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历史与人物论集

 

华教历史与人物论集

廖文辉 著

策略资讯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廖文輝,祖籍福建安溪,1969年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1993年毕业于台湾国立大学历史系,2002年考取马来亚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学位。曾先后服务于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以及母校尊孔独中,2003年开始任教于新纪元学院中文系至今。著有《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编有《沈慕羽资料汇编》系列丛书、《许云樵来往书信集》,并有约2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期刊杂志。

 

 

华教历史与人物论乘

A Colle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Figure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作者:廖文辉

出版:策略资讯研完中心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11, Lorong 11/4E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Malaysia

sird@streamyx.com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56, 1st FloorJalan Radin Anum 1

Badar Baru Sr iPetaling

57000 Kuala LumpurMalaysia

国际书号:983-3782-05-1

出版日期:20071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廖文辉,1969-

[Hua jiao li shi yu ren wu lun ji]

华教历史与人物论集/廖文辉著

ISBN 978-983-3782-05-5

1.UmLian Geok1901-1985-Views on education. 2.SimMow YuDatuk1913-Views on education. 3.Educators-Malaysia-Biography. 4.Chinese-Education-Malaysia-History. I.Title.

923.7595

 

 

 

序一

李亚遨

 

我与文辉交往的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他在教总秘书处负责沈慕羽基金一工作的时候。那时他刚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回来,在教总打的应该是第一份工吧,大家都既期待又担心地看着这个年轻人如何开展他的工作。但是很快地,他就让人们放下心了。从1995年开始每年一本的《沈慕羽资料汇编》,可说是本本都展示了他在资料整理与编辑工作上的雄厚实力。可惜没多少年,他就离开教总去尊孔独中了。记得当时知道这个消息,还为教总未能留住这个人才惋惜。但他是回去他的母校服务的,而他也已表明心迹想要在学术上更进一层楼,那就只好为他献上祝福了。果然后来就听到他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研究所念硕士了。当时听了真是高兴,因为这证明了,这个年轻人不仅是有实力,还是有志气的。不以自己所拥有的为满足,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但我与文辉这阶段的交往,既是有缘,又是无缘——有缘共事,无缘谋面;就是所谓的神交。真正面对面的结识,则还倚靠百年尊孔这个助缘。去年底,我接受尊孔独中吴建成校长的邀请,参与尊孔校史的搜集、整理与编辑工作。在华教圈子里,吴校长是以喜欢开会出了名的,因为文辉也是校史编委之一,这无形中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见面与进一步认识的机会。当然,这个时候的文辉不仅是已经拿了硕士学位的文輝,还是曾经在尊孔独中教过书、正在新纪元学院当讲师的文辉。经历了一些生活磨练后自是稳健多了的。他在编委会议里的发言,以及在报章上针对相关课题所发表的文章,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对校长说,尊孔编校史应以郑良树、安焕然的《宽柔纪事本末》为范本,而要编出那样水准的校史,需要像文辉那样曾经受过正規史学训练、有理论有实践、能不畏辛苦找资料而又能动手写文章的人才。这绝对是由衷之言。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研究能够获得文辉的参与绝对是它的福分。这次他一不做二不休,一口气出了两本有关华教研究的大作(另一本是《华校教总及其人物》,已由教总出版),说明了他对这方面工作的认真程度。我希望他的态度和勇气能进一步带动相关研究的风气。虽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研究是本土研究的显学(本书,页10),有待开发、耕耘的地方确实太多了。1985年我协助陆庭谕先生编辑《教总33年》,那个时候能够参考的华教研究著作,就只有三几篇,而且都是蛮简略的。现在情形当然是好多了。郑良树教授一套四册、120万言的巨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教总,2003)光芒四射,成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的里程碑。但我于去年底开始投入尊孔校史的整理工作时,仍不免要喑自心惊:华教史料的匮乏竟然到了如此地步!说要什么没什么固然是夸张,但是真的是多数资料都没有了!比如与尊孔大有关系的1960-62年中学改制时期的原始资料就是。中学改制还不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呢;战前的情况就更加不用说了一一我们校史编委忙了将近一年,还无法为学校交出一份战前董事长(旧称总理)的名表呢!当年,极力反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林连玉先生悲声喊出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但是作为一间他曾贡献了26年心血的华人文化的堡垒——--间拥有百年历史的华校,直到现在连一本像样的校史都没有,而还有人认为整理校史劳民伤财,那么,所谓华人文化的堡垒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许多像郑良树教授那样老老实实、辛辛苦苦,找资料、做学问的人。不然的话,林连玉先生所说的华人文化的堡垒,永远都不能成为事实。

