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研究》第19期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1996年1月1日






目录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我们需要批评    陈雪风

焦点:金钱政治的不归路
安华 vs 马哈迪?:派系斗争,金钱政治及红利票    Terence Gomez撰/叶瑞生译
巫统在吉兰丹进行金钱政治?     安湾成撰/叶瑞生译
金钱政治:天使还是魔鬼?    黄明来

论坛
论马哈迪魅力式的领导    曾庆豹讲述/庄迪澎整理
从JS弥尔的理论看色情书画自由售卖之辩     徐云彪
保守主义 vs 多元主义——兼论我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困境     杨亦然

吾爱吾乡
沙巴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艺文赏析
迷    文:陈秋云/图:杨字雄
除了热闹,还可以有什么?——略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花非花

专论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韦伯命题与东亚经验的多维审察    骆静山

回应与挑战
—道漫长的旅程?——公民社会研讨会之后一些感触    庄迪澎
对公民社会研讨会的观察     林云龙

华巫文化交流
土生华人马来文翻译先驱——曾锦文     杨贵谊

学术特区:台湾文学专辑
焦虑的影响——现当代台湾文学的传承    孙小玉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论述     张淑丽
沙影星散:当代台湾文学旁观侧写    张锦忠
台湾本土论述与台湾文学之研究    安焕然


资鄭与为宪
掌握时代脉博•激发人文关怀
,
•学术特区/台湾文学专辑


6

・专论/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韦伯命题与东亚经验的多维审察
・吾爱吾乡/沙巴州名的渊源
大马经济神话的考验
f 暈,
• ♦■ ・ 巳森《«享は
•WM
* j

劉刊色
v*.
安得广厦千万间
焦 点:大马经济神话的考验
• i;.二> .・性 彳 ・ y・:ふ.乌 V. a “ tTWWP-JJ™ ..• •. • - •. . . - . >_ :『• t ぐー..; - . — c•一
t I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一)
焦 点:再造地缘性组织

学术特区:大马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



)
■ 忙—«A» JL « &W
再造地缘性组织
解读马哈迪医生
焦ー点:解读马哈迪医生
学术特区:解除思想禁忌ー马克思主义
■!よ・亳虬帆..—
人民与土地权
焦 点:人民与土地权_____
学术特区:新马华人研究特辑
点:安得广厦千万间:谈居者有其屋

学术特区:传播媒体与政治
I!
H
g
9 »n s ノ J
ii
劉・め
焦 点:1995大选:为大马民主政治把脉 回う大选蠶潴主 学术特区:回教与马来社群专辑
Wki
■#■1 N立十、 射检。孕・
■ tjf • if r*jA JUM
I
I
札实,请即刻订购1995《资料与研究〉合订本・
详情请阅订购表
-. '% I j ,<> - V ー吿 ・*- . # 4 ‘ヾ I f .-]/ I 'i t- ■ P" ' _ ■" H ® ,
・、、・ぐ キ a- -i " : ,—* ,・ノ g f ■ JL) i ' ' I . ' •・ 点:'・ヽ:.'i’卜・七;。「 十 J ; ' h T,. . ** "* ,P •-•' ■•*"»•
"华社:费料研究:中心
幼荻海—
“金钱政治的不归路”,是本期的焦点课也
提起‘金钱政治”,一般关心政治发展的人士马上联想到“政商挂 勾”,更强烈的负面印象恐怕就是“以钱谋权,以权牟钱” 〇这意味着政 治游戏规则的扭曲与错乱,衍生各种不公平的现象。
ISZ

以研究政商挂勾,尤其是剖析巫统商业王朝而著名的Terence Gomez 博士,在其文中论述金钱政治如何在巫统派系斗争中迅速漱长的渊源。历 届巫统两个最高党职的竞选,更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他对巫统这个掌控 我国政治与资源分配大权的政党所作的分析,町以让读者对该党有更深入 的认识。
在巫统領袖及其中央代表纷纷大力抨伐党内的金钱政治时:,安湾成有 关巫统是否也在上一届普选中在吉兰丹逬行金钱政治的讨论,无疑突显了 巫统不容党内发生金钱政治,但却认可动用庞大的人カ、 物力和财カ,“讨 伐”党外彼敌。

黄明来从另外一个定度切入,他认为金钱政治是促逬民主化过程的催 化剂,并举日本及韩国为例子肯定“金钱政治” 、积极的一面。但是,经济 异膏蓬勃、行政高度透明、有效率且政治民主的香港,是否说明了其他的 一些可能牲陀?
LW1

这期的学术特区专门讨论“台湾文学” 〇购读台湾的文学作品,及从 中吸收养份,是我国文学界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台湾文学的蓬勃与动 向,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期的 文章从焦虑意识、女性论述、现代主意及对日治时期文学创作的翻案,勾 勒了整个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所面对的问题。
ROSA SINENSIS NO: 19
•编者的话
•华资之声
4我们需要批评
陈雪风
8
:金钱政治的不归路
安华vs马哈迪?:
派系斗争,金钱政治及红利票
17巫统在吉兰丹进行金钱政治?
20
金钱政治:天使还是魔鬼?
Terence Gomez 撰 / 叶瑞生译 安湾成撰Z叶瑞生译 黄明来
1996年1月1日
・论坛
28论马哈迪魅力式的领导.......
.曾庆豹讲述/
au
庄迪澎整理
33
从JS弥尔的理论看色情书画自由售卖之辩..

•徐云彪
36保守主义vs多元主义
兼论我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困境….

・杨亦然
•吾爱吾乡
40沙巴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 撰 / 叶瑞生译
•艺文赏析
42 迷....
I
44除了热闹,还可以有什么?
-略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专论
48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韦伯命题与东亚经验的多维审察.
・回应与挑战
90
道漫长的旅程?
一公民社会研讨会之后ー些感触
94对公民社会研讨会的观察 ...

・华巫文化交流
96 土生华人马来文翻译先驱ーー曾锦文...
nrj
•学术特区:台湾文学专辑
焦虑的影响
— 现当代台湾文学的传承..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论述 ...
沙影星散:当代台湾文学旁观侧写 台湾本土论述与台湾文学之研究
66
72
77
81
文:陈秋云/ 图:杨字雄
花非花
骆静山
庄迪澎
林云龙
杨贵谊
孙小玉 张淑丽 张锦忠 安焕然

~冋食/主編
臺灣散文選;

封面图片说明:「鱼贩』• PHOS Puh Hogg•一963”水彩,44xscmo
・陈雪风
批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需要批评?
这样的问题,过去、现 在以至未来,都是让人如雷 贯耳的话题。
批评是针对人生以及整
个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尝试
认识、分析与作出判断的结
果〇
我们需要批评,因为, 我们有思想情感,有好恶; 生存的时空,在在都有挑战 与理想...而且生灵与万
物的本身,以及彼此的关 系,皆存在着相对与矛盾的 现象。 •.
这是我对问题的答案。
你或他,也许认同,也 许有异议。
于是,批评的现象就出 现了!
于是,这也在说明我们 需要批评的必然。
职是之故,我们说,有 批评オ有进步。因为批评的 进展自然会形成争论,所 以,我们又说:真理愈辩愈 明。
2.
实际上,批评无所不 在〇
批评,
在我们来说是习
■WHS*
以为常的事。因为,它习以 为常,所以,我们时时在进
行批评而不自觉。
“这白开水没有味道。” “你说话彳艮主观..一.:
这都是批评。
然而,类似这样的批评 被质疑或有反批评时,人们 会说,前者不是批评,只是 感觉。对于后者,也有这样 的说词::“我的感觉,无关错 对的问题。”
3.
此外,还有这样的现
象,
那就是作出了批评,弓I
起反应或反驳;他却否定别 人的批评是反批评,给予抹
煞或不理不睬。
也](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批评,概括地说,有消 极的批评与积极的批评。消 极的批评,主要目的只是为 了批评。而积极的批评,用 心在于澄清问题,试图解决 问题。
金钱政治的不归路

不过,不管怎么说,即 使有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 最最要不得的批评,就是不 负责任的批评。无的放矢, 以不知为知,强词夺理或诡 辩等等,都是属于不负责任 的批评。 中伤人,
将批评等同于漫骂 诬陷裁赃,也是不 负责任的批评。
ROSA SINENSIS
批评是知善恶美丑爱憎 是非虚实真假...的ー种 表述;批评是一切相对与矛 盾理念和现象的解读,因 此,作批评就是显示有见 解。批评是讲道理的分析问 题与解惑;它的要求是就事 论事,事实求是。
如果我们缺乏批评,甚 至排斥批评,使批评消声匿 迹,这当然不表示没有了有 见解的人,但善恶美丑爱憎 是非虚实真假...便失去 了知的表述;一切相对与矛 盾理念和现象,任其困惑人 们,则是肯定无疑。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叶新田博士
〈资料与硏究〉编务洁询委员会 陈忠登教授(召集人)、朱自存、 张景云、陈应德博士、黄玉莹硕士、 游若金博士
主 编:陈亚オ
执行编辑:叶瑞生
封面题字
美术设计
打字排版
发行处
出版人 编
承 印:
何维城
罗建玉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资讯蜜
华社资料硏究中心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Not Having A Share Capital)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 一2734035
Fax: 03 - 2734037
SYARIKAT SRI BERJAYA No. 13, Jalan 6,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出版日期:1996年1月1日
定 价:RM8. 00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没 有批评吗?
不!我们需要批评。
KDN pp7865/2/ 95
ISSN: 0128 -8369
我们能够批评,就享有 知与有见解的荣耀。。
所有来稿反映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ROSA SINENSIS NO: 19

〈去谷与研究〉第19期
HU 5
金钱政治似乎是经济成长的享生兄弟。东亚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创造 了经济奇迹,然而也同时受金钱政治的纠缠不清。賊日本多年的自民党因 金钱政治的腐败而倒台;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及卢泰愚因涉嫌接受贿金最近被

捕受审,这些例子暴露出金钱政治的黑暗,也显现金钱政治泛滥的恶果。
大马作为世界其中一个经济成长最快速的国家,在政治上已开始发现金
钱政治的恶瘤,这可从巫统领袖不断语重心长的呼吁党员制止金钱政治及巫
统修改党章抑制金钱政治之事看出其事态已日趋严重化。
金钱政治是否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现象?它是否是民主政治的 一条不归路?我国金钱政治的根源在那里呢?它的持续会为这个国家带来什 么样的后果呢?
1,!
这里显然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也是本期焦点所欲探讨的范畴。
-编者-
mSA SINENSIS N0:冴 図
■Terence Gomez撰Z叶瑞生译
*
自1993年11月安华在相当明显的得 到首相马哈迪内阁的支持及遥遥领先的区 部提名之下,取代了嘉化容容成为巫统署 理主席及副首相,就有传闻说马哈迪的地 位也开始受到威胁。虽然安华极カ否认, 而马哈迪也声称他和其副手的关系良好, 这样的传闻还是持续着。当巫统完成了其 区部改选并为明年巫统常年大会及三年一 次的改选作准备时,巫统内亲安华和反安 华的派系斗争明显的加剧,同时也突显了 该党政治赞助系统的金钱政治泛滥程度。,
派系斗争与金钱政治

金钱第一次在巫统政治里显露其重要 性,始於1981年的党选,当时胡先翁辞 去党主席职,由马哈迪接任而使到署理主 席ー职有空缺。该职的候选人有当时的财 政部长东姑拉沙里(现任反对党46精神

党主席)及当时的教育部长慕沙希淡。慕 沙在不被看好但在马哈迪的默许支持的情 形下,赢得了这场明显利用金钱来巩固支 持的竞选。在接下来1984年的巫统改选 中,东姑拉沙里再挑战慕沙的署理主席一 职,唯以更大差距的票数败阵。在当时的 竞选中,一名分析员形容那是“有史以来 最肮脏的一次”,估计双方各花了两千万 元以争取胜利。

№3
慕沙与拉沙里派系斗争的持续点燃了 “金钱政治”的现象,这包括现金礼物的 派送及提供免费的外国旅游以换取支持 票。不久,金钱政治迅速的蔓延到党内最 高理事会其他职位以及支部和区部领袖的 竞选。举个例子,据说就有一名极欲往上 爬的政治人物愿意花60万以争取区部主 席ー职。

巫统内的派系斗争,随着慕沙於1986
區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

年辞掉署理主席ー职而加剧〇为了阻止拉 沙里的上升,嘉化容答被要求回到政府取 代慕沙遗留下来的副首相一职。当时的嘉 化是位元老级的党副主席,并拥有强大的 基层力量。他是於1976年离开内阁进入 工商界的。

在1987年,出乎意料的,拉沙里和 他的政治宿敌慕沙拍档,ー起挑战马哈迪 及嘉化答答竞选党内最高二职。这场竞选
使到巫统党内分裂成两派,即大家所熟悉 的A队及B队。虽然马哈迪得到党内133
个区部相当多的提名,但他和嘉化却险些 输掉党职。他们只获得出席该党常年大会 代表的约51%相当不稳定的支持。双方几
乎孤注ー掷的利用金钱以确保胜利。而当
时马哈迪正是仰仗巫统财政及当时的财政 部长达因再努汀赞助竞选。达因是马哈迪 的中坚支持者,他在马哈迪委任他取代拉
沙里成为财政部长之前,
己是个工商界重
要人物。
当1987年巫统选举的成绩因存在着 没有注册的支部存在而被1I名党员上诉 到法庭要求判处选举无效,1988年2月法 庭判决巫统为非法组织。马哈迪立刻着手 成立新政党一新巫统作为权宜之计, 同时让他能轻易的把其政治对手排除在新 政党门户外。在该党的新党章内,多了一 个条文阐明对每ー个区部主席和署理主席 二职的提名,将自动伴随着10张红利 票。这些红利票将加在候选人在巫统常年

大会及改选中所获得的票数。这意味着有 志於此二职者在发岀挑战之前,必须确保 拥有足够的基层支持或者充足的资金购买 选票。接下来的数年,随着马哈迪及嘉化 巩固了他们在党内的职位,马哈迪对该党 进行了批评及首相的人马掌握了内阁的重 要职位后,在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巫统过 得相对的平静。
安华的崛起
长ー职并以
Si

安华在马哈迪及达因的支持下,在巫 统内平步青云。他曾是70年代抨击国阵 最力者,但他於1982年被马哈迪拉拢加 进巫统。1982年的普选,他在赢得槟城的 ー个国会议席后,角逐巫青 微票险胜。他领导巫青团一直到1987 年,随后被选为三个副主席的其中一名。 在那一段时期,安华在政府内同样快速升 任,并担任了数个重要的部长职,包括教 育部长。在1990年的党选中,安华在三 个副主席中获得最高的票数。1993年11 月,在从达因手中接过极为重要的财政部 后的两年,安华成功迫退嘉化成为巫统署 理主席,并於较后被委为副首相。

在1992年,即在安华取得署理主席 之前的一年,已经有谣传他和嘉化之间的 斗争,使到巫统党内再次分裂。安华这方
面成功取得年轻及正往上爬的政治人物的 支持,而嘉化这ー较松散的派系,则获得
资深政治人物的支持,他们担心他们在党 内的地位受到安华派系的崛起的威胁。这 些和嘉化联成一线的资深政治人物包括当 时的党内副主席而今任外交部长的阿都拉 阿末巴达威、前任农业部长沙努西朱聂及 现任妇女组主席,也是国际贸易与工业部 长的拉菲达阿兹。

虽然安华曾经对政经挂钩作出严厉的
nrj
批评,但在他被委任为财政部长的两年之
ROSA SINENSIS NO: 19 回
随着慕沙(左)于1986年辞掉署理主席一职,巫统内的派系斗争演变成A队与B队,

而金钱政治也急速加剧。



后,即1993年后,他和一群新兴而具影 响力的土著企业领袖保有密切的关系。这 些和安华非常密切的企业家包括了依萨依 斯迈(安华在槟城Permatang Pauh区部 的秘书)、默哈末沙力尤索及那沙鲁汀惹 里尔(俩者皆为财政部长的前任政治秘 书)、卡玛鲁汀惹化(安华最中坚的支持 者)、阿末赛比阿布巴加(安华在马来亚 大学时期的同道)及耶哈耶阿末(安华於 瓜拉江沙马来学院的校友)。这些不断取 得主要商业投资的重要企业人物,是可以 和1980年代在达因资助下而冒起的较小 群的马来企业家如达朱汀南利、旺阿兹米 旺韩沙、哈林沙阿及三苏汀阿布哈山等人 作区分的。当和安华有密切关系的四名报 纸编辑及高级执行员收购并控制了上市公


东姑拉沙里在1987年的党争中以43票的差 徽败给马哈迪。
司新海峡时报时,安华也同时控制了我国 最主要的马来报---马来前锋报的新闻 编辑权。新海峡时报也同时控制当时大马
1101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唯一的私营电视台以及两份主要的英报及 马来报 —— 新海峡时报及每日新闻。这 也意味着财政部长成功的控制了支撑自己 利益的机器,它被视为维系派系内党员支 持及抵消敌对派系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ft 4ft


階h
在1993年的巫统改选中,安华和这 些企业人士所维持的关系、达因的支持及 所控制的主流媒体,证实了它们在帮助安 华击退嘉化一战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这也验证了有效的赞助系统以及和有影响 力的企业人士建立的关系在攀爬政治楷梯 中的重要性。自1940年代中期发起巫统 的草根领袖,向来由郊区的马来教师所主 导,但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仅仅十年, 出席巫统常年大会及成为区部主席的教师 比例己经急剧的下降。在1980年代,教 师己逐渐的让路给商人。

阻止金钱政治
在1993年巫统的改选中,安华的支 持群,通称为“宏愿队伍”,成功的通过 赢得的党内重要职位而巩固了安华在党内 的地位。安华的队伍成员成功的赢取三个 副主席职,击退了相当有实力的阿都拉巴 达威及马哈迪最亲密的支持者沙努西朱 聂。他们也同时夺得巫青团长职及多个党 内最高理事会的职位。事实上,虽然马哈 迪的主席ー职在是次的改选中没有被挑 战,但许多人相信安华已经成为国内最有 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微妙的潜伏在马哈迪 身边。也有人认为马哈迪不像安华那样勤 於在基层里跑动,遗留下这个真空让充满 斡劲的安华及其年轻的派系成员所填补。
U君


无论如何,在常年大会暨随后的改选 中,几乎每ー个站到讲台上的代表都大力 抨击那些广泛派送金钱及礼物以赢取支持 的政治人物。许多代表甚至认为金钱政治 应被予以抑制,不然它将为该党带来破坏
II
性的后果。其中一名代表声称他被给予ー 百元以换取他的一票,而一名分析员则指 出“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资金用於ー个巫 统党选” 〇据报导,ー个派系从股票市场 里筹获了二亿至三亿元以支助竞选运动, 这和1984年同样花在巫统署理主席ー职 的竞选费用作比较,数字显示了十倍的惊 人增加。
II
以前金钱被用以收买出席巫统常年大 会的代表的选票,如今这个手段也被广泛 的用在区部层次的竞选,以确保其领袖得 到足够的提名以反映他受到支持的程度及 保住所能得到的红利票。有一些代表甚至 指出ー些顽固份子被用予以威吓的手段对 付。要求倒除金钱政治的诉求高涨,以致 当马哈迪提出修改党章以阻止金钱滥用的 活动时,他得到了全体代表的一致支持。 於是ー份道德行为准则被草拟以应付金钱 政治的问题。
自从亲安华派系示范了利用金钱可以 买到一般人以为因红利票制度的存在而无 法攀爬的职位后,这项用以对付金钱政治 的道德准则无疑帮助马哈迪保住其地位, 同时也保护他在未来免於受到挑战。这项 党章改修也同时帮了安华大忙,使他免於 受到党内其他资深党员的挑战。无论如 何,撇开这些党章的修改以把该党从金钱 污泥净化出来不谈,有关拆除赞助系统, 尤其是通过给予政府及州政府的计划而在 技术上虽然不能构成金钱政治的事件,却 完全没被提到。
1995年大选后的内阁
在1995年全国大选进行之前,巫统 党内因将於1996年进行的另一次剧烈党 选而使到政治动向显得非常不明朗。安华 的宏愿队伍在1994年迅速的解散,从而 在巫统出现了几个不太明显的数个派系。
ROSA SINENSIS NO: 19 回
这个时候很难预测到底安华会否成功的把 其亲密战友——包括在他领导下的大马回 教青年运动(ABIM)时期的同道,安置 在党内及政府内的重要职位。这种情形已 使到支持他竞选署理主席的该党年轻领袖 开始感到焦虑。据闻,是亲安华的派系把 涉及一名15岁少女性丑闻的巫青团长阿 都拉欣拉下马,而当年在宏愿队伍旗帜下 获选副主席的安华战友那吉敦拉萨,也似 乎和署理主席有了隙缝。安华控制的马来 报的ー项报导暗示那吉涉及“幽会”的事 件,已使到那吉处於非常尴尬的地位,虽 然那吉极力否认,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法 律行动。有关拉菲达阿兹掌管的部门把股 票分配给其女婿的事件,也同样的在主要 的英巫报中以极大篇幅报导。拉菲达是出 了名的批评安华者。最后马哈迪出面并批 评了这些报纸的“耸动性新闻” 〇
zz

土 ・ 4A «

委萱

另ー个显示了巫统政治动荡的指标是 1995年初嘉化回到国家政坛之事件。马哈 迪在公开场合陪同这位前任副首相岀现, 被理解为首相尝试制衡安华影响力的动 作。这个意愿在他坚持达因留任国会议员 的决定中更为显现,虽然后者已经公开表 明要离开国内主流政治的潮流。自1994 年初,安华和达因之间逐渐增加的公开意 见不和,已开始变成党内的最主要隐忧。
1 s


显然的,安华和自1984年至1991年 担任财政部长的达因之间的不和,肇因於 政府内私营计划的分配。这个不和更因为 和达因亲密的ー小群企业家,其中一些为 非土著,是政府私营化计划中的最大得利 者。这个情形使到亲安华之企业家非常不 满。例如,在1993年尾,政府把马航的 32%股权卖给了达朱汀南利,ー个达因长 期的企业伙伴。同时,达因的另一位企业 伙伴,控制上市公司Jasa Kita Bhd及 UCM企业的陈华春,通过其公司Spanco Sdn Bhd获得了一个庞大的维修政府车辆


的私营化计划。在1994年正月,大马最 大的私营化计划一砂劳越150亿的巴 贡水坝,在没有招标及据说在达因的坚持 下,给予了陈伯勤〇 1994年,哈林沙阿通
过玲龙控制的United Engineers ( M)
Bhd,获得了建筑马新第二长堤的私营化
计划S据闻达因也成功的控制了一个在吉 打双溪大年所进行的城市计划以及成功的
阻止了该州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因为他

没从中分到任何的好处。有趣的是,在
1993年嘉化答咨(右)虽受到资深党员支持, 但却被年轻的财政部长安华以巨大的提名差

’距击i
1987年巫统党选之前,其中一个促成派系
斗争的主要因素,据称是因为只有一小撮
和达因及马哈迪亲密的人从新经济政策的

国家资助下获得最大利益。

fit
无论如何,在1995年大选之前,国 阵的候选人名单显示了多位安华亲密伙伴
都不入围,

包括ー些来自回教青年运动而
期望能被派上阵者。不久,大选后的内阁

及州务大臣的阵容也作了少许的更动,其
表面上似乎在强调其延续性,
但其实是使
回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其对马哈迪更有利。巫统副主席慕希汀耶 欣,前任柔佛州务大臣及安华的支持者, 虽在!993年党选中成为三个中选的副主 席的最高得票者,却被委在不太重要的文 化及体育部担任部长。巫青团长纳兹里阿 兹及前任槟城副首长依布拉欣沙阿,两者 皆为安华的中坚支持者,被委在首相署担 任副部长,或许这样可以让马哈迪监视他 们的活动。这样的安排让人想起1986年 大选后的内阁成员的委任,即在马哈迪和 其副手慕沙发生不和之后。后者的中坚支 持者阿吉阿末,当时的柔佛州大臣,被委 任为首相署副部长,不久这一号人物就似 乎在政坛上被人遗忘了。而当时被视为慕 沙支持者的彭亨州务大臣纳吉拉萨,则被 委任为文化青年体育部长。现在,安华的 前任政治秘书,原被圈定成为雪兰莪的下 一任州务大臣的沙罗曼•舍拉末 (Saloman Selamat)»却只被给予莎阿 南国会议席并维持成为后座议员。
容,来自回教青年运动的安华战友,原为 马六甲州首席部长的候选人,最后只被委 为州行政议员。前任国家团结与社会发展 部长娜茜亚奥玛,也是巫统妇女组署理主 席的她曾发出支持安华的声明,结果被调 往南部竞选森美兰州的ー个州议席并成为 该州的行政议员。这对娜茜亚无疑是ー项 令人难堪的降级。阿末再西哈米迪,前回 教青年运动的会员及现任巫青宣传主任, 虽是国会议员但只被派到后座去。
迪容






!A!
=
=1


* —
另一方面,数个安华的对手却受委担 任几个重要的职位。那吉升任为教育部 长。赛哈密阿巴因和安华并不密切,被给 予重要的国防部长,而和达因密切的慕斯 达化默哈末则被给予部长级的职位,领导 新成立的企业发展部。阿都拉阿末巴达威 保持外交部长而达因仍然担任政府经济顾 问。拉菲达阿兹,虽然仍因股票分配的事 件而处在调査中,还是被重新委任为国际
庁,

T
二 L

{芬
安华(上图)和达因乏间的不和,肇因 于政府内私营化计划分配的意见分歧。
L
贸易与工业部长。

*



然而更重的变动却是发生在州属这个 层次。在吉打,安华最主要的对手农业部 长沙努西朱聂,被调去竞选州议席,并已 被安排接过该州州务大臣一职,虽然其原 任者奥斯曼阿洛夫在稍后重新被委任担当 该职。在槟城,安华另ー个对手阿都拉阿 末巴达威的亲密伙伴,沙里夫奥玛,被委 任为副首席部长,而在雪兰莪及毗呀,其 原任者因不被视为和安华有特别密切的关 系,因此得以维持成为州务大臣。在森美 兰,另一个安华的政敌依沙沙末,也维持 州务大臣的职位,而在柔佛,和安华不太 密切的前任青年与体育部长阿都加尼奥斯 曼,则被委任为该州的州务大臣。在丁加 奴,安华另ー个对手,前任公共企业部长 尤索夫诺,即将接过州务大臣的职位。在 彭亨的卡里尔耶谷,ー个不特别和安华联
い,,

ROSA SINENSIS NO: 19 團
线的巫统元老,得以维持其职位。只有在 最小的玻璃市州,安华的支持者沙希旦卡 欣被委任为州务大臣。
虽然未来可能发生更多的变更,但目 前这些州务大臣人选微小的变化,却显示 了马哈迪已聪明的令到每个人的政治前途
难卜而使到他获取更大的效忠。随着以马


哈迪的效忠者带领着州政府及一个更强的
内阁,这表示安华将面对更大的阻カ维持
他在1993年所获得的巨额区部提名,虽
然很大可能他不会在1996年被挑战。虽
然安华维持了他的财政部长ー职,但以他 的主要支持者慕希汀在内阁里所掌握的不 太重要的职位来看,已经大大的限制他在 政府内延伸政治支持的可能,甚至连他本 身的前途都已难卜。
红利票及区部改选
马哈迪维持州务大臣及首席部长对他 的效忠,对马哈迪确保他们用各自的影响 カ在州级维持区部对他的支持,是非常重 要的。由於每ー个区部对党内最高两职的 提名都将自动的使到该候选人另获十张红 利票,因此这是非常关键的。
区部对党内最高两职的提名所附带的10张红利
票,使到金钱政治蔓延到巫统区部及支部改选。
无论如何,从去年年中所进行的区部
改选来看,滥用金钱以保住区部主席职位
til
情况下拒绝捍卫其马莫区部主席。在朗交
的政治挣扎,明显的广泛及严重。另一非
常清楚的现象显示了马哈迪的人马,包括 内阁成员,州务大臣及最高理事会中的资 深成员,都在捍卫区部主席职上面对困
至到1995年10月,
在巫统165个区
部所进行的157个改选中,有34个岀现
了新的主席。
那些和安华有过隙的区部主席都无法 捍卫他们的职位。嘉化出乎意料的在马六 甲落败而阿都拉欣也遭受同样的命运。在 马哈迪的故乡吉打州,达因在受到挑战的
怡区部,虽然巫统主席已公开表明让沙努 西朱聂维持成为该区部主席,但他还是受 到挑战并以微差落败。有许多传闻说把沙 努西拉下马的动作里,耗了一笔非常可观

的资金,而州务大臣奥斯曼阿洛夫明显的 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在吉打 州的15个巫统区部中,就有6个岀现了 新领袖。
在其他的几个州,其竞选程度也相当 剧烈,尤其是在毗明、沙巴及吉兰丹。在 沙巴,从区部主席职位被拉下马的资深领
回《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十月,也即在安华岀国之际,决

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检讨党内最高
两职提名的红利票条文。既然金
钱政治无法有效的被控制,马哈 迪也因党内派系斗争而无法确定
其所能获得的基层支持,因此事

实上,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红利
票是对他不利的〇
有趣的是,那些认为可以消 除红利票制度的人都是和安华没 有密切关系的巫统领袖。拉菲
达阿兹、

阿都拉阿末巴达威、
沙努西朱聂及赛哈密阿巴都质疑 红利票存在的必要。阿都拉巴达
威及沙努西都坚认红利票的
存在激化了金钱政治。无论
&
安华的宏愿队伍成员在1993年赢得了全部3个副主 席职位。
袖有副工程部长莱里杰菲里及国会下议院 副院长朱哈马希鲁汀。在毗曲23个区部 中,有6个换上新主席。其中两个区部的 改选必须另择日期重选。另ー个区部的改 选则发生了争执。既使是毗功的州务大臣 南利雅达立在捍卫其职位上也同样面对困 难。在这个州属,其中一个党员被指称至 少花了 6百万元以确保他在竞选区部主席 中获取胜利。虽然他最终被纪律处分,但 亚然的巫统在尝试阻止金钱政治上发生了 困难。
・ 一
■ ■
目前这个情形也反映了巫统领导层在 控制党内基层分裂活动及维持支持上所面 对的困境。这使到巫统最高理事会在去年
ROSA SINENSIS NO: 19 15
• »

如何,那些和安华站在同一线的人就要求 红利票的条文保留下来。这些支持该条文 的人包括吉打州务大臣奥斯曼阿鲁夫,而 由纳兹里领导的巫青团,也同样表明反对 这项条文的修改。安华这ー边则表示“在 还没弄清党员的需要之前,他会采取开放 的态度”。



同时,另ー个对党章进行修改的建议 是把3年一次的巫统改选改成5年一次。 ー些该党领袖如达因就认为中选者如有更 长的任期,这将有助於减少“政治斗争” 而能集中精神在发展上。这个建议遭其他 一些巫统领袖所反对。例如玻璃市州务大 臣沙希淡卡欣就认为这样的条文将意味着 “党员只有少许的选择”。这些巫统最高 领导层之间对修改党章的建议所产生的分 歧看法,只有更加证实党内的分裂。



守护者的转换?


