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8年9月第2卷第7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89月第2卷第7

 


《海峡华人杂志》18989月第2卷第7主要讨论了19世纪末华人社区的社会和文化议题。其中一篇详细阐述了华人对火葬的看法,分析了佛教、儒家和道教信仰如何影响了这一习俗。另一篇则记录了张景宗游记的续篇,讲述了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冒险经历和对华人身份认同的思考。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中国改革的必要性,尤其强调了借鉴日本经验、引进西方科学与哲学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英俄两国在远东的政治博弈及其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最后,还有一些关于华人迷信、日本女性特点以及新加坡华人社区新闻的短文,共同描绘了当时华人世界的多元面貌。

 

《海峡华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华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以及科学、文学评论等多个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19世纪末华人社区,特别是海峡华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时的思想和视角。

 

章节评述:

 

  1. 《华人对火葬的看法》(The Chinese View of Cremation—— 作者:Tan Tek Soon
    • 核心议题: 本文深入探讨了火葬在中国社会推广所面临的宗教、情感和哲学障碍,而非仅仅是卫生或实用层面的考虑。
    • 主要论点:
      • 佛教: 佛教对此持冷漠甚至欢迎的态度,中国的佛教僧侣通常在死后火化,这被认为是印度佛教传教士引入的习俗,与灵魂轮回的信仰相符。
      • 儒家与道家: 这两种本土信仰则对火葬持最大程度的反对。它们是中国人对逝者慎终追远思想的来源。
      • 人体的神圣性: 儒家哲学认为人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部分,与天地共存,是连接天地的纽带,因此人的肉身被视为神圣,需要完整安葬。作者举例说明中国人对距离的丈量也以的感受为标准,而非线性测量,强调了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孝道: 儒家孝道要求子孙尽力保存先人遗骸,不使其腐朽。孔子和孟子对待父母丧葬的重视被视为典范。
      • 形神分离的困难: 文章指出华人思维难以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体分离,因此他们将牌位视为肉体的替代,以延续对不朽的观念。他们对肉体溶解感到排斥,转而接受转化的概念,如化为金玉精华,而非尘土
      • 风水: 风水(Fungshui)观念也间接反对火葬,因为它强调埋葬地点与自然元素的结合对后代福祉的影响,但这并不完全排除火化后的骨灰安葬。
    • 习俗与挑战: 文章提及古代大型墓穴和水葬习俗,以及上海平原地区将棺木置于砖房中的做法。在南方多山地区,火葬面临更大阻力,但广东人有捡骨入瓮的习俗。作者推测,如果火葬能完整保留骨骸,则可能被华人普遍接受,因为骨骸是风水理论作用的基础。
    • 作者呼吁: 作者呼吁,除非有流行病等特殊情况,否则应允许华人自由选择土葬,但批评了富裕福建和峇峇社区的密封墓葬做法,认为这不符合风水且仅为炫耀。
    • 展望: 尽管华人保守,但并非完全排斥变革。在必要时(如海外军人火化),他们会接受新方法,这表明火葬的推行并非绝无可能。

 

  1. 《张景忠游记》(The Travels of Chang Ching Chong——(连载)
    • 体裁: 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连载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张景忠被食人族俘虏后的经历。
    • 情节梗概: 张景忠在被食人族束缚时,受到孔子教诲的启发,决定要么死要么获得自由。他在恍惚中梦见家乡和一段关于死亡是尘世幸福的终结的文字。随后,他被一位同乡、一位前海盗船长陈(Chen)所救。这位同乡25年前也在同一海域遭遇不测,并与幸存者一道与当地食人族谄媚者sycophants)和芒加塔鲁人Mangataloos)展开了斗争,最终迫使谄媚者在地下洞穴居住。
    • 文化冲突与适应: 故事描绘了中国人在异乡的文化坚守与妥协。陈船长和他的同伴们试图文明化当地食人族,分发衣物,但发现他们本质上卑躬屈膝且奸诈。食人族模仿中国人的辫子queue)习俗,但显得滑稽。陈船长对与当地人通婚的半血统后代感到不满,认为他们失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 华人社区生活: 张景忠进入陈船长在地下洞穴的住所后,发现了一个保留着中国家居风格的社区,有穿着粗麻衣物的华人妇女和儿童。这个社区的华人女性地位较高,且坚持穿衣习俗。陈船长希望张景忠能教孩子们中文,因为半血统的孩子们只会说土著语言。
    • 探险与新提议: 张景忠被要求娶陈船长的女儿,并开始教学。他婉拒了立即结婚,提出去农场考察当地人工作或探索附近岛屿。陈船长建议他不要轻易外出,因为华人外出需裸体以示融入当地,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符。故事结尾提及了名为加尼塞罗普Ganiserop)的岛屿,曾是贸易中心,后被葡萄牙人通过宗教手段获得。

