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0年马华教育动态检讨

 

1951.1.1

一九五0年马华教育动态检讨

宋哲湘

 

    联合邦各州华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处于不景气下,为了教育下一代儿女们,同时鉴于普及教育乃为恢复社会秩序之唯一良方,因为教育普及后,人人有学问有知识,当能明辨是非,守法纪,故对复校工作无不尽力以赴,所以各州华校纷纷重建起来。截至本年底止,全联合邦有华校共一千三百五十四间。其中日学一千二百二十四间,夜学一百三十间,学生人数为二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四名,其中日学学生二十万零六千五百八十八名(男生一十五万零六百九十三名,女生五万五千八百九十五名),夜学生一万零七百九十六名(男生五千八百五十一名,女生四千九百八十一名),比去年十二月底增加学生二万余名。在联合邦十一州中,学校与学生最多者为吡叻州。最少者为玻璃市,而吡叻之华校教师最苦,平均每人应负责管教学生四十一名,最轻松者是丁加奴州的教师,每人负责管教学生二十九名。华侨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虽然战后生活程度高昂,物质条缺乏,为了协助政府恢复教育工作,经费尽千方百计及苦心努力而将华校复办起来,其主要目的当然为保持固有之优秀文化及教育其后一代,再次是协助当局训练马来亚良好公民,恢复社会秩序。

 

    但是,谈到华侨教育问题,一般人仍然固步自封的停留在『侨教』上面兜圈子。吾人应该及时觉悟,从几年来政府对华校政策看来,可以洞悉当局之教育政策没有任何意思将『侨教』放入为马来亚教育制度的一环,在这种不平等待遇的教育政策下,请问华校如何能够获得政府之一视同仁呢?

 

    相反的,在战后政府的立场看来,可能把『侨教』误认为是达到马来亚展望途中的『绊脚石』,最低限度也被视为马来亚教育制度本体附加的一个『赘疣』,所以虽经过许多侨领贤达辈向有关当局表白『侨教』本质的光明磊落,毫无异图,并苦口婆心地呼吁要求待遇平等,结果是『石沉大海』而已。

 

    从这个事实说明,如果要挽回马来亚华侨教育的危机,我们必须有勇气地面对观实,从今日始,创造『马华教育』的新生命。这就是说,『华侨教育』已成过去,富有新生命的光明前途的『马华教育』在马来亚本土生根滋长起来,成为马来亚教育制度中重要的不可分离的一环,这样一来,所谓不平等待遇及种种困难,便可自然而然地消灭。因为政府要使其公民获得一致的马来亚展望,必须这一环--马华教育与其它一环--英巫文教育同时发育滋长起来,才能收得成效。

 

    所以,华侨教育已成过去,我们应该致力创造有前途的马来亚华人社会需要的马华教育。应该首先明白确定马华自己的教育立场,否则吾人所提出的要求,仍然得不到对方的采纳,故此,今后吾人应该争取『马华教育』列入为马来亚教育制度的一环,一切的呼吁才不致犯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病态。

 

华校应该安定了

 

    无情的岁月,如流水般飞跑过去,宝贵的一九五零年又告终结了,在这一年当中,整个马来亚的空间,都充满着火药气味,人们的精神时刻受着暴乱消息刺激而在紧张的气氛中生活着,在这种环境中,当然马华教育圈里也逃不了跟着混乱起来。尤其是在一九五零年的下半年,华校的情景,几乎开着倒车,恢复了和平初期的状态,翻开报章便可以看到华校发生不幸事件的新闻。例如星加坡华侨中学被政府派员搜查,当场搜出大批共产党书籍文件,其中并有油印之马来亚人民解放军募捐收条及学生期报等,结果有十九名学生与一位教员被逮捕。接着,北马吡叻州和丰兴中中小学校被怡保政治部连同当地警察人员数十名包围全座校舍,并搜查初中三年级之教室以及教员宿舍等,结果有九位教员被拘去,两位初中三年级学生被传讯。其次星洲南洋女中校长刘韵仙女士在该校球场篱笆外之肯士律上道一华籍青年泼硝酸,致身受重伤,而被送入医院疗治。再次是雪兰莪巴生埠中华中学及兴华中学被搜查,当场搜出马共文件,并将前者训育主任暨学生九名拘押,后者教员二名及学生五名拘留......等。这一类的事件,弄得社会人士头晕目眩,百思莫解。

