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5109

 中国报-副刊202505109



好的,根据您提供的来源,以下是对新闻标题和内容的整理及简介:

  1. 如何预防断崖式衰老? (How to prevent "cliff-like" aging?)

    • 高级讲师卡达芝娜和妇产专科医生拉维达与碧米达指出,女性尤其是过了35岁后,可能面临“断崖式衰老”,表现为外貌和生理状况下降。
    • 预防和延缓衰老应从肌肉、激素和营养三个方向出发。
    • 动起来肌不可失: 通过定期锻炼减缓肌肉流失速度,保持力量、平衡、活动能力和灵活性。肌肉量影响代谢水平、抗老速度和寿命质量。大多数人肌肉质量在25-35岁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不活跃会加速流失。增加肌肉有助提高基础代谢、燃脂控重、预防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尤其更年期后)、稳定血糖、支撑身体线条。建议循序渐进锻炼,每周3次力量训练、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
    • 激素是隐性指挥官: 激素几乎掌管女性情绪、皮肤、睡眠、生育、代谢和体重等各方面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衰老速度与表现。女性人生各阶段(青春期、月经期、孕期、生产后、哺乳期到更年期)都与激素波动密切相关。
    • 妇产专科医生拉维达提到产后可能出现的激素相关健康问题,如产后忧郁、甲状腺功能失调、月经失调。
    • 妇产专科医生碧米达指出,更年期前期和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烦躁、焦虑、情绪波动、热潮红、盗汗和骨质加速流失。
    • 女性不应消极看待伴随激素失衡的症状,而应积极应对,及早守护健康,降低未来风险。
    • 虽然无法阻止激素自然下降,但可延缓速度、减缓影响。方法包括:
      • 吃对食物,吃出激素平衡:补充优质蛋白质、植物雌激素食物、Omega-3脂肪酸,避免高糖、高盐、油炸饮食。
      • 睡个好觉,修复激素水平:晚上11时前入睡助褪黑素和生长激素分泌。
      • 科学运动,唤醒身体活力:每周3次力量训练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
      • 定期健检,掌握身体状态: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激素水平和器官功能,必要时咨询医生选择激素管理方案。
    • 抗老是长期营养投资,培养正确营养观念、精明选对食物能让人“老得慢、老得好”。高级饮食治疗师刘伟姓强调,抗衰老应从小培养健康营养观念,青少年时期提早储存“营养老本”。女性骨骼在25岁后开始流失,肌肉量在35岁后流失。不必大量摄取营养辅助品,应回归多元均衡营养,尽量吃新鲜原型食物。
  2. 母亲节关心女性健康:给妈妈的健康“营养存单” (Mother's Day concern for women's health: A "nutrition deposit slip" for Mom)

    • 强调妈妈的健康是“营养存折”。胖妈妈可能热量过多但营养不足,瘦妈妈若缺运动肌力可能流失。
    • 营养均衡: 一日三餐应涵盖六大类营养素。建议早餐改吃面包夹生菜与蛋配无糖豆浆,代替饼干加奶茶。
    • 多样化饮食: 每日应摄取约38种食物。技巧包括白米饭换十谷米,青菜多样化加入不同类型蔬菜、藻类、根茎类。
    • 蛋白质: 每日不可或缺,建议多摄取豆类等植物性蛋白质,适量配搭坚果(一手心量)。植物性蛋白质不含胆固醇、富含不饱和脂肪。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皮肤松弛、肌肉流失、免疫力变弱.
    • 维他命B群: 许多女性易忽略,摄取不足与慢性病、神经退化、心理健康相关。食物来源包括未精制化谷物、瘦肉、香蕉、深绿色蔬菜、酵母。有助代谢、稳定情绪。
    • 钙质: 与抗老化密切相关,尤其对骨骼健康重要。更年期后骨质流失加快,补充钙质不容忽视。食物来源: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豆腐、香菇、小鱼干、芝麻、海藻、黄豆制品、加钙豆奶。补钙注意合理饮食结构,避免搭配咖啡或茶妨碍吸收。
    • 镁: 强健骨骼的重要矿物质,是钙的好搭档。常见于深绿色蔬菜、全谷类、豆类、海鲜。
    • 关节保养: 可多摄取富含胶质与葡萄糖胺食物(蹄筋、鸡爪、海参、木耳等)及深海鱼(Omega-3脂肪酸)。
    • 抗氧化类食物: 对抗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保护皮肤、神经、血管和免疫系统。重要营养素:维他命C、E、番茄红素、多酚类、花青素。来源:五颜六色蔬果、鱼油、海藻类。高级饮食治疗师建议多摄取各种颜色蔬菜,水果适量.
    • 益生菌与益生元: 肠道菌群平衡与衰老密切相关。益生菌有助调节肠道健康、免疫功能、代谢途径。来源:发酵乳制品(无糖酸奶)、植物发酵食品(泡菜、味噌等)。益生元促进益生菌生长。
    • 植化素: 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具强大抗氧化、抗炎、调节代谢功能,有效延缓衰老。来源:多样化摄入不同类型植化素食物,如多吃不同颜色蔬果.
    • 刘高级饮食治疗师分析,许多家庭主妇因活动量少、饮食不均衡(如常吃剩菜、精致甜点),即使吃饱也可能热量超标、营养不足,导致体脂高、血压上升、三酸甘油脂异常.
  3. 小心脑中风年轻化! (Beware of stroke becoming younger!)

