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10 陈剑主编

 

庄钦永卷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庄饮永,1949年出生于新加坡。1971年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负笈澳洲国立大学。研究东汉安帝灾异,获亚洲研究硕士学位。回新后,任职于新加坡政府部门,先后担任国家图书馆东南亚特藏部主任、国家档案馆助理馆长等职。退休后,重回学术界专事撰研,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并在该中心获取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硏究领域除中国东汉史、晚淸汉语词汇学之外,更关主于新马华人史、新马华文碑铭收集与研究。着有:《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新加坡华人史论丛》(新加坡:南洋学会,1986);《新甲华人史新考》(新加坡:南洋学会,1990);《实叻峨嘈五虎祠义士新义》(新加坡:南洋学会,1996)《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Heroic Images of Ming LoyalistsA Study of the Ghee Hin Kongsi Leaders' Spirit Tablets in Singapore》(新加坡亚洲研究会.1999)等书。主编有:(Master list of the South-east Asian Microform Supplement1978-1983)》(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986):《A Se1ect Bibliogrnphy of Chinese Source for Nineteenth-Century Singapore)(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987)《Index to Papers and Report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867-1955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1991);《A List of Singapore Periodicals in Chinese Held by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and Printed Books, The British Library)(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987)。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10

陈剑主编

 

庄钦永卷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2007 新加坡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顾问:王赓武

策划:陈孟哲 陈剑

主编:陈剑

 

图书在版编目(C1P)数据

 

庄钦永卷: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庄钦永著

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8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ISBN978-981-05-9016-1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第十卷 庄钦永卷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著者:庄钦永

責任编辑:陈剑

责任校对:刘文注

责任出版:韩瑞琼

封面设计:许元豪

版式设计:徐伟

美术设计:李健勇

 

出版人:陈孟哲

出版发行:新加坡青年书局

地址:Block 231 BainStreet

#02-27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电话:(65)6337-9552

印刷:东南印务有限公司(South East Printing Pte Ltd)

55 Ayer Rajah Crescent #07-21

Singapore 139949

 

开本:787 x 980mm 1/16

版次:20078月第一版

印次:20078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新币4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庄钦永

 

目录

 

出版说明 陈剑

总序 王赓武

序 顏清湟

 

碑铭编

《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铭辑录》序论

实叻峨嘈五虎祠义士新义

有关汶莱南宋蒲公墓两则史料之考证

访碑语石:已故报人张道昉之外亲

 

教育编

1819-1844年新加坡的华文学堂

崇文阁非学校考辨

 

人物编

马六甲《东山薛氏宗谱》校补记

英华校友李登辉博士

 

出版编

郭实猎《万国地理全集》的发现及其意义

十九世纪上半叶南洋基督教传教士对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诘难

新加坡第一份华文周报《日升报》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出版说明

 

南洋大学自1955年开办至1980年关闭为止,总共维持了25年。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虽然也叫南大,却与由东南亚华人斥资创办、自主的、主张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前南大全然相异。前南大总共培育了21届毕业生。早年,由于学位迟迟得不到承认,而致使他们在就业与深造等各方面都遭遇到重重阻碍。也正因此,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论在经、政、学等各界都有长足与独特的表现,不曾辜负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等先贤的苦心和期望,突显了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南大精神。

 

特别在学界,南洋大学学术精英更有优越的表现。他们许多出国深造并在国内外大学任教,其独到学术创见享誉学林,其学术成就与贡献卓著,有些著作更已经成为某些学术领域的经典,深获国际学界的认可与推崇。此外,更多校友虽不得不涉足工商各界,他们之中许多却仍然不忘进修并与学界校友一样,孜孜不倦于学术钻研,其钻研别辟蹊径,无论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也都深获学术界赞誉。

 

际此南洋大学创校五十周年(1955-2005)、缅怀南洋大学娘辛历程的今天,青年书局东主陈孟哲老先生有感于南洋大学的卓著贡献、南洋大学学生的顽强拼斗的精神与他们在学术方面的优越表现,慷慨解囊,斥资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南洋大学校友出版系列的研究著作,称为《南洋大学学术论丛》,其意义自不同于一般学术书籍的出版。一方面集聚南洋大学学而有成的学者精英,一次性地为他们出版其代表作,以告慰陈六使先生等先贤在天之灵;另一方面则为南洋大学在学术表现上做个小结,为后人留下南洋大学学术精英的著作,既富有纪念意义,又为学术界留下他们的心血结晶。这可谓为学界绝无仅有、空前之举。青年书局陈孟哲先生的仁心壮举令人敬佩。