 

今天,以董教总为领导的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颠簸后,再次而对新形势的考验。特别是在最近的董校风波之后,两头马车已呈露了步伐不一的迹象。这件事是不是意味着这场社会运动已到了Armand Mauss所说的分化阶段(本书,页40?这个发展到底有多严重,对将来华文教育特別是华文小学(特别是处在第一线的在华小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对于马来西亚教育领域的民心争夺战又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只能拭目以待。祈望华教领导们能够从华文教育的历史中,从前辈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诸位先生的言行中寻得智慧,获得启示。从大形势的解读(如我们现在已经从基本上摆脱了单元文化政策的干扰吗?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到具体策略的应用(如什么时候斗争?什么时候妥协?如何领导?如何组织?如何对付破坏?如何对待自己队伍里的后进?),我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这50多年的历史中学习到某些经验教训。古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不敢太过强调历史的作用,因为我知道不懂华教历史也照旧可以搞华教,就像不懂养生之道也一样会吃饭。但是我想,如果深谙养生之道,就会将吃饭变成一种艺术,如果有一点历史素养,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或许会有所裨益吧!

 

文辉的这两本有关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著作,在这个时候推出是很及时的。他以曾是教总秘书处成员而又是学者的双重身份所撰写的大作,对于一般华教工作者或是有兴趣于了解华教运动的人,无疑是深具阅读价值的。如果说它们在内容上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话,或许就是对董教总两个秘书处的作用和贡献稍有强调不足之嫌。就事论事,董总发展到1973年以后的林晃升时代,教总到1983年以后的沈慕明——陆庭谕——庄迪君时代,已不是纯理事当家的董总、教总,而是由理事——秘书处共同当家的董总、教总。熟悉董教总内部运作的人都知道这批专业秘书处成员对董教总、对整个华教运动的重要性。这么说一点也没有贬低董教总理事对各自会务进展所作出的贡献。恰恰相反。我曾经说过,林晃升对董总的最大贡献,就是通过理事会的改组,集结了郭洙镇、苏天明、刘锡通等一批专业人士,又通过秘书处的设立,组织了包括李万千、莫泰熙、柯嘉逊博士等人的坚强团队,把董总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团体,一个现代化的社团,一个极有影响力的民间压力集团。我也曾经评论过庄迪君博士对教总的贡献,认为他为教总筹募活动基金,建立秘书处,引进姚丽芳、陈亚才、刘崇汉、赖顺吉等有志之士,是高瞻远瞩之举。因为,这是把教总从传统座办时代引导到现代化管理的时代,从而使到教总会务能够稳定发展,也使到华文教育的调查研究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可以这么说,教总到现在还在享受着庄迪君时候的改革成果,虽然他本人已离开教总15年了。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不含贬义)由此可见,一项好的决策,好的措施是能够好久好久地造福群体的。

 

文辉的《华校教总及其人物》,征得郑良树教授作序;这本书,他想让我也写一篇序文,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但念及他的诚意,我身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是没有理由拒绝的。终于挤出这篇文字了,但愿没有让他(和读者们)失望才好!

