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8年12月第2卷第8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812月第2卷第8

 


189812月号的《海峡华人杂志》内容,提供了当时海峡殖民地及周边地区华人社群的多面向观察。文章涵盖了从社会活动文化评论,例如马来歌剧和华人音乐,到公共卫生议题如水质与疫苗接种的讨论。其中还包括一篇科幻短篇故事,描绘了由女性主导的社会,并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中法关系货币政策马来西亚各邦情况以及华人女性地位等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与评论。

 

引言

 

这本《海峡华人杂志》选集为读者提供了1898年年末华人小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科学议题的丰富快照。它汇集了来自不同作者的文章,内容涵盖了社会团体活动报告、卫生与疾病的医学讨论、文化评论、对中国文明与社会的深入分析、旅行见闻录、以及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新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视角和知识分子对当代问题的关注。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虽然是基于杂志的原始版面,但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其足以作为一部探讨东南亚华人与周边世界交汇的宝贵文献。

 

第一章:社团活动见闻 (Meetings of Societies)

 

本章集结了槟城与新加坡几个重要社团的活动报告,描绘了当时华人小区的文化和知识生活。

  • 槟城青年会 (Young Men's Association, Penang):该协会会员热情参与了W. Murray牧师关于「W. E. 格莱斯顿」的演讲,内容涉及其政治原则、事业和性格。协会还举办了撞球让分赛,由Mr. Wooi Seng Hock赢得银杯。其辩论社于825日复会,Locke博士倡议在殖民地设立赌场,但被E. G. Guilin反对,经过热烈讨论后,会议以多数票否决了该提议。最新的报告显示,撞球桌是该协会主要的吸引点,但辩论俱乐部兴趣寥寥,且槟城青年似乎懒散自满,缺乏自我提升。撞球奖杯由Mr. Khoo Seng Hock而非Wooi Seng Hock赢得。
  • 英华学校文学社 (Anglo-Chinese School Literary Society):该社在半年度会议上选出了新职员,包括主席J. E. llanks、副主席Choo Siang Kim等。上季度该社举行了七次会议,平均出席人数为四十人。辩论主题包括「古典教育优于科学教育」和「战争绝非必然对人类有益」等。
  • 华人爱智社 (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七月份,社长继续讲授「人体生理学」,副社长讲授「英格兰早期历史」。林文庆博士于本月1日发表了「疑虑作为文明要素」的演讲。该社还于722日举办了一次社交聚会,成员及其朋友度过了愉快的夜晚。自七月以来,该社还开设了音乐班,包括小提琴和管乐器两个分部,由E. Salzmann担任小提琴导师,Tan Boo Liat担任音乐班委员会主席。
  • 华人基督徒协会 (Chinese Christian Association):林文庆博士在此开设了七节「急救护理」课程,约35人参加,出席率维持良好。该协会于本月28日召开年会,选出新职员,包括会长Song Ong Siang、副会长J. Aitken等。协会因Na Kim Leong的去世蒙受重大损失。满意报告指出,急救班有11名成员通过了928日的考试,Tan Tek Soon以满分获得特别优异证书和5美元奖金。协会于1021日庆祝九周年纪念。

 

第二章:水的哲学 (WATER. By Major C. A. Lane)

 

陆军医疗队的C. A. Lane少校撰写的此章强调了洁净水源对公共卫生的基础重要性。

  • 水的性质与需求: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动植物和人体组织的构成部分。它以固体(冰雪)、液体(海洋、河流、湖泊)和气体(大气、呼出气体)形式存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供水的充足和纯净。纯水无味无臭,透明无色。新加坡等气候条件下,每人每日约需20加仑水用于家庭用途,若有水厕系统则需额外10加仑。成年男子每日饮水5060盎司,不包括固体食物中的水分。医院则需要更大的供水,通常是普通供应量的两倍,主要用于洗澡和清洗脏布器具。
  • 水源与污染:所有自然水都来自降雨。雨水在乡村收集通常纯净有益,但在海边则常含氯化物和硫酸盐。雨水下降过程中会洗涤空气,吸收氧气、氮气、硝酸盐和悬浮物。工业区的雨水可能因硫酸和亚硫酸而增加杂质。从镀锌铁建筑收集的水常被鸟粪、腐烂的叶子、煤烟和灰尘污染。
  • 河流与水井:河水部分来自泉水,部分来自地表径流。若在污染前取水则通常纯净,但许多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农业用地或村庄污水的污染。虽然流速快、水流受岩石搅动或有水生细菌生命有助于净化,但这不足以应对污水污染。水井分为浅井和深井。浅井通常危险,深井则在水源与地表之间有不透水层。深井水通常比其他水源更硬,因其溶解了大量石灰、镁和碱性盐。作者特别指出新加坡的许多水井位于住家内部或劳动阶层华人庭院中,存在更大危险,因此应停止使用并改用市政供水。有证据表明关闭受污染水井能改善地区健康。
  • 不洁水的危害与净化:饮用不洁水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寄生虫病、肠热病和霍乱、疟疾等。作者引用了Tees河水和汉堡霍乱疫情的例子证明病原体通过饮用水传播。疟疾也可能由饮用死水或沼泽水引起,如「阿尔戈号」事件。净化水的方法包括在水库中沉淀悬浮物,然后通过沙和粗砾石过滤。煮沸是极佳的净化方法。动物炭常用于家庭过滤,能氧化有机物,但其问题在于会向水中添加氮和磷酸盐,促进微生物生长,导致过滤后的水不安全。新研究表明过滤器的价值在于阻挡微生物。巴斯德发明了一种细瓷滤管,法国军队使用后肠热病发病率降低了62%,英国军队也发现其作用巨大。这种滤器被认为是热带地区无法保证纯净水源家庭唯一可信赖的滤器。

 

第三章:马来歌剧之研究 (THE MALAY OPERA. A STUDY. By Shaik Othman bin Sallim)

Shaik Othman bin Sallim对马来歌剧(Bangsawan)进行了深入研究。

 

  • 文化保存的必要性:作者指出马来人作为殖民地和马来半岛邻近州属的主要人口组成,却鲜为人知,原因之一是其文学作品在非母语中的普及度不高。作者认为马来人对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迷信和民间传说缺乏兴趣,这些文化遗产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尤其是在欧洲文明的影响下。
  • 马来歌剧的现状与批评:作者观察到,在过去几个月中,「Wayang Bangsawan」每晚都吸引大量观众。他对Jawi-Peranakan剧团在North Bridge Road的演出进行了细致观察。
    • 剧情理解与手册:观众往往只记住喜欢的歌曲旋律,对剧情理解有限,因为对白常被弱化,或声音太小被强大的管弦乐队伴奏盖过。手册(马来文和罗马字母印刷)的剧情描述在风格和词汇选择上不尽人意。
    • 舞台布景与艺术性:仅十至十二幅布景不足以应付二十多个剧目。例如,标有「Bombay」字样的布景却用于表现巴格达的场景。然而,这些水彩画布景虽非艺术杰作,但至少不碍眼,且懂得透视绘画。与中国戏曲仍需挂牌告示场景地点相比,马来歌剧在舞台艺术方面有所进步。
    • 剧目长度与内容Bangsawan剧团专注于歌剧作品,其中一出长篇浪漫剧「Panji Samerang」甚至需要六个晚上才能演完。作者批评这种冗长的叙事风格,认为是作者不敢对原作进行删改。他建议缩短诗歌部分,并限制重复演唱合唱部分。
    • 表演与音乐:大多数诗歌段落以单调的吟唱形式呈现,演员声音微弱,而管弦乐队(包括小号、鼓、两把小提琴)则声音过强。剧团曲目选择少,虽然偶尔会引入流行英语歌曲,但由于是凭耳学习,常有不准确之处。例如,一位女演员将「Two little girls in blue」的合唱用于一首歌的第一段,而随后的段落则用「Daisy Bell」的旋律。作者建议主要演员应学习合唱和公共演唱技巧,并改进表演中的不雅手势和面向观众而非布景的习惯。
    • 间奏与干扰:由于没有幕间休息,剧团会插入滑稽间奏以争取换景时间,这些间奏常比主剧情更受欢迎。作者提到,小丑的引入有时会破坏特定场景的严肃性,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守卫的滑稽动作破坏了鬼魂出现时应有的敬畏感。此外,冰淇淋或柠檬水小贩每隔十到十五分钟在舞台下大声叫卖,对观众造成干扰。
  • 正面评价与华人视角:尽管有上述批评,作者也肯定了马来歌剧的优点。它是马来语小区唯一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在海峡华人和马来人中都非常受欢迎。作者观察到海峡华人女性常座无虚席。他对海峡华人不从事演戏感到好奇,被告知舞台被视为低贱职业,演员多来自社会底层。作者认为舞台可用于教育人民提升生活观念、家庭幸福和道德。他批评Bangsawan剧中粗俗、不雅的言行,认为若去除这些内容,可能会失去部分受欢迎度。作者不完全认同华人朋友对舞台的回避解释,认为海峡华人对戏剧的热情不亚于其他人。他建议一些华人可以组建剧团,翻译流行英语剧目为马来文进行演出,但他认为华人可能过于独立,不喜欢需要持续精神压力的事物。
  • 舞台技术与未来展望Bangsawan剧团在狭窄的舞台上展现出巧妙的布景设计,甚至能呈现飞马、仙女骑鹅或坐莲花、以及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等奇幻场景。观众物有所值,因为演出通常持续三小时或更久,主要演员从头到尾都充满精神。他们的剧本仅为手稿形式,演员只能在排练时学习角色,记忆力必须极好。作者希望他的评论能鼓励本地马来人组建剧团,重现Bangsawan的成功。

