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5 陈剑主编

 

顔淸湟卷

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颜清湟,1937年出生于福建永春。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后获奖学金进入坎贝拉澳洲国立大学。1969年获博士学位,旋执教于南澳洲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职。1989--1990年任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兼主任。2000年受邀为首任新如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讲座教授,现任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颜清湟教授著作颇丰。主要英文著有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Coolies and Mandarins(《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85);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新马华人社会史》,新加坡,牛律大学出版社,1986)以及Studies In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近代海外华人史研究》,Community and PoliticThe Chinese In Colonial Singapore and Malaysia(《社群与政治:殖民地时代新马的华人》)等书共六册,中文著作《海外华人的社会変革与商业成长》(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等书共七册。此外,中英文论文共达50余篇,分别刊登于英国剑桥大学的“Modern Asian Studies”(《近代亚洲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东南亚研究》)、新加坡《南洋学报》等国际学术期刊中。颜清湟教授热心推劫学术研究与活动,先后受委如下多个国际学术团体的重任:1993-1998国际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理事;1989+1990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协会第十二届国际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广东省海外华侨华人历史学会顾问;中国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顾问,中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试试所顾问;中国广西华侨华人历史学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国际权成学报《东南亚研究学报》国除顾问团顾问(1993-2006,新加坡华裔馆的《海外华人学报》国际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海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国际顾问团顾问(1994-2003,新加坡陈振传基金金、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编撰的《新加坡国百科全书》国际顾问团顾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硏究中心《南大治言文化学报》国际顾问团顾问,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国际顾问团顾问等职。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顾问:王赓武

策划:陈孟哲 陈剑

主编:陈剑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颜清湟卷: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颜清湟著

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8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ISBN978-981-05-9015-4

 

南洋大学学术论从第五卷 颜淸湟卷

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著者:颜清湟

责任编辑:陈剑

责任校对:刘文注

责任出版:韩瑞琼

封面设计:许元豪

版式设计:徐伟

美术设计:李健勇

 

出版人:陈孟哲

出版发行:新加坡青年书局

地址:Block 231 Bain Street

#02-27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电话:(65)6337-9552

印刷:东南印务有限公司(South East Printing Pte Ltd)

55 Ayer Rajah Crescent #07-21

Singapore 139949

 

开本:787 x 980mm 1/16

版次:20078月第一版

印次:20078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新币4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颜清湟史论集

 

目录

 

出版说明 陈剑

总序 王赓武

自序 颜清湟

 

第一篇:新加坡与鸟来西亚华人的研究

 

1.清朝鬻官制度与星马华族领导层(1877-1912)  张清江译

2.新马华人社会的阶级结构与社会地位流动(1800-1911)  陈剑虹译

3.十九世纪新马华人社会中的秘密会社与社会结构 粟明鲜译

4.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的民族主义(1877-1912) 李菲译

5.1899-1911年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孔教复兴运动 粟明鲜译

6.战前新马闽人教育.

7.一百年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商业(1904-2004)

8.孙中山与新马华人(1900-1911) 张消江译

9.新马华族传统行业组织 张清江译

 

第二篇:海外华人的研究

 

1.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林金枝译

2.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经济现代化(1875-1912) 崔贵强译

3.张煜南与潮汕铁路(1904-1908)——华侨从事中国现代企业的一个实例研究 马宁译

4.香港与上海的永安公司:近代海外华人企业的个案研究(1907-1949)

5.儒家传统与东亚和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商业

6.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

7.东南亚华族文化:延续与变化 张清江译

8.东南亚华人资本主义初探(1842-1941) 张清江译

9.陈嘉庚及海外华人企业家精神 张清江译

 

附录:颜清湟著作目录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出版说明

 

南洋大学自1955年开办至1980年关闭为止,总共维持了25年。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虽然也叫南大,却与由东南亚华人斥资创办、自主的、主张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前南大全然相异。前南大总共培育了21届毕业生。早年,由于学位迟迟得不到承认,而致使他们在就业与深造等各方面都遭遇到重重阻碍。也正因此,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论在经、政、学等各界都有长足与独特的表现,不曾辜负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等先贤的苦心和期望,突显了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南大精神。

 

