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打铁店没落

南洋商报1995.07.17

古老打铁店没落
林腾飞报导

    记得在小学时,课本里有这样的一首儿歌:『早打铁、晚打铁、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一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是的,传统的打铁,要日夜不停地打、少有歇息的机会,同时两个人对打铁器,每天最多能打到20把,的确是流血汗的辛苦行业。

    在峇株巴辖市区,如果经过依律士街尾,不难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这条街道的打铁店,已由原有4间减为3间。再过些时候,随着年轻一代不愿当铁匠,将会逐渐式微。

难扩大业务

    从事打铁达半个世纪的胡精英,受《南洋商报》专访时称,在铁厂大批生产用具的竞争下,传统的打铁店难以扩展业务,目前只能生产打草的『巴冷刀』及油棕收割刀,除了本地销,还可销到印尼去。

    现年66岁的胡君,长期从事劳动,身体仍很健壮,还可再做几年。其父亲於二次世界大战前即在依律士街开创建春打铁店,由他及家属继承,如今只有他与一名儿子、一名侄儿一起工作,其他家属出外谋生。

    打铁需要造火炉,需要铁器原料、需要火炭、20年来已逐渐改善制作过程,既省力又快速,以前用拉风箱打风,如今已改用摩多打风及控制风的大小,对于刀的锋利部份已改用电磨,但对钢质,刀形的控制,还得靠人工。

    胡君说,过去打铁店制造大批菜刀及其他农具,如今菜刀已由工厂制造或外国进口,本地的打铁店难与之竞争。只好多制造巴冷刀及油棕收割刀,打铁店生产这两种农具,较受本地农人的欢迎,也受印尼人采购,通过物物交易输往苏门答腊岛。至於铁器原料多由日本及台湾进口,由于钢条的质地较适合使用,打铁店多爱用外国进口的原料。

後继无人

    提到峇株巴辖古老的打铁店运行业,他指出,除了市区依律士街3间,在郊区的巴力拉惹,新加兰、龙引、阿依淡等地也有打铁店,同样因後继无人,要维持下去也面对困难。

    胡精英於50及60年代,业余曾担任峇株马华马青文化组要职,协助推动文娱活动。他说,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时光不再来,同时对於逐渐成为夕阳西下的打铁业,也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