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与舒庆祥推出新书 陈旭年事迹盼引中关注

 星洲日报2011.01.16

吴华与舒庆祥推出新书 陈旭年事迹盼引中关注

    马六甲有一条文化街,是海内外游客必经之地。在新山,也有一条文化街,它叫作“陈旭年街”,就位于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的后巷。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创立于2009年10月3日,由新山中华公会辖下文物馆管委会管理,管委会主席为何朝东,文物馆助理主任是徐达伟。

曾与柔佛州苏丹结拜

    新山有许多街道是以华裔先贤命名,如陈旭年街和黄亚福街等。这些街名是在何时被命名,确切时间暂无法考究,惟相信部分可能是在同一时期获命名。

    这些华裔先贤当时地位显赫,有钱有势。其中陈旭年与柔佛州苏丹阿布峇卡的关系特别密切,两人感情要好,曾结拜为义兄弟。

    陈旭年是义兴公司首领,被柔州苏丹阿布峇卡赐封为华侨侨长,曾是柔佛州叱吒风云的人物。作为柔州最大的港主,他拥有柔州超过10条港的开发权。

    为了让海内外人士对陈旭年,以及这陈旭年街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地文史工作者吴华与舒庆祥最近编选了一本书,名为《陈旭年与文化街》。

    这书是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出版的丛书第一种。文物馆未来也将陆续出版有关本地文史方面的书籍,也欢迎有意撰写的作者联络馆方。

16篇文章介绍陈旭年

    《陈旭年与文化街》的读者,将发现书中单是介绍陈旭年生平的文章,就多达16篇。这些文章都是出自大马、新加坡和中国等地不同作家之手,写于不同时候。

    编者在此书收录这么多篇有关陈旭年生平的文章,用意何在?吴华与舒庆祥受访时说,那是为了能更客观地呈现陈旭年的生平。

    在众多文章中,由宋旺相和潘醒农所写的是第一手资料。

    宋旺相所写的陈旭年生平,其文章书写的年份最早,是在1922年。

    这篇有关陈旭年事迹的文章,收录在宋旺相编著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 (《One Hundred years’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乃用英文书写。

    年份第二久的文章则是1950年出版的《马来亚潮侨通鉴》,由潘醒农所写的《陈旭年先生》。

收录陈乾枢口述历史资料

    本地文史工作者舒庆祥和新加坡联早记者莫美颜,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访问陈旭年的曾孙陈乾枢。这两篇专访也收录在《陈旭年与文化街》这本书里,是相当难得的口述历史资料。

    综合史料记载,陈旭年从中国南来,初时在新加坡直落布兰雅做贩布生意。他因卖布,认识了柔州王室,进而与柔佛天猛公依布拉欣的儿子阿布峇卡成为好友,并结拜为义兄弟。

    1853年,陈旭年与陈万泰合伙领到第一张港契,自此展开他的开港霸业。1862年,阿布峇卡升任柔佛天猛公,并于1868年正式升为“柔佛大君”。陈旭年拥有多条港的开发权,成为大港主。

陈旭年真名是陈毓宜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陈旭年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根据英文文献上的英文名“Tan Yeok Nee'’或“TanHiok Nee”翻译而来,陈旭年真正的名字是“陈毓宜”。

    陈旭年出生于中国潮州。中国当地的史料显示,陈旭年的名字是陈毓宜。

    吴华表示,1987年6月2日在中国《汕头日报》刊登的一篇特稿《著名侨领陈毓宜先生及其传说》,就有详细的说明。

    此文章作者为蔡绍彬,此文已收录在《陈旭年与文化街》书里。

柔佛古庙由陈旭年建立

    舒庆祥说,《陈旭年与文化街》这本书可解开两个谜团,即柔佛古庙建于1870年,以及陈旭年到了1875年为何离开新山。

    他认为,尤其是本书收录的两篇陈旭年曾孙陈乾枢的专访中,从中可肯定柔佛古庙是由陈旭年于1870年建立。

    他表示,陈乾枢在受访时,曾亲口证实是曾祖父陈旭年建立柔佛古庙。接着,再辅以史料,因而肯定柔佛古庙的建立年份。

    陈乾枢于2000年接受舒庆祥访问时已82岁。

    舒庆祥指出,陈乾枢当年受访时透露,曾于1947年至1948年间,与父亲等人曾受邀到大王宫,出席由柔佛州苏丹依布拉欣举办的一个晚宴。

    陈乾枢在王宫里,看见了曾祖父陈旭年的画像被挂在墙上。

    舒庆祥说,陈旭年1875年离开新山,迁居至新加坡一段时间。在陈旭年过世之后,柔州王宫仍挂著陈旭年的画像,这显示,陈旭年与柔王室一直保持著良好和密切的关系。

历史条件限制 陈旭年未兴学办教育

    针对有人指陈旭年在兴学办教育方面,对新山没什麽贡献一事。舒庆祥和吴华认为,陈旭年南来柔州的时代有其格局的局限。

    他们表示,陈旭年从陈开顺之手,接下义兴公司首领职。当时,从中国南来谋生的都是单身的苦力,而地方上也限制不能带家眷过来,所以,碍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陈旭年未能对兴学办教育作出贡献。