特别在学界,南洋大学学术精英更有优越的表现。他们许多出国深造并在国内外大学任教,其独到学术创见享誉学林,其学术成就与贡献卓著,有些著作更已经成为某些学术领域的经典,深获国际学界的认可与推崇。此外,更多校友虽不得不涉足工商各界,他们之中许多却仍然不忘进修并与学界校友一样,孜孜不倦于学术钻研,其钻研别辟蹊径,无论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也都深获学术界赞誉。

 

际此南洋大学创校五十周年(1955-2005)、缅怀南洋大学娘辛历程的今天,青年书局东主陈孟哲老先生有感于南洋大学的卓著贡献、南洋大学学生的顽强拼斗的精神与他们在学术方面的优越表现,慷慨解囊,斥资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南洋大学校友出版系列的研究著作,称为《南洋大学学术论丛》,其意义自不同于一般学术书籍的出版。一方面集聚南洋大学学而有成的学者精英,一次性地为他们出版其代表作,以告慰陈六使先生等先贤在天之灵;另一方面则为南洋大学在学术表现上做个小结,为后人留下南洋大学学术精英的著作,既富有纪念意义,又为学术界留下他们的心血结晶。这可谓为学界绝无仅有、空前之举。青年书局陈孟哲先生的仁心壮举令人敬佩。

 

这部论丛分为两大部分:中华文化与汉语研究,及新马历史与地理,入选著作达四十部以上。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第一辑凡十册,为十位南洋大学文、史学者精英的力作。每位校友各一册,为其历年论文力作、或为某一专论著作。此套论从旨在突显南洋大学校友在人文学科的成就,因而仅限于部份文、史学术领域的著作。事实上,南洋大学校友在科学及商学领域的优越表现与成就,在国际学林与商界享誉亦甚超卓,有关著作亦颇丰富,由于出版条件所限,理科及商科著述只得割爱。获陈老先生的厚爱与信任,我受委主编本论丛的重任,自20069月启动以来,深获校友们全力支持。我十分感谢校友们的州力相助,唯我才疏学浅,力有未逮,编辑工作或有疏漏之处,责任应由我承担。

 

 陈剑 谨识

2006.12.20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总序

王赓武

 

新加坡青年书局为了庆祝南洋大学五十周年,设计出版一系列南洋大学校友文史方面的学术论著,称为《南洋大学学术论丛》,请我写总序,我感觉非常荣幸。此事意义重大,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南大校友在学术界的贡献,已得到世界各地学府的肯定,表示他们从南大得到适当的训练和鼓励,从学生时代就打下很好的学术基础。其中有继续在大学工作的,但是有不少校友并未享受大学校园的研究环境而是孜孜耕耘而获得可观的成果,实在令人钦佩。

 

南洋大学从1955年到1980年是华人海外教育史的最高峰,它从开始就能吸引南泮各处的高才生,所以学生质素特殊,就是后来收的新加坡本地的中学毕业生,成绩仍是非常好,他们数理程度惊人,中文水平则当然是南洋之冠。但是很少被人注意的,这些毕业生不仅好学而阅读不倦,而且在学术领域中有显赫的贡献。

 

南洋华侨教育发展比较晚,早期华商很少有家眷在身边,华工则根本无法成家。就是有家,所娶的妇女多数土生土长,不会中国方言,更不认识方块文字。如果家境好请得到老师,则孩子还能读一点四节五经,运用算盘,学做人。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则会有儿间私塾,让两三班孩子一齐学习。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如此。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开始改变,到处有民办的学校,用新的课本,聘请国内来的先生,认真地介绍带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观念,但是仍旧用闽粤两省的方言来教课。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多种方言的地方,叫孩子上自己方言的学校,经常很不方便。等到他们快上中学,要每个方言群都能维持他们自己方言的中学,是非常难的。因此,面对教学语言何题,只好大家合作建立第一间用国语的华侨中学。

 

这是五四运动和国民党北伐时期,中国的大学和各大城市的中学己经在学习新文化思想。华侨学校也不例外。土生子弟越多,学校不停的增加,这使得关心海外子弟教育的学者利教师们,都想使这些学生能得到最先进的学问,不仅要激起他们的民族自信,而且为了吸取外来的科学知识,要他们利用国外的优秀条件,除了掌握国文,能在外地修好外国语言,扩大视野,在学术上有新贡献。南洋各地的华侨中小学校都尽力反映相似的愿望,最理想的要学生毕业后,考进中国的大学,把外地所学跟内地学术文化结合起来。因此,三十年代不少学生往大陆求学去,可惜很多因为受到中日战争影响,未能尽其所愿而能学成后回南洋替当地社会服务。