虽然安华被迫公开表示对马哈迪效忠 及否认一切有关他明年将竞选巫统主席职 的猜测,但大多数的人都无法确定马哈迪 是否真的不会受到挑战。因为在1993 年,在未挑战嘉化之前,安华也同样的否 认他有意竞选署理主席ー职。无论如何, 从马哈迪以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而采取的 行动看来,安华不大可能会允许自己被党 员说服以参加明年主席ー职的竞选。


从检讨党章委员会的11成员中,大 多数由马哈迪的效忠者组成看来,红利票 的条文将会从该党党章中去除。虽然安华 也在这个由马哈迪任主席的委员会里面, 但其他的成员却包括达因、阿都加尼奥斯 曼及来自吉打州的首相署部长阿都哈密奥 斯曼。那些较倾向该党旧章程的元老级党 员,也被委为成员。他们包括前巫统妇女
****
组主席艾莎加尼及前部长阿都沙末依德里 斯。委员会内,没有任何的巫青代表。
那些行为上有违巫统最高领袖利益的 党员,很大可能将会以党道德行为准则被 予以对付。除此之外,安华和达因之间紧 张的关系,以及后者显然在私人企业界比 财政部长来得更有影响力的事实,都将是 影响安华在明年巫统常年大会竞选主席ー 职决定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如果红利票制 从党章中删除的话。红利票制的除去将挫 折安华支持者以动员基层来确保他们在常 年大会中未战先胜的尝试。职是之故,亲 安华及反安华派系的党职竞争,很大可能 将集中在第二层次,即副主席职及最高理 事会之职位以巩固各自的实カ。
,


这表示虽然该党内的最高两职不会出 现竞争,但基层这个层次的斗争将会持 续。马来政治人物都了解到以巫统在政府 中的主导地位,政治赞助是可能通过国家 资源或私营计划来获得的,如果可以通过 党内建立的实力作有效的政治施压。在党 高层中,由於ー些领袖可以轻易的为自己 或某些商业集团牟取利益,再加上目前与 掌权政治人物的商业关系不再是组织性 的,而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因此这个政治 赞助的网络将继续举足轻重,也将在未来 的政治挑战中,成为巩固政治实力的重要 关键。而无可避免的,这将使到党员不顾 党章禁止金钱政治的条文,继续在党选中 利用金钱来收买支持。因此,纵然该党领 袖呼吁增加党内的公信力及透明度,我国 的政治将继续的陷在金钱政治而政治赞助 的问题将被淹没在巫统党内派系斗争的洪 流里。。»

(作者目前任教於马来亚大学经济学院)
四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4V
巫统于1990年大选中在吉兰丹所遭 遇的惨败,使它千方百计的要一雪耻辱。 在选举的历史上,巫统及国阵从未如此兵 败如山,而且输得那么乾净。在第8届的 大选中,回教团结阵线在吉兰丹的国会议 席及州议席的竞选中大获全胜。这已多少 使到国阵向来辉煌的战绩蒙上ー层阴影。


•安湾成
同样的命运继续在上一届大选降临在 国阵及巫统身上,使到它们再一次栽在回 教团结阵线的手中。虽然国阵成功的占领 了 9个选区,但这个数字和所设定的目标 相去甚远,而在唆使吉兰丹人民背弃回教 团结阵线方面所耗费的金钱和时间,也与 成绩不成比例。在1995年的大选中,国 阵赢得7个州议席及2个国会议席。





I教
基于许多对国阵有利的时局因素,这 样的胜利已是意料之中。另一方面, 团结阵线也面对各种内部问题,而ー些人 民代议士无法有效的行使其责任,也被归 纳为其中一个使到国阵能在几个地方突 的因素。


无论如何,使到国阵可以在9个地方

>
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它所广泛及公开进
行的金钱政治及政治贿赂。根据可靠的消
心、,
例如在Peringat区,
据说国阵用了三
千万元以讨选民的欢心及收买他们的支持 票。据说每ー个选民被给予五百元至ー千・ 元不等,根据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其他选民
投票给国阵的能力。这只是根据该区选民
总数而作的ー个粗略估计。
这些花掉的金钱,
还没包括竞选运动
里的宴会、海报及其他费用。因此当回教
ROSA SINENSIS NO: 19 図
团结阵线为了回击这些银弹攻击与政治贿 赂时,打出口号呼吁选民“派钱就拿,派 布就穿,派糖就用”,那就一点都不令人 讶异了。那里的选民一股上已对金钱政治 感到麻木不仁与习以为常了。因此他们已 不会轻易受到泛滥的金钱贿赂的影响。
事实上安努亚慕沙在Peringat区的胜 利,所依靠的是约三千多张的邮寄选票。 如果没有了这些邮寄选票,大概安努亚慕 沙及慕斯达化默哈末都将创下部长在大选 中落败的记录。这个事实证明金钱无法买 下一切。基本上,巫统所进行的金钱政 治,可说是在吸引吉兰丹州民支持国阵方 面遭受了失败。


在1995年的普选中,据说
阵在安努亚慕沙的吉兰丹
Peringat区,投下了 3千万元以讨选民的欢心和支持〇

然而在沙巴的情形则稍有不同。巫统 为了打下在沙巴的坚实基地,其所花费的 金钱更加大笔,使到拿督拜宁吉林岸也对 这种情形深感绝望,并形容1994年的沙巴 州选举,金钱如雨般不断的从空中掉下 来。这样的形容词大致上可以给我们ー个 概念,即花在沙巴州选的金钱是超出想象 的,因为其数量根本难以统计。


于是ー个问题浮现出来,到底巫统从 那里获得那么多钱来进行其竞选运动,尤 其在那些反对党执政的州属?


.

虽然在80
虽然很难证实巫统到底花了多少钱, 但无可否认的,金钱政治这现象是存在 的。这些资金的来源有好几个。其中是通 过在巫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企业家的 赞助。这些企业家可以是巫统党员及那些 庇荫在巫统之下寻求更多生意机会的非土 著大亨。凭着这一群人,巫统获得资金以 维持其统治地位,免于受到反对党的威 胁〇
除此之外,这些企业家也直接的参与 巫统党内的权カ斗夺。他们赞助某些领袖 竞选党内的重要职位,一而正是这一群人带 起巫统党内的金钱政治风潮。
年代初期及更早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金钱 政治,然而这些用以赢取党内某些职位的 金钱数额还处在可以控制的阶段。有关一 个巫统党员花费6百万以赢取区部主席职 位新闻的暴露,自成为有力的证据显示金 钱政治已成为领袖之间权カ斗争的文化, 并成为追逐政府内高职以猎取名利的管 道。在得到这些企业家的支持之余,这些 领袖也直接参与企业界。他们通常利用其 委托人来取得政府的工程及计划。换句话 说,他们成为这些纯粹成立以从政府推介 的政策中获取经济分配的公司拥有人。估 计这类由巫统党员成立而又不活跃于进行 商业活动,只在等待股票、工程、准证及 其他分配后又卖出的公司,就有三万多



囲〈资料与硏究〉第19期
吉兰丹州务大臣聂阿茲声称州政府未获得中
央政府的拨款。
府在这5年内,已拨 给吉兰丹政府好几亿 元。但是根据吉兰丹 州务大臣所发岀的文 告,州政府仍在苦等 中央政府的拨款,以
为人民进行各种发展
计划。这两个文告清
楚显示了其矛盾之
处。很难相信这两个
声明都不正确,因为 这样的声明是严重
或许中央政府有 拨款给州政府,但这
些拨款没有到达应该接收的人手中。这就 是巫统成立“中央发展局”的后果,它的 存在与角色,有如另ー个政府存在于人民

间。
其他领袖所涉及的贪污、滥权、丑闻
所正式选岀的政府里头。“中央发展局”

成为吉兰丹州内最有钱的组织,因为中央 政府的拨款都被输送到这里。“中央发展
及偏差,也是导致金钱政治得以像癌细胞

局”由巫统领袖领导,而其存在的目的是
般在巫统党内蔓延的原因,进而污染了我
创造工作机会以及成为政治组织,为巫统

政党政治的道德。
这些全都成为巫统领
重新执政吉兰丹作部署工作:
袖的资金来源,
不管它是自觉或不自觉
的。在吉兰丹,中央政府所给予州政府的
一切援助及拨款,都不曾到人民的手中。
这是因为这些拨款都给予了
“中央发展
(J abatan Pembangunan Pusat)o 它
的存在及角色受到国阵的承认,虽然人民

选择了回教团结阵线为州政府。
至于吉兰丹州政府,则必须在这个生 活各方面仍困于贫穷及落后境地的州里, 为地方进行发展时实施搏节的政策。中央
政府对吉兰丹所持的剥削及偏颇的态度,
无疑是对吉兰丹人民连续两届选择回教团
结阵线而唾弃国阵的ー种惩罚〇

原本应该用于发展吉兰丹的金钱, “中央发展局”却把它用于政党政治。这 在1995年大选里是再清楚不过的。“中央 发展局”在改变吉兰丹政局上扮演了直接 的角色。它利用政府的一切机器及款项以 确保国阵候选人胜出。这些以甜蜜承诺岀

现的金钱政治及政治贿赂,已经使到吉兰
丹人民继续生活在被压迫及被剥削的境
地。看来巫统领袖将继续使用金钱政治以
使国阵在吉兰丹重新掌权。这ー个战略是 否会成功,只好胥视吉兰丹人民是否承受 得住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抵挡的银弹攻势。。
安华依布拉欣在其文告中强调中央政
(作者目前任职於大马人民之声)
ROSA SINENSIS NO: 19 四
前言:金钱政治的连想
在大马,ー提起金钱政治,人们连想
到的形象,绝大多数是巫统为主导的“一
党独大”政治、政治腐败、政商勾结、 “政治商业化”、大财团政治等“负面” 的影响,很少会有人想到金钱政治,在现 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上,也有其积极的ー 面。从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国“一党独
大制”变化的过程看来,金钱政治不但是
=
促进民主化的催化剂,也是进ー步提高人 民政治意识的“反面教材”,特别是城市 中产阶级人民,通过数年一度的选举,将 手上的一票,对自己国家的金钱政治现

象,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这种被称为“中 产阶级反叛”的现象,是造成日本自民党 “一党独大制”政权崩溃的最主要因素,
金钱政治是促成韩国全斗焕(右二)军事政权走向民主化的 最大动カ。

[2〇1《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更是促成韩国全斗焕军事政权走向民主化 的最大动カ。
我们可以说,没有金钱政治所带来的 政治腐败后遗症,日本自民党“一党独 大”政权,不会在经过了 1974年田中角 荣政权倒台的大浪后,经过了 20年“田 中派”支配的自民党政权,终于在各种内 外因素的冲击下,失去了持续了长达38 年的政权,掀开了日本“联合政府”的新 时代,也打破了 “自民党不败的神话” 〇


1993年7月自民党“一党独大制”的 崩溃,可以说是外在环境的变化(冷战的 结束)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如自民党内 部分裂(一分为二),都市民主化的进 展,“新中间大众”的抬头,自民党本身 的“制度疲劳”,对“银龄民主化” (Silver democracy)时代到来的不安, “二世祖议员”的弊害,人民对自民党的 “派阀政治”,“族议员”批判的结果。
但是,假如我们进ー步的探讨其崩溃的根 源,我们会发现,自民党“一党独大制” 政治崩溃的最主要原因,乃是过去20年 来金钱政治在自民党党内横行的ー种结 果,它代表着日本选民,特别是城市中产 阶级的选民,在经历了 30年的高度经济 成长后,终于回复自我,对金钱政治,通 过手中的一票,进行最严厉的批判。这是 议会制民主最可爱的地方,它让人民有权 カ在定期的选举中,发泄心中的不满,包 括更换政府的权カ。自民党政权就在这种 情况下,付出了最大的代价。从这ー个角 度看来,金钱政治正发挥了其最大的积极 作用,成为日本各朝野政党推行“政治改 革”的最大主因。
Fi
(1)投票政治与金钱政治
议会制民主,又称间接民主制,是现 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征。这种制度,



让人民通过定期选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 代议士,而各政党则极尽所能,对选民许 下种种承诺,以期执政,从而实现本身的
“政治理想” 〇这种制度,通俗的说,就 是投票政治,尽管ー些政治学者如英国的 罗素认为:“人民只有在选举时オ是自由 的,其他的时候都是奴隶”,但是,议会 制民主,直到1995年的今天,仍然是世界 上最受肯定的政治制度。大马也不例外, 在!955年获得自治地位起,即推行了这项 “选民每五年当家一次”的政治制度,除 了:1969年513事件后的22个月“国家行 动理事会执政”的时代外,40年来,大马 的议会制民主,可以说没有间断过,以巫 统为主导的“一党独大制”政权,经历了 多次的大风大浪,虽然数度更换领导人, 但其政权,却在每一次的风浪中,茁壮成 长。从55年的东姑时代到81年起的马哈 迪时代,巫统的势カ,日愈根深蒂固,其 他的政党,尽管有“存在”的价值,但在 巫统政治精英的“态度”策略下,根本无 法发展成为ー股具有威胁カ的“对抗政 党”,所谓的“两线制” ,也只是空雷不 雨,1995年的大选成绩,证明了马哈迪政 权的“ 2020年宏愿”策略的成功。
・召

从今日大马“一党独大制”政权的发 展趋势看来,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动摇 以巫统为主流的政体,只有一种可能性, 那號是金钱政治的进ー步蔓延与恶化。
从大马学术界90年代的研究趋势看 巫统的“政治商业化”与“商业政治 ,经成为ー项热门课题。这项研究趋 显示了金钱政治已开始侵透大马政 特别是在权カ中枢的巫统党内,其金
来, 化” 势, 坛,
钱政治的渗透程度,更是达到了令人担忧 的地步。难怪首相马哈迪本身,也不得不 发出金钱政治将摧毁整个党,民族与国家 的警告。
ROSA. SINENSIS NO: 19 伽



巫统的“政治商业化”,显而了金钱政治已 幵始侵透到巫统的权カ中枢。

从这一点看来,投票政治与金钱政 治,可以说是ー对双生子,他彳「1如影随 形,根本无法甩开,正如法国政治学者 Duverger所说的比喻ー样,西方的民主政 体,是建立在人民与财富的基础上,它好 比古代罗马货币上所刻着的“双面神” (Janus), 一方面弋表人民,一方面又代表 金钱。Duverger将这种民主称之为金权民 主主义(Pluto Democracy)〇
要了解这种金权民主主义的特征,必 须要了解“金钱”在政治上的两种性格,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冈决宪芙在其’《政党〉 的著作中,针对“政治资金” (Political Money)的性格,提出了两种看法。他 说,政治资金的第一种性格是,“民主政 治的必要经费”、“选举运动的血液”ヽ “政治活动的燃料”以及“政治参加的手
段” 〇而第二种性格则是“民主政治各种 弊害的根源”,即“诸恶的根源” 〇到底 那ー种见解オ是正确的,我们就必须进ー 步探讨“金钱政治”产生的根源。
(2)金钱政治的根源
nu
国会议员假如在大选中落选的


日本自民党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大野伴 睦在60年代时,曾针对政治家对落选时 的恐惧感,作出了以下的名言:“猴子从 树上跌下来,猴子还是猴子,但在议会制 民主下, 话,他将丧失一切权势而被打回原形,成 为ー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的一席 话,讲出了当时日本自民党政治家的心 声。他的话,反映了一个政治现实,在日 本政坛,政治家的最大关心点,并不是所 谓的民族, 下ー届大选,是否能够中选。特别是执政 党的政治家,落选意味着自己的权カ与政 治地位,将会在一夜之I可,拱手让人,I 此,为了确保本身在大选中的“当选”, 政治家就必须对本身选区内的选民的需 求,作出敏感的反态, 一票,成为囊中物。
家或社会等千秋大业,而是

以确保他们手中的
在这种“怕落选” 不惜动用庞大的财カ、 民“组织”起来,使他们由“一般的选 民”,变为“强有力的支持者集团” 〇
的意识下,政治家 人力与物力,将选
这种“组织化”的过程,必须付岀极 大的经济代价,当政治家个人无法负担起 这项开销时,他唯有向外寻求肯“赞助” 的商家或财团,在此情况下,政治家从ー 名“选票的奴隶”,同时变为一位“金钱 的奴隶"〇正如Duverger所比喻的“双 面神”现象。
这种金权民主主义现象,使政治家, 尤其是长期掌握权力的政治家,为了选民
図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政治人物在“怕落选”的意识下,不惜动用庞大的财カ、人力与物力,而财团成了 “政
治资金”的提供者。

fi=.l
手中的一票,必须借助外来金钱的力量, 来完成“组织”选民的工作,而在获取更 多“政治资金”时,政治家必须同时满足 两种人的欲望,ー是选民们所提出的社会 利益要求,二是“政治资金”提供者所提 出的“商业利益”要求,这两者利益要求 的对立之下,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最终的 胜利者,将是“政治资金”提供者。从日 本、意大利、韩国、台湾,甚至大马,我 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这印证 了 “金钱政治是民主政治各种弊害的祸 首”的说法。

可是,从政治家“当选第一主义”的 角度看的话,要掌握政治权カ,他必须在 各种选举(包括党内选举以及全国大选) 中胜出,换句话说,他必须通过党员以及 选民们的选举洗礼后,才能掌握。这种说 法,正是典型的“金钱政治是发展民主政 治的必要经费”的说法。
U
(3)金钱政治与政治腐败
从日本政坛的金钱政治丑闻史看来, 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 当日本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进入“结构转
型”的大变动时,
往往是金钱政治丑闻最
猖狂的时期。
岩井奉信在其研究的论文内,提出了

金钱政治与社会变动的因果关系之见解。
他说,1948年的昭和电エ丑闻,是日本在 战后的废墟状态,透过美国所提供的复兴 资金融资时发生,那时候的日本,是自由 与民主党这两大保守政党进行权カ斗争的 时代。 ,
1956年,当自民党执政后一年,日本
开始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时,发生了
J-------

造船丑闻,其根源是政府在分配财政投资
融资时产生的。当时的背景是,日本开始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从废墟状况,进入工业化时代,在政治 上,是自民党与社会党主体的“保革时

代” 〇也就是“两大政党制”时代。
1973年,当石油危机发生时,日本的
产业结构,
被迫由重工业改成高科技工

业,这时候发生的金钱政治丑闻,就是导 致田中政权倒台的洛赫德飞机丑闻,其社
会背景是自民党保守政权,为了挽回日愈
下跌的政治声望,不惜通过金权政治的手 法,以确保大选的胜利。当时的社会背景 是对自民党“一党独大制”政权不利的
“保革伯仲”的时代。日本经济开始起 飞,由工业化时代,进入后工业化的时 代,都市选民成为日本政坛的新宠儿,占 总选民的高达76 % 〇
70年代的金钱政治现象,只是集中在
金钱政治是高度经济发展后必经之路?
有政治权カ的特定政治家身上,但在80
年代所发生利库特丑闻中,却出现了一个
更具危机的现象,那就是所谓的“政治结
构上的收贿现象”,受牵连的日本政治 家,除了执政的自民党四大派系的领袖 外,还包括各反对党(共产党除外)的国 会议员,它造成了 1988年竹下登政权的 倒台,亦使自民党“一党独大”政权,进 入岌岌可危的状况,“政治改革”的口
号,自1988年起,成为了朝野政党的共 同口号,这时候的日本可以说是“政党政 治”的危机时代。日本人,开始对政党政 治失去信心,特别是都市地区的选民,纷
纷采取“弃权”的投票态度,作为ー种无
言的政治抗议。
当金丸信前自民党副总裁涉及逃税丑 闻,以及共和及佐川丑闻等,接二连三的 被揭发后,举起“政治改革”大旗的“非 自民连合阵线”在细川护照(日本新党) 的领导下,经在1993年的选举中胜利, 打败了自民党政权而成功执政。虽然只是 短短的8个月,但是,它却刷新了整个日 本的政治气象,使日本政治进入ー个更成 熟的阶段。这时,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开 始晋入注重家庭电脑的资讯时代。
从ー连串的事实看,金钱政治可以说 是日本政治走向成熟化阶段的最大催化 剂。


I
(4)金钱政治的比较
假如我们说日本的金钱政治现象已趋
成熟阶段的话,大马的金钱政治现象可以 说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假如掌握权カ的
政治精英,
能吸取东亚各国如日本与韩国

等国的教训的话,及时采取各种步骤来遏
止金钱政治的进ー步蔓延的话,以巫统为
主导的“一党独大制”政权,将不会步上
日本自民党“一党独大制”政权的后尘而
失去政权。
在“一党独大制”的理论中,共出现 了两种学说,ー种是法国政治学者Du-verger于50年代所提出的"一党独大肯 定崩溃论”,以及美国政治学者Arian及
Barnes于70年代所提出的"一党独大永 统论"〇
Duverger认为,一党独大的政党,在 长期执政后,将逐渐丧失其原有的活力, 最后陷入动脉硬化而失去政权,他在其 《政党社会学》ー书中,提出下列的见解
1'
:“所有支配体制的内部,均蕴藏着自我
灭亡的种子”,因为,没有任何ー个政党
可以永远执政,1993年的自民党政权的崩
溃,印证了 Duverger理论的正确性。
另ー・方面,Arian及Barnes则在他们 的《一党独大制〉的著作中,对Duverger 的“肯定崩溃论”见解作出批评,他们通 过了以色列及意大利一党独大制的比较研 究,提出了 “一党独大制永续论”的见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AM*
解;他们认为,一党独大的政党,为了维 持原有的政权,将会不断的随着局势及政 治环境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政策,他们 说:“优越政党是以维持政权为主要政治 取向,它们无时无刻不醉心于自己成为统 治核心而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尽管他们拥 有党内的长期斗争目标及意识形态,但却 能随着民意的改变而作出调整。”他们认 为,维持“一党独大”制政权的最主要因 素,在于一党独大政党内的政治精英,是 否能够随着政治气候的改变,而及时作出 暂时性的政治决定。Duverge!的理论,偏 重于制度的必然崩溃,他强调长期掌握权 カ是一党独大政党崩溃的主要因素,而后 者的见解,则偏重于在朝政治精英的政治 应变能力,只要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作 出政策上的改变,一党独大制,将有可能 永远持续下去,1995年的大马全国大选的 国阵狂胜,可以说印证了 Arian及Barnes 的见解的正确。

(5)结语
当政治评论家针对金钱政治的弊害作 岀批评时,他们往往以“政治应该是怎么 样的n (What politics should be)作为出发 点,当他们引经据点,为自己的论点作出 辩护时,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实的 政治,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所谓“政 治是什么n (What is politics)的问题。


长久以来,政治学者们,一直对政治 学的研究态度,不能达至共识,主要的原 コ,在于岀发点的问题。这也是“理想主 义”与“现实主义” •学者之间的最大分 别。
同样地,当我们谈到大马巫族的金钱 政治现象时,除了强调其弊害时,我认 为,从另ー个角度来看问题,也是很重要
w «w
■ •
的。

金钱政治,到底是大马将来走向更大 民主化道路的天使抑或是魔鬼,应该是ー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感
(作者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 所硕士班)
主要参考书目
1.黄明来:日本与大马政党政治的比较研究

一以“一党独大制’’为中心。(硕士论文,
早稻田大学,1995年,日文)
2.冈决宪芙・政党,东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日文。
3.山口二即:政治改革,岩波新书,1993 年,日文〇
4. “政治资金”的研究,岩井奉信,日本经济 新闻社,1990年,日文。
5.内田满,都市民主化,中公新书,1978 年,日文。
6.内田满,银龄民主化(Silver Democracy),

有斐阁新书,1986年。
7. Gomez, Edmund Terence, Political Busi^ nĕss: Corporate Involvement of Malaysia Political Parties, James Cook University, 1994.
8. G. Sartorit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9. T. J. Pempel, Uncommon Democracies: The One — Party Dominant Regimes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〇,
10. M. Duverger著,冈野加德留译“政党社 会”,(1970,日文)。
囲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华社资料研究中出版
我国知名的经济问题专栏作者与时评 家张灿泉,最近整理卅多年来在华文报章 与杂志上所发表的经济问题专论与国内外 时事评论,交由华资中心分类编辑成单行 本出版。这即是张烂泉《三十年评论系 列》,其第一本《经济问题评论》,现已 面市。
《经済问题评论》收录31篇经济问题 专论,论述的问题与涵盖面非常广泛,班 有专注于国内的经济资源与经济发展情 况,也涉及本区域与国际性的经济课题。 张灿泉立论的观点,具有独特性,分析的 脉络纵横交错,而且朕系于特定区域的历 史与地理因素。阅读张先生的这些评论文 章一举三得,可以获得经济領域之外的知 识。
本书订价RM20.00
会员购买・优待折扣30 % 〇
(作者售书所得,悉数捐予华资)

每次想到他那炯炯有力 的眼瞳,和受访时那种不可 一世的表情和态度,我就会 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我来 到这里时还在担心,联想了 很多,比如联想到去喝咖 啡,联想到内政部,联想到 有人在录音、拍照,或者找 你去聊天。这好比你想到马 哈迪医生的形象。他受访问 时的咀形和表达,ー副很自 信、很笃定的样子,令你产 生害怕的心理。


我不从一种边缘史或叙
述体谈马哈迪医生做过甚麼
事,而是谈他的ー种性格。
我把马哈迪当做ー个“文
本n (Text),如同一本书般 阅读(Reading)〇 从 Reading 的角度读ー个Text,可以读 出不同的内容和道理,正如 每个人读莎士比亚时可读岀 不同的问题。前阵子,马哈 迪医生在巫统代表大会上读 莎士比亚的《凯萨大帝》,
就蕴含着不同的政治意象
III
(Meaning)。这种解读的方 式比较开放(Open),每个人 都可拿一本书解剖一番,所 以我把它当做ー个Text,而 ’不是ー个坐着高位的政治领 袖或者首相。站在权位上的
区分解读,已经意识了主从 或主客的对立关系,我们的 阅读就永远受到权威意识形. 态的潜意识操控。

・曾庆豹讲述/庄迪澎整理
我的论点很接近第13期 《资対与研究》中温小芬的 文章.〈马哈迪与“危机论 述”的权威管模式〉,我只 是加强理论及概念的分析方 式,补充她所谈论的内容, 特别是我采用了韦伯(Max Weber)所讲的 Charisma 魅 カ领导的权威形态解读马哈 迪医生。

韦伯写过很重要的文章 《支配的类型》,他认为在 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有三种 不同类型的支配方式: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一)传统型支配方法
在古代的社会里,把君 王的形象神圣化,比如将皇 帝称为“天子” 〇 “天子”就 是说,“我是天的代言人”,
只有皇帝可以到天坛祭天。
所以“天子”的身份就变成
ー种神话(Myth)〇同时“世 袭”的制度又使这种传统ー 直延续着。
另外,传统社会里有一 种家长制。权威式领导,最 具体的就是在我们的家庭
里。
权威式支配在古代社会
里非常流行,它以传统力量
马哈迪弱炯有神的目光,使人产生害伯的心理〇


做为ー种支配。

(二)法律的支配

法律的支配就是形构某ー
种官僚体制,透过法律的技 术运作达到控制的效果,当
然,它诉诸於法律的权威,
强调“法"的至高无上,
有人可以质疑“法”的规
¥&〇
・彳
(三)“卡理斯玛”式
支配类型
(Charismatic
Domination)

在韦伯的谈论中,卡理 斯玛支配是许多政治支配模 式里最有效的,因为它是从 介乎ー个传统和现代的过程 里形构出来。
辿
卡理斯玛式领导好比古 代先知型宗教人物,他们似 乎与生具来ー种神圣的身 份,有个神奇的故事在背
=
后,像孔子、耶苏、苏格拉 底及穆罕默德就代表着 Charisma»吸引一群人追随 他们,甚至像甘地这样的ー 个人,都有无形的吸引力, 像拥有一种魔术(MAGIC), 让你自然而然的依靠他或认 同他。
这种支配类型在现代社
会里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当
我在阅读马哈迪这个Text的
时候,我注意到他所釆取的
正是ー种魅力支配。他透过
个人的魅力、个人对群众的 吸引和神密化的过程,去吸 引群众,或者累积权カ。
卡理斯玛式支配类型能 产生一种“不确定性”,所 谓的“不确定性”即指往往
整个政治气候的发展都依赖 於某个人的决定,正如大家
都在猜测大选的日期,
首相

却总是带着微笑的说:“唉,
你们别紧张。”这就令人感
到ー种不确定性,政治发展 的过程往往不需要经过立法 的历程加以固定化或形式
化,而是随时可以决定,甚 至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
可是个人的魅力是很难
确定的,而在这种不确定
中,ー个聪明的领袖和权カ 的拥护者,常会创造ー种有
利於其权カ伸展的环境。所
以,我认为甚麼时候大选最 有利,我就宣布大选。
ROSA SINENSIS NO: 19 f29|
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 领袖常要制造ー种机会,经 过“证明"(Justification)的历
程,说明其权カ仍然存在, 而且至高无上。在卡理斯玛 的支配过程中,很难理解上
层和下层、领导者和被领导
者之间的权カ究竟分配了多
该这样解决。宣布危机和解 决危机,是同一个人。我是 问题的发问者,我又是问题 的解答者,然后我写成一本 书,你们要去阅读,就是这 个道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 中,消极的说,是再次肯定 自己的权カ,积极的说,则
然的我们会期待“你”给 “我”答案。我不会去创造
答案,因为问题不是我的, 问题是某人宣布一个危机, 那个人也就处理那个危机,
结果形成一种依赖的现象,
即他最正确,
他的谈论最具

说服カ,而我们则缺乏对权
少,是五五、还是七二,是
是增长了自己的权カ,让它
威的质疑和反省。这是在卡
六四,还是九一?
进ー步扩充。
理斯玛过程中最容易表现岀
温小芬就注意到几点问
强了。
题,即马哈迪医生常要去探
测,他不晓得他的权カ有多 大。ー个坐在高位上的人,
你天天喊他“万岁”,他反
而不安心。巫统大会时,马 哈迪医生就说,你们不要常
喊我“万岁”嘛,我会觉得 不自在,就是这个意思。在 赞美的背后,你往往不晓得
你的权カ是萎缩了,还是增
所以,马哈迪医生常常
去创造某种危机,然后他又
韦伯(右)认为卡理斯玛支配是许多政治支
配模式里最有效的0
解决危机。他是一个最憧得
创造危机,又解决危机的领
袖,透过他个人的魅力,在
马哈迪医生的卡理斯玛
来的现象。
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累积他的

权カ,或再次肯定他的权カ
的领导形象极为清晰。从巫
统被判为非法组织、新巫统

不过,
卡理斯玛人物往往

领导和他所涉及的权限和范
成立且顺利接管旧巫统的产
是最好的改革者。他们勇於
业及修宪风波等,
整个过程
这种危机论述的模式, 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人, 他宣布现在有危机,大家就 等着看是甚麼危机,他就说 这样的危机这样发生了;大
他都在危险的边缘拯救危 机,而且处理得很好。
反对传统,以他们的性格反 传统也容易吸引我们去注意
他。历史上任何ー个卡理斯
=1
玛的人物,都是反传统的人
家又期待着,
到底该怎麼解
决危机,结果他又告诉你应
然而,危机处理得很 好,并不纯粹是他个人的ー 种手段而已,更重要的是, 人民会越来越对卡理斯玛人 物的权威崇拜。最后,很自
物。孔子,实际上是反对周 礼的,虽然他要恢复周礼社 会的秩序,但是他却也认为
“礼坏乐崩”,所以他出来
调停,回到人的内心寻找
図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仁”的秩序,ー种内在 的、善的秩序。耶苏,则是
反犹太教的律法传统,他要 创造“爱”的宗教,而非法 律的宗教,特别是西伯来的
宗教是ー种很强烈的法律宗
教。
卡理斯玛人物的魅力很
强,
做为反对传统是很有力
Domination不是很好的翻
的。他们有着反传统和改革
的勇气,这是他们的优点;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再ー
次证明他们的权威,甚至证 明他们个人超越传统而创造
新的传统。超越传统而创造
新传统是权カ累积过程中最 好的ー种模式,因为过去的
传统很可能不利於其权カ的 发展和统治,而他所创造的 新传统,是他最能把握和控 制的。反传统并不意味着脱 离传统,而是创造新传统, 就如否定了某种游戏规范, 再建立另ー套游戏规范,而 这套规范是有利於本身的权 カ伸展的。
以韦伯的分析解读马哈 迪这种人物,是很恰当的。 他的形象始终带着强烈的个 人魅力,个人英雄式魅力, 个人的神密式魅力,如我们 常提到的“布衣卿相” 〇其 实,这样简单一句话只是纯 粹论述平民当首相的机会。
平民当首相,所以没有垄
该知道我的权カ的累积和伸 展,经过多少斗争的岁月 吗?他从最低层到最高层, 他不须依附太多的权カ,而 是权カ的创造者。自己的权 カ自己创造,这是卡理斯玛 人物的领导方式。
甚麼叫支配呢?英文
译。在德文里,“支配”强调
的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又 介乎命令和服从之间。当马
哈迪医生觉得巫青团代团长 讲太多话了,他也有意见, 他要你服从。这种命令和服
从之间,
就产生一种支配。
在现行的政治发展中,就是
ー种命令和服从,但是人民 对这种权威的依赖往往变成
ー种相当模糊的责任,究竟

是尊敬领袖,还是已经被某
ー权威所支配?

