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为华教拓荒、创办夜校的何宪周
闰土
他弱冠南来,先在砂劳越诗巫省木胶区的一个村镇执教。仅一两年便来到古晋,在宋庆海树胶出入口公司任职,并於夜间在其所居住之三角坡(今林振记商行左邻)主持夜校,为十馀名学生,灌输基本精要之学识,如三字经、千字文、共和国课文与珠算等,因学生程度不同,故采用因材施教之法。学费每月只收二元,与今日相比,实微不足道也。
据悉,他所传授之十馀名学生中,其一乃海唇街泉芳号东,李春德先生。李先生从夜校那儿掌握了珠算技能,学以致用,使他得以扬名商场,成为巨富,诚乃何先生之功劳。
数年后,何先生搬到实加玛路口,始将夜校停办,改任启智学校(今中华小学第五校前身)校长。启智学校乃与傅颂声先生於1935年创办,借用田石水先生位於实加玛之亚答屋作为临时校舍,并向诏安同乡募捐,购置桌椅与教具,充作上课之用。该校共设两个教室,由三位教师采用复式编制,即把不同年级的初小学生并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直到1939年才由诏安会馆接办。
嗣后,何先生也曾在民德小学服务。1945年光复后,他改行做生意,并代表诏安会馆,出任小学校董。旋因商场失利,复操粉笔生涯,任教於中华小学第一校和中华小学第三校一直到退休。笔者於1947年进入一小念五年级时,珠算一科即由他担任,所以他是我的老师。到了1957年,笔者离开圣多玛英校,受聘为三小教师时,他也在该校执教,所以他也是我的同事。说起来,我与何先生的关系相当密切,这也是促使我撰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何先生退休以后,依然退而不休,替一些商行做账,闲时与老友作麻雀之戏,日子倒也过得怡然舒适,至1984年逝世,享年83岁。
除献身教育,造就人才,何先生也曾参与社团工作。1936年,他连同田贵宗、杨继祖、田裕隆与吴耀池诸君,创办诏安会馆,后屡任该会委员、财政、交际与查账等职。此外,他也协助推动福建公会、租户联合会与丽声文娱社之会务活动,为各有关团体成员谋福利。
他为人忠厚,和蔼可亲,乐於助人,同乡如有什么难题,如写信看信、申请准字等,他都乐意帮忙,代为效劳。除开擅长珠算,他的书法也写得不错,曾多次代人写招牌。
何先生令弟特关,笔名则鸣,亦系教育界知名人士。特关善写论文,数度参加征文比赛,皆得首奖,深获好评,著有.《马来西亚联合计划英婆意见剪辑》与《信史集》,颇受士林重视。
他育有二男二女,即炳恭、炳贻、珠英与红英,多在教育界服务,旦多已荣休;内外孙也多接受大专教育,可谓满门俊秀,兰桂竟芳。在儿孙们的眼中,他显然是一位好父亲,好祖父。
何先生幼女婿周启明,乃古晋海港气叻理总经理,也是古晋红新月会副主席。他对他岳父看法如何?以下是他循应笔者的要求所发表的一段谈话:
“我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岳父是我的老师,教我常识。我还深深记得他往往不厌其烦地重覆讲解课文的意义,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了解。他从不露出生气的样子。其谆谆善诱与容忍的气质,也从他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充份反映出来。有几项社会服务计划,由他策划并发展起来;但他自己从不居功,从不炫耀。而在有人邀功请赏,甚至欺侮他时,他仍继续埋头苦干,从不退却,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忠实的社会工作者。他的人生哲学是:
人必须默默的工作,以服务社群,容忍的气质可以战胜一切!”
(原载1992年6月21日《国际时报》)
何宪周
1940年欢送砂劳越诏安会馆筹建代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