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__04_08_2025
这些来源提供了多方面的新闻报道和特色内容,涵盖了社会、教育、政治、心理健康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以下是各项新闻标题及其简介的整理,以及对此的看法:
新闻标题及简介:
-
海龟保育
- 标题: 海龟在呜咽 把海洋还给我 波德申保育中心默默打救
- 简介: 森州波德申海龟保育中心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保护濒危海龟,全球已知的7个海龟品种中,有6种被列为濒危或极危物种,马来西亚分布着其中的四种。保育中心负责海龟的产卵、孵化和放生工作,并将海龟蛋从沙滩转移至安全的孵化场所,成功将孵化率从50%提高到90%。保育员还会救助受伤海龟,每年约有5到6只海龟得到救治和照护。尽管做了大量保育工作,但由于人为干扰(如闪光灯拍照、挖走海龟蛋、坐产卵地点)和海洋污染(海龟误食塑料袋),每年仍有海龟死亡。中心也通过宣传活动,呼吁公众停止乱丢垃圾、不要食用海龟蛋,并认识到人类自私行为导致海龟濒临绝种的责任。
-
教师节庆祝活动
- 标题: 教师节爱大华华中 趣味游戏友谊排球赛 师生情
- 简介: 爱大华国民型华文中学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活动,通过教师专属的趣味游戏比赛和师生友谊排球赛,旨在增进师生情谊,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本次活动由5名实习教师联合策划与执行,教师们按不同种族、科系、职级及性别被分为4组进行竞赛,体现了校园的多元与和谐。校长江莉莉表示,活动让教师能暂时放下工作享受节日,也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室外学习尊师重道。活动中包含特殊学生班的手语歌唱表演、多元文化舞蹈,以及“慧眼识师”有奖竞猜环节。
-
槟城州议会参访
- 标题: 参访槟州立法议会上 课本的课了一堂没有
- 简介: 北马区学记队参访了坐落于乔治市莱特街、具有文化价值的古迹建筑——槟城州立法议会。槟州率先在全国推行州议会会议的全程网上直播,体现了高度透明。议会的核心职能包括制定法律、监督州政府执行情况,以及审议和通过州财政预算案。槟州议会是马来西亚13个州属中占地面积最小的议会建筑,受古迹地位限制。议长拿督斯里刘子健指出,州议会通过的法案大多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并创设了青年议会与妇女议会两个平台,鼓励青年和妇女积极参与州内政治、社会及经济事务。学记们通过此次参访,认识到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需要公民持续关注和勇于监督的责任。
-
大专青丰收节阅读未来计划
- 标题: 当阅读落在长屋 大专青丰收节阅读未来计划
- 简介: 马来西亚大专青年协会(大专青)在达雅丰收节期间,深入砂拉越民都鲁长屋,为当地原住民儿童设立了4座迷你图书馆,送上了超过6000本精选书籍。此计划旨在解决原住民儿童课外读物资源匮乏的问题,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迷你图书馆被设立在长屋的公共空间“Ruai”,让书本自然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大专青成员通过筹募书籍和与孩子们互动讲故事、玩游戏,希望通过阅读为孩子们点亮未来的梦想,鼓励他们走出长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心理辅导
- 标题: 内耗 摆脱“野马效应”模式
- 简介: 文章探讨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挣扎,即因害怕得罪他人或过分在意他人看法而选择沉默,导致内心反复争执、压抑和否定自我的“内耗”。作者引入了“野马效应”的概念,比喻因小事过度反应而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文章建议,要摆脱这种模式,关键在于克服“预设的恐惧”,并学习在情绪刚萌芽时就试着表达,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
文学作品(特色内容)
- 散文:告别 那天风很轻
- 简介: 这是一篇感性度很高的散文,作者以“风”和“风铃木”来描绘已逝的外婆。文章细腻地叙述了亲人离世后的情感变化,以及通过日常细节和自然现象感受亲人存在的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和理解。
- 组诗:卧房
- 简介: 包含《疲累》和《灰尘》两首小诗,以卧房为场景,分别描绘了疲惫的主观感受和灰尘的客观存在。诗歌运用拟人化手法,创造了独特的意象,但评论指出两首诗的意象关联性有待加强。
- 新诗:移动相机
- 简介: 一首富有比喻色彩的诗歌,将人的眼睛比作“移动相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诗歌探讨了记忆、记录和传承的主题,描述了相机(眼睛)如何记录生命历程,最终将老化的旧景色回放,向新世界讲述旧故事。
- 阅读笔记:潮州粥(两篇)
- 简介: 两篇学生阅读笔记,是对王晋恒散文《潮州粥》的感悟和分析。文章探讨了潮州粥如何承载三代人的光阴、家族记忆和文化变迁,并通过粥的滋味变化,映照出不同时代的生活哲学和个人成长的过程。笔记也对比了不同籍贯对粥的认知,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 散文:告别 那天风很轻
看法:
这些新闻和特色内容展现了该刊物在关注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对社会和环境议题的关注体现在对海龟保育的详细报道上。文章不仅介绍了保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面临的挑战(如人类干扰和海洋污染),还强调了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在教育和青年发展方面,刊物通过报道爱大华华中的教师节活动 和大专青的“丰收节阅读未来计划”,展现了学校如何通过创意活动增进师生情谊、促进校园和谐,以及青年团体如何积极投身公益,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教育资源。这反映了对教育创新和青年社会责任感的肯定。北马区学记参访槟州议会 的报道,更是直接体现了刊物对青年公民教育的重视,鼓励年轻人关注政治发展,理解民主运作,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此外,对心理健康的探讨通过“内耗 摆脱‘野马效应’模式”一文得以体现。这篇心理辅导类的文章切中了现代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有助于读者认识并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刊物还收录了多篇文学作品和阅读笔记,这不仅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审美和思考的空间。散文、组诗和新诗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个人情感、生活感悟和对世界的观察。而关于《潮州粥》的阅读笔记,则通过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思考食物、记忆、文化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和启发性。
总体而言,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积极引导读者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公共事务,并鼓励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展现了刊物作为青年平台和公共媒体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