 1978: 16) 〇
柯斯特脱离传统之政治经济学,从 生产层面(生产方式)来研究“社会不 公平”(薪资所得的分化)问题的方式, 而改由消费的层次,以劳动者接近 (access)集体消费的差异,来分析“社会 不公平,,的问题。柯斯特进ー步以集体 消费的概念来界定都市系统(Urban system),以说明为何都市是集体消费 提供的空间单元。
以下是简要的解释,为何以集体消 费来界定都市体系。早期作为阿杜塞主 义者的柯斯特,将阿杜塞之整体系统 (total system)的概念,对应到都市系统 (Urban system)_h,而将都市系统也同 样分成三个层次。
(一) 政治层次:对应著都市行政, 主要作用在于协调不同层次的关系,以 便于维持系统的运作;
(二) 意识形态层次:对应著“都市 象徵”,即社会地生产之空间形式的意 义;
(三)经济层次:又分成生产、消 费及交换三个元素,分别对应了都市系 统中的不同元素(如生产对应著工厂及 办公室、消费对应著住宅及休闲设施、 交换对应著交通工具)〇
然而,柯斯特认为,在ー个资本主 义的都市系统中,以意识形态或是政治 的意次,都没有办法真正地解释都市体 系的运作,亦即,讨论都市问题的关 键,应该是在经济层次。
进ー步地来说,在经济层次中,由 于资本主义之生产与交换,是区域性地 被组织起来的(例如不同生产阶段分散 在不同的城市),而消费工具(means of consumption )オ是发生在特定之都市空 间单位中,因此,都市系统的功能应该 是在于“消费过程”。此外,由于每日 的消费功能乃是对使用价值(如住宅、 食物、休闲设施等)的消费,以助于劳 动者继续再生产每天工作(即生产)的 能力。因此,对应于资本主义体系整体 而言,都市体系的功能便在于劳动カ的 再生产,以确保整个体系之生产功能的 倡行。不过,柯斯特并不只是把都市系 统简化成只是整体系统的一部份,而是 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在整体系统中,所表 现出来的衡突与矛盾,而这些衡突也可 说是资本主义体系运作下之必然矛盾。
二、集体消费与国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运作中,最 明显的冲突便是消费及生产间的矛盾: 生产乃是关乎“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而消费则是关乎“使用价值” (use value) 〇换言之,社会性的需求 (集体消费),常常跟最具市场利益之 生产逻辑之间不一致,例如“住宅”的
100
生产,便是个最明显的例子。私人资本 无法依社会性的需求来生产商品,如此 一来,则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必定会 越来越扩大;而为了要避免此一日益扩 大的矛盾,危及了整个都市体系的运 作,都市系统中之政治系统势必要调解
资本主义体系的运作中,消费和生产之间的 矛盾最明显。
此ー矛盾。这也是国家介入集体消费的 原因。
“因为劳动カ再生产之消费・须是较 便宜,而生产消费商品的逻辑却是利润 之最大化。因此,私人资本的生产都发 现投资在这些商•品上的利润太低,而国 家就放视为集体消费的提供者。如此, 都市空间及劳动カ的再生产就越来越依 赖国家对消费工具的提供了。" (Castells, 1997: 460-461)
因此,国家介入的同时,集体消费 之议题也就更加地具有政治意涵了:国 家介入或公共投资(Public investment), 是在“资本对抗利润率下降倾 向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因为无利可图的投资乃是由国家接手, 因此“有助于依比例地提升、分派了全 体社会资本的利润率” 〇如此一来,国 家的“社会性”支出,不但有利于大资 本,同时也是系统生存不可避免的手段
(Castells, 1978 : 18 - 19) 〇
综合以上观点,Saunders ( 1981: 197)整理出国家介入提供集体消费,有 四种功能:
(-)它是各种资本部门的劳动カ再 生产所必要的;
(二) 它是ー种在经济上对下层阶级 让步的手段,调解了阶级斗争,同时又 可维持原有的政治支配关系;
(三) 它刺激两方面的经济需求:直 接需求(如国家直接向私部门购买)及 间接需求(如乘数效应),因而克服了 消费不足/生产过剩的危机;
(四) 国家投资在没有利润的部门, 可以防止私部门利润率的降低。
但是,在后期的著作里,柯斯特开
始强调:国家介入集体消费的供应不只 是因应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以上的 第(一)•ヽ(三)、(四)点],它同时 也是为了因应阶级斗争及社会运动的要 求[以上的第(二)点]。在先进资本 主义社会中,国家介入便是福利国家模 型(凯恩斯经济模型)的出现,虽然它 对劳动カ的再生产及安抚阶级斗争有正 面的效果,但是也引起了新的矛盾。例 如在美国的脉络中,国家支出所引发之 财政危机及通货膨胀,使得国家开始减 少支出,并将资金从支援劳动カ,转而 支持私人资本的积累。这则再度引发了 集体消费不足的危机。
然而,不同的是,整个集体消费的 议题已高度的政治化了:国家越被视为 有责任提供集体消费,国家就更加涉及 组织劳动者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也 就变得更加政治化了。换句话说,国家 提供集体消费的危机,隐含了广泛基础 之都市斗争,社会运动亦可能从中萌 发,挑战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或)当 前秩序的正当性。
三、集体消费与住宅
对第三世界而言,要讨论其国家发 展的问题,就必须要面对住宅的问题, 根据学者强斯顿指出,住宅问题对于讨 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政策,之所以重 要的原因有下列几项(Johnstone 1984):
(一) 住宅的营造本身是资本积累的 过程,以及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 品;
(二) 它提供庇护及社会的认同 (identity);
(三)国家的介入是社会控制及社会 的凝聚。
而另一方面从马克思派的观点,资 本主义社会的住宅生产,完全是ー种为 了交换价值而生产的商品。因此,可以 用分析任何商品生产的方法来分析它。 不过,因为“住宅”是劳动カ再生产领 域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因而也是エ业 生产的重要条件;再加上住宅具有购屋 价格昂贵的性质。因此,柯斯特(1977) 认为,“住宅危楼”并不是源自于剥削, 而是供应与需求机制的问题。然而,由 于第三世界其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之生 产方式,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正规式
102
(conventional)住宅严重短缺的问题存 在。因此,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国家政 策如何中介为住宅供应与需求,关乎国 家能否维持廉价劳动力再生产及维持资 本主义结构的再生产。
因此,我们从上述的理论架构来发 间,究竟,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以何种政策方向介入这个资本积累 的过程?而国家所提供之集体消费与促 进生产之间,又是否有著某种关连?当 住宅供应不足、违建蔓延的社会现实逐 渐成为潜在之都市危机时,违建社区的 运动,是否又为马来西亚未来的发展方 向,指引出什么新的讯息?而在这个动

第三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住宅短缺问题〇
态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马来西亚复杂的 种族政治因素,是否有发挥着何种实质 的影响カ?而更长远地来说,在经济发 展之外,是否又为马来西亚社会迈向民 主化,有任何助益?
