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有话要说
The
Patient Has the Floor
阿利斯泰尔·库克(Alistair
Cooke)的文集《病人有话要说》(The Patient Has the Floor)收录了他应邀在各种专业协会(包括梅奥诊所、费城医师学会、皇家外科医学院和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讲的文本,主要从外行人的视角探讨了医学、历史、语言、政治和社会观察。库克强调了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时。这些文章展现了他对美国和英国文化、历史事件(如美国独立战争)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言语表达艺术的思考,无论是日常对话还是公共演讲。文集也幽默地评论了社会偏见、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固有特点,提供了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批判性视角。
阿利斯泰尔·库克(Alistair
Cooke)的《病人有话说》(The Patient Has the Floor)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演讲集,它不仅展现了库克作为记者的独特视角,更深刻地探讨了普通人与“专家”世界之间的沟通鸿沟。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库克二十年前受邀在梅奥诊所(Mayo Clinic)发表年度毕业典礼演讲,他选择从外行人的角度谈论医学。这次演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来自其他知名医学机构、建筑师、律师协会、西点军校、剑桥大学乃至美国众议院的演讲邀请。
核心主题与作者的使命
库克将这些演讲收集成册,并称之为记者主要职能的体现:“在专家与外行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他特别选择了那些“外行人发声”的演讲,因此将全书命名为《病人有话说》。库克认为,记者尤其适合这种“外行人向枢机主教团发声”的任务。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医学、历史、政治、语言、建筑等多个领域,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清晰沟通、批判盲从以及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 医学:从病人的视角看医生与专业术语
- 在《病人有话说》和《疑病症:外行人的专长》两章中,库克以幽默而尖锐的笔触剖析了医患关系。他指出,病人通常因恐惧而不敢对医生直言,因此作为记者,他有责任为病人发声。
- 库克批评医学界存在的“时尚暴政”,例如过去对过敏症和胆固醇的过度强调。他还观察到不同国家的医生会受到当地民俗偏见的影响,如法国医生倾向于归咎肝脏问题,德国医生偏爱“黑色药水”,而英国医生则推崇清淡饮食。
- 他强烈抨击专业术语的危险和枯燥,呼吁医生们“向病人和社会走近一半”,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健康与疾病。他以“锁骨”(clavicle)和“肿胀”(oedema)为例,指出医生应该使用更直接的词语。库克认为,如果医生们能将医学期刊的段落翻译成日常英语,他们会发现许多专业术语只是重复或故弄玄虚。
- 他深入探讨了疑病症这一“外行人的专长”,指出医生在门诊中约有40%到50%的时间会花在疑病症患者身上。库克幽默地将自己视为“快乐的疑病症患者”之一,并描绘了不同类型的疑病症患者,甚至指出医生本身也并非对疑病症免疫。
- 历史与文化:打破神话,直面真相
- 在纪念美国第一次大陆会议的演讲中,库克挑战了美国大革命的浪漫化叙事。他指出,当时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支持革命,还有三分之一是保皇派,另有三分之一是“不清楚”的中间派。他强调,过度美化历史对年轻人是一种伤害。
- 在《1776年如何生存》一章中,他生动描绘了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江湖游医盛行,以及对医生普遍的不信任。令人震惊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因疾病死亡的士兵是因战斗死亡士兵的九倍。
- 在探讨莎士比亚在美国的传播时,库克指出莎士比亚在早期新英格兰地区被忽视,但通过游方艺人和麦加菲(McGuffey)读本在边疆地区广受欢迎,甚至被改编为滑稽剧。他借此引出了“狐狸型”(fox)和“刺猬型”(hedgehog)艺术家的区别,将莎士比亚归为“狐狸型”——能捕捉生活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愿景。库克将自己也定位为“狐狸型”记者,追求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
- 他在《美国主义速成班》中分享了1933年银行休市的个人经历,那次经历使他对美国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学会了记者“反复核查”(check
and double check)的宝贵经验。
- 政治与社会:自由的代价与审慎的批判
- 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库克探讨了“自由与军人”的矛盾,即军人的职责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他引用了谢尔曼、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的言论,指出军人在社会动荡时期的两难境地。库克强调,真正的自由需要自律,并对那些将自由等同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 针对美国政府的联邦制,库克表达了对削弱最高法院权力和“新联邦制”(New
Federalism)的担忧。他认为“新联邦制”实际上是“旧州权”的放大,可能导致国家陷入像邦联时期那样的混乱和分裂。
- 在讨论历史建筑保护时,库克批评了美国建筑界对欧洲风格的盲目追随,以及将工人公寓式设计放大为摩天大楼的国际风格。他提出了“有价值的心境”作为艺术品和建筑的衡量标准,并呼吁保护具有美国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场所和建筑。他还提出了一些大胆的建议,例如拆除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和埋设电线杆,以恢复自然景观。
- 英美关系:爱恨交织的“亲戚”情结
- 库克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英美两国人民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他指出,在独立战争后,英国人对美国抱有惩罚性的态度,而美国人则怀揣着一种“受害者情结”来访问英国。
- 他援引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等知名人物的经历,展现了美国人对英国的复杂情感——从爱默生对英国勤劳与坚韧的欣赏,到马克·吐温最初意图讽刺英国却最终转而批判美国自身。他指出,英国人对美国的欣赏往往体现在对布雷特·哈特、沃尔特·惠特曼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等作家的肯定上。
作者风格:洞察力、幽默与清晰
阿利斯泰尔·库克的写作和演讲风格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能够将深奥的议题以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他强调“为听众而非仅仅为读者写作”,并倡导用简单的盎格鲁-撒克逊词汇代替晦涩的专业术语。他的语言充满活力,擅长运用比喻和讽刺,并且极富幽默感,无论是自嘲(例如他那“分贝极低的肺活量”) 还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如哈维尔·佩雷拉的“百岁老人”报道)
来展现他对世事和人性的洞察。
库克认为演讲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大量的关注和实践。他能根据不同听众调整自己的风格,例如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他避免了对军方的直接指责。他致力于“像记者一样,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公正而生动地呈现围绕在他身边的论点和情感的流动性”。
总结
《病人有话说》不仅是一部演讲集,更是一份对专家权威的审慎质疑、对清晰沟通的强烈呼吁,以及对人类复杂性的敏锐洞察。库克以其独特的记者视角和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将看似枯燥的公共议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深思。他的演讲旨在促使专业人士反思,并提醒外行人保持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更好地理解专家世界、提升沟通能力,或仅仅是享受一场智力与幽默盛宴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丰富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