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失手琼宇碎——论我国华人传统建筑修护的错失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瑶台失手琼宇碎——论我国华人传统建筑修护的错失

陈耀威

 

姑且不论马来、印裔或殖民地时代西方建筑部份,也抛开大量华人民居街屋而言,马来半岛其实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国传统建筑。这些大部份上百年历史的华人寺庙宗祠或会所不只分布广阔,也像不同方言群般拥有自己的形式和特色,如福建、广东、潮州、客家等。如此丰富的建筑社会文化使这地方有如自然形成的建筑博物馆,尤其以槟城为盛,在世界其他城市是难寻的。

 

然而,独立以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多数得不到应有的珍惜,包括使用团体和政府,使到原本富有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宗祠一栋接一栋拆损,甚至面目全非。

 

马来西亚没有地震,台风等强大自然灾害,除了自然岁月老化和虫害,砖木构造为主体的传统建筑在这酷热潮湿的环境其实也不易保存。故每隔450年就需重修一次,这是很自然的事,大部份建于上世纪中,未的寺庙宗祠至今至少经历两,三次修葺或改建。

 

传统技术断层

 

问题在于,当年各社团信徒不惜重金聘请来自唐山家乡的师傅,如果有留下来也多已作古,传承于下一代的匠师人数是一个问题,到本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不景,后期华人移民潮被终止(注1,建庙建宗祠活动大减,同时本地建筑业更靠向西化和续之的现代化,造成传统技术的断层。

 

所以,50年代右左起,修建传统寺庙宗祠就出现异化的例子,如墙面或屋顶贴马赛克和瓷砖,趋向庸俗化的开始。

 

墙面贴瓷砖并非全无是处,而是看品质和贴法,像世纪初流行的彩釉瓷砖,有其高品质的美观装饰作用,在贴法上只是贴到人最容易触摸到的腰身高,并作为护墙和墙面比列分割的收界点。

 

反观战后是什么做法,许多寺庙宗祠是用低品质的瓷砖一贴从脚到顶,说是为了像厕所般容易维持干净!

 

这种俗不可耐的事最常在寺庙看见,由于寺庙修建最需靠众人拖舍捐献,就有不少“厕所”瓷砖被厂商当成功德清货给神明,也有些是信徒还愿的一番心意,却硬把不能登大雅之堂,或不适合的材料往寺庙贴换。

 

寺庙管理者一来不便拒绝信徒免费的善意,二来也不懂分辨好坏,甚至本身也许是主动者,才会产生越来越多“厕所化”的寺庙建筑。

 

越渐惨不忍睹

 

在屋顶的维修上,60年代时往往是用染色水泥硬封瓦顶,造成桁的负荷增加以及屋顶缺乏伸缩性的龟裂

 

地上的铺面则多数把原有陶质地砖不分好损,全打掉改铺红水泥,纹理全失,或改铺磨马赛克和磨石子不怎协调的材料。

 

上述一部份原因是材料来源难取或昂贵,而本地又不生产或停产,如板瓦筒瓦,地砖和传统漆等。

 

在化学漆占据市场前,传统的涂料是矿物和植物原料,匠师对不同材料或部位有不同的色彩计画和漆法,可称为彩绘。

 

彩绘匠师的难寻,技术的失传,原料的短缺,皆造成60年代以来修建时纷纷改用化学漆,加上对色彩念的模糊误解,形成越来越多惨不睹的现象。

 

曾何几时,本地华人的寺庙宗祠色彩只简化成除了大红就是大绿,不知是受到“红公间”的影响还是“红墙绿瓦”狭窄观念的误导,连一些属于灰色系统的粤式建筑也难逃“红祸”。

 

屋架和墙上丰富的彩绘往往是最容易被牺牲的,不是被简单化全漆红色,就是被漆得不伦不类,似乎没有一间寺庙宗祠的门神一旦被修过,不大为失神又失色!

