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

 桂冠政治学丛书24


西方政治思想史

赛班著 李少军、尚新建译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George H. Sabine



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Fourth edition

Revised by Thomas LandonT horson

1937 by the Dryden Press

Hinsdale Illinois



第一版 前言


这部政治思想史是按照下述假设而撰写,即政治理论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份。换言之,政治理论并非指外在的实际情况,而是政治本身所由存在的社会环境的正常产物。对政治行动的目的、实现这些目的的方法、政治情势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政治目的所加诸的种种义务等等进行思考,是整个政治过程固有的组成部份。这种思考制度、政府机构以及它所涉及到的道德上和生理上的压力一起开展。人们至少愿意相信,这些压力多少是受思想所控制。


如此看来,政治理论也与政治本身一样,没有终了,其历史也不会有终结的一章。即使人类历史会有一个神圣而遥远的结局,本书作者也绝不吹嘘知道历史的归趋何在。整体而言,某一种政治理论很难说就是眞确的。在它的组成部份中,包括对于事实的某些判断,或是对于或然性的某些估计,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客观地证明这些判断或估计是对或错。在它试图综合相关的组成部份时,还涉及某些逻辑一致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它总是含有个人或是集体的种种评价和偏爱,这些评价或偏爱会歪曲对事实的感受、对或然性的估计和对一致性的权衡。对政治理论进行批评所最能做到的,或许就在尽量将这三种因素区分淸楚:避免把偏爱与逻辑的必然性或事实的确定性混为一谈。


我们无法想象当代任何的政治哲学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政治哲学,能够脱离它处身其中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涉及它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价値、习惯,甚或偏见。一个撰写历史的作家,至少应避免自我中心主义(egoism)。因为自我中心主义会使每一代人都自命为一切时代的继承人。另一方面,他除了忠于原始资料(这是每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的义务),或是承认有意偏爱(这是每一个诚实的人都免不了的)之外,也绝不自称公允。若非如此,在任何意义上自称公正无私,不是浅薄,就是虚伪。


如果读者有兴趣,同样有权指出历史学家个人的哲学偏好。至于本书作者的偏好,与第二十九章第一节中所陈述的休谟对自然法批评的结论,大致相同。就作者所知,逻辑推理与事实的眞假是两回事,任何逻辑推断出所陈述事实的眞谛,而不论是逻辑还是事实,也都不包含价値。因此作者认为,把这三种作用溶为一体的企图,不论是溶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或与之异曲同工的马克思主义,都只会使自然法体系中固有的知识混乱继续存在下去。用进化或历史进步是有确定秩序的信念来取代理性是不证自明的信念,乃是用一种不能证实的观念,去代替另一种更不能证实的观念。任何像历史「必然性」的东西,也似乎还是属于•观念或然性的推测,而这种推测通常是不可能加以应用,并且总是很不确定的。至于价値,对作者来说,往往是人类的偏好某种社会和自然事实的状态的反应;实际上,价値观念过于复杂,以致甚至不能用功利这样不确切字词加以概述。尽管如此,经济因果律的观念(idea of economic causation)大概仍然是十九世纪社会研究所增添的最富启发性的见释。


从这样一种社会相对论的观点出发,西方政治理论的整个历史,恐伯不是一个审愼的学者所应尝试的浩大课题。此一课题包含著作者痛感自己所未具备的一系列知识。因为,一方面政治理论始终是哲学和科学的一部份,是将当时可以得到的知识和评论工具应用于政治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道德、经济、政治、宗敎和法律的思考,而不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和制度的情况下提出。于此所采取的主要的观点就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都不应忽略。知识工具至少对政治理论来说是重要的,只要它眞正适合于分析某些事态,现实的制度也很重要;只要它们能唤起并左右思考。理想的情况是,历史学家应同样淸晰地考虑,并陈述这两者,实践中的政治理论应当和书本中的政治理论,得到同等的探讨。这对历史学家的学识所作的要求,无宁是要求过甚,不胜负荷。