 

第四章:中国问题:中华文明之要素 (CHINESE PROBLEMS. By Tan Tek Soon. IV. Elemen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an Tek Soon的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根本要素及其在现代世界中的适应性。

  • 对中国文明的误解:作者指出,对中国当前国际斗争中表现出的软弱,观察者常错误地认为其文明已腐朽衰败,缺乏进步要素。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可能在自身内部拥有复原能力,并存在进步倾向。作者认为,这种「由上而下」的流行视角过于关注政府和政治组织的表象,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国民特性和制度。
  • 文明的自然生长论:作者强调,研究中华文明需要不同的视角。它是一种自然生长,根植于种族特征和国家制度,而政府不过是「叶子」,可以在适当季节脱落而不损害其生命。
  • 种族要素
    • 蒙古族影响:中国文明的根源在于不同种族的融合,主要是蒙古族类型的变种。蒙古部落提供了中国文明的「无机」元素,如成熟缓慢、漫长的婴幼儿期。许多古老的游牧特征至今仍保留,如文明中的野蛮与残酷、以血祭祀、敬拜祖先和自然元素、氏族组织、占卜和对信仰的宽容等。蒙古人思维的极度简朴也体现在中国人的节俭和对创新的恐惧上。
    • 满族影响:满族介于汉族和蒙古族之间,代表了中国性格中的「建设性」元素。他们在14世纪崛起,掌握了组织政府的能力、纪律观念和同化力,并在17世纪征服了帝国。尽管存在民族偏见,满族已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族融合。
    • 藏族与苗族影响:藏族贡献了「印度」元素——一种宗教气质、神学文学和僧侣政府,将沉思的线索融入了中国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经纬。他们为中国文学提供了重要部分的丰富伦理智慧。独立的苗族部落则不断注入「自然能量」,对抗中国文明的衰弱趋势。
  • 中国人的心智与语言: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心智在于无法将思想与具体实物分离进行独立研究和发展。思想与实物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思想早期就与固定实物有机结合。这导致了思想本身的停滞,难以将思想从现象中提升到自由思辨。作者以汉字作为完美例证,指出汉字将每个基本经验直接塑造成单音节声音和具体的书写形象,使其无法脱离物质层面。汉字将概念具象化,如「孝」描绘孩子在老人脚下。
  • 民族特征:心智发展的停滞导致了在有限范围内的机械劳动本能。这种僵化的单一工作形式和规则导致了统一性和例行公事。然而,这种特质也带来了积极面,如在农业和工业上的巨大发展,普及的家庭教育系统和民主思想习惯,以及和平有序、相互让步和尊重权威的精神。
  • 同化能力:尽管内部缺乏刺激民族理想进步的动力,但中国人的同化能力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其他文明的进步。他们对一些外来思想持开放态度,尤其在宗教领域,但即使佛教也逐渐失去了热情。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心智结构尚未适应理解精神真理,需要充分的科学文化教育。语言学方面,在印度梵文学者的帮助下分析口语发音的努力,也表明了其同化外来思想的潜力。
  • 父权制: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必须理解中国父权制的重要性。它是其社会组织的最初形式,将家庭观念扩展到部落、氏族、民事和政治秩序,且不失其特殊性。家庭是其文明的「建设原子」,其价值体现在对家庭日益增长的尊重上。家庭是男人创造力、法律和爱的体现,包含父权、婚姻和家庭。它促进了纯洁、自制、互助和对贞洁的尊重。作者指出,家庭单位从部落到母亲再到父亲的演变,最终实现了家庭的稳固组织,这与农业带来的社会需求相关。
  • 家庭与个人:家庭而非个人是中国文明的单位,个人仅被视为该单位的成员。这既是福祉也是祸根。在合法范围内,它促进了家庭美德,提供了应对逆境的避风港,并在贸易和劳动方面实现了更先进民族无法比拟的平衡。它保护了华人免受永久性社会歧视和个人主义的无法无天。但其缺点包括儿子在父亲面前的持续不成熟、妇女的从属地位、一夫多妻制、家族竞争、互相猜疑以及崇古。
  • 社会主义:从家庭到社会小区的过渡在中国很容易实现。村庄和城镇只是家庭的集合,有些村庄甚至整个小区都是单一氏族。这反映了其农业生活和思维习惯的结晶倾向。为避免近亲结婚的弊端,法律禁止同姓通婚,从而扩大了社会圈子。较大城镇的社会关系则常限于同业公会或行业协会成员。该制度的优缺点显而易见:它使华人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了互助互保的系统,鼓励自制、真诚和信任。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垄断、限制爱国主义和公共精神,并阻碍原创性和私人企业。
  • 政治理想主义:儒家关于国家和皇权职能的理论,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皇帝是「天」,人民是「地」——皇帝是阳,人民是阴。皇帝是绝对的父亲,人民是服从的孩子。皇帝作为天子和人民的父亲,既祭祀逝者,又教导生者,因此声称拥有普世统治权。然而,帝国政府实质上是扩大的家庭和行会的粗糙组合,其特征被夸大。虽然名义上的威望、权威和权力属于皇帝,但除非他为人民谋利,否则人民不会自愿服从。「民意即天意」被整个民族所理解。外国势力的介入使情况复杂化。作者认为,即使中国的政治独立被外国势力摧毁,他们也必须在既定原则下统治,并同化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这将是新文化嫁接到古老根基上。无论最终性质如何,它都将保持典型的中国特色。作者认为俄罗斯比英国更理解这种情况,因此其外交取得成功。中国目前缺乏的是一位强大且智慧的伟大领袖,能够利用其巨大资源。

 

第五章:张经昌的旅程 (THE THAI ELS OF CIIANG CHING CHONG)

 

