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宫的寺庙——马公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
余光弘著
本书关于澎湖马公市寺庙历史的学术研究报告。该研究旨在记录马公市各庙宇的兴衰变迁,并探讨其与城市发展、社会构成和民间宗教体系整合之间的关系。报告从清代官府维护的“阖澎公庙”开始,逐步分析了清代班兵设立的“伙馆庙”、各社区的“角头庙”以及其他宗教组织(如斋堂、佛寺、鸾堂)。通过详细的史料梳理和地方访谈,作者揭示了不同时期马公市寺庙的功能演变,以及这些寺庙如何反映并参与塑造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
《妈宫的寺庙——马公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一书由余光弘先生撰写,并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于中华民国七十七年十月出版。这本书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专刊乙种第十九号。
本书的“原始”目的在于尝试为妈宫市众多庙宇提供一部“信史”。作者通过仔细检索各庙的历史记载、遗留的古碑、古匾、古联、古契,并多方访问故老搜集民谭轶闻,将这些资料并列对照,以获得更可信的各庙发展史。然而,在此研究过程中,作者进一步发现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趋势亦能掌握。因此,本书的目的扩大,一方面为妈宫的寺庙留下翔实可信的记录,再则企图将妈宫寺庙资料做一整体性观察,并与其他地区的寺庙资料相互参照比较。本书将寺庙置于全貌性、贯时性及同时性的比较脉络中加以分析,以探索清代以降妈宫市民间宗教的发展、市镇机能的变迁、以及市镇中社会结构改变的若干特征及概略趋势。
本书结构清晰,除前言及结语外,共分为五章,每一章讨论一类特定的庙宇,这些庙宇在妈宫出现的顺序也概略与各章安排顺序一致。
- 第二章探讨“阖澎所有的公庙”,这类庙宇前身大都是清廷政府以公帑维护或官员出资建立的祀典庙或官方神教祠祀。现存的阖澎庙包括妈祖宫、观音亭、城隍庙、武圣殿、三官殿,其中前三者合称“三大古庙”。
- 第三章介绍“清代班兵之伙馆庙”,这是妈宫地区一种特殊的庙宇,由清廷绿营驻澎班兵组成的伙馆转变而来。这类庙宇以妈宫留存至今的数量最多,其宗教或社会功能经历多次改变,提供了本书论点很好的例证。资料中提及的伙馆庙有提标馆、海坛馆、南澳馆、铜山馆、闽安馆、烽火馆等。
- 第四章聚焦“各甲私有的角头庙”(妈宫称甲头庙),涉及各角头(社区)领域、意识的变化以及庙宇管理组织对其兴衰的影响。妈宫旧市区的东、南、北三甲以及城外的澳仔底、火烧坪、红毛城等社区都有与地域相关的角头庙或准角头庙,如东甲宫(北极殿)、南甲宫(海灵殿)、北甲宫、火焼坪宫、武圣殿、朝陽祠、景福祠、靈應祠等。
- 第五章涵盖“斋堂佛寺鸾堂及其他”,包括佛寺、鸾堂、斋堂以及其他小型庙宇。这些组织反映了妈宫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同时也为民间宗教体系引入新的宗教元素。资料中提及的包括澄源堂、太和堂、妙廣寺、光玄寺、潮音寺、菩提寺、信願寺、法界寺、鸞堂/善堂(如三官殿的善堂)以及财神庙、忠义庙等。
- 第六章将前面数章的资料做“庙宇的创建兴衰与整合”的总括分析。这一章探讨了庙宇的命运如何与外部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如清廷的官方支持、班兵的影响、日本的占领和政策、城市发展和人口变迁)紧密相连,以及不同类型的庙宇(如官方祠祀、班兵伙馆、角头庙、佛寺、斋堂、鸾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之间的整合过程。
作者在研究中指出,传统的志书多采用条列式记载妈宫寺庙,彼此互不相涉,“见树不见林”。而本书通过整合各种资料,发现妈宫的寺庙历史可以分为连续的“文化层”断面,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妈宫市镇功能的变化。例如,清代前期以官方祠祀和班兵伙馆为主,反映了当时妈宫政治和军事功能的重要性,普通民众和商业活动居次。清代后期则出现文人商绅参与庙宇修建、巫术性质的鸾堂和王爷庙,以及强调道德实践的宗教组织,同时程朱祠迁入城内,显示妈宫港市功能增强,士绅阶级兴起,并出现民间支助的角头庙。日据时期,原受官方支持的庙宇衰落,部分庙产被征用,但妈祖宫因其特殊地位和民间支持得以维持兴盛,其他庙宇的命运则各不相同,如水仙宫一度与台厦郊结合。战后至今,城市扩张和人口变迁对角头庙的祭祀圈和管理组织产生了影响,而宗教组织如鸾堂(善堂)在某些庙宇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认为,一个市镇的宗教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镇的变迁发展不断融合、吸纳导入的宗教元素,在此整合过程中形成该市镇宗教体系的特殊风貌。妈宫市的发展历程引入了不同性质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建立了不同的寺庙,而群体的兴衰也影响了庙宇的荣枯。妈宫民间宗教的一个特色是鸾堂组织及其仪式的发达。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妈宫寺庙的创建、兴衰和整合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寺庙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宗教现象置于妈宫市镇整体历史、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变迁脉络中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寺庙作为社会群体的象征、活动中心和历史载体所具有的多重意义,为理解妈宫乃至台湾港口城市的发展史和民间宗教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例。本书的研究模式也为在其他市镇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书的研究得到了多方支持,包括学界师长的指导和修正,以及亲友和当地居民(如作者父亲余长万先生是主要報導人之一)提供的宝贵资料和协助。这体现了这项研究的严谨性和扎根于田野工作的特点。
这篇书评主要基于您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旨在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