 

    学校是神圣的教育机关,而被利用为政治宣传诚属惋惜。教师们的责任是非常重大,青年们刚在生长的嫩芽,须要园丁们的细心培植,使它不要被暴风雨所摧残,教师们所给予学生的教导,将永久地,深刻地留在青年们脑海中,对他们一生的行为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避兔政治的宣传,教师好像法官般不能强迫人家向左或向右。这就是说,不能把政治和个人的自由信仰,主观等向学生强迫灌输,如果强迫便是犯法。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青年们有辨别一切事物的能力。这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青年们辨别是非,使他们自己明白,那些是事实,那些是宣传。此外教师们应负责教授他们对分辨是非的基本知识,免得盲从别人。若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这种辨别事物的能力,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

 

    为了马华教育的前途,笔者诚恳地呼吁华校教师们,应该抛弃一切政治色彩,站在以教育而教育的目标施教,使学校环境安定着,俾学生们真正地研究实际的学问,将来为社会人群谋幸福,至于学生之主义与信仰,则等待彼等学成后踏进社会服务时,再作自由的选择。如果能够这样教育下去,担保一九五一年的华校不至有如前述的不幸事件发生了。

 

增加津贴全问题

 

    马来亚现时所施行的教育政策,可谓为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简单的说,马来亚现行的教育政策,就是歧视占马来亚人口约半数华人的教育政策。但是马来亚华人所负担的纳税义务,并不会较任何一民族为低,马来亚华人学校和其它各民族学校一样的遵守当地教育条例,一样的负有养成建全公民的重大任务,然而政府给予华校的补助费,较诸任何方言学校为低。据笔者查得政府对英校学生每年每人津贴金一百二十元,对巫校学生每年每人六十元,对印校学生每年每人五十四元,而华校学生每年每人仅六元而已,这难道是公平的待遇吗?

 

    我们知道,战后马华教育所以未能达到相当水平,其最大症结是经费拮据。原因是战后华侨经济力削弱,百业凋零,一般物价增高欺倍,生活程度高升,政府赋税繁重,普遍感受生活痛苦,故对教育经费之负担亦随之低减,是则侨教经费不敷,乃必钵不可避免。所以,华校经费如果企望获得平衡,当以政府津贴金为唯一依赖矣。

 

    记者有鉴乃此,早于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在本报发表『权利与义务』一文,为华校增加津贴金呼吁。自该文发表后,引起华侨社会之共鸣,先后有各州董事部及华校教师公会起而响应,纷纷呈文政府当局请求增加津贴金,继之有华籍议员在立法会议中呼吁,及马来亚华人公会提呈交涉,同时各华文报亦着论响应,而成功为和平后吾华人社会中最宏伟之-项运动。此一运动直延至一九五零年底,当英殖民地教育顾问谷克斯氏来马视察教育时,各华校教师向谷氏提呈之备忘录中,一律以要求增加津贴金列入为主要问题之一。笔者敢断言,政府一日不予增加华校津贴金,此一运动则一日不会停止。如果政府当局以为可以装聋作哑,以不了了之的态度完结,便是最不智之举。

 

    如所周知,华校津贴金额系于一九二六年规定者,自该时起迄今,从无有若何之变更,但印校于马来亚光复后之津贴金已由每生每年八元增至五十四元,然政府大部份税收系取自华人身上,此种学校津贴金之分配法,岂可谓为公平乎?