本章是小说的结尾部分,续写了张经昌在甘尼塞洛普(Ganiserop)的奇遇,一个由女性主导的社会。

  • 甘尼塞洛普的奇异世界:故事从描述甘尼塞洛普(可能是虚构的)开始,这是一个由来自「Tasugan」的文明人建立的模范城市。与张经昌所来自的蛮荒之地形成鲜明对比,那里的人民依然过着野蛮生活。张经昌的向导兼保护者陈的家人认为,尽管甘尼塞洛普文明高度发展,但其居民已退化,而他们(野蛮的布鲁斯人)反而更好。
  • 颠倒的性别角色:抵达甘尼塞洛普后,张经昌立即注意到这座城市的奇特之处:房屋华丽,街道铺设大理石,交通静音。然而,最奇特的是这里女性掌管一切,男性则处于绝对的奴役状态,负责所有琐碎工作。他亲眼目睹了房东陆先生被妻子鞭打,并被其妻子的暴怒所震惊。男人外出必须得到女性的允许,并以卑躬屈膝、亲吻脚的方式请求,若被拒绝则会被踢。女性接受女巫的教育,而男性则被当作牲畜般养育和劳作。
  • 「男士保护所」与男妓生活:张经昌为进入女性俱乐部而前往「Anatawan」(男士保护所)申请许可。这个宏伟的机构由女管理者和十五名女官员掌管,其法律用十七种语言刻在石碑上。张经昌在接受一位女主管的盘问后,出于年轻人的好奇和热情,同意「牺牲自由」进入俱乐部。他被带到一个奢华的宫殿,被迫学习打扮、跳舞、唱歌和取悦女性的艺术,成为一名「男妓」(courtesan)。他发现自己对客人没有选择权,且需尽力取悦雇主。他感到沮丧,并认识到这种制度下性别权力的残酷不公。
  • 爱情与逃离:五年后,张经昌被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士穆丽欧(Mullio)雇用。他对她一见钟情,而她也爱上了他。穆丽欧不愿他继续过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她卖掉所有土地和房屋,偿还了他在俱乐部学习的费用。不到一周,他们登上一艘驶往广东的葡萄牙船。
  • 返乡与感悟:这次归乡之旅对张经昌来说如同梦境。穆丽欧证明是一位贤淑的妻子,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财富。甘尼塞洛普的经历使他不再像同胞那样对待妻子,他们夫妻平等相待,成为乡民的榜样。

 

第六章:天花与疫苗接种 (SMALL POX AND VACCINATION)

 

本章探讨了天花疫苗接种的历史、争议和重要性。

  • 詹纳的贡献与反对1796年,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进行了首次疫苗接种,奠定了预防医学的基础。他无私地公开了发现,尽管遭到医学界的激烈反对。詹纳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战胜批评,英国议会两次拨款1万英镑以表彰他的贡献。然而,疫苗接种至今仍受到部分「怪癖者」或「反对派」的抵制,他们反对科学方法。
  • 反疫苗接种的危害:反疫苗接种者的工作在英国造成了巨大伤害。在他们影响大的地区,地方当局甚至忽视了1871年《疫苗接种法》的执行,该法规定不强制接种的父母将被罚款。公众因重复罚款和良心上的担忧而对反对者产生同情。1896年,詹纳百年纪念之际,格洛斯特(Gloucester)因忽视疫苗接种而爆发了严重的天花疫情,攻击了1979人,死亡率达21%
  • 疫苗接种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一次疫苗接种不能终身保护。其影响约持续7年。但即使如此,可靠记录证明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天花后病情会大大减轻,通常温和且很少致命。保护效果与疫苗接种的痕迹程度和牛痘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者(特别是年轻人)受影响最严重,死亡率高达40%,而近期接种过疫苗者死亡率仅为3.8%。成人中接种过疫苗者死亡率为10%,远低于未接种者的39%,这为再次接种提供了有力依据。
  • 新《疫苗接种法》:新法案对良心反对者做出妥协,允许他们在向地方法官宣誓后免受惩罚,并规定公共疫苗接种者使用甘油化牛痘淋巴。作者强调,接种由合格人员执行是完全安全的。
  • 本地现状与建议:作者希望当地政府不要被这些让步所迷惑而修改法律。值得称赞的是,华人完全认识到疫苗接种的价值并加以利用,但他们仍持一次接种终身有效的过时观念。作者建议每个孩子在入学或12岁时应再次接种,若需更多预防,20岁时可再次接种。在疫情期间,所有人再次接种是最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疫苗接种必须有效,痕迹必须足够大和多。无效接种会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反而使该方法声誉受损。

 

第七章:文明是否失败? (IS CIVILIZATION A FAILURE ? By John Leqstrono)

 

John Leqstrono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脑波仪」(cerebroscope)和「生物分类器」(Biotaxomaton)等虚构科学仪器来探索文明的本质。

  • 「脑波仪」的发明:作者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期间,遇到来自密苏里州的L. I. Eistruther教授发明的「脑波仪」。这种装置声称能观察人体(特别是脑部)的分子运动,因为电流与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力。作者看到自己的大脑分子快速运动,如同蠕动的白蚁或蛆虫。教授不愿解释,称仪器只会揭示真相,而人们可能不喜欢自己的真实本性被公开。
  • 文明的欺骗性:作者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并支持将教授任命为「全人类再生协会」主席,利用该仪器筛选社会中的堕落者。第二项决议是请求教授加速完成「生物分类器」的研发,用于改变混乱、病态或偏执的大脑活动,甚至通过国家普及使用来实现世界再生,无需说教或祈祷。
  • 个人诊断与治疗:作者感到沮丧,前去拜访教授并要求治疗。教授诊断作者「注定要上绞刑架」,但可以通过「生物分类器」注入「道德补品」来治疗。作者接受了治疗,十五分钟后感觉焕然一新,从原先的沮丧中变得充满热情。
  • 对文明的结论:作者成为教授的学生,并在数周内成为识别大脑分子运动的专家。他的研究让他得出结论:所谓的文明是一种「欺骗」(fraud。它只是一种暴政和专制的伪装,是古代或所谓未开化社会所不了解的。脑波仪证明,从东方到西方,文明的共同声音只是「一种难以想象的事物的振动」,对凡人而言,这意味着与其产生本质完全相反的大脑活动。简而言之,国际法和道德没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它们可能源于行善的愿望,但一旦成为法律,这些规范可能与任何道德原则无关。脑波仪显示,人类在智力上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尽管有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但我们自诩的文明社会本质上与游牧的野蛮部落没有区别。文明艺术发明了「遮羞布」和「委婉语」,将现实转化,使其变得面目全非。
  • 文明与伪善:作者举例说明文明中的伪善:
    • 强国以文明之名欺压弱国,然后援引谴责暴力的宗教来为其行为开脱。
    • 社会进步之名下,人们结群以压迫异己。
    • 宗教之名,甚至上帝之名,导致了大量流血和残酷行径。
    • 自由之名下,却尽力限制人类自由;公正之名下,弱者被迫屈服于强者的武力要求。
    • 人们赞颂教育的恩惠,却又担心教育普及会影响自身利益。
    • 法国从暹罗夺取土地,美其名曰传播文明,而当英国在缅甸和埃及做同样的事时,法国政客却指责英国的「背信弃义」。这正如「五十步笑百步」。

 

第八章:那场没有发生的战争:英法危机 (THE WAR THAT DID NOT COME OFF ! ENGLAND AND CRANCE. By Historicus)

 