    • 血管疾病是国人主要死因之一。慢性病(三高、肥胖)年轻化趋势导致脑中风患者年龄降低,二十多岁发病案例时有闻.
    • 中风大致分缺血型(常见,约70%)与出血型.
    • 台湾神经外科医生陈荣袱指出,年轻患者出血型中风明显增加,多与高血压有关,尤其是不知情或未控制者。肥胖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 除了高血压,其他中风风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心房颤动)、过度饮酒、吸烟、运动不足、久坐、熬夜、长期压力。某些药物(避孕药、类固醇)可能增加缺血型中风风险。
    • 急性中风症状相似:单侧肢体无力/麻痹、嘴角歪斜、语言不清、视力模糊、行走不稳、剧烈头痛。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是严重中风的警讯,症状一天内恢复也绝不可轻忽.
    • 预防中风: 均衡饮食(少盐、少糖、少油)、多蔬果健康油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睡足7-9小时;不吸烟不酗酒.
  4. 贪一时凉快毁一身健康 (Seeking temporary coolness ruins health)

    • 从中医养生角度看,夏季贪凉(如长时间吹冷气、过度摄取生冷瓜果冰饮)会抑制人体自然出汗调节,寒气潜藏体内,埋下健康隐患。
    • “避暑”不等于“避热”,“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夏季虽热,仍应适度摄取温热食物助驱寒养阳气.
    • “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温中散寒功效,夏季适量摄取可驱体内寒气、促血液循环;可加红糖补气血.
    • 不应贪凉,避免冷水洗头洗脚甚至淋雨,否则阳气受损、抵抗力减弱.
    • 泡脚是简单有效的“养阳”方式,热水泡脚活血通经、补全身能量。洗澡宜用热水促排汗、排毒、调节体温。热毛巾擦脸也有类似效果.
    • 饮食方面,冰饮让寒湿滞留体内,反致脾胃虚弱。建议多喝热茶(姜茶、桂圆红枣茶等)消暑、促排汗、助散热、强化消化吸收功能.
    • 适度运动也是养阳方法:早晨阳气初升适合轻度运动,但避免正午烈日下活动防中暑虚脱.
  5. 摆脱性掉发困扰 (Getting rid of hair loss problems)

    • 台湾医生柯博桓指出,女性掉发常见原因包括贺尔蒙变化(怀孕、产后、更年期)、遗传因素.
    • 其他因素:压力过大、不均衡饮食、患病或药物副作用。这些因素可能使毛囊进入休止期导致脱发.
    • 每天掉发50-100根属正常自然更替。超过此范围、速度加快、梳洗时掉发量明显增加是异常信号,可能与健康问题、贺尔蒙失衡、压力等相关.
    • 适当饮食有助改善:摄取足够维他命、矿物质、蛋白质增强毛囊健康、减少掉发.
    • 建议摄取食物: 富含铁质(红肉、菠菜、豆类),富含维他命B群(全谷类、鸡蛋、坚果),富含锌(瘦肉).
  6. 医病平台:强求亲密反受伤,学习尊重彼此的位置 (Doctor-Patient Platform: Forcing intimacy hurts, learning to respect each other's position)

