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美、林裕乾、王裕德、李光生、杨吉阳、邱炳顺、杨清发、黄复生等口述永平历史

黄瑞美、林裕乾、王裕德、李光生、杨吉阳、
邱炳顺、杨清发、黄复生等口述永平历史

摘要:在永平天后宫,口述历史工作队与一群永平耆老黄瑞美、林裕乾、王裕德、李光生、杨吉阳、邱炳顺、杨清发、黄夏生等进行了口述、他们讲述了永平的历史,其中包括永平港潮籍港主巫许亚鲁的事迹。日据时期、紧急法令时期的情形等。

口述者基本资料:

1.口述者姓名:黄瑞美
  年龄:85岁
  祖籍:广东潮州饶平霞安乡
  栘入大马:第二代

2.口述者姓名:林裕乾
  年龄:79岁
  祖籍:潮州澄海外坡
  栘入大马:第二代

3.口述者姓名:王裕德
  年龄:63岁
  祖籍:潮州饶平内浮山
  栘入大马:第二代

4.口述者姓名:李光生
  年龄:74岁
  祖籍:客家大埔
  栘入大马:第二代

5.口述者姓名:杨吉阳
  年龄:75岁
  祖籍:澄海
  栘入大马:第一代

6.口述者姓名:邱炳顺
  年龄:68岁
  祖籍:潮州饶平五址明阳楼
  栘入大马:第二代

7.口述者姓名:杨清发
  年龄:65岁
  祖籍:潮州饶平朋岭
  栘入大马:第二代

8.口述者姓名:黄夏生
  年龄:57岁
  祖籍:潮川饶平霞安乡
  栘入大马:第三代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林惠芳、蒙爱云
采访日期:2001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永平天后宫
口述整理:李文辉

口述内容:

一、港主的年代:

    据邱炳顺表示,永平可以分作新港和永平港两个部分,在过去,曾有过一位港主,即是巫许亚鲁,为潮州饶平坪溪乡人士、他大约住在永平大桥附近,那所屋子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邱先生还知道屋子的所在位置。

    巫许港主的曾孙现居住在新加坡,经营京果杂货的买卖,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回来扫墓、另,巫许港主家族的孙女目前仍住在永平。她是港主儿子许顺明的女儿。

    杨吉阳指出,在这里还有一个和盛港,俗称Makau,是属於广东人的港主所拓殖的地方。那一带很简单,只有几间商店,在新港也有一条Jalall Alu的道路  。

    黄瑞美表示,在拉美士路离永平四英里处有一位人称梅爷的人,即梅洪杰‘他是和盛港的港主。在往Ayer Hitam三英里处也有一个谢厝港,有一位谢亚五从事代理港内事务。

二、永平的方言群分布、人口、历史掌故以及变迁:

    如今,永平以福州人及闽南人占大多数,他们都是因为橡胶的关系而栘入,而永平的橡胶种植大约是从1920年代开始。

    在永平,潮川人主要还是经营杂货生意。例如,许永隆就是当地一家老字号的杂货铺。从前,该店的货源是来自峇株巴辖。

    曾美洲,为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之永久名誉会长;并且,最先在永平开设板厂,曾美洲起先在峇株卖木材打工,後来其老板协助他到永平发展。发迹以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加了马华公会、天后宫以及广东会馆等组织。曾美洲过世已久,其後人现居新山经商。

三、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华人街道:

    永平港即在今天永平桥的附近,该港的位置便在Sungai Bckok,当时,那里广泛的种植甘蜜,而且种植范围并不仅限在永平港,

    平群学校,在旧街,即今回教堂一带:最早的永平,商业区只在河边。

    另外,杨吉阳也说,过去往峇株巴辖全用舯舡。路只有一条,即在河边处。

    杨清发说,战前永平有国民党支部。平群学校乃是公众所建。

四、抗日及日据时期:

    日据的时候,抗日军对日军进行游击战,不敢和日军正面冲突。

    当时的抗日军估计约有百多名、日本投降之际抗日军出来後,便驻扎在平群学校(平群学校在今桥的一端高岗上,现为花园住宅区)。

    邱炳顺讲述永平在抗日以及日据时期的情形,他说那时候飞机不停的轰炸,不久之後,日本的脚车队就来了。当时,他还自己制作防空壕,在日军还未侵略马来亚时,永平曾有筹款的活动,但他对筹款的情况并不清楚。

    黄瑞美以及杨清发补充,永平的抗日筹赈会从1937年开始活动,1941年结束。筹款活动包括卖花以及月捐(视橡胶园面积的大小缴纳),当时的永平商店,都将日本货烧掉,不和日本人来往,其实,在那个时候,永平已有一些日本特务,黄瑞美曾在永平的筹赈会服务,负责收帐,再交予峇株巴辖筹赈会的财政李国良。当他看过了一些筹赈会资料时表示,佘兴礼并不是筹赈会的人。筹赈会主席程则乾曾被日军逮捕,囚禁了三个月後便被释放。当询及程则乾何以没有遇害,黄瑞美认为是妈祖显灵的缘故。他觉得永平的人只要不逃出三英里以外,便不会发生意外。在日据时期,永平的屠杀事件并不严重,反倒是水平附近的巴力安宁以及和盛港的屠杀事件较为严重。