 

    再说,今日之青年亦即明日之公民,甚至负有责任之高级官员曾迭次宣布政府之教育政策为扑灭文盲。吾人均了解,文盲增加将成为非法群众使用,武力事件随之而增加,因为群众而未受相当教育,头脑不清楚,自然易于受政治煽动家之鼓动,而走入歧途。所以,目前华校所处之困苦境地,除非当局能迅速予以增加津贴金,否则多数华校将难于继续开办,是举如不幸实现,势将予本邦之前途以严重之影响。

 

教育咨会新建议

 

    马来亚联合邦政府为改进本邦之教育,及期能由教育工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效忠的精神,于去年十月间特成立一个『马来亚联合邦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作详密之研究。该委员会经过七次会议后,业已完成一部研究报告书,此报告书经于今年六月十四日提呈立法会议中,全部共提出十五项建议。在大体上都有可取与重视之处,如付诸实施,对于打破各民族的隔膜,养成良好公民,达成男女教育普及与平等的目标,都可能达到。惟细加研究之,其中亦有不少地方对吾华人教育前途不无影响,应予以修正之处。

 

    依据报告书的建议:()在初级学校实行免费英文教育。()初级免费教育,应规定为六年,井可施行于:()凡以英文教育为主的学校;()以巫文教授为主的学校。这两项建议,不但不能促进居住本邦之各民族的团结与效忠的精神,相反的会引起旅居本邦占全马人口半数以上的中印两大民族的反感,因为它犯着歧视的政策,可能令人怀疑号称实施民主政治的现政府,是否在步着暹罗政府排华教育政策的后尘。其次,马来亚是人种杂居的地方,此地的繁荣,全赖各民族间之团结合作努力。换言之,本邦的安宁,系于各民族之平等互助,始克于成,否则,如有某个民族发生不合作的情势时,本邦便不获安宁,最低限度发生抵消力量。再次,教育本身的意义,是不能有种族的歧视,教育是为推动人类进化的工具,勿论任何国家,教育愈发达,其文化愈进步。况且中印两大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开化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优良文化,这是全世界人士公认的事实,不但不应忽视,依理应该鼓励各民族予以研究及学习之。

 

    关于该建议书之()设法早日将初等方言学校改为初等英文学校,凡系新设立之初等方言学校,政府不发给津贴金;()政府主办之师资训练斑或六年教育计划所建议设立之『中学』,应立即开办,待彼等开办后,目前政府所发给华文方言中学之津贴金必须停止发给;这两项建议,政府当局无异是拟以经济为压力,促使中印方言学校自生自灭。试问,政府准备以多少教育经费来兴办这许多学校去容纳现有中印两民族方言学校之学生?就以目前的事实而言,有许多华侨子弟拟入英校就读,尚不得其门而入。倘若政府实施该项建议后,华校与印校势必受经济的拮据而停办,斯时数十万儿童与青年立即就要遭受到失学的痛苦,而造成街头流浪的惨状。老实说,华人在马来亚兴办教育,其目的纯粹为维护本邦之文化与教育,使本邦之文盲逐日减少,社会步上文明及安定,并无其它企图也,至于中等学校教育,系造就一般青年成为本邦有为的良好公民,社会的栋梁,如果此辈青年失学后,本邦之社会秩序则不堪设想矣。

 

    同时,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外是促进各民族团结与效忠的精神,使本邦获得日益繁荣而已,而目前各民族之方言学校均能奉行政府所订定之教育政策,战前如此,战后亦如此,政府每年拨出少量之津贴金而能收到圆满的效果,令人奇异者。政府现在抬此良好计划,而愿拨出大量之教育经费,白创学校,结果其收效亦不过如此而己,将来此笔庞大的教育经费从何而来呢?当然是从本邦各民族纳税项下拨支,似此歧视政策的教育计划会不会使中印民族反感,而遇到消极的不合作或积极的反抗事件发生呢?