 

20061010日 于吉隆坡

 

 

序二

廖文辉

 

对华文教育的观察和研究,一幌眼,经已十载有余。从整理沈慕羽的资料为起点,进而关注其他华教人物以及华文教育的发展史,并将心得发诸笔端,形成篇篇习作,不觉间积沙成塔,亦颇有可观。

 

《论集》的出版可视为这十年来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的一个小结。最早的一篇是〈从服务一世,战斗一生谈起〉,时间是19955月,最晚的一篇是〈20年来的林连玉研究概览(1986-2005)>,发表于200512月,时间跨度刚好是十年。集子内收录的文章有长篇论文,也有短篇文章。所有的文章曾先后发表于报章和期刊杂志,除少数几篇因为明显讹误,以及为求体例和引文格式的统一和规范化而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调整,其他则维持原状,不作任何修饰。各篇的发表资料则附于各文章之后,以为参考。

 

由于集子内收存的论著主要属当代研究,部分史实或事件已经有所变化,所以阅读时须注意文后的发表资料。此外,〈华教运动的困境和展望〉和〈教育?文化?福利?一一剖析教总的方向〉二文虽为拙著《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的章节,由于可以独立成章,并有参考价值,故亦存录于集内。

 

《论集》也可以呈现十年来我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成果。在马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研究无疑是本土研究的显学,即使在中国,亦有不少学者投身其间,并有斐然成绩。如何延续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不落窠臼,提出新观点,并有所超越,成为我努力不懈的追求方向。在摸石子过河的经验累积过程中,慢慢的也整理摸索出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其一为华教历史的研究,其二是华教人物的研究。前者的文章收录在上篇华教篇,后者的文章收录在下篇人物篇。上篇共收录7篇文章,主要以华教历史为论述主轴;下篇共收录18篇文章,以讨论华教人物为重点,焦点在林连玉和沈慕羽,两者可说是战后以来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华教人物,两者个别有9篇文章收录在这本集子里。最后,这些散篇零星的微观研究,逐渐凝炼提升为理论的论述,遂有书首的〈试论华教史的分期及其人物的类型〉一文。

 

这篇总论,旨在综论华教史的分期和华教人物类型,尝试从点线的微观研究进而提升为中观或宏观的理论架构,其中对华教史的分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出以华教运动之斗争方向和模式为主轴的分期法。至于华教人物方面,则尝试作一分类,将之分成三大类型,即嘉庚型、六使型和连玉型三类,冀望这两种理论的提出能有助于华教史乃至华教人物的研究。

 

《论集》的出版,首先得感谢文运企业负责人张永新先生冒着赔本的风险刊印面世,其对学人的扶掖以及文化出版事业的坚持,均令人起敬。其次李亚遨先生在百忙拔刀撰序,也铭感五内。

 

《论集》出版在即,弁言数语,是为序。

 

稿于加影新纪元学院中文系

2006.07.15

 

 

华教与人物论集目录

 

序一 李亚遨

序二 廖文辉

总论:试论华教史的分期及其人物的类型

 

华教篇

略论大马华族文化的困境

华教运动的困境与展望

教育?文化?福利?——谈教总的方向

砒霜与蜜糖——大马教育政策手法探源

“最终目标”废除或落实?

饮其水者怀其源

华小来去:柔佛雅格、明智、南兴

 

人物篇

总论:三个人物,三个典范一一谈陈嘉庚、陈六使与林连玉

 

1.林连玉

林连玉最后的24(1961-1985)

百年思连玉.华教共此时——林连玉对华文教育的贡献

林连玉的教育思想

林连玉的人格与风格一一读《风雨十八年》

一生为民族招魂——敬悼林连玉先生

林连玉二三事

其一:林连玉的故乡

其二:林连玉的族系

其三:林连玉家书

20年来的林连玉研究概览

 

2.沈慕羽

千磨万击犹坚劲一一谈沈慕羽的事业

从“服务一世,战斗一生”谈起

沈慕羽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沈慕明二三事

其一:沈慕羽先生的六个第一

其二:沈慕羽的开风气

其三:坚持原则

沈慕羽与“三动”——《石在火不灭》编辑前言

沈慕羽演词文章的特色一一《沈慕羽言论集》编辑前言

沈慕羽得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