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刘永连石沧金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部辑录李长傅先生遗作而成的论文集。该集由暨南 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教研室编辑成书,并在暨南大学211工程“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 研究”项目资助下于2001年5月顺利付梓。这是值得广大同仁备加关注的一件幸事。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刘永连石沧金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部辑录李长傅先生遗作而成的论文集。该集由暨南 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教研室编辑成书,并在暨南大学211工程“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 研究”项目资助下于2001年5月顺利付梓。这是值得广大同仁备加关注的一件幸事。

李长傅先生(1899年11月-1966年2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精熟 于南洋史地,治华侨史也颇多成果。他一生中留下了 20余部专著,200多篇论文,是一 位知识渊博,影响广泛的大师、学者。《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从华侨华人、中外交 通、南洋古国和南洋地理等四个方面遴选了学术价值较高、代表性较强的37篇论文,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李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

打开这本论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它最为突岀的一个特点,即论文内容体现了多学科、 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首先在集中了李先生主要学术成果的南洋史地研究中,中外交通、南洋古国和南洋地 理诸篇都不乏见解独到、颇具新意的力作。中外交通篇中,〈中泰古代交通史考〉广征史 籍,周详地考述了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以来中泰之间使节往来,贸易沟通等方面 的史实,同时对泰国民族的人种起源进行探讨,提出泰族源于氐族之说。(〈论文集》,页 228)〈明代中国满剌加交通史考〉分析了在满剌加建国之后明成祖加强与其联系的原因, 认另除他“欲扩充海外势力”外,还由于“新加坡拉(即今天的新加坡)毁灭后,满剌加 代兴,因其地理位置优良,适当西洋航路要冲,成祖欲扩充海外之商业,有先求其地为根 据地之必要也”(《论文集》,页247)。此说很有见地。对于西方中记载的16世纪时期我国 著名海盗Chang-si-laod的考证,李先生在综合辨别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了语言学 等方面的科学论据,明确指出此人是张链而非林凤,可谓考证精当,剖析透彻(见《论文 集〉页269),〈十六世纪中国海盗Chang-si-lao汉名考〉在南洋古国篇中,〈古代的南 洋〉、〈安南史略〉、〈暹罗史略〉以及〈柬埔寨近代史〉、〈荷印近代史〉等文对南洋及其几 —126 —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个重要国度的历史作了宏观的描述和探讨。尽管其研究是基础性和较浅层次的,但是由于 大多发表在20世纪20、30年代,其拓荒之功不可埋没。〈读“阁婆非爪哇考”〉一文是针 对古代間婆是否今天爪哇这一问题而发的。学术界对此歧义纷纭,李先生则以大量中国古 代史籍之记载为依据,从地望、水程、相关地点、地名的命名沿革以及天象、经纬度等多 个方面周密论证,指出阍婆即爪哇,而非其他。阅读这篇长文,可以看出李先生在地名考 证等基础研究上用心之甚、功夫之深。南洋地理篇充分体现了李先生在地理学方面的深厚 功底。在研究内容上,自然地理从地形、地质、气候、生物到自然资源,人文地理从人 口、民族到农、林、畜、水产品和城市、贸易,涉及相当广泛;在研究方法上,无论是史 料征引和笺释,还是调查论证和化学分析,往往是顺手拈来,左右逢源。区区几篇论文, 已将南洋地理面貌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出来。

其次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书中具有奠基意义和开拓性的文章也不一而足。〈华侨研 究之基础问题〉一文提岀华侨的定义问题,认为不应该以血缘、国籍,而应该以民族意识 是否消失为依据,“所谓华侨,乃中国人移往外国领土者,从事经济的活动,及其子孙之 未消失中国民族意识之谓也。”(《论文集〉,页8)分析华侨出国的原因,强调采用科学的 方法,正确认识其主因、副因,把握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可谓高屋建茹,精辟深刻。在 〈南洋华侨移殖史鸟瞰〉中,则将南洋华侨移殖发展史明确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华侨移 殖之初期(14世纪),中国势力时代(15世纪,即明之初叶),中西势力接触时代(16世 纪至19世纪中叶,即明之初叶至清之末叶),欧人势力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 代)。在国内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刚刚起步的20世纪30年代,这些基本史论的确立,其学 术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这部论文集特色鲜明之处还表现在,这几十篇文章的背后深蕴着李长傅先生特殊的治 学经历和治学方法。