    • 台湾临床心理医生钟秀华记录了一位73岁女性从重度忧郁、疑似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康复的历程.
    • 该女士因早年经历(贫困、辍学、婚姻创伤)长期压抑情绪,导致忧郁、失眠、社交退缩、记忆判断力下降.
    • 与儿子一家同住,媳妇因婆婆情绪波动、责备言语长期承受压力,家庭关系紧张.
    • 关键在于儿子女儿未偏袒,理解各人难处,成为家庭重建秩序的关键.
    • 在家人的鼓励下,该女士接受精神科门诊诊疗和心智功能训练为导向心理治疗. 治疗结合脑部功能评估、前额叶认知训练、行动力强化,重建情绪调节和日常功能.
    • 治疗22次后,忧郁程度从重度降至正常,心智筛检得分提升,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 最关键改变是学会将目光从“他人”转向“自己”。过去价值寄托在“付出”“被需要”,情绪依赖家人回应.
    • 通过心理治疗,认识到幸福来自自我接纳与照顾。开始做喜欢的事、接受白内障手术、参加社区活动.
    • 学会尊重媳妇的距离,不再强求亲密,通过更健康方式相处. 这使媳妇不必勉强应对,家庭回到互相尊重、互不干扰的舒适状态.
    • 家庭重建不是每个人都变得亲密,而是学会在爱与界线中找到共处方式,尊重彼此位置.
  7. 药剂师教懂你的那些事:口服类固醇别乱豪 (What the pharmacist teaches you: Don't use oral steroids carelessly)

    • 药剂师雁子(刘子菱)提醒,口服类固醇虽抗炎效果好,常用于哮喘、关节炎、皮肤过敏等,但需要医生处方,不应自行用药.
    • 滥用口服类固醇可能引起多种全身性副作用.
    • 副作用包括:II型糖尿病(降胰岛素敏感、增肝脏葡萄糖释放);高血压(肾脏排泄水钠减少,致水钠滞留);肠胃出血(增胃酸、减黏液、减慢溃疡愈合);体重增加(增胃口、脂肪堆积致满月脸、水牛肩、向心性肥胖);感染(抑制免疫系统,难对抗常见病菌,减慢伤口恢复);骨骼疏松症(破坏骨代谢平衡,抑制重建、增溶解,致骨骼脆弱易骨折);眼疾(青光眼、白内障).
    • 强调口服类固醇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需经医生诊断、权衡利弊后使用,以确保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8. 夜尿频频难入眠 摄护腺肥大别轻忽 (Frequent night urination makes sleep difficult, don't ignore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 摄护腺肥大是中年男性常见困扰(夜尿、排尿无力、排不干净等),影响睡眠和生活.
    • 台湾泌尿科医生谢享宸说明,摄护腺(前列腺)是男性特有腺体,随年龄增长易肥大。40岁后可能增生,60岁一半以上男性肥大,80岁以上80%罹患.
    • 青春期后摄护腺通常固定大小,约45岁开始增厚。常见症状:尿流变细、排尿需等待、无法完全排干净、尿后滴尿、频尿、尿急、夜尿多次.
    • 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热量)会加重病情.
    • 饮食建议: 多吃蔬果、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取富含茄红素(番茄、甜椒)、Omega-3脂肪酸(鱼类、坚果、亚麻籽)助减轻发炎。日常饮食建议摄取富含茄红素、锌(牡蛎、坚果、红肉)、大豆异黄酮食物(番茄、甜椒、南瓜、木瓜等)抗氧化抗炎,延缓肥大预防摄护腺癌.
    • 定期检查: 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做PSA抽血检查配搭肛门指诊,掌握状况及早发现肿瘤或摄护腺癌.
    • 治疗: 症状不严重可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控三高、减重);严重、药物无效或引发并发症时考虑手术(TURP、镭射、微创疗法等).
    • 许多男性误认为正常老化而忍耐,应及早求医诊断治疗避免恶化、改善生活品质.
  9. 失智前兆?高龄女性异常嗜睡要注意 (Precursor to dementia? Elderly women with abnormal excessive sleepin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 研究发现,80岁以上女性如长期感到异常嗜睡,面临比睡眠稳定者高出两倍罹患失智症风险.
    • 美国《神经学》期刊研究追踪平均82.5岁、无认知障碍女性5年。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品质明显增加组(及夜间睡眠品质下降组)失智症风险高出2-3倍.
    • 研究调整因素后,睡眠时间与品质明显增加组风险仍是稳定组两倍.
    •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岳玲副教授说明,研究显示睡眠模式与失智症风险的关联,不证明嗜睡直接致失智症.
    • 睡眠变化可能是失智症风险上升的预警。高龄女性若有异常嗜睡应注意是否有认知障碍问题.
  10. 药剂师教懂你的那些事:父母有遗传病,孩子就一定有? (What the pharmacist teaches you: If parents have a genetic disease, will the child definitely have it?)

