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毕业特刊
特刊中包含学校的基本信息,如地址、师生人数以及校徽由来。它还概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任校长、主要建筑和获得的成就,并重点介绍了学生们在学业和课外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收录了部分学生的获奖作文。此外,特刊中还刊登了校友会名单、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照片,并包含了一些商业广告和祝贺信息。
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2013年的毕业特刊不仅记录了当年学校的各项成就和活动,更承载着华联学校庆祝创校一百周年的特殊意义。特刊汇集了校方、家教协会、校友会、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献词和投稿,共同描绘了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在2013年的风采。
特刊伊始,学监会主席林荣华先生 和家教协会主席郑东旺先生
的献词都强调了学校在学术方面的大丰收,特别是众多学生在政府考试中考获全科A的佳绩。他们认为这归功于校方不辞劳苦的教导和学生的不断求上进。家协主席郑东旺先生还对教育部的国语教学政策表示惊讶,并强调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加倍努力学好英语,以帮助马来西亚发展成为先进国。他希望教育部能重新考虑其决定,强调进步而非开倒车。校长陈佛康先生的献词中提到,虽然2012年初中评估考试(PMR)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成绩略有退步,但大马高级教育文凭考试(STPM)成绩突出,学校取得了百分百及格率,并获得霹雳州教育局颁发的卓越表现奖,成为霹雳州考试成绩素质最好的学校之一。
在课外活动方面,特刊展现了华联国中丰富的活动和辉煌的成就。学校的华乐团表现尤为突出,曾受邀到台湾新竹参与演出,并与当地学校缔结为“国乐姐妹校”以促进交流和提高水平。华乐团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屡获佳绩,包括在《春蕾》、《禾乐奖》、《21世纪国际艺术节华乐比赛》等赛事中赢得众多奖项,并在2013年的《21世纪国际艺术节华乐比赛》中斩获3个荣誉金奖、4个金奖和1个银奖,其大合奏还受邀在闭幕典礼上演出。华乐团的辉煌成就被评为“课外活动表现卓越的学会”。
此外,学校在体育方面也人才济济。田径队在县级学联运动会上成绩亮眼,女运动员更横扫女子组多项金牌,蝉联总冠军。游泳健将林美姗同学在霹雳州比赛中囊括9面金牌。体操高手黄纬俊和周国健同学在马来西亚运动会(SUKMA)上表现杰出。学校因此轻易获得了当年的县级“运动表现卓越奖”。圣约翰救伤队也在州际和全国赛中取得冠军。特刊还提到了学校的越野赛跑、华联六校运动会、校际捐血运动和课外活动日等活动。
太平华联国中在2013年全国课外活动卓越表现奖竞赛中荣获城市中学卓越奖第二安慰奖,并卫冕拉律马当和司南马县课外活动卓越表现奖。学校致力于秉持学术与课外活动并重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平衡发展。课外活动副校长罗进钟先生带领团队为争取更高的荣誉付出了不懈努力。
特刊中也能看到学生们的身影和心声。总学长分享了担任学长的角色、挑战与收获,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学长团。学生投稿部分展示了他们的写作才华和心路历程。例如,黄敬尹、黄嫖姮、李嘉茵、王靖宜和李美薇等同学的作品获得了文学创作比赛的奖项,主题涵盖人生哲理、亲情、梦想、感受生活和马来西亚的特色文化(嘛嘛档)。李筱萱同学的文章《冰棒背后的感动》也获得了孔子杯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这些文章反映了学生对生活、亲人、友谊和梦想的感悟。特刊还记录了学生们经历的大扫除等集体活动,以及班级内的有趣互动,展现了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初中二甲一班学生的故事尤其体现了同学间的友谊和共同成长的美好回忆。
特刊也记录了一些重要的校园发展和活动。学校持续改善硬体和软体设备,例如更换屋顶、维修门窗风扇、提升美术室和生活技能室设备、建设花园、安装新水泵、粉刷油漆课室和食堂等。特刊提及了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校长任职情况,如1962年中学改制、首任校长吴学敏、兴建礼堂、电脑学会成立等。学校还举办了多场有意义的讲座,邀请了著名作家朵拉女士和激励讲师戴晨志博士前来分享,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鼓励阅读。此外,学校在2013年成立了二十四节令鼓队,旨在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学校也通过华文科委会、华文学会和华文文学学会积极推广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举办了多项相关比赛,并设立了“黄奕山校长和黄基涵学长杯”以鼓励写作。学校的书法活动也得到了校友黄基涵学长和太平著名书法家蔡麒麟先生的赞助。特刊中还刊登了学生们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中华艺术的传承。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界的支持。学监会、家教协会、校友会以及热心人士和团体都给予了学校大力支持。特刊特别提到了银石轮胎(马来西亚)集团多年来对学校的鼎力支持,包括捐款建设运动场看台。雪隆和新加坡的校友会组织及其理事会成员名单也列于特刊中,显示了校友们对母校的关心和贡献。
总的来说,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2013年毕业特刊是一份内容丰富的出版物。它不仅是对当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课外活动表现和校园建设的全面记录,也是对百年校庆的隆重纪念。特刊通过不同角度的叙述,展现了华联国中师生的活力与才华,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奉献,以及学校在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方面的努力。这份特刊是学校历史的珍贵瞬间,也寄托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