 

    吾人认为该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之委员诸君应该认清马来亚民族之结构,因其各民族之风俗习惯不一,对新教育制度的拟订,应该慎审考究。既然大家都认定促进各民族团结与忠诚为当前教育的最高理想,则在拟订新制度之时,最低限度应极力避免有伤害各民族情感的措施。若视教投各民族方言文字即会违背团结与忠诚的目标,则未免令人视为一种偏见也。

 

强迫教授巫文事

 

    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的联合邦立法会议,通过官立与政府津贴之学校实施英巫文强迫教育制度,此案通过后,引起各方人士之注意,认为为顾全各民族的特性与及各民族应有研究其本族的历史文化的权利,及符合民主政治的原则起见,英文及巫文学校应特别为华人及印人学生而设立华文或印文的课程,以示公平。盖若能如此而行,则英文或巫文学校当可招收更多的华印学生,由是对于促进各民族团结之旨当更易实现,即华印学生亦得以藉此有学习本族文字的机会,作为研究更高深华印历史文化的基础,因为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也有其特别优良的地方,它对推进马来亚的文化与社会文明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实施强迫巫文教育制度,对于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及适合条件的巫文教师人材的缺乏与标准教材等都成重大问题。如所周知,马来亚各民族人士中,能说巫语者为数固多,能书写简易巫文者为数亦不少,但有资格担任巫文教师者恐如风毛麟角,以马六甲、槟城及其它各地的土生华人而论,大部份都能操娴熟的巫语,但欲他们出而担任华校或英校的巫文教师,则不独为事实所不许,抑亦有贻误学子之处。

 

    据查联合邦教育部对华校实施巫文教育事,经于本年六月间开始在各州华校中推行,一律由四年级开始教授,师资之缺乏,为各州共同之感觉。一位巫文教师,须担任数华校之巫文课程,以吉打一州而言,五位巫文教师,须担任十三斑之巫文课。目前全联合邦十一州中,华校中经实施巫文教育者,仅有七州,该七州华枚中仅有巫文教师二百八十五位,森美兰三十八位,马六甲三十五位,柔佛八十四位,其教授班数约有五百班(截至十月底止)。闻槟城华校方面亦于十一月开始举办,彼等乃从高小五年级开始教授巫文课,至于玻璃市,丁加奴,彭亨三州则尚未实施。这是初步实施的情形,每间华校仅举办一二斑而已,然至今年则必须增加斑数,因去年三年级生,今年便是四年级了。

 

    所以,我们认为欲使强迫巫文教育制度能尽善施行,及期收得良好效果,当局应首先设法广事训练巫文师资人材,方足应付。同时,适应各民族学校所需的巫文课本,亦应由富有教育与语文经验者,以罗马字母的拼音法为基础,详慎编订,以备各校采用。目前此类书籍市面尚付厥如,实为强迫巫文教育的一大障碍,如果没有一部适当的巫文巫语课本为教学中心,而任从教师去东拉西扯,则文法与拼音固难期其标准化,而学生所学得者,亦恐不免多属鄙俚之辞、苟其如此,对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推进,诚可谓毫无裨益也。

 

    至于各民族学校,因实施强迫巫文教育所需增加负担的经费问题,当局应特别注意,尤其是各地华校平日所得到政府的津贴金额最为微薄,维持现状已感困难,而目前再增加教授巫文课程所必须的支出,处境更为困难。所以吾人希望倡导改革教育制度者与执行新教育制度者,能乘此时机,澈底调整津贴金额的分配原则,使各民族学校同立于平等的地位上,则不特推行巫文教育获得顺利,即政府当局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与促进民族的感情的真义,亦得发挥无遗。

 

改三学期制感想

 

    全马华文学校之学制,一向与英巫印校完全不同,教育当局,亦因华人习惯既久之学制,未便予以修改。因此,各地教育局所编订之华校校历,亦依照华人习惯编定为每年分做两个学期,而英、巫、印校则每年三个学期。

