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佑家族墓园赏析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陆佑家族墓园赏析

黄木锦

 

 

前言

 

所谓“墓园”,学术上的说法是一个安息的空间,人生走完之后的终点站,遗留在世间的最后具体实物,让后世人凭吊的精神所在地。从自然界上来说,它是一种景观,自立于天和地之间,与附近环境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协调。就文化上而言,墓园本身的空间组织与规划设计所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安息空间的处理态度,这之间包含了功能上的、宗教上的、美学上的、民俗上的、风水学上的各种角度来显示对人世间以外的另一个空间的看法观念。

 

尤其是在古代,它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一种对人死后的“世界观”。“生”是短暂的,“死”才是永恒的,这种观念造成帝皇对未来的安息空间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建设,往往在过世之前就已选定及建好陵墓。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到日本的仁德陵,印度的泰姬玛哈均是工程浩大,重要的历史标记。陆佑家族墓园虽不能与帝王级的陵墓相提并论,但在我国本土的价值之高,却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也并非帝王式的陵寝才能成为历史古迹;英雄人物如岳飞,著名人物如莫札特、莎士比亚的墓园均是能够吸引无数人前往观赏,使得以保存下来的。陆佑对吉隆坡、文冬、关丹等地的开发建设是功不可抹;教育方面的捐献更不计其数。同样可贵的是陆佑一生的事迹,是华人被卖猪仔方式南来刻苦砥砺,白手起家,成功的典范。在墓园之中往往能体验到特殊的感觉与吸引刀,它能笼罩你的思维,提供人安静沈思的空间。在墓园里看红尘,会感觉到生命的虚与实,真与假,在这同时它也提供许多积极的作用。华社在步向马哈迪首相所提倡的2020年口号当儿,怎能不回首省思陆佑先生是怎么样成功的呢?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认识及欣赏“陆佑家族墓园”,从而了解墓园本身的价值所在。行文之匆促,错误遗漏在所难免,欢迎不吝指正。

 

一、位置

 

陆佑家族墓园座落在吉隆坡文良港热水湖陆佑村的山丘上。整个墓园占地约三英亩多,附近原为陆佑所拥有的1900英亩的Hawthornden橡胶园;目前附近均已大事发展政府的住宅区,东北面五百公尺外是Taman Wangsa Maju Seksyen 10。从陆佑村方向进来的路上,在经过一片农耕广阔平原处,远远就可望见陆佑墓园傍山而下的景色。迂回路转爬上小山坡之后的一段约50公尺羊肠小道,即到达陆佑墓园主入口,那是一道铁门,简单的铁丝网围篱围着的就是陆佑家族墓园的私人墓地范围。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到一殿讲究墓园的牌楼。进了铁门,映入眼廉的是陆家香亭,翠兰纪念堂,再过去才是由上顺着山坡而下座东朝西排列的陆佑家族坟墓及陆佑铜像。

 

二、陆家香亭

 

陆家香亭前是一空阔广场,这里是唯一的平地,适合聚集的场所。陆家香亭座落在一高耸的小山丘上,登上一阶台阶抬头就可望见匾额上写着“陆家香亭”四字。右边是写着“民国十六年”,左边落款字体已不清楚。陆家香亭主结构是左右各四支石柱子,上面顶着斜屋顶的屋架及木梁,是本地可找得到的硬木雕成,下方收头的是有简单传统线条的柱础。石柱之间围有石栏杆,左右两侧尚有石柱头。地坪铺面是传统的红色地砖,从地面遗留的痕迹可看出有石桌石椅的安排。而今只留下断成两半的石桌。石柱与石柱之间有“雀替”顶着井口式的槛框。再上去的是类似“斗拱”顶着主梁再支撑着整个屋架,值得一提的是,这简化的“斗拱”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二楼柱与梁间也可找到类似的例子。屋架上的屋瓦片均已不见,只留下桁架上的铁钉,很可能是横向桁条架着瓦片所需要的。

 

陆家香亭的屋顶形式很接近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形式,但从整个屋顶的斜度及金字形构架来判断,更像是我国本土马来民族传统的屋顶形式;再从木梁上的波浪曲线条纹雕刻,以及倒柱的细部收头,均再再显示是受马来本土建筑的影响所造成。中国传统建筑的亭子结合了马来本土的建筑屋顶形式即是陆家香亭最大的特色及价值所在。

 

三、翠兰纪念堂

 