在潜意识里我们早已蕴
含着ー种责任,某人提供ー
种东西,我必须服从,那是
我的责任,是我所不能质疑 的。一旦我质疑,我就是异 端、汉奸、狗...ー种汉贼不
两立的模式。这种“责
任”,显然的并不纯粹是责
任,而是权威崇拜。我们并
’不是通过理性反省的历程说
服自己接受某ー权カ的领
导,而是在ー种很自然、不 自觉的状态下趋向於依赖某
结束,多顺利呵!
这种权威的领导通过 “说服”进行支配。显然 的,我们的社会仍未建构起 “沟通”的说服模式,即从 上下的对话塑造理性的认可 和反省,然后接受某ー权威 的领导。马来西亚政治生态 里所用的“说服”模式,还 是权威的说服模式。我承认 一定要有权威,可是权威的 形成和其支配的类型不同。 我国现存的服从权威的说

服,是ー种崇拜的心态,是 不自觉的,不仅不是沟通型 的,甚至是已经设定好的。 危机论述的最佳进行方式, 就是他是危机的发现者、危 机的宣布者、危机的处理 者,也是危机的最后解答 者,整个过程只有一个人领 导。领导人透过媒体公布, 大家就接受了,认为那是唯 ー的答案,就是这本书、这 份报纸、这则立论或报纸中 这样的大标题,就是这起事 件最好的结论(Conclusion ) 〇
这种说服透过潜意识的
暴力的形式成其事。过去有
人把马哈迪医生的领导喻为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
领导,指的是马基雅维利在
《君王论》里强调权カ的操
控。但是我发现他更象意大 利学者葛兰西(Gramsci)。葛
断,这里也制造一种神话。
种命令。最好你给我答案,

兰西在《狱中书简》里谈到
你看到我的斗争的过程,不
・・
最好你设计好2020年蓝图让
III
霸权” (Hegemony)的概
依靠任何权カ,却从平民成
我ー步一步走,最好你就把
念,也就是大家认为西方在
为坐在最高位的人。所以你
火车铁轨设立好,从开始到
支配我们的霸权。
国内也存
ROSA SINENSIS NO: 19
多;IS
在霸权,特别是透过卡理斯
玛型的支配,支配媒体、舆
U!
论,用ー种软性的暴力建构
霸权。过去的领导人以军
队、警察恐吓人民,现在则
透过媒体的灌输,软性的复 制你的意识,接受一种如 念,或者制造学者的舆论。
前阵子澳尔根(A1 - Arqam) 和首相之间的争论,就是霸 权的氧论。谁拥有霸权,谁 就是胜利者。谁拥有可兰经
的终极解释的霸权,他就是
胜利者,
Islamic
Hermeneutics,就是这个意
所谓
思。可兰经是开放的文本, 谁都可以阅读它,但谁是最 好的阅读者,就是权カ的问 题,而不再是客观的阅读者
的问题了。
甚麼是真理?真理是用
权カ创造的。傅柯说:“我们
都服从於权カ产生真理,并 且,我们除了生产真理,否
则无法行使权カ。”这是很 有意思的一句话,让我们看 到权カ和真理之间那种暧 味、同床同梦的关系。权カ 是生产真理的最佳工具,真 理又是保证权カ的稳定性的 最佳工具,它们同时形成一 种反馈,你喂养我,我喂养 你,让真理和权カ并驾齐 驱,开步往2020年的路上
拥有权カ?简单来
说,谁发现危机,谁就拥有 权カ。当ー个人说:“我们出 现问题了。”你会发现他不
富。
澳尔根事件说明谁拥有可兰经的终极解释的霸权,他就是胜利者〇
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同时ー 定告诉你应该怎麼处理。就 是这种模式,先制造J种危 机,然后危机的答案就跟着 来了。权カ・,在生产真理的

过程中,增长又增长,所以
=
真理与权カ之间的辨证过程
饶是有趣。
当然,在现实的发展
中,我们还未能盖棺论定马
411
哈迪医生在历史上的定位,
但是若从开放文本(Open Text)的角度看,把马哈迪 医生当做Text来读,他永远
都是ー个开放的问题,将这
本“书”带到不同的背景、
不同的脉络(Context)、不同 的学术领域,或不同的传统 去阅读,你会发现其中的丰
有人说,也许以后马哈 迪医生写一本自传,他就是 他本身最好的解答者。可能 吗?如果他是ー个文本,他 又创造另ー个文本,在这个
Intertextuality 之间,谁是那

个原本的意象(Original
Meaning)?不知道。不过, 我可以肯定,谁拥有权威, 谁就拥有真理,那就是最好 解读马哈迪医生的解释者。。!
(此文为曾庆豹在华资于 1995年1月22日所举办的 “解读马吟迪”研讨会上所 发表的演讲内容,由庄迪澎整 理而成〇 )
図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徐云彪
Pornography或色情书 画已经是ー种在现代社会里 非常普遍的商品。在西方国 家这些书画到处可见。有者
还设有专门店售卖。在我 国,政府不断的努力扫除这

些书画,但是在黑市里仍流
传着很多这类书画。最近有
人向有关当局要求让一直被 禁止的X级片在本地上映。 有人赞助,有人反对。所以 我们有需要小心的探讨这个
课题。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

有很多学者还在辩论着
这个涉及广泛而复杂的问
题。不过在整个辩论当中只
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
弥尔是19世纪,
英国
是人是否应该有自由购买和 售卖这类书画的权利?换句
话说,
不管其他人怎样看待


这个课题,我们每ー个人是、
否都应该有一个自由选择, ・是否要购买和售卖这些书 画?
一般上,学术界在辩论 这个问题时都必须以弥尔 (J. S.Mill)探讨自由或言 论自由的理论作为出发点。 所以如果我们要清楚的明白 ・和讨论这个课题,我们就必 须明白弥尔的自由论。”
弥尔的自由论

・ 匸・
tf •
位享有盛名的政治哲学家。 他对公民自由的思想已经深 深的影响了学术界(法律界) 对公民自由的看法。
基本上,弥尔认为人是 应该享有自由的,除非他的 自由“伤害” 了别人。弥尔 将人的行动分为两种。.第一 种叫做“关系自我的行动” (Self 一 regarding action) 〇 这ー种行动只影响个人,所 以,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 对于这种行动,弥尔认为个 人应该享有完全的自由。这 种行动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 思想,所以个人应该享有完 全的思想自由。但是,当ー 个人将他的思想实践出来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时,它就可能变样了;第二
"遅
反对色情书画自由
种行动,叫做“关系他人的 行动” (Other - regarding action) 〇在关系他人的行动 上,个人也应该是自由的,
英国政治哲学家,弥尔的
“公民自由”思想深深影响

西方学术界。
须自由,真理将会越来越明 显。这是弥尔主要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人是有生命 的生物。有生命的东西必须 享有自由オ会有幸福。例如 ー棵树必须可以自由的生存 ォ会茂盛。人也ー样。
之声
当很多人将弥尔的自由
论运用在色情书画上时,他
虽然最近的一些研究显 宗色情书画与性罪行或性病 的传播之间的确是有些关
系。但是对很多自由主义
者,却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够明显,所以禁示或限制 色情书画是不合理的。
有一些宗教人士和道德 家(Moralist)强调色情书画会 腐化人民的思想。但是英国 的ー个调查委员会,威廉委 员会(William Committee), 指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足够的证据证明色情书画会 腐化人民的思想。

但是威廉委员会却认为 在ー些色情书画的制作过程 中的确伤害了一些参与制作 •者,其中包括16岁以下的儿 童。同时如果色情书画自由 的买卖,有一些人士可能在 不小心的情形下见到这些书
除非他的行动“伤害”其他
a
们就把色情书画看成一种言
画而在没有准备的情形,受
人。
对弥尔来说一个可以成 为限制个人自由的理由的
=
“伤害”必须是一个很具体
(Concrete )的伤害〇
在各种关系他人的行动 当中,弥尔认为言论应该是 最自由的。为什么个人的言
论应该是自由的呢(除非他
的言论具体的伤害了其他
人)?弥尔提出了两个理
由。
第一个理由是,“真理是
•み



越辩越明的” 〇所以言论必
论(Expression)。他们所要探 讨的是,那些色情书画的制
作者和那些参以者,是否应・
该有言论的自由?

在西方国家,一般上自 由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弥尔 的思想)已被认为是合理 的,因此如果有人要求禁止
色情书画,他就必须证明色 情书画对ー些非自愿者造成
伤害。很多人已经在尝试证 明色情书画有害。在美国一 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强调色 情书画促进对女性的暴力行 为和“伤害”女性的形像。
到情绪上和心理上的伤害。
所以ー些色情书画应该被禁 止(那些在制作过程中伤害
•参与者的),其他的就应该 限制专门店销售。
对自由主义者而言,情
绪上和ふ理上的伤害不能算
是明确的“伤害”,因为我
们不能照顾到这么多人的感
受。
反对禁止或限制
色情书画之声
绝大多数反对禁止或限
回‘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的,才能给人带来幸福。有 很多很自由但是人生却没有 目标的人,他们幸福吗?
当代哲学家西门李 (Simon Lee)苦口婆心的要求 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有 自由?自由必须是有目的. 的。不然自由是没有意义 的。
还有一点,其实那些要
求禁止或限制色情书画者已 经完成了他们的责任。至少 他们证明色情书画自由售
卖,有“可能”
会有严重的
害处。如果反对者不能证明
色情书画自由售卖有什么明
确的好处的话,我们就应该
禁止或至少限制色情书画的
=
售卖。理由很简单。不伤害 他人是人最基本也是最低的 道德义务。所以我们必须・避 免一切“伤害他人”的可
弥尔的言论自由论能指出色情书画自由售卖的 好处吗?
能,除非关系到ー些很重大 的好处。
结论
制色情书画者都强调弥尔已 经完全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因此他们一再的要求那些要 求禁止或限制色情书画者提 出明确的证据证明色情书画 自由售卖的弊病。
但是,我们必须发出ー 个庄重的疑问,色情书画自 由售卖有什么好处?弥尔的
有言论的自由,有两个理 由。第一,因为“真理是越
辩越明的”。请问色情书画
要证明的是什么重大的真
1=
理?况且,这些色情书画也
不见得有什么文学或艺术上 的价值。第二,弥尔认为人
是有生命的生物,所以要有
自由オ会有幸福。但是这使
很清楚的,弥尔的理论 并不能支持色情书画自由的 售卖。如果希望色情书画能 自由的售卖,那他就必须证 明,色情书画自由售卖有什 么好处。不然,色情书画就 应该被禁止或至少严格的限 制。
言论自由论能指出色情书画
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色情
自由售卖的好处吗?就如以 上所谈的,弥尔认为人应该
书画自由售卖有什么好处?
自由的存在必须是有目的
(作者为执业律师)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当马来西亚的2020宏愿 发展列车,在一片“开放开 明”的欢呼声夹道之下,以 高速呼啸奔向未来希望之 邦;然而偏偏却在这当儿爆 出即将在这届国会提呈的新 教育法令,“可能”比过去的 教育法令更严苛,而且对华 文教育的生存发展形成更大 的威胁。这个事件的演变, 似乎和目前这个“开放开 明”的气候显然极为不协 调。它和全世界正走向多元 主义的大趋势,也显然有所 背道而驰。
这个不协调的现象的出 现,也许民主行动党会会称 之为“小开放”,还有更大 的开放需要争取。然而也有 许多时评者认为此乃肇因於 目前所谓的“开放开明”的 气象,是执政集团所营造的
ー种假象。例如何启良博士
就认为目前的开放是ー种假 开放,因为这种开放的意识

并没有白底黑字的落实到政
策上,因此这种开放可能是
短暂的,会随著政治利益的 改变而随时改弦易辙。
民行党的看法固然有其 一定的客观性,即指国阵政 府在ー些施政上的确作了一 些开放,如开放和中国两国 人民的来往、开放给外国大 学到本地办分校、沙巴首长 轮流由各族人民担任等的措 施。然而笔者认为何启良的 评论无疑是切中要害的。在 董大政策上,国阵并没有可 称为开放的表现,例如在政 治上,选区划分的不公平越 来越严重、群众集会及示威 被严厉禁止、恢复地方议会 的建议被否决;在律法上,
不只恶名昭彰的内安法令、 官方机密法令没被废除,一 些法令如土地征用法令更被 修改至部长的权カ无限扩 大,严重影响司法的独立; 在文化上,国阵的国家文化 理念仍然是以马来文化及回 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理念, 显然到目前为止仍没能看到 国阵有诚心平等对待各民族 文化的胸襟。
就教育的领域而言,开 放的风气也只展现在ー些方 面而已,如大学的理科授课 可用英文、外国大学可设立 分校、把华文纳入国小正课 等,但是整体而言,对华文 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给予公允 的对待。华文教育自创办以 来,不只没有被有关当局给 予适当的援助及肯定,其问 题更因为有关当局的诸般刁
园〈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杨亦然
不只没有被有关当局给予适当的援助及肯定
华文教育自创办以来
其问题更因为有关当局的诸般刁瞭而面对许多困境。
难而面对诸般困境。例如全
国有开办华文组的师训学院 已越来越少,录取的学生人 数也越来越少,然而华小及
独中的学生却日益增加,导
致师资荒越来越严重。如今 国小也把华文纳入正课,第
ー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师资从
那里来?教育部是不是打算
从现已不够老师的华小调派
过去呢?但是董教总欲自己
培训师资而申办的独大被
拒,新纪元学院至到现今也 仍音讯杳然,後者虽然得到 副教育部长及马华民政诸部
长的承诺协助。
今天,董教总对新教育 法令所担心的几个环节,即
董事部的地位、统考的存




废、必须参与公共考试、统 ー课本、不许筹款等,显示
了 1956年拉萨报告书的最
ROSA SINENSIS NO: 19

後目标,即“本邦教育政策 的最後目标,必须为集中各 族儿童於ー种全国性的教育 制度下,本邦的国语(马来 文)为主要之教学媒介语。 为达到这个目标,不能操之 过急,必须逐步推行”,仍 然阴魂不散,ー脉相承。
董教总对是次新教育法
令之反应,也许有人会认为
过敏,然而如果总结过去华
文教育面对问题的多年经
验,笔者认为董教总宁愿被
抨为过敏,也不愿冒风险在 这一次的危机中,被历史评 为後・知後觉。是次新教育法 令之事件,显露了马来保守 势カ仍然根深蒂固的控制著 教育部,他们显然的仍然深 信大一统主义,深信“为了 国家团结,(教育政策的)目 标必须是从国家制度的学校 中消灭种族性的中学,以确 保各族学生在国民中学和国 民型中学里就读”,对已逐 渐被多国欣赏接纳而形成国 际潮流的多元主义力拒门



外。
新教育法令事件的发
生,当然也显示了许多评论 者所认为的近年的开放风
气,是因为国阵领导者的态
度转向开明的这样ー个论
据,是不恰当及有错误的。 事实上,依笔者之见,这种
只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开放
的措施,与其说是国阵的开
明所致,倒不如说是国阵的

务实考量所造成。开明和务
实,两者之间显然是有所区
美国于1960年代所进行的“大融炉”方案以达致国民团结,是马来民族保守主义者所笃信的。
図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别的。开明的取向是ー种开 通和明智结合的胸襟,并隐 含著自由和平等的价值标 准,而务实的依据却是以实 效和利益为目的。
国阵务实的最终目标是 为巩固政权,而服务的对象 当然是国阵的利益了。这个
区别是有助於我们厘清一些 事情的本质问题。因为政治
利益上的考量,
III
因此目前教
育领域的开放对国阵来说是
有选择性的。因此,国阵所 推行的以英文在大学教授理
科、开放给外国大学到本地
来开分校、
鼓励更多马来人
学习华文、开办亚太文化研
究系、缩短大学课程等的建 议,若是你以为这是国阵开
明的成果,那实是ー种美丽 的错误了。说穿了,这些教
育领域上的某ー些方面的开
放只不过是为了达致国阵
2020宏愿、
进军中国新兴的
庞大市场及作为区域教育中

心的务实心态的表现而已。
我们当然不是说国阵在 这方面的务实态度不好,反 之我们是非常欢迎它这方面 的开放政策。但是,我们必 须清醒的是务实决策的标准 是以国阵利益为取舍,而不
=


是ー种以公平及平等作为取 向,因此这其中的开放是必 然有选择性的,也必然的存 在著双重标准。这一点在国
阵充满不一致、甚至是互相 矛盾的政策上清楚的显现岀 来。为什麼同样是五大国际
语文之一及大多数世界人口
通晓的华文,
英文回流的风
潮开始出现而华文作为本邦 其中一大族群的母语的教育
发展却处处受到箝制?既然
政府鼓励马来人学习华文、
建议多研究儒家思想,但为
什麼许多华小的增建计划不
被批准、独中不许复办、统
考及台湾大学文凭不受承 认、本地大学生成立华文学
会的申请不被通过(除马大 及理大)、新纪元学院迟迟

不被批准、而连执政党本身
开办的拉曼学院都不敢申办
中文系或者汉学系呢?
这里头所出现的矛盾显 然是大有文章的。笔者认为 国阵集团所实行的务实路 线,在其深层的结构中,是 受到马来民族保守主义思想
所主导的。
这个意识型态的
核心论述是马来中心观,而
他们所笃信类似美国於1960
年代所进行的“大融炉”
(The Melting Pot)方案是达
致国民团结的唯一管道。他
们认为不论是政经文教那一 个领域的形朔,都应以马来 民族为主流文化。他们认为
学校的教育即是提供学习主 流文化的机会,并藉此培养 好公民,达致国民团结的目
标。因此我国オ有类似美国 公校的综合学校的概念出
现,オ有教育法令最後目标 的出现。
然而众所周知,美国所 实行的“大融炉”计划已经
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今天, 代之而起的是风起云涌、百 花齐放的多元主义。越来越 多的人们认识到多元化的重 要性,同时也开始懂得欣赏 多元之美。例如当今的学术 趋向,无论是在历史诠释、 文化评价、政治论述、教育 发展等,都在掀起推翻近几 百年来所建立的西方中心 观、白人传统为文化主流的 各种论述,为非西方的观点 翻案,同时大力提倡多元主

义。既使是在美国,纽约州
罗契斯特教育局於1989年展 开的“多元文化计划”的课 程修订专案,以及纽约州教
育厅於1991年所公布的“文 化相倚宣言"(A Declaration
of Cultural Interdepen-dence)也都具体的展现了这
一方面的趋势。
今天,在全世界都走向
多元化的潮流中时,在我
全民正努力朝向2020宏愿之
际,实在很难想象我国教育
界里的保守势カ,仍在坚持

,
以国文为单ー教学媒介,并
通过对课本内容及考试的控
制来达到大一统的教育理 念。然而如前所述,这样的 ー个马来中心观是长久以来 主导著执政集团的意识型
态,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 的波及各领域的,而今天新 教育法令会出现问题,只因 为教育政策是最容易反映执 政集团意识型态的一面镜 子6。
ROSA SINENSIS NO: 19
»札

・い イ,
X、 £
。ぐ
A We「 〇〈
算ー 5 '•如4
& JT!毛的渊‘源
/!>
_ レ・
f心イ*y怜m 応ぎ
j "-. •+冷」紙蚌
时專・ヤ
4 m・浦.叫甲
潺・
上、ヘ
■i|^k ん 1 H ■・吟 J
•チ”
♦♦ i.r J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山跡M
0


ハ❾2
大约12「500”,年凱 婆罗洲岛是ー个名为"Sundaiand”大陆的ー韻,
".亀氣在几千年前,由于火山引发的地震,使到这里的陆地面貌产生巨大へ”… "P的改变。这些变化一直延续到古生R(Palaeolitik)oレ注’
现在被命名为沙巴(Sabah)的地方也被称另“Api - Api” 〇
份16世纪的地图称沙巴这地方为“火岛”(Fire Islands)。这个命名的 最直接解释也许是和“三岛”(PulauTiga,位于纳闽及哥打京那答鲁 之间)上的泥泞火山有关。一如砂劳越,有证据证明在28, 000年前就 已出现了现代人或’智人”(Homo Sapiens)。丁卡右(Tingkayu)^马代 洞(Gua Madai)及东沙巴的其他地方都有考古遗迹的发现。在此同时, 在古满东洞(Gua Gumantong)也有多项考古发现,显示在4, 000年前 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了。
a
・・
有关沙巴早期历史的资料参考,中国及阿拉伯的古文献鲜有记载。 所能找到的有关沙巴的参考,是1292年忽必略所派遣到支那巴当干 (Chinabatangan 或 Kinabatangan)做考察的使团所作。
nu
英文资料方面,有阿历山大达岭伯尔上尉(Kapten Alexander Dalrymple) 及詹姆斯,雷内尔少校(Mejar James Rennel)的文稿〇他们曾 经从沙巴西岸跋涉到巴令榜岸岛(Pulau Balembangan)〇

倒《资料与研究〉第19期

“沙巴”这个名字早在英国人到婆罗洲之前,,就已经延用甚久。英 人不喜“沙巴”这个名字,并于1881年在其所有的公共事务上,把它 改称“北婆罗洲”(North Borneo)。当这个州于1963年加入马来西 亚,“沙巴”这个名字被重新采用。
no
=i
沙巴州也曾被称为“沙鲁当”(Saludang)。“沙鲁当”这个名字曾 在伯拉邦查(Prapancha)所作的爪哇诗歌 -Nagara Kretagama
(1935年)中提及,其中有说明指出“沙鲁当”的首都位于直落马鲁 都(Teluk Marudu),到丹绒邦国卡(Tanjung Bangkoka)J到尖榜甘 (J ambongan)之间的地方〇
“沙由”这个名字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被川行于苏禄群岛及汶莱 之间的海员及商人所使用」

据说“沙巴”这个名词源自于“Saba”,即是ー种名为“Pisang Saba”的香蕉名称,也即是现在所称的uPisang Menurun"〇巴曹(Bajau) 社群偶尔称Pisang Saba"为u Pisang Jaba" 〇这个州被命名为“沙 巴”,因为居住在沿岸(西岸)的人,除了种稻之外,大部份也栽种i玄 种香蕉为食。由于“Pisang Saba”在这里茂盛的成长,声名远播到汶 莱,因此自然的“Pisang Saba”也成了这个州的名称。“Saba”这字 眼,随着地方语音久而久之变成"Sabah" 〇
还有数个关于沙巴这名字来源的假设。据说沙巴这个名字在婆罗洲 早期文件上曾被提及,但仅限于作为婆罗洲西北地区之指涉。
HU
有几个作家则对沙巴这名字的来源,给予浪漫的联想。撰写 "Sabah and Shaba"的英国作家麦斯威・霍尔(Maxwell Hall)»在也门 (Yaman)比较了 u Sabah"和“Shaba”这两个字。他认为这两个 名字都很顺耳,并和苏来曼王(Raja Sulaiman)时期的香味、香料、黄 金及钻石等有关。霍尔认为“Sabah”ヽ“Saba”、• " Sebca"、 “Shaba”都只是拼法不同的同一字。
许多人相信“Sabah”这字源自阿拉伯文。但是曾任砂劳越博物馆 馆长的历史学家及民族学家,汤姆・哈里逊(Tom Harrison)却认为 “Sabah”这名字是一地方名,其原址已无从考查。他说,在婆罗洲有 许多地方名称是来自史前时期,而它们的意思不详。无论它含载什么意 思,u Sabah”这个作为婆罗洲北部的名称,已被记载于汶莱的历史。 它发生于1877年,当汶莱苏丹赐权予古斯达夫・沃・奥维背克公爵 (Baron Guston Von Overbeck)侵占它,而当时所封赐给他的名号之ー 正是“沙巴大王n (Maharaja Sabah)〇の)
(译自 Zakiah Hanum 所著的 Asal -usul Negeri - negeri Di Malaysia, 第11章。)

ROSA SINENSIS NO: 19 回
¢5 女
在乎的許情就叫我想起遗世独立西个字
三-ニー」
.•一■■?
七ー-ぞ-S
该怎样安慰你
審帮不上忙
疑的心
不如让
边去遗忘
既然不
心事淹死自己
is
但事实よx
你嘖真」襟究道 * fes §:::- ■Fン 制成な 員 .Je! ぐー-..,.: ・ 日一一^^* F 关貯卓伤些回^^^^那
よ果不是相
収磨大海你可以忘就搁浅自己
这样不确定的语气,像我最近
午的心事
^.十・#-^
い 萨・ ・
F -FA: t 敵 ・■ ■. .■ --们这些凡夫給子的红尘琐事
_..'—与.J.lsた ーー 涪■■=片 ー 亀三一ーH終翼w .-_.ニ』卷婷'-Z •參義».三Ta写 m
握著电话筒 •芋¥■• I は,-.*■-・打
我於将带你到海边,
想 号.-阳縛髙・,,、・蔑奪%■.・、窓・嚴-/
蓉〇^
回 く赍料与硏究》第19期
mSA SBENS/S NO: 19 團

一向平静(除了偶有的 微波之外)的马华文坛,在 最近几个月来,似乎忽然地 活络了起来。各种文学奖项 陆续揭晓,号称“国际性” 的文艺营会与讲座也在各处 巡回,媒体更是不余遗カ地 推波助澜、带动风潮。在这 些表面可见的热闹背后,潜 藏着许多引人深省的文化现 象。本文即尝试揭露热闹的 假面,循着“我们需要什么 样的文学奖”这样的中心命 题,在检视本地的文化现象 的同时,也尝试提供ー些参 考建议。
=
无庸置疑的,华人是ー
5'

个非常喜爱热闹的民族。举 凡各种庆典、仪式、聚会或 活动,不论性质是否恰当、 场合是否得体,华社眼光所 及的,不过是办得热闹、风 光、体面,诸如此类相近字 眼的范畴而已。热闹当然无 仿,只是热闹背后,是否存 有可供前瞻的、更深刻的文 化价值与意义,オ是重点所 在。遗憾的是,眼前的华 社,对任何与文化建设相关 的事业,总是抱着ー种“但 求热闹便心足,只要体面就 满意”的心态。这除了暴露 出贫乏、肤浅和短视之外, 也是大马华人文化之所以裹 足不得以开展的原因吧!

本地文学奖正是这种文 化典型的表征。以刚落幕不 久的花踪文学奖为例,若欲
一言以蔽之,当谓:“热闹
有余,深刻不足。”星洲日
9
报倾尽人力、物力、财カ,
,办好”文学奖的目的,毋宁
说是在替自己做宣传,擦亮 自家招牌。当然,我们不可 能期待ー份报纸办得像非营
利机构那样崇高,做为ー种 传媒,它必然地发挥媒体的 功能,尽可能制造有利于自 己的势头与风潮。只是,做 为此间办得比较像文学奖、 同时也是比较有条件给予寄 望(就目前来说)的文学奖 而言,我们不免期待它办得
回《资料与硏究》第19期

7
•花非花
更具有文学诚意,并且,站 在这种诚意上,真正肩负起 传承文学薪火的责任(这样 的期望必然地伴随着无奈, 因为,所谓“文学传承”这 种吃カ不讨好的工作,本来 应该是文化机构(特指非营 利性质的)最直接的使命之 一;报纸是在文化机构失责 的情势下,不得已的寄望对 象)。
花踪文学奖已连续办了 三届,除了延续ー贯的热闹 ——这项最多的荣誉指标 ——之外,似乎别无他求。 i図在它所谓的“奖项的最高 潮”——颁奖典礼上,尽显
无遗。该检讨的地方让它遗 忘,该垦耘的地方让它荒
疏。更可笑的是,
顶着一幅

巨大无比,但却已陈腐过时
的意识型态大帽,显得莫明
所是、贻笑四方。
实在说来,花踪文学奖
不过是大马华人在斯地所办
的ー项文学奖项,若要“放 眼国际”,则未免时候嫌早 了些。在还未真正札实、落
カ于本地文学创作的时刻,
夷所思的。“华人与海水”所 欲塑的意识型态与其说是在 制造ー种国际性华人文学奖 项的假象,毋宁说它在刻意 逃避“大马华人”这ー种身 份认同。究其实,我们已不 再是“海水所到之处的华 人”那样ー种移民性质的 “海外”华人,我们ロ操马 来腔华语,吃着辛辣近似于 马来人的食物,实际上已是 道地的土产华人。若要认同
便急于晋身国际,

实在不是
明智之举。再者,马华文坛
一直尚未走出草创的阶段,
花踪文学奖能以什么样的条
件放眼国际,实在是令人匪
于“海水”——如此具有大
中华沙文气息的意识型态,

无疑等于宣判整体华族的自
我放逐。花踪做为ー个文学
奖项,同时也做为ー种文化
ROSA SINENSIS NO: 19 1451

花踪文学奖的“华人与海水”所欲塑造的意识型态,与其说是在制造ー种国际性华人文
学奖项的假象,田宁说它在刻意逃避“大马华人”这一种身份认同。
.

现象,究竟在宣扬着什么样
金额最高”的文学奖,更不
功”,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
的文化意念呢?难道是这种
«B-
ーー
有“最气势派头的颁奖
之外,评审是否具有慧眼,

悲哀的、兼且没有出路的

“文化回归”之路?


文学奖贵乎的是札实 的、真诚的、落力的去栽培 本地文坛的壮枝新芽,任何 附加的意识型态都是不必要 的。对文学的嘉勉,是无须 栓套上任何口号式的文化意 念的(更何况是有待商榷的 文化意念)〇文学的本身就 是目的,这是再简单、明白 不过的道理。

典礼”的文学奖。这些外表 可见的,恰恰是与文学最不 相干的附衬品。衡量一个文 学奖项办得成功与否,物质 条件是最外缘的考虑因素。
奖金额丰厚,不必然允诺文
学奖所甄选出来的作品,一 定最优异、最精良的。在这
里,物质奖励与产品的素
质,并不形成任何绝对的因
果链扣。因为,
所谓甄选作

品素质的优劣,除了创作者 的实カ之外,评审素质的良
更是为重要的关键。这恰是 最容易被忽略的。不仅读者
忽略,办奖的人忽略,甚至
连落选者也忘记了。
说得再清楚些,该文学

奖邀请具有什么素质的评
审,大致决定了是届文学奖 的内容素质。这一群左右大
局的评审先生,从初审,而 复审,后决审,是评判“什
5
么是好作品”如此艰巨且神
圣工作的灵魂人物。是以,
莠也占了决定性的ー环。职
就这项任务而言,评审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奖
疋之故,
文学奖的“成
“派别”是无关紧要的,“资
(461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深”亦不是胜任的保证,至
于“明星风采”呢?更是风 马牛不相干的事情。真正重
要的是,这群评审先生,是
否具有现代文学的修养与批
评的眼光。从星洲日报倾动 全体编辑、记者先生,权充 初审这致命的第一关卡的エ
作来看,读者、参选者、关
注大马文坛动向的人士(是
真正所谓的外围者的
群),究竟可以期待岀什么 样的评审结果,自不待言。
是以,“遗珠”是势所难免
的。
我们也不必太介意“花

落谁家” 〇整个评审过程
中,真正的重点不在于选岀
了什么样的作品,而在于: 是“什么人”评的选,又是
“哪些人”决定了整个的游
戏规则。
说到底,我们究竟需要 什么样的文学奖项?我想,
只要不是哗众取宠,办得有

如庙会ー样喧腾,以致令人 不敢恭维的话,大都是可以 接受的。叫人应接不暇的噱 头与花招,只适合应用在商 ・ 业性质的奖项上;于文学是
不必要的,要求若严格ー 些,则绝对的文学诚意,以 及专业的评审素质,绝不可
国^缺・--O
最后,只要花踪愿意摘
掉那ー顶意识型态大巾
费ー些心神在评审人员的甄
选上,
它仍然是大马可期待

的ー枝文学之花。
4.翻译稿须附原文
L《资料与研究》、ヾ为一 秉著“掌握时代※ 的理念,致カ于探澗
题,同时传播各颌域的
2.我们欢迎各类文章的投稿,如传课 评论,学术评论,艺术与文学威ん 译、书评、人物介绍、人文思潮等文言
3.惠稿请注明中英文姓名,地址及电话 发表时若要釆用笔名,悉听尊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删改来稿之权カ。
6.如欲退稿,请附上回邮。
7. 作品ー经釆用,本刊将给予作者每千字 至少三十元的稿酬。
8. 来稿请寄:
《资料与う宛》编辑部
■•*1
Huazi Resource & Research Centre Bhd.