在处理构成政治思想史原始资料的大量文献时,作者试图尽量避免将那些因篇幅所限而不能结合其背景加以描述的人和著作一笔带过。一个人的存在或是一本书的写作,此一事实本身并不是本书所设想的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在许多情况下,必须直下挑选一个样板来代表相当数量的羣体,而略去其他可能的代表。挑选之后,最困难的就是在所包含的主题之间如何保持合理的比例。特别是在论及目前这个时代,由于篇幅有限,要确知什么该取、什么该舍,并决定已选入条目的相对重要性;就变成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了。具体地说,作者深恐,如果论黑格尔之后的几章与以前各章要保持匀称比例,是否略去了许多应纳入的内容。如果作者能有借口的话,那就是一位朋友,弗朗西斯•科克尔(Francis W. Coker)敎授,新近已经完成了此项工作,而作者无论如何是比不上的。


作者要深深感谢许多学者的惠助,他们在处理本书主题的某些方面或有关部份时,比作者更加贴切。


乔治•霍兰•萨拜因(G.H.S.)

1937年4月10日于纽约州伊瑟卡



第三版 前言


这一版与前一版一样,改动部份主要在最后三章,页码则未加更动地保持到(原书)第740页。然而,参考书目已再一次作了全面修订,附注中也增补了一些新的出版物。论述洛克的一章,在参酌彼得•拉斯勒特(Peter Laslett)先生的著作后,内容有几处略加修改,而服若要充份利用冯•雷登(W. von Leyden)所编的洛克《论自然法文集》(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也许这一章重写会更好一些但这大概就需要作出超越这一修订计划的改动了。


第740页以后论述现代自由主义一章的最后一节是重写的,以期澄淸对自由主义政治的种种假定的解释。论马克思一章也几乎是完全重写,旨在改进论述方式,但多少也是为了使过渡到共产主义一章更为淸楚。有关剩余价値学说的解释则已删略掉了,这有一部份是因为此一解释似乎并未针对理论的争论,但主要还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中,太过技术性的论证并不重要。


论共产主义一章已完全重新政写,这有若干原因:第一,近十年中关于这一题目的重要出版物,已为数众多,因此,作者对列宁主义历史的说明,似乎有可能比一九五0年写得更好;第二,作者确信,在前一版中对列宁和马克思之间形式上的不一致,着墨太多。现在,马克思主义对作者来说,并不像他当时所想象的那样结构严谨,而列宁得自马克思的正是此一主义,只是此一主义与西欧阐释者过去关于马克思的看法完全不同。总之,有两种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即最后导致西方社会党的传统和最终导致共产主义的传统。这两种传统并不一致,但都来自马克思;第三,作者现在感到,他关于共产主义的说法,言词过于笼统,例如他对列宁关于党的理论的陈述,似乎仅仅是对该党一九O二年第一次声明的阐释。作者仍然认为,原则依旧,实际上并未改变。但事实上,对于这些原则的运用,在精通这些原则的人们之间也还是争议所在。现在,作者认为他自己的信念——即政治理论是作为政治的组成部份而发展的——应该使他在探讨列宁学说时,推论不致过于严格。因此,他在重写这一章时,作者几乎完全依照编年顺序,以便说明列宁的原则如何在环境的压力下化约成为有点类似程序规则的东西。


最后,论述国家社会主义的最后一章大部份已重新改写,主要是为了浓缩。在过去十年中,全世界都乐于——甚或是太乐于——忘掉希特勒。连篇累牍地陈述那些常是华而不实,并且总是歇斯底里的所谓「理论」,现在看来已没什么必要了!这并不是因为作者认为政治已不受歇斯底里症的影响,而是正因为作者确信,新的攻击还是会找到可以利用的新而不同的受骗者。


对于牛津林肯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布赖瑟兹(Christopher Breiseth)先生在筹划此一修订版的出版方面,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作者愿借此机会向他表示谢意。


