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码头是物物交换温床

南洋商报1997.03.22

峇码头是物物交换温床

    峇株巴辖的商业蓬勃发展与优良的地势有关,位于柔州西海岸的中心点,邻近市镇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来往运输便利,距离峇株河口约6里的峇株市区是极佳的避风港,也对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峇株巴辖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石叻班让、燕山、望加丽与丹绒等地距离仅数十里,普通汽船只需3至4小时便可抵达彼岸,因此,峇株与印尼的贸易是非常频密的。

    根据峇株巴辖中华商会的史料显示,峇株巴辖的码头在1962年是双方贸易的鼎盛时期,当时,税关局每日的税收超过5万零吉,造成峇株巴辖市场的资金与人潮川流不息。

    当年,印尼小商人将苏岛的各种货品如柴炭、咸鱼、虾米、椰乾及地基柴用摩多船运进峇株巴辖海乾街码头,货交人口商兑换现款,上岸购买各类货品,包括鱼网、脚踏车、电器、食品、布料衣服等,如此的进行物物交换,因此,峇株巴辖的市场的各商家都普遍受惠。

    1963年,马印对抗,两国政府都禁止马印之间的非正式物物交换的贸易,一度熙熙攘攘的码头顿时冷清至1966年,马印恢复邦交,开放峇株巴辖为对印尼贸易港口。

    近年来,由于峇株巴辖与柔州的发展已突飞猛进,对地基木的需要也更为显著,因此,供应地基木的船只也有所增加,到峇株巴辖码头下货的印尼船只中,约80%是运载地基木为主的船。

    峇株巴辖码头数十年一直都是峇株巴辖人口商与印尼小商人进行物物交换贸易的温床,此次为了原产部不再发出人口准证的问题而发生地基木不准下货事件,可说是破天荒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