虽然我们在此简单地说明了集体消 费的概念、与劳动力再生产、资本主义 体系运作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以作为 讨论马来西亚之国家与集体消费之基 础,然而,柯斯特所藉以发展其都市体 系之理论基础,多半是西欧与北美的都 市经验,与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国家经 验之间之异同,是我们必须详加检视 的,因此,在进入马来西亚之都市体系 的运作之前,我们必须再援引相关的都 市研究理论,因此,在下ー小节,我将 把讨论焦点置于第三世界所独有之都市 问题上。
四、跨国资本、国族国家与违建社区
在讨论第三世界的都市问题时,一 定夢提及的是第三世界所特有之“过度 都击'化”(overurbanization)问题〇 "过 度都市化”所指涉的是,在同层次的发 展前提下,第三世界较第一世界,更为 明显而快速的都市化现象。而由于都市 化的速度超过工业化的程度,引发了都 市服务不足,带来各种都市问题,并隐 含了潜在之都市危机。其中以违建的四 处蔓延,是为最典型的现象。
要了解第三世界都市化的特性,我 们必须要由“跨国资本”与“国家政策 之干涉”两个角度切入:
(-)跨国资本:世界系统的趋势 是,资本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建立
103
学・术・特・区
了新的社会分エ模式,在全球的尺度 上,创造了生产、分配、管理、及流通 之高度流动与彼此关连的系统。另外, 由于许多第三世界在殖民时期,国家经 济就已进入全球经济(Global economy) 体系,多以出口导向为主。因此,一旦 国际价格波动,就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国 内的景气,。而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经 济结构,也相应地型塑了其都市化的模 式。
(二)国家的干涉:由于后进国家 并不如“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 所说,被跨国资本所支配,而是有其相 对自主性,并以其政策,干涉经济发展 与都市化过程。因此。国族国家是中介 于支配经济成长之跨国资本与试图从传 统中重生之地方社区。为了适应新的全 球经济趋势,国家试图在经济政策下组 织民众及防止任何社会阶级分化。
虽然宣称“带动经济成长”是第三 世界国家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手段,但国 家政策不必然是经济成长优先的,同时 也有可能基于政治考虑(如马来西亚的 新经济政策)。此外,经营国家机器的 技术官僚,也可能基于意识形态(例如 接受西方教育及价值观,或宗教上的信 念)的作用"而制定与经济成长不平行 的政策。
除了上述就全球经济及国家政策的 中介这两方面,足以影响第巨世界国家 之都市化的特殊过程,在马来西亚之历 史与社会清境中,“族群关系”与“族群 政治”也一直是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因 素。因此,另ー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意识 则是,族群政治如何影响著马来西亚的 都市化经验?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性,也 可以从几乎所有关于马来西亚城市都市 化之文献,都集中在讨论族群在都市化 过程之差异的现象,可见一斑。
就上述的简要分析来看,我们可以 发现,全球经济、及相应之跨国资本的 介入、国家政策对・于产业发展之走向、 以及国内的族群差异、族群政治等因 素,交互地影响著马来西亚之都市化的 过程及经验。而从都市空间形式上来 说,不同族群间的隔离,不仅是影响都 市形式的关键,在族群分エ、产业发展
104
导向的现实情境下,整个都市体系的运 作,也就因此而有新的分化形式出现, 不仅有族群的分化、随之而来的性别、 阶级的分化,而此ー历史社会脉络,实 则与都市违建的发展,息息相关。因 此,接下来,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指出 影响都市违建发展的历史,并且分析都 市违建运动岀现之历史时势。
第三节、都市违建聚落
ー、谁是违建?——第三世界 违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三世界的都市问题,基本上是 违建的问题”(T.G.Mc Gee,1971)。根・ 据资料显示,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亚洲 等第三世界国家中,都市的违建人口, 大约是全国总都市人口的20-50%,因 此,第三世界都市的违建问题,一直是 许多学者的研究旨趣所在。
柯斯特(Gastells, 1980)认为,违建 的研究,基本上有三个取向:
(一) 人道主义取向,要求解决这些 不幸者的生活。
这种取向的研究,一般都会描写这 些违建生活的辛苦,如拥挤、不卫生、 没有公共服务等。但是,人道主义取向 研究,无法指出造成这个不幸、更深层 及隐蔽的原因。
(二) 担心无法控制的违建人口,会 影响第三世界脆弱的社会和政治的秩 序。
这种取向认为违建者是异常、隔离 的、社会淘汰者,对都市社会的整合有 负面的影响。但是,芝加哥学派当年的 经验研究已指出,违建者的行为与其它
社会大众的行为相似,他们并没有较高 的犯罪率、他们有团结的社区组织、他 们的族群连结彳艮紧等。
(三)认为违建者是ー・个新的革命的 力量,他们不是异化,而是对现有政治 秩序的挑战。
这种取向是受到Franz Fanon意识 形态的影响,认为劳エ运动将被都市穷 人取代,因为他们没有么可以损失,所 以成为革命主体。但是,在拉丁美洲经 验研究却发现,其实大部份的违建运动 都已被制度化了:他们在政治上是保守 的,因为他们必须面对日常生存的急迫 性。