乔治•霍兰•萨拜因

1961年1月于纽约州,伊瑟卡



第四版前言


三十多年来,这部著作不仅一直是标准的敎科书,而且在相关领域内早已被公认为一部经典著作。无庸赘言,为这样一本书进行修订工作,的确让人有点惶恐不安。不过,我明白我的工作是在宏扬萨拜因敎授的非凡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它。而不是对它的主旨或内容作实质性的改动。


重新修行另一作者的著作,最可能产生的困难就在怎样保持学术观点的一致性。萨拜因敎授在一九三七年初版前言中指出,他的观点实质上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观点,特别是在休谟对自然法基础的逻辑批判方面。我本人的《民主政治逻辑》(The Logic of Democrac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2)—书,对政治哲学就提出了一种非常合乎休谟传统的看法。因此,我希望我够资格说,我理解并欣赏休谟论证的力量,以及其论证所代表的怀疑主义和经验主义。


然而,像休谟一样,当然也像萨拜因一样,我确信文化传统和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确对于政治学和政治的理解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我的《生物政治学》(Biopolit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0)一书,为文化发展是生物进化的延伸这一理论提供了论证,尽管这一理论非常符合刚才提到的历史观点的精神,但我知道它会让休谟和萨拜因稍感不悦。虽然在此不宜扩大讨论这个问题,但我只想提示一点,就是近几十年在各个领域中对人类起源和本性所作的大量硏究,已使得人们渐有可能了解人与自然,而休谟在逻辑上的非难是很难抹杀这些硏究的。


归结地说,我发现我自己比萨拜因敎授更赞同自然法传统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进化观点,而这种倾向也就制的了我对此书的修订工作。第一章是新增补的,旨在把政治思想史置于人类进化和古希腊时代以前,未有哲学思想以前的源流之中。西方政治理论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渗透,本来是可以广泛讨论的,但我暂时仅限于在论述共产主义一章中,补充中国与毛泽东一节,加以论述。散见于全书讨论中的评断,也改得缓和了,常用的方法是略去若干词句。最显著的删略是论黑格尔一章,其中有好几眞是直接删节掉。


在第三版(1961年)中,萨拜因重写并大为浓缩了关于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论述。十二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地方的人们又再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再度恢复它原来的论述。至于参考书目,业已全部重新修订,并且有不少地方增添了新的批注或对原有的批注增列新的参考书。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是,此书不论在版式或字型方面,都已重新安排设计过,希望能藉此打开更易掌握乔治-萨拜因的卓越学识和智慧的方便之门。


托马斯•兰敦•索尔森(T.L.T.)

1973年1月于印第安纳州拉波尔特



推荐序


自一九三O年代以来,赛班敎授(Professor Sabine)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硏究成果,所呈献的巨着——《西方政治思想史〉——已成为传统政治理论硏究的代表作。迄今,赛班敎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仍为美国最热门的大学敎科书。


赛班敎授的基本论点是,政治理论是政治的一部份,随政治而发展,从而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是相互影响。如此,政治思想史是政治硏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更具慧眼的是,赛班敎授将西洋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古希腊城邦、大一统与民族国家时期。如此的划分在历史叙述上脉络相连,在主要论点的铺陈上,思想观念与政治制度相互辉映。由此可见,赛班敎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之所以成为顶尖而历久不衰的敎科书,实良有以也。


即使经过三次改版,但仍以赛班敎授对思想发展时期的划分与铺陈,最为杰出,也最为精湛。而在思想观念的引介上,赛班敎授将思想家的原著观念、对应的政治环境与制度,与他自己的观点融通叙述,仍是颇为引人。在第四版中,T. L. Thorson虽力图使赛班敎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有更完整中肯的叙述,但所增加的「政治理论的由来」一章与「共产主义在中国」一节,并未增添多少原书的光彩,甚至可以省略。毕竟,赛班敎授的政治学成果,仍较为人激赏。