    杨吉阳也道出日军轰炸时,整条街的亚答屋全被烧毁,包括他本身的房子也不能幸免,那时的街道很简陋,分布在桥的两旁。而这里(现天后宫所在的市区这一带),则是後期发展起来的。抗日的时候,永平也有华侨机工,其中便有潮州人。而永平的抗日军则是很有名的。

    邱炳顺针对华侨机工补充说,机工还是以海南人占大部分。

    在座的受访者们都表示,在日本侵略时,这里的人都逃到四周围的山芭内躲藏、人们躲藏的地方,便是橡胶林。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当时峇株巴辖华人矿工大罢工,以抗议日本人时,其大罢工的一位工头名叫程金,权力最大。排华时逃到马六甲:他的妻子开车去马六甲与他会合时,途中被拦截,遭到马来人杀害。

    黄瑞美表示,日据时候,平群学校改为日本学校、那时,老师将指挥刀摆放在桌面上,上课时的气氛使年轻的黄瑞美毛骨悚然。之後,他便再也不敢上学去,躲到橡胶园里工作,一天的工资为三元。这些日本老师,有的是真正来自日本:另外也有来自台湾。课堂上教导平假名和片假名。当时,有一位老师叫Ujisan或Ukisan,是日军黄旗军阶,正当时,黄旗的地位很高。

    在日据时期,峇株的巴力安宁曾发生排华事件。由於抗日军是由三种民族所组成,於是并没有直接的介入,但以华人占大多数的抗日军,据说对排华事件中的华人,是抱著同情的心理。

五、紧急法令时期:

    杨清发讲述了紧急法令时期,永平当时的情况•他说在那时候,英政府在永平用篱笆围出一个新村,范围为两平方公里左右•实施宵禁时,居住在新村里的人,每天早上7点钟才能够出门工作,下午3点便得回来,而且出去工作的时候,不准带多余的粮食,只可以带个人足以充饥一星期的食物份量,为了断绝马共的粮食支援,新村内的米禁止买卖、每位村民配给一斤半的米粮:有一个时期,烧饭还用大鼎来煮,村民大夥儿都得吃“大锅饭”、共产党则采用分派传单的方式,争取外出工作的村民支持。於是,—些为了支持共产党的村民,便用担子挑粪,在担子下设有暗格以藏匿食物。通过检验之後,便带出外供应给马共。新村人们的生活十分辛苦,同时没有领取津贴。居住的房子必须自行建造,而之前在外有房子的人,被迫迁进新村时,则会获赔一百元。

    在新村,年届18岁至55岁的人都得负责守夜与巡逻,这些人包括AP(特警),一个月领120元的薪金。他们的工作是到篱笆外去巡视。可是,由於AP部队靠不住,在两个月後便被解散。此外,还有Home Guard的自卫队、这种性质的自卫队是英政府强迫组成的,并且无法领取薪金。上述这些由英政府编制的队伍,便可以领到猎枪。除了村民自己组织的自卫队以外,英政府在永平还有驻军。最早的军队是由英国人组成。过後,英政府又雇用一批雇佣兵:这些雇佣兵勇猛善战,给马共极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英政府也采用告密的方式,鼓励村民们揭发马共成员的行踪。那时,告发一个在共产党内地位最小的成员,都能够获得两千元的赏金。在那个年代,一英亩的橡胶园也不过是80元,可见赏金的优厚。

    共产党的枪械是战时日军所留下,而之前则是英国人所提供。在永平的马共,还曾经拦截了从峇株载粮食而来的英军罗厘。於是,英政府便把永平的所有小路全部封锁,只留下一条主要的公路、此外,马共也袭击并烧毁一家叫三公司的胶厂,或许是因为没有缴交税款所致。

    当时,被英军打死的共产党分子都会被排列在警察局前面,示众一天。据杨清发所知,在这些被击毙的共产党分子当中,几乎不曾见过马来人的尸体,此外,邓普勒将军还亲自到访永平。50年代,柔南区的马共领袖何良出来投降後,紧张的局势才逐渐的平息。

六、庙宇:

    永平天后宫(妈祖庙)历史最为悠久。这里的妈祖庙可算是属於潮川人的庙宇、该庙曾经搬迁了三次,第一次,位於中华基督教旁边。第二次,坐落於河边。第三次,於1968年迁至现在的地方。另外,黄瑞美又有其他的说法。第一次的位置应在河边。第二次则迁至上面的基督教旁,日军来临时被烧毁•第三次再度移回河边。第四次,1948年就已搬到现在的位置。

    妈祖庙每年逢三月廿三会庆祝神妈祖诞辰。以前,曾有过游神的活动,可惜现在已经没有这一活动,只有酬神戏。从前,妈祖的金身原本是小型的,後来才再另塑一尊大型的金身。至今,那座小型的妈祖神像仍保留在庙内。

    天后宫的主祀神明为妈祖。配祀的神明,妈祖金身左边为三山国王,右边则有仙师公、大伯公和法主公。


 搜集朝人史料小组与口述者於永平天后宫合影


位於永平的Jalan Ah Looh(永平港主巫许亚鲁)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