除了以上三个取向外,在60年代, 研究都市穷人(一般指违建者或贫民窟 居民)最盛行的理论是边缘性理论 (Marginal theory) 〇该理论强调违建者 作为边缘人口,是因为被城市主流社会 经济所排除。都市穷人是因为被困在穷 困的循环(cycle of poverty),以至于生 活是社会、,经济、文化上隔离的群体。 然而,Janice Perlman( 1974)在巴西的经 验研究指出,违建社区与主流都市生活 有密切的关连,它们起来的边缘性的生 活方式,其实并不是与主流社会在功能 上的隔离,而是与主流社会在剥削上的 整合。•
“他们不是经济上的边缘,而是被剥 削:不是社会上的边缘,而是被拒绝; 不是文化上的边缘,而是被贴标纤;不 是政治上的边缘,而是被操控和压迫” (Perlman 1974:2)
这些违建聚落,并不应该独立于整 个资本主义的都市系统来讨论,其实, “他们是都市人口的一部份,却被逼住在
105
学・术・特・区
这群孩子将失去他们的家园。图的背景为正 在赶建之高级公寓。
性住宅,以及违建社区所提供的各种非 正式(informal)都市服务,使得廉价之 劳动カ再生产变成可能,同时也疏解了 国家的都市服务之供应危机。
为了表示违建在第三世界资本主义 社会的作用,Castells进ー步引用Alejandro Portes 及 John Walton 对违建的 看法:
“违建聚落是提供廉价劳动カ再生产 的消费模式(mode of consumption),其 使得在发展中国家里,降低资本或国家 所认定之社会薪资,变得可能。” (Castells, 1983:211)
这段话相当清楚地阐明了违建在第 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 色,而其所担负减低社会薪资的功能, 实则是减低了资本家与国家,必须担负 提供集体消费与劳动カ再生产之角色的 责任。
二、违建与国家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违建担负 着减低社会薪资的功能,但是国家对于 违建的态度,却往往是因时、因地制宜 的,亦即,在无法提供充分之集体消费 的前提之下,国家虽然容忍城市中违建 聚落的存在,但却不表示国家无法控制 违建社区,相反的,
不良的居住环境,是因为“资本主义” 双重的矛盾:ー、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 都市化及经济发展,二、政府无法以付 得起的集体消费,提供都市服务给这些 新都市移民” (Castells, 1980: 5)〇由于 第三世界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集体消 费,因此违建作为新都市新人口之替代
“基于这些违建聚落的非法与不安的 本质,使得有关当局可以有直接和间接 的手段来控制这些居民。因此,无论是 暂时性或已存在很久的违建社区,凡乎 都必・须面对被合法毁灭和清除的城胁, 而只获得草率的通知及极少数的朴偿" (Drakakis -smith, 1980:43) 〇
106
另一方面,在马来西亚的国家土地 法典中,明文规定了对违建的定义,“那 些营造不合法的结构或非法的占据州或 私人土地者,视为违建者。”这种法律 上的诠释,清楚地界定了违建者和国家 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有完全的法律上之 合法性,来选择采取的手段。正是这种 不对等的权カ关系,使违建者必须经常 面临著随时会被拆的威胁,而在日常生 活中有相当大的不安全感。
换句话说,这里所要强调的是,都 市违建的存在,并不表示政府对此地失 去控制或行政上的缺点,相反的,正因 为它在法律上是非法的,所以政府其实 对违建者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对违建的 容忍或在选前承诺将违建合法化的行 动,基本上就是要以暂时性的容忍,来 换取违建户的忠诚度。这就是Tekeli (1994)所谓恩庇一侍从关系(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〇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一旦土地开发的利益成熟时,清除 违建的法令就因此生效,而且马上就会 被执行。因此,对违建的放纵或清除, 完全是掌握在有权カ诠释土地法令之州 政府手中。
三、违建社区的形构
(formation)
接下来,本文则将试着从殖民地开 始,分析各时期违建形成的过程及其当 时的社会脉络,从而看到非法与合法诠 译的争议;另外,研究违建聚落在不同 时期的变迁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违建社 区与国家在历史上的动态关系。然而, 本文虽然是以讨论马来半岛的违建,但 是由于所取得之资料的限制,同时吉隆 坡也是违建社区的聚集区,因此,以下
的讨论将以Johnstone的研究为主要参 考资料,并集中以讨论吉隆坡的违建为 主。
(一)1980-1920: “违建”之建构
1880年代,是殖民的政治与经济势 カ开始进入马来半岛内陆的时期。1879 年世界市场的锡价大涨,使得吉隆坡人 ロ增加了 30%,绝大多数是从中国来的 华エ(Leong, 1981)〇当时的吉隆坡是 ー个锡矿而发展出来的“Chinese Town" 〇马来人最早的甘榜是Kg. Ker inchi、Kg. Haji Abdullah Hukum 及Kg. Bahru等。当时的房子都是传统 住宅,主要都是木造及土造的房子。当 时,并没有明确的“合法”与“非法” 的区分,一直到1884年建筑法令,规定 住宅必须用较坚固耐久的材料建造。传 统建筑ー时变成了不合法的建筑,使得 英殖民政府可“依法”拆除“看不顺 眼”的传统住宅。此法令使得エ业生产 之定规式建筑开始快速发展,导致资本 家开始控制建筑材料的供应。
1889年,土地登记的伦斯制度 (Totrrens system)被引进,这加速了土 地的控制及交换,以及强化了土地私有 制。合法的地契对地主及行政而言,变 成很重要的依据,如此,非法占用土地 变成严重的事情。