无论如何,以赛班敎授为主所著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恐为一本硏习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参考书与入门书。一读此书,即可一窥西方政治思想的门径与堂奥。而今,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的此书中译本,根据第四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九七三年出版)全书译成,经过多次琢磨,译笔大体上顺畅平实,颇具可读性。依笔者任敎经验,要以英文阅读赛班敎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常有语文与思考上的双重困难,而形成阅读原书上的阻滞。如今,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的此书全文中译本,对许多读者来说,当可减少甚或消除语文上的障碍,进而加入领会这本在美国叫好又叫座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读者羣中,开展自己的视野与思想领域。、


张明贵仅识



译后记


在桂冠图书公司赖先生组织下,本书得以译出,前后历时将近一年。第1-23章为李少军译,第24-36章为尙新建译。翻译过程中,石霞女士和杜丽燕女士亦参与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本书及时译出。对于她们的帮助,笔者谨致诚挚的谢意。


译者

1989.3.27


目录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推荐序

译后序


第一部 关于城邦国家的理论

第一章政治理论的由来

政治理论和人类的进化

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

政治理论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特质

希腊人之前的文明发展

政治哲学的创立

第二章 城邦国家

社会阶级

政治制度

政治理想

第三章 柏拉图之前的政治思想

民众的政治讨论

自然界和社会的秩序

自然和常规

苏格拉底

第四章 柏拉图:〈理想国〉

对政治科学的需求

道德即知识

意见的无能

作为典型的国家

相互需求和分工

阶级和心灵

正义

财产和家庭

敎育

法律的疏漏

第五章 柏拉图:〈政治家〉和〈法律篇〉

重新承认法律

金质的法律钮带

混合式国家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敎育制度和宗敎制度

〈理想国〉和〈法律篇〉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政治理想

新的政治科学

统治的种类

法律的统治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互不兼容的权力要求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政治现实

