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太平洋视点》:深度剖析区域发展与挑战 2007年4月第48卷第1期

 

《亚洲太平洋视点》:深度剖析区域发展与挑战

20074月第48卷第1

 


 

来源集合概述了《亚太观点》期刊20074月第48卷第1期的内容。该期探讨了多个主题,包括亚洲电子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分析它们如何从追随者转变为市场领导者。另一部分则关注全球化、治理和后结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从大洋洲的角度进行探讨。该期还设有关于印度尼西亚在新千年中如何确保民主和国家统一的特刊,具体分析了政治改革、军事作用、族裔关系、媒体自由和环境管理等问题。此外,本期还收录了数篇书评,涵盖从甘薯研究到东南亚森林和渔业管理的各种主题。

 

 

《亚洲太平洋视点》(Asia Pacific Viewpoint)是一份致力于发表地理学及其他学科在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研究成果的期刊。它特别关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该地区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互联互通。20074月出版的第48卷第1期,作为一份包含2005年和2006年《亚洲太平洋视点》讲座及题为新千年的印度尼西亚:确保民主和民族团结的特刊,为读者提供了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当前重要议题的深入洞察。

 

本期亮点:核心讲座与印度尼西亚专题

 

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两篇重要的亚洲太平洋视点讲座文章,以及一个聚焦印度尼西亚民主化进程的特刊。

 

  • 从追随者到市场领导者:亚洲电子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 亨利·怀-·杨(Henry Wai-Chung Yeung)的这篇讲座文章探讨了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的领先电子公司如何融入全球生产网络(GPNs),并最终在各自的市场利基中成为主要参与者。文章提出了一个三角框架,认为企业竞争策略、有利的全球生产网络以及支持性的本土优势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这些亚洲公司实现从追随者到市场领导者转变的过程。作者通过对72家亚洲领先电子公司的高管进行个人访谈,收集了原创数据,并指出台湾的广达电脑和仁宝电子等公司通过成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EMS(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成功地成为了全球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新加坡的Venture Corp和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富士康)则在EMS领域占据了市场领导地位。此外,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和新加坡的STATS ChipPac这样的公司,则通过提供专业的半导体服务,成为全球市场利基的领导者。文章强调,本土优势,如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强大的公司间网络以及商业集团的长期投资视野和广泛的财务基础,对这些亚洲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 全球化、治理与后结构政治经济:来自澳大拉西亚的视角 理查德··赫伦(Richard Le Heron)的文章提出,后结构政治经济学(PSPE)为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提供了发展一种具有进步空间特质的地理探究风格的有趣潜力。文章认为,PSPE可以帮助揭示全球化进程与治理安排之间如何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关系,并丰富地理学家可用的伦理和政治策略。作者通过对新西兰绵羊肉和奶制品供应链调整、渔业管理以及跨学科学习经验等三个案例研究的探讨,说明了PSPE如何能够提供对全球化经济中个人选择、治理实践和建构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

 

  • 特刊:新千年的印度尼西亚:确保民主和民族团结 由杰弗里·海恩斯沃思(Geoffrey Hainsworth)、莎拉·特纳(Sarah Turner)和大卫·韦伯斯特(David Webster)担任客座编辑,这个特刊汇集了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文学专家和记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和制度改革、民主化、区域自治和基层赋权等进程。

 