到了 1900年,这两条法令促成了现 今的房屋系统的双元结构,同时也建构 了 “合法”与“非法” 〇 一方面是昂贵 的工业生产之定规式住宅,另一方面是 传统之非定规式住宅(其中非法占有土 地者视为违建)。如此,违建便成为了 吉隆坡主要的土地使用方式。
(―)1920 - 1945:世界市场、战
107
违建区通常都建在城市外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们面临被驱逐的危机
争与违建成长
这个时期的殖民出口经济成长,乃 是伴随著技术变迁与都市化的增加;而 经济成长的变动来自于国际贸易的诡谪 多变,以及1920 - 30年代的经济大萧 条。这些力量,是国内与国际广大转变 的一部份,也是违建聚落成长的重要因 素。
在大萧条时期,预算删减与失业造 成大量家庭需要新的住处。许多失业 者,特别是华人,外移开垦土地、种植 作物、之后则种植经济作物。而许多乡 间的违建在现存的城市外围找到土地, 随后则被城市的成长所包围。有些人则
是在远方有过耕种的经验,便到城镇的 边缘继续经济作物的栽种。这两种情况 都会导致都市违建,就如同另外两种住 宅区重建一样。
1935年之前,殖民政府是坐视、或 甚至是鼓励都市边缘的违建区,因为他 们变成附近许多城镇主要的新鲜食物供 应来源。当战争刚开始,威胁了食物进 ロ时,英国继续鼓励违建户在大都市或 靠近大都市的违建区,继续开垦种植。 而全国性的“种植更多的食物”(Grow More Food)运动开始时,也是同样的 情况。这些运动的结果,并没有确定有 那些土地可以被占据,而是非法或是部 份授权地占据大量的都市边缘土地。许
108
多在吉隆坡的大违建占据区,便是在这 个时期形成的,包括Salak South与 Sungai Besi的华人聚落,在北方Gom-bak与Setapak的马来甘榜(详见图
直到1941年,大部分城市的人口都 逐渐增加,但在1942-45年、日本占领 时期的马来半岛,却与此趋势相反。对 日本人的恐惧、城市经济活动的衰减、 环境卫生与健康条件的下降,以及特别 是在政治上对华人的迫害,都造成了 “走出城镇”(exodus from the towns) 的效果。这些动乱使得吉隆坡的许多人 口外移到都市边缘,而对马来人来说, 则是移到乡间农村。在口领期间,吉隆 坡的违建区数目,比之前四年还要多。 这个数目的增加,可能是来自于都市边 缘之新违建区的增加,亦即现有违建区 的成长。至少有两个马来社区Kg. Bukit, Tangga China ( Dato Keramat) 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而许多华人的聚 落则移到陈秀连区。
因此,1945年之前,日本占领、大 萧条与战争,均造成了粮食短缺、经济 的结构性转变,以及土地法的执行无法 进行,于是造成了在吉隆坡与许多城市 的违建聚落急速扩张。
(三)1945 - 1958 :反马共与新村的 创造
大战之后,失业增加、エ资下降、 物价上涨,以及持续的食物短缺等问 题,都因戒严时期的宣布而更加恶化, 并且使得越来越多乡间的马来人,无法 拥有土地。大量的人口移入城市,特别 是到吉隆坡,而出现了严重的住宅短缺 问题。非法占用土地急速增加,不仅只 是因为现有违建聚落的扩张,同时也是
对现有集中区兼并的成长、以及全新聚 落的产生。这些扩张在吉隆坡最为明 显,1947-1957年间,违建屋的数量增 加了一倍。(见表一)
新村的创造主要是殖民政府反共的 军事计划。目标是将乡村地区的违建者 (尤其是华人)对新安置在都市地区, 以避免马共得到乡村华人的支援。在 1947 - 195I年间,在这种“强迫都市 化”(force urbanization),吉隆坡的违 建人口增加85, 000人。虽然新村是政府 所盖的合法聚落,但是大部分的房子却 无法符合当地政府的标准。再说,新村 吸引了更多不符规定的房子。特别是违 建住屋,大多数和合法房屋是难以分辨 的。集中在新村之违建屋的大量聚集, 在许多大城市里都可以发现,例如在吉 隆坡的增江、在关丹的Kg. Bahr、以 及在怡保的Kg.Simme。
(四)1958 - 1979 :马来都市社群 (Komuniti Melayu bandar)的创造
独立后,大都市快速的成长及马来 族群都市化的程度也加速了,尤其是在 1970年的新经济政策执行之后。国家的 新经济政策中有两大目标:ー、不分种 族的消除贫穷;二、重组社会,使各族 群经济上平等。由于乡村人口以马来族 群占绝犬多数,而乡下的马来族群多为 低所得者,因此,为了达到新经济政策 的两大目标,政府首次鼓励乡村一城市 移民,以便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及设施。 (Cho, 1992: 188) 〇新经济政策在空 间面向是鼓励马来社群的都市化,试图 在城市中创造ー个积极参与工商业发展 的马来都市社群(Komuniti Melayu bandar) (Agus, 1992:40) 〇 虽然政府鼓 励,但是国家住宅政策却还是无法满足
109
学I术I特・区
新经济政策鼓励马来人移民城市,但政府的 房屋政策却无法满足移民之需求。
新的城乡移民之需求,如此,都市化的 速度与违建成长速度成正比的成长。
这时期在吉隆坡的住宅有六种违建 聚落形式:
第一种是非法占有现存(不论合法 或非法)社区中土地、或是其邻近的土 地。例如Kg. Bahru附近发展起来的新 违建区 Kg. Hanyut, Kg. Cendanao
第二种是在1950年代中期,违建聚 落也会沿着主要河流或是城市中预计要 盖铁道的基地上发展起来,例如:Kg. Semerang、 Stoney Setor^ Batu^ Gombak^ Maxwell。这些聚落提供了无 法在马来地区找到住处、或是必须离关
他们先住处之马来人ー个出路。后面夜 ー类的人,有些是在1969年5月动乱之 后,从非马来人所主导之地区搬来的, 例如靠近 Kg. Kilat 的 Kg. Keramat Hujong Marao