 

这部论丛分为两大部分:中华文化与汉语研究,及新马历史与地理,入选著作达四十部以上。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第一辑凡十册,为十位南洋大学文、史学者精英的力作。每位校友各一册,为其历年论文力作、或为某一专论著作。此套论从旨在突显南洋大学校友在人文学科的成就,因而仅限于部份文、史学术领域的著作。事实上,南洋大学校友在科学及商学领域的优越表现与成就,在国际学林与商界享誉亦甚超卓,有关著作亦颇丰富,由于出版条件所限,理科及商科著述只得割爱。获陈老先生的厚爱与信任,我受委主编本论丛的重任,自20069月启动以来,深获校友们全力支持。我十分感谢校友们的州力相助,唯我才疏学浅,力有未逮,编辑工作或有疏漏之处,责任应由我承担。

 

 陈剑 谨识

2006.12.20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总序

王赓武

 

新加坡青年书局为了庆祝南洋大学五十周年,设计岀版一系列南洋大学校友文史方面的学术论著,称为《南洋大学学术论丛》,请我写总序,我感觉非常荣幸。此事意义重大,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南大校友在学术界的贡献,已得到世界各地学府的肯定,表示他们从南大得到适当的训练和鼓励,从学生时代就打下很好的学术基础。其中有继续在大学工作的,但是有不少校友并未享受大学校园的研究环境而是孜孜耕耘而获得可观的成果,实在令人钦佩。

 

南洋大学从1955年到1980年是华人海外教育史的最高峰,它从开始就能吸引南泮各处的高才生,所以学生质素特殊,就是后来收的新加坡本地的中学毕业生,成绩仍是非常好,他们数理程度惊人,中文水平则当然是南洋之冠。但是很少被人注意的,这些毕业生不仅好学而阅读不倦,而且在学术领域中有显赫的贡献。

 

南洋华侨教育发展比较晚,早期华商很少有家眷在身边,华工则根本无法成家。就是有家,所娶的妇女多数土生土长,不会中国方言,更不认识方块文字。如果家境好请得到老师,则孩子还能读一点四节五经,运用算盘,学做人。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则会有儿间私塾,让两三班孩子一齐学习。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如此。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开始改变,到处有民办的学校,用新的课本,聘请国内来的先生,认真地介绍带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观念,但是仍旧用闽粤两省的方言来教课。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多种方言的地方,叫孩子上自己方言的学校,经常很不方便。等到他们快上中学,要每个方言群都能维持他们自己方言的中学,是非常难的。因此,面对教学语言何题,只好大家合作建立第一间用国语的华侨中学。

 

这是五四运动和国民党北伐时期,中国的大学和各大城市的中学己经在学习新文化思想。华侨学校也不例外。土生子弟越多,学校不停的增加,这使得关心海外子弟教育的学者利教师们,都想使这些学生能得到最先进的学问,不仅要激起他们的民族自信,而且为了吸取外来的科学知识,要他们利用国外的优秀条件,除了掌握国文,能在外地修好外国语言,扩大视野,在学术上有新贡献。南洋各地的华侨中小学校都尽力反映相似的愿望,最理想的要学生毕业后,考进中国的大学,把外地所学跟内地学术文化结合起来。因此,三十年代不少学生往大陆求学去,可惜很多因为受到中日战争影响,未能尽其所愿而能学成后回南洋替当地社会服务。

 

南洋教育直接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的打击,大多数学了弃学干活,当劳工或从商或参加抗日革命,这些读过书的年轻人对当地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更愿意落地生根为本土服务。因此战后学校到处复办的时候,新一代的学生都希望上大学继续学习,但是,南洋各地建立新兴国家有民族间的矛盾,加上国际冷战情势。改变了华文教育的教学环境。而且当地中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成立南洋大学的重要意义更加显明。这不仅使得各地教育程度继续上升,而且给海外华人发挥本土学术精神的机会。

 