No. 1f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03 — 2734035
Fax:03一 2734037
...• "■ .
韦伯命题与东亚经验的多维审察
I
・骆静山

«■*1 a R
+ ri 4 ri ■■
+ f
い負:豊mH・片
■ V■ ■ ■ ■ ■ a ■ ■ ■ ■!・ 〇・» ..*■1 ■ ■ ■ .aip^C 尸I
席第形
e
二:n;nm状註黄目づ幕駐
■ !l KTl # r-F ■■"# + ++ + + ■-■■
・ 一ー --'#*■---------
::註 "ri
R« ^«4
■ ¥■
■ ■ ■ + a-r r ■>■ ■-. ■•犠 ・・ WFR *1 ■ • ■ •,-,
・・・・・・・F**
:c:t
u
■ *■■■■.■!«■■■■■
■ ■■A ■ ■ u! an ■ ■ a
t h J F > f ■ , F ■ ■ . I"叩•・・「・
*•
• •
KM:
tin!»
■ M - r r
■ "・・ i 中
謨g
序!
!■■■ V
IT
ri ri ri 4
U A
I-» ■ t ・r r* ■"
瞬雄]!
___*■- -I I • m・-I*
"■? + + * •戲• ■•,潮
■ ■ 1 ■卜
I fc-fi « F b F
ーーー _________ - - . F ■ F F- ・
• +*•■!■ + ■■■・『-,・尊+ 尊+,#■■,■■,♦・函,*,his ・•Itpp ----------- ----------------・「・・・・ *■ a -bh vv
ala ■ ・・』p ■ 4 ri B il» ・ ・■學
■ av K ・・・ a■ -aia-a
甲 ・ ir ĕva*#«!lii
t aj-ai art- an 驻只况:iE
■ r4-lwi! ___
.■ a* W ■ T 瀬• I / ♦ ,1,
1*!T ■!**«« T I « M« Ji_____
・ 一!■・补 ・■¥• f ■♦♦♦■•+fSI, b »#» + #「・■•**♦■ ♦ <■ + ・,¥■(■■<** 9 V«- V#4 RR- I '--------
F< F ** F F・ ・・ f**#* 1” ,■■— F • r *■ + **+!»■* •■ f* F*ri * i##
F !・序鼻
F ■■!•■■,■ **■¥■ 4 ***+■"• ・〇 f-i ¥ F- IW + p- u・・・
■■■・・・*■ *1 ■ ・亀・・・n 卜 Mde-l-^ri-ri-4-flld-fcl-fc。亠• h F 串覆 I I ・』"♦*■-■ +4 ■■ ■> 1 ■ «-"«-i ・ 卜 1« i I d ri I H I *4# JT ¥
■■ri ri l-ri-i!」T d e bHhĕ 1«■ f_________
<!■■ a« I! a ■-I-B ・ ・・・・・■—■ 1 b l -•■-»■ **?■!■#*+ ĕ*r* a-■ r F f ■■■!« B ■ »4 H d . ■ ・・•1 . ***♦,•!<一 •「, • i IraPRFI-llwlleildiil-bBklfc" 1-^* * * « I-F-r** T r r r** It* FF I R J; I fe 8 fi ■■«■・イ-■■ ■" + + ■!• f ■■*■"■»+ ー ー ー --------«41 ■ I i* ・ ・・・・■■♦*♦♦#
■ ■♦・・ ・・ ■ J«iB4
f w

,•経訣
■ ・手
♦ mm ・叩, «F 一 ・,•*♦♦"

I邃染廷
l-l>J!-l J J4 I! ・的
rrmnnprnntin:
♦-4 ■! 4 « ・ イ a,
Iv h ■ ■
H申・■
1 b
・・・・«
F■・上"■■**
■ RT F-■*■■* ・.・•■* •・•TT ・ f,・.
.EF「・・■・・・・・T♦
f ^Fa-rri! ”■■■■!・ rM-fa・・ F Pr r is i!
ri-ri ? r r-r rri-rn
+ *i ■■■■«■■ im ■ p i« f * + , ♦■,■,・・!! BirrBVBBBBBdl

1« J ■¥
t + ri-d-i* H ・ ー,
Gr ii"宙 4 *IM> 3 I 4 *■■■! T ri
i-ri ■ I 4
4-ri-!|ri--rri+ri
4 + + 4 i »
+ + *ri ・■•■■,♦・・’・・
+ ■・・ ・re ■ ara a a a g a ■
■BraKB-aaa aaa
rsHHa-a s ■ ra a ■ rrAre-*ra,*a a d a

,心r r ___________________卄 f b + 1lrrL__ !■*«*■ «>**#»"F?l-P + -r!ff-rirr K w t Br *14 F-f-i-F r F-F.I-VII I i **#■■»» M<-| ■■*+■!!<-f-f+v-fh ■*!l-»-"J-a-"-l-J-i-a "*-F-F4 ^5 FT-fi
■ FA" iW , * ・・4M ■!!
«-F^r 卜 11 r
,♦ r
w i-ri_ if nr
4 J h a F P F ■-*-■ ►■-


■,『号■*■"■*■*■> BLI---------------------------
' -> !!・・・・・ ・・■■■■»・ W ・ B ■; li ■ ri w A b; J ri. ■ / + i r■*r r■*■ r・・・・・*£<■-rri4\b*!」・・ ir 1*3 9 ril i
■ ■■■ Bari b-b b a■■― ■ vb-S ・酷・---------
・『Vb I I ,B H V 'B< '
■ + m r


,,十七
1 a rra ■ I «VVfl «
刖舌
・・・・・・■・・— r u ■ ■ ・・・ 1 ・・・,♦■■ —tW I ' —I il 11 •日・・・f.・ n— niml-wM ■ *■ ■ ■! ■ a ■ nru-a--re--r na-l*!! Ad 4 J!-I JI J 4 j: illf ri: 1 #* «« r -r 4 I I i--f-if r rf III Ila l-l«I IA IJ jl E J Mi it A * * J1 # * d a ri hl- t-h-F-f 4 r-i- F r-rT
I・・・・ ■!■ ■*-*<■■・ ー」H +T・一ーーー€田・,—!i・斗・■**■ *■■ I ・.・ W ■T-H'TrTT-fll'r-i-F P-ri>e« if* J «♦■fiT## ***■■>* M-ll-fi-F + ^<-F*+FT !■■■«* F*7i!«* F E M H* W・ 国y*■¥/・ ri I i- ■?* + + *■• ■ -F + 4 ■
-ri s rivnansf ■aan-ann 曰・・i * J! ,1,• ■■•■T -i *«w9-9-n> r. |i M a. *iaj-r-* ■ Vri a ri * M-fi ■«■ *-F + rii t i,<-r T l<-r FFH mh R b »_■ rll V H * I ¥ I・・イ・*■■■4,斯・尊 +¥ ♦ —,■*,* T・甲危 ・ + F « 4 B il< ¥ ^ « *>■« I F f ■■ ■■-F-i» * F 尊・ ■!」・,》
.— h a ・・ー!■▼ ara-v, 4 ---」F》・- -- **--r-F 4-^r+ -*i< H J » ■• ,■ -・・・・-r BL- i- 1 » ■ » F ■・ ー ・’卜 I T ・ 彳 ,■■■・・ ・, ■■V-P-T^M- I Fl ・ ・ F .'.却" *■ I- J I p J-A A J J F ■■■"■■• V - ' "M •■■ +
■ an e ■! HF a-t t^u -j — ■•-_ — ■ - r* r r*-rr T ** V • rf ■ r fa^HP 7 > •■ *T P WP ■ (■*■■■■-• k Kla' ■ I "-■•■■ I f * ■■ r a •■ !■ ■■■ ' i1 f ■ T V •・・・
F I - bt b i^L_-n --n-^K- 1 — i—r - ■— F p T + F 喜・ I ■• ・* • ■« J ! J . H J ■■■ ■■«■■ ■ ■ 1 | a J ■• ■ . -■> J p p r A.a ■ t - ■ ■ • • J 4
■- ■■■««! -— -----lH f I ■ ■ ,t •・加・・ ■> • j ■・・ j 4 1 , ・ い -Mr f ■ . fli • • ■»
- TT-^.1-. Z--h-^--- - ---r— - FTr-^J . r • . . L ,*£ ■ T ■ ■- ..す. 1 - ■"■• r 1 I 1 ■ I ■!!■・・ B "J
--_ B - - r-J■_-.->-- -*.--^--- -T ,e+l•-,■^ ■ -■• ■_ T1 JT^kma ' r-*4| ■■ ■ ♦ -fl / ■ ■! *M 1 ifT • ■.亠 J* " I " V . P ・■• ■・ ■•■!■•!
寸.^ • T --------- t-r ■ H t-r* a-+ «■-F-« * . ■ --9 F f 1** r 4 4 4 1 <! L ,尊が-H ・ Ji -T , ■.□«4444
-—>v+-s-.^h-f»—— — ** J ヽ『-I'-r*- jr ■ V - —tir nr^Fni [i ■ 11 n.-ig* v i■: ■ ji ■ i■ + •■■■•■*・ハー wr -■•,■■ •■■rd w亠亠イ・*■•■•■•
--a ■* . .■- ■ < ♦■- • - - ■ ■* w • ■ *»«, ・白 - ■ <•■*- • ■ 4,■ » 1 ・ <1 r*4 ■• r ・・ーー-•■»,■■! ■
亠--------------■" ,-! lW --n-r—r - - ♦■r^V t- r』・! ■ • SVIV. ■ ■ 4 ■■ W tfl I >",■■*■*■• ■• f J T • ■- • J ■- . -BJiJ-J ■- •■—
•W kUi ,"■«" ■ . ■- ' F ・»« ti -n 「__p— a»f ■■■■M J F F » ZVZ —■ ■*■♦-■* ««JA-i-FArd — , 4 d I I I r - L; f+ f f + f ■■ «*■■•■■ "T r - rTTT ら干・1 ・' R
amd a a ■- ■ m-i I ■ ■- ■^-*= ■・・・■・・ r 一P咔 ー一14.41 ♦,¥ 1 M^%a 4!bEj9*MV¥* + !I ##eiill-F + -F-F-HTf + f + T",***"»*»'**"i ■«»■***#«■▼■* i>-e-l l-e a-F F F ■ + * F-F-" 1 J u 4 a J J a . riv a«^d g ■■ d ri ■■ *F
长日“!BTー ー・ー卜 H JU. + ・."J, « ■! ・ヨ号・#+ + riM ri:ri J R ■■»**■•■ + ♦<+ + **»**■ « a a J a i ・■-■ ・尊 P F-l-V Ff ff t>l J«4ijgahBilB« ■,■■■■■■•村學孝书叩甲一!
l■i■l!上鼻・T一一・■■,^ ■ U” I ー」—d ■ r-F *¥**+* + # + ■«■ ■ Ml ■ 4•貝 ¥¥¥ + ¥¥¥』! II ■« F*-F-F +-FT-F ¥ + f ¥ t *+** ■ " ■ ■ a ■ "■■■!|*¥,* + 停+拳1,>*«¥ B-F F F Ff f f T^ftl 1 *■*■■(* ■■( *■■■■■■■ ■^-■«■¥•1 !< ■ F 1
i«esa r・ ・ F . .・一™「!一・、「ー ー マf 宀拒 T 虹「“ ・亀・■+「刑・叩・+ #* + ¥**,・・・*,,ー干・十 + ・卜・彳・早>・.守・・・・・・・ 4 尊‘・ー + #中/ + /¥**. ■■■■■中,十♦+卜十十,41.**1』・・L1 ■■■■・一・■"•■♦■E + T- !
nnisiBe-Kwve-u-^n. ■ i ■.■ .rmM。・ ・・・ー・H・円aH^g T M~F i+ *##■•■■ ■ *»■■■■ F 4 ■ ■¥ F-F«f-F->t ・ f>* + » i i #■ J ■ J ■ヒ 4{咔・・ + 彳 + +學尊+ ・・ !■,.,,■・上・.h* •中』・・nii日 ・■••■«■・・・・・串・[•尊 +■
斧 f. . — ,—i F j •「・・・・^tT!・F . ーし,」ーEや的…伊・て F,T F F ■■•F~F~F 甲・¥.・ら・字や・ E ・甲停#”■•F¥l・" F F F F-F-FfAv *¥f + ■ + *'*,■ ,■■*■■■" w 早 T— ■ + + ■■ I! *■ F F ir F ・» hf *** " d」イ "-Lf **■*■«酒卓 ゴ・■•■■■・・ B
i^nBeVua ■・ ,」・^^一^・・・ m l •おKF—■ . , H» ■ + *. ■,・卜・■¥■ ¥»■ VM I B ・・叩・■♦ ■*・ ・・+ ■■" + + ** + + *"ヨ• 日""■* -F^F-I^fc +■""■• » ・ , I 1 * M ■. **, ■* A f』F ■,Ak-"-F-"-"" ■■
ユ^ユ亠・^—■^■IB— .二・,L「・ er an t ■ p l n p ri ・ ・・・♦■•a ・・ ・_■ ■・メ ■ ■ ^ > * ■ j—I J *a e aia^aa j .1 ■ e ■ v >■ ear r i I eve '-^^a t  —-r v
~mP&・ ■*-"+*-■■*■
a 1 . j ■ I■¥■"■»
”・温・』
^^a a ■ ■ tamilbva*aa*■ bbv
I ri-*-a・ F
1 .・..■!■・. .」.」]■ U.K”
_____r r .・一・. .,, d . r ■■
・ +3 "••••旨 心“峥・
'* ■! r-e
*****
•早孝WS■■/ ■ イ・F■ ・・・■-・目・
■•••■・『・■IF■«■・孕
2土
i»J ++»-■—*, 3 -4-t b I-
』・ 4d J •! f f U ¥¥,F B^ Bf F I. J j^B-l->->-iJ<-a-«-Ff44-riF*-F"fiffF
■ ■’・・■ h・q b b
・手 !i-^-e =d
■ nWT 日ppEprlF 卜
F¥ * F I
!■- + - ■
F*
?*
f ・
a r * 4>
K l!
:制:
r ■•■, + レT +♦ +
H ^■il r e
j! tri I
:[::::!ri5T?:
FS ••• I- s b + fc +
p "■■ • c -1 ■■ «-"t
am
ir <r b r - j! ; ~ * r ・■,F・・・・・・・ •RBI . h ri ri V ri I ri i BJ-1 Aa ■
F+F-FFfFF-F^-F-F-f-F-F-B-F-» r b* r r*F + f + + j■■ +・亠 ,,,+ ■>「と「・ 享 +上あ■,・十 r・「中,¥* + ■■ fy・十・■■'"上+ +
» » F# ・遍・*・・・・・・•
.a a .a er a ■ >■ a ■
■ ■.,七・ , , p ia , ■ Ji tn ■ I ■,・ J ■ M ■ i r aifl id v J .4 . ■ ■■ <・・ a ji .a ji | .a a .a ___________■ ■ . B: |j Ji A ■ .8 JI ,・「・日J・イ,,七」, i・ ・ ba ji J^aiaAia ___________」,日・ — ■aqjiiaw’.qia — * [j・七鼻■’・・ F +J •■♦•■•■■■jiji a A ji v f% v ・・■ ■ ■ j! ・・
, : ? E + Bjijii IBJ ・・・,・ a J! a i
r PJ r>»>.ri» Bia* jif .a^ji a< a>b ・・・・・ a a ■ F,•嘲・・卜卓.•じ!!・】・■♦*■・・・・・卓■
■BP — W .専Mtaa .JU Uw a a ■ jianjianaiiaa ■ av a ■■ ・速・aliJi bv rvf 4 4-3 _♦ - rl a w n ■ J A -rn-ras-l M J +4 a 4 t :• h=—
p¥*r + ・・・・・
[••*••4 ri ーー ーー +/•・・・・ e ・中一 a r4f vf r:i a *e * M・月単占!!T*T函市+』作日・ -i riJI J + * "l!-#l!尊・
!Ei!ti«H-j:i:;
■ a<■ BniL j^aaiiaj aia■鼻・!! r・尊尊・・匹・・牛・
射 ta.ia — * + ▲!;■
■*+*■■■..・・・.・F++
+■■!!■■■■----------
«■■■ + ■ ■ ■ ~ _
■3 ■' p ■■ ■< ir x a ヤ r im i. ■■ >r r ■■
r •・叶rr ri-■■■•b•■■叶・!!
***■*■# **^*»i> a a ■' i ・ V * I a,ri ri ri •土 ・,+ h-aiitili^ + Lbh^l-l-ra r a<a I !r l-a a- a-a a a ・一 ー ”・・ia ■,,・ f ,・ a a ^■■■"J-+>ri--?i!-ri-+-!#iiriiril>-iririririB+ri- + 4i!J-ta!f-B-irrri-r + -i-r + 4l-|BdF?^Filri-^<biB^BBiii-bl-_ ** + *^^-**1» + *»-! 4 P B ■ F B iF F U i- r 虹!■*•••# 小 • +i- I ■ •■ ! ■ I iff〔 " *■ ■ »■!;■■« 小,t «* ri F-lif I r «-t t fi + r . ir **■■ ■ «-Jfcvth 官 P • F曹・'■ 1+ P■# + + *****■• J « ■! ail V». I . I'ai'-^ta J'l-・ す,■ Bu* ■* + !•■ I! + - " l- S-F »-J--F + -r +
■■•号-!fl •『・■'■Til洋 >-4- + I・牛+1! i; B rl FW FJJ* B !|4*i* (. + + + ■-
*■•■•■ -*^fl r r ir if.)■ r" f M f ""jMh ■■■■■• ■• f ■•■*"■■■*<
'.■>4_^^V ■- F F «fl^^»- F« ■• <・・,,■!■■ I r ■ ■ ■ V P P F •- .■>■"■",¥■¥* ,域ー
■ ■*■■(.*■■"ヰ,1 E* " ■■■+■*"■ **<■ + ■! f_
«■■■■■■ '^Ka7*^V ■ F S ■' ?■■■» V-'I'V F F r ■■■■** < + *<,* ■F^T»'
■■*«#・ 叩F *• r ■ -*V-Ff ■ T f r・ T +*T VI F F «■■«■■f "■■■■«■! ■• + <-H + 4 *1
* , ■ uM' ■ 3, ,4 «■ ■ ■■ a ■ 4 4 4 4 4 1 = F-l ¥■» » *■■•■#■■!-
■ ■ ・』・ g ■ l^L - 4 a u aa . H 4 Bril F r ■ I- . "f ¥■■ ■■*■■• »<» *< 1
■ ■ F ■ I 1 a Ufl ••■■■■■■■PF ■■* F F * F-F ■・事’• • ia ・・・ ta 十』日 4.4
尊・■•■■■■ 4 ■ 4 4 4 ii i* •卜""WW1 J ■■■ a 4 a 14 ■ ■ ■ ■ Ff ■■• J ■* *-F* +
・・"■■■"・・ ^ ■ ■ ■ ■ B P rr ”•卜[てイヤ.."・十人’•日耳■ F F F F-F F+ I 1 4f1 TJ ■* a ,« *1 i
I■,■■'.・誕・・・・・・・,*..「・’「• ・hiiaif 命・・—・・・・・ ・・・・♦¥・・ +,■ ppp<ip.|i4ip. + 牛 1 + qqi■•瀬+ 珥 ・
I■■■■■■■■■,■■■[耳・・・」・"「・■・「,申・!・丄・>キ・'・貝犀!!・・・・・・・・・W,■■■・。,[♦・一 ・「三;!十・&」・干’q1|!・Jl1ll1|1|1l1| '-■■■■■■■■■■■"?-,B1SHSBifSFFF + "i"""J«1»,a*«a"-'"""""""""FFFFFFFF-F-FF » ■ F F «A a*ia| r '■^■,■■■*""*P""B",FR-FFPFFfF"F'""-«'""BJ"4|a""""F1WPRFP"-F»4'-F ■ + ■ F Ff T F-l
,酣・ ・イ・・・・・・・・・・・・ ・,,■■j*irJ l r trai j d p ■■■■qi|apppppH^.pp > I . ■■<・・ ・r mA lA'iiiB^viliiiJi pj I a ,・・ a p ! ・・ レ.•.■■as[!丄演!!!J■,.・一,〜・’・’,・・・・・ f! ・・,・・,■
(愛諏事理弗也i融莘推 m 甲 IvVHl % raflL"姓・〕.
l#4 ■ 1 1* « ■ j V I 4 d ■» «V 4II"I"FF* ・・♦■■■■ F F F
_____■■■ F# P» I・土・*■•T.-- ■ a ■■ d d ri ■ 4 I E F I ■ ■-■# b*# > 一. _ _ T ri 4 ri-M BaaVrlFr' ■ IIFFFF •卓・■••Hili^*・」ド#丄・■*)! ・・・・』・・日・■■!■■・『『「田*¥••**+ 3■■・倉一 ・・・・・!・ +・ー・・d・・・!,Fli 11111 f ■ i-------------- -一―ユ匸匸卄匸」匸J■-匸 I-工
ft+ai・・・・・ふ
・・* i!. *■■■■・・・
;:1けせ】訂打”:-'
----* ha”•♦•曲・ ゼ湛:・・
・・■“■!■ ■—
I --8 ■ b 1-flB ■・, 8-i i Iv r«L -: ・・・,♦■¥ B + + ・・・・♦•••■ir
+«■•• nt*
# B +
I
!■ F F,・手挙 9
ir j xxf j f w脚・・ ,•士射ir*iii4%* h I! Bf
2汪
■I il ■ I B B
.■ — = ・・ ■! E fe ri ri ■ I-J!
■ ■<!■■ R ■ 44-1-L♦-■■■■?4,4 禮H fe-B-ii-1*! *4 ・电 a hf ■■> •♦♦■1
l-F I i> F-r
• ,ぜー--
, V
n^fii-d-vaii-Jd-trj-J-xfJji! ・・r. b af ・.・ Wli•申】十.J・十]:十 I・电 J!,l!*[ ■!!«■'
— — •it・ ・ ・ *4I丄 すU»* F>fF.* r ・ ・ . ri r ■ ** + ・、目・、+ , + #** ・丄・t + f・ ・ a b r a r + b + ri-*ri!Bri--rJ-^ + 4-aaBjiT«fBrrpKi r ■(■■!ii*-l- + 4rirT*aiii^fP-rtr4rlB«lbh + + + + -Fh + * + -F + * + + + -a¥flFff+Se*eB ■*+*+►►+**+*►■?*»*#«*#■■++bsh 1i卜・ヾ!! ・申・・・・!・F,l* + ¥F + # + -/¥ + + + + ¥W ."”土 ,F A* ■•■■11F阜,!!ト「/ + + + ¥ # + *¥!■*•,■•,•,♦•■・诺 卜・\[「・|!,F・・・ド・十!!卜中卜小¥,中 ・ 卓季¥,|! 中 +1I・•卜・・卜 h ■・勤・ ・・・・ h II * *+• ---------------
arrrBBppppn^
■"'!> ■■,"IP- B** f J1 ■ n J・ 而!!: JI ,日 事 , It・ ・・ — Jib.
1邛川訣:労霁:
IJ * »■ r r < !■ t ■■ l: r ■ T _ 2 ーー
Ifmfnnht::: ■F-Tf d 4 1 4 Jtl-J 4 *■ -r-l i + ri f + f i 1 * + •**■! 4 ii-ii :;!;iiM; id#4iiid-it 4 rl “J
+H
+ !-+h + -Fh+«ir r ar PBF
而枝!;E:N::hN m:计
阡 n2、F:*: = ; = ;二:!M
'+ -F i- iF w « J! F d rii rii ji ib J
-------1***”
…ー胃井井は:m件m:
__ii**Ml*F d ■< ri 4 -i ■< 1 I 七 亀+•』J n 4 *■ r-l-a ・• r F r r
J ri 1 4 * ¥ H.du
I ♦•・イ・■«________
---“
■I * * Hi £ * * ii I
----m」・iir d «III' ,' Vd!A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日:i u 4 li J d 4 ii d 4 』 命<! ・ 日 ・十1 ヤ + ・_ ad +f h d d H H ii f ii -I -I £■< -I «ft» 1-B-Fft-fi r-a-F Ft bf ■ 4|i|!114411411■!■!■■■ +・序・土
■i «■s4-e-r-r-r-e4a--F+ a + ■b卡嘎季・■■,■* Fr rr F 2 ««v-bw-e-r-fe-e-re-ArF-l 一・"ユ亠ーー=•"— l-rr I
・・・・
■ ■18早/十818"拜!1I叩[序I!■序.•IH++.44 p aai rv baiA 1 at ■ 『鼻.4>|.41 + 亠1
L 卜 市/wilT•曲•:!・哗」尊!!■♦♦■・・・ R
'”『叩・,即 ¥»"*F-»
蜀必濾:爲書牌用H!i ^:u:xTn;i:hhjjf
"•hue f :;: :3
^,rwrrvrra1

・・・■■¥* ■ ■,*m
4 Fa. J!•「激 rri-»a-J-^4 ri ri ri I R-li B F li F F ri-ri-fr»ri-»i b it Baiĕ BBa-a-a-e aihri-ri riririri-riririribHbi!bhbbi-t-Friiri-»i**ari-fe-B-
Rlh«»|]ri-rii***riiri-**i!-vBriB|iBi-i-FrliirF4-ri-ri-4rixriri-irir«HH^kt**tK,-bl|ii|i^i!iiFi!vi!nri-rri-ilriri!ri*riririririilirii!lihhhhbhiiii#*i*iP^feiBiKP I ■ E a fa I LU rv-iwL -fri-ri-^ ri B .ー・Ji W > l-ri-J- = r e r i- F a pb-tb-bb ri-me ridririririUjriahhlihhb ■ • i・卜 3 r^^-a-a- r
Lj- tHi-b-bil-*#*** *a l<r -■>■■!■■! a ji, ,■ ■,尊・■・卜 ri* F r r rrri- ^^knN-B-a-a / + ri ■■ B b ■« b h h ri>+十f
r J h ri l! +« +J *** 3 r r r »R №8 ri->■- r h Ei» ♦ P + -F R r MI 十arrl ri ■■ ri Ah h H bibtl*^^ * I + •■ ■#■ > i-+ *-I
t b b ri b k*!ii#il-ri-ri-* ■ 1-r f i. ■ A ib J-il-tl-■« + « + ♦ ■ na-i a-fte-1* J .b ib A b J +*•膏・**
〔•aJIaiiaH■•■•••井 a 9 £**W^FW^P^ aa-i^li^^^^ ib JI A d w + " - B-BiB-a^gM V , •«■..注・*
«|||^**-«!!|!* ? a q fBUK n Ml !»■ B-r i* * A * * - 41-b-r«■ a-aii^VHKMb .i.xa.*i j_____j««〇!a rib****ra- ■ B d F t -| a^^^V M ii V el. At A Oi J- * t-rirV^r- - « JI f J-ij 4' + * v*4-ii a ■ •“上«“■8*111 J**J->*M ti-rf 次・ゝ- ■' " «r ■■ v - **•+ — r +*» i- r r v V -a -t ■,・小
s uh 念:甘 タ式r;:uQKin: :: Br£i± : 〇
■"«■■•■«#■■ j -i a ji 4 a r ji •■・亠・.¥碗" * * ■ + *■•■ *B>| ■ -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__-. 申・(■!■・・・,奉・<■!< I — .,・叫・■'.■,■聊・■••• ET■'•・宀・溜・-,-土・*■■■«■■■•■・小・■・匹ー・ 1
■"・・"r iU^a—T It 4 + + + ・・ r * f ■ >■ f **■■! P ■■■«■* 1 ・】• a_a a ab aia-ai aaa a ira a 酔ナ・千・・・・ + +岸!■押 十•P FP R F ■ F V f F ■•■■■« ■"*«*■* ■■*•■*■■■■ ■*■■!■■■
¥# # # + ・』・■■FF-F-FFFf-F«-FF«f"f"*^-*l^i*""4-Fa,■"羊・叩+ヾ・■・十字日・ ■ ■ " E F F ■«**■■ - a a a a a a a a a ■ ef qi-Fil -FVI F P ■ ■ ■ F F ■ > a * jiiaei **ta >** * j ■aaajMiia + #■* RMi .・早季.導 ・・・・・・ ・・ ・・・・・■■[ ■n』.rh・・・*E・・"・・・[トイ・■・・・・・r ・・n・・・・・・・・・尊・・・・・・.・・ ・*・「倉■!■«・ヤ・]!■■■,■・・・・・・ ・*,■■・・・・1・
i«.a^f4U4 №8 V=p<a a j> a<a a**ir・・叩・・・・・・・通’』・・・浦毕£■¥・土 J】 ・!・・・ hh・irj!**ir射・・ ・・ ・・・・・・H・・・ ■ — ■4停呼.1・・・ifr*illirJlJ!ie・・」・・r・日・』Bi■♦・日・
• -° - -1------------ .T.ii.J!■・土・日♦..■■a・・・・p 丄JJl+ld■・日•dli#•斗M *a riaaridaeeB e-e ■ ■ a-a ra a ■ i ■ I I I hl ■♦,■ — ■8,・43日・+日・・・・
• lir ■■■■AAAAA・ 一 ・・・■■■■■・、• #W 奉"I』・•・・・・ ・・』+ + + * f****d*E 土・耳]。"■■■,「一・*,- r - **-*■!■***#■* ri a a ■
A如
r*f
• 土
■>Tirrliiririi!!', a + t"+ H i = 貝半+¥~・・,1 I 一…1 ヽ・■・柄・・ F・叩"「・ "■ ■» F F ・日中F• 一叫・f 耳・**■■■■ ■■■■■■■■ y >■■■«! »«*Ff ■ f«¥"B!T">-R
里,= * 、?- fi 5,停千*.中]■・卜!■・卜]:一,r J,®iF イ Fl F— — —. — ・+;・・ | ・〔・・ ■■■■■■■・・…i —■■*■■・・ 一会・一 ・ .".■・了 i] : . . A ■««! ■■ r i^jZ r Km-Th uvZ.ZXj 3 ■ 5 j St S iii
udjjjddEdd a .a a.a a.a a-a-^V . jh— i. ,・ 一 ・»» ■a~rr・ an W ~n-4-r —「+. H ■"域 エ a -F-F-FH ■・卜,■ f * ♦,t
.・・.■・・ ■.a.u^ IlT ■ q •乎・・・•■ ■ w-n „ b^8!l ■ ir ■■— ■ , — 縄,一一 A ^BT #d«4*u*#** — ****1 ■,■,・卜"■»・・!!・马~ | ■ ■,・戸»#““置■ ■ rt » - ■ F F ■ F F ■
・『•z
■■ 8
Pt-F Fm I B*f> " I " F
■ri 1 +W・・・・・・・・・・・・ ----w>,e,・・・"・・・ e a ■ a M a・・・・・・・・・♦ ■・・・・・・・嘲
■!・・・・・・・・ ・・・・♦• + ri-d ri ・・ー・・ F ・- • W r海士 a r
■ ■■rildrid-aH«v4l»4B-«r*h*aiHiprv
・ ・・d・・・・d-k 1+・・・¥・ ・・■■!■■■> i ri ri ri ri ■ ri-
近20年来,



围绕着东亚
经济腾飞形势而展开的文化
讨论,无不涉及德国社会学
家韦伯有关宗教伦理与经济 发展的学说,特别是他有关 儒家伦理阻碍合理化经济发 展的论断。
这项论断受到70年代以
后“儒教文化圈”,经
钮现
',r ■B-a-a-ra-J'BrirraiJ-ira i i
1 ■ r far r r rrr ra! r*>rai rrri______________
I ai ■ ra *8 h 4r + rtr ■ irj-r ri-l *ri> ri a-
1 a* r ra 卜 r I1、•r r riiai Fri r rri ri +d ,M r r I- r !■ r Ft r I-ti !l J « 4-d ri riJ ・ r j-x ・ a・・・/ i- m i
ra-'iririria r ji ・ rnsh33»:j
• 中 + •*♦•・r十・
■ ■■?!*■■■«'< -F s,|!・・・■■■・・・■■
■■ ■■ ■
P r r r*r r
prr*rjTBr"rr "L!:";
wm1":
r……饵盘溢艸:
■ r b tt t ’土・ . a
3 F ■
a f r a 4 I_
P F ■ ■ ? « n+t k ■
< » F "叶ー#4q早・ 之:勃y丄

>■!■■ — ・・ ・ + ・・・・
F p p F +
F-*»rr f
FP»P F«
f :If ^3 9 f d-i ri EI ri
rrr ri ■ ri・・・ ■ I ■ ■-■-b-k-kk
- --------・ a-a ri ri I ■ I F + -rir ,虹・ B-ri-ri-jl I ■■■B-B-

■ Hrri a ^r#M-a
f f Ffww + mm
A i* ■ F♦•川《W***I・秒卧补一糸 卜•1■ + T*H“i — T

f ■ ■ r< f Fif iFifil

19:^

+ + E R ■■■■■■-■ * +

s・

卜!■ ■ ! I fc d n j
■ <a ■ A ■■>, i-a- f I^« y| a»«'
(E f fjr Ari f・ ・・b・・.・i
r VB B j 4 ■・・ 4・・・]・・・・・ ■ f r a ■ Jia: taXs xe ji ■ r r !i.B *■ ー ・ — — ■■■■ a ■ ,尊!•卜 •iriH!il■■・尊,!!,+ +
♦ •UiLaiir. T ・.・・¥"*[ ,_・厂,二 I]: ri-ft ri-fri-flri ri
,+ e*m・ i ,♦ + ♦ + + + ♦ dll
1»r
lIj. p ■ il ・a.a
*r* + d--b + ++ + + + *+l
■■■ *■■•・・ r 『・小■••・・