第三种聚落乃是新违建区之建立, 有时项U是透过有组织地入侵稍后并入了 联邦之领土,例Kg. Konggo、Kg. Selamat便是在1950年代中期,出现退 休军人团体的聚居,而这其中的有些 人,也会定居在靠近八打零的Kg. Jaya、Kg. Medano
第四种由投机者为了赚取租金,所 兴建的违建聚落,则是另外一种居住型 态,并且已经成为几个大型聚落的核 心。例如,Kg. Malaysia 和 Malaysia Tambahan,在城市中先前未被占领的地 区,创造了违建的新焦点。
第五种形式是大型的多种族聚落, 不同群体的成员定居在先前仅由一个社 区所占据的地区,或是本来分开的聚 落,黏合在ー起,例如Kg. Puah、Kg. Sentul和Kg. Sentosa0虽然是多种族 的聚落,但这些社区倾向于细分为单ー 族群的小区。
第六种居住型态则是牵涉了租屋者 的运动,他们无法负担一般的金融成 本,便从公共房屋的方案里,转移到违 建地区。这些社区,像是Kg. Siam、 Kg. Dato与Kg. Pandan,都是从邻近 政府所盖的住宅区搬出来的人所盖的。 在 !970 年,以 Kg. Dato Keramat 为中 心之公屋计划」有超过两千个违建住宅 在八个相邻的甘榜,而虽然在当时便积 极地进行拆除,但在1976年,这个地区 大概还有!250间房屋。
110
吉隆坡的违建聚落之空间分布,跟 其它人口分布ー样,都是隔离的。
(Johnstone 198? ) 〇 (见图二)华人的 违建比马来人的违建占据更多比例的私 人土地,55%和15%〇然而自从1969 年的“违建清除条例”施行以来,吉隆 坡市中心私人土地上的违建者最先多被 逼迁。这政府的清除违建条例,影响了 违建社区的分布。华人的违建区多接近 工作的地点,而马来人违建主要是建在 与宗教及传统之亲属关系的社区,尤其 是马来保留地。华人违建集中在中小企 业集中的地区,如Jin. Sungei Besi, Jin Kelang Lama 及 Kepongo
(五)198〇-迄今:都市投机与违建 的拆除
经过80年代中期的经济萧条,马来 西亚经济开始复苏,城市土地及房地产 投机活动正迅速地将都市转换为ー个投 机城市。从1986年国家土地法令让外国 资本可以进入本国房地产市场,使得新 加坡、香港、台湾及日本资本,’大量收 购吉隆坡、槟城及新山市中大量的族 馆、办公大楼、共管公宅、住宅、商店 及土地。这些外资投入房地产抬高了大
城市的房地产价格(Konsumer, 1992 March) 〇 共管公宅(Condominium)在 1990 -1992年间急速的成长,尤其是在 吉隆坡及槟城(Yusof, 1993) 〇而根 据Yusof对共管公宅价格的分析,只有 薪资在马币5, 700兀以上者才能买得起 ー户共管公宅。而大约有15%是外国的 个人及公司购买,有些案子外国持有率 达到?5%〇在此同时,房屋开发商协会 (HDA)也以人工及建材价格提高为由, 使房价提高了 !5-30%,吉隆坡的共管 公宅价格甚至达30% - 50 % !
(Konsumer, 199〇• 5)
上述跨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其实是 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而国家与州政 府,同时也在发展首都成为国际性大都 市、区域观光旅游中心等的意识形态作 用下,推行了城市美化运动、兴筑大量 纪念性建筑物及观光饭店,以吸引观光 客,因此,对于被认定“妨碍市容观 瞻”的违建聚落,则遭到大力清除;另 一方面,由于这些违建聚落多位于都市 精华地区,在土地投机炒作的风潮下, 这些地区多被列入“吉隆坡大蓝图”中 之“可发展地区”,亦即,鼓励优先开
政府对违建区有绝对的拆除权カ〇
111
学・术・特・区
发这些地区,因此,这些违建聚落面临 被拆除的命运。而这也正是经济学家熊 彼得所称的“毁灭性的创造”。
熊彼得所谓之创造性的毁灭,指出 了资本如何以破坏旧有的违建聚落,快 速地创造新的利润;但是,这个新的利 润创造背后,却没有回答这些违建的拆 除所可能带来的都市危机:根据柯斯特 所提出之“集体消费”与国家政策的理 论架构来说,当国家所能提供之集体消 费不足、并足以造成都市危机时,违建 聚落居民就不会仅只是俎上鱼肉,任人 宰割,而将会形成具有草根性之抗争运 动,以对抗威胁了他们的生存之国家政 策方向。而事实上,不仅是西欧与北美 的都市社会运动经验中的许多例子,验 证了这样的抗争必然会出现,而就连马 来西亚本身的经验来说,抗争也一直都 存在著,而到了 90年代之后,历经国家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方向鼓励跨国资 本的投入、并且在亲发展的意识形态 下,造成了违建聚落的大量拆除,违建 聚落居民的抗争,相应地也变更为激烈 了。虽然现实的发展情况,与理论研究 上的方向一致,但是,在马来西亚相关 的研究领域中,却一直缺少对这些问题 的探讨,因此,在下ー小节,将要就近 年来的违建抗争,进行分析,以探讨这 些现象对于马来西亚社会的实质意义。
四、违建的抗争过程
马来半岛违建抗争,至英殖民时期 开始,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可是关 于违建抗争之研究却很少。虽然它没有 先进国家强大的房租管制运动(如法 国)也没有拉丁美洲违建社区捍卫社区 生存的运动,但是违建的兴建与拆除已
成为都市生活重要的ー环。从早期的外 来移民到达此地的同时,几乎全都是 “违建户”(如果按造非法占有土地的定 义)〇 一直到90年代的城市内之违建社 区,虽然从殖民到后殖民,从乡村到城 市,社会已产生改变,但是违建者和国 家的结构性关系依然存在。违建者有一 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被赶来赶去,对 居住的地方有危机感及不安全感,无法 产生深刻的认同感,随时准备被搬迁到 另ー个违建或被安置在拥挤的长屋或廉 价住宅里。
讨论马来西亚违建聚落自力救济行 动的文献很少,因此,在有限的材料 上,本文尝试在马来西亚特殊社会脉络 下,分析违建抗争的模式。
(-)恩庇T寺从模式
