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速加速回儒学术研究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尽速加速回儒学术研究

罗正文

 

“回儒对谈国际研计会”已划下完美的句点。此一被民间誉为“高层次学术交流会”的历史性大突破,不仅为我国拓展回儒学术研究的努力开启新页,更值得重视的是,宽广了国人的国际视野,使我们对文化定位的思考,能更上层楼。此次研讨会丰硕的成果证明事在人为,只要勇于跨出第一步,机会还是可以创造的。

 

可是创造了机会之后,还必须有足够的后续行动,才能落实为具体的成果。加强国内的回儒学术研究,就是后续行动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只有在学术研究的支持下,回儒文化才找得到活水源头,才会有绵延的生命。此次受邀前来主讲的当代儒学研究权威杜维明教授,在接受星洲日报采访团访问时曾表示,大马应积极培养一批了解华巫文化与语言的学术人才,以进一步研究回儒。这番谈话,实在语重心长。

 

长久以来,回儒文化研究在国内一直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由于研究层次偏高,始终难以引起一般民众的关注,目前只有一些零星的学者,单打独斗地从事回儒文化的个别研究,或开设一些回儒的相关课程,一些民间团体偶尔也办一些回儒研讨会,至于横向整合则付之阙如。学界整体的回儒文化研究成果,落后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甚多。这样的研究基础,要去支撑一个雄心万丈的区域回儒文化中心似乎是不容易办得到。

 

所幸回儒斫究在国内已有转机的现象。副首相拿督士里安华前天宣布马来亚大学将筹办东亚研究系,以进一步落实回儒国际研究,中心的计划,杜维明、王成武等国际知名学者已应允参与及提供必要协助。构思中的东亚研究系将定期举行公开的专题讨论,并公布研究成果,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可是仅靠国外学者的力量仍嫌不足,政府更应鼓励国内学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对回儒学术研究作有系统的整体规划。

 

就近程而言,马大当局应就筹设东亚研究系的学术班底,作整体评估,以最具活力的学术人员,来承担当前此一最重要的学术任务。

 

就中长程而言,政府则应就回儒研究人才的培养作整体设计。下列几项建议,可供当局参考。

 

第一,设立回儒研究中心,带动回儒的研究。回儒研究中心除设立在马大之外,亦可以寻求私人企业界的经济援助,成立独立的研究智库。如此方能整合人力,将资源作最有效的运用。马大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领导机构,应可协调其他学术团体成立回儒研究中心,以现有的研究基础,共同为回儒研究开路,并且提供足够的养分。这些研究成果并可汇整版,成为政府推展回儒文化的重要参考。

 

第二,回儒研究应超越本土化的诉求。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学术发展已展现了新的契机,而本土性研究也已有一些具体的成果。就事论事,回儒研究应超越本土化的诉求;副首相安华表示“回儒对谈”象征亚洲醒觉意识,就是指陈回儒研究不应局限于本土之意。本土研究固然不可荒废,而且必须“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但是若刻意以儒狭的地域意识自限,则不但难有大成就,也不易培养出涵容宽阔的学术襟怀。

 

因此,落实回儒研究本土化的诉求,虽然值得肯定,却不是学术发展的最后目标。惟有以更开宏的国际观与世界观看待学术的发展,才是提升回儒研究成果的不二法门。

 

东亚研究系设立后,再配合回儒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更能将研究成果让国内外人士分享,让回儒知识成为话的知识,也更增加我们对亚洲认同。如此各族群的融合方有可能在朝野齐心的情况下稳扎稳打地向前推动。

 

从宏观的角度看回儒文化的交流对世人也有积极启示作用。国际局势自冷战结束后,二分法早已不适用于世局的观察。诚如杜维明教授所指出,回儒对话是健康活动,并非联合以对抗西方文化,更不会引起东西文明的冲突。人类的智慧已体悟到世界愈变愈小,人与人的关系愈益接近。今天世人共同关切的问题已不是强烈的种族意识,也不是某一种宗教与文化的优劣,而是如何加强合作关系,如何泯除交流的障碍。这应是“回儒对话”曲终人散之后,所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15-05-1995《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