 

南洋教育直接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的打击,大多数学了弃学干活,当劳工或从商或参加抗日革命,这些读过书的年轻人对当地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更愿意落地生根为本土服务。因此战后学校到处复办的时候,新一代的学生都希望上大学继续学习,但是,南洋各地建立新兴国家有民族间的矛盾,加上国际冷战情势。改变了华文教育的教学环境。而且当地中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成立南洋大学的重要意义更加显明。这不仅使得各地教育程度继续上升,而且给海外华人发挥本土学术精神的机会。

 

经精心审阅挑选,这套论从选录四十多位学者的著作,他们都能给本地区的学术成就增光,不须要我个别去介绍。但有几位特别能代表南大学术精神的,让我简单地提几句。语言文化不是我的专长,可是我知道南大从头起就重视不同的语言训练,所以校友这方面有贡献,使我一点都不稀奇。周清海和卢绍昌的新加坡华语研究,云惟利的海南方言研究,廖裕芳和杨贵谊的马来文研究都是学者所依赖的。至于中国古典文学利本地华文文学的研究,我就很欣赏杨松年,黄孟文,辜美高,陈荣照,谢世涯等的学术著作。其他,因为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王慷鼎和卓南生的中文报刊史研究和箫虹的中国妇女人物辞典,都是我常参考的。

 

我当然更熟悉历史同行各位学者的著作。他们好几本大作已经可称为经典,如吴振强的厦门开港研究,颜清湟的新马华人史多方面的分析和叙述,杨进发的陈嘉庚传和新马领导层的研究。加上在多方面阐释和介绍邻近国家与社会有重要貢献的廖建裕和饶尚东等,他们的书给我们对印尼和文莱两国有独特的了解。还有在史料收集方面功劳特别大的几位:陈松沾,叶钟铃,李业霖,庄钦永等,同行的学者得到他们多处的精助,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们。另外有两本学术著作,我很羡慕,王大鹏研究华人传统公司的来源和李元瑾研究林文庆的思想。

 

选入本论丛的著作,足以表示南洋华侨教育百年来的成功,从办私塾,小学到中学,到成立南洋大学的短短二十五年,都不停在增高教育水平,鼓励年轻一代学生対显著的学问有新的要求.我们看到南大校友的学术成果,难免触动万般的感想。今后汉语世界重新扩张,海外华人的语言教育更加多元化,将来的变化如何,须要我们大家注意和深入研究。新的国际环境,必定会给新马的华备有新的机会,重新争取华文教育更多样的进步。

 

 

自序

 

本书所收集十篇论文是著者三十多年来研究海外华人问题的部分学术结晶。从1970年第1篇论文“Ching's Sale of Honours and the Chinese Leadership in Singapore and Malaya,1877-1912”(清朝鬻官制度与星马华族领导层,1877-1912)的出版,到20061篇论文“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inese Capitalism in Southeast Asia,1842-1941”(东南亚华人资本主义初探,1842-1941)的完成,其间经历了36年。36年是人生旅途中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它几乎含盖了我全部的学术生命。本书的主轴是海外华人史和海外华人问题的研究,虽然它们是著者三十多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但它们并不包括著者对中国近代史(如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问题)和中国外交史(如出国华工和保护华侨问题)的研究。

 

本书的出版,有两点必须声明。第一,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以英文写成,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这些文章由不同的翻译者译出,刊登在不同的学术刊物或书籍。由以不同的译者,他们的行文和翻译的方法各异,所以在内容和文辞的表达无法得到统一。第二,译文在不同的阶段译出和发表,著者因教学与研究繁忙,无法亲身对译稿加以校对。有些译者未曾事先与著者取得联络,人名、地名和枠名的辭译或有不同之处,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这点还要请读者原谅。最近张清江兄翻译的五篇拙作,即〈孙中山与新马华人,1900-1911〉,〈新马华族传统行业组织),(东南亚华族文化:延续与变化〉,(东南亚华人资本主义初探,1842-1941),和(陈嘉庚及海外华人企业家精神〉,他译后曾与我取得联络,所以我可以详加校对,并把中文名字和书名正确还原。大致上,所有的译文并没有脱离著者的愿意,如读者对译文有任何疑问,可以参考英文原稿。

 

永春颜清湟谨识

2007322日于澳洲阿徳雷德市

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