“荏恩屁ー待以美采里握有政治力量 的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法律秩 序,而将他们所控制的资源分派给那些 对他门展现政治忠诚并且效忠于他们的 人。这样的关系有各种不同形式,随着 被掌握资源的种类、从此种分派荻觉的 群体规模,以及他们展现忠诚方式而 变。"(Tekeli 1994)
恩・一侍从关系是指某政党或政治 人物与违建户之间的政治关系,是ー种 交换模式,违建者以对该政党或政治人 物的政治忠诚来换取保护。简言之,违 建者要生存,就必须无条件以集体的选 票支持某政党或政治人物。
最有名的例子是1974年在柔佛州 Tasek Utara的违建抗争运动。由得不 到建地,又租不起昂贵租金的房子 (Karim and Hamid, 1984:24),在没 有被阻止的情况下,ー百多户的居民在
112
Tasek Utara的ー空地上盖起了房子。 当时正是八月全国大选前タ,国阵的议 员为了选票,纷纷到场关切,并承诺协 助他们解决问题。不久,134户门上被 钉上门牌,并被命名为“国阵甘榜”, 而之后改名为“甘榜拿督胡先翁”。9 月8日,选后的第二星期,在没有预警 的情况下,一半的房子被毁掉,其中大 部份都还在兴建当中。虽然居民被警告 必须在一星期内迁离,但是大部份的居 民继续留守家园。9月15 H,大批的镇 暴警察进驻此甘榜,整个甘榜就被夷为 平地。政府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后来者跟 进,因此,釆取杀ー儆百的手段,其实 是为了一个50万人的大型住宅计划。
为了继续争取生存的土地,60户 300位居民在柔佛州的行政大楼札营抗 议国家的暴行。他们组织了自卫队来保 护抗议者,免于流氓的骚扰及情冶人员 的逮捕。另ー方面,违建自救组织试图 请求地方议员出面协助,但地方议员都 表示无可奈何。然而,情冶人员以各种 手段来弱化居民的抗争,其中包括媒体 的控制,避免引起大众的同情,同时还 派遣了社会局的妇女进入抗议的营区, 以“关怀生病孩童”为由,请求居民租 房子以照顾孩子。
违建户坚持抗争的勇气及毅カ,得 到了社会大众及大专生的大力的支持, 尤其是马来亚大学学生会(PMUM) 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组织内部的分裂 (保守民族主义学生组织出现,以族群 的议题使抗争运动分化),以及情冶单 位的分化、并且逮捕组织及学生领袖的 行动,使得这次抗议行动告终。
另・ー个例子是槟州Georgetown及 Bayan Baru市途中的违建聚落(Ruland
1992: 253 - 254) 〇 !984,马来人为主 的移民开始陆继在空地上建造房子。市 政府采取各种行动要拆除违建及驱赶违 建者。这时,违建者组织请求巫统在违 建区之草根组织的支援。Bayan Baru市 巫统青年组向党中央抗议,威胁除非党 中央答应违建居民的要求,即将聚落合 法化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否则将有6 百位党员脱党。到1986年11月,该违 建户还继续存在。
在第一个例子,恩庇一侍从模式并 没有成功,那是居民在面对拆除行动 时,无法得到其保护者一地议员的支 持。然而,违建者改以组织自主的行 动,成功地引起了大专生及社会大众的 支持,使得抗争可以持续下去。在第二 个例子里,算是一个上诉模式的成功例 子,因为违建户在被逼迁时,得到了政 党或地方议员的支持(或保护)。然 而,这个模式虽然是第三世界违建社区 赖以生存的模式,但是由于违建者并没 有自主性,完全以其在政治上的忠诚 (侍从),仰赖政治人物的政治保护 (恩庇)〇
由于违建社区缺乏自主性的组织, 因此,一旦这些保护者受到更大的政治 压カ(如国家或党中央指示要求拆除, 以利其它开发计划)或经济利益的诱因 (开发商之利诱)时,一般都会放弃该 保护区的利益。或是在该政治人物下台 后,敌对政党的政治人物,并不必然会 继续保护该违建区的权益,或者违建社 区必须要跟新的保护主建立新的恩庇一 侍从关系。此外,不同族群为主的违建 聚落,一般都会以该族群政党的地方组 织为其保护者,如马来人为主的违建区 就以巫统为其代言人,而华人为主的违 建区就以马华为其代言人。如此一来,
113
学・术・特・区
图为居民于首相署前和平请愿。 居民自力救济组织仍然呈低度发展〇
原本违建社区共同的困境,有可能团结 起来,拥有跟国家更大的谈判权カ,却 因为族群政治的缘故而被分化了。如 此,不仅使得各个社区就更依赖同族群 政党的保护者,也会进ー步地强化了既 有的族群分类。
(-)“城市开拓者”(Peneroka Bandar)模式
90年代,违建聚落被迫迁移的例子 越来越多,而逼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了。如92年中到93年初,6个月内, 巴生谷就有廿几个地区的违建户收到逼 迁的通知书(阿里,1993) 〇其实,更
重要的是开发商及州政府逼迁居民的方 式越来越成熟,而居民自力救济组织 (或称社区行动委员会)却仍然呈低度 发展。过去,违建者透过恩庇一侍从关 系,还可能得到存活的方式,在90年代 是几乎失效了。为什么呢?因为土地投 机的利润,使得开发商与亲资本的国 家,已经形成一个亲成长联盟(pro-growth coalition),共同创造城市土地 的地租。亲成长联盟透过ー个发展意识 形态的召唤,使得“拆除违建”等同于 “清除城市毒瘤” + “发展”。因此, 虽然在大选前,国家当局在违建社区钉 门牌的行动依然存在,但是,亲成长联
114
都市服务,如都市里八成的摊贩是由这 些移民所组成,故他们界定自身为:
“城市的开拓者”,以正当化在城市里 生存的抗争。“城市的开拓者”认同自己 是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过客,也就是他 们已下定决心要保卫社区及自身生存在 城市里的权利。
城市拓荒者甘榜朱巴达居民誓保家园免被劇除。
盟的行动,已足于对付违建社区赖以生 存的恩庇一寺从关系了。
