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星期四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研究进程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
研究进程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的编撰研究计划进行九个阶段。编委会召开19次的联席会议及多次的各小组会议:从第一阶段的筛选入传人物;第二阶段的发出撰稿人邀请函;第三阶段的收集文稿;第四阶段编辑委员会审核稿件;第五阶段主编重审;第六阶段校对;第七阶段排版;第八阶段外审;第九阶段修订。由于编委将收录人物分梯次进行筛选,以及计划幅度极大,因此有一些阶段的工作是重迭进行的。

    首先,编委会将收录人物分梯次进行筛选,以全国性及较无争议性的人物先纳入第一梯次入选,再循序渐进,进入第二梯次及第三梯次人物筛选。至于第二及第三梯次的入传人物,是较倾向于地方性及具争议性的人物。针对此类人物的入传标准,编委会成员多次在联席会议上针对这两个梯次的人物进行商讨,最终于2009年尾,集中了第一、第二、第三梯次的收录人物,初步拟定了一项入传人物名单。

    收录人物确定后,各组寻找适合的撰稿人并发出邀请函。无论是人物筛选、发出邀请函、抑或是等待回稿,编委会选择以分段的方式同时进行,以掌控计划的进度。

    在发出邀请函及等待来稿的同时,编委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汇报会,以便听取各方反馈和意见,使撰写工作更加完善。主编何启良于2009年11月及12月分别在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华语言研究中心及南方学院举行了第一场及第二场的汇报会。编委也决定到东马考察与交流,希望能聆听一些东马文教界人士的意见。因此,编委透过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联系当地的学者及文化人,于砂拉越的古晋和诗巫举行了两场汇报会(2010年2月21、22日)。

    2010年4月中旬,编委于槟城韩江学院举行汇报会,许多当地的学者、文人均参与并提出见解供编委参考。5月中旬,编委在彭亨武吉丁宜举行了第一次“脑力激荡”工作坊,与特邀嘉宾针对入传人物、书名、入选标准、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人选问题、审核、修改文稿问题进行交流。

    无论是在汇报会上抑或是在脑激荡工作营中,编委会所接收到的回馈中,都面对收录标准、质疑入传人物的资格等争议性问题,对此,编委采取开放式的态度,认真聆听建议。

    编委会一致达成共识,以“历史人物志”为编撰的主要视角。《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的编撰,不应仅限于挑选一些当今的华人精英人物,更重要的是人物本身可以带出马来西亚的华人历史及人物的历史精神,反映数百年华人南来到如今“走出马来西亚”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故,《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计划选择以历史进程为视角,编撰这一本马来西亚的华人人物志。

    计划进行中,曾有收录的人物,经再讨论(认为份量不足者)而被剔除,或是数据不足无法成文而无法入传。

    2010年全年的主要进度,除了进行汇报会及工作坊以外,编委会集中于发出邀请函、收集文稿和审改文稿。与此同时,编委会也不断寻找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中值得收录的人物。自2009年12月始,主编及各小组召集人已开始对文稿进行第一次的修改审核。编委为求入传文稿必须达到学术标准的要求,收到文稿后,小组召集人首先把关,对文稿进行审核。若文稿的格武或内容未符合标准,则要求撰稿者进行修改。此审稿程序一再重复,直到文稿符合基本标准,则可呈交予主编再次审核,此乃小组之文稿审改程序。主编审核后,若通过,则可发出稿费。倘若主编未能通过该文稿,则再交给小组召集人,按主编审核时所提之建议进行修改。此审稿程序一再重复,直至文稿确定被录用。确定录用之文稿,则会发出稿费。

    进入2011年,编委会集中于审改文稿。撰写稿件进行审核、复审、修整,不合水平、标准即重写、或修正、或退稿。除此之外,也在联席会议上多番讨论第四、第五及第六梯次的入传人选。多番讨论的结果,确定了第四、第五及第六梯次收录人物,而未能收录者则尚在考虑名单中,并进行数据收集再作考虑。2011年下半年,编委会除了继续审改文稿及筛选入传人物外,亦处理人物照片。

    2012年2月编委会在Kampung Janda Baik举行为期5天4夜的第二次“脑力震荡”工作坊,编辑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主编与各小组召集人全体集合审改文稿,更严密审查文句、查核数据、统一写法等。

    2012年3月至10月,主编再度审阅、批改全部稿件。编委会继续举行了多次会议,商议照片、素描、排版工作。编委会亦继续讨论收录人物,有资料不足者、有缺撰写人者,尽力完成工作。最后为了解决照片版权问题,邀请画家进行照片素描。撰写稿件继续进行审核、复审、修整。

    2012年10月至12月,校对、排版、素描工作继续进行。

    2013年1月至4月,主编完成<导言>;编辑索引、目录;送出外审。

    2013年5月至12月,修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