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问到输出

 

从提问到输出

 



日本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南,从概念形成到最终报告,全面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讨论了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其中特别强调了质性研究方法,并提供了访谈和资料分析的具体技巧。文档中穿插了具体的案例研究,以说明这些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

 

 

主要围绕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信息生产展开,强调了从提出问题到最终输出(如论文)的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思维方式。

 

  1. 从信息消费者到信息生产者: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学者或研究者)是信息的生产者,而非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当前社会充斥着大量信息消费者,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由信息生产者创造的。成为信息生产者是学习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更有趣、更有价值,也更具挑战。信息生产分为生产、流(传播)、消费三个阶段。
  2. 研究的起点:提问:研究始于提问,研究层面的问题被称为研究问题。提问是信息生产过程中重中之重,可以说是研究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是前人未曾解答的问题,具有原创性,并且必须是投入者提过的、自己寻找答案的问题。
  3. 问题意识与原创性:问题来源于噪声”——即现实中的别扭、疑问、执念。当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时,就不会产生噪声,也难以产生有意义的信息。原创性被定义为与已有知识集合之间的距离。仅仅有学识(掌握现有信息集合)不足以产生原创性,两者有时相互冲突,但学识是原创性的必要条件。提出一个没有人提过的问题,是真正研究的起点。
  4. 研究流程:研究有一个基本流程:提问、回顾已有研究、设定对象、选择方法、提出理论假说、提出工作假说、收集资料(一手/二手)、分析资料、验证/反证假说、构建模型、提出发现与意义、认识局限性与挑战。这个流程也是论文这种信息产品的基本结构。
  5. 回顾已有研究与批判性: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充分回顾已有研究。这有助于了解问题是否已被解答到何种程度。回顾已有研究需要保持批判性的态度,不盲目接受前人的解答,而是要审视其不足。真正的原创性体现在解答已有研究尚未解答的问题。仅仅通过搜索引擎或图书馆查找二手资料是不够的,还需要基于一手资料。
  6. 理论与方法:理论是解释现实的工具。研究方法是收集资料的方式。两者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 (methodology) 与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是不同的概念。社会科学是经验科学,需要从可验证的事实出发。
  7. 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分为一手资料(直接获得的)和二手资料(经过他人加工的)。一手资料的收集是研究的基础。收集资料涉及定性与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可以是语言信息(如访谈、田野笔记),定量资料是可量化的信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耗时的过程。定性资料分析强调将语言信息转化为信息单元。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KJ访谈田野调查 (参与观察)案例研究 以及 矩阵分析。分析的目标是从资料中发现结构和意义。定性资料分析也可能涉及非语言信息。
  8. 输出:撰写论文:研究的最终成果通常以论文形式输出。学术论文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强调逻辑清晰、使用证据说服读者。论文结构通常与研究流程一致。论文撰写应清晰界定自己的观点和引用的来源,并准确标注。抄袭是研究者最大的耻辱。论文的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度使用行业术语。在社会科学论文中,有时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来表明研究者的立场。
  9. 提问者的立场与研究对象:研究的立场(谁在提问、为何研究)非常重要。问题总是指向一个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群体、个人,甚至是研究者自己(当事人研究)。选择研究对象和方法应根据研究问题而定。
  10. 研讨会的价值:小型、长期的研讨会(如书中提到的RSSC)是培养信息生产者、促进研究交流和获得反馈的重要场所。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同行评审和互相学习的环境。

 

总的来说,这些节选内容详细阐述了从产生研究的噪声到最终形成结构化输出的整个过程,强调了研究者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提出原创性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撰写方法。核心在于将学生(或研究者)从被动接受信息的消费者转变为能够主动创造和输出信息、解决未知问题的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