 

  1. 《中国之革新》(The Renovation of China—— 作者:Lim Boon Keng
    • 引言: 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改革需求。
    • I. 内部斗争
      • 外部偏见: 林文庆指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及其制度存在不公正的看法,认为其保守落后,甚至有观点认为基督教文明是其进步的唯一途径。
      • 中国进步的本质: 作者反驳了中国停滞不前的观念,认为中国一直在进步,只是速度不同于欧洲。他强调欧洲文明的飞速发展并非源于基督教,而是17世纪归纳哲学兴起带来的科学进步。
      • 改革障碍: 中国的保守主义并非源于孔子教诲,而是经验主义神秘主义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孝道的误解阻碍了创新。作者认为,中国需要诚实的哲学和健全的科学来取代旧有系统。
      • 教育与榜样: 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建立政府学校,引进西方科学和艺术。作者认为中国应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将其视为老学生,并指出中日两国在儒家思想和国家利益上的共同点,呼吁两国合作。
    • II. 英俄在远东
      • 地缘政治博弈: 本节分析了英俄两国在远东的权力斗争,指出俄罗斯在1897年影响力达到顶峰,英国通过获得威海卫来制衡。
      • 中国选择: 文章探讨了中国在英俄之间选择盟友的必要性。作者认为,尽管俄国试图通过威胁和承诺拉拢中国,但其抢夺土地的倾向和落后的内部管理使其不适合成为中国的改革导师。
      • 英国优势: 相比之下,英国因其民主制度、商业优势、在埃及的成功行政经验,以及其在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成功管理,被视为更能为中国提供真正帮助的力量。
      • 中国内部: 文章指出中国并非绝对君主制,地方总督享有自治权,皇帝受制于大臣和传统。然而,光绪皇帝近期表现出的改革意愿是积极信号。作者主张中国应建立议会制政府,并指出中国乡村的民主基础和竞争性考试制度为改革提供了可能。
      • 改革方向与合作: 作者建议中国应与英国建立友好关系,接受其在财政、商业、教育(推广官话)、自然资源开发以及军队海军重组方面的建议和援助。作者坚信,俄罗斯自身行政腐败、民众愚昧迷信,无法帮助中国。
      • 未来展望: 作者呼吁中国政府邀请英国协助建立大学,并派遣学生赴英日学习。他认为,中日合作,并在英、法、德、俄等国协助下,中国将能够复兴,远东也将迎来和平与进步的新时代。

 

  1. 《鬼魂》(Ghosts—— 作者:M. Y. N.
    • 主题: 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鬼魂的普遍恐惧及其相关迷信习俗。
    • 核心信念: 中国人相信鬼魂属性,只在夜间存在;而人类属性,白天的光线可以驱散鬼魂。有趣的是,尽管如此,人们仍恐惧鬼魂,这在理论上与阴阳相克相悖。
    • 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的普渡Pho-to)节,男女老少都会大量供奉食物和冥纸,以求鬼魂不来滋扰。
    • 故事: 文章通过翻译一个中国小说的片段来阐释如何对待鬼魂。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叶的流浪汉,在去衙门的路上遇到一个鬼魂。叶通过欺骗鬼魂自己也是刚死、身体太重不能水上行走,并从鬼魂口中得知鬼魂惧怕人回头大喊的弱点。叶利用此信息成功将鬼魂变为一只羊,并用它抵押酒钱,最终还因此获得赔偿,展现了人的机智。

 