「史学家」在这章中详细描述了1898年英法之间因法绍达事件而险些爆发的战争,并分析了其历史、外交和潜在影响。

  • 法绍达危机的缘起:马尚少校率领的法国小分队企图在上尼罗河地区抢在英国之前。法绍达(Fashoda),苏丹的一个被遗弃之地,因此突然吸引了欧洲、美洲和整个大英帝国的目光。在马尚与基秦拿爵士会面之前,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地方。但当法绍达争端明显将成为英法之间的「战争导火索」时,所有国家都震惊而紧张地关注着。
  • 英法关系与战争潜力:英法两国在欧洲政治组织和世界殖民化进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尽管法国人口减少,政府不断变革,但其在欧洲强国中仍与英国平起平坐。法国人民的团结和爱国精神无与伦比,其天赋、人道和情感造福了世界。尽管有许多缺点,法国人仍拥有高尚情操,追求崇高理想,并将荣誉置于一切之上。他们的礼仪和语言深刻影响了许多欧洲国家,其制造业和特色农业产品享誉世界。因此,与法国开战将是灾难性的。
  • 战争的历史与后果:英法之间的战争极为不可取,因为这将是文明和人类的灾难。自诺曼征服以来,两国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在拿破仑战争之前,和平从未持续超过70年。这些无数的冲突,无论是为了维护虚构权利还是国家威望,都对商业、艺术和文明造成了巨大伤害。
  • 战火的全球蔓延:作者认为,如果法国在1870-71年战争后再次崩溃,这是难以想象的。法国军队即使在丑闻不断的情况下,也会奋战到底。因此,英法战争将是世界的灾难,因为一旦法国发起挑战,英国将会接受。战火将迅速蔓延至全球,东西方贸易将瘫痪。中国将成为战场之一,香港以外的战事将决定西贡的命运。新加坡和印度也将卷入,法国在印度的最后据点可能被清除。
  • 外交斡旋与避免战争:欧洲其他国家也将被迫卷入。德国和俄罗斯将会参战,奥地利和意大利也会效仿。土耳其可能利用基督徒强国的分裂,试图收复失地或恢复其在穆斯林世界的权威。如果战争持久且法国处于劣势,俄罗斯可能会介入,导致世界大战。幸运的是,法国政府不愿为法绍达事件开战的消息,受到了英法两国商人的欢迎和解脱。这将是一场为虚假声望而造成的无谓流血牺牲。作者认为法国政府展现了保持和平的真诚愿望。
  • 英国的坚定立场:英国表现得非常耐心。尽管埃及问题的摩擦持续已久,但当法国政府加速海军备战,以宣示马尚在法绍达的征服重要性时,英国启动了其战争机器。英国政府坚定不移,冷静应对,并尽力不伤害法国民族感情,同时坚持维护英国和埃及的权利。法国最终宣布马尚的任务仅是科学探险和传播文明,以「挽回颜面」。索尔兹伯里勋爵的回应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妙招。他表示英国将马尚的部队视为「可忽略的数量」,但若法国阻挠,英国已做好准备。最终,法国政府明智地退让了。
  • 后续影响:尽管战争得以避免,但这一事件激起了整个法国对英国旧仇的痛苦回忆。尽管许多人希望英法结盟能保障世界和平,但只要法国对英国的殖民扩张、商业和外交成功抱持歇斯底里的怀疑,这种和解就不会实现。

 

第九章:中国女性 (CHINESE WOMEN. By Lin Meno Cheng)

 

林文成(Lin Meno Cheng)的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并将其与西方女性进行了比较。

  • 女性地位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作者指出,在西方高度文明中,女性不仅与男性平权,甚至是「更好的另一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标。世界各地的女性都拥有相似的「女性特质」,这些特质在欧洲曾被视为智力弱点或劣势。因此,东方不那么文明的民族不赋予女性应有的权利和特权并不奇怪。尽管身处不利,女性仍证明了她们值得更好的待遇,许多女性成为伟大领袖,甚至在中国也有许多女性以才华和奉献精神赢得声誉。
  • 中国女性的传统角色:在中国,女性被社会不成文的规范严格要求将自己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总体而言,中国女性在卑微的领域中只要得到公平和善意的对待,就已满足,不要求分享社会交际的利益或主张应有的权利。中国女性是「最完美的驯化女性典范」。数百年的习惯和风俗养成了某些特质,被推崇为虔诚和美德的最高成就。自愿的自我贬抑被视为高贵的行为,而西方人可能视其为过度的奴役或堕落。中国女性从未想过主张自己的权利,也无法将自己提升到与丈夫平等的地位。这只是普遍习俗的结果。
  • 家庭影响力与社会问题: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实际影响力比其理论地位更重要。在华人农民、中产阶级农民和商人的朴实家庭中,家庭氛围和谐幸福。只有在大城市和某些富裕家庭中,女性才未能对丈夫施加影响,而家庭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女性本身。作者承认买卖女性和女孩的现象存在,但指出这种行为并非东方独有,西方也曾有奴隶贩子。传统和习俗阻碍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中获得首位。受过教育的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巨大权力,但她们不认为招待丈夫的男性朋友是自己的职责。
  • 贞洁与育儿:中国道德学家认为贞洁是人类发明,只能通过人工手段确保。西方国家的离婚法庭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实施方法可能不理想。中国女性在此方面得以免受西方姐妹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养育子女是女性的主要职责。尽管有关于华人杀婴的传闻,但这通常发生在贫困地区,原因在于无知、迷信或极度贫困,而非好奇或恶作剧。作者认为与欧洲的杀婴现象相比,华人的杀婴行为(不常见且受小区谴责)并不代表女性的堕落。
  • 家庭内的尊重:中国女性的影响力范围在家庭圈子内。华人对女性的奉献与女性对男性的奉献一样。即使有佣人,中国女性也不认为照顾丈夫是低下的行为。男人不与妻子同桌吃饭并不代表不尊重。整个家庭日常由旧有的礼仪和权宜之计所支配。母亲在子女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证明了中国女性的影响力。
  • 社会地位的限制与未来展望:作者认为中国女性在社会中居于次要地位,是因为文明环境自然将男性推向斗争前沿,并将保护女性和幼童的负担加诸男性。在欧洲,女性在现代理论上与男性平等,但实际上大多数女性仍依赖男性支持。作者不确定中国女性的地位在中国现有观念下能否更高,即使与欧洲女性相比,其舒适和幸福能否提升,也取决于现代生活的艺术和发明。
  • 社交自由与家庭价值:中国女性在社交上拥有足够的自由和独立。随着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未来中国的男女将更频繁地在社交场合相遇。然而,作者也担心女性易受情绪干扰的神经系统可能导致她们过于注重社会魅力展示,而非维护家庭简朴、舒适和和谐。中国女性的特质,如对丈夫和子女的依恋无人能及。她们热爱家庭,是华人社会最耀眼的装饰。作者不认同孔子对女性的某些负面评价,认为那是孔子在当时看到了无原则女性可能给国家带来的危险,间接承认了女性的强大影响力。
  • 婚姻的意义:婚姻在中国是件大事,具有神奇的影响力。仪式象征着阴阳(女性和男性)的融合,宇宙的形成原理。这证明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理论地位很高。婚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是男女相互依赖的公开证明。婚礼仪式证明了华人对女性的高度尊重。婚姻是神圣的,除非有非常严重的过错,否则不能被民事机关解除,其中包括虐待丈夫的父母。不育也是离婚的理由,但很少被实际使用。
  • 外部误解与内部问题:外部观察者常认为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像财产一样被买卖。他们将温顺误解为卑微,并从例外情况中以偏概全。作者反问,如果以同样的方式观察欧洲贫民窟居民和犯罪记录,对欧洲女性的评价又将如何?
  • 妾制与贫困:作者提及妾制和「卖」妇女和女孩的做法,认为妾制总体上有益,尽管有缺点。国家贫困使养家成为巨大负担,穷人被迫「典当」女孩给富裕家庭。有些母亲卖婴儿是出于实际考虑,因为买方通常会领养并提供更好的抚养条件。
  • 教育的呼吁:中国女性极其虔诚,热衷于家庭节庆和祭祖。然而,她们普遍无知且不识字。作者认为这是国家巨大的损失,并希望中国人民能为女性提供良好而自由的教育,使她们能欣赏自然之美、学习历史和人类进步的教训,并为中国摆脱保守主义和迷信做出贡献。

 

第十章:曼谷四年:一个海峡华人的见闻 (FOUR YEARS IN BANGKOK BEING THE REFLECTIONS OF A STRAITS CHINESE. By Wee Chin Tian)