旧・■♦♦・ヽ______
ir『B»¥-rf f <4-f 4 ir r if _ 尊・中普 !fB>*iB a-j-irB-ira-4.r^4-i|irVa1. :-rir»irrirr¥iri.b¥4J-a
B-■■ ir »■ ir j-a? tr , J-tr^a ftf g
汁jjii冊關櫟醐 黒!!"出由讹K畑・串I
UKGHCEE: ■■■■■FBF"i"""" 您独海I ht:::
象的考验,它所引起的论争 方兴未艾。对于这宗聚讼不
本文作者在硏讨会上发言之神情。右为主持人邱文祖。
决的学术公案,需要以宏观
風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的视野和多维的思考去审 理。
这篇论文拟以文化科
学、社会学、民俗学和系统 论等多种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为工具,尝试对韦伯命题 和东亚经验作多层次的审察 和评估,进而检验儒家伦理 在文化急遽变迁中的生机。 这项工作涉及对部份韦伯学 说的辩解和驳正,以及对文
明进程中出现道德与幸福二
III
律背反矛盾的表述。
5=
为了落实前述旨意,本 论文首先列举韦伯有关儒教 伦理不利经济发展的主要论 点,接着检视数十年来韦伯 学说面对的挑战。嗣后就韦 伯的理念架构和东亚经验现 象两个方面,提出作者的见
解。
• ■
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
的比较
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 驱人物马克思・韦伯(Max Weber 1864 - 1920)的著名
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中 国宗教伦理对于中国的合理 化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 阻碍作用。
韦伯把儒家学说主要视 为ー种伦理体系,而不是关 于客观世界知识的逻辑体 系。他又根据儒学的社会功 能和儒家天道观的神义内 容,而把它等同于广义的宗 教。韦伯指出,中国传统主 义在社会精神气质上的表 现,就是缺乏合理化的资本 主义精神,儒教正是中国传 统主义的主要体现者和代 表。❶
儒家伦理以传统的神圣
性为基础,禁慾的基督新教 却完全否定传统的神圣性。 对新教喀尔文教徒来说,只 有神才能圣;神视传统,只 是迷信与渎神而已。韦伯察 觉,儒学尽管含有理性主义 成份,但这种不彻底的理性 主义并不能使它完全打破传
统咒术的制约。根据这ー 点,他认为儒家的理性主义

和禁慾清教徒的理性主义迥

现,基本上是由于中国缺乏 基督新教伦理那ー类的特殊 心智,尤其是后者的夭职 观。❸
儒家所要求的基本教养 既非实用的专门知识,也不 是形而上学的真理思考,而 是经典的学习和在行动上体 现的“礼” 〇韦伯由此认定 儒家忽略合理化资本主义所 要求的工具理性,专业分 化,职业训练和获利的经济 学思想。它造就了与新教徒 完全不同的人格类型,导致 了中西社会走上不同的发展 道路。❹
韦伯对宗教、伦理和社 会心理的研究,以及这些精 神因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程所起作用的析论,成为数 十年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 者的范典。他有关儒家伦理 阻碍合理化资本主义发展的 论断,与五四以来文化界的 主流思想互相应合,长期受 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
■ ■
■ ■
韦伯学说面对的挑战
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然有别,
这是中国不能同欧

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思潮和宗教社会学。在这部
著作中,这位社会科学领域
中的巨人カ图论证:西方民
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 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
■ ■
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
用。他在与此书ー脉相通的
价值的情形,
截然不同。所
另ー名著《中国的宗教:儒 教与道教》中、也试图阐
洲ー样产生合理化资本主义 的一大原因。❷
儒家伦理中,缺乏催迫
人们改造世界的紧张心情,
它对“此世”以外的彼岸, 没有严肃探讨的兴趣,这与 基督新教狂热向往“彼岸”
以,韦伯认为具有现代意义

的资本主义未曾在中国出
几乎变成铁案的韦伯儒 家伦理观,近20多年来却因
东亚所谓“儒教文化圈”在
经济上奇迹般的崛起而遭遇
严峻的挑战。粗略看来,东 亚崭新的经验现象似乎变成 韦伯有关儒家伦理阻碍经济 发展理论的反证。为此,自 80年代以来,如何重新检验 与评估韦伯学说,并探索儒
ROSA SiNENSIS NO: 19 (49)
『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硏讨会进行之一景〇
家伦理与东亚经济优势之间
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始终
是海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课
题。
5〇, 60年代,日本经济
以百分之十以上的成长率令
全世界刮目相看。60、70年
代,香港、新加坡、台湾和
韩国这四条小龙尾随日本之
后,也创造了所谓“经济奇 迹”,成为新兴エ业体。日 本和四小龙都处于儒教文化 圈里,长期受世俗化儒家伦 理的影响。它们在经济上的
成功,使得其儒家背景不得
不受到注意。

诚如韦伯所说,某些宗 教观念或社会心理对于经济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 ー种经济制度的民族精神气 质,一般来说是ー个最难把 握的问题。❻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对西方的社会学影响巨大〇
區!〈资料与研究》第19期
自从1905年《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ー书出版 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就书中 阐述的观点及其方法论展开 了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其 影响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的范 围,还波及经济学,宗教学 和哲学等领域。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随著社会实践的发 展,人们对韦伯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 识。他的思想和他所提出的
问题,委实与人类的前途攸
关,
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沉
思。❼
美国的“韦伯热”发生 于50年代,这股“韦伯热” 于60年代以后开始东渐。在 后一年代初期,美国的一群 学人,包括历史学家、社会
学家和政治学家等,开始研 究儒家伦理与现代化的关
系,除了 2、3位以外,他们
仍然接受韦伯的判断,即儒
小龙在经济上奇迹般的冒起
以后,同一群学人オ用同样
的文化因素去解释东亚的优 势。❽
家伦理与现代化不相容。
到70年代后期,目睹亚洲四


5
美国赫特逊研究所所长
康恩(Horman Kahn)是最早
正面以儒家伦理来解释东亚
经济奇迹之谜的主要学人。
.
他在1979年出版的《世界经 济发展》一书中,把日本和
详。仅在该书第一篇略述孔 子提倡勤勉,教育与尊重当 局,有助于经济发展。❾这 种过于简略的表述,在学术 上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问题悬而未决
1982年,霍夫汉史与凯 特合著的《东亚锐锋》ー书
问世,也引起广泛的注意。 他们坦承愈深入探索东亚竞 争优势的环境,就发现它愈 复杂,它们所涉及的问题也 愈深。。安多尼•沙普生为
之列举的问题包括:什么东
西使四小龙从亚洲的沉睡中 突然醒过来?什么给予它们
普洛米修斯之火?什么给予 它们浮士德的野心去征服它 们的环境呢? <D
近20多年来,东亚地区 物质文化变化太快,精神文 化的变迁不能与之适应,而 引起精神失落的感觉。很多

人想回到民族文化的源头去
找寻安身立命之所。这种心

理导致儒家思想及其现代意
义,开始受到正面的评价, 而韦伯对儒家的负面评价, 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批判。然
而出于不同立场、视角、思
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学者们
对他的学说聚讼纷纭,莫衷
・是〇
四小龙归入
“儒家后期文
化”区域,惟对儒教如何影 响经济发展一事,语焉不

韦伯认为儒家伦理缺乏催迫人们改造世界的紧张心情,
ROSA SINENSIS NO: 19 四

金耀基在1992年修订的 论文就说,这个问题也许已 不幸地谈烂了。几十年来这 项课题的学术论断,似乎连 问题都误导了。讨论这样的 课题已经引致更多的问题, 而没有确然不移的答案。够
内外关于儒家伦理与华人地 区经济发展的讨论虽然不
论,就常常受到误解,而引 致不必要的批判。
今天企I
在东亚经济发
展的背后寻求新教伦理替代 物的学人正是把韦伯命题推
广到东方的情境。至于尝试
在儒家伦理中寻觅东亚竞争 优势的精神因子者,却是对
韦伯观点的稳当性有所怀 疑。其实新教伦理与西方现
代资本主义之间究竟存在着
fl
何种关系,甚至是否一定有
关系,即使在西方学术界也
少,但是新儒家学者余英时 指出,他所看到的此种讨
论,充满推测之辞。它所涉

及的问题,多少是建立在未 经检验的假定之上。®
廓清韦伯的观点
韦伯是当代最有影响カ 也是最受争议的社会学家之 一,他的学说是ー个非常庞 大而复杂的体系。如果不作 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只看到 ー麟半爪、听到片言只语, 就妄加评论,对它委实有欠 公允〇例如韦伯有关儒家伦 理不利资本主义孕育的析
其实韦伯曾经指出;资 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企业家
古已有之,并且遍布世界各
地。那里发现财产是交换的
对象,并且由个人在市场经
济中用作谋取利润的凭借,
那里就有了资本主义。❿
但是韦伯强调,西方在 近代发展的资本主义就其类 型,形式和方向而言,从未 在其它地方岀现过。西方近 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 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 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 理性主义对于生活问题的基 本立场中演绎出来。®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
还没有定论。十多年来,海
図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他认为在一切历史时 期,虽然都能存在着各种形 式的资本主义,但是用资本 主义的方法来满足日常生活

需要,却只是西方オ有的特
点;甚至只有从19世纪中期
以后,
这种方法オ在西方取
得支配地位。
儒教经济伦理与 普遍王权

这种资本主义存在的先 决条件是:合理的核算,不 存在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 具有可依赖的法律;拥有自 由劳动,以及经济生活商品
化。所谓经济生活商品化是
指代表着企业股权的商行证
券得到普遍的应用,使财产
有了可资转让的证券形式。命
=
显而易见,这种形式的 资本主义并没有在中国近代 的经济生活中取得重要地
位。韦伯看出:就政治、经

济各方面而言,中国较近世
初期欧洲在资本主义的发
展,虽不一定陷于不利,但
其自身却始终不能产生和近 代资本主义类似的经济组 织,至少,体现传统主义的 儒家伦理特性所起的阻碍作
用是一大原因。®
确切的说,ー个民族的 经济发展具有文化上、心理 上和结构上的重要因素。它 们个别时并无意义,只有互
Ji
I
相配合时才能发生作用。可 见儒家伦理只有同古典中国 的普遍王权结合,尤其当它 转化为一整套超稳定的,僵 化的维护传统社会的礼仪文
化制度时,オ对市场经济的 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在这个 条件上,韦伯对儒家伦理与 市场经济关系所作论断,才 算稳当。
有关儒家伦理与经济生 活之间的联系,韦伯的分析 和判断并非独ー无二。许多
权威性的研究报告也作出类 似的结论。采用科学方法来
研究这项问题的现代学者多
数认为,
中国封建王朝在儒
家思想的支持下,通过由广
大儒生组成的官僚机构,采

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 经济实行控制和垄断,遏制 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成长。
在宗法一体化结构中,王权
与儒学的结合也造成知识阶 级很难分化出ー个新成份, 以便完成经济结构中的资本 主义因素和意识形态结构中 新因素结合的任务。®
至于儒学与宗教和巫术 的关系,杨庆塑的剖析不啻
为韦伯的看法作了论证。前 者在〈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 之间的功能关系〉一文中强 调,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在
于儒家思想之支配伦理价
值,而宗教则对儒家道德给 予超自然的支持。这一点形

成儒家与宗教互相配合的运
作关系。因此孔孟学说从未
以纯理论理由来反对宗教或
巫术,使巫术迷信长期蔓延 成为可能。实际上,佛教与 道教对广大人民的影响是巫 术的而非道德的。佛教和道 教的神祗,儒教的祖先崇 拜,对天帝的崇祀,以及许 多地方性巫术与泛灵信仰, 都共同存在于广大人民的心 灵世界。®
儒家既然与宗教和巫术 结有不解之缘,它的理性主 义便要大打折扣。在韦伯看 来,理性主义正是近代资本 主义精神的母体。他认为儒
家伦理不利于合理化资本主
义的发展,主要论据就在于
儒家思想并非完全是理性或
无神论的。
儒家一方面倾向人本主 义,另一方面又跟宗教保持 运作的关系。他们大略保有 关于“天”的宗教思想形 态,不过没有站在功利主义 的立场去看待’天命‘〇孔
子说:“君子谋道不谋
食”。他坚信富贵利达“求
之有道,得之有命。”君子
不可妄求,那毕竟不是人生
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相反
地,
君子应该从道德的实践

中去认识人生,安守本份, 随遇而安,以等待命数的到
来。在这类观念影响下的经
济行为,只是宗法社会小农 自然经济的反映。它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
展,殆无疑问。
韦伯在比较了中西社会
HOSA SINENSIS N0: 19 團

.
孔孟学说从未以纯理论理由来反対宗教或巫术,使巫术迷信长期蔓延成为可能。
I »■'
结构的特点以后,认为单纯 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观点看, 传统中国有许多不利于经济 发展的因素,例如没有像西 方那样的独立城市,中央集 权制和缺乏健全的法制等;

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例如 无身份继承,自由迁移,自 由择业和自由教育等。所 以,韦伯认为在传统的中 国,合理化资本主义不发生 的原因,还必须在社会经济

结构之外的一些非物质因素
去寻找。答案就在于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儒家 伦理。®


大体上, 深具意义的。 的观点看来, 了传统方法论的束缚,而忽 略了各文化亚系统之间的动 态相互作用。系统论认为, 这种相互作用使到处于整体 结构中的部份表现出不同于 它们在各自孤立时的行为。由
韦伯的发现是 然而从系统论 他显然摆脱不
韦伯学说的缺憾
一般经济学家在论述经 济发展时,对狭义的文化因
素不是避而不谈,
便是轻描
淡写。他们往往觉得作为人

类精神生活的范畴,“文化” 这个概念过于笼统广泛而难
以掌握和应用,因而认为文
化对经济的影响
“中性
的“ 〇正
如此,他们在分
析经济发展的背景时,大都 倾向结构论,强调社会经济
回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制度的突出作用。
相反地,探索经济优势
成因的文化论者,常常夸大

文化因素的作用,坚信经济
制度与经济政策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有效 的作用。韦伯认为新教伦理 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起了重大作用,显然倾向于 文化论。虽然他无意断定资
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完全是宗 教改革的某种影响所造成
的,但是他强调新教伦理是
因果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
下〇
韦伯说:“虽然经济理 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 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 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
实际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
カ和气质。
如果这些理性行
为的类型受到精神障碍的妨
害,那么,理性经济行为的
的阻滞。”
他又说:“各种神密的 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
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
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
发展势必遭到严重的,内在

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
传统中国有许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独立 城市。
影响〇@
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 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 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 统文化。这种近乎“文化决 定论”的观点,并不契合今 天的文化科学理论。
当代以“文化学”的科
ROSA SINENSIS NO: 79
学研究著称的美国人类学家 莱斯莉• A ・怀特(1900 -1975)指出,广义的文化是 ー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 统。它由三个亚系统构成, 即技术系统(又称器物系 统)、社会系统(又称制度 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系统 (又称理念系统)。每ー个 亚系统都影响着其他两个, 其他两个反过来又影响这ー 系统。不过,相互间的作用 和反作用在各个侧面并不是 等同的,其中技术系统发挥 着基本的作用。作为ー个物 种的人类以及相伴随的作为 整体的文化,在适应自然环 境的过程中依赖于物质和作 为工具的机械。因此,在重 要性上,技术系统不仅是首 要的,而且也是基本的,整 个人类的生活莫不仰仗于 它。
文化系统又可分为三个 层次,基层是器物系统,上
层是理念系统,
制度系统居
中。器物系统是基本和首要
的,制度系统是器物的功 能,而理念系统则在表达器 物力量的同时,反映制度系 统。因此器物或技术因素是 整个文化系统的决定性因 素,它决定社会制度的形
态,
两者共同决定着意识形
态的内容与方向,虽则意识
形态的反作用,也可以制约
技术系统和制度系统。不
过,制约是一回事,而决定
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怀特之前的一•个社会 学家和经济学家,韦伯的同
龄人索尔斯坦•维布伦
,
(1857- 1929)也指出:人们
的看法和思维习惯是由其在

经济和技术领域中所处的地
位决定的;而风俗习惯,思 维和行动方式则是他们在为
生存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通
过其所处社区而形成的。e
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所 提出的理论,近似马克思的
见解。马克思强调,判断人
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能 以其意识形态为根据,而必 须深入到物质生活中,从社 会生产カ与生产关系所在的
现实冲突出发,以解释或理 解社会的变迁。
韦伯夸大了意识形态的 作用,无形中掉入“文化的 陷阱” 〇那些要在东亚优势 的背后找寻新教伦理替代物 的学人,多少受到韦伯学说 的误导。
有关新教伦理的错觉
韦伯学说的稳当性不但 受到现代文化科学的挑战, 他对新教伦理的社会效应所 作论断,也不尽符合历史事 实。
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 威(1859 - 1952)阐明,欧洲 近代的解放运动在宗教方面 产生了新教,在法律与革命 方面产生了天赋人权,在经
济方面是放任主义,在社会
伦理方面主张最大多数的最
大幸福。。这意味着催生近
代资本主义的是整个解放运
动,新教伦理不过是个伴随
物。
C ・布林顿说,中世纪后

期是启蒙思潮的酝酿时期,
这ー时期的科技具有显著的
发展在这段过渡时期内,人
文主义、理性主义与基督新 教所做的工作,便是摧毁中 古的宇宙观,推进近代的宇 宙观。®
他又说,16、17世纪的 新教,就其影响而言,绝非 一理性主义者,虽则其时理 性主义对新教的影响大过旧 教。根据这些事实,我们有
实验主义大师杜威阐明,欧洲近 代的解放运动在宗教方面产生了 新教,在法律与革命方面产生了 天赋人权,在经济方面是放任主 义,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最大多 数的最大幸福。
囲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理由相信,近代资本主义发
展的基本动カ来自科技发展
所促成的启蒙运动,不可能 来自新教伦理。韦伯认为新 教伦理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 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显然只是ー种错觉。

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
韦伯阐明,近代资本主 义精神必须与之斗争的最重 要反动力量是传统主义。以 往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传统 主义学说和伦理都把人们的 营利欲望斥为卑贱,或至少 不给予肯定的道德评价。® 在这个关节上,儒家伦理被 指对中国的合理化资本主义 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因为它代表传统主义;新教 伦理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
发展起了正面的重大的作
用,因为它摆脱了传统主义
的束缚。
同中世纪欧洲的统治阶 级ー样,古典中国的统治阶 级也把商业看作粗鄙之物。
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是“贵
义贱利”和“重道轻器” 〇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资本主
义大跃进是在类似中国习气
(Mandarinate)的
下进行
的。
当时英国社会习气所系
的文化禁抑性,并不下于中
¢1
国的儒家文化。®

由此可见,凭惜社会生 产カ的跃进,近代资本主义
A

本来能够挣脱任何传统的文 化禁抑。它在欧洲兴起而不 在中国扎根,儒家的保守主 义固然起了一定的阻碍作 用;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 得在其他方面去寻觅。

事实上,当近代资本主 义在欧洲兴起的时候,明朝 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 ー些新的变化。随着生产カ 的进ー步发展,广大地区以
城市工商业者,手工业者为
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一股新的社会力量,
冲击着
・・ ■
■ 5 j
固有的社会架构,传统的价
值系统有开始松动的迹象。

这股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言人
是属于泰州学派的王艮、何 心隐、李贽、黄宗羲、李
順、孙奇逢和唐甄等进步的 思想家们。作为王阳明心学 的支派,他们感受新时代的 微弱脉搏,提出“百姓日用 即道”的命题,要求认可庶 民物质需求的权利,提出エ
商皆本的理念,否定重农抑
商的唐统思想。の他们要把
人们从“理学”的枷锁中解 救出来,反映了来自经济领
域的强烈要求。
余英时关于明朝中期至 清朝中期商人社会地位和意 识形态的研究,证实了 16至 18世纪中国社会和思想都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这300年
间商人的“睦渊任恤之风”
重新出现了这种萌芽,但又
已使他们取代了一大部份以
为英美等国的帝国主义侵略
前属于“士大夫”的社会功 能。为此,封建皇朝不但对
商人的控制已较为放松,而 且态度也较为尊重。迟至19 世纪以后,政府的公文告示 中已绅、商并提;在商业发 达的地区,‘商’有时还在
’绅’之前。小

明清的社会价值系统发
生了如此深刻而微妙的内在 变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对资 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阻碍作
用,必然没有以前那么严
単〇
ー些学者认为,明清之
际,东南地区市场经济发展
明朝中后期泰州学派的代表人之
---黄宗羲〇
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可惜这种刚刚萌生的嫩 芽很快地被满清贵族对扬 州、江阴、嘉定等城市的血
洗政策所绞杀。在鸦片战争 前タ,沿海沿江的广州等处
所摧毁。命帝
主义逾百年
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控制和
ROSA SINENSIS NO: 19 図

掠夺,以及这期间国内持续
的社会动荡,オ是中国社会 不能完成由封建制向资本主
义制转化的主要原因。
儒家传统的现代命运
判定东亚经济腾飞的动 カ来自儒家伦理,就和指控 儒家伦理是近代东亚社会发
模式,其间虽然各有损益, 并不是本土文化的衍生。脱 离了制度政策的儒家伦理, 不能独立发挥它的作用,只 能留在人们心灵的角落,它 如何能够对经济发展起重大 的作用?函与一些学者的臆 断恰恰相反的是,东亚的经 济腾飞是发生在传统的意识
律和节俭的社会规范。勃格 深信,假如东亚优势的背 后,的确存在ー种特殊的世
展迟滞的根源一样,既不符
形态式微
有的社会架构
俗性现象,那么儒家伦理就 应该被看作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份。他认为作为ー种国家 意理,韦伯把儒家思想看作 是扮演反现代化的角色很可 能是不错的。但是这位本世 纪初年的学者未能预见从帝
合历史事实,
也同前述科学
解体之后。新儒家对儒家传
国的保守力量解放出来后,
1st is-a*
理论相悖。
统花果飘零的嗟叹,可以证
儒家思想成为老百姓ー种エ
文化论派难以令人苟同
实这一点。随着现代化的进 展,东亚人民的知识结构,
作伦理,从而变成现代化的 助力。
的,不是他们坚信经济发展 要有相应的文化环境,而是 把ー个崭新的社会文化环
价值取向和反应模式离开儒 家传统越来越远,所谓儒家 伦理成为东亚经济起飞的内
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 不以为勃格提出对儒家思想
境,看作传统的延伸或静态
位移。他们忽视了文化的増
在驱カ,只是儒家理想主义 者的幻觉。
不利现代化命题的辩解已经 替韦伯的论断解围了;他也
变,尤其是近百年来社会的
不以为勃格提出“庸俗化儒
剧变,变化了的文化环境使
儒家不再具有统驭人心的巨
大力量。
所谓庸俗化的 儒家思想
家思想”
已经解开了东亚社
会现代化之谜。®


,


东亚经济腾飞是现代化

的必然结果,这是毋庸置疑
的。
现代化意味着在某种程
!=
度上对传统的超越和扬弃, 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深刻的 文化变革,包括观念和价值
观的转换。
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毕 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历 史发展完全游离的自我意识 发展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 的差异和错位不过是局部 的,它产生在意识与实践的 脱节上。金当代东亚的政 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等 制度大体上都是移植的西方
波士顿大学宗教与社会 学教授勃格辩称,韦伯所讲 的儒家思想是指中华帝国的 意识形态,即传统士大夫和 儒家官吏所宣扬的那种主导 思想。他所讲的不可能是 “庸俗化的儒家思想”,即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伦 理。前ー种有害于现代化, 后ー种却是现代化的动カ来 源。0
所谓“庸俗化的儒家思 想’'(Vulgar Confucianism) 是指一套激发人民努力工作 的信仰和价值,包括对家庭 几乎没保留的承诺,以及纪
勃格的提法虽然具有启 发性,但金耀基以香港为 例,认为现在的"社会儒 学”已不再是韦伯所说的那 种“制度化儒学” 了。儒学 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化,即儒 家的家族主义与西方的功利 主义相结合,形成一种不同 于原来儒家的新的价值取 向。®
姑不论儒教家族主义的 现代角色如何,它一旦与西 方的功利主义结合,便已远 离反功利主义的儒家核心价 值了。
圈《资料与研究〉第19期
金耀基不以为勃格提出的“庸俗
滞刃
化儒家思想”已经解开东亜社会
现代化N谜。
家族主义的角色
有的学者认为儒教传统 的某些侧面,或许能为经济 发展提供某些条件。这些侧 面包括对家族的承诺、崇尚 和谐、勤俭作风、注重教育 等,在很多民族传统中都能
找到,仅仅把它们归属儒家
伦理,未免有片面之嫌。
儒家传统的ー个显著特 征是家族主义,它是祖宗崇 拜的表征。家族主义在经济
3=
发展初期诚然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 都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
的。然而血缘和地缘都从属
IH
于自然经济,而现代合理化 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却有赖 于前者的解体。
就企业和家族的结合而 言,它并不是东亚经济发展 的独特现象,工业革命初期 的西方何尝不是这样。据艾 施顿(T.S. Ashton)对 18 世 纪初期英国钢铁エ业的研 究,当时重要的企业家都和 创业的达比(Darby)家族有亲 戚关系,包括儿子、族人、 女婿和连襟等。®


法国企业界一直到20世 纪中期,仍然受到家族主义 的制约。兰德斯说:“公司 乃家族的威仪与身份的物质 基础,一如较早时代,领地 乃是身份的物质基础。企业 本身并非目的,它同时亦非 诸如生产或服务之类独立理 想的目的。它纯然是依着且 为了家庭、荣誉与名声而存 在的。"®
III
日本学者川岛武宜在ー 九四七年出版的《日本社会 的家族式构成》ー书指出, 日本式的家族与中国的血缘 家族不同,它主要是经济共 同体,其成员未必都出自同 ー血统。它是由家长,他的 妻子和儿女,非血缘成员及 其家庭构成的。曲
III
III
nu
其实家族主义曾经是日 本企业领导人的最高哲学, 甚至成为国家意理。然而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 民主化的普及,家族主义已
经式微,它不再作为企业结 构的骨架。虽则在企业的运 作上,仍然多少受到这种传 统作风的影响。命但是这种 影响就像发生在其他ー些国 家那样,已经不能左右大局 To

放在广阔的视野来看, 家族主义原是一般传统社会 共有的文化特质,它不应被 当作儒家学说独有的ー个侧 面。基本上,家族组织是传 统社会里的一种防卫机制。 它保护族中成员使其抗拒各 种势カ的侵害。但是作为传 统主义的产物,它必然在现 代化的过程中被逐步扬弃。 儒家伦理透过家族主义去推 动现代合理化的经济发展, 只是ー厢情愿的想法。

小传统压倒大传统

否定儒家伦理推动东亚 经济腾飞的假说,需要重新 探索东亚优势的文化因素。 这项因素既不存在于大传统 之中,只能到小传统中去寻 觅。所谓“大传统”是指为 理想所推动的,以哲学和伦 理学为主的高层文化;“小传 统”是指为需求所推动的, 以巫术和习俗为主的底层文 化。前者又称为精英文化, 后者又称为大众文化

美国学者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 1840 一
191〇)在《民俗〉(Folkways) ー书里说道:“人类团体的
ROSA SINENSIS NO: 19

真实活动过程不是来自任何 伟大的哲学或伦理的推理过
程,而是在既存条件下努力 地好好生活的过程。这些努
カ不断地大量重复,
从习惯
和协カ行动中吸收活力,作
为后果的民俗变成强制性
的,所有的成员都被迫遵
从。这样,民俗就主宰了社 会生活。” ®
哲学和伦理原是从民俗 中的德范(Mores)精炼和
抽象出来的。少数有卓越思 考能力的上层人士把它们创 造出来以后,它们反过来制
约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累积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低层 需求以外,人类一切较为高 尚的需要都不为工商业社会 所关怀。
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之
下,所谓庸俗化的儒教,正

如沦为巫术的佛教和道教, 已丧失正统儒家的精义。人
们不再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去
超越生存的危机,以道德价
值去确立人生的意义,只想
利用儒家“忠孝”的表面价 值去维护个人或集团的权威
和利益。如果儒家的“转 化”变成这个样子,它怎能 代表中华传统?
根据汤恩比(A.J. Toynbee) 的研究,只要处于过与 不及的中间,艰难的自然环
■T4

境和人事环境最能激发文明
的跃进。(&东亚入民处在上
述客观环境中,一旦现代化 的序幕掀开,外来的压迫转

弱,国内政治稳定,他们便
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握工业化和现代化冲浪向全
球扩散的契机,而充份发展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潜 能,致使东亚达致其他地区
不能与之相比的经济增长。

东亚优势的美国因素
然而当新的生活条件促使民 俗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
苦地和国耻的激励
.

战后的东亚长期处于美
候,它们就变得刻板而失去
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直接
与合宜性的联系。賜正是因
为如此,反映传统价值的儒 家伦理显然不能对当代的经
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回到生命之欲
心理学 家 马士洛 (Abraham Mas ow)认为人 类动机是有层级之分的。只 有在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以 后,高层需求オ成为动机的 重要来源。他把生理需求、 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顺 序列为低层、中层和高层需 求。。其实自18世纪エ业革 命以来,随著生产的激增, 人们在物质的诱惑下,纷纷 背弃中世纪出世的思想,或 者克人欲复天理的圣训,而 大胆回到生命之欲上。除了
解放了的生命之欲,在 特定历史环境的激励之下, 形成东亚经济发展的巨大驱 动カ。
• 近代或者战后,耕地匮 乏的日本、韩国、台湾、新 加坡和香港,都面对沉重的 人口压カ。人口密度的增加 导致生存竞争异常激烈,人 们尽可能勤俭的生活态度因 而养成。
土荒废,民不聊生

日本在原子弹的威力下 无条件投降,她经历了外国 占领,
的暗淡岁月。韩国、台湾、 新加坡和香港都曾长期处于 外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她们 •也蒙受了民族的屈辱和灾 难。
nu

影响之下。东西方集团形成

两极对峙后,美国为了抵禦
共产主义扩张的需要,给予 东亚盟友提供了大量军事和 经济援助。在!951年到1965
年期间,美国向台湾挹注了 15亿美元的经援,军援的价 值则高达数十亿美元。50年
代台湾的对外贸易赤字,百 分之九十五是由美援来弥
补。美国给予南韩的经援更
加庞大。在!945年至1978 年期间共达60亿美元。50年 代南韩八成入口就是依靠美
援来支付的。美国对韩、台
高筑保护性的关税壁垒以及 侵犯外国知识产权,长期采 取同情的立场。®
美国的另ー项重要影响
表现在它对东亚的两次军事
画,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东亚优势的形成,美国为这些国家提供大£3军事及经济援助是不可忽 视之因索。
介入。这两次大规模的军事 行动,给ー些国家造成了巨 大的破坏,给另ー些国家却 带来巨大的利益D其间韩战 启动了-日本的经济复兴,越 战构成“亚洲四小龙”得以 崛起的ー个重要契机。这些 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
成日本和“四小龙”的经济

基础。它们的工业产品在很
结语
都曾经成为美国远征军的重

要物资供应站,工程和服务
承包者,以及休假去处。其
中受惠最多的首先是日本,
大的程度上依赖庞大美国市 场的吸纳,他们赚取的外汇 大部分来自美国。没有美国 市场为它们的产品提供最大 的出路;东亚经济便不能如 此蓬勃的发展。
韦伯把近代资本主义主
要当作一种文明来理解,它 是18世纪以后欧洲理性主义
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他

深信这一文明的产生,不仅 是作为生产カ的科技飞跃进
较后是南韩和台湾,它们所

发的战难财成为各自工业发 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兰兰!I
卜•
以输出为导向的工业构
诸如此类的历史机遇是
其他地区罕有的。东亚优势
的成因

然不止一端,然而
这种机遇也不容忽视。
步的结果,西方民族在经过 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 教,也是ー个决定性因素。
虽然他主张因果多元论,但

ROSA SINENSIS NO: 19 回

是绝口不提“终极意义”上 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何者是 第一性问题。由于没有廓清
“心”与“物”的关系,更 忽略了各文化亚系统相互间 的作用和反作用,韦伯的理 念架构委实经不起文化科 学,系统学和民俗学等现代 工具学问的检验。
如果我们接受把文明分 为基础架构和上层架构的学 说,而相信社会变迁始自物 质基础的丕变,我们就会认 为韦伯学说不够周延妥贴。
他有关新教伦理对欧洲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大作

用,以及儒家伦理对中国合
理化资本主义起了严重阻碍
作用的论断,都有夸大意识
形态作用之嫌。这种论断多
少受到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和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也摆
1««
脱不了传统方法论的束缚。
在韦伯学说的影响下, ー些学人以为儒家伦理是眼 下东亚经济腾飞的重要成因 之一。但是他们都不能从对 东亚经验现象的深入剖析中
证实这项臆测,也没有获得 任何科学理论的支持。实际 上,东亚近80年来的快速经 济发展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 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下进行 的。在社会剧变的过程中,
儒家传统早已花果飘零,它
不可能继续发挥统驭人心的 巨大力量。
韦伯的主要思想和世界
观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 交形成的。他吸取了 19世纪 理性主义的传统,也体验到 那一世纪后期理性主义的危 机。资本主义在两个世纪之 交的精神危机深刻地影响了 他,使他成为一位内心世界 极为复杂和充满矛盾的思想 家。他的论著多少反映着这
个特点。譬如从纯粹形式
的,客观行动最大可计算性

的角度看,韦伯认为近代资
本主义是高度合理性的;但
是从某种特殊的实质目的上
看,这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 合理性,信仰或价值承诺之 间,却处于ー种永远无法消 除的紧张对立关系之中。实
质合理性属于博爱和四海一
家的道德理想,它构成“从
伊斯兰教,佛教到基督教等
宗教的伦理基础” 〇 S