  1. 《日本妇女》(Japanese Women—— 作者:Lin Mbng Cheng
    • 主题: 本文赞美了日本女性的特点,并探讨了中国文化对她们地位的影响。
    • 文化影响: 文章指出,尽管日本以武士精神和精美艺术著称,但中国文明的输入(尤其是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女性的自由,使她们在现代地位下降。
    • 日本女性的特质: 尽管受到儒家影响,日本女性在历史上仍扮演重要角色,与丈夫共患难。她们行为举止的宽松对中国人和欧洲人而言可能令人震惊,但却反映了她们从女性低劣观念中解放出来。作者高度赞扬日本女性的清洁、精致品味(如和服色彩搭配)、家居整洁、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歌声中的情感表达。
    • 美德与挑战: 日本女性被描绘为极其单纯、真诚、充满爱意和忠诚。她们的坦率和对人性的信任有时被不法之徒利用,但她们仍以勇气和乐观面对困境,将悲伤归于命运。作者强调,虽然不乏不良个体,但普遍的淳朴和诚实是她们的标志性特点。
    • 审美与情感: 文章认为日本女性的魅力独特,是远东地区最美丽的女性之一(除中国部分地区外)。她们的奉献和深情通过无数传说和歌曲流传。文章将日本女性的自毁行为(如明治维新前)解读为对信仰的忠诚。作者担忧西方思想的引入可能最终会影响她们天生的真诚和开朗。

 

  1. 《中国——海峡企业的新领域》(China—A New Field for Straits Enterprise—— 采访Mr. Lew Yuk Lin
    • 背景: 这是一篇对中国驻新加坡代理总领事刘玉林先生的采访,探讨了中国改革对海峡华人带来的机遇。
    • 刘玉林先生的背景: 刘玉林先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学者,曾在美国大学留学七年,并随特使出访欧洲多国,对西方文化有深刻理解。
    • 中国停滞的原因: 刘先生认为中国停滞的原因在于政府未能保护商业企业,官员腐败和缺乏对民众利益的保护。
    • 皇帝的改革: 他对光绪皇帝1898年颁布的改革法令(废除科举、发展铁路和矿业等)表示极大的欣喜和乐观。他认为,光绪帝受到蒙蔽多年,现在已认识到中国面临的危险,并决心通过改革挽救帝国。他以日本为例,指出一个开明的统治者对东方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 对海峡华人的影响: 刘先生指出,这些改革将鼓励海峡华人与祖国保持联系。他认为,具有良好英语知识并与欧洲人接触过的海峡华人,将在中国新开辟的铁路、矿业等企业中找到丰厚的就业机会。他强调,唯一的不足是他们需要掌握口语和书面汉语。
    • 人才需求与国籍: 中国对受过教育和合格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这为海峡华人提供了有利机会。刘先生也向海峡华人保证,他们可以保持英国国籍,在中国获得如同外国人在租界般的安全。
    • 呼吁: 刘先生敦促海峡华人中的有志青年认真考虑回中国发展,将中国视为未来的事业舞台,并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因为现在是中国最需要的时候

 

  1. 《与理雅各博士在英格兰》(With Dr. Legge in England—— 作者:Song Hoot Kiam
    • 体裁: 这是一篇个人回忆录,作者宋豪谦(Song Hoot Kiam)记述了他与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博士(Dr. Legge)的经历。
    • 早期生活与启程: 作者讲述了1843年理雅各博士离开马六甲前往香港时,带走了两名女孩和一个孤儿吴文秀(Goh Boon Siew),并带走了传教出版社的员工。作者因父亲要求继续中文学业未能随行,但在伦敦传教会传教士Stronach的帮助下,与李金林(Lee Kim Lin)一同秘密前往香港,躲避了叔叔的阻挠。
    • 在香港与英国的教育: 作者在香港的英华书院学习粤语,起初感到不适应。理雅各博士对他们关怀备至。9个月后,因健康原因,理雅各博士带着家人和三位门生(包括作者)乘坐波特兰公爵号帆船前往英国,航程长达六个月。船上,他们在博士指导下学习历史。抵达英国后,他们先在伦敦短期停留,后被送往苏格兰亨特利(Huntly)的戈登公爵夫人学校学习,并受到公爵夫人的照护。作者回忆了在亨特利的快乐时光,以及在那里接受洗礼的经历。
    • 伦敦经历与返程: 在伦敦等待返港船只期间,他们住在蒙彼利埃广场,并就读日校和主日学校。一张描绘理雅各博士和他的三位华人学生的油画在此期间完成,他们还被召见觐见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得到亲切鼓励。文章结尾提到作者返回新加坡探亲,但因家庭阻挠未能返回香港,理雅各博士仍继续关心他的福祉。

