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4.03.29
经历113年高峰低谷 振中学校走向多元
星洲Q杖
SIN CHEW DAILY
編輯:马子豪
社區報
Northern Edition
■檳城:67,Jalan Macalister, 10400 Georgetown,Pulau Pinang. Tel:04-222 6666 Fax:04-222 6660(業務部),04-222 6677(廣告部), Fax:04-222 6678(採訪部)電子郵件:penang@sinchew.com.my
■加央:49(Atas).Jalan Kangar-Alor Setar.Taman Pertiwi, Seriab, 01000 Kangar, Perlis.
■亞羅士打:1025,1st Floor. Jalan Berjaya 3, Seberang Jalan Putra, 05150 Alor Setar, Kedah. Tel:04-731 8767
| 29. 3. 2024 | 星期五
■雙溪大年:6, Jalan Mawar 2, Taman Pekan Baru, 08000 Sungai Petani.
■北海:5005, Jalan New Ferry, 12300 Butterworth. Tel:04-323 1979 Fax:324 1 979
■大山腳:3183-A, Jalan Maju, Pusat Pemiagaan Maju Utama, 14000 Bukit Mertajam.
■吉輦:4A,Jalan Keli, Taman Seri Tenggara, 34200 Parit Buntar, Perak. Tel:05-716 4877
歷經113年高峰低谷 大北濾圈a
報道/攝影►陳嘉盈
振中學校
(双溪大年28曰讯)董事长林明谅:“要在文化较落后的村镇建立一所学校实非 易事,但这条路,先贤与我们走了 113年……历经过低谷,也见证过高峰,我知道这 条路还没有走到终点。"
“这些年,我们不断改善校内设施,也成功排除万难,让这所朴实的学校拥有基 本设施,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智能黑板及互动教学软件等,这些设备和软件的 结合,可助教理塁好地展示教琶电条-局卖孩子在学习路上的积极和主动性。”
t振中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是学习的 好地方。
学校:吉打新文英振中小学 创办年份:1911年(113年历史) 现在学生人数:111人 (华巫印及暹裔学生人数为 55人、51人、3人及2人)
\特点:学生来自各族群
一■同学之间的 感情纯朴、真诚。
全面精明化教学,启发孩子们主动积极学习
1911年創校原名“文英” 改名培英定名振中學校
1. 位于现有 校舍正对面的旧校 舍,已荒废多时。
2. 学校的 打卡点,左一起 是林明谅、赵燕 强、林枷宾及林 彩萍。
3. 学校礼堂 中央及左右两侧已 增设LED大屏幕。
4. 华裔与友 族生人数几乎各 占一半。
尺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却 人卜依旧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 题,以致振中小学无法充分发挥先进教学工 具的优势。
什么原因造成振中学生来源出现下降趋 势?
“这不仅是华裔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也 是当地环境变迁的结果。”
“距离双溪大年约10公里的新文英小 镇,在1940至1950年代的英殖民时期,曾以盛 产锡米及铁苗著称,当时华裔居民最多,1911 年,一批热心教育人士创办了振中学校。”
“由于传统工业,包括锡米及炭窑等产 量越来越少,甚至后来全部关闭,镇上各族 人口,尤其华裔矿工为了生活被迫迁往外地
設備先進生源短缺
谋生,致使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友族生过半比例趋高
这也促成学生“多元化”发展,近年越 来越多友族走进“振中”,人数甚至占了一 半。
° “为了不让学校降级(即从B降至C ), 学校开始积极招收不同背景、不同种族文化 的学生。”
“这些年的友族生占比越来越高,甚至 还超越华裔生。比如去年(2023年),华巫印 及暹裔学生人数是56人、58人、4人、3人。”
“学校降级影响很大,将牵涉到副校长 等的师资调派。届时,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增 加,若学生继续流失,也可能会落实复级班 制,吃亏的将是我们的学生。”
学前班救校解决学生来源
林明谅说,办学前班是目前唯一解决学 生来源短缺问题,拯救学校的办法。
“只要筹足至少15人(最多25人),就 能申请开办学前班。”
他说,当地目前只有2所华裔经营的收费 幼儿园,若该校成功申办学前班,就可为当 地华裔家长省下孩子上学前班的一切开销, 包括制服、书包及餐费。这些费用将由政府 赞助。
主p文英振中学校原名“文英学校”,1911年由冯肇秀、
切黄李标倡议创办,之后为更贴切反映学校肩负培育英 才的使命,易名为“培英学校”。
该校创校初期是借用两广会馆暨惠州会馆为校址。1928 年,学校再次易名为“振中学校”。当年,由于学生人数不断 增加,董事部提议自建校舍,建校委员会四处奔走募捐,成功 在一年内筹得数千元,新校舍顺利建成。
1941年,日军南侵,各地沦陷,华校停办,该校也不能幸 免。在迁移过程中,一切用具、图书及文件等烧毁殆尽。
1945年,日军投降,同年12月1日复办学校,初期的学生 人数只有数十名。50年代末期,学生人数增至300多人,原有 校舍必须分为上下午班上课,校方商借村议会及戏台作为临时 课室。
1958年8月,林子千捐献总面积为7万1266方尺的3个地 段兴建校舍。1961年初,建新校舍工程如期竣工,4月10日启 用,原有仅隔一街的旧校舍改为教师宿舍。
锡米业鼎盛期学生最多
80年代初期,学生过多,教室饱和,校方迫不得已在教室 宿舍楼下另开一班,与学校隔着一条马路的教师宿舍开班后, 学生无法集中一处上课,每日需在车辆来往频密的马路上来往 数次,相当不便。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董事部决议再增建教 室。在大家通力合作下,2间新教室从筹备到落成启用,仅费 时1年。
1995年5月27H,华教热心人士廖荣财将学校后方一块面 积1万6417方尺的土地赠送给校方。1996年3月2日,董事会以 优惠价格向骆明福买下面积4108方尺,即校前的右侧地段,增 设入口处。
新文英本是锡米之乡,80年代全盛时期,当地人口众多, 振中学校学生人数达到顶峰。唯锡米被开釆罄尽后,矿场关 闭,年轻人被迫离乡背井到外谋生,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振中小学保留趣味传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