 

Wee Chin Tian的这篇文章记录了他在曼谷四年来的观察和感受,深入描绘了暹罗的风土人情。

  • 暹罗概况:暹罗(Muang Thai,自由之地)是亚洲少数仍保持独立的王国之一。现任国王朱拉隆功(Somdetch Phra Paramindr Malia Chulalongkom Phra Chula Chom Klao)自1868年统治,深受人民爱戴,因他努力成为立宪君主。国家分为多个省份,由国王直接任命总督。首都曼谷位于湄南河畔,距河口25英里。
  • 曼谷风光与文化:进入湄南河,可见沿岸的树木和茅屋,构成一幅如画的河岸风光。首都两岸有城堡、宫殿、学院、碾米厂和锯木厂,还有著名的三宝公庙(Sam Poll Kong Phra Chow Nang Cliern),据说是由一位百年前的华裔暹罗国王为纪念一位在前往阿瑜陀耶途中溺毙的中国公主而建。庙内有一尊50英尺高的巨大佛像,终年香火不断,赌徒们相信在此祈祷可得彩票号码。
  • 赌博与社会问题:曼谷城墙内有彩票屋和政府办公室。赌博非常盛行,新来者常被诱惑。每天开奖两次。除遍布各主要街道的彩票站外,还有无限制赌博的赌场,它们毁了许多人。主要彩票屋旁边是拉孔(lakon)或暹罗剧院,只允许暹罗女孩表演,男性只能扮演小丑。表演通常在月光之夜进行。
  • 城市环境与习俗:曼谷(可能来自中文「bang」蚊子和「kok」国家)以其丰富的蚊子而闻名。城市的脏乱为蚊子提供了滋生地。Sampeng是曼谷的商业区,类似新加坡的Raffles Place,但只是一条狭窄的巷子。巷子多年失修,垃圾遍地,散发恶臭。乞丐和麻风病人聚集在桥上乞讨,病犬四处游荡。鸦片馆和酒馆也是诱惑来源。醉酒者常睡在路边,警察对打架斗殴习以为常,除非被叫去才会介入。首都当铺众多,其中许多受外国势力保护,有些业务有问题。暹罗警察没有侦探来阻止赃物买卖。
  • 货币与吸烟习俗:最高面值的货币是铢(tical),有扁平和球形两种,相当于64 atts60墨西哥元。假铢很常见,政府不追究持有者。暹罗人有一种奇特的点烟方式——用一支雪茄点燃另一支。暹罗人酷爱吸雪茄,仆人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吸烟,职员在办公桌前也吸烟。
  • 婚姻习俗:下层阶级通常是年轻人相爱后私奔(rak kan)。三天后,新郎父母会向新娘父母道歉,若不接受则在第七天和第十五天再次尝试。若要以体面方式结婚,新娘必须被「购买」,称为「Ta-nomi」(母亲的乳汁钱),金额从1020卡提银不等。新郎还需赠送510铢重的黄金。选定吉日后,佛教僧侣会用圣水洒在新人身上举行婚礼。
  • 华人在暹罗的待遇:华人需每三年缴纳一次人头税(pook pee)。税收期间,警察会拦截街上所有华人检查是否缴税。未缴税者会被粗暴对待,若反抗则可能被击倒,甚至受伤住院。
  • 农业与宗教:暹罗拥有广阔的稻田,海峡殖民地是其主要客户。碾米厂多由华人拥有。稻田多为本地人所有,在雨季(6月至9月)种植。本地人有自己的灌溉系统,常用prahhut法。年底是收获季节。还有一个名为「reknah」的仪式,由国王特别任命的官员主持,预测下一次收成。湄南河上常见稻米船和家庭船。
  • 宗教信仰:暹罗人信仰佛教,与大多数华人一样充满迷信。作者举例说明了当地人对僧侣的盲目信任,一位朋友生病不愿看西医,却请来僧侣用「圣水」治疗,最终去世。暹罗僧侣众多,被称为「黄袍王国」。寺庙遍布各地,风格与新加坡的华人寺庙不同,有些耗资巨大。年轻人成年后进入僧侣界被认为能为父母带来祝福。僧侣由民众供养,特别是女性。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为圣日(Wan Phra),信徒准备供品。Khauwasa是佛教的斋戒期,从七月到十月,僧侣需要禁食,但若感疲惫可随时停止。「Thet Maha Chaat」是指僧侣在寺庙中诵读暹罗圣书中的13篇布道文,每次布道后都会得到丰厚报酬。Lenten季节结束时有Ok Pa bah节,民众会向僧侣赠送礼物。一些寺庙有特殊的节日,如PaknamPhra Cha Dee Kiang Nam寺在九月举行年度划船比赛,晚上有灯光装饰。

 

第十一章:畸形作为美的要素 (DEFORMITY AS AN ELEMENT OF BEAUTY. By Wen Ching)

 

温清(Wen Ching)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将身体畸形视为美的元素的奇特现象,并挑战了这种观念。

  • 审美观念的进化与畸形:作者指出,人类心灵最早发展的高级质量之一是对美的微妙欣赏。从野蛮人对图案和花卉设计的蚀刻,到高等文明的艺术作品,审美感不断发展。尽管人类被赋予高贵的形态,但历史上曾将人体的人为扭曲视为改进或增添美感。
  • 中国缠足:一个案例:作者以中国园艺中对竹子和灌木的扭曲来比喻中国女性的缠足。他指出,像华人这样理性务实的民族,必然清楚缠足给女性带来的不便和困苦,但这种全国性的审美观念和强大影响力,使整个民族数百年来被这种令人厌恶和有害的习俗所催眠。从生理学和常识角度看,缠足是野蛮习俗,但从中国的审美观念看,缠足女性小巧精致的脚是艺术的点睛之笔。小脚的后果恰好符合中国对女性特质的推崇:柔弱、精致、顺从和温柔。作者认为,要彻底根除这种恶习,首先必须教育并拓展审美观念,使其寻求更广阔、更美好的表现形式。其次,必须证明女性特质可以通过更温和的方式获得,而非以畸形双脚为代价。
  • 西方紧身胸衣:平行比较:作者将目光转向西方,指出即使在科学和艺术发达的西方,人们也鼓励或默许身体畸形以增进美观。穿戴紧身胸衣和腰带所造成的痛苦和不便,特别是对成长中的女孩,会永久改变躯干腔的轮廓,危及健康和生命。尽管生理学家和医生反对,但效果甚微,尽管近年来对小蛮腰的狂热有所减弱。这种习俗与中国的缠足类似。
  • 畸形审美观的起源与修正:作者推测紧身胸衣的起源可能与男性将手臂环抱女性腰部的习惯有关,女性间为迎合男性审美而竞争。他引用一位小说家的话:「女性的道德品格会随腰围的缩小而恶化,腰越细,道德标准越低」,指出人类在追求模糊的完美美感时,会跌入将自然畸形化为美的陷阱。作者相信,人类的集体经验最终会纠正这种错误。
  • 其他全球畸形习俗
    • 美洲印第安人的扁头习俗:通过特殊设计的摇篮和绑带,将头部压平,虽然在文明人看来极其丑陋,但在印第安人眼中却是实现人体美的理想。
    • 穿耳与穿鼻:许多民族穿刺耳垂并逐渐扩大至可穿过拳头,并塞入饰物。文明民族仍在女性耳部穿孔。印度教徒甚至在耳朵其他部分和鼻孔边缘穿孔,镶嵌钻石和红宝石,作者认为这「令人作呕」。
    • 面部瘢痕与纹身:非洲许多民族在脸上刻划线条以使其男性更英俊或凶猛。新西兰的毛利人也以此目的在脸上绘画或纹身。文明民族中对纹身的狂热也丝毫不减,尽管图案可能更具艺术性。缅甸人将纹身视为一大乐事,几乎每个日本人的身体某处都有墨水刺青。
    • 长指甲与发型:华人将指甲留得很长,使手几乎失去功能。所有民族都将头发扭曲和绑成各种形状,并在头发上粘贴各种物体。作者得出结论,这些都反映了脱离自然被视为美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回归自然的呼吁:作者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欣赏「自然无饰便是最好的装饰」。尽管根深蒂固的习俗难以改变,但作者坚信人类最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纠正缺陷来实现具体的理想美。这将通过身体对审美需求的逐步适应来实现,但这需要人类在其他思想领域的错误也得到纠正。在此之前,人类将继续追求美丽,扭曲自然以满足更高的生活需求。文章的寓意是,自然本身将为每个民族创造其最高类型之美。