李先生的求学阅历是非常丰富的。幼年时期他接受过旧式私塾教育,少年时代起又接 受新式教育,因而古文功底深厚,同时不乏新知识、新思想。在语言运用方面,新式教育 和出国留学的经历,使李先生还精通英、日诸文,熟悉国外研究动态。另外,他注重自 学,特别对史地典籍,披览既广,钻研也深。

基于上述优越的治学条件,李先生在治学方法上颇为独到。多方面的才艺和知识,使 他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广泛“采录群书”。在这部论文集中,李先生既引用了我国古代的大 量史籍,又参考了近现代人的很多著述(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等多种形式的文章)。对, 于外文资料的参考引用,李先生也相当注重。由于能通英文、日文,书中所引述国外资料 从长篇论著到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可谓丰富多彩。当时在东南亚诸殖民地及其宗主国如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地区,有许多研究东南亚历史地理和华侨华人的学者。对于 他们的研究成果,李先生积极引进,尽量汲取。例如〈中西交通史上之南洋〉、〈南海贸易 之摇篮时代〉等文,都是李先生直接从日文资料中节录或翻译出来的。丰富多样的资料引 用和开阔明朗的学术视野,造就了李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过人之处,他的文章丰满详实而 又立足高远,使人读之快颐并且信服有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先生善于博引,但又绝 —127 —

万方数据

海交史研究

2002年第2期

不盲从。针对众多资料,他习惯于谨慎鉴别区分,努力去伪存真。在这里一个明显的特点 是,“采录群书”的同时,李先生特别强调史学考证和实地调査。对史学考证的注重,从 他对間婆地理位置的考证一例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关于实地调査方法,李先生认为,通 过实地调査,“参以南侨口碑”,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与文献典籍相互参证考订,补充其 不足,纠正其妄谬,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因此,阅读这部论文集,我们可以感受 到,李先生的观点、见解无不根据充分,论证有力,很具说服力。

李先生的文章,叙述客观公正,注重科学缜密,力求于问题之本相。如在〈海外华侨 人数之统计〉中,他根据〈中国年鉴)、〈南洋研究〉、“民国14年驻外领事报告”等,罗 列岀它们对于华侨华人人数的统计。然后,李先生对各家统计数字进行慎密科学的比较、 分析,又根据自己的判断列出认为合理的华侨华人人数,最后得出结论,当时全世界华侨 华人总数大约在1 000万以上,以亚洲最多,在亚洲又以南洋地区最多(《论文集〉页 61)o在〈泰国华侨之发展〉和〈印华侨之发展〉、〈马来亚华侨之发展〉、〈菲律宾华侨之 发展〉等论文中,李先生科学、正确地论述问题,也曾列有许多经分析、处理后的确切数 字、统计表格。这些做法都使文章的立论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行文方面,思路明 晰严谨,文笔简洁流畅。在〈南洋古国篇〉中介绍安南、暹罗、柬埔寨、荷印等国历史的 几篇文章,此类特点尤为明显。

本书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特点,就是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主义。尤 其在关于华侨华人问题的论文中,李先生热爱中华民族、执着国家大义的高尚情怀,无不 跃然纸上。

当然,本书也有它的明显不足之处。由于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20世纪20到40年代, 距今已有多半个世纪。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局限,某些观点或略显陈旧,或提法欠妥。 例如从19世纪末到1945年台湾为日本占领,李先生就认为台湾是日本领土,本来是属于 中国人的台湾人也由此被李先生称作“华侨”。此外,在浩繁资料的征引过程中,引文有 误之处也偶尔可见。然而瑕不掩瑜,这些缺点抹杀不了本书所固有的学术价值,也并不影 响它在南洋史地和华侨华人学术史上应有的地位。

从学术内容完整性考虑,这部论文集收录了李先生之婿陈代光的3篇重要论文。其中 〈简论南海丝绸之路〉一文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兴起于西汉初 年,发展于唐、宋时代,元、明、清三代最为兴盛),并论述其发展、演变和重要作用等 等。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堪称佳作。此外书前还特别附加了陈代光所撰〈李 长傅先生传略〉一文,是陈早年为悼念李先生而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 究员、英国剑桥大学Clar Hall研究生院客座院士、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黄盛 章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绍唐先生分别为本书做了序言。这些都为本书增色不少。

作者刘永连、石沧金: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糸史专业博士生(广州:510632)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