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精神的探索

海南精神的探索
安焕然
 
自1992年吴德耀教授在首届海南学学术会议上,以〈海南学与海南精神〉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谈及海南人的奋斗精神,倡导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特别提出海南人应当“以海为量”的宽宏精神。
 
尔后,不少学者亦相继针对海南精神提出了他们的诠释。诸如:海南人有精忠爱国、热爱乡土、为人正直,为民服务的热诚与忠诚;有意志刚强、刻苦耐劳、冒险勇敢、勤俭奋斗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有礼信守义、热心公益、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的兴帮精神或隆帮精神;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赏罚严明和高效有序的法治精神,等等,云云。
 
身为海南人的一分子,我曾为以上的论述而骄傲,又为以上之阐释而困惑。因为从事华人帮群研究多年来的经验,不禁让我反问:以上精忠爱国、刻苦耐劳的所谓海南人“特质”,同样也会出现在其它民系研究,尤其是在客家学的论述中,简直就是“客家精神”的翻版。
 
而吴德耀当年说的“海量”精神,其实是指海南人“应有”以海为量的宽宏度量,与其说那是海南人本色,不如说那是吴氏对海南人奋进的期许。
 
对诸如客家精神、海南精神的探索,牵涉到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从事帮群(或民系)研究,我们常不自觉地把闽粤社群的移民拓殖给刻意区分开来了。潮州人、福建人、客家人、广府人或海南人南来原因,你可以信手列出好几条道理来,诸如中国经济破落、中国原居地山多田少、人口压力,等等。提及各帮群的开拓事迹,则大抵不离刻苦耐劳、勤俭奋斗、冒险勇敢。说来有点感慨,这些“精神特质”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随手地罗列出来,没有人会说不对,但在学术研究成果上,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太大的启发。
 
不能说以上的因果关系有误,问题是:在这样解释时,我们研究这课题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如果仅是闽粤社群,甚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移民拓殖史的一般现象,我们亟亟于把它凸显,说成是某帮群/民系本身的“特质”,这样的学术课题有何超越性的研究价值?
 
想来,从事帮群/民系研究,不应该仅把关怀的向度局限于本身的社群,它更是一个历史动态的演变过程,有其历史情境,有其跨地域性的网络关系。不仅仅在于其“刻苦耐劳”的“特质”,而是必须深入探察和分析,彼等之所以“刻苦耐劳”的内在外在契机,我们的前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刻苦耐劳的求生活、谋发展的。我们不应仅是沉浸于一个族群的荣耀或悲情之中,更应探究的是,这些荣耀何以建构,又何以悲情,它能带给我们哪些历史启迪。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