经精心审阅挑选,这套论从选录四十多位学者的著作,他们都能给本地区的学术成就增光,不须要我个别去介绍。但有几位特别能代表南大学术精神的,让我简单地提几句。语言文化不是我的专长,可是我知道南大从头起就重视不同的语言训练,所以校友这方面有贡献,使我一点都不稀奇。周清海和卢绍昌的新加坡华语研究,云惟利的海南方言研究,廖裕芳和杨贵谊的马来文研究都是学者所依赖的。至于中国古典文学利本地华文文学的研究,我就很欣赏杨松年,黄孟文,辜美高,陈荣照,谢世涯等的学术著作。其他,因为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王慷鼎和卓南生的中文报刊史研究和箫虹的中国妇女人物辞典,都是我常参考的。

 

我当然更熟悉历史同行各位学者的著作。他们好几本大作已经可称为经典,如吴振强的厦门开港研究,颜清湟的新马华人史多方面的分析和叙述,杨进发的陈嘉庚传和新马领导层的研究。加上在多方面阐释和介绍邻近国家与社会有重要貢献的廖建裕和饶尚东等,他们的书给我们对印尼和文莱两国有独特的了解。还有在史料收集方面功劳特别大的几位:陈松沾,叶钟铃,李业霖,庄钦永等,同行的学者得到他们多处的精助,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们。另外有两本学术著作,我很羡慕,王大鹏研究华人传统公司的来源和李元瑾研究林文庆的思想。

 

选入本论丛的著作,足以表示南洋华侨教育百年来的成功,从办私塾,小学到中学,到成立南洋大学的短短二十五年,都不停在增高教育水平,鼓励年轻一代学生対显著的学问有新的要求.我们看到南大校友的学术成果,难免触动万般的感想。今后汉语世界重新扩张,海外华人的语言教育更加多元化,将来的变化如何,须要我们大家注意和深入研究。新的国际环境,必定会给新马的华备有新的机会,重新争取华文教育更多样的进步。

 

 

 

 

“没有资料就没有历史”,这是历史家的座右铭“历史家不能像小说家一样,凭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写出脍炙人口的小说;历史家也不能像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一样,依靠调查和口述资料来研究和创作。历史家须要广泛收罗历史资料,包括官方记录、档案资料、报章杂志、传记、回忆录、口述资料、碑铭石刻、专书和论文等来从事他们的研究工作。历史资料广泛收集后,必须经过筛选、比较、考证和分析,再参以历史家的丰富想象力,把历史资料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方能写出较全面和有深度的历史篇章。

 

海外华人史是一块较新的历史园地,这几十年来渐渐引起国际学者和观察家的注意。随着海外华人在经济领域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海外华人历史和海外华人问題在这二、三十年来成为研究的热门,也成为一门新学问。新马华人史就是这海外华人史林园中的一块较肥沃园地。而在这块园地中从事垦荒和耕耘的学者人数日益増多,这是很可喜的现象。他们参与个方面的调查,挖掘和研究。

 

近三十多年来,学者们对新马华文碑铭石刻的挖掘,收罗和研究不遗馀力,成绩斐然。这给新马华人历史家提供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69年,前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饶宗颐教授创先收集新马华文碑铭资料,首撰〈新马华人碑铭系年〉一长文,刊登于《新加坡大学中文学会学报》第十期,开拓了新马华文碑铭资料研究的新园地,阙功甚伟。接着,陈荆和教授和陈育崔先生在李业霖先生的协助下,于1971年岀版了《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327)一书,普遍引起研究新马华人史学者的注意。十二年后,著名的德籍汉学家傅吾康教授(Professor Wolfgang Franke)与前南大和马大中文系教授陈铁凡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走遍马来西亚各地,编撰了《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三册,先后于19831987年由马来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庄钦永博士继傅吾康和陈铁凡两教授的努力,自1984年到1997年的十馀年间在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进行田野挖掘工作,获得良好的成绩,并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些重要的论著,如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民族学研究所资料彙编》第十二期的专著《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年,232页)。

 

庄钦永博士出身南洋大学中文系,后负笈坎培拉澳洲国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后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经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等处工作。他利用工作的便利和剩余的时间投身于新马华人史的研究,精神可佳。他孜孜不倦,利用许多中英文档案资料,对新马华人史上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详加考证,提出有力的论据,令人信服。无疑的,他的著作对新马华人史史料的提供和辨别作出重要的贡献。现在庄博士把他的主要论著选编为《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我非常高兴能替这本论文集写下短短的序言。

 

颜清湟

2007326

于澳洲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