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言路2011.01.15
黄润岳校长的讲话
安焕然
专栏〈福建人办学的务实与内敛〉刊出后,电邮随即收到新文龙中华独中董事发来的电邮,希望也能为该校的特刊写点东西。盛情难却,惟下笔之前总得做些功课。到南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借来了十几本校刊翻阅,感动。
1950年代的新文龙中华中学校风好,成绩佳,是柔佛州公认办学出色的名校。当时该校承教育部委托,开办了高级师训班,前后4届造就不少优秀师资。1953年新文龙中华第一届初中毕业同学35人参加政府主办的初中会考,全体及格。次年第二届毕业同学再造辉煌,34位同学参加会考,不仅100%及格,更有19位同学获得优等,是当年全马45间华文中学中,成绩最优者。其中,郑九章同学之华文、英文、数学及史地4科均为优等。全马数千初中会考及格同学之中,仅此一人。
1954年,马来亚联合邦钦差大臣麦基佛莱爵士来到新文龙中华中学视察,不仅是他就职以来视察的第一间华校,对新文龙中华学生整齐的制服,饱满的精神,优良的学业成绩,童军团和铜乐队的积极活动,都留下深刻印象,颇为激赏。
1950年代新文龙中华中学校风之所以如此大振,关键在于办学者的心态与素质。延续陈嘉庚遗风,“倾家兴学”的“校父”郑振中对新文龙中华的贡献,自不在话下。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新文龙中华聘得黄润岳掌校,董教之间彼此互信互重,精诚合作,以致新文龙中华中学在草创之初校务即蒸蒸日上。
根据新文龙校友回忆,黄润岳校长办学有他一套因地制宜的灵活行政方针。他不喜欢召开太过无谓的会议、贴标语、或填写过多的书面纲目计划作业,为的是节省时间,是不为而非不知。办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着想,真诚待人。黄校长礼待同事,知人善任,礼聘了不少优秀教师。他既讲究智育,也强调德育,义务兼任训育主任,制订《学生惩奖规则》,规劝学生要“为学”,也要“学做人”,言教也身教。
1954年,黄润岳在毕业特刊的〈告毕业同学〉中如是说:“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如何做人,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完全全全,有作为的人。”
黄润岳以真心奉献教育。他如此劝勉高师班的学生:“读书要有兴趣,教书更不例外。因有兴趣而教书的人,决不会见异思迁,也不会因循苟且,敷衍塞责,更不会孜孜计较薪俸厚薄以定自己工作的多寡……教育工作是艰苦的,漫长的,不易见功……因此,我们立定志向,我们要以教育为终身的事业。事业是永久的,有兴趣的,自愿的,主动的。”
黄校长平易近人,时常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知识和经历。有一年,黄校长从美国考察回来,特地在晚上给宿舍生讲述旅美经过,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和教育概况。这对当时纯朴乡镇的学子而言,是开拓视野的人文风气构塑。
我们常说要寻找典范。除了林连玉“怒奋空拳”悲壮斗争的典范塑造,别忘了,在华教领域还有很多人物都值能推崇,华教典范的塑造也应是多元面向的。
1962年黄润岳校长接替林连玉,担任教总主席。他在一次全国独中校长座谈会上演讲,讲题为“能生存,有发展”。当年黄校长说这句话,是在华校面临改制,华文独中前途未卜,陷入低潮之际。然而,我以为这句话仍然适用于今天“行情上涨”的华文独中。
华校办学靠的不是狭隘、僵化的意识型态,更不应为意气之争而再内耗下去。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团结应对外来挑战,争取华教公平地位的同时,华校、独中能不能发展,端视这间学校有没有正确办学理念和办学能力之人。如何从多面向提升素质教育,好好培育我们的华校生,诚乃吾辈办学真正的“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