从陆家香亭往南走上几步,就可轻易看到巍峨,气派非凡的翠兰纪念堂就座落在高约五米的山坡上。登上纪念堂前先要走进长约四米的水泥直平步道,三个平台及廿八个台阶才能到达。由底步上第一个平台共有十台阶,第一个平台至第二个平台是九台阶,第二个平台至最后一个平台也是九阶。可以相信这是符合中国风水学说的吉利级数。台阶两旁均有石栏杆,开始起步至平台处均有“望柱”为一段落,“望柱”上收头的地方称为柱头,这种形式看起来好像是毛笔头,名字就叫“文笔头”。边步上台阶边抬头望上去,可以感觉到翠兰纪念堂屋顶起翘部分渐渐往上缩,整幢建筑实体就像要飞起似的,这种像传统塔楼的层层退缩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到了平台,可清楚看到“翠兰纪念堂”五个字。字上方窗口的垂直栅条是偶数,符合了传统建筑阴宅的做法。字的下方是屋脊,有凤凰于飞及花饰的剪黏图案。再下才是屋架,上铺有传统琉璃瓦、瓦当及滴水;从色泽上有明显的不同,显示有部分是后来有重修过的;支撑着屋架的是横向插拱。同样的组合一再重覆着并往内收缩上去至最高层,最高的屋脊上加了一个“刹”,是唯一表达佛教精神的象征。

 

整个纪念堂最有趣的是塔楼两翼的半圆形由下约十五度渐渐倾斜往外而上,转接处是扁平挑檐而出往上约六十公分。上铺有琉璃瓦、瓦当及滴水;整个形状就像是圆盘往上退缩共有三层。这种手法使整个本来是大量体的纪念堂平稳下来,缓和了屋身塔楼欲冲天而上的趋势,也巧妙的形成视觉上一个韵律美感。不可遗漏欣赏的是圆盘底下,以蓝色为主调的“惹草”彩绘装饰。惹草是一种水生植物,常装饰在传统建筑山墙两旁上,象征“防火”观念的装饰。整幢纪念堂建筑是水泥砖造,一楼屋身是洗石子外墙,两旁像元宝般的起拱物从另一角度看来整座建筑物就像在一艘船上。

 

进入塔楼内侧,有主要的四根主柱及内侧四组双联柱。柱子的式样及入口开口形式均明显是受西洋建筑影响为主,除了柱础及部分曲线雕刻却是明显传统建筑味道。通过三开间式的柱式后头是往外凸的四方空间,从功能上及位置上来推测是纪念堂内最重要的祭祀中心所在。然而现场只留有一堆泥土,看起来像是未完工似的。在这祭祀空间上覆有出挑的飞檐屋顶,允许天光进入。

 

内部空间楼板下绘制有共廿六幅传统中国画彩绘作品,其中廿四幅描写的正是廿四孝的故事。除几幅受潮发霉、及受不知名人士涂鸦外,其余大部分均保存得相当好。清楚可分辨人物、景物之笔触与画法;用色等显示并非传统中国画资深画家绘制。尽管如此,仍非常传神,使翠兰纪念堂内的祭祀空间增添不少光彩,也直接传达了中国传统礼仪观念。

 

整座翠兰纪念堂是座落于与陆估铜像位置同一水平轴线上,于整个墓园的空间组织上来看,也是极为突显的;这显示其重要性不亚于陆佑,但翠兰到底指的是谁?至今仍是个未知的谜。从其造型的特殊性来看,它几乎是中外绝无仅有的例子。照陆家香亭及墓碑重立的民国16年来推算,应也是建造于1927年左右;这个年代的中国建筑已开始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而位处于当时仍属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外来的影响更是直接的,这也成了中西方建筑影响的交界点,从而产生了现代化的中国建筑的一个例子。

 

令人忧虑的是这憧建筑的高耸,重量大。再加上有些屋瓦己受风吹雨打滑落或别有居心人士爬上高处时踢落,(虽有三层楼之分,并无楼梯上下,登上楼的唯一方法是踏上屋檐攀上。)屋瓦的掉落,使雨水直接浸入建筑物内,再渗透入结构体,久而久之整体的结构就受到破坏。另外屋顶上也长了一棵榕树,榕树生长力强,当根深入结构体内更是会造成直接伤害。屋顶上的漏水其实早已渗透进底层的天花楼板内,这个问题若不及早设法补救,建筑物承受不住自荷重倒塌的可能性非常大。

 

四、陆佑家族坟墓与陆佑铜像

 

从翠兰纪念堂往下走可直接到达陆佑夫人的坟墓处,由这里往上是陆佑铜像及位在最高处的陆佑坟墓;往下则是陆运怀坟墓及陆运涛夫妇的拜桌。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坟墓位置的安排,可连接成一条垂直轴线,陆佑坟墓与铜像是成一直线的,陆佑夫人坟墓至陆运涛夫妇拜桌的轴线却往北稍移,显然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长幼尊卑有序。

 