 

    最近联合邦政府为谋管理及各方面之便利起见,经决定将华校之学制修改,一如英校之每年分为三个学期,惟此种措施,关系殊大,教育当局为实施此一制度,曾由各州教育当局分别向各地华校董教两都人士征询意见,以示政府采纳民意的诚意。

 

    此一问题,曾引起联合邦各地华校发生激烈之争辩,最后各州结议是一致表示原则上之赞同,不过提出三点意见,促请教育当局注意:()华校校历改为三学期制后,对每学期之开学与放假日期,应该在月中,以免影响收学费之困难;()上课时间不能缩短,以免功课教授不完;()保留华校之特有假期。

 

    查联合邦教育部经于今年十一月底将明年(一九五一年)度华校三学期制之新校历正式公布,该新历内对前述三点意见均予以接纳。每学期放假时间,均编排在月中,全年上课时间亦不会比过去少,总计上课二百三十五天。其次,对于华校特有之假日却因政治环境关系,略有更改,但仍保存之,例如儿童节与教师节,则另定一日为马来亚华校之儿童节与教师节,孙国父诞辰纪念日照旧,独有一个『国庆节』未被列入,而另外增加一个『清明节』假期以资弥补之。

 

    据教育当局的解释谓,为了新校历不欲涉及政治问题,所以儿童节国府所定『四四』与中共所定『六一』均取消,而改在『六月廿一日』,其意义是纪念德国一位教育家福禄培尔氏,对儿童教育非常有研究,彼为世界创设『幼儿园』的第一人,当局为使今后教育界及家长重视儿童教养起见,特选择福禄培尔氏之忌辰『六月廿一日』为马来亚华校儿童节,俾儿童们纪念这位世界儿童导师,另方面唤醒社会人士效法福氏爱护儿童的精神(因其诞辰日适在假期中,故当局以其忌辰日)

 

    至于教师节,国府所定『八月廿七日』,系以孔子诞辰纪念日为教师节,目的在纪念孔圣,同时希望教师们效法孔子教学不倦的精神,而中共则定『六月六日』为教师节,这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联合邦教育当局却两者不用,而改为十月廿一日,理由何在呢?据说,当局查得国府所定之『八月廿七日』,系以阳历计算,而孔子诞生的『八月廿七日』应属阴历,在孔子时代阴历八月廿七日实系阳历『十月廿一日』,故当局把教师节改在此日,依旧是以纪念孔圣诞辰为教师节,含有尊孔意义。

 

    当局虽然费尽了心思,但对双十节国庆节却无法处置,索性取消不列入新校历中。换言之,从一九五一年起,联合邦境内二十余万华校儿童便好像没有国家的亡国奴似的,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体呀!所以,自三学期制的新校历公布后,引起吾侨深切的骇异及悲痛,咸认为吾华人有个世界五强之一的堂堂大国,但儿童们却不获得国庆纪念,长此以往,华侨的后一代岂不是完全没有了『国家』的意识吗?

 

    因此,笔者以为吾侨应该向教育当局坚决要求将双十节国庆节列入新校历内,这一天是中国人民从专制桎桔下被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平等的伟大纪念日,没有双十节,中国人便没有今天的自由平等。

 

    尤有进者,教育当局此种措施,可能引起华校董教当局失望,更令爱护其祖国的华人痛心,更致儿童们留下永远不能磨灭的不良印象,故希望教育当局能将双十国庆列入校历内,免致占全马人口半数以上的华人反感也。

 

投考马大问题

 

    马来亚大学之设立,目的在为马来亚教育人材。故当该大学创设之初,获得全马各族人士之拥护,纷纷解囊捐献,尤其是吾侨富商巨贾,更为热心,捐献数额较捐予华校更为可观。例如星加坡的陈六使与李光前,槟城的叶祖意,一捐便是数十万,其目的当然是为发展马来亚之教育,同时亦为栽培吾侨下一代之教育而慷解义囊。因为华侨子弟在华校升学,其最高程度仅到高中而巳,若要求深造必须回国升学,这样一来,其教育费却不少,非普通家庭可以负担者。尤其是最近当局实施回马签证新例后,对于回国升大学更加困难,可能回去容易而返马就成问题了。