    • 印度尼西亚的民主斗争:改革、自治与参与 特刊引言部分指出,印度尼西亚在2004年经历了从专制到全球第三大功能性民主国家的显著转变,面临着确保多元一体的紧迫任务。文章概述了苏哈托新秩序时期(1967-1998)的压制和腐败,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示威活动导致苏哈托下台,开启了改革reformasi)时代。
    • 2004年印度尼西亚大选:政治改革与民主化 克里斯托弗·J·达格(Christopher J. Dagg)详细分析了2004年印度尼西亚大选,将其描述为一次极其复杂的选举实践。这次选举首次允许总统和副总统直选,并显示出选民日益增长的力量和独立性,不再盲从政党精英。文章强调,选民开始更加重视问责制、良好治理和社会发展等因素,而非传统的投票忠诚。
    • 印度尼西亚媒体:政治变革与批判性评估的论坛 托蒂·卡基亚拉图(Toeti Kakiailatu)回顾了印度尼西亚新闻自由从殖民时期到2006年的斗争史。文章指出,尽管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新闻自由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媒体在实践其座右铭方面仍面临挑战,例如,是否真正实现了独立,以及在报道政府批评、腐败和不当管理丑闻时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不干扰政府政治利益
    • 印度尼西亚的区域自治与地方资源管理 巴克蒂(波比)·塞蒂亚万(Bakti (Bobi) Setiawan)和苏达托·P·哈迪(Sudharto P. Hadi)的文章评估了印度尼西亚环境管理项目的去中心化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过去的环境政策过于法律化和技术化,政府作用过于主导,而忽视了公民社会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去中心化法律(如第22/99号和第25/99号法案)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地方政府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以增加收入,以及环境权利和正义问题缺乏关注。
    • 从沙璜到马老奇: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分离运动 大卫·韦伯斯特(David Webster)探讨了印度尼西亚亚齐和巴布亚地区寻求分离的民族主义运动。文章认为,这些运动可以被理解为与印度尼西亚自身争取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相似的进程,通过历史叙事和共同的苦难感,在这些地区构建了独特的民族认同。苏哈托新秩序时期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压制性策略,以及不均衡的经济发展,反而加剧了分离主义情绪。
    • 巩固国家:印度尼西亚军方作为民族团结的担保人 约翰·鲁萨(John Roosa)的文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印度尼西亚军方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作者认为,军方在亚齐和巴布亚的反叛乱战争适得其反,加剧了这些省份人民对印度尼西亚的疏离感。即使在东帝汶失败的经验之后,军方仍固守其旧有方法,而文职政治家也未能有效制约军方,导致军方内部改革进展缓慢。文章强调,只有政治解决方案,如亚齐的《赫尔辛基协议》(它更多是灾难而非军事行动的产物),才能真正确保国家统一。
    • 快速变化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族与身份的压力 莎拉·特纳(Sarah Turner)和帕梅拉·艾伦(Pamela Allen)的文章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华裔印度尼西亚人)在政治不稳定和经济逆境中如何反复成为替罪羊,尤其是在苏哈托时期。文章指出,自1998年骚乱和苏哈托下台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出台了旨在减少对华人法律限制的立法,而华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如新兴媒体、文学、政治参与和非政治组织,开始拥有更大的公共话语权,重塑或重新浮现其族裔身份。
    • 法治、反腐、反恐和激进伊斯兰:应对印度尼西亚民主多元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威胁 杰弗里·海恩斯沃思(Geoffrey Hainsworth)在特刊的总结文章中,评估了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总统(2004年上任)在其任期前20个月(至20066月)所面临的挑战。文章详细讨论了实施司法和行政改革、发起广泛的反腐运动、对抗激进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复苏,以及调和宗派敌意和宗教与世俗价值观冲突的紧迫性。尽管在反腐和反恐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腐败和特权滥用仍然根深蒂固,激进伊斯兰主义和宗派冲突仍然是国家团结和民主多元主义的长期威胁。

 

总结

 

《亚洲太平洋视点》20074月第48卷第1期合辑,以其跨学科的视角和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复杂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的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该期杂志不仅通过实证研究和访谈,揭示了亚洲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崛起机制,还深入探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后苏哈托时代民主化进程的全面审视,它揭示了该国在政治转型、媒体自由、区域自治、民族冲突、族裔身份认同以及法治与治理方面所面临的深刻问题和持续挑战。该期杂志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亚太区域动态的理解,也为寻求解决复杂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