“我们建造城市”、“我们是城市的 开拓者”,这是违建自救组织喊出来的 ロ号。“违建”是国家与私有地地主对这 些在各时期来到城市者的诠释,其所代 表的利益是加速资本的积累,强调空间 的交换价值。然而,这些城乡移民为了 要在城市里生存,他们不但缓和了国家 的住宅危机,而且提供了各种非正式的
这些自主性的自救组织开始从根本 地去质疑:“发展是为了谁? ”。同时 在抗争的过程中,也开始明了,开发 商、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利益常常是一致 的,而警察不一定是人民的保姆,法院 不一定是寻求公理的,他们形成了一个 掌有合法性暴力(警察和法院)工具亲 成长联盟(或称开发商与其同谋 (Hashim, 1994))。因此,他们可说 是完全被孤立了。如此一来,城市开拓 者惟有靠团结及自身努力,才能够争取
115
学・术I特I区
生存的权益。此外,这些城市开拓者也 开始明了,除了自主的行动外,也必须 发展岀横向地联接(articulate)其它违建 区的城市开拓者,如此,才能形成一股 足以跟亲成长联盟对抗的力量。这是ー 种新的自觉及新的自力救济之抗争模 式,对未来社区草根民主的形构有很大 的影响。
1994年5月1日劳エ节,300〇位来 自不同社区的城市开拓者组织和园丘エ 人组织在独立广场示威游行,则正是表 示这些城市开拓者组织,更进ー步地寻 求与其它弱势群体的串联。
第四节、结论
马哈迪在1991年曾经指出:“共管 公宅将是未来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指 出:“共管公宅所提供的各种设施,可 以使政府减少对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支 出”。“住在城市的人必须准备自付使用 设施的费用。”(NST, 1991.7.1)
从马哈迪的谈话,可看出全球性的 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政府的施 政方针。国家开始减少公共服务之支 出,私营化及引导私人资本投资的同步 进行,表面上是为了自由市场的理由, 实际上是国家试图放弃集体消费之提 供。然而,集体消费的提供正是劳动カ 再生产及国家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因 此,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必然会引发冲 突的。
但是为什么以上的结构性矛盾没有 造成更大的“都市危机”呢?那是因为 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中介于国家与 市民之间,缓和及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矛 盾。违建社区(城市的开拓者社区)又
因为空间与族群的分化,使得面对拆除 行动时,无法凝聚集体之自力救济的カ 量;加上这些草根组织尚在萌芽阶段, 因此,在面对强大之亲成长联盟时,往 往难以应付。
历来对于族群的分类,不仅是统治 者的意识形态,更是ー种统治的手段, 这样的情况从殖民地时期一直持续到后 殖民时期,乃是马来西亚政治之特殊 性。然而,在违建运动之抗争里,族群 的分类显然必须面对挑战:以往对于不 同族群之间、.便存在著不同利益的分类 方式,当面对违建聚落必须被拆除时, 这群违建居民之利益,实则又是结合在 ー起、是突破了既有之族群界线的。亦 即,当面对国家要强制拆除违建聚落 时,这些以往被分类为不同族群的人 们,却有其共同的利益——在成市里生 存的利益,也可以说,这群人可以以其 生存的利益结合起来,改变统治者所赋 予之既有的分类方式,而这也是马来西 亚未来跨种族草根民主的基础所在。〇
参考文献
1. Castells, Manuel.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Massachusetts: MIT.
2. --1978. City, class and power , N. Y.:
St. Martin.
3. -- 1980, Multinational Capital, National
Stat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Working Paper No. 334,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4. --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London: Edward Arnold.
116
5. --Goh, Lee, Kwok, Reginald Y.W. ,Kee
Toh - Lap, 1988,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Policy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rkeley
6. Cho, George. 199〇. The Malaysian Economy: Spatial perspective, N. Y/: Routledge.
7. Gilbert, Alan and Gugler, Josef. Citie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8. Hashim, Mohd. Nasir. 1994. Perjuangan Peneroka Bandar. K. L. : Vinlin.
9. Johnstone, Michael. 1984. Urban housing and housing policy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8N4,第 497 - 529 页〇
10. ----198?. rhe evolution of squatter set-
tlements in Peninsular Malaysian Cities", ? ?