盼丰富陈旭年史料

    舒庆祥和吴华表示,经过一年的文化街打造工作,陈旭年街比以前更热闹,有些外国游客会特地于周六到文化街来参与活动。

    不过,文化街的推动工作,仍需更多华团组织参与。

    吴华表示,《陈旭年与文化街》这本书可让新山以外的人士知道新山华社如何打造陈旭年街成为一条文化街,并了解陈旭年这位先贤的故事。

    吴华世希望藉由这本书引起中国方面的关注,并将陈旭年的事迹拍成纪录片或连续剧。

    他说,中国重视整理海外侨领的史料。这本书若被带到中国,将引起中国史学家的兴趣。他相信中国方面会有更多有关陈旭年的史料,有助让陈旭年的史料更趋完整和丰富。

官方肯定陈旭年地位

    若走在陈旭年街,你可看到一个以英巫文书写的陈旭年生平展示牌,它是由柔州政府设立。

    另一个展示牌名为“以1887年的地图,寻访新山老街传奇”,则由新山中华公会设置,里面附上了一张1887年新山市街的地图,并以中英巫文说明。

    志期1887年的新山市街地图,是从柔州档案局取得。

    此地图是“柔佛国务大臣”命令官员修复陈旭年街。官员修复陈旭年街时所画的地图。从中可知,陈旭年街早在1887年或更早以前便存在。

    舒庆祥认为,官方设立陈旭年的展示牌,这显示,官方肯定了陈旭年的地位。

陈旭年非漏夜逃回新国

    根据史料,陈旭年于1875年离开新山,开始定居新加坡,住在哥里门街寓所。

    曾有人说陈旭年是在1875年的某一天,漏夜逃回新加坡。针对这点,吴华表示,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吴华说,从史料可知,其实,陈旭年在1875年过后,仍有往来柔佛州,只是没以前那样活跃。

    为何陈旭年没再像以前般活跃于新山,吴华认为,这可能是陈旭年与生意伙伴拆伙后,就将生意重心集中至新加坡坡有关。

陈旭年没完全离开新山

    吴华指出、从以下这两件事,可了解陈旭年并没完全离开新山。

    英国艾伯特·维克托和乔治等两位王子于1882年到访柔佛州,陈旭年是招待委员会成员之一。

    到了1888年,中国北洋水师舰队访问新加坡。陈旭年也联同其他华社领袖一同设宴,欢迎欢迎舰队的到来。

    另外,舒庆祥说,《陈旭年与文化街》这本书里只谈到陈旭年返回中国之后病逝,并没提死因。不过,据他最近工获得的最新资料得知陈旭年晚年返回中国,是死于虐疾。

陈旭年新山有两处故居

    舒庆祥透露,陈旭年在新山的首间住宅位于直律街和啰咪街交界处的小山坡上。

    他说,那曾是宽柔第一座校舍,后来转让予阿拉伯籍大地主端亚山,被改为“大同戏院”。过后,易名为“华英戏院”,到了1939年成危楼后拆除。这块空地现作为停车场用途。

    陈旭年第二间故居同样位于直律街,它与柔佛古庙毗邻。这间住所后来也出售给端亚山。端亚山于1917年转让给宽柔学校董事,成为宽柔校舍。

    直至1985年,因城市发展计划,宽柔校舍被拆除。现址改建为新山太平洋公主酒店。

    陈旭年晚年曾住在新加坡,最著名是现仍保存下来的“资政第”,这座中国建筑被新加坡列为国家保护古迹之一。

陈旭年“大事年表”
1827年陈旭年生于潮州上莆金砂乡。
1844年陈旭年南来,先在彭亨开矿,过后到新加坡直落布兰雅一带贩卖布匹,结识天猛公伊布拉欣之子阿布峇卡。天猛公依布拉欣在柔州推行港主制度。
1853年26岁的陈旭年到柔佛发展。
1855年新山开埠,命名为“伊斯干达百蒂利”
1862年天猛公伊布拉欣逝世,阿布峇卡升任天猛公
1866年“伊斯干达百蒂利”易名为新山(Johor Bahru)
1868年阿武峇卡升任柔佛大君(Maharaja)
1870年P旭年被封为华侨侨长/柔佛古庙落成
1875年陈旭年从新山迁居至新加坡
1901年陈旭年返回家乡
1902年陈旭年在中国家乡逝世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地址:42, JIn lbrahim, 8000 J.B. Johor。
电话:07-224 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