 

第十二章:那张装裱起来的船票的故事 (THE STORY OF THE FRAMED PASSAGE.TICKET. By Chia Ciibno Sit)

 

谢振生(Chia Ciibno Sit)这篇短篇故事讲述了一张普通船票背后的非凡故事,以及它所象征的对传统婚俗的反抗。

  • 船票的独特价值:作者指出,在海峡华人家庭中,照片、水彩画和油画以及荣誉证书常用作墙壁装饰。但他只见过一个案例,一张从槟城到仰光的普通船票,日期为1873518日,被装裱起来。这张船票对其他人毫无价值,却是故事主人公吴三声(Ng Sam Seng)对抗专制习俗的见证。
  • 吴三声的现代婚恋观:故事发生在1873年的槟城。主人公吴三声是一位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年轻人,他阅读西方小说,形成了婚姻应由当事人自愿缔结,父母不应干涉的观念。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华人社会中是不被认可的。
  • 包办婚姻的开始:当地一位富商(人称Towkay Prye)看中吴三声,认为他是女儿的好女婿。在调查确认吴三声的品性后,Towkay Prye派媒人与吴三声的父母接触,描绘了这门亲事将带来的巨大好处。吴三声的父母虽然内心狂喜,但仍故作姿态请求时间考虑。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门亲事,也从未考虑询问吴三声的意愿。
  • 预见未来的恐惧:当吴三声得知此事时,他对自己珍视的婚恋理论被父母无视感到懊恼。他暂时屈从,心里仍抱着对未来妻子的幻想——一个娇弱、美丽、贤惠的女孩。然而,母亲对未来儿媳的描述遮遮掩掩,激怒了他。他决定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他拜访了一位马来巫师(Awang),希望通过占卜预见未来。在支付了高额费用后,午夜时分,吴三声凝视着装满水的铜盆,看见了一个肥胖、厚唇、扁鼻的年轻华人女性的模糊影像。这个幻象令他恐惧。
  • 婚礼上的逃离:回家路上,吴三声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逃离这门亲事。婚礼前夜,他照常参加了婚宴,接受了众人的祝贺,但心中藏着秘密。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婚礼举行时,吴三声却不见踪影。他最后一次被看到是在早上八点,声称要去办公室取重要文件。
  • 后果与启示Towkay Prye对此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吴三声一家预谋的侮辱。吴三声的父亲虽然无法解释儿子的行为,但也表示歉意和同情。最终,双方通过仲裁达成协议,确认吴三声的父母对其失踪不负责任。婚事取消,礼金和珠宝退还。然而,那位未婚新娘因此事悲痛欲绝,约一年后去世。她的长相恰如吴三声在巫师盆中看到的景象。
  • 流亡与归来:这件事在槟城华人小区引起了轰动,但吴三声的命运却鲜为人知。数年后,他的母亲才得知他住在仰光,过着单身生活。十二年前,他回到槟城陪伴年迈守寡的母亲。他带回来的物品中,就有那张被精心装裱起来的船票。这张船票象征着他逃离他彻底不认同的包办婚姻习俗。他的经历使他不再像同胞那样对待妻子,他与妻子平等相处,成为村里的榜样。

 

第十三章:中国音乐浅谈 (A FEW REMARKS ON CHINESE MUSIC. By E. Salzmann)

E. Salzmann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中国音乐的现状:作者指出,在中国人开始认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西方时,音乐也将受到关注。他断言,就音乐本身而言,中国音乐仍处于「初级阶段」(rudimentary state
  • 美的音乐标准:作者承认,不同民族对音乐的喜好可能源于习惯。他提出了衡量音乐美的标准:
    • 音质纯正:声音的质量至关重要。
    • 音准精确:无论是与其他乐器合奏,还是自身音阶内部,音准都必须完美。
  • 对中国音乐的批判:根据这些标准,作者认为中国音乐无法达标。他指出,中国现有乐器、演奏者培训缺乏系统性、音阶不规范以及音调不协调,因此当前的中国音乐无法声称具有美感
  • 西方影响与未来展望:中国音乐很少被写成西方乐谱,仅有少量尝试与传教工作相关。作者提供了部分中国流行广东小调《柳娘》的西方记谱,并指出传统中国乐队通常包括锣、胡琴、钹、鼓、小号和笛子,其效果对敏感的耳朵来说很难称得上音乐。作者相信中国人有音乐天赋,若能得到适当培训,学习西方体系,将很快有巨大进步。他预期好音乐将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第十四章:海峡华人改革运动 (THE REFORM MOVEMENT AMONG THE STRAITS CHINESE. By One of Them)

 

一位匿名作者在这章中讨论了海峡华人社会中的改革运动,及其与中国本土改革的联系与区别。

  • 中国的保守与危机:作者指出,华人是出了名的保守民族,常将改革者视为异端。尽管民族利益面临严重威胁,但外界对华人缺乏爱国精神感到不解。中国政府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直到甲午战争时期才再次面临威胁,但人民普遍对帝国福祉漠不关心,对内部的贪婪和外国的反华措施麻木不仁。即便在自由国家,华人仍固守旧习。普遍的腐败和不信任导致了政治上的悲观主义,中国政府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似乎只待丧钟敲响。
  • 衰落的原因:作者将国家衰落归咎于普遍的无知和对政府神圣性的迷信,这导致了专制和暴政,扼杀了民族最勇敢、智慧和高尚的子孙。这种解释可以调和国内生活充满活力与国家整体衰败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华人与外国竞争者一样活跃和富有企业精神。乡村的华人农民也以勤劳著称。总体而言,华人人民在家庭生活中满足而幸福。
  • 改革的困境与希望:尽管许多中国改革者反外国,但只要外国人为了获得利益而无视本地人利益和情感,仇恨和不满就会持续。北京的戊戌变法已告失败,但作者提醒读者,这并非孤立事件,历史上多次失败的尝试都预示着国家政治或王朝生活的重大变革。爱国精神和活力的证据是民族潜在资源的希望之光。作者预言,中国人正经历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最终将进入其政治存在的新阶段。
  • 海峡华人改革的目标:新加坡的改革派主要关注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改革,尽管他们也关心中国本土的改革进程。当本地改革派开始积极行动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甚至被抹黑为「疯子、无知、幼稚、反华」,其目的是让年轻人放弃父母、宗教和种族。所有这些荒谬的说法都与「剪辫子」问题挂钩。
  • 改革派的呼吁:现在争议已被遗忘,作者呼吁将改革问题重新摆上台面。他们认为服装问题是次要的。如果海峡华人努力成为大英帝国的高效公民,那么他们保留旧习俗一千年也无妨。作者批评保守派的无所作为,让年轻华人继续受旧观念影响。本地改革派的经历与康有为及其友人的遭遇惊人相似,但庆幸的是,此地的保守势力仅限于造谣中伤。作者驳斥了「时机未到,等皇帝行动」的保守观点,指出皇帝本身已渴望改革但无能为力。他强调,社会和民族复兴不应等待皇帝或天意的降临,而是需要牺牲和烈士的鲜血。
  • 具体改革措施:作者呼吁新加坡华人应在改革中率先垂范。他们应在社会领域发力,如创办华人大学或技术学校,或资助Raffles Institution,建立跨省协会传播有益知识。作者强调,即使这看似乌托邦,但当华人意识到自身在世界的地位时,将会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工具。他呼吁富裕的同胞捐款兴办大学。
  • 慈善精神与社会改革:作者认为本地的利他主义精神处于休眠状态,需要被唤醒。亟待关注的措施包括女孩的教育以及道德和社会礼仪习俗的修订。信奉儒家思想者应传播其信仰,佛教徒则应深入理解佛陀思想和佛教宗旨。
  • 团结与耐心:作者最后呼吁改革者耐心谦逊地工作,团结而非分裂各派,搁置次要分歧,专注于共同的问题。他们不应期望立即见效,但只要努力耕耘,便已尽责。应对持不同意见者保持宽容,并以言行一致来推动教导。