 

  1. 《黄胜鸿的厄运》(The Misfortunes of Oh Seng Hong—— 作者:Lew See Fah
    • 体裁: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小说。
    • 主人公的堕落: 故事的主人公黄胜鸿(Oh Seng Hong)因自视甚高,不接受低薪,愤而辞职,但之后六个月一直失业,沉迷赌博和饮酒。他性情变得冷酷,对妻子Nya Besar和女儿Puteh的担忧置若罔闻,甚至要求妻子典当首饰以维持生计。
    • 女儿的牺牲: 他的独生女Puteh,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为了支撑家庭,夜以继日地做刺绣工作,但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她日渐消瘦,身体状况极差,但从未抱怨。
    • 悲惨结局与悔悟: 最终,Nya Besar病倒,Puteh独自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在她悉心照料母亲的同时,自己的健康也彻底垮掉,因重病和过度劳累而去世。黄胜鸿在女儿死后才面对现实,在女儿的卧室里痛哭流涕,深刻悔悟。故事以Puteh的生命牺牲换来父亲的觉醒,强调了悔悟的代价。

 

  1. 《中国问题》(Chinese Problems—— 作者:Tan Tek Soon (续)
    • 引言: 本文是前篇《中国问题》的延续,聚焦于中国与欧洲文明的冲突。作者指出,中国虽然过去克服了内忧外患,但现在面临着来自欧洲列强野心、商业贪婪和领土扩张的更可怕的危险
    • III. 与欧洲文明的冲突
      • 欧洲列强: 文章概述了拉丁国家、英美、斯拉夫(俄国)和日耳曼(德国)等欧洲列强与中国的互动历史。
      • 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 作者将泛斯拉夫主义视为对中国最紧迫和最可怕的威胁,认为俄罗斯的威胁源于其领土扩张野心,而非商业或宗教。呼吁中国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以抵御俄罗斯的侵略。
      • 文明影响(Civilized influences): 作者承认欧洲文明(特别是英国)在科学、机械乃至道德和智力方面优于中国,尽管英国在鸦片战争和洗劫圆明园等事件中存在过失。他希望通过坦率的批评,促进中英两国之间的理解。
      • 英国的缺点(British Shortcomings): 作者严厉批评英国人的无知和对其他文明的轻蔑态度。他指出英国人未能理解中国复杂的社会和政府结构,例如他们对地税制度的简单化理解,以及他们未能认识到中国政府并非绝对的专制或立宪政府,而是两者之间的妥协。此外,英国人对中国内部商业运作的无知和自负,导致他们低估了中国人在零售贸易和航运方面的竞争力,并采取剥削性政策。作者认为,英国人应承认其能力的局限性,并明确中国的发展首先应惠及本国人民。
      • 英国政策(British Policy): 作者分析了英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势力范围政策。他认为真正的门户开放应给予中国国民与外国人同等的权利和特权。他批评势力范围政策与门户开放政策相悖,且在面对中国强大的商业活力时难以维持。
      • 对中国人的建议: 作者最后敦促他的同胞,应重视并完善自己的社会经济组织,保持商业诚信,同时主动学习英国人在道德和智力上的优秀品质,以期重新在东亚文明中占据领导地位。

 