4W
西

应该指出的是,儒家伦 理也建基于上述具有实质合 理性的道德理想上。说它不 利资本主义的孕育,主要的 是因为它把道德放在首位, 而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〇 其实真正严重阻碍资本主义 发展的是封建王朝对商品经 济的控制和垄断,以及对民 间力量的压制。鸦片战争以 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社会 动荡,也是资本主义没有在
=

中国扎根的重要原因。
纵观今天的世界,资本 主义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与 儒家及高等宗教对道德理想 的追求背道而驰,使人类文

明岀现了道德和幸福二律背
反的矛盾,它构成资本主义
世界深重的精神危机。韦伯 对这时代精神处境的不寻常 洞察力和先见,令人深为叹

服。他慨叹人们虽然摆脱了
传统宗教信仰和保守的伦理
道德的桎梏,却又陷入ー种
一,
新的异化境地:人成了机器
的奴隶、商品的奴隶和官僚

制度的奴隶。他认为,“对于
我们时代的这种命运,若有
人无法承受,他还是悄然回
到旧教会的怀抱中去吧!”
对东亚人民来说,回到旧
教会意味着回到儒家的意义
1=
世界,
重新发扬孔孟的价值
VII

观。在东亚优势背后明显出
现道德滑坡的今天,
韦伯的
提示委实深具意义。
附注
1.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ans, by Gerth, New York: Free Press, 1951. pp. 104-144.
2. 金子荣ー著,李永炽译:待 伯的比较社会学〉,台北水牛 出版社,民国69年,页 110 一114〇
3.陈晓林:《学术巨人与理性 困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
76年,
页84 -
公司,

85。
4. 苏国勋:燧性化及其限制 韦伯思想引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 168〇
5. 刘述先:く当代儒学发展的
團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新契籾》,第三届当代新儒 学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演讲, 载于香港信报《财经刀 刊》,1995年1月,页27。
6. 马克思,韦伯著,于晓、陈 维纲等译:術教伦理与资 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 局,1987年,页16。
7. 同注4.,页3-4。
8.
Tu Wei 一 Ming, Confucian
Ethics Today ------- The Sin-
gapore Challenge , Singa -pore: Federal Publications, 1984, pp.78-79.
9.侯家驹:
伐秦儒家自由经
355〇

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
业公司,民国72年10月,
页 289。参阅 Horman Kahn,
World economic Develop
ment: 1979 and Beyond t
London: Croom Helm t 1979.
1〇.陈卫平译,Roy Hofheinz,
Jr. & Kent E・ Calder 合
著:《东亚锐锋〉,台北允
晨文化公司,民
72年,页

2I〇
1L Anthony Sampson, The Money Lenders: Bankers In A Dangerous World,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81, p.175.
12.金耀基:〈儒家伦理与经济 发展一韦伯学说的重 探〉,载于〈中国社会与文 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 社,1992 年,页 128。
13.余英时:〈韦伯观点与儒家 伦理序说〉> 载于く中国近 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台北联斐出版事业公司,民
国76年,
页 170 - 173。
28.库马博士著・,蔡伸章译:

14.黄宪起,张晓玲译:《文明
的历史脚步
韦伯文
集〉,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 年,
页31〇
29.吴雁南主编
《心学与中国
15. 同注6.,页560
16. 同注 14.,页 130-132。
17. 同注 14.,页 115〇
18. 金观涛、刘青峰合著:辨 盛与危机》,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社,1992年,
页 !61 -167 9
19.段
弓国等译:《中国息想与


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
社,
70年,
页 334 一
33.包遵信:〈儒家伦理与亚洲

20.张鸿翼:《儒家经济伦
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页 272 - 273。
21.魏宏森:く系统科学与社会 系统〉,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页 56 - 57〇
22. 同注 6.,页 15-16
23. 莱斯莉、A.怀特著,曹锦清 等译:位化科学ーー人和 文明的研究〉,淅江人民出 版社,1988年,页348 -351〇
24.张静、霍桂桓合编:く社会 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年,页 112。
25.拉特纳著,吴克刚译:妣 威学说概论〉,台北世界书 局,民国42年,页!9〇

26. Crane Brinton 著,胡叔仁译 :睫代西方思潮〉,香港
友联出版社,1957年,页 12, 13 及 54。
27. 同注 14.,页 142 - 152。
《社会的剧聲〉,台北志文
出版社,民国73年,页
165 一166〇

社会》,北京中央民族学 院,1994 年,页 127 -128。
30. 同注 13.,页 97-165〇
31. 吕振羽:3国社会史诸问 题〉,上海华东人民出版 社,1954 年,页 70-71〇
32. 李从军:S值体系的历史 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年,页 222°
小龙〉,载于香港《明报》月 刊,1988年1月号。
34. P. L. Bergert "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东亚发展的模型〉,
中译文见台北
く中国论坛)

第222期,1984年。
35. 同注 12.,页 148。
36. 金 輝基:"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ost 一 Confucian Era: The Emergence of Rationalistic Traditionism In Hong Kong" 1987年1月新加 坡东亚哲学研究院主办“儒 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学术 讨论会论文〇
37* T. S. Ashton, Iron And Steel In The Industrial jRev-olution . 2nd edition, 1951.
38. E. M. Earle, The Modern Fr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t 1951, p.336.
39.王家骅:媼家思想与日本
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页 423〇
ROSA SINENSIS NO: 19

一.^^
40.约翰•渥洛诺夫著,陈文彬
译:《日本管理的危机〉,台北
长河出版社,民
74年,页

45〇
41t参见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Chapter 3.
42.引自髙丙中著: 与民俗生活》,
く民俗文化
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页
190 — 19し
43+ 参见 Willian Graham Sumner, Folkways: 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 Manners, Cus -
toms^ Mores and Morals
The Athenaum Press, Jinn & Co. , 1906, Chapters 44, 82 etc.
44. Abraham Maslow, Psychol * ogy 一 A Scientific Study of Man , Brooks Cole Publishing House, belmont, California, 1970, pp. 218-219.
45. A. J. Toynbee 著,钟建阂 译:《历史之研究、第一 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 委员会,民国46年,页 125 -194〇
46. Walden Bello & Stephanie
Rosenfeld9 Dragons In Dis-
tress 一 Asia' s Miracle E・ conomics In Crisis, Penguin Books, 1992^ U.S.A., p.4.
47.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t ed.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2 vol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
fornia Press, 1968, p<1188*
48- Max Weber, 4 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and ed. 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46.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推出另一本新书….....
解構政治神話
——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 - 1992)
祝家华在本书中探讨马来西亚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所形成的政治反对势カ,它以政党联盟阵 线组织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i (及其前身联盟),造成所谓的“两线政治”
■■■
国民阵线
■ *
■ ■
|Z|


关心政治者,须人手ー册。 本书每册订价RM25.00
回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If ■
■ ■ 4 ■_■i・・■■ Mi ー亠ハ IKS
刖吕

台湾从“后蒋经国时代”开始,随着解严令的颁布,政治上的压制和
各种禁忌的放宽和松解,言论的空间大大括展。“本土意识”与“本土 化”的呼声也甚器尘上,文学是其中的ー环。

本地华文文学向来相当受台湾文学的影响。这ー方面是因为台湾出版
的文学作品在新马颇为盛行;另一方面则是大马旅台深造的学生,在文学
创作方面受到台湾本土的启发和影响。
然而本地读者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了解多少,而在这廿世纪末,台湾文 学又有了什麽新发展,面对怎样的新•困境呢?
为此,本刊特别邀请
J前任教于台湾中山大学的张锦忠先生以此专题
组稿。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希望这个专辑的文章对本地马华文坛有借鉴
的地方〇
ー编者ー
ROSA SINENSIS NO: 19 [651
ーー现当代台湾文学的传承
・孙小玉
15年前参加研究所入学考试,口试 时考官问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欣赏那 一位台湾作家? ”听到这问题时我有些愣 住了,原因是我报考的是英文研究所,根 本未预料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不过就考
试的哲学来说,
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太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

考官似乎对我回
答的内容还相当的满意,但是从那一刻 起,这个问题时常盘桓在我的脑海中,有 时我向记忆中熟识的作家寻些脉络,有时 我则刻意在我不熟识的作家中寻找,15年 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 要特别强调的是,从写作、学术,乃至于

意识形态等角度来看,台湾文坛确实有许

.
多优秀的作家,但是从一宏观或世界观的 角度来看,则多陷于偏狭,有的受制于政 治立场,有的的溺于技巧的雕琢,有的执 著于性别角色的对立,无论是偏执于那ー 端,都无法展现宏观的气度及大气魄的格 局,其中又以意识形态之争为台湾文学最 大的弊病,其令人诟病之处不在於谁是谁 非,而在於其底层声音不断传达或流露出 一种挑拨、对立,乃至於仇恨的讯息,虽 然所描述的故事内容不同,刻画的人物角 色不一,使用的书写技巧推陈出新,但其 中共通的语言则是焦虑,有时甚至是歇斯 底里的嘶喊。这种深藏的焦虑贯穿整个台 湾文学的脉络,也是这种焦虑的声音使得

(66]〈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我虽然关爱我们的作家朋友,却又无法全
然的欣赏。走笔至此,
我要特别澄清的

是,我提出如是的说法非为批评,主要希 望进ー步探讨文学家或作家创作时的心
否觉察到,都有必要再重新探讨,唯有当 此问题能被重视,台湾文学的传承オ有可 能开展出新的视野,作家乃至于读者也オ 能培养宏观的格局。

境,以及读者应以何种角度来解读这样的

焦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
我和一位文学
教授谈到台湾文学中的焦虑,他毫不考虑
的回答说,“文学本来就是焦虑的”,我
回答,

“问题就出在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这
样认定,台湾的文学中隐藏的最大陷阱就
在这儿,这也是台湾文学无法臻于圆融成 熟之境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对话之
后,透过对方传达的信念,我更清楚的看 到,台湾文学深深的植基于焦虑的书写, 这种潜意识的书写声音,无论作家本身是
z
《台湾新文学〉杂志。


近代美国极富盛名的诗学理论家哈罗 德・布禄姆(Harold Bloom)在其《影响的 焦虑》ー书当中,揭露诗人担心受前人影 响的焦虑,进而勾勒整理出英美文学史, 是在影响的焦虑下发展出来,如是的史论 已脱离文学表象层面,进入深层心理结构 探讨创作的动カ。以此观点来看台湾文 学,虽然也说的通,但个人以为,台湾文 学事实上是在焦虑的影响下接续串连起来 的。这样的看法当我阅读《从40年代到 90年代——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论 文集》时❶,感受更为具体,在此顺道ー 提的是,本文所用的台湾文学ー・词,指的 是1940年在台湾发表的文学作品,这样的 定义或许有他的争议处,对我而言,其仅 代表个人在台湾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 熟悉的作品,这样的界定或许主观,但所 伸展的触角绝非狭隘。
«1t
ifi
MB
在《从40年代到90年代》一书中, 编者杨泽对40到90年代的极具代表性的 作家及作品做了一鸟瞰式的回顾,其亦邀 请了新生代的学者提出他们对这些作品的 看法;从作家与评论者互动的内容以及讨 论的问题中,很容易看到有些作者直言其 创作的焦虑,有些作家则在评者指岀焦虑 后极力的辩护。从抗战文学、军中文学、 眷村文学、乡土文学、现代文学、到女性 文学等等,虽然主题内容不同,但焦虑的 声音则是一致的。这本书其中收录了施淑 所写的〈现代的乡土——60、70年代台 湾文学〉ー篇文章,文中施淑自政治、文 化等多元的角度,解析出60、70年代台湾 文学满布虚无、混乱、矛盾、反叛等焦虑 的情绪。文末其针对60及70年代之特色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提纲契领指出:
它们都诞生于台湾历史的蕉暗时刻, 都成长于台湾社会发展的危机阶段,而且 都是在逐一清除历史的沈遂,道一彩显向 现代化走去的台湾现实难题的同时发展和 建立一个对立于体制,而且不妥协于现状 的丈学传统。这异端的芦音,留给现当代 台湾文学ー个认识和认同上的难题:现笑 台湾,是否存在于必须从时问中抢救回来 的ぜ去?抑或想像中的未来在现实去的投 影? (258-9页爲
从整个40到90年代的台湾文学史来 看,60、70年代正好居中,上述引文结尾
的两个问题清楚的呈现了 60、70年代一方
面反应了自40及50年代酝酿出来的危
1'

机,另一方面则给80及90年代留下了一 个棘手的难题ら事实说明台湾作家在认识 和认同上的困难不是只存在于现当代,依 最近的说法,可溯自日据时代。一般而 言,即使是生长在ー个政治主权独立齢国 家的人民或作家都摆脱不了认识、认同、 乃至于存在上的困惑,而生长在台湾的人 民或作家,长期除了有来自于政治、族群 的认同问题外,尚有其国际定位上的尴 尬,其因挫折、压カ而产生的焦虑,自然 随著问题以及时间的演变,而愈趋复杂。

II»
事实上,要理清台湾文学中焦虑产生 的来源,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整 体而言,仍然有一大方向的脉络可循。首 先,最直接的焦虑是来自于作者本人生活

题外,尙有其国际定位上的尴尬,其F
挫折,压カ而产生的焦虑,
生长在台湾的人民或作家,长期除了有来自于政治、族群的认同问

0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中的现实问题,显而易见的,台湾作家从 事创作时有一部分的动カ是来自于兴趣, 但是无可避免的,有一部份的动カ则是必 须兼顾糊口维生,而能够同时解决作家生 活上的现实问题,并且让其兴趣也有伸展 的舞台,就是媒体报章杂志,其中又以副 刊的影响为最直接。台湾作家崛起的方式 多半是从写副刊或艺文杂志的文章开始, 从《从40年代到90年代〉这本书中可轻 易的看到,许多知名的作家当初都是在副 刊及艺文杂志(尤其像中副、联副、人间 副刊、纯文学、幼狮文艺等刊物)编辑的 指导下走出创作的路,发掘人才是编辑的 眼光,但是作家在面对编辑时,之间是否 亦存在著ー种爱憎情结,或Ji影响的焦 虑?事实上,报章杂志不仅提供作家们ー 种谋生方式,同时也提供了成名的管道, 因此,作家的名与利都和媒体报章杂志息 息相关。当名与利和媒体结合时所冲击出 来的焦虑,其威力可想而知。再者,文学 的品质及人才虽然都是媒体报章杂志所看 重的,但是它们也都有个自的立场与坚 持,简言之,作品的内容是不能和媒体报 章杂志的大原则大目标相抵触的,因此创 作的空间绝非全然自由不受限的,若再加 上篇幅长短的限制,这一切都会造成作家 创作时的焦虑和不自在。
I
1=

三1


M
3
,
媒体报章杂志除了要作家必须符合其 大原则,它们更关心的是其刊物的市场行 情、消费取向,在此前题下,一篇优秀的 作品也必须是有卖点的商品,商品化不是 罪过,只是当作家创作的过程总要顾及市 场、读者喜好,其创作必然难逃被商品 化、被异化的命运,所谓的金钱逼死英雄 好汉也不过如此。若不走通俗化、商品化 路线,作家,生活上则难逃现实压カ,眼 看著通俗作品大行其道,而自己的作品乏 人问津,心头难免泛酸,随俗或不随俗, 各有其不同的压力,要在其中取得平衡


点,有时恐怕比创作本身还难。



其次,关于焦虑产生的另外一个可循 的脉络则是来自于政治层面,如果从早期 的抗战文学或军中文学或光复神洲的爱国 文学来谈动荡的政治所带来的焦虑,大家 或许感受不再深刻,若从最近的统独问题’ 作为观察的焦点,或许很快的让一般大众 感受到这层焦虑,撇开文学作品不谈,年 前选战热烈时,一般大众对这个问题的敏 感和焦虑,只要稍稍碰触,就是问题或是 争执,这已说明了属于政治、放群的认同 问题在大众的心里已困扰纠缠了许久,同 理,文学作品自然难以跳岀这样的政治情 结;大环境的意识形态又非一成不变,不 变的时候,大众是焦虑的,但是变的时 候,更焦虑,例如眷村文学的转型,无法 再以鲜明意识形态、神州认同为诉求内 容,只好以眷村社区生活型态的措写为 重。至于乡土文学的作家,由于当年描写 的乡土在台湾经验的转型中已成为昨日的 记忆,昔日咸菜、萝蔔干、坎苛、艰苦的 历炼以及朴直讨生活的日子,已被奢糜、 暴发户的气质取代,股票、大家乐、六合 彩、大哥大、卡拉OK、KTV、MTV、 XO成为台湾乡土的主流文化。属于眷村 文学或乡土文学的转型,以及其政治意识 形态所带来的焦虑在〈从40年代到90年 代 —— 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上有 精采的论述,在此不赘述,讨论中与会的 学者、作家间接或直接的皆谈到意识形态 及政治情结给作家所带来的焦虑与矛盾。
1 =
s

紧接著与政治问题相呼应的,则是来 自于文化层面的焦虑。分析此观点时,一 般人首先会思考到的ー个问题是,台湾文 化的根在何处?这问题对乡土文学作家或 有台独思想的人士而言,或许还能回答出 个所以然,但对他们以外的族群,答案或 许又不全然相同,但是当大家抛开意识形 态的问题来谈时,大家似乎异口同声的回

ROSA SINENSIS NO: 19 圏
答台湾缺乏文化,对ー个从事创作的人而 言,处在缺乏文化的空间,根本上,已断 绝了写作的泉源,面对如是的尴尬,创作 本身就是一种焦虑。面对这层焦虑,个人 相当肯定60、7。年代乡土作家所做的突破 与努力,抛开其背后创作的政治动カ不 谈,至少其刻画的生活层及角色人物,栩 栩如生的反映出能跟“台湾”结合的生活 经验,在其中可嗅出“台湾精神”,虽然 苦,却苦的美、苦的动人。
y


I三

除去乡土文学作家,多数作家面对文 化匮乏这层焦虔,其处理的方法是,进口 文化,主要来涼地则是欧美国家,其中又 以美国为首,文化交流理应是件有意义、 有价值的事,但是若在交流的过程中欲使 得自己成为他者的文化殖民地,甚至也丿噸 带接收他者的文化病或文化后遗症,问题 则非同小可;学者作家虽然警觉到其严重 性,但当其高喊白色恐布时,却往往也同

文化交流是有意义的事 > 但若顺带接收他者的文化病或文化后遗症,问题则非同小可〇
㈣《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时讴歌白色比黄色好,这样的矛盾是否是
隔绝的时候,注定要疯狂毁灭的。
本身即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Bi



自60、70年代以降,台湾文学以急 遽的脚步走向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主要特 色则是引进了西方思潮以及写作技巧,细 心一点的读者,很容易在台湾文学中找到 西方文化的影子,关于这点施淑在其文章 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物”(254 页),其时台湾正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 并没有发展现代主义的条件,因此,“仿 曰”是当时台湾现代文学的特色,而“仿 冒”过来的不仅仅只是思想或写作技巧而 已,跟随著一道来的还有其时的文化病, 包括焦虑、紧张、反叛、自我怀疑、虚 无、痉挛、疏离、荒谬、歇斯底里等分裂 的精神状态,随著岁月的演进,到80、90 年代这些过去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仿 冒”,已内化成为道地的本土文化特质。 在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前面所谈的属于 现实及政治层面的焦虑,说来仍然算得上 较为单纯的ー种情况,因为其脉络清楚可 循,可以理解,可以谅解,不畸形,也不 病态;在此所谈的跟著进ロ文化走私进来 的白色文化病,比起他们焦虑的程度,台 湾算是小毛病,西方的焦虑像是ー种高度 难缠的病毒,既畸形、又病态,如果仔细 观察,再没有任何ー个国家像欧美西方有 那么多的心理变态者;当大家都醉心响往 西方知识的威权、文化的解放、科技的文 明时,似乎并不想了解为何许多的西方思 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以疯狂或自杀结束 了他们的一生?是否藏在聪明绝顶、风度 翩翩的外表之后是个空壳子?西方有思 想、有文化、有科技,但是最值得探讨的 疋,西方的精神层次在那里?上帝已被他 们自己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科技叛了死 刑。任何ー种文化或文明当其与精神层次
i=i




台湾文学的传承中原本即有其焦虑的 因子,若再与西方文明带来的恐布焦虑相 呼应,无异是认贼作父,其后果不堪想 像。近十多年来,台湾文学中值得喝采的 是其开展出多元化的论述,但在众声喧哗 的声音中,却有愈来愈多的被害妄想式的 论述或控诉,可以印证的是,西方的思潮 流入台湾本土,其各式多元的理论论述确 实提供给国人在多方面的省思空间,例如 女性与弱势族群的自觉,自觉后的改革必 然会经过痛与乱的过程,但若固著在痛与 乱的心境中,非但无法耕耘出所欲提升的 品质,反倒形成被害妄想的焦虑,产生草 木皆兵的错觉;冷眼旁观,仅能期许个人 牢记浮士德的教训。长久以来,欧美西方 文化给世界带来的贡献无论如何是值得尊 重和肯定的;但是面对其文化中潜藏的危 机,如何在取其长后又能不受其短的波 及,则是90年代台湾知识份子、学者、 作家、艺术家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针对台湾文学中存在的焦虑情形,一 般读者在解析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看待 这样的ー个问题?诚心而论,一般读者或 评者都能轻易的看到问题的来陇去脉,但 视野或思考往往也就停留在,看到问题的 层面而已,而属于文化传承中更严肃的ー 个课题则是,如何自问题中走出来?这也 正是所有从事文化・、教育、创作、评论的 匚作者,在台湾文学即将迈入新的世纪之 际,必须展现高度智慧的一刻/
注释:
1.杨泽主编,《从40年代到90年代 —— 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论文集》,台 北:时报出版公司,1994年。
ROSA SINENSIS NO: 19 以
曾经何时,台湾文学的发展总有一个
明确的故事可让读者了解到谁正在引领风
骚,时至90年代,台湾社会在往多元化
・张淑丽
发展当中,台湾文学的定义先为乡土论战 所质疑,又继之因非纯文学论述的崛起,
报纸副刊的变质,更使得“台湾文学”所
指涉的文化空间更形复杂,更无法追溯出
单线的发展。
在今日台湾错综复杂的文化,网脉中,
1721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女性论述的发展则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现 象。ー方面,女性作家大量崛起,主宰了 文学发言权,进占了畅销书排行榜;另ー 方面,在女性作家主宰文学园地之际,文 学却已逐渐边缘化、专业化、学术化,而 畅销书更进而成为女性书刊的同义词。杨 照在1990年的ー篇文章中曾指出女性论 述这种既为中心又为边缘的吊诡位置〃对 于女性意识产生的伤害远大于帮助” 〇在 他的眼中,这种吊诡的现象不过是后权威 时代消磨女性抗争欲望的怀柔技俩,不仅 “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男女声音并存的外 貌”,亦未曾在理论上“挑战既有的文学 规约”。杨照对女性论述的观察固然是女 性论述在发展上的隐忧,但是这种既中心 又边缘的吊诡位置其实也可看作是女性论 述做为批判、抗争运动基本定位:在今日 发言权仍由父权伦理所主导的情况下,唯 有先攻占发言空间,才能进而由界面点重 新设定父权规范。因此今日角湾女性论述 所展现的多元意识、多元祝的、及方法、 风格及修辞上的歧异都未必是虚假的“男 女声音并存”,反而可能是分别在文化的 各个层面上,由小处着手,在各处打ー场 打打和和的游击战。当然,有些女人会假 设自己是站在女人的立场,为女人说话, 为女人谋福利,而其所思所言却又落入国 家机器及家庭伦理的陈腔滥调中,但他们 能由“女性经验”的角度下手,否定男性 建构的抽象思考模式,也未尝不是建构女 性自主权的ー种方法。也有些女人,认为 家庭、国家为父权制约女性的最重要体 制,乃坚持由推翻国家机器出发,进而改 写文化脉络,发拙岀女人所深深掩埋的欲 望。他们在痛心对女性的压迫之际,似又 否定了家国机器的一些正面社会效应,更 可能回应、肯定了父权中女人的刻板印 象:“暗骚” 〇就这样看来,台湾当前的 女性论述处境的确矛盾;看似保守的女性 论述其实也相当反动,而引领ー时风骚的
■Ma*
i I



IS
颠覆论述又有其流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 之一面。这种多元矛盾现象固然增加了我 们在阅读台湾当代女性论述上的困难,不 过这种多线发展也增加了阅读上的快感, 就彷如我们正追踪一部由文化精英所主导 的长篇连续剧ー般,戏正上演,剧本却在 不断在改写当中,更精采的是我们不仅是 读者,也是演员,更可能成为编导。

在已上演的年度大戏中,“当代台湾 女性文学研讨会”可算是一部不容忽视的 大堆头戏。这场研讨会也是由郑明利、林 耀德和孟樊等人所筹办的“台湾文学研 讨”中之一场。“台湾文学研讨会”的整 体计划是以10年为期,除了前后两年的 两次回顾之外,另由8个不同的角度来分 别讨论台湾在世纪末的“通俗文学”、 “女性文学”ヽ“政治文学”、“都市文 学”、“乡土文学”、“边缘文学”、“文 学媒体”、“文学评论” 〇 10年,10个故 事。故事的主角为何?导演为何?谁是 编剧?这些都成为我们拭目以待的世纪末 文化菁英连续剧。“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研 讨会”则为其中的第三场,不仅探讨当代 台湾女性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及所展现的意 识型态,论文的多元性也同时为当代台湾 女性文学勾勒出ー个声音混杂的故事。这 些说话人的声音或已预设其它的故事,或 者质疑、否定其它故事的存在,或者颠 覆、淹没了其它故事;或由实践中肯定 “女性”、“文学”ヽ“女性文学”的定 义,或由理论上质疑“女人”此一浮动意 符的代表性。凡此种种,在在均为研讨会 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后设正文” 〇就以该 研讨会的论文集而官,其主标题“当代台 湾女性文学论”与副标题"Wome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之 间,就有彼此质疑之妙。因为如果“女性 文学”泛指所有由“女性”执笔的文学写 作,则该书的英文副标题已在“女性”的.
ROSA SINENSIS NO: 19 ㈣
孟樊(上图)、郑明利和林燿俄等人筹办的“当代
台湾女性文学硏讨会”,可算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大
/下、优/劣的对等位置,而,“台湾文 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等同、流动,更

令人怀疑“君临之侧”的既非“女性文
学”亦非“台湾文学”,却是陷读者于
=
“君临之侧”的“大中国文化”
引领出来的文学及美学标准。
堆头戏。
“文学”タト,再加上ー层“文学”中的 “女性”之涵义,而打破了主角与配角间 的主从关系。再者,在郑明利的序言中, 她先为“女性文学”虚设了一个副标题
“君临之侧”,再由女性与“君”(男性/
父权)之间的吊诡关系,而反证“女性女 学”的文化空间。正因郑女士对女性文学
的定义完全取决于他对“男人”这个意符
的认知,对她而言“女性文学”似已悄悄 的退居于衍生的而面地位,而在“肯定”
台湾的女性文学“自有其超越通俗文学的 部份”与“相信”"中国女性必将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占一席地位”之时,她似已 将“女性文学”与“通俗文学”放置于上
典律及其
:::
根据《文讯〉杂志于83年3月期中所 统计,近10年来(自1984年中至1994年 初)在台湾共有35场有关现代文学的学 术会议,其中仅有一场以“当代台湾女性 文学”为研讨主题,但在许多讨论当代或 近代台湾文学的研讨会中,亦有许多论文 分别由各种层次切入,分别讨论“女性作 家”、“女性诗学”、或“女性话语”等 以女性为焦点的论文。既然这些研讨会均 是由主流杂志社、报社、或各大学所主办 ,这些学术论文便提供了目前学术界对于 当代台湾女性论述的基本定义及典范。在 这些学术研讨会议中所建构出的女性书写 典律,基本上指的是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 学作品(小说、散文、诗)而言,但甚少 包括专栏式的论述性创作,更遑论连载于 各大报副刊或皇冠杂志的妇女小说,永远 放置于统ー超商的“红唇族”小说,或者 由女性制作、女性编剧的八点档或九点半 档连续剧。学术界所建构的女性文学典 范,基本上仍怀藏有古典(父系)人文传 统惯用的“怀柔同化”技俩,虽容纳部分 女性作家进入文学殿堂,却从未自省文坛 本身的霸(父)权意识。其次,学术界在 定位女性书写之时亦同时勾勒出一套美学 准则,在这套原则引导下,女性作家的作 品常被指责为“闺秀”之作,既无关於国 计民生,又无涉於统独之争。但是这套标 准的建构是由那些团体所主导、迎合那些 诠释团体的权カ利益,则常是诠释者避而 不谈的话题。因此,就算女性论述无可避 免的陷於“君临之侧”,如何挑战“君”





, ,・
[74J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之“法”,使其不再自困於父权关爱的眼 神,仍是一大课题。

当郑明利等努力於当代文学中加入女 性的声音、名字,汲汲於肯定女性文体之 特殊表现之时,亦有一批女性文化工作 者,不再满足于狭义的文学(诗歌、小 说、散文)表现,不再停留於分析、评估 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或意义内涵,而由分 析、批判走向改变意识结构或感性、知性 内涵。这一群女性族群的性格是颠覆性、 反叛性的,她们对读者最大的震撼在於动 摇惯性被动式的阅读习惯,质疑我们习以 为常的传统思维及观念。因此,成令方在 《抓起头发要飞天〉ー书中,质疑所有将 女人定位的二分思维,尤其是所谓的“男 主外女主内” 一说,更是陷女人於温柔、 多情、母性等刻板印象的主要阴谋;张小 虹则於《后现代/女人〉一书中,由当今 性别错置现象(玛丹娜的自我表演)省思 文化二元论,由“男不男女不女”所衍生 的“君/臣”、“父/子”、“东/西”ヽ レ“上/下”的道德伦理大搬风现象,进而 >暴露语言(男女有别)与意识型态(男尊 女卑)之相消相长。

IB
■■

a

IH


这ー连串的女性主导的文化批判在何 春蕤的《豪爽女人》ー书出版后达到髙 潮,何春蕤从性解放的角度将情欲文化与 性别文化结合在ー起,将焦点、炮火全力 集中在父权社会(所有不敢爱的男男女 女)所造成的性压抑。这一群受到性压抑 的人又制造岀扭曲的男女、夫妻、父子关 系,这种扭曲更进ー步衍生出的病态人际 关系;在这种必然的因果发展中,“性” 的本来面目不断受到礼教、家国机器、资 本主义的扭曲,早已失去其原味,也令社 会中形色色的男女在层层压抑后为ー套复 杂的两性游戏规则宰制,再也不能享受 “性”的乐趣。何春蕤这种单方向的性解
!l
三:

何春蕤在《豪爽女人〉一书中,
所造成的性压抑。
全力炮轰父权社会
放观点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之间是否有潜在 的矛盾,早有来自不同阵营的批评或辩 护,这其中不乏有卫道之士的笔诛,也有
妇科医等专业人士由医学的角度批判何春
蓬的两“性”平等。这连续7、8篇的书评
或回应,成就了一部(待续的)罗生门式

连续剧,各个叙事者各据ー词,更加凸显
出“女人”永远为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一
个看法是必然正确的读法,每一个读法也


ROSA SINENSIS NO: 19 囹

有其部份的合理性。也许女人的身体、情 欲、意识真是各种意符的大组合,改写其 中之一(情欲),可能造成其它层面的质 变,同时改变了女人的味口(事业心、求 知欲);不过,也有可能读者就停留在情 欲改写的技术层面上,就此纵情风花雪 月,而忽略了何春蕤在《豪爽女人》之后 的《不同国女人:性/别、.资本与文化》 就已将性/别的流动、互疑放置在由资 本、金钱所勾织的文化脉络中来讨论。也 许这场“情欲风暴”在带动多元对话之 时,同时能打破ー些理论与实践、情与 欲、性与性别、性别与文化之间的对立。 但若这场风暴的ー些“似是而非”(或
“似非而是” ?)能造成思想混战,使得 许多无声的女人(和男人)皆为之动心, 却又无法完全接受,则何春蕤的论述至少 迫使女人走出复制预设位置的命运,开始 关心、定义自己的身体空间,而非ー昧的 接受来自他人(父兄或姐妹)的定义。
然使得

越来越多的“女性观点”,
〃女性观点”的定义愈趋模糊,却也使得 女性观点愈趋“非”女性化,而开始蚕食 鲸吞地进占男人的“公共论述空间”,也 相对地模糊了 “男性论述” 〇今日台湾女 性论述中,有人执著地追溯女性文化的长 河,找回失去的声音,填入漏列的名字; 也有人心存未来,尝试在新新人类的文化 空间中,重写两性游戏规则,跳出男女二 分的单一思考模式。这两种观点都正在找 寻读者、演员,但也许此次“情欲风暴” 对我们正在找寻作者的人的最重要启示, 就在於如何“错误”地解读正文,而不再 落入他人为我们预设的文化(包括性/ 别)空间。街

