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7年9月第1卷第3期
1897年9月《海峡华人杂志》第三期的文章,内容涵盖了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一篇社论深入探讨了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措施,特别关注了殖民地内华人社区的犯罪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监狱制度、加强警务以及引入罪犯援助计划等建议。另一篇文章则批判了当时毒药销售的松懈法规,呼吁效仿英国,制定更严格的法律以保障公共安全。此外,还有文章探讨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英语教育对华人社群的价值,并讨论了东西方知识交流及其影响。文集还收录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评论,以及一篇关于鬼魂的剧本和新闻摘录,这些内容共同描绘了当时海峡殖民地复杂的社会文化图景。
第一章:犯罪的预防与镇压
本章由C. W. S. Kynnersley阁下撰写,原是1893年10月在海峡哲学学会上宣读的一篇论文。作者选择此主题的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监狱系统非但未能通过威慑来镇压犯罪,反而适得其反,成为犯罪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
文章主要关注本殖民地的犯罪问题,特别是针对华人罪犯,因为他们构成了监狱人口的绝大部分(840人中有650人)。作者将犯罪的定义限制在财产罪行,如盗窃、入室盗窃和抢劫。
- 英格兰与殖民地犯罪状况对比:
- 在英格兰,超过四分之三的犯罪直接源于酗酒,且许多犯罪是世袭的,源于贫民窟中的酗酒和贫困。
- 在殖民地,酗酒导致的犯罪比例非常小。这里没有世袭的贫困阶层,没有普遍的贫困或酗酒问题。作者认为殖民地没有英格兰“最黑暗地区”那种因不完善文明和竞争制度而产生的可怕弊病。
- 华人犯罪的独特考量:
- 作者不完全同意Major Grey关于华人男性人口缺乏家庭约束、易于犯罪的观点。尽管性别比例失衡(新加坡100,446名华人男性对21,462名女性),但作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恶劣儿童的繁殖。
- 作者强调,华人移民通常因贫困或政治需要而来,将父母、妻子和子女留在故乡,只为赚钱养家,家庭观念对他们影响深远,即使是最顽固的罪犯也未丧失孝道。
- 鸦片嗜好可能诱发盗窃,但吸食本身不会导致犯罪。赌博则是华人普遍的恶习,并“无疑在许多情况下导致犯罪”。
- 华人本性勤劳,不易受诱惑而选择不诚实的生活方式。
- 殖民地华人犯罪的成因:
- 缺乏传统约束:在故乡,华人受长老和上位者的约束;但在殖民地,他们“君临天下”,对“红毛”官员和执行政府“脏活”的“野蛮人”缺乏尊重。
- 司法系统效率低下:殖民地的法律机制“笨拙”、“不确定且难以理解”,容易被忽视。地方行政长官被视为权限有限的“红毛官员”,并受到“勒索者”的制约。
- 秘密会社的影响:在近期立法压制危险社团之前,华人移民很容易加入社团,获得其支持(保释、律师、证人、藏匿逃犯,甚至提供替罪羊)。这导致“正义受挫”,政府系统“备受蔑视”。尽管如此,作者认为只要有华人存在,秘密社团就会不断出现,并可能在监管松懈时再次变得危险。
- 预防和镇压犯罪的建议:
1.
善用杰出华人公民:让有地位和价值的华人参与政府事务,例如现有的咨询委员会。
2.
防止罪犯入境:效仿荷兰殖民地的严格措施,对抵达的外国人进行身份验证和目的审查,防止有犯罪背景者入境。
3.
建立少年犯感化院:当前缺乏感化机构,法官不愿将少年犯送入与成年罪犯混杂的监狱。许多少年犯早期就接受犯罪训练,一旦被定罪,几乎都会重返监狱并成为最恶劣的罪犯。华人富商如能认识到现状,可能愿意支持建设感化院,让少年犯从事户外劳动。
4.
建立高效的警察部队:警察应致力于增加财产盗窃难度、降低销赃利润、减少罪犯逃脱机会,使犯罪无利可图。当前警察部队效率低下,甚至“腐败透顶”,很大一部分本土警察“弊大于利”。警察更倾向于干扰守法公民而非制止犯罪,因为前者更有利可图。人力车夫被过度盘查和逮捕,可能导致他们成为“常态化犯罪阶层”。
5.