 

谁来把关对错

 

再者,除了颜色的错乱,就是把不该涂色的地方也一桶油漆一以刷之,如屋脊,脊饰,石柱石雕,砖瓦等。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涂得更厚,完全糟塌原有材料质感或细腻的刻纹。

 

到了780年代,面临的浩劫更大,钢筋水泥已成为建筑工业的主流,不少寺庙宗祠在被修建时是部份或整栋被敲毁,所有木构的柱、梁、斗拱和泥作的地砖,瓦饰统统被无情的丢弃。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钢筋水泥假造物,形式荒腔走板,细部缺如。

 

另一方面,台湾曾流行的“北方宫殿化”错误做法也被引进本土,使到一些原属中国南方传统的建筑一夜间除了驱体被水泥硬化,最明显的是屋顶冒耀眼奋目的黄色琉璃瓦,和仿汉白玉栏杆的出现。

 

迷信钢筋水泥是最坚固的材料,并要以一劳永逸的态度来修护古迹是可笑又可悲的想法。世界上并没有“永垂不朽”的建筑材料,何况普通钢筋水泥建筑的寿命也只有560年,也一样会材料老化。

 

其实,上述错误,无知的做法也延续到90年代。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地的建筑行业,从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到工人都彻底和传统建筑知识,技术断裂,试想,连政府部门审查图测的承办员也都是西方建筑教育的产物,谁来把关对与错?

 

80年代末开始,修护古建筑又产生另一个局面。

 

由于政府开放民间与大陆的互通关系,唐山师傅和材料又可以踏足大马了,这原本对修建本地华人传统建筑是好事一椿,可是实际却是令人喜忧参半。

 

好的方面固然是可以找到失传的传统修缮技术和较适当的材料,使传统建筑不致于一修变成现代建筑或假古董。

 

然而,这前提还是要找对来自原乡的匠师,差错才不致于太大。

 

要了解,本地林林总总的传统建筑有较特又复杂的状况。我们有中国华南各方言群的移民,就有各属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即有纯的,也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后期更有融合西方殖民地建筑或本土化的现象。

 

所以要修护一栋古建筑,如果态度严谨的’这时候势必要委托专家学者事先作完整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得出历史社会背景,年代,风格匠派和损坏状况等,才能较正确握修护规划原则,进而才发包给有经验或正确态度的承包公司负任。

 

南北方建筑差异大

 

对于调查考证本地传统建筑,我们不可以太迷信大陆的专家,到目前为止,大陆的传统建筑研究,深度有余,广度尚嫌不足,跨地区性的比较研究尚属起步,尤其是北方的建筑和南方的差异很大,更何况南洋又渗染了复杂的中西文化在内。

 

其实,以往的时代是不需要所谓专家学者的,传统师徒制度的生产社会自有深厚的技术/美学/忌讳的传承。即使不同形式匠派交融参杂在同一栋建筑上,虽不见得有其高深理论,以当时各方旗鼓相当的营造能力所做的结果,是可归于自然良性的社会价值观反映来理解和接受。环顾现时的政治,教育环境是无望有专门机构培养华人传统建筑技艺和修护的人员,唯有希望大陆匠师来马工作时,多少能把技术转移于本地工匠。

 

穿错衣服化错妆

 

对于由大陆方面承包本地传统建筑工程之缺点,可以这么说,因为现阶段大陆经济开放政策之下,许多沿海省份的古建筑修建公司无不相争海外的市场。

 

且不论技术水平问题,他们很可能不去评估,考证所获得承包的建筑属性,即年代,风格形式等,只要业主要求“美仑美焕”,“雄伟壮观”即可,甚至鼓励和推销各种昂贵的技术产品,如大量的石雕等种种不见得适合该建筑物的材料。

 

这种“穿错衣服化错妆”的文化商业产品固然远看外表富丽堂煌。一般业主,信理员不懂分辨好坏,赞赏有加,加上弦耀心理,广为宣传,而报章媒体亦没有判断能力,“人赞亦赞”,沦为误导大众的共谋。

 

正巧,这数年来经济较景气,乡团信徒舍得出钱,遇上的数间寺庙宗祠差不多该到修葺的周期,还配合政府允许材料免税的鼓励,预料将有越来越多“张牙舞爪”新传统建筑出现,因为建筑外表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地方乡团信徒具有“输人不输阵”的心理,将促进这种不良的连锁反应。

 

古迹修护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牵涉实质技术和非技术的价值观念,财务经费,工期时间和政府政策,建筑管理等问题。

 

对于动辄数百千的修护工程,业主应放弃认为建筑师,承包商等专业应义务服务的观念。

 