(张淑丽,台湾台南人,日前任教於中山 大学。)
76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黄春明说:“当代台湾文学凋零,学术或类学术却
11
颇繁盛。”图为《文艺台湾〉杂志。
学论述,多是腹语、唇语,令人重听使人 目迷;诸家高谈思想意识,阔论台湾文 学,居然也有统独之争,要不然就是卖弄 大小逻辑,凭持学院知识或理论凌人;各 种域タト本土资讯纷飞,宛若“炫丽的粉翅 可能隐藏的花纹蜜语”(谭石:〈我和自 己去旅行〉),.花粉热般感染了热衷解读 一切文本的(新)新人类。文学的统独之 争固然比政治的复杂,但实际上就和台北 高雄争办亚运ー样,没啥好争。台湾文 学,即使在台湾号称自由中国的年代,就 算称为自由中国文学,也不是“那个”中 国的文学。在岛外,现代台湾文学与中国 文学,向来泾渭分明,一清二楚;即使是 英文称谓,也是表诸如“在台湾的华文文 学”之义。近年来,台北更成了所谓两岸 三边华文文学营运中心,岛外华文作家纷 纷在台北出书、发表、得奖,来台访问、 演讲、参;如研讨会,丰富活跃了岛内的人 文活动与文学市场,而台湾文学仍然是台

湾文学。
门外有一本新上市的杂志 陌生的腹语宣告思想的到临 大声扭开我疲惫瞳孔的门把 说:是新的时代来临了
ーー谭石:〈游荡〉
文章引诗,以之为箴言,含沙射影ー 番,其实是断章取义。但是ー九九几年的 当代台湾文学,显然正走到了陌生的腹语 和思想到临的新时代,文学必须与文化媒 体或体制共生,到了小说家黄春明说的 “文学已经凋零了”之地步。文学就算凋 零吧,学术或类学术却颇繁盛。但各派文
• ia
当代台湾文学,顾名思义,为生活在 岛内的书写者的文学实践;虽然也有台湾 作家不在岛内谋生写作,或非台湾人士在 岛内从事文艺活动。但是这些人的书写生 产,具体而微成为“台湾文学”,其实是 发表、出版、印刷、流通、传播、贩卖、 购买、阅读、研讨等等行为活动的晶化。
“台湾”,不过是中国边缘的墓尔小岛
(加上澎湖等岛屿与大陆边缘的金门马 祖),虽然相对於大陆中国,台湾政府以 岛屿中国自居;“文学”,不外是某种遗 迹或痕迹。建制岛内文本影迹而成“台湾
文学,,或“文学台湾,,,显然是赋予上述
=
行为活动意识形态的语意牢结,强化文学
的文化或表徵功能,否则台湾文学是不存
在的,只有个人的留痕,只有文学。晚近
然有若干试图颠覆文本封闭性的新猷,
例如互动小说,但一切书写生产遗迹或痕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迹文本化,总已是封闭系统,故乃有诠 释、解义、考证、评析等阅读行为,企图 追踪或迫近作者的留痕过程。但是,遗迹
的追寻,
其实是记忆和遗忘的辩证及角
力,一旦时移势易,也就“后遂无问津
者” 了。留痕过程在时间结构中,恐怕也
是虚构的,书写(或文本)的鱼水之欢,

反而是春梦了无痕。就阅读理论而言,:曰


朝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早已示范了遗
迹或符象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性。因此,旁
观台湾文学,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只有记 忆和遗恨,既然意义的追寻已落空,是否 还有趋势可探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各 家关于台湾文学的论述与书写,纵仍有人
问津,不也只是盲者摸象之后的记忆?既
然只有记忆没有真相,故趋势也好,探索
也好,其实只是过去式与现在式的纠葛。
鸦片战争ー百年后,台湾一片新气
象。“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虚

构)新主体定位,让台湾人、台商在岛内
外展现世纪末的无限活动,在全世界消 费、收购、投资、旅游,大玩金钱游戏。
但是在此建国神话或意识形态背后,公理 消声,正义匿迹,岛内弱势既无法 “大”,也无从“新”,体制边缘的男女
知青或知中也唯有继续批判资本主义、帝

国主义、沙文主义、消费主义,继续论述
新马或后殖民,继续快乐与希望下去,尽
管社会文化情境已身不由己地后现代起来
了,但是后现代又怎样呢? 1960年生的 诗人王浩威(谭石)的诗集《献给雨季的 歌〉(台北:书林,1993)中有诗曰V年轻 的爱〉:
在庞大的城市中
我们走在拥挤的人潮里勇敢前进 彼此争执人类的前途
小小岛屿的许多委屈 啊在这个庞大的城市 卑微的个人算甚么?
这样的论述情境,自我与他者之间的 主体性辩证,其实和朱天心80年代的短 篇小说〈时移事往〉中述说者所状述的那
一代青年所面对的情境相去不远,虽然越

南与联合国已成为美国与台湾极欲回返的
场域。如果将矛头指向文艺圈或文化界,
则更早更早的陈映真〈唐倩的喜剧〉
1
(.1967)似乎仍然在重演,
虽然戏码已从存
在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变成后现代主义或女 性主义。唐倩们其实オ是朱天文序妹书文
中所说的“用他们虚伪的语言唱他们真实
的歌”的时尚弄潮儿。尽管80年代的小
厘!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建国神话或意识I
形态背后,公理消声,正义匿迹,体制边缘的
言,也不无偏颇扭曲以达到嘲弄(他者) 目的之嫌。比较之下,朱天心〈时移事 往〉的女主角,虽然也是60、70年代南 见证,却充满了主体意识,对生命毫不妥 协,积极追求个人和社会意义与价值,至 死不悔。易言之,她经历了一连串的游荡 流离之后,终于找到自己的主体位置。
rtf
1*



男女知骨或知中唯有继续批判资本主义、后殖
I!
民等。
说评论界(例如高天生、詹宏志)多肯定 这篇小说再现或纪录60年代历史风潮的 价值,陈映真其实无意刻划那个时代的台 湾知识界或女性主体的追寻之旅,而是以 .近乎犬儒式的嘲讽笔调叙述虚应,使小说 变成新儒林外史。小说固然读来趣味盎 然,但文章背后的主体显然是个异质或疏 离的主体,或就父权社会所建构主体性而
It
W9

由于过去式与现在式永远纠缠不清, 我们大可藉上述二小说文本浮光掠影地捕 捉60、70年代的遗迹,目的无非还是串 连过去的断裂以阅读现在不明,尽管现在 无从读起。从“现在”这房室之缝隙窥探 出去,看到的到底是甚么过去或未来,显 然比被历史性时刻束缚的阅读更饶富趣 味。所有文本,无论书写年代为何时,都 是阅读当下的产物,作者之死或作者之 生,并无碍阅读的当下性;在阅读的当 下,一切都是过去的回光返照。;故尽管借 用过去的影像或遗迹照映现在,看起来不 无时空与主体两错乱之嫌,呈现纠葛乱象 背后的自我或主体反倒接近现状。一如尼 采所谓的纹象消褪的镣币,虽已非镣币, 却已还我金属身,乃现状或真实的自我呈 现。这比喻的意思其实还是,眼前所见, 并不真切;现状或真实的呈现,还有待纹 象消褪,时间移逝。(同样的意象,到了 很年轻很年轻的诗人聊宗翰笔下,则是
“诗则成了一枚丧京颜面的黑黝镣 币”)。所以我们只能诠读过去,无法阅 读现在,更遑论未来了。各种年度诗选或 文选,各家编选的文学大系,其辩证式时 间性皆大致如此。回到过去寻找现在,和 科幻文学论述回到未来寻找现在的呼吁, 其实是异曲同音的。问题不在过去回不回 得去,而是陈克华的预言:“这城市正逐 日丧失了他的记忆...” “终于放弃了恢
复记忆的努力” 〇所有的典律化行为其实 都是编选人的自我典律化之举,例子为年 度诗选或文选、文学大系、或XX诗几百

Itl
Iff



ROSA SINENSIS NO: 19 何
首之类的选本。
因此王浩威在陈克华!99I年第一本诗 集《欠砍头诗〉(台北:九歌)序中写道:
5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人,已经写过无 数的个人疏离和浪漫情调;70年代的乡土 诗人则写尽了国家民族或人民的大爱了 ; 而在80年代,还有甚么可以书写呢?
王浩威并未回答他自问他问的反省,
反而像他所论述的诗人般,“剖切这纠缠 许久的脐带” 〇话说回来,1991年,王浩

90年代的台湾作家,大多拒绝归类,而且以不同手
段活力,游走于各种文类文社之间。下图为林壇
他能书
威和自去旅行,自我放逐到花莲,ー个他 陌生的东台湾城市,陈克华早已离去的故 乡。在这“永远爱恨两难的脐帯”,一如 陈克华,除了剖切、拆解、支离, 写甚么呢? “其实萝莉也是个好女孩,我 知道/和她喝酒的当时就知道了”(〈梅 梅与萝莉〉)还是“游荡许久的耳朵漂回 最初的眼睛,/战战竞竞译读著声音沙拉 的符码:/是断裂的杂音?还是密 语...”(〈我和自己去旅行〉)?抑或
伤情而惘然地追问:“啊为甚么Z为甚么 我竟失去了年轻唯一爱恋的那女子? ” (〈遗恨〉)?是的,诗人在90年代台湾 写诗,有甚么书写的可能性呢?这个后设 问题,在时间与空间转移的轨迹中,已成・ 为书写台湾文学的可能性的问题。王浩威 不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他可以行医淑 世、译诗、演讲、写散文、编刊物、写文 化评论,可以旅行游荡,总之,王一定要 写诗,诗也许只是“年轻时唯一爱恋的那 女子” 〇对王浩威而言——或对夏宇或 陈克华或张大春或林耀德或鸿鸿或新新人 类洪凌而言——并无所谓左手的缪思,90 年代的这批台湾作家,其实大多拒绝归 类,而且皆以不同手段活力,游走于各种 文类文社之间,“试著去扭曲、颠覆、嘲 讽、笑谑所有不可避免的社会情境”,或 许这就是王浩威找到的答案,在陈克华试 图离开意底帕司(Oedipus Complex)后 “四散的器官开始飘浮在空中”的文本之 间...

=
U!

ー种星散的(新世代)(台湾)文 学,像哪吒一般,在这坐孤悬大海的世纪 末岛屿诞生,是新的时代来临了。
(张锦忠为大马留台生,目前就读于台湾大 学外文研究所博士班,并任教于中山大学 外文系)
画!〈资料与硏究〉第19期
与究 述研
1¢ :
ムロムロ
•安焕然
ー、刖舌
随著台湾的解严,
“台湾文化”ヽ

自80年代以来, 政治神话与禁忌的崩解, “台湾文学”等词汇渐从断裂的记忆中重 拾,“本土化”的呼声甚嚣尘上。下自民 间的反制力量,甚而上自国家机关,皆不 同程度,不得不以具“本土化”意涵的 “台湾人自主”ヽ“台湾人生命共同体” 之理念,作为其政治号召的护符。台湾本 土意识的高涨,’如今已是个不争之事实, 在文学方面,本土化论述亦随时代脉络而 互动著;台湾文学史之研究,近来受到各 界的注 区域居民所应致カ之事务,然而何以台湾 之本土化论述,却往往最终陷入泛政治,
目。追求自主及本土,原本是一个
H

统独情结的论争之中?甚而有者以为“文 学本身其实没有自主与否的问题”,以为 台湾文学本土派“藉文学的讨论所透露的 讯息和愿望是政治性的”,更进而推论说
“在台湾的’本土意识’愈来愈高涨的潮 流中,’台湾文学’也愈来愈成为追求政 治独立的一面旗帜”之论调(马森, 1993.9: 57-58) 〇
对近来台湾文学兴起的本土风潮,在 大马虽也偶有提及(郑春鸿,1995.7),然 而我们往往会草率地以为,台湾本土派只 是台语文学,只会强调关怀台湾劳苦大众 的穷生活,甚至认为本土派是ー种夜郎国 的要命排外心态(黄锦凤、黄锦树, 1995.3) 〇鉴于兹,笔者深感有必要对当 今之台湾文学本土派论述,作一评介。
■Sr
ROSA SINENSIS NO: 19 倒
二、台湾文学本土论ー 从日据时代去探寻



关于台湾新文学本土论,早在台湾日 据时代已蕴酿成形。20年代留学和到过中 国大陆的张我军、黄呈聪和黄朝琴等,把 中国白话文运动引进台湾,以致台湾新文 学之萌芽,无可・认,的确是受到五四新 文学运动相当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意 识,台湾新文学的发生,其影响来源是多, 方面的。台湾新文学萌芽期之鼓吹者」很 多是留日的台湾留学生,他们透过日文资 讯,对世界文学养份吸取,更为便捷,因ー 而就某个层面看,可归纳为“世界主义下 的台湾新文学” 〇 20年代的台湾作家如赖・ 和等人,不以日文写作,坚持以汉文创 作,带有其相对于日本殖民文化之抵抗意 涵(林瑞明,1992.6;安焕然,1994.5)〇 ,

.

而且台湾新文学,有其独特性之发 展,30年代以后,有台湾话文、乡土文学 论争。强调以北京官话为准的白话文不适 用于台湾民众,乃主张“屈文(标准白话 文)就话(台湾话)”,抨击.“屈话就 文,,是“望洋失海的事大主义” 〇而由台 湾话文引发的乡土文学论,也主张把台湾 文学落实于民众现实生活层面(叶石涛, 1991) 〇甚至于有“台湾新文学之父”‘之 称的赖和,后来也转向以台湾话来创作。 因此当今不少所谓的台湾本土派学者以 为,台湾日据时代,这种带有左翼色彩, 强调以台湾大众化取向的文学理念,已, “是确立了以土地与人民为中心的台湾文 学主体性论述。“(林瑞明,1993:4)
30年代台湾也有过如中国新文学一般 的普罗文学之提倡,例如!931年《台湾文 艺作家协会〉的成立,台湾共产党员王万 得等人创办《伍人报》,另有《南音〉、 《台湾战线)、《赤道〉、《洪水报》,乃 至杨逵主编《台湾新文学》等相继发刊。
=
但随留日台湾學生之递增和日语的强制普 及,此阶段的吾湾左翼文学,主要是受到 日本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er)文派的影 响(叶笛,1995) 〇至1937年日本对台的 皇民化政策更形5虽化,汉文被禁用,台湾 作家,虽然以日メ创作,但并不意味屈服 于殖民体制,イ必们仍持续写实地反映台湾 本土社会,揭露日本殖民蕴治下之台湾的 种种不合理现象。而且此阶段的台湾文学 质量…已达相当的成熟度,如杨逵〈送报 夫〉、:吕赫若〈牛车〉、龙瑛宗〈植有木 瓜树的小镇〉等已进军日本文坛,且深受 佳评。即使是40年代初,皇民化最强烈 之际,在时局的压迫下,难免会出现不少 被认为是“皇民文学”的作品,但杨逵、 吕・若等左翼作家,往往在“皇民”的伪

0

台湾新文学之父
赖和。
*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装下,在〈增产之背后〉,
1=1
其真实讯息倒
是引人深思的了(施淑,1995.7) 〇
而曾

为日本芥川奖的后补,被人喻为是典型的
•«>
“皇民文学”:陈火泉的〈道〉(原载《文 艺台湾〉6卷3号,1943.7),小说叙述 台湾人“陈君”之走向“皇民之道”,但 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苦涩,不 禁使人感到无法自制的不安(尾崎秀树, 1991) 〇而另一篇也被不少人以为是“皇 民文学”:王昶雄〈奔流〉(原载《台湾 文学》三卷二号,1943.7)中说“我愈是
堂堂的日本人,就愈非是个堂堂的台湾人
不可。”(中译本见于施淑,1992: 390)
更显露出台湾文学者之本土精神,即使是

在日本皇民化之下,仍巧妙地透露出此项
讯息。
=
三、台湾文学本土性之断裂
然而台湾文学本土论之发展,是断裂 曲折的。50年代诗人纪弦自称是他把白话 新诗的火种从大陆带来台湾,以为在其之 前,台湾没有什么新诗作品。这不禁让人 惊讶,何以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之种子, 在国民党政权之来台后,却彷徨忽然地遁 迹不见?何以这种文学的断裂,使台湾 “光复”后的人们产生了错觉,对日据时 期台湾曾有过相当不错的新文学遗产ー无 所知,甚至不知道赖和是谁? 70年代末 期,由王拓、陈映真等人展开的台湾乡土 文学论战,其实不过是重复了 40年前的 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却又仿佛不知本世纪 之30年代,台湾也曾有过如前述的台湾 话文及乡土文学之论争。陈映真甚至为文 批评日据时代的老作家叶石涛,以为提 “台湾文学”,是“分离主义”,以致发 生南北作家分派,乡土文学派分裂的现象 (陈映真,1984;高天生,1985) 〇是什 么因素造成了台湾文学系谱如兹之断层及 割裂?
E1U

5^»
=
§
>21
在日本对台的皇民化政策下,台湾作家如杨逵(上图)ヽ 吕赫若、龙瑛宗等人,继续写实地反映台湾本土社会,掲 露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三
ROSA SINENSIS NO: 19 倒

、台湾文学之研究
上远逊於或晚於中国大陆和日本?
又何以在台湾的文学史研究,似乎是以台
回顾台湾文学之研究,日本学界方 面,战后初期尾崎秀树之〈旧殖民文学的 研究〉,已开始台湾文学史研究之先河。 70年代后,河源功、松永正义及冢本照和 等人之研究也颇有成就(许俊雅, 1992)。至于中 1981年随叶剑英发表“叶九条”之统战宣 言后,台湾文学也成为重点研究之对象。 如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 建人民,1983)、黄重添等《台湾新文学 概观〉(鹭江出版社,1986)、王晋民 《台湾当代文学》(广酉人民,1986)ヽ 白少帆等《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 学,1987)、包恒新(台湾现代文学简 述〉(上海社科院,1988)和刘登翰《台 湾文学史》(海峡文艺, 多种《台湾文学辞典》, 成果相当丰富。


(大陆)学者方面,


1991)等,以及 林林总总,研究
反观台湾,照理说,
国(大陆)及日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台湾 文学史之著述,但吊,诡的是,到目前为止 台湾却仅有三本台湾文学史之专书,而且 都还是停留在“简史”的阶段。70年代末 期乡土文学论战前,台湾对台湾文学之研 究,相当的苍白,仅尹雪曼在其厚达1078 页的《中华民国文艺史》(正中书局, 1971)的附录中,预留了区区21页附有
〈台湾光复前的文艺概况〉一文。而且是 要到70年代末期乡土文学论战后,オ有 政治学者陈少廷撰著《台湾新文学运动简 史〉(联经,1977) 〇另两本专书则甚至 要晚到1987年,叶石涛著有《台湾文学史 纲》(文学界杂志社)ヽ1991年彭瑞金著 《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自立晚 报)〇而叶、彭二氏,均可划为台湾文学 本土派。
台湾应该比在中


是什么因素促使台湾的文学史研究在

湾本土派较为热衷?
有学者以为,.这主要还是在於戒严时,•
期台湾的教育取向,
完全不重视本土教育
使然,(林瑞明,1993.7) 〇 1937年决战
时期,日本殖民统治者企图将台湾民众扭
向日本;战后,国民党政权又强カ图使台
湾扭向中日
〇台湾在长达37年之久的戒
严体制下,以为日据时代的台湾人教育是
“奴化教育”,而台湾意识、本土意识也

受到挤压。1946年陈义政府一度禁日语、
禁止方言,强行“国语”(即华语)〇

1937年日本殖民统治者禁台湾使用汉 文,1946年国民政府禁台湾使用日语,这 两种语言政策,都挟带着强烈的民族主 义,不同的只是,前者乃大和民族主义, 皇民化运动,後者则是以反共、反日为支 柱的大中华民族主义。而且很不幸的,这 两种民族主义是相互敌对的,这对台湾本 土之文坛而言,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陈
芳明,1995) 〇尤其二二八事件后,紧接 而来的白色恐怖,在日本时代曾一度相当 活跃,以日文创作的台湾(本省)作家, 顿时得了失语或口吃症候群,杨逵、叶石 涛、吴新荣先后入狱,吕赫若“失踪”, 曾在日本文坛得过奖项的张文环、龙瑛宗 已是被迫沈默、封笔。50年代的台湾文 坛,几乎由大陆来的外省籍作家所把持, “反共文学”甚嚣尘上。即使是在中国大 陆有长期生活经验的台湾本省籍作家鍾理
nu



和,在当时也是面临四处投稿遭退的悲

运。1956年其描写日据时代客家农民的著 名小说“笠山农场”等著作,在当时也被
埋没,直至1961年才开始在林海音主编

的联合报副刊连载,惟那时鍾理和已逝世
半年了(叶石涛,1991) 〇而60年代白先 勇等在《现代文学》提倡“横的移植”, 企图以“西化”,以示对泛政治的“反共
回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文学”之反动。惟无疑,日据以来台湾文 学之本土论述,已相形割裂。
稍微“幸运”的是,1964年,以作 《亚细亚的孤儿〉而著名的吴浊流,坚持 以“台湾”之名,创办了《台湾文艺〉。 此杂志,被本土派学者认为是具有“承先 启后”,延续了日本统治时期以来台湾文 学本土精神,提供及培养了不少本土作家 的创作园地。尤其在70年代末期的乡土 文学论战,已蔚为“台湾文学”之重镇、 与《笠〉诗刊并称台湾最长命的文学刊 物。战后崛起之本土作家如鍾肇政、李 乔、洪醒夫等,都可纳入吴浊流之精神系 谱(林瑞明,1993.7) 〇
而且70年代以后,台湾的“乡土文 学”崛起,王祯和、黄春明、陈映真、王 毎等的作品,都具有一定之水准。.叶石涛
龙瑛宗近影。
I青年时代的吕赫若。
等日据时代作家,在重新掌握语言之操作 后,也开始尝试“复出” 〇而日据时代的 日文作品,不少也被翻译,出土(如远景 出版社发行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 集〉)。惟当时处于戒严下之台湾,本土
派学者还是处在“恐怖”之下写作的,若
有台湾意识稍强者,动辄有“分离主义”
或“台独思想”之罪名横来。“台湾文

学”不得不掩饰於“乡土文学”ヽ“中国 文学下的台湾文学”来写作,来论述。例 "如当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良泽,因不忍 台湾本土老作家之作品就此断绝,乃在
ROSA SINENSIS NO: 19 幽
1970年回母校成功大学中文系开“中国新 文学”课程,实际上则是导读鍾理和、杨 逵、黄春等“台湾新文学”之作品,首开 台湾院校之风气(张良泽,1981),但最 终仍在压カ之下离国,去赴日本,任教筑 波大学。而且当时有关台湾文学史料之整 理、研究、评介,几乎全在於民间和个 人,却进不了大学院校之学术殿堂。而且 民间之研究,仅处於评介之阶段。
■—
关课程,博、硕士班论文,亦渐有不少以
“台湾文学”作为研究主题,至此,“台 湾文学”的地位,オ在“台湾”受到ー・些 肯定,且オ渐有走向学术化研究之趋向。
1973年,当时任台大外文系主任的颜 元叔,在《中外文学》写了篇〈台湾小说 中的日本经验〉,这是“台湾文学”这个 名词正式在学院里被提到之始(陈万益 等,1995.5) 〇直至80年代,随台湾本土 意识高涨,“台湾文学”オ得以“正 名” 〇《笠》、《台湾文艺》、《文学界》 (改刊后有《文学台湾》),大抵可视为 当今台湾文学本土论,乃至以台湾意识为 文学精神依归论者之重要园地。90年代 后,过去视“台湾文学”为政治禁忌的台 湾各大学院校,也先后打破禁忌,如淡江 施淑、成大林瑞明、中央李瑞腾、清华陈 万益、吕兴昌等已开设“台湾文学”之相


《台湾文艺〉创办人吴浊流。
而1993年林瑞明以学术性观点和方法,出 版了《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 究论集〉(允晨),受到台湾学界之肯定 与重视,可视为这数十年来在台湾的“台 湾文学”之学术研究的ー个注脚(陈万 益,1995.5) 〇
五、台湾本土派的台湾文学观
诚如松永正义所说,台湾文学背负历 史的复杂性,其一半是由于日本的50年 殖民统治,而另一半则是国民党在与中国 大陆敌对情势下,分割海峡两岸不同的政 体,而在台湾进行独裁统治之结果。由於 这种历史所形成的复杂性,在文学上便产 生了 Identity (自己究竟是什么人)的问
题。而且如此的复杂性格不仅存在於文学
范畴里,而且也正是台湾整个社会所遭遇
到的问题(松永正义,1995) 〇因此对于 台湾本土论述的崛起及发展,我们必须结 合台湾之社会脉动来窥探之。而台湾的历
史复杂性及其内在焦虑,在日据时代已开
始。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籍一位中国 大陆人揶揄主人翁胡太明道:
“你ー个人袖手旁观恐怕很无聊吧?
我很同情你,对於历史的动向,任何一方
面你都无以为カ,纵使你抱着某种信念,

愿意为某方面尽点力量

但是别人却不一
定信任你,甚至还会怀疑你是间谍,这样
看起来,你真是ー个孤兀。”(吴浊流,
1995: 212) 〇
道出了在日据末期,在台湾、中国及日本 之间,台湾人自我认同意识之挣扎。又如 刘捷在《我的忏悔录》中说:
“我个人虽有民族观念民主思想,在
風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日本帝国主义者是被称为“清国奴”的顺 民;在中日战争时期,在陷地区伪政权下


做事被指为“汉奸”,若不到大陆而留在
略台湾本土性、忽视独特性之现象,在相 于“中国”,实是“矮化” 了 “台湾” 的地位。这种心理焦虑,不单纯只是文学
=
台湾,必然亦被封称为“皇民奉公会”的
忠臣。如此,在国与国,权カ与权カ的斗

性,同时也是社会性,甚至是政治性的。 这也就是何以对“台湾文学”之论述,往
争下老百姓,人民是注定没有纯洁中立之 馀地的。”(刘捷,1994: 144)
往陷入统独之争的根源。换言之,为“台 湾”之“正名”的争议,至今不休,,不是
当我们持“民族"之立场,情绪性的
单纯只是在“名词”上的争议,而是夹杂
指责台湾人之“数典忘祖”之馀,对台湾
•・・
• IV
人也无法左右之时局,对台湾这种历史之
荒谬,或许更应怀予宽容之心来看待的。
又诚如张文智所说,当今的台湾本土 化论述,与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化建 构运动”有关。亦即是一个台湾人文化认 同体系之一环(张文智,1993) 〇随台湾 意识之陡涨,台湾文学的本土论述,以及
着为“台湾”定位的问题。而这问题又在 於当今台湾之地位的不确定使然。它不统 也不独,它似为中国之一省,但又似为ー 个独立的政经实体,以至於对“台湾文 学”之争议,亦多纠缠在这独特之实体 上。这也就难怪不少人常会把“台湾文学 本土派”论述,与“台独”联想在ー起。
面对台湾文学被议论为“边疆文
对台湾文学史之研究,成为了 “台湾文化
学”,或被“挤压”为“中国文学之支
建构运动”中之重要ー环。
流”之论述,台湾本土派乃カ图争取“台
湾文学”之诠释权,
乃强调台湾文学之独
由于台湾过去忽略对其本土化之重视 ,而中国大陆之“台湾文学”研究,虽然 丰富,但皆难去除“统战” 文学视为中国文学之亚流、 因而台湾的所谓“本土派”


色彩,把台湾 支流来处理。
以为,这种忽
特性、本土性及其自主性。如同彭瑞金所
认为的,中国大陆之急切地研究台湾文学 史,“这涉及中国方面想取得台湾文学史
的发言权、解释权”(彭瑞金,1994:24)〇

从而认为:
吴浊流之部份著作。
々め
ROSA SINENSIS NO: 19 1871
:-. 、二3
■・学:"厂": ■■
“回头看整个文学史,我想这样的文 学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演化史,它跟 台湾历史,整个社会发展,甚至台湾民族 的形成都有关系。这时候,我们要写一部 文学史,绝不能由别人来帮我们写,因为 失去这样的体验,这种同情的了解,缺乏 感同身受的台湾人成长史的感觉,写出来 的,一定不是台湾人的文学史。”(同 上:28)
因此彭氏更进而申论说,台湾文学本 土化亦即台湾化运动,也就是以台湾为主 体的本土化文学(彭瑞金,1994.1) 〇而 本土派心目中的“台湾文学”,则是“从 作品洞察作者的心态,要是承认自己是台 湾人,而且承认台湾是台湾人的乡土,则 其作者不论是什么人,都算是台湾人,其 作品便是纯正的台湾文学”(张良泽, 1988: 391) 〇而在80年代随台湾意识崛 起之后,被官方长期抑制的台语,日渐受 到重视,台语文学之提倡,亦具有颠覆 (“中”华民“国”之)“国语”(即华 语)的政治性格(林瑞明,1992.6)。
=
§Ti
六、结论
=

总之,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论述之 崛起,以及台湾人对台湾文学之研究,与 台湾意识之陡涨及台湾文化建构运动有密 切关联。但我们不应把文学仅仅看成是 “时代”的“反映”现象;而彼此之间应 是一种互动的关系,ー种相互影响、相互 塑造的关系。文学之论述,实有其意识型 态,而台湾文学之本土论述,实际上是ー 种参与塑造“台湾文化”,以及“创造” 历史的能动力量之一(a shaping power)〇 这种本土论述,早在台湾日据时期已萌 芽,但在战后,国民党政权来台后,其长 期的戒严,使本土化产生了相当的扭曲, 甚而断裂。直至近十年来,随台湾意识之
II!
崛起,本土化论述オ再度浮上台面,“台 湾文学”之研・究,オ受到重视。而为了寻 找台湾文学之自主性和本土性,本土派乃 致カ从历史(尤其是日据时代)去探寻其 源头〇
但随台湾意识陡涨互动之台湾文学本 土论述,及台语文学之兴起,不免亦让人 担心,是否又产生出另类型式的语言霸权 及文化霸权?尤其对台湾外省籍而言,其 焦虑或许更甚。而“统派”人士对台湾本 土派之论述,往往动辄以“台独”斥之。

.