陆佑与其夫人的坟墓是民国16年(即1927年)由子孙重立,距离陆佑身后是10年时间。另外陆佑夫人墓碑上并未写明是那一位,是否有合葬的可能等等也只有陆佑后人或亲属才可能知晓了。陆佑坟墓之设计雕刻用材与其夫人坟墓是一致的,除了少许的细部有所不同外。基本上,整个墓地呈椭园型,墓丘本身为土园丘,墓碑后筑有墓岸,墓手向两边伸展,两侧有宝城石柱。墓碑上刻 

 

陆佑夫人墓碑上刻“大中华民国显妣陆门林氏太君之墓”的字样。墓碑两侧有园肩夹护,雕饰纹案,雄浑典雅兼具,墓前墓堤为一供祭拜之夯土平台。墓埋前之地坪有一台阶之高低差,平分为两部分一前一后同等大小,地坪主要以青斗石及白色花岗岩拼排成一双凹的长形图案。墓堤最前端有两只青斗石狮,左雄右雌,从雕刻手法来判断可知是属福建狮。两只石狮站立在一米五高的青斗石基座上镇守着陆佑及其夫人之陵墓,造型生动,威武非凡。墓堤前范围均有石栏杆,从石狮基座下两侧的门轨痕迹来看,可知过去曾有铁门之类的设置,并非随时可自由出入。陆山后土置于墓的东南后方,这是属广东人的做法。站在整个墓园的最高点,视野广而深,可以欣赏到吉隆坡西南方的丘陵地,特别是在傍晚时分,风景更是美丽。

 

从陆佑陵墓往下走到平台总共是十三台阶,到了平台可选左右两旁台阶往下通到陆佑铜像。铜像是竖立于一坚实白色花岗岩及正方形台阶上,以铜像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放射出去。这里正是上文提到的水平及垂直线的交集点,也成为整个墓园的控制中心点。陆佑铜像身穿长袍马褂,披上博士袍,手持博士帽,脚上穿的是有花纹图案的传统布鞋形状。铜像左脚下方的一个小角落,刻有

 

T. J. Wilcoxson SC. London 1926”

铜像下白色花岗岩上刻有

LOKE YEW C.M.G..L.L.D.

BORN 9TH OCTOBER 1846

DEAD 24TH FEBRUARY 1917”再下来才是

“英政府赠佩三等宝星兼名誉博士衔陆公弼臣之墓”

陆佑铜像后方是花岗岩档土墙,这里应是有陆佑的墓志铭所在,但现场只有左右两侧的白色大理石,上刻有小篆文对联:

 

佳城指的是墓地,乡晚生是与陆佑同乡的晚辈吕紫宸先生自称。小篆文所写的对联真正含意必须请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来解读了。

 

从陆佑夫人坟墓南面接有一段台阶步道往下直通达陆运怀坟墓。陆运怀坟墓比较起来较为简单朴素;墓地同样也是呈椭圆形,土圆墓丘,规模较为小;墓碑及墓岸、栏杆等皆为大理石所雕成。墓碑上有一张陆运怀先生的近照,但已被破坏看不清楚面貌。碑上写的是:

 

步下陆运怀坟墓即连接到一外环步道到陆佑香亭前的广场。若没有小心注意的话,很可能就会遗漏掉就位于陆运怀坟墓台阶尽头的陆运涛夫妇的拜桌。花岗岩拜桌斜躺在地上。上刻着中英文:

 

根据笔者见到的陆运涛夫妇在台湾罹难逝世后的当地报章报载,陆氏亲属把尸体火化后即把骨灰带回马来西亚并安葬于陆运涛出生地一一吉隆坡。此后陆运涛夫妇就安静的躺卧在这里回归故土了。

 

五、结语

 

陆佑家族墓园除了陆运怀坟墓与陆运涛夫妇拜桌外,陆佑及其夫人之坟墓、翠兰纪念堂与陆家香亭均很可能在民国16年重立墓碑时一齐同时候完成目前所见到之面貌。陆佑家族墓园不论是在华社心中或是我国国家发展史上的见证均是占有很高地位及价值的。基于现有的墓园完整性来看,要列为国家的重要史迹保存名单上及旅游点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以目前的现况来看,陆佑家族墓园上的所有物或多或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应怎么样去保存修复属于一个技术上的课题。无论是要怎么做,保存修复或是申请为古迹保存的范围,我们都不应该忽略一个前提,陆佑家族墓园是属私人产业范围。虽然陆佑家族墓园在精神上是属整体华社的,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事皆是我们所该关心的,但若没有得到陆氏后人的配合默许,不容易成事。

 

9/1993《资料与研究》)

 









沿着石阶而上,可看到两只石狮站立镇守陆佑及其夫人的坟墓。

 

座落在高约五米山坡上气派非凡的翠兰纪念堂,须经过3个平台及28个台阶才能到达。

 

陆佑墓园平面图。

 

翠兰纪念堂的最顶层,屋脊上加了个“刹”字,表达佛教精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