改革监狱系统:
- 作者坚称现有监狱系统“倾向于制造罪犯”。它既不具改造性,也无威慑力,且成本高昂(每年8万美元)。犯人入狱时不好,出狱时更糟;少年犯与顽固罪犯混杂导致他们成为惯犯。监狱分类不当,管理残忍。
- 主张监狱应分为罪犯监狱和惩教所。在家乡,生产性劳动为主的监狱重犯率远低于纯惩罚性机构。
- 刑罚的非威慑性:作者否定监狱纪律对年轻人的威慑作用,许多惯犯自幼在监狱中长大。
- 罪犯出狱后帮扶:英格兰有出狱犯人援助协会,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有效降低重犯率(大都会出狱犯人救济委员会的经验显示重犯率低于5%)。本殖民地缺乏此类机构,导致许多出狱犯人很快重返监狱。
- 流放政策:建议利用刑法第55条规定,将七年以上刑期的罪犯流放出殖民地,尤其是那些被证明对社会构成危险的顽固外籍惯犯。
第二章:鳎鱼与斑鸠的由来
本章是Nai Chun撰写的故事续篇。故事讲述了仙女Nam-no-rali如何被猎人Prempali找到并收养。Prempali因蔑视国王(Chap-chee-chu-choon)而被捕,但在狱中歌颂Nam-no-rali的美貌,引起国王的好奇。国王假扮仆人,亲自前往Prempali家见到了Nam-no-rali,并被她的美貌所折服,最终与她结婚。
一年后,缅甸使者要求国王迎娶缅甸公主,否则开战。Nam-no-rali建议国王接受。在国王外出期间,被废黜的王后与国王的母亲密谋陷害Nam-no-rali。王太后梦见儿子被谋杀,在被废黜王后父亲(预言家)的误导下,将国王的命运归咎于Nam-no-rali的邪恶。尽管Nam-no-rali对梦境有不同解释,她仍被判处火刑。
在行刑现场,Prempali灵机一动,请求王太后允许Nam-no-rali进行仙女之舞。他取回了Nam-no-rali的翅膀,她戴上翅膀后跳舞歌唱,随后飞向空中,斥责王太后的不忠。她告别同情者,告知国王已抵达港口,然后飞回自己的住所,写信给国王,将泪水收集在杯中,并放入一枚戒指。她随后飞向河边,在船桅上与国王相见,告知所发生的一切,并表示永不回宫。她指引国王回宫后找到她的信件、泪水和戒指,按指示行动即可重逢。国王读完用血书写的信件后晕倒,醒来后便按指示踏上了寻找Nam-no-rali的旅程。(待续)。
第三章:我们的毒药法
本章由James McKenzie撰写,呼吁在海峡殖民地制定更严格的毒药销售法律。
- 英格兰毒药法(1869年):
- 第一类毒药:包括砷及其制剂、乌头及其制剂、所有有毒生物碱及其盐类、阿托品及其制剂等。销售时要求购买者必须为卖家已知或经熟人介绍。需在专门的毒药簿上记录日期、购买者姓名地址、毒药名称和数量、用途,并由卖家和介绍人签字。毒药还必须贴有“毒药”字样、物品名称以及卖家姓名地址的标签。
- 第二类毒药:包括苦杏仁油(除去了氰酸的除外)、颠茄及其制剂、氯仿制剂、水合氯醛及其制剂、吗啡制剂、草酸及其制剂、罂粟的所有制剂、红汞、白汞、杀虫剂(含有毒药的)。销售时需贴有“毒药”字样、物品名称和卖家姓名地址的标签。卖家必须确认购买者了解毒药性质及用途。
- 海峡殖民地现状:毒药销售“随意而漫不经心”。没有销售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销售致命毒药,无论他们是否了解其毒性。
- 改革呼吁:作者指出,马来亚英国医学协会曾试图推动此类法律,但因政府“三心二意”的支持而撤回。作者认为此事“极为重要,不容搁置”,应再次提出,并指出林文庆博士作为立法委员,可以为此提供“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 反驳质疑:作者澄清,这并非要垄断毒药销售给欧洲药剂师,而是出于公共安全考虑,应由有资质的人员进行销售。作者承认,即使有法律也无法完全阻止自杀,但可以确保毒药在公众中更安全地分发,并防止毒药落入犯罪分子之手。
- 结论:作者坚信,如果将第一类毒药的极少量即可致命的危险性明确呈报立法委员会,定能获得重视并通过法律。他相信,若此法生效,致命毒药将不再易得,因毒药致死事件也将减少。
第四章:公共教育
本章由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院长R. W. Hullett撰写,讨论了殖民地的公共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改革需求。
- 核心观点:文明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殖民地的公共教育必须以英语知识为基础。
- 教育历史与现状:过去25年政府才开始直接监督公共教育。此前由获得公共资金资助的学校负责,它们在小学和中学教育方面“总体上是成功的”。近年来,小学和中学教育的需求大增,但政府对学校的监督要求更高质量的教育。
- 面临的挑战:
- 师资不足:合格的英语教师本地难以获得。
- 教育质量下降:女王奖学金和考试难度增加,使学校更侧重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因此受影响。
- 资金问题:银价下跌导致欧洲教师成本增加,而政府补助金却减少,不足以支持小学教育,更不足以支持中小学结合的学校。
- 提出的补救措施:
- 彻底分离小学和中学教育。
- 政府仅为小学教育提供资助:根据师资规模、资格和考试检查结果调整补助金额,并由政府官员审计所有受资助学校的账目。
- 政府直接负责中学教育的理由:
- 历史公正性:莱佛士书院的捐赠土地在1827年被政府收走,1861年被最高法院裁定为不合理。因此,政府在中学教育方面对殖民地负有责任。
- 先例:香港和锡兰都有政府学院。
- 满足人才需求:殖民地和土邦政府、市政机构、船坞和矿业公司以及私人公司对具备特殊资质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因本地缺乏合适人选而由外来者填补。
- 经济效益:由于汇率下跌,从欧洲引进合适人才越来越困难。培养本地人才可节省财政开支。
- 满足民意:满足“殖民地人民的合理愿望”。
- 师资培训:中学可设立培训英语和本地语言教师的课程,解决“最紧迫的教育需求”。
- 对华人的特殊重要性:在殖民地3,700名英语学校男生中,超过2,000人是华人。华人是殖民地收入的“主要支柱”(鸦片税)。作者建议,鸦片税每年增加的几十万收入中,应划拨一小部分用于公共教育。
第五章:宗教与政府
本章是从Baisen Shakcshiu的笔记翻译并扩充而来,探讨了宗教与政府的关系。
- 核心观点:宗教和政府是任何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为人民提供保护和智力道德发展。政府主要负责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宗教则是民族的精神灵感,连接过去与未来。
- 宗教分类:
- 自然、传统或情感性宗教:基于古代历史、传统或传说,通过特定人群的共同情感传播,主要具有部落或民族性。要求信徒对教义“盲目信仰”,不主张个人探究。例如:基督教、穆罕默德教。
- 理性或哲学性宗教:以伦理和哲学原则为基础,要求“通过理性怀疑进行最充分的调查”。不限于某个国家或时代,基于理性和人类本能,随人类本性的永恒而保持不变。不分种族、气候或年龄。例如:柏拉图、孔子和佛陀的哲学。
- 政治意义:
- 哲学性宗教:传播到其他国家时,会适应当地民族的“天赋”,成为“地方政府的真正助手和伴侣”。
- 部落/传统宗教:移植到不了解其历史和传统的地区时,迟早会与当地政府产生“误解”,导致无政府状态,直到政府适应新宗教或新宗教被驱逐。
- 理性宗教的影响:在现代欧洲,理性征服信仰导致了马丁·路德的改革,并消除了中世纪欧洲那种极端的宗教偏执。哲学性宗教倡导“人类良心的神圣性”和“思想自由”。文明政府应在不强迫或诱导改变信仰的前提下,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第六章:一些真正的中国作家(第二篇)
本章由Tan Tek Soon撰写,深入探讨了汉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文化。
- 汉代的重要成就:
- 文学整理与重编:在秦朝焚书后,汉代重新整理并校订了儒家经典,一些甚至从学生的记忆中重写。
- 思想流派与注释:包括正统儒家(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和异端学说(如杨朱的利己主义与墨翟的利他主义)。印度传教士传入了佛教的形而上学思想。著名的注释家有马融及其学生郑玄。
- 字典编纂:如《方言》和《说文》。
- 最重要的成就:史记的编纂:
- 司马迁家族的《史记》被视为古代事件和人物的标准权威。
- 班固家族的《白虎通》及其妹妹班昭的《女诫》。这两个家族被视为中国史学艺术的奠基者。
- 通过杂文诗歌窥探时代精神:作者认为,诗歌和散文比史书更能生动地展现时代风貌。
- 《黄鹄歌》:一位汉代公主为政治联姻远嫁乌孙王子,孤独悲伤,写下此诗表达对故土的思念。诗歌内容描写了她在异域简陋的生活和对故乡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汉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采取的和亲政策和军事远征的艰辛。
- 李陵致苏武的信: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战败被俘,家人因此受罚。信中表达了他在异乡的痛苦、对家人的思念以及身陷耻辱的悲愤。他反思了自杀的念头,但认为那只会增加耻辱,最终选择忍辱偷生。