 

第十五章:内莉的胜利 (NELLIE’S TRIUMPH. By Edwin Baxter)

 

Edwin Baxter的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现代女性如何在婚姻中坚守科学与理性原则,最终实现「胜利」的故事。

 

  • 考文垂与佩姆伯顿家族: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考文垂,一个安静而受人尊敬的制造业中心。主人公内莉·蒂特马什(Nellie Titmarsh)是佩姆伯顿爵士庄园的管家蒂特马什夫人之女,她是一位刚从剑桥大学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自然科学荣誉学位毕业的学者,并已成为该学院的教师。
  • 威廉·塞西尔的两面性:故事中的男主角是阿尔弗雷德·爱德华·威廉·塞西尔(Alfred Edward William Cecil),一位刚从牛津大学法学院以一等荣誉毕业的年轻贵族。塞西尔外表英俊、富有,深受女性欢迎,但他有着双重人格:平时风度翩翩,但偶尔会酗酒,醉酒后言行粗俗。他因自己的弱点而犹豫是否结婚,认为自己可能不是个好丈夫。
  • 婚姻的科学与道德考虑:内莉与塞西尔相识于牛津,塞西尔常去格顿学院探望她。内莉尽管是植物学家和达尔文主义者,却无法抗拒塞西尔的魅力,在一个不设防的时刻答应嫁给他,但提出一个条件:塞西尔必须提供一份令人满意的、由她选定的医生出具的健康证明。
  • 医学证明的争议:塞西尔将自己的困境告诉了帕金斯博士。帕金斯博士建议他向内莉坦白自己的酗酒习惯。塞西尔感到为难,因为医学证明将揭示他的「污点」。他认为爱是神圣的,不应被科学审视。然而,内莉坚称,她对未出生的孩子的纯洁和无助负有责任,因此必须确保孩子的父亲不会给种族带来任何畸形。她坚持要求塞西尔提供一份保险公司格式的医疗证明,以了解他的血统、现状和未来健康前景。她也承诺提供自己的健康证明。
  • 塞西尔的挣扎与妥协:塞西尔的竞争者,教区牧师蒂莫西·黑尔(Timothy Hale)对内莉心生嫉妒。他看到内莉与塞西尔亲近,并私下向内莉打听他们的关系。内莉向黑尔解释了她关于婚姻的观点,即真爱不应只建立在一时的激情上,而应基于对种族存续的责任。最终,塞西尔在火车即将出发前,再次请求内莉取消条件,但内莉坚决不让步。她说她爱他,但这份爱不能让她对自己、对种族、尤其是对未来的孩子所负的责任视而不见。最终,塞西尔同意去看医生并寄送报告。
  • 胜利的意义:内莉对塞西尔的妥协感到高兴。她的母亲认为内莉对他「不公平」和「不体贴」,但帕金斯博士称赞内莉的行为「无私」,并预言她将造福数百万人。他将这一事件称为「内莉的胜利」,因为她战胜了社会和男性固有的反对意见。

 

第十六章:书评与告示 (reviews and notices)

 

本章包含两本重要书籍的评论,显示了杂志对当代出版物的关注。

  • 《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 By W. G- Gulland)
    • 内容:这是一本由前新加坡和上海居民W. G. Gulland撰写的实用手册,专为业余中国陶瓷艺术学生而作。书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展示了来自私人和公共收藏的四百多种重要类型的盘子、花瓶、碗等。作者详细介绍了日期和标记,以及动物、花卉和文字符号的象征意义。书中还有关于「瓷器装饰」的实用章节,总结了现代住宅中「墙系统」可能是最佳选择。作者也对更古老器皿的中国仿制品以及日本和法国的仿制作品提出了建议。
    • 评价:该书定价合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称赞且具启发性的著作,值得所有对中国事物感兴趣的人阅读。
  • 《现代法国 (1789—1895)(Modern France (1789—1895). By Andre Lebon)
    • 内容:这是法国议员Andre Lebon在《国家故事》系列中关于现代法国的著作。该书由一位爱国的法国政治家以英文撰写,旨在教育英语读者。它不仅是历史事实的枯燥概述,更是一部关于构成历史基础的社会元素和种族特征的启发性论述,并涵盖了艺术、科学和文学的进步。该书从法国大革命开始。作者坦率地描述了法国因其国民的野心和奢侈而蒙受的耻辱。他对英国以及最常击败法国军队的两个人物——纳尔逊和惠灵顿——的评论是冷静而公正的。他对拿破仑作出了真实的评价,称他「生于战争,亡于战争」,但他推翻了腐朽的王朝,建立了现代的伟大统一民族。民族独立的热爱、反封建的起义和公民平等的知识随法国军队而来,但也伴随着对法国的仇恨。作者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波旁王朝第一次和第二次复辟的过渡时期、路易·菲利普政权和1848年政变。他生动地描绘了第二帝国的内外复杂局面,以及拿破仑三世疯狂发动对德战争给法国声誉造成的致命打击。作者指出,仅仅在开战六周后,法国就发现自己没有统治者和防御手段。
    • 评价:该书继续概述了德国入侵和占领巴黎后法国的动荡,直至卡诺总统在1894年被刺。作者指出,现代共和国远未享受和平,也未能满足人民的政治希望,政治阴谋导致公众舆论厌恶,并阻碍了许多有价值的人参与政治活动。议会活动也因无数事件而瘫痪。作者认为,从这些政治争论转向那些为法国赢得不朽荣誉的天才人物传记是一种解脱。总体而言,该书强烈推荐,并配有精美插图。作者最后引述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同胞政治实验的担忧:「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靠从一个极端飞向另一个极端来获得自由,并在世界上占据应有的位置」。编者L. B. K.对此表示赞同。

 

第十七章:新闻与时事 (NEWS AND NOTES)

 