    • 营养师林冠良解释“遗传”重点在“基因”,而非字面理解.
    • 显性基因疾病: 直系亲属有,孩子也有,如家族性高胆固醇、BRCA1/BRCA2基因突变相关癌症.
    • 特定基因组合+环境因素: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继承相关基因,加上相似环境,患病几率更高、更早发病.
    • 隐性基因疾病/基因新生突变: 直系亲属没有,孩子却有.
    • 地中海贫血为例解释隐性基因:分为轻型(携带基因,一条基因异常)和重型(两条基因异常).
    • 轻型患者父母中至少一方是轻型。一个人的基因成对,父母各提供一条. 轻型患者父母一方正常、一方轻型,孩子有50%几率是轻型.
    • 严重地中海贫血发生在父母双方都是携带基因的轻型患者. 孩子从父母各继承一条异常基因,两条都破损,就成重型.
    • 父母都是轻型患者,后代有25%重型、50%轻型、25%正常几率.
    • 基因新生突变: 父母基因都正常,但在传给孩子时因罕见原因发生不正常变化,若涉及致病基因则形成罕见遗传病.
    • “父母正常”不代表孩子一定正常,有小几率发生“不正常”情况,这是胚胎时期就发生,与后天习惯无关.
    • 遗传学复杂,一切都是几率。药物和污染会提高突变几率,但有些情况确实无明显原因. 医生回答“不知道”可能比随便找理由更好. 了解基因遗传可让人更容易释怀一些无法控制的事.
  11. 下腰疼痛:多走路就对了 (Lower back pain: Just walk more)

    • 下腰疼痛(下背痛)是普遍健康问题,影响数亿人,预计未来增加.
    • 物理治疗师提醒,养成“多走路”习惯能有效减轻下背痛.
    • 走路频率与长期背痛密切相关,走得越勤越不易受困扰.
    • 走路对背痛患者是简单方便运动,易长期坚持,之后可逐步加入其他运动.
    • 久坐对背部肌肉和脊椎压力大易引发疼痛,站起来走动可改善.
    • 走路帮助身体保持垂直姿势、促臀部旋转、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活力.
    • 研究:定期走路显著减少背痛复发. 身体活动与改善背痛正相关.
    • 长期背痛者常有背部生理结构功能变化,盆骨躯干协同差,肌肉萎缩异常活动,协调性受影响. 走路可改善,提升肌肉耐力.
    • 走路时前后动作和旋转对增强肌肉稳定性有帮助.
  12. 中年男人睾固酮低下 影响性功能与健康 (Mid-aged men with low testosterone affects sexual function and health)

    • 一位中年男子因性功能问题,检查发现是睾固酮低下(即男性更年期).
    • 泌尿科医生指出,睾固酮低下症候群在50岁以上男性盛行率约5-20%.
    • 症状:性欲减退和勃起力下降等.
    • 诊断:可通过“美国圣路易大学老化男性睾固酮低下问卷”(ADAM)自我检测,或至泌尿科抽血检测.
    • 治疗: 医疗上以药物为主(注射、凝胶)。多数患者数月疗程后症状改善.
    • 良好生活习惯重要: 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避免超重.
    • 建议泌尿科与营养师合作,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如针对合并三高或肥胖患者调整营养.
    • 营养师指出,“以形补形”食用鸡睾丸效果有限,反可能因高胆固醇影响心血管健康,不利睾固酮分泌. 睾固酮生成所需锌和精胺酸含量不高.
    • 生活调整改善轻度低下: 维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重量训练、有氧)、减重、控制慢性病.
    • 若生活调整无效,可适量补充含锌、精胺酸食物(牡蛎、坚果、红肉)及维他命D. 维他命D对睾固酮分泌有帮助.
    • 男性随年龄增长面临睾固酮下降挑战,影响性功能和整体健康。出现性欲降低、勃起力减弱等应及早检查,通过医疗、饮食、生活习惯调整找回健康活力.

这些是来源中包含的主要新闻或文章及其核心内容的简介。请注意,这些信息并非医疗建议,如有具体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