- 从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 华人性格:华人对米饭和茶的执着(与诗中对肉和马奶的提及形成对比),面对灾难时的宿命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无限自信(即使不识字的华人移民也为子女提供中华教育)。
- 华人军官自杀动机:“骑士般地决心保护家人”。
- 汉代远征的影响:拓宽了华人的视野,促进了与波斯、中亚和西亚国家的交流,引入了新的植物和水果。乌孙公主带回了波斯吉他。
- 佛教传入:汉明帝的梦促使印度文化和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传教士和僧侣的持续往来。法显的《佛国记》对印度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第七章:两只真正的鬼
本章是ARMALD Lamont创作的一部剧本。
- 场景:Wo Bee的客厅,一场灵媒聚会。
- 人物:Yew Go Bang、Wee Tin Tack、Wo Wo Bee(主持人)、Carson、Wingwye上尉、Elabbyton以及孔子之魂和莎士比亚之魂。
- 剧情梗概:
- 三位欧洲朋友因“美元的绝望状态”而对灵媒感兴趣,前来参加聚会。
- 莎士比亚的鬼魂出现。他评论了华人说英语的问题,认为他们的“吉普音”在自己的时代会显得刺耳,但现在可以忍受,但坚决不接受鼻音。他认为华人英语水平“仅仅比他的中文好一点”。
- 莎士比亚的核心观点在于“品格”:他认为在殖民地(他称之为“不适宜的地球之地”,缺乏香花)“品格难以蓬勃发展”。他强调,无论华人智者之智慧、对科学的开放态度或勤劳品质,都不能弥补品格的缺乏。他断言:“无论中华文明如何——海峡华人的文明注定失败。”并认为孔子也会同意他的观点。欧洲角色(Wingwye和Carson)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按我们的方式教育华人毫无益处”。
- 孔子的鬼魂出现:Wee Tin Tack担心会因社团法令而被捕。孔子形象“像军人一样”,与一般认知不同。他不懂本地中文方言。
- 与孔子的互动:Go Bang朗诵《大学》开篇,但孔子毫无反应。Wo Bee建议引用《海峡华人杂志》中直接提及孔子的话,这让孔子“脸色生动起来,微笑了”。
- 孔子的抱怨:他感谢被人提及,但抱怨自己的名字被“卷入近期的争议”,人们尊崇他并非出于他的教诲,而是为了“逃避时代的责任”。他声明自己从未自称是宗教导师,只教导伦理和政治。他希望与大家为友,但不能为了他们的忠诚而牺牲柏拉图及其他不朽同伴对他的好感。
- 聚会在点亮灯光后结束。
第八章:厦门英语教育
本章讨论了在厦门建立中英学院的努力及其引发的争论。
- 推动原因:中日战争让“敏感的华人”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和进步秘密的重要性。厦门民众认为英语学院是实现抱负的关键。
- 主要推动者:以“民族情感”为基础的共同利益。有见识的华人基督徒是英语教育运动的“真正先驱”。
- 阻力:多数欧洲基督教传教士反对英语教育运动。这导致了厦门基督教教会内部的政策冲突。
- 广泛支持:不仅在教会内部,影响力大的华人(官方和商业阶层)以及英国商人也支持建立英语学校。
- ** Jubilee周年庆典辩论与失败**:
- 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上,引发了学院应为“传教性质”还是“世俗性质”的争论。“世俗”动议以“多数票”通过。
- 这一结果对推动该运动的本土基督徒先驱者造成了“打击”,他们被迫退居幕后。
- 最终,负责该计划的委员会因“缺乏热情和资金”而失败。作者推测,失败原因之一可能是委员会未能理解“世俗”一词的真正含义。
第九章:新闻与笔记
A. 华人妇女的赌博
本节指出,报纸上充斥着华人妇女参与赌博(如“chap-ji-ki”和“wha-wey”彩票)的警方报道。作者认为,警察监督无法根除赌博问题。妇女典当首饰衣物以赌博的丑闻,只能通过为华人妇女提供其他社交渠道来解决。作者呼吁华人社群自行解决家庭问题,而非求助外部力量,强调“自助者天助”。
B. 印度与维多利亚女王
本节摘录自1897年6月26日《英国医学杂志》的《维多利亚时代下的印度》。文章回顾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印度的进步。尽管期间发生了多次战争(如1857年印度兵变、锡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印度仍取得了显著发展,包括:有序而人道的政府、人身和财产保护的增强、完善的法律体系、教育的巨大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邮政电报通讯的快速发展、铁路、运河和有益的公共工程,以及自由和自治的提升。即使面临饥荒和瘟疫,政府也以“自由和人道精神”应对,并采取了预防和救济措施。