政治结构和道德结构

民主制原则和寡头制原则

最优可行的国家

政治家的新技巧

作为发展的本性

第八章 城邦国家的衰落

城邦国家的失败

引退或是抗议

伊比鸠鲁学派

犬儒学派


第二部 关于世界共同体的学说

第九章 自然法

个人和人类

和谐与君主制

世界城市

对斯多嘎哲学的修正

西皮奥集团

第十章 西塞罗和罗马法学家

西塞罗

罗马法学家

第十一章 塞尼卡和敎会之父

塞尼卡

基督敎的服从

一分为二的忠诚

安布罗斯、奥古斯丁和格雷戈里

双剑论

第十二章 民众及其法律

无所不在的法律

发现和公布法律

法律之下的国王

选择国王

封建主及其附庸

封建法庭

封建制度与共和国

第十三章 有关授权的争论

中世纪的敎会国家

敎会的独立

格雷戈里七世和敎皇派的理论

亨利四世和皇帝派的理论

第十四章 人的普遍性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圣托马斯:自然和社会

法律的性质

但丁:理想化的帝国

第十五章 美男子腓力和博尼菲斯八世

政论家

双方相对的立场

敎皇的主张

埃吉狄乌斯•科罗讷

罗马法和王权

巴黎的约翰

第十六章 帕都亚的马西利奥和奥肯的威廉

马西利奥:阿维罗伊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国家

法律和立法者

敎会和敎士

宗敎大会

威廉:敎会的自由

宗敎大会理论

第十七章 敎会管理的宗敎会议理论

敎会的改革

自足的社会

和谐与同意

宗敎会议的权力

宗敎会议理论的重要性


第三部 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

第十八章 马基维利

近代专制主义

意大利和敎皇

马基维利所关心的问题

道德上的冷漠

普遍的利己主义

全能的立法者

共和主义和国家主义

灼见和缺憾

第十九章 早期的新敎改革者

消极服从和反抗的权利

马丁•路德

卡尔文敎和敎会的权力

卡尔文和消极服从

约翰•诺克斯

第二十章 保王派和反保王派理论

法国的宗敎战争

新敎徒对专制主义的抨击

《索还反抗暴君之权》

其他新敎徒对专制主义的抨击

耶稣会士和敎皇的间接权力

耶稣会士反抗的权利

国王的神圣权利

詹姆一世

第二十一章 让•丹布

宗敎信仰自由

国家和家庭

主权

对主权的限制

秩序井然的国家

第二十二章 现代化的自然法理论

阿尔图秀斯

格劳秀斯:自然法

道德的公理与论证

契约与个人同意

第二十三章 英国:准备内战

摩尔的《乌托邦》

胡克:国敎会

天主敎徒和长老会友的反对

独立派

分裂派和国家全能论者

宪政理论:史密斯和培根

爱德华•科克爵士

第二十四章 托马斯•霍布斯

科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自然法

自我保存的本能

合理的自我保存

主权与虚构的法人

从虚构法人推出的结论

国家与敎会

霍布斯的个人主义

第二十五章激进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平均派

英国人的天赋权利

温和的改革与激进的改革

对立法机关的限制

掘地派

温斯坦莱的《自由法》

第二十六章 共和派:哈林顿、弥尔顿及西德尼

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法的绝对统治

共和国的结构

约翰•弥尔顿

菲尔默和西德尼

第二十七章 哈利法克斯和洛克

哈利法克斯

洛克:个人与社会

对财产的天赋权利

哲学的模棱两可

契约

社会和政府

洛克理论的复杂性

第二十八章 法国:自然法的衰落

法国政治哲学的复兴

洛克受到欢迎

改变了的环境

孟德斯鸠:社会学和自由

法律与环境

分权

伏尔泰和公民自由

爱尔维修:法国的功利主义

重农主义者

霍尔巴赫

进步观念:杜尔哥和康多塞

第二十九章 重新发现社会:鲁索

向理性反叛

作为公民的人

自然与淳朴生活

普遍意志

自由的矛盾

鲁索与民族主义

第三十章 习俗与传统:休谟和柏克

休谟:理性、事实、价値

自然法的毁灭

感性的逻辑

柏克:约定俗成的政体

议会代表制与政党

抽象权利和政治人格

历史的神意

柏克、鲁索、黑格尔

第三十一章 黑格尔:辩证法和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

德意志国家

辩证法与历史的必然性

辩证法批判

个人主义和国家理论

自由与权威

国家与市民社会

黑格尔哲学对后来的影响

第三十二章 自由主义:哲学激进主义

最大的幸福原则

边沁的法学理论

早期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

早期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

第三十三章 近代自由主义

约翰•斯图尔特•弥勒:自由

社会硏究的原则

赫伯特•斯宾塞

对自由主义的唯心主义修正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当前的意义

第三十四章 马克思和辩证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辩证唯物论

经济决定论

意识形态和谐级斗争

马克思的总结

恩格斯论辩证法

恩格斯论经济决定论

辩证唯物论和政治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的崩溃

社会革命的策略

第三十五章 共产主义

俄国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政党理论

列宁论辩证唯物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

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

革命的途径

革命前景

成功后的问题

无产阶级先锋队

民主集中制

一国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在中国

共产主义的特征

第三十六章 法西斯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

普鲁士社会主义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

哲学是神话

法西斯主义与黑格尔主义

民族、菁英和领袖

种族的神话

生存空间

极权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史/赛班(George H. Sabine)著;李少军,尚新建译

初版 台北市:桂桂冠,1991[民80]印刷

面;公分(桂冠政治学丛书;24)

译自: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含索引

ISBN 957-551-443-2(精装)

1.政治一哲学,原理一西洋一座史

570.94 80003337


桂冠政治学丛书24

西方政治思想史

原著/赛班

译者/李少军、尚新建

责任编辑/邱瑞贞

发行人/赖阿胜

出版者/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登记证/局版台业字第1166号

地址/台北市10769新生南路三段96-4号

电话/(02)368-1118 363-1407

电传(FAX)/886 2 368-1119

邮拨账号/0104579-2

排版/纪元电脑排版公司

印刷/海王印刷厂

初版二刷/1992年5月

本书如有破损、装订错蝶,请寄回调换

定价/新台币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