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 马伯庸,汗青

 

帝国最后的荣耀

马伯庸,汗青

 


本书深入探讨了1592年壬辰倭乱这一历史事件,重点介绍了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以及明朝派遣援军进行干预的过程。文章详细描述了战争的开端,日军的战略部署和初期的节节胜利,同时也展现了朝鲜王朝的混乱和抵抗。此外,文本还着重描写了明朝出兵援朝的复杂决策过程,包括情报收集、与朝鲜的沟通以及内部的派系斗争。最后,文章叙述了明朝援军抵达朝鲜并与日军展开激战,尤其是平壤之战和李舜臣的海战胜利,以及战争后期复杂的和谈与军事行动。

 

马伯庸和汗青合著的《帝国最后的荣耀》。这些片段主要聚焦于壬辰战争(在东亚历史上极为重要,也称朝鲜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摘录,我们可以一窥本书在叙述历史、分析人物、描绘战争以及挑战传统史观方面的特点。

 

本书将壬辰战争的开端描绘成一场宏大叙述的开幕前奏。它强调了渡过鸭绿江的明军士兵的一小步,如何切实地推动了整个东亚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揭开了壬辰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朝鲜王朝(使其得以复国并保全王室地位),更深刻地改变了日本和明朝。丰臣秀吉因战争惨败和核心力量损失而气病身亡,为德川家康夺取统治权铺平了道路,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江户幕府时代。德川家康认识到明朝的强大和来自欧洲商人的威胁,因此采取了持续三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其重要原因便是避免触怒强大的明朝。

 

书中不仅关注战争进程,还深入分析了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和关键人物的心理。例如,作者尝试从心理角度解读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动机,认为除了通商或领土分封等外因外,其因出身低微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对成功的偏执渴求,是真正促使他决心开战的原因。秀吉曾表示发动战争是为了显佳名于三国而已,表明个人声望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书中也提到了秀吉在痛失弟弟和爱子后的精神打击,可能促使他更快下达了征韩令,希望通过胜利宣泄痛苦。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尝试挑战和纠正一些传统的历史观点:

 

  • 多角度叙事与史料运用: 作者指出对同一场战役(如碧蹄馆之战)明、朝、日三方记录和评估存在根本性分歧。本书试图通过搜集三国史料来重写这场战争,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 明朝财政与国力: 传统观点认为壬辰战争靡师耗饷大伤明朝元气。本书片段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万历朝的财力足以应付这场战争开支。战争开支占明朝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被认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此外,作者认为万历朝的军事力量(包括武器装备、将领和士兵素质)是当时亚洲最强的,并在多个战役中以相对较少的兵力对抗了数倍于己的日军。
  • 对关键战役的解读: 例如,碧蹄馆之战在朝鲜史料中被夸大渲染,并被视为明军战略转为对峙的原因,甚至将李如松定义为罪人。但本书片段认为,对明军而言,这更像是无足轻重的一次遭遇战,除非主将出现大规模伤亡。战役结果最多是平手,明军甚至略占优势,且让日军付出了两倍以上的伤亡。明军战后撤退的原因可能更多是补给困难和对朝鲜方面可能捣乱的防范,而非被日军打破了胆
  • 对人物的复杂刻画:
    • 李如松: 不仅描绘了他在平壤之战中的狠辣招数悍不畏死的带头冲锋,以及其战场的细腻指挥风格,也提及了他性情的骄横 和受伤落马的细节。
    • 沈惟敬: 被称为东亚第一巨骗,通过其在和谈中的欺骗行为 和最后的悲惨结局(被判弃市,甚至间接导致了捉拿他的杨元的死亡)展现了这个传奇色彩最浓厚的人物。作者认为他一开始可能并未预料到最终的境地。
    • 石星: 兵部尚书石星被描绘成一个保守心态下的决策者,其支持和谈是为了规避风险,即使沈惟敬的谎言漏洞百出也只能陪着沈惟敬走到了黑。他并非无能,但在特殊时期因性格弱点而落得悲剧结局。
    • 李舜臣: 被柳成龙举荐,其治军特点是,对火力有狂热追求。书中也提到了他坎坷的仕途和与元均的交恶,并在露梁海战中亲操一条大船冲入敌阵,最终牺牲。
  • 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分析: 书中详细描述了明军的武器(如架火战车、虎蹲炮、毒火箭、神机箭、三眼铳),对日本铁炮的威力以及明军对其缺乏认识的描写。还提到了明军的近身白刃战能力 和骑兵战术。书中还讨论了戚继光辛酉刀法与日本刀法的关系以及朝鲜势法的争议。李舜臣对火器的重视以及朝鲜仿制日本铁炮的努力也得到了体现。
  • 对朝鲜内部情况的揭示: 提及朝鲜朝廷决策的迟钝,官员的逃跑,以及党争对备战和战争进程的影响。书中还提到朝鲜人有时夸大战绩或在记载中有屈笔以达到某种目的。

 

总的来说,根据这些片段,《帝国最后的荣耀》似乎是一部在扎实史料基础上,辅以细致的军事、政治和心理分析,并勇于挑战传统认知,力图呈现壬辰战争复杂全貌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通过对关键人物、战役细节和三国史观差异的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场重要历史事件的全新视角。书中的叙事生动,分析深刻,即使是片段也已展现出引人入胜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