 

    所以,马来亚大学之创设,给予吾侨颇大兴奋,以为有了马大,子弟们高中毕业后,便可就地再求深造,一方面可以节省费用,另一面可以免去往返办理手续之麻烦,同时亦可免去父母之挂虑,因此大家都乐意捐献马大经费,不但殷富华商尽力捐献,各地中华总商会,矿务公会等均多方设法筹募马大基金,由此便可见吾侨对马大之企望矣。

 

    但,事实不然,目前的马大,好像是专为英文学校学生而设立者,其规定投考程度非有英文九号剑桥会考特等文凭者,不得投考。如此,无异是将华校高中毕业生驱诸于马大之门外,诚令人痛心之至。

 

    马大之设立,其宗旨纯粹为培育当地人材,充实当地社会的力量,故华校高中毕业生,凡有志深造者,不但应予以入学机会,应该欢迎此辈青年投考。教育的目的,在栽培人材为社会服务,至于英文程度之高低:与升入大学根本无多大问题,因为在大学里,其编制是分门别类者,有院系之分,例如一个华校高中毕业生升入马大中国文学系,则于其英文程度不宜过份要求,即使其英文程度略差,亦不至影响其学业,倘学生系入理、工,农、医诸学院,则其英文能有相当程度便够足应付矣。

 

    如所周知,中国各大学里在理、工,农,医诸学院内,均采用英文课本,一般高中毕业生能达入学标准者,入学后从未闻因英文程度低而影响其进修者。因为入学后,除大学一年级有英文一科外,此后均为专门课程。同时、以往在中国各大学毕业后,转入英美各著名大学研究再求深造者,亦从未闻及英文程度低而受影响,且往往成绩特异。何况本地华校对英文科之着重,远较中国内地学校为甚,故马华学生之英文水平,实不致低于中国内地之学生。其次华校一般数、理、化程度,远较英校为高,那能因为英文一科之程度较低,而阻碍其投考马大的机会。

 

    所以,吾人希望马大当局应以培育人材为第一,从新考虑将投考资格略为放宽,应准许华校高中毕业生有入学考试之机会,及格者准予入学攻读。如果入学考试后,若因英文一种较差者,应给予补习机会,待英文及格后始正大入学,这样一来,才不致使本土之优秀青年流到外地去,而令本邦发生人才荒,同时,只有这样做,才算是符合办教育的原旨。

 

尾声

 

    总结一九五零年马华教育的情形,大体说来尚称安定,以全马初中毕业生之会考成绩观之,比一九四九年略见进步,这是吾侨努力的收获。

 

    现政府施行的教育政策,可说系完全歧视华侨教育政策,把马华教育当作是外国旅马教育看待,把二百万华侨要求增加补助费的呼声,装聋作哑似的,若无其事。而在另一方面却加紧推行英巫文教育的工作,好像存意促使华人学校日益衰落。所以吾华人应该警惕,如果须要保持祖国的固有文化,纵属如何艰难困苦,我们都得更加团结合作,每一个华侨都应负起办教育的责任,同时更应加强团结,向政府当局坚决力争将『马华教育』列入为马来亚教育政策的一环,达到与各民族方言学校待遇平等,这样才能使华文教育发扬光大,华校在安定中扩展开来。

 

(编者按:宋哲湘先生为本邦名记者,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一九七七年底退休曾先后在《中国报》、《星洲日报》服务,以撰写华文教育新闻及评述出名,对唤醒华裔群众对华文教育危机的认识颇有贡献,被誉为『教师之友』。他的这篇评述原来刊登在一九五一年《中国报》新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