本章汇集了当时的各类新闻和观察,反映了时局的变动与社会的焦点。

  • 中国现状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a):光绪皇帝虽然仍健在,但患有严重内疾,并被剥夺了行动自由。慈禧太后掌握最高权力,并恢复了李鸿章的权势。李鸿章被认为是亲俄派,这揭示了俄罗斯在宫廷政变中对抗英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北京的改革派与英国友好,并从英语媒介中汲取进步思想。章荫桓,一位曾任驻美大使和庆祝维多利亚女王钻禧特使的官员,是改革运动的支持者。年轻的皇帝也略懂英语。俄罗斯当局意识到亲英势力上台的危险。正当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建立能激活华人社会潜力的制度时,命运之手(可能受俄罗斯阴谋和华满奸细驱使)却摧毁了所有进步希望。康有为的改革运动被扼杀,帝国正在崩溃,欧洲列强正瓜分这片昔日强盛的汗国。作者认为,政府已腐朽无能,中国人民应放弃由「天子」带领复兴的幻想,而应作为社会群体自发思考和行动,独立于国家进行改革。
  • 基督科学 (Christian Science):这是一种源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伪理论体系,由艾迪夫人创立,吸引了许多轻信者。该学说声称疾病、健康、死亡和痛苦仅是想象的幻影,唯一真实的是灵魂,医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药物是毒药。这种信仰疗法与本地马来人和华人的信仰疗法类似。最近的验尸报告揭露,基督科学徒的治疗导致本可治愈的疾病恶化致死,这使得该体系的倡导者难以再逍遥法外。
  • 英式学校草案 (Draft Code for Eng- Hah Schools):殖民地秘书公布了R. J. Wilkinson先生起草的英式学校草案,旨在调和各学校的利益。作者对其中某些条款提出批评:
    • 「学校不应不必要」:作者赞同「学校必须高效」,但认为「不必要」的判断标准过于随意,例如靠近已有学校是否是标准。
    • 学生待遇:第二十二条规定亚洲出生或外国血统的学生可能受到督学的不同对待,作者认为这令人不满。
    • 离校证明:作者指出,现行法规和新草案都要求提供离校证明,但证明中应明确记录不良行为的性质,以及告知学生的监护人。作者举例说明,有教师恶意填写学生「行为很差」,以报复监护人转学的决定。
    • 督学指示:作者呼吁政府应发布详细的「督学指示」,借鉴英国经验。
  • 鸦片零售 (Retail of Chandu):华人咨询委员会和海峡殖民地协会要求政府施压鸦片承办商,恢复以最少三号(boons)而非四号出售鸦片的旧惯。作者怀疑这是否完全出于无私动机,因为该协会在信中提到「被迫购买更多对健康有害的鸦片」和「增加成本可能导致工资上涨」。作者反对增加购买量,是因为这会鼓励更多人沉迷于鸦片,而非担心工资上涨。政府似乎改变了主意,将引入新法案,恢复在农场商店按任意数量出售鸦片的旧习。
  • 土邦 (The Native States)1897年马来亚联邦各州的年度报告显示,虽然个别州份进步显著,但霹雳、森美兰和彭亨的支出超过收入,只有雪兰莪有盈余。作者质疑设立费用的高昂。报告中提出中小学商贩是麻烦制造者的观点,但作者认为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经验并不支持此说。贸易数据显示各州的购买力显著增长,矿业和农业的发展预示着这些州的未来繁荣。
  • 科学如何被滋养 (How Science is Nurtured):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Dr. Calmette将其发现所获收益中的10万美元捐赠给研究所,用于科学研究。作者呼吁海峡华人富豪考虑支持本地的更高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他提到伦敦在短短几周内为纪念喀土穆英雄戈登筹集了80万英镑建立学院,以及吉尼斯黑啤的爱尔兰勋爵Iveagh向詹纳研究所捐赠了25万英镑用于细菌学研究。作者希望本地富豪不要辜负对高等教育的呼吁。
  • 立法委员会 (Legislative Council):亚历山大·斯威特纳姆爵士(Sir Alexander Swettenham)关于1899年预算的演讲显示殖民地稳步发展。委员会会议上,柔佛铁路项目遭遇了出人意料的激烈反对,以一票之差被否决。新引入的法规包括禁止日元进口和新的爆炸物法案。鸦片法案被撤回,新的法案将恢复按需出售鸦片的旧习,这表明政府态度转变,作者怀疑这是否受唐宁街指示。
  • 柔佛铁路 (The Johore Railway):过去曾有连接新加坡与柔佛的铁路提案,但都无疾而终。尽管政府为此投入了公共资金进行交通统计,但非官方成员意外反对铁路项目。作者认为政府不应让步,非官方成员并不能代表公众意见。文章还提到槟城上个月出现的一个无脑怪胎,生下来活了六个小时,虽然没有大脑,但有完整的脸。
  • 槟城房屋 (Penang Ho lea)1898年对槟城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变化显著。城镇沿着焊锡码头和桥街发展,引入了马拉式电车,海滨大道扩建。独立房屋的需求不寻常地增加,土地价格也上涨。槟城人希望山地铁路和新码头尽快建成,政府能认识到在议会中单独设立槟城华人代表的必要性,并希望美元升值。
  • 亨利·麦卡勒姆爵士 (Sir Henry McCallum):他被任命为纽芬兰总督,这对其朋友和本人都是令人满意的消息。他曾任拉各斯总督,在阻止法国阴谋方面发挥了作用,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这次调动被视为对他在西非服务的奖励,也是为了保护他的健康,避免拉各斯恶劣气候的影响。
  • 货币发行 (The Currency Note Issue):虽然公众对纸币发行法案兴趣不大,但华人一直支持政府发行纸币,原因简单——银行会倒闭,但政府不会。银行被指责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该法案。新加坡和槟城商会以及银行都强调将槟城设为兑换中心的重要性,但政府坚持将新加坡作为唯一兑换地。所有非官方议员都投了反对票,作者认为他们代表了公众利益,因为坚持只在新加坡兑换会给槟城公众带来不便。现在银行已获准用政府纸币兑换自己的纸币。
  • 柔佛政府 (The Johore Govern- ment):作者坚决支持柔佛作为英国保护下的独立国家,不受总督干涉。已故苏丹阿布巴卡深受爱戴。现任苏丹易卜拉欣也努力整顿腐败官员。作者呼吁柔佛政府必须以文明国家的方式对待英国臣民,不应发生英国臣民抱怨不公的情况。柔佛政府对英国臣民没有管辖权,应将违法者送往新加坡处理。任意统治可能导致英国臣民的人身或财产受损,从而引发英国政府干预,最终可能导致柔佛纳入马来联邦。作者希望柔佛能避免此类事件,以保持其现任统治者的最高控制权。

 

第十八章:社团活动见闻(续)

 

这部分是社团活动的更新,特别针对槟城的青年会和华人爱智社,揭示了年轻一代的不足。

  • 槟城青年会 (Young Men’s Association, Penang):该协会的财务成功主要归功于撞球桌,它成为唯一的吸引点。作者批评该协会沦为撞球俱乐部,并建议在财政富裕之际设立阅览室,供会员阅读流行英语报刊杂志和本地文学作品。辩论俱乐部参与人数寥寥,不到十几人,这反映了槟城年轻人的怠惰、落后和自满。作者质疑奖学金学生在做什么,认为他们只顾死记硬背,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导致很少有人能用简单英语对话或正确书写。撞球奖杯由Kho Seng Hock赢得,而非上次报导的Wooi Seng Hock
  • 华人爱智社 (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该社于1110日在网球俱乐部会所与华人基督徒协会举行联合辩论,主题是「北京近期宫廷政变事件标志着中国进步的倒退」。林文庆博士主导了对动议的支持,陈德顺(Tan Tek Soon)则持反对意见。经过热烈讨论,动议被一致通过。1116日,Ong Tek Lim提出了「海峡华人在商业上的前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辩论主题,但出席人数很少,未进行投票。自七月以来,该社设有音乐班,包括小提琴和管乐器两个分部。小提琴班由Salzmann先生指导,目前有十五名成员。管乐器班有八名成员。这些课程专为海峡华人设计,希望能发展壮大。Tan Boo Liat先生慷慨地提供其房屋的房间供音乐班使用。
  • 华人基督徒协会 (Chinese Christian Association):令人满意的是,急救班有11名成员通过了928日的考试。其中,Tan Tek Soon以满分获得了特别优异证书和5美元奖金。六人获得优异证书,四人获得合格证书。协会于1021日庆祝九周年纪念,Salzmann夫妇为音乐部分贡献,S. S. Walker牧师主持并颁发证书。

 

总结 这本《海峡华人杂志》选集无疑是一份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它不仅是当时社会思潮的缩影,也反映了华人小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从严谨的卫生科普、尖锐的社会批判,到充满异域风情的旅行故事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刻反思,每一章都以独特的视角丰富了读者对19世纪末东南亚华人世界的理解。尽管部分文章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改革的呼吁以及对不同文明间交流碰撞的记录,都使其成为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珍贵资料。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研究者,也为所有对文化多元性、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轨迹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