  1. 《书评》(REVIEWS
    • 《中国人的特点》(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Arthur H. Smith
      • 评论: 这是一篇尖锐的批评性评论。评论者认为该书文笔流畅但内容误导,充满了对中国的嘲讽和偏见。作者指出该书歪曲事实,夸大或低估了许多方面,且作者(一位传教士)的职业与书中的攻击性观点格格不入。评论者还批评史密斯将中国人的特点基于对社会底层(厨师、苦力等)的观察,并认为书中所谓的中国人的特点实际上是普遍的人性特点。
    • 《睡眠:其生理学、病理学、卫生学和心理学》(Sleep, Its Physiology, Pathology, Hygiene, and Psychology—— 作者:Marie de Manaceine
      • 评论: 这是一篇积极的评论,赞扬该书在科学性和通俗性之间取得了平衡。评论者强调睡眠作为一项重要生命功能的价值,并推荐给所有希望了解人体内部运作的读者。文章还指出,在当时社会,人们往往牺牲睡眠时间,因此倡导重视睡眠对健康的控制作用。
    • 《婆罗洲的真海盗》(The Real Pirates of Borneo—— 作者:Archibald Allison
      • 评论: 这是一篇负面评论,指出该书书名误导,内容并非关于婆罗洲海盗生活,而是作者对某些人的个人指责,充满了不自然的怀疑和病态情绪,并且文笔和语法都有缺陷。

 

  1. 《新闻与笔记》(NEWS AND NOTES
    • 华人议员: 讨论林文庆博士被再次提名为立法会议员一事,确立了华人议员应具有独立意见、不受商会或团体束缚的原则,以及政府在选择议员时应以公共政策和个人资历为导向。
    • 伪科学 提及阿盖尔公爵关于达尔文主义的讲座,批评其缺乏论证,带有伪科学的性质。
    • 英国在华政策: 引用传教士Dudgeon的观点,批评英国在华政策的失误,并建议英国与日本结盟,同时与中国交好,以维持其在远东的地位。
    • 菲律宾问题: 讨论美西战争后菲律宾的命运,希望菲律宾能在美国保护下获得自治,并关注美国关税政策对英国商业的潜在损害,以及对华人移民的不公对待。
    • 槟城最新不满: 探讨槟城华人要求在议会中获得华人席位的问题,指出槟城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海峡华人,其利益与新加坡不同,并呼吁政府考虑他们的诉求。
    • 蚁丘中的寄生虫: 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中关于蚂蚁及其寄生虫的文章。
    • 稀有之鸟 赞扬了罕见的清廉官员——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他的存在预示着中华帝国的希望。
    • 已故俾斯麦亲王: 缅怀了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的去世,赞扬他对德国的贡献。
    • 立法委员会: 简要介绍了通过的一些地方法规和法案,如婚姻条例、移民条例、当铺法案等。
    • 槟城编辑: 宣布了洛克博士(Dr. P. V. S. Locke)将成为杂志的槟城编辑,以更好地代表海峡华人,特别是槟城华人的声音。
    • 大学晚宴: 报道了牛津和剑桥大学校友在新加坡举行的年度晚宴。
    • 光绪皇帝: 澄清了关于光绪皇帝遇害的谣言,认为其可能病重,并指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支持改革。
    • 查尔斯·贝雷斯福德勋爵论中国贸易: 报道了贝雷斯福德勋爵关于如何维护和拓展英国在华贸易的建议,包括加强对商人的保护、建立商业联盟、发展内陆水运等。
    • 社团会议: 总结了当地青年会、英华学校文学社、华人博爱协会和华人基督徒协会等社团的近期活动,包括讲座、辩论、急救课程等。

 

  1. 《水》(WATER—— 作者:Major C. A. Lane
    • 主题: 这是一篇关于水在卫生和生命中的重要性的科学短文。
    • 核心内容: 作者强调提供充足的洁净水源是基本的卫生需求,并指出水质不佳会导致疾病传播。文章简要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固态、液态、气态)及其在动植物体内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食物消化吸收的媒介。它强调水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并从化学角度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整体印象:

 

这份《海峡华人杂志》的摘录反映了19世纪末期,尤其是1898年,海峡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国内外局势的深刻思考。杂志不仅关注中国自身的改革与自强,也密切观察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博弈,并试图从中为中国寻求出路。文章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如儒家孝道、风水、鬼魂信仰)的探讨,以及对西方科学、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借鉴与批判。同时,杂志也记录了海峡华人社区的日常生活、教育发展和身份认同问题。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华人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传统的热爱与坚守,也有对现代化的渴望与探索,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寻求自身定位的努力。这份杂志是理解华人现代化进程早期思想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