因为,有关方面为了不亏损太多,只能拨有限的人力和时间出来,而材料上也可能不会采用最好或最适合的。结果反而害了传统建筑本身。

 

这种迫不得已偷工减料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被毁了,被修坏就是不出几年就败坏到得需再修。它一方面是枉费金钱枉做事,更可悲是造成古迹价值不可逆转的损失。

 

急功近利文化毁

 

综观那些较能全身继命于现代社会的传统建筑,其历史,社会,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更显得重要,它是我们文化涵养的实质根源之一,也是“生成”都市个性,丰富生活空间经验的重要条件(注2,亦是属于一个地方都市,国家,甚至可以是全人类人文财富的多层意义和价值。

 

我国的寺庙宗祠很少有有毁于自然灾害和战火,因都市计划发展被迫拆除的也鲜有所闻,最大的破坏是来自人为的无知翻修改造。俾不知古迹的修护最高精神是“整旧如旧”,原物百份比保留越多,价值越高,我们所该做的是“延年益筹”(注3)而不是一昧的“美化,扩建及重建“使它”焕然一新”。(注4

 

是故,身为现代人,尤其是承管“祖传之宝”的寺庙宗祠每一期短暂信托人,管理者,是必须要小心“代管”我们的文化遗产(注5)“小心地接下来,谨慎地传下去”(注6,不能因上述无知或少数人的偏好,美其名是“振修于永固不朽”,或以发展,促进旅游业等为藉口,急功近利的把百夫来的文化古迹毁于一旦,成为历史罪人。

 

 

附注:

1.参见华族南移的背景与动向/曾松华《马来西亚华人史》林水椽,骆静山合编。PG39-40

2.两岸古迹维修的主要问题/王镇华。第四次《古迹修护技术研讨会专辑》。PGI45

3.《台湾传统建筑》/李乾朗。PG152-155

4.光明日报10-3-97 A8

5.2

6.林玲理语槟城古迹信托基金会执行委员。

 

03-11-1997《光明日报》)

 

 

槟城•叶氏宗祠•慈济宫

建于1954年,1993年修建

修改成生硬,厚重义平底的钢筋水泥屋顶,已失去传统木构梁架形成飞檐的逻辑性和真实感,更失屋檐不同材料和雕梁搭配的丰富性美感。

不幸的是,这种错误的作法却被一些寺庙宗祠当成模仿的对象。

 

之前

 

之后

 

 

 

槟城•金和宫/受天宫

 

原有深远独特的前廊和屋顶被无情的拆毁,换上生硬短浅的新顶之后发现不够遮檐,只好再加搭铁棚,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变得那么浅短吗?

 

槟城•极乐寺原建于1891-1904

 

一栋接一栋摧毁历史原物,产生出不伦不类的“北方宫殿化”钢筋水泥和玻璃纤维造假物。贪婪的挤出更多庞大又商业化的殿宇,是本区文化资产最大的损心痛事。

 

50年代原貌。为东南亚最大的福州系建筑群。原自福州鼓山涌泉寺。

 

吉隆坡天后宫    建于1986

 

台湾曾流行的“北方宫殿化”,有其政治历史背景,是南方传统建筑被政治扭曲的象征。

本邦一些人不明其意,被金碧辉煌的外观所炫目,从极乐寺到吉隆坡的天后宫引进开始,影响所及,许多南方轻巧朴质的屋顶被换成厚重闪耀的琉璃顶,要不就做出层层平台处处国上仿“汉白玉”栏杆。

 

近年不管黄色,橘色或缘色琉璃瓦,在大陆南方生产和运用的有急起直追之势。它也影响到本地华人另一个刻板印象,即认为“好的”或“正统”的传统建筑就一定要整个屋顶铺琉璃瓦,才称得上“古色古香”,“美仑美奂”。

 

太平凤山寺

建于1885年内也贴、外也贴、连较永恒的石雕而也要贴上单薄的瓷砖!

 

槟城海南会馆/天后宫

原倾向广东系统的海南会馆/天后宫,却请福建泉州的匠师来修建,还加盖一个闽南式的门坊,有如"海南鸡饭变福建炒”。

很遗憾槟城唯一的海南传统建筑巳原貌不全。

(该不该在不那么进深的庙正谪加盖一个大门坊阻碍视线,是规划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