因而,或许ー种更为良性的对话,是 必要的。近来的台湾本土派论述,难免有 其过激之处,但在其寻求自我上,也有其 值得宽容之一面。过去或有过度强调台湾 文学的“反抗”性质,如反帝、反封建、 反日、反霸权、反殖民,反后殖民、甚而 某种程度上的“反中国”,而使本土派对 “台湾文学”的定义空间,有过于狭隘之 处;因此诚如清华大学教授陈万益和吕兴 昌所说的,台湾文学之研究“虽然已经小 有成绩,但是因属起步阶段,过去又留下 太多争端,避争不了统独和认同问题,・一 时间要完全得到学界和文坛的肯定是不可 能的。我们向来认为台湾文学的范畴包括 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汉族的民间文学、 明清以来的古典诗文、日据时期的新文 学,与战后的现代文学,它是原住民、闽 南人、客家人与战后来台的"外省人”先 后移民台湾的生活经验的记录,台湾文学 的发展因台湾历史发展的乖舛,而显现其 特殊的面貌。过去我们因为政策与信仰的 偏差,有意践踏本土文学,形成无知、偏 见与族群对立”,因此今后“台湾文学的 研究正是以客观、谨严的学术态度重构台 湾人精神史的一大工程”(陈万益,1995. 2: 183) 〇对台湾文学的内涵与精神,或 许更应赋予其新的解释、新的定义,应有 更多的对话,以及更多的包容性。


[88]J《资料与硏究〉第19期

至於笔者,由於曾受教于成大林瑞明
老师,又与《文学台湾〉主编彭瑞金先生 有过作品及书信之往来,故对台湾文学本
土派之评介,可能亦有些“偏袒”之处, 但笔者以为,在“中国”与“台湾”之 外,对台湾文学本土论述,我们应有马来 西亚人之观点。而台湾文学之本土论述,
对我们的马华文学,甚至马华文化本土化 之塑造,或许亦有着相当刺激、启示及借 镜吧!鈴
参考书目
1.马森,1993. 9〈台湾文学的地位〉。代〉
12. 尾崎秀树〇 1991(决战下の台湾文学〉価代文 学の伤痕〉]东京:岩波书店)。
13. 陈映真,1984瓠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 (台北:远景)〇
14. 高天生,1985而湾小说与小说家)(台北: 前卫)〇
15.许俊雅,1992 〈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
立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6. 陈芳明,1995〈百年来的台湾文学与台湾风 格〉宙年来的台湾)(台北:前卫)。
17. 张良泽,1981〈私の台湾文坛遍历〉娜 哑)16期。
89期。
ij
18.张良泽,1988 <0ナ五自述:我的文学历
£
2. 郑春鸿,1995.7 (报纸传统副刊的走向 位台湾报纸副刊主编的省思〉頒料 与研究〉16期。
3. 黄锦凤专访,1995. 3. 2〈异乡的内在流离者 —专访黄锦树〉惺洲日报〉星云版。
程〉(台北:前卫)〇
19.陈万益等,1995. 5〈现阶段赖和研究的成 果与展望一从“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 ー书谈起〉始湾研究通讯)5期。
20.陈万益、吕兴
ill
1995.2〈台湾文学研究的
4.林瑞明,1992.6〈现阶段台语文学之发展及
新面向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学术会
if

其意义〉
仗学台湾)3期。
议“后语〉始湾史料研究〉5号。
5. 林瑞明,1993《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 — 赖和研究论集)(台北:允晨文化)〇
6. 林瑞明,1993. 7〈国家认同冲突下的台湾文 学研究〉仗学台湾〉7期。
21.松永正义等,1995但湾百科〉(台北:克 宁,增订新版)。
22.吴浊流,1995何细亚的孤儿〉(台北:草 根,台湾文学名著之03) 〇
7.安焕然,1994.5〈也为了纪念五I

论台湾
文学和马华文学的源起发展与中

新文学运
23.刘捷,1994俄的忏悔录)(台北:农牧旬 刊社)〇
动之关系〉馈料与研究〉9期。
8.叶石涛,199】倍湾文学史细〉(高雄:文学界 杂志社)。
9.叶笛,1995《台湾文学巡粕〉(台南市立文化中
心)。
10.施淑,1995. 7<书斋、城市与乡村—— 日据时 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及小说中的左翼知识份 子〉位学台湾〉15期。11.施淑,1992《日据时 代台湾小说选)(台北:前卫)。
24. 张文智,1993年C3代文学的台湾意识》
(台北:自立晚报)〇
25. 彭瑞金,1994 <台湾文学史撰写经验谈〉
《文艺史料整理研习营成果专辑〉(中华民国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屏东县立文化中 心)。
26. 彭瑞金,1994.1〈台湾文学定位的过去和未 来〉位孕台湾》9期。
ROSA SINENSIS NO: 19 1891
“民主化十年可成,健 全公民社会之形成,百年亦 未必。”这是何启良博士在 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研讨会 上提及的观点,也是整场研 会里予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一句话,因为它正好道出我 心里的困惑。
通过诸位主讲人所提呈 的论文,我们可以做出的结 论是,眼前的大马,国家机 关过度膨胀是毋庸置疑的事 了。尽管“ 2020年宏愿”论 述早已营造了一种“歌舞升 平”、“开放”及“迈向前 路”的气氛,然而就国人在 政治参与和“言论建国”的 意义而言,是否真的较过去 自由呢?或者我们只不过在 ー种意识型态的宰制下,任 由“虚假意识”催促我们以 .追求“暴发户”式的物质满 足,填补对现实的不满?





长 的 旅 程
公 民 社
硏 讨
之后ー些感触
在研讨会上,我曾向曾
net
庆豹及祝家华两位学长提出 ー个问题:究竟(在大马)
会是在民主化更进ー步了,
ォ可望公民社会的形成;抑
・ 〇
或先有了公民社会,能成就
•庄迪澎
民主化。这道问题,源自于
笔者对近几年来国内客观环
境的变迁的感受,也是笔者
,ぎ
愿自行下放权カ,反而千方
“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感
百计巩


权カ;
就我国而
待公民社会的形成,我们似 乎无法乐观的期待当权者主
到有点“泄气”的疑问。
我们大致认同“权カ使
人腐化,绝对的权カ使人绝
对腐化”的观点,也因此我
们相信掌握权カ的人不但不
言,这种现象显然不言而 喻。更何况诚如祝家华所 说,大马国家结构是个精英 主导的社会,民主化必须来 自于政治精英,才能成其 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动对人民赋权,进而让ー个
健全、有力量的公民社会诞
生。
■w— 1-
■—
那么反过来看,就让民 间“采取主动”,砥节砺行
[9〇!〈资料与研究〉第19期
0母貿%习 S企京
研讨会论文发表人之一,何信良博士认为“民主化十年可 成,健全公民社会之形成,百年亦未必。”

一番,先产生一个具有影响 力的公民社会,以其“反支 配”性格,助国人摆脱“意 识型态”的宰制,营造真正 的公共舆论,再成就民主化 的进程。不过,在考量了国 内言论尺度的萎缩之后,也 不容我们过于乐观呀!

nu
曾庆豹回应笔者的问题 时表示,公民社会和民主之 间不是“蛋生鸡、鸡生蛋” 的问题,它们是同时存在

的。一旦公共领域的宽广度 越大,则民主素质就增加;
公共空间萎缩也就意味着民 主社会的能力减弱。另一方 面,祝家华则提到“大马民 主化必须源自于政治精英” 的观点并非ー种纯粹理论的 分析,而是考量了大马的国 家结构是ー个精英主导的局 面的政治现实,所做岀的结 论。不过,他也声明这不意 味着在理论上政治精英必须



扮演首要的任务,而是相对 的看公民社会力量有多少, 即民主化与公民社会之形成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祝二位学长


然而,曾、
的回应,似乎未能解开我心 中的因惑。二位的观点肯定 了公民社会是促成民主化的 力量,公民社会的强弱决定 了民主的力量,说明两者之 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又不 禁要问,我们以何条件决定 公民社会的强弱?我们拥有 多少筹码加强公民社会的カ 量?
• ••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时 会陷入“消极”或“悲观” 之中,虽然还不致于“绝 望”。笔者担忧的是,一 大马管制言论/传媒的法律 条款赋予内政部长的权限太 大,甚至法庭也不能推翻其 决定,这等于说全国一千ノI 百万人的言论有害与否,其 “诠释权”仅操之于一人之 “智慧”;二、大马多元种 族的“国情”使原来不该以 “种族性”角度处理的课题 被界定为“种族课题”,而 成为当权者合法化其控制传 媒之行动的基础。这两个因 素使国内言论自由的保障复 杂许多。由于法律管制传媒 的问题已经有许多的讨论, 而研讨会当天曾庆豹及何启 良博士等人也触及多元种族 的问题,笔者无意再此赘 述。
HFJ
ROSA SINENSIS N0: 19 四
画!匹?z 担!s占陰
从研讨会也相当热烈的
讨论“知识份子”
的命题看

来,与会者似乎一再肯定知
识份子对公民社会的产生扮
演着极吃重的角色。笔者并
所设的“底线”,
再攻破人
1=*

非置疑知识份子的“学 力”,或他们言论所蕴含的
“启蒙”意义;笔者感到不
乐观的是,知识份子的观点
如果是属于“另类”的,那 么它不能在许许多多似是而 非的意识型态或主流言说的

“围剿”之下,先突破官方

们长久来在官方论述潜移默 化影响下定型的心理防线
呢?或是在这之前,我们先
得提出另ー个更重要的问
题:.我们尧竟拥有多少严格 意父下的“知识份子”,又 是否具有形成“知识社群” 的条件?
笔者在理大求学的这些 年里,感受未尝不是深刻。 其实理大的社会科学院和大 众传播学院里,都有好些不 赖的讲师,再再表现他们的
理大虽有一些批判思维和幵放性格的讲师,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指导出来的学生因此建立了本身的价值
关怀,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保持批判或至少拥有“忧患意识” 〇
[92I《资料与硏究〉第由期
批判思维和开放性格,但i玄 并不意味着他们指导出来的 学生因此在这些年里建立了

本身的价值关怀,对国家社
会的发展与建设保持批判或
至少拥有“忧患意识” 〇笔
者在大众传播学院里的观察 确是如此,尽管我们的许多
必修科内容都触及“新闻/
言论自由”之意义的探索, 探讨大马传媒面对何种有形
及无形箝制,以及当权者振 振有词的管制传媒背后的动
机,同学们也能在他们的作 业里头对政府管制传媒的举 动进行“猛烈”的抨击,但
这种作业里的“批判”只不 过是为了 “交差”,应付课 程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大
家还是“做回’不批评政 府、不问国事的’一等良 民”,甚至荏声色犬马的物 质世界里“乐不思蜀”!笔 者过去在星洲日报《言路〉
版发表过的ー些小文章,他 们尚且存有笔者“不知死
活”的感觉,
曾庆豹那样
“具有杀伤カ”
的文字更不


必说了。
笔者深感失望的另ー种 现像则是,为甚为念人文科 系的学生平时“写不出”探
讨其专业领域里的理论或课
题分析文章?
政治系学生竟

然无法评论政局,经济系的

学生对大马经济问题也无意
见可言...即使是以“民
主、科学”和自我教育之理 念见称的理大华文学会社 群,也令人有“恨铁不成
钢”的缺憾。当笔者做为ー 名大众传播系学生,以新闻
自由的命题获得全国大专文
学奖论文组第一名时,反而 有人认为笔者撰写本科论文 参赛有“取巧”之嫌。这是 ー种该怎么形容的“畸型” 现象呢?“知识社群”的形成, 更待何时?


这是ー个“去政治意识 化”的年代。不只是一般的 民众对政治“敬而远之”, 笔者在理大看到的也是一面 近乎没有政治意识可言的图 景,有的只是ー脸迷茫的大 学生,或是以深谙娱乐好去 处而沾沾自喜的“庸脂俗 粉”,他们对社会的冷漠足 以让你感到心寒;也许他们 会对ー些现象不满,不过却 是自私的期待别人去争取, 然后坐享其成。你很难想 像,当你向大学生推销曾庆 豹的《2020内有恶犬》,对 方一看到“社会文化政治批 判论集”的字眼时,便“理 所当然”的抛来一句“我看 不懂这种东西”,甚至以很 夸张的“歇斯底理”的表情 对你说“啊,我最怕政治, 不要来搞我;政治由你们去 搞!” 〇这一幕确确实实在 理大上演!而像我们一群主 张必须培养政治意识的人, 就会被打上“要搞政治”的 标签。笔者曾经在理华的ー 项活动中提出ー个观点,即 目前的大学生尚未具有“成 人心理”,他们普遍上仍活
=i


在ー种受家长照顾、呵护的 “童年心理”,因此,政治 对他们而言,是“危脸”的 玩意儿,是“大人”搞的游 戏,“儿童不宜” 〇这样子的
.
客观条件,能让我们乐观期
待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恰如
其份的取得“启蒙”的成效 吗?

此外,笔者也希望就国 会下议院副议长翁诗杰在研 讨会上的谈话做“适度”回 应。笔者认同翁氏关于“不 应为出席研讨会的政治人物 打标贴”的主张,然而,与 会的政治人物也有必要确保 自己于会上所发表的纯为做 为ー名知识份子的“观 点”,而非“官腔”,这样 才能令人信服其已“放下”
官职与会的诚意。笔者当天
曾提出,
在内政部及各道严
tw
刑峻法的紧紧箝制下,我们 呼吁传媒应该如何扮演其带 动舆论的角色,这种“忽
略”权カ存在的举动,并没
有多大意义可言。
翁氏回应

笔者时,同意法律的管制确 实存在,但他同时表示法律 并非ー张空白支票(blank
cheque),可任由政府填充。 笔者有必要指出,笔者及几 位与会者并不满意翁氏所做

的回应,笔者甚至以为这是
“官腔”的成份多一些!那
么,
究竟有关法律是不是ー
E
张空白支票呢? •我想,林吉
祥致闭幕(1995.1〇, 13)词时 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ROSA SINENSIS NO: 19 网

•心R扣
•林云龙
贯穿整个研讨会的最普 遍现象是主讲人的发言时间 都不足,,如果经费、人力、 时间都许可,把研讨会办成 两天一夜,效果应会更好。
应该可以同意研讨会开 幕人郭洙镇律师的看法:公 民社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 既互相依靠、互相排斥;但 大多数的主讲人在演讲时" 都强调了这种关系在我国是 倾向于后者多于前者,这背 后当然有她的原因,值得我 们深思。

*
«>■
一I
>*■
众主讲人都是饱学之
士,
我只能捉住几个重点作
观察报告:(1)国家机关;
(2)知识份子的功能;(3)经济
资源分配;(4)政治文化
1
(1)国家机关
我国国家机关“人治”

的现象仍然严重,离“法 治”的路还有一段距离,司 法权与行法权无可避免被削
BBS
I
记5 「ICKX
MlfKl:
Fb £ rLTFL J-B -H L n


>拓掛・
««M
sny33art hlj________
j J t
orlH
ElfHTTKl; n
^QntMKls^-^nonssfesnlnnnrfmltJiM^E^Wit—J___
一!rtirtW^K^rt^MrewgrKst n
ズK



餓肅
^KrtKKKK.




弱,
何启良说:
“国家机关也

Kurt

%F—-_


負K



Bo

TJ n kj
ロー



UKU









拥有国家机.器
(APPARATUS),点出 了事
实,游若金指出了这种趋势
的隐忧:“国家机关与公民社

会不一定此消彼长” 〇要有
公民社会,公共论述当然得 存在;在发问时间时,有观




众问及是先有公民社会、还 是先有公共论述,主讲人回
答两者可同时存在。但两者
彼此良好互动,壮大之后,
是否又能与I

家机关良好互
《资料与硏究〉第19期
本文作者林云龙硕士在研讨会上接受纪念品。右为前董总主席林晃 昇。
动呢? “人性”应该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吧!
(2)知识份子的功能
“知识份子从政”的课 题,大家争论了许久,我同 意何启良的看法:“知识份子
从政,
不能避免一定程度的

官僚化。"祝家华说得更直
接:“知识份子从政最大的责 任就是讲真话” 〇无论如

何,知识份子从政,不论在 朝在野,我们要求的,从小
我来说:是自身的学术良知
与道德勇气;
从大我来说:
是把人民带领到更美好、
高生活素质的局面去。
(3)经济资源分配
1!

多位主讲人都提到我国

国家机关与利益集团或商业 集团互相挂勾的现象已经越 来越严重,祝家华把它形容 为“美女与野兽的结合”。 掌握经济生产资源的个人或 集团,未必能良好运用生产 资源,在生产过程当中如出 现不可预见的反效果,生产 者未必能将之良好化解或吸 收;如果获得国家机关许可 将之转嫁于消费人,是对公 民社会的一大挑战。我国种 种公共设施与国营企业私营 化引发的ー些课题,值得大 家正视深思。


针对生产成果如何分配
的课题,多位主讲人只点出 官商勾结的恶棄,我认为要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大批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组成一 个队伍,加入执政党,让时
间考验他们,也让他们向人 民证明,可是ーー天下滔 滔,这正是我国所缺欠的
(4)政治文化
m
我们都会理想化地要求 我们的政治文化应是理性 的、客观的、冷静的,以公 民利益为最蒿利益;但是翁 诗杰说得好:“有怎么样的人 民,就有怎么样的领导 人” 〇当然,有怎么样的领 导人,就形成怎么样的政治 文化。我国的政治文化是ー 种半闭塞的家长式领导,有 思想、能思考、敢表达,未 必就能施展抱负,当年马哈 迪医生被东姑开除,就是一 例。一步一步来,慢慢向上 爬,等到掌握了领导的实 权,鲜少不被这种政治文化 同化的,有些尚能保持原则 的,也不免成为外圆内方的 人物,只恐怕——外面实在 太过圆了,我们实在怀疑里 面还是不是方的。执政党领 袖有上述的“麻烦”,反对 党也有她的问题——客观条 件的资讯不足,加上倾向于 个人英雄形象的领导,很难 避免不走向情绪的煽动与宣 泄的路子上去。我国知识份 子从政的不多,一方面固然 是知识份子性格清高所致, 可是政治文化在另一方面也 扮演着拦路虎的角色啊! ーー而我们的问题是:驯虎 队伍在那里?鈴


=1
HOSA SINENSIS N0: 19 |§5]

容皆翻译文学系列之三

・杨贵谊
谁开创了西化
土生华人翻译 工作的先河?
西化土生华人的翻译エ
作,仅持续在1889 - 1950年 之间,这是从现存作品中所 注明的出版日期得来的根 据。至于他们的整个情况,
除了曾锦文在他经手翻译的 各书上的序言中略有提到,
及那些刊载于各书中他的读
者群致给他的信件里偶尔也
有谈到之外,其他可供参考
的资料奇缺〇
难怪克劳婷.
苏尔梦、陈志明及张丽珍几
位学者所进行的专门研究,
也是环绕在这个范围。
参与这项翻译工作的人 事阵容,主要有:曾锦文 (笔名答抵彦东)、石瑞
隆、钟元文、邱平炎、高・
琼尼、
高春广、刘金国、李

宝成、林福志、林秀兴、林 顺成、冯德润、傅长寿、肖 丕图、肖钦山、肖海炎、陈
明德、陈进传、袁文成、黄
振益及黄介石等20多名。
外,还有陈友益、林振オ、
谢子佑、周天昌、王春德等 人也曾参与协助或发行等エ 作。’
以整个西化土生华人社 群和7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
看,岀现20多个人才,这个 数目并不算多。然而在百年 前的那个时代里,能够以有 限的人力,完成数十部以中 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为对 象的马来文翻译工作,又能 在人数有限的读者中展销他 们的出版物,解决出版经费 等问题,那事情可就不简单 T!
不过本文要讨论的,倒 不是工作性质或市场销售问 题。首先我想给各位介绍的 是,这项工作最初是如何展 开,以及是谁开创了这种翻 译工作的先河。
任何事情的形成都免不
恒虱(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各方面材料,觉得他们的エ
作似乎缺少了初始阶段,连 跳三级后,突然杀岀ー连串
衆之1st條j&
GAnion;; puuya Lap Sap 譬htn.
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典文学翻 译巨著。这项工作后来虽然 中断了,但其间总算是维持 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推
出ー定数量的翻译成果,这
又不得不令你刮目相看。严
格来讲,
这样的进程是有点
不太正常。但在没有更确凿
的资料可用来说明其正常化 的发展时,我们只好当成事实
而加以接受。
过去,部分行家谈到西 化土生华人对马来语文及其 翻译文学时,一味认定答答
容曾锦文是首席人物,他们
很少会追问,
是否有人比曾
HQ
锦文更早从事这种文字翻译 工作?或者说,是谁开创了 这个华马文化交流工作的先
河?
曾锦文画像及注明文字意谓:遡遍仙巻抵彦东。

假如以出版物的出版日 期为据,答答陈明德和石瑞 隆是走在曾锦文之前。他们 两位早在!889年间就有译作 问世。其中由前者经手的有 《雷峰塔〉、《杏仁小姐与梅
il»
了要经过由初始阶段到成长. 这个过程。比如近代华社推 动马来语文发展工作时,是 经过普及到提高这个循序渐 进的进程。我们是先进行普 及性的推广工作,先从较初 浅的故事题材着手,以双语
对照的方式处理,然后逐渐 提高,再选择有水平的作 品,以华马双语翻译个别处 理,最后オ发展到如今日ー 样,可以用各别的语文,直 接以单语来创作。我翻查过 与西化土生华人翻译有关的
良玉的故事》、《十说传》及 《凤娇与李旦》的前3卷 (全书共有8卷,后5卷是 曾锦文译的),四部译文的 出版者都是新加坡宝华轩出
版社。由石瑞隆经手的译文 也有两部,即《忠节义》及 《三国故事荟萃》,出版者
是新加坡商业出版社。此
外,还有一部分译者身份不
ROSA SINENSIS NO: 19 囲

明的出版物,如《憨女媳》 等也是在1889年间问世。由
于上述这些早期译作的分量
及译者的工作没有持续,致
《西游记》
使他们做岀的工作成绩引不 起人们的关注。加上陈明德
録〇;?〇^*
夢遊
后来因商业关系而去了日

本,石的身份则不明,无从
考查。相形之下,与后来者
答容曾锦文,他在有计划、
nu
有持续的工作程序下所取得 的显著成就,前者自然就逊
色多了。所以过去有些人谈 到这部分翻译文学时,索性
把曾锦文当作是开山始祖,
nu
与事实是有点不符。

二、
曾锦文的生平
1991 I 1913年新加坡印刷,全书9卷
西!!
曾锦文
nn
Chan Kim
Boon, 1851 - 1929?),在 槟城出生,祖籍福建闽候。 从他在翻译上采用的笔名, 答抵彦东(Batu Gantong), 这个至今在槟城市郊仍可见 到的地名,可以推断那就是 他的真正出生地吧。他的父
為尚嬴
3暇"
(SES マ 卫W
P A S A L
〇U.CKET 天齋猴
DI ZAMAN TANDUN.
〇 A E
HONG CUV
子太唐
PERGI DI NEGRI
SEH TH1AN CHU KENG
經取天西
01 ZAMAN
TONG TEOW
VOLUME V
• t f
H Y
CHAN KIM BOON
PENANG & SINGAPORE.
Prrnted Qt ihr "KE S> k Ch ye " mi讷 Avnr r
亲曾涌泉是个商人,生意纲
«1U
遍布槟城本岛和威省一带, 与印尼苏门答腊的巴东也有
密切的商业往来。
曾锦文自

己说他的马来文是在威省 (Sabrang Sunghei Prye)学来 的,以及他在一些译作的序 言之末也署上这个地名,不
是没有原因的。
曾锦文原本是英校出 身,在槟岛大英义学接受他 的基础教育。不过据说在接
受洋文教育的同时,家里还 聘有补习老师专门给他教导 华文,为他日后到中国深造 时铺下良好的华文知识基 础。1866年,他到中国福建 省,进入福州马尾水师学堂 (即海军学校)深造,学的 是军事战术。毕业后,本可 留校担任海军教官,但由于 他的健康欠佳,只好放弃海 军生涯,在母校改任数学教 席。


人总是会有误失,
曾锦

文也没例外。据说后来他误 信一位算命先生的话,说他. 的寿命活不过25岁〇于是在 1872年1月间,他辞去教 席,回到槟城答抵彦东的寡 母身边,听凭命运的安排。 同年3月间,他受聘在当地 艾脱肯与罗戴克律师楼担任 账房。因为工作表现卓越, 两个月后,就被公司升调到 新加坡的总行任书记兼账 房。期间除了在1896年2至 3月间曾经回返槟城探望老母 外,一直在新右坡居留,直


〈资料与研究〉第19期
到69岁那年オ离开人间,比 算命先生给他所下的寿命预 言足足多活了 40年。

曾锦文是个西化土生华 人族群出身的答答,又是受 英文教育。而一般接受洋文 教育的容容,语文知识除了 英语外,也操西化土生华人 式的马来语(即巴刹马来 语)和一些华族方言,华文 对他们是完全失去吸引力, 因此很少人通晓华语。但曾 锦文与众不同,从他的家庭 及其后期的教育背景来看, 可以肯定他的华文造诣不会 比一般新客华人差。请看他 用华文创作的这首称为“知足 自然乐”的“劝古人歌”:

他骑驶马我骑驴/仔细思量 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 上虽不足下有余
槟榔屿半老叟介田曾
锦文识
除诗词之外,他还会开 社会工作,后来受殖民当局 封为太平局绅(Justice of 中药呢!其实这也不奇怪, 正如今天我们见到的情形ー 样,许多华校出身的新客华 人,他们对马来语文的观念 和造诣,不是比前者还来得 更明确和高强吗!

llti
值得研究的是,不论从 曾锦文的教育或工作背景来 看,都与马来语文扯不上关 系,然而他又凭什么智慧和 眼光,通过无师自通学来的
本领,竟然一鸣惊人地翻译 岀ー连串的中国古典文学巨 著;而且在马来社会本身对 罗马化拼音的马来文还在启 蒙的时代里,他和一・班西化 土生华人却能够脱颖而出, 创造ー套即使以现代人的眼 光来看还算相当标准的拼音 系统,充当此项翻译工作的 媒介,为社会树立 了一定的文化价 值。
Mt
真正激发他从 事这门翻译工作 的,是谢安祥和谢 子佑这两位答答。 上面说过,1889年 间,容容陈明德译 完く凤娇与李旦〉 的前3卷后,为了 发展他的私人业务 而去了日本,留下 4-8卷没有译完, 后来在上述两位容 容的恳请和鼓励 下,由曾锦文接 棒,并在1892年9 月至10月正式杀青 问世。后来他藉着 那股工作的余劲, 索性把前3卷也重 新译过。

kiu
=

根据曾锦文自 己的陈述,他在进 行《三国》和〈凤 娇与李旦〉的翻译 工作时,获得陈谦 福和谢子佑两
=
nu
位的协助。陈谦福(Tan Kheam Hock, 1862 — 1922), 槟城著名答答,是曾锦文在 大英义学念书时的同学,难 怪他们两人互相称兄道弟。
在《三国〉ー书的好几本卷 尾都附有后者的肖像和注上
“答抵彦东助手”这类说明 文字,可见他对后者的重
SAM KOK,
suda <11 tulis-kan hnbis, sayn tnsiu tulis ini chrita chrila ka-bawn, uaina-nya :— Chrita vasal Ter-tawa (Twnii Karot & Co.) へ Kim Ko Ki Kwan (sinun).
Leow Clini ( labeh korangf yang :ula ber*gun:i )• '
Puw Kong Anu ( Pow Chin ). Si Knug Aim (Si Soo Loon).
Xa Kong Ann (Na T<uig Gwan). g Swi ntnii Song K«mgt Kim Sek Yau. (Lim Ai Chit.) Clivy Tiiui Hoey Sio*1.
Wii n Ju Yak. *
Keng (.«no Chcnng. . Sian Chin Ek Su. Ho hi Chong L;hu Chit Hiap.
Cheng I'ong. Cheng SsU. Hii Gn:.
Do.
Dい・
Do.
Do.
Du.
Do.
Do.
Du.
Dn.
Do.
Do.
Do.
Do.
Do.
Do.
Do.
Im 即::in CHIUTA UANA YANG SUOA BIKIN»皿A BUIEII OAPAT BU 01 SlNCAPORA.
Ruma No. u, Citer Ciiix Chew Street.
〇 〇 fl 〇 !XUHia^ハ 5 い,5 T5 5 心
g Gudant^ Twan Donaldson, No. i^CollvkrQuay,ソ <? Koni^sHMadat No. 33. Teluk Aver Stueet.;: 义 PENANG, Messrs Thunn Clicc & Co.
型 Chop 11 Loon lluni;/* Bkach Stickkt< 育 HATH GAWWW, ■:
& SINGAPORE, 15th December. 1892. )
0 0000CCQCCCCCOCCCCC^
睿抵彦东(即曾锦文)在各译作上常附载的 预告。大意是:假如我能结束《三国〉的翻 译工作,我准备译下列各书:(今古奇 观〉......等。
8
f

ROSA SINENSIS NO: 19 (99)
ZSC
•     - J. — - .J*—■ ■ . _ ^r. -R» f - ■ „ _一 一. ーー ー ー-- _ ・. —
视。曾锦文自己的像片多数 刊印在卷首。陈谦福因热心 the Peace» 简称 J. P. ) 〇 他 虽然热中于私人业务,但对 当年同窗曾锦文的翻译事业 始终没有忘怀。即使在他个 人事业昌隆和社会地位高攀 的时刻,还于1912年间特地 修函给曾锦文,表示赞赏他 在这个事业上的成就和贡 献,并给予鼓励一番。
na
nta
曾锦文工作勤快、翻译 认真,但他却有一个不良嗜 好,就是喜欢赌四色牌。他 常通宵达旦的沉迷于这个玩 意儿,令到他的读者群因急 着要拜读他的续译作品而对 他有怨言,只要他的出版エ 作稍有延误时,他们就写信 催促,并毫不客气的指责他 为四色牌的“垃圾仙”(Lap Sap Sian),即“烂赌者”之 意。曾锦文对此似乎不介 意,否则他那里会在一张自 己的画像上称自己为“答抵 彦东之垃圾仙”(Batu Gan-tong punya Lap Sap Sian), 即“垃圾仙答抵彦东” 意。
<cya
a


m
t=
i=
曾锦文翻译过
哪些作品?
根据我手头的资料,并 参照过本地收藏家容答魏添 福的藏书目录和上述几位学 者著作上所列岀的书目,得
悉由曾锦文经手翻译的中国
HQ
古典文学著作,重版的不计
算在内,计有《凤娇与李 旦》,8卷,4-8卷(1891-
1892) , 1 ~ 3 卷(1892 -
1893) 、《五美缘》,6卷 (1891 - 1892)、《三国》,30 卷(1892 - 1896)、《宋江》, 即《水浒》,19卷(1899 -1902)、《西游》,9卷 (1911 - 1913)〇 由 1891 -1913的大约22年的时间内, ー共完成了五大部,共62卷 的马来文翻译文学巨著。
是1911和1912年。可见在
《三国》之后,他实际上还 有继续工作,只是没有全部
m
如愿以偿罢了。
但是有些论
著谈到曾锦文的翻译作品
nu
时,却把上述列表全部划入
他的完成书目范围,

我想那
未必正确,有必要作进ー步
考证。

名符其实的华马
翻译先驱
另外,他在部分《三 的卷尾,列出ー份书 其中包括:《今古奇 、《聊斋》、《包公 、《施公案》、《蓝公 案》、《水浒》或《宋江》、 《林爱珠》、《齐天和尚》 《西游记》、《温如玉》 《更五钟》、《先秦轶事》 《粉妆楼》、《七侠》、《征 东》、《征西》、《贺五太》 等,共16部,表示一旦他译 完《三国》后,要继续翻译 这些作品。可是后来除了见 到由他经手译的《水浒》和 《西游》,及《今古奇观》 的一部分故事译完后,当成 《三国》的补充部分,刊印 在该书第28、29和30卷的 后部。其他各书,尚未见过 有他的翻译版本。他于1896 年间完成《三国》的翻译エ 作时,的确曾宣布因个人健 康问题,无法继续进行先前 所拟定的那套计划。不过根 据《宋江》和《西游》译本 上所注明的出版日期,分别
即使上述书目不是全部
国》
观》 案》

111
由曾锦文翻译,或者说西化
nu
土生华人的马来文翻译工作
并不是由他开创,
因为事实
证明,
锦文是在陈明德和
石瑞隆等人之后,被请出来
继续承担他们不能、或未完 成的艰巨任务。另外,从西
化土生华人的人事阵容和他

们翻译的一连串书目里可以
觉察,在曾锦文之前或之
FIM
后,都有一些人在这个天地
里耕耘。但如果拿各人译出
的作品的质与量来对比,显
然的曾锦文的水准和成就是
nu
远远超越他们。远的不说,
单以曾锦文译的《三国》

《宋江》和《西游》三部光辉
译作为例,不论是从分量、
f 貝
编排和印刷的格式,或者是
语文的处理和应用水准来衡 量,即使是后来在此项工作
上有相当成就的殿后功臣袁 文成也望尘莫及。所以说, 曾锦文是名符其实的西化土 生华人马来文翻译工作的先 驱,一点也不会过分。酒
网〈资料与研究》第19期
■ ■■

本书的内容是在探讨马釆西亚80年 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政治 局势,当时在野的政党组成以政党联盟 的阵线,去抗衡执政了卅多年的执政集 团国民阵线,因而造成了所谓的"两线 政治” 〇
陈友信肯定,本书在硏究我国政治 体制的演化、政治反对势カ的形成过程 及两线政治大马政体演化,紧扣着现代 社会政治运动的硏究重点,是具有深远 的意义。
何启良博士对本书的评价是:它是 ”当前寥寥数本以中文写成分析大马政 治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迄今最坚实, 最杰出的一部。它不只拥有坚厚的理论 铺基,更重要的,是它解察的通幽洞微 和验证的实在谨慎。把它与相关著作比 较,这两个特色更显得突出” 〇
hi
《解构政治神话〉
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1985-1992)
ISBN 983-9673-29-7 版本:21 X 15cm 404 页
定价:RM25/ =
《当代大与华人政治省思〉ー书 是一群大ヨ华裔知识分子经过了长期 的省思之后,分别透过不同的观点和 课题对大马华人政治检验的成果。当 代大日単人政治的省思,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这个省思的意义,除了 对就一般现象加以观察和薊析其成因 后果外,尙寓有批判的积极意涵。在 这些论文里,论者批判的声调,容成 有低有高,但基本上皆出于对国家和 民族的关爱。他们都能够以冷静的热 情,透过韦伯所谓的侶理中立 (Ethical Neutrality),去观看权势 ,的实在和虚无。
|£|
《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
ISBN 983 - 9673- 30 - 0 版本:21 X 15cm 168 页 定价:RM12/ =
何启良博士在他的新书《政治动 员与官僚参与》中,纵横论述,诠释 我国华人政治及论证其定位,从而解 う厂"读了马华公会、民政党 ■/判与行动党;华团 普".彈对政治参与的 Fよぎ声尊・亍困境,以及妇女 f ・气富二。从政涂(犬况......
邮购处:
华资企业有限公司
HUAZI ENTERPRISE SDN. BHD.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iiala Lumpur.
Tel: 03-2734035
Fax: 03-273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