C. 土邦的公共精神
本节赞扬了土邦中公共慈善的例子,如叶德信先生为怡保医院捐赠200英镑购买X光设备,以及大王庙基金捐赠200美元购买幻灯机。文章还提到了槟城谢贞岳先生提议建造钟楼,以及新加坡的陈笃生医院和金声纪念喷泉等华人先贤的慈善义举。作者鼓励更多富裕华人效仿这些例子,将财富用于造福穷人和受苦者,认为这种私人倡议在促进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D. 立法委员会
本节介绍了立法委员会最近审议的一些法案:
- 朝觐船只法案:旨在保障朝觐者的健康和安全,防止传染病传播。该法案在欧洲各国慈善家和卫生学家看来是“绝对必要”的,船主们的反对仅限于次要细节。
- 爆炸物法案:已通过。
- 地方法案:
- 卡文纳桥交通管理条例:旨在为市政条例提供法律依据。
- 纸币货币条例:遭到默里先生的强烈反对。但一些华人商人认为默里先生的反对是错误的,因为政府发行纸币会损害银行的利益。华人认为政府纸币将为商人带来巨大便利,使他们不再受银行纸币供应的限制。唯一有争议的一点是,纸币在殖民地和土邦均为法定货币,但政府仅承诺在新加坡兑现。
E. 峇峇社群的改革
《海峡观察家报》曾呼吁《海峡华人杂志》的创办者等土生华人改革那些被他们自己认为是“愚蠢、不可取或纯粹浪费”的华人习俗。本杂志的推动者“渴望进行改革”,但他们相信“更理性但更缓慢的方法”来引入变革,即**“首先塑造公众舆论,并拓宽知识视野”**。在华人爱智学会的会议上,年轻成员认为应该立即采取“决定性步骤”来区分进步派和保守派。
F. 北京国际学院
本节介绍了Mr. Taw Sein Ko关于在北京成立国际学院的提议。他认为,中国要与外国接轨,改革必须得到外部补充。中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其现有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与2500年前的知识相关,导致官员“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尽管中国政府已下令在科举中加入数学、科学、军事战术、国际法和欧洲语言等科目,但由于财政困难,尚无系统教学。该学院将作为过渡阶段的“便捷纽带”,直到中国政府能够建立自己的教育部门。
G. C. 史密斯爵士的良好祝愿
前总督西西尔·C·史密斯爵士对《海峡华人杂志》创刊号表示祝贺,并希望杂志能成为“有益的有力工具”。
H. 中国偶像与真正的邪灵
本节讲述了一个“智力正常的峇峇”被认为是“邪灵附体”的案例。神谕和祭司都宣称他被邪灵附体。但作者指出,这个年轻人实际上只是“喝醉了”。通过给予他一勺芥末水,他便清醒过来。作者以此为例,质疑“偶像及其灵媒”的欺骗性,并呼吁有识之士停止偶像崇拜。
I. 英语教育对华人的价值
本节提及伍廷芳在香港告别宴会上的讲话。他提倡成立英语教育华人社交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辩论。他还鼓励年轻人学习英语和科学,以便将来服务中国政府。作者认为这些建议“应引起海峡土生华人的兴趣”。
J. 华人被指控的怨情
本节报道了1897年9月19日张贴在华人社区的中文布告,抱怨政府或市政当局的措施使穷人难以生活,主要抱怨是要求关闭漏水的井。布告中表达了对政府的蔑视,甚至悬赏官员人头。作者认为布告并非出自有影响力的华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咨询委员会或华人议员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作者指出,“数以万计的无知苦力”与“上层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鸿沟,使得上层华人难以了解或控制底层民众的计划。
K. 社团会议
- 华人爱智学会:举行了四次会议,讨论本地问题。最近一次会议上,会长赞扬了刚从伦敦归来的黄添寿先生的成功。社会内部就峇峇社群的改革展开讨论,陈恭才先生主张谨慎改革,而年轻成员则主张立即采取“决定性步骤”。
- 英华学校文学社:最近选举了新一届官员。过去三个月举行了定期会议,讨论了多项辩论主题(如酒精与战争的危害性比较、中国在英国控制下是否会更好等),以及短演讲和论文社讨论了“财富与教育何者带来更多不幸”及“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何者更可取”等议题。正在安排英语历史和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