11. Jomo K. S. 1986. A Question of Class: Capital, The State, and Uneven development in Malay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
12. Khor Kok Peng. 1983. The Malaysian Economy: Structures and dependence, K. L. : Maricans
13. Leong K. C. 1981. " Kuala Lumpur: Youngest metropolis of Southeast Asia , in Honjo. M(ed),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v6,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gapore: Mareuzen Asia,第 257 - 80 页〇
14. Ruland Jurgen. 1992. Urban develop-
ment in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Boulder: West-
view.
15. Salih, Kamal, n Rura! 一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underdevelopment in Malaysia1*, in Honjo, M(ed)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CRD, Regional Development Series JII 6, Singapore: Marwqen Asia, 109 -145.
16. Tekeli, Ihan 1994. ** The patron - client relationship, land - rent economy an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without citizens". in S. J. Neary, M. S. Symes and F. E. Broown ( eds), The Urban Experience: A People — Environment Perspective, London: E & FN Spon,第 9- 18〇
17.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1982. Survey of Slum and Squatter Settlements, N.Y. : UNCHS
18. Saunders, Peter. 1986. 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 (2nd). N. Y. Holmes & Meier.
19. Wegelin, Emiel A. 1978. Urban low 一 incoming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Peninsular Malaysia. Boston: Martinus Mijhoff Social Sciences Division.
作者注:本文的完成要特别感谢建筑与 城乡研究所博士班殷宝宁在写作过程中 所给予理论、写作及精神上的支持;另 外,在“红树林工作室”读书小组对此 课题的深入讨论引发我写此文的动机; 最后,要感谢黄秀辉对初稿所给予宝贵 的意见〇
117
表ー:吉隆坡的人口变化,1947 - 80
00
族群 1947年人口 阳57年人口 1970年人口 估计占1980年 总人口的比例 % 每年增长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1946-57 1957-70
马来人 21,988 12.5 47,615 15.0 113,642 25.1 30 11.7 10.7
华人 111,693 63.5 195,822 62.0 247,474 54.7 53 7.5 2.0
印度人 31,607 17.9 53,505 16.9 84,043 18.6 16 8.9 4.4
其他 10,672 6.1 19,288 6.1 6,651 1.6 1 8.0 na
所有族群 175,961 100.1 316,230 100.0 45,810 100.0 100 7.9 3.3
资料来源:Malaya, a report on the 1947 Census of Population (Kuala Lumpur, 1947):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Census of Popul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1957, Report No. 1 (Kuala Lumpur, 1957),-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Community Groups; 197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72); K. Wehb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oipmunity Groups in the Federal Territory", unpublished report (Urban Development Authority, Kuala Lumpur, 1976), Jr. Johnstone 198?.
图ー:吉隆坡聚落分布图
'Hj. Abdulloh Huk»m >.Kennchi / | *■ 1 Chan Sow Lin ノ Z*\/ Konggo 1
119
学・术・特・区
图二:吉隆坡违建聚落之空间分布
8atu
I Sg Gombak
淮TAL畧
I I政府崩
皿!私人地 违建区 ■・马来人 日华人 m混合
'-•*・印度人
@ 马来保留地
・ 末经纪录N中央地区
a
/KELANG
S<) Kclang
~ Sいr Amp.ing
120
本书的内容是在探讨马来西亚80年 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政治 局势,当时在野的政党组成以政党联盟 的阵线,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 团国民阵线,因而造成了所谓的“两线 政治” 〇
陈友信肯定,本书在硏究我国政治 体制的演化、政治反对势カ的形成过程 及两线政治大马政体演化,紧扣着现代 社会政治运动的硏观重点,是具有深远 的意义。
何启良博士对本书的评价是:它是 “当前寥寥数本以中文写成分析大马政 治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迄今最坚实, 最杰出的一部。它不只拥有坚厚的理论 铺基,更重要的,是它解察的通幽洞微 和验证的实在谨慎。把它与相关著作比 较,这两个特色更显得突出” 〇
《解构政治神话》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1992)
ISBN 983 - 9673 - 29 - 7 版本:21 X 15cm 404 页 定价:RM25/ =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一书 是一群大马华裔知识分子经过了长期 的省思之后,分别透过不同的观点和 课题对大马华人政治检验的成果。当 代大马华人政治的省思,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这个省思的意义,除了 对就一般现象加以观察和剖析其成因 后果外,尙寓有批判的积极意涵。在 这些论文里,论者批判的声调,容或 有低有高,但基本上皆出于对国家和 民族的关爱。他们都能够以冷静的热 情,透过韦伯所谓的伦理中立 (Ethical Neutrality),去观看权势 的实在和虚无。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
ISBN 983 - 9673 - 30 ー 〇
版本:21 X 15cm 168 页
《资料与研究》双月刊的订户;并获得
幸运抽奖的机会!
从即日起至12月10日,请立刻成为
首奖:莱思康电脑辞典 次奖:《法律常识全套》 三奖:《解构政治神话》 安慰奖:“不废江河万古流” T -恤(
•抽奖日期:18 / 12 / 95
・抽奖成绩将于《资料与研究》
1996年1月号及各报章中公布。
区域 零售价’' (单本) / 、水陆邮购 : 期:空邮购
—年(6期)< 商年(12期) 「一年(6期) 两年(12期)
马来西亚 RM8.00 RM40.00 RM70.00
汶莱/新加坡 US3.20 RM50 / US20 /よ RM95 / US38 RM50 /4JS2O . 上 RM95 / US38
亚太 US3.20 RM55 / US22 RM100/US40 ・ぎ x ? b, RM90 /.US36 : RM170/US70
欧洲 US3.20 RM55 / US22 邸!100/US46 RM110/ US45 RM215 / US85
美洲 US3.20 RM55 / US22 RM100/ US40 RM140/ US55 RM270/ US105
裁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业务部)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