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8年6月第2卷第6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8年6月第2卷第6期,这本杂志深入探讨了19世纪末华人社区的各种重要议题。其中,文章涵盖了动物色彩的科学解释,特别是伪装和求偶的作用,以及照相技术如何揭示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此外,杂志还记录了一次深入马来半岛丁加奴的旅行,详细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活动和独特的故事。同时,杂志也严肃讨论了鸦片对社会的危害及其管制问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困境。最后,文章还探讨了风水信仰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实践和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问题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本期杂志汇集了多篇文章,涵盖了科学、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多角度的见解和深刻的讨论。
第一章:动物的颜色 (THE COLOUR OF ANIMALS)
- 作者: P. Hanitsch, Ph. D.
- 核心理念与科学互联:
本文探讨了科学的进步和专业化,强调了不同科学领域(如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依赖性。作者旨在通过动物颜色的例子,展现科学研究如何在一个领域(如色彩摄影)的发现能照亮另一个看似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如动物学)。
- 旧观点与达尔文的影响:
- 旧观点:
早期的自然学家认为动物的颜色是无关紧要的特征,没有特殊意义,可能只是为了人类的享受而存在,就像鲜花一样。
- 达尔文主义:
感谢达尔文,人们认识到所有生物之间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微小的优势(如颜色)可以提高生存机会,并通过遗传代代相传,最终形成与祖先截然不同的生物。自然选择会抓住颜色这种可塑的特性,偏爱适应环境的动物。
- 适应环境的颜色:
- 伪装色:
动物的颜色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目的是隐藏自身以躲避敌人或悄悄接近猎物。例如,北极地区的动物(如北极熊、狐狸、猫头鹰)通常是白色的;沙漠动物(如狮子、羚羊、骆驼)模仿沙子和岩石的颜色;热带地区的动物则适应树叶的颜色;海洋生物(如水母)则晶莹透明,在水中几乎隐形。
- 警示色与求偶色:
- 警示色:
旨在让拥有者尽可能显眼,常见于昆虫,特别是毛毛虫。它们通常有惊人的颜色,伴随着令人作呕的味道、刺激性气味或有毒毛发,使捕食者在第一次尝试后就能识别并避开。
- 求偶色:
只出现在成熟动物身上,多在繁殖期发展。雄性通常颜色更鲜艳,目的是吸引异性。这种颜色展示带来的被捕食风险通常通过极度的警惕性来抵消。
- 维纳尔的色彩理论:
物理学家奥托·维纳尔(Otto Wiener)在色彩摄影方面的研究为动物颜色变异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 实验基础:
将太阳光谱投射到覆盖有次氯化银乳剂的纸或银板上,银盐会吸收并保留光谱颜色。
- 颜色形成机制:
颜色本质上不存在于我们眼睛之外,物体吸收所有颜色并反射其呈现的颜色。被吸收的光线会对物体产生化学作用,而反射的光线则不会。
- “适应”理论: 维纳尔提出,如果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在阳光下能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颜色,那么它将持续变化直到其颜色与入射光线相同并反射该光线。这意味着“任何给定的颜色倾向于在与其自身对应的辐射下生存,因为它最能反射该辐射,吸收最少,因此受其影响也最小”。他将这种物质吸收各种颜色的能力称为“适应”。
- 在动物界的应用:
维纳尔的理论暗示,如果动物的皮肤中存在一种具有完美“适应”能力的感光物质,那么动物将根据物理定律呈现其环境的颜色,例如沙漠动物会变成沙色,北极动物会变成白色,蚱蜢会变成绿色。自然选择将淘汰感光物质不发达的动物。
- 展望:
维纳尔的提议极具前景,提供了一个出色的工作理论,但其正确性仍需动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最终确定。
第二章:访问丁加奴
- 居住与建筑特色:
作者在丁加奴(Terengganu)的华人咖啡馆住宿。该地的华人房屋以砖石建造,屋顶铺设亚答(attaps),二楼铺有铁皮或锡板,以防范火灾。火灾时,华人住户会将物品搬到一楼,关闭同样覆盖铁皮的活板门来保护财产。作者亲历一次火灾,发现华人房屋的防火措施有效。
- 城镇与自然资源:
丁加奴只有一条主干道。地面主要由白沙、花岗岩和白黏土组成,类似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金矿区。该地黄金储量异常丰富,据称比全世界所有金矿都多,但马来人因宗教信仰禁止开采,也不允许白人开采。一条大河据称蕴藏大量黄金,但酋长(Tunku Besar)不允许作者前往。
- 野生动物:
丁加奴野生动物众多,包括老虎、熊、大象、黑豹、蛇、鹿和孔雀。作者曾一次看到约五百只孔雀,但它们难以捕捉,且肉有鱼腥味,不适合食用。孔雀主要以河流中的小鱼为食。
- 当地生活与习俗:
除了渔民,当地居民普遍懒惰。商店和市场上午10点才开门,常到中午才开始营业,晚上6点便关门。富裕的本地人甚至可以睡一整天,下午5点后才出现。男性终日闲逛,女性则在市场出售鱼、蔬菜和其他食物。
- 物价与饮食:
生活成本低廉。新加坡售价1美元的大红鱼在丁加奴只需10美分。鸡蛋每个1美分,乡下200个鸡蛋只售1美元。碗13个1美元。肉类稀缺,华人宰杀猪后,同胞才能品尝猪肉;马来人则只在特殊场合宰杀水牛。
- 服装:
本地妇女编织棉质和丝质沙龙(sarongs),通过女性小贩出售。棉质沙龙25至50美分,最优质的丝质沙龙5美元一件。
- 社会秩序与克里斯事件: 8岁以上的本地男性都随身携带克里斯(kriss,一种短刀),夜间还会带矛,但居民性情平和,很少听说刺伤或伤害事件。然而,一位老者讲述了托·卡亚(To’ Kaya)的故事,他发狂杀害了八人并伤及四人。
- 托·卡亚的背景与任命: 托·卡亚(原名Yusup)是国王的养子托·本塔拉·哈吉(To’ Bentara Hadjee)的嗣子,被授予“达托·卡亚·比吉·德贾”(Dato Kaya
Biji Derja)的头衔。这一任命在当地不受欢迎,因Yusup年轻、未经考验,并非出身贵族,也缺乏学识和武术技能。他渴望学习武术,甚至夜间在墓地游荡,希望古代武士的鬼魂能传授技艺。
- 家庭悲剧的导火索:
托·卡亚的妻子因其夜间外出而产生嫉妒和怀疑。尽管他解释,妻子仍不信任。为了家庭平静,托·卡亚停止了夜间游荡。一次他深夜从看望病父的路上回家,与妻子发生争吵,误将甜食中的蛋丝当作头发,认为食物被下毒。
- 疯狂杀戮:
第二天,托·卡亚再次深夜回家,被妻子指责不忠。他威胁要刺她,但反而激怒了她,最终他失控刺伤了妻子,并轻伤了她怀中的婴儿。随后,他追杀逃走的妻子及其邻居和亲属,包括邻居切·龙(Che Long)的女儿埃萨利(Esali)和切·龙本人。他回到家中又刺死了妻子,点燃了床帘,并追上逃走的岳母,刺伤了她。
- 无差别杀人:
托·卡亚接着杀害了上前询问火情的阿卜杜勒·拉曼(Abdul Raman,一个小偷)、两位前来救援的老人帕·派克(Pa Pyk)和马·派克(Ma’
Pek)。他试图杀害一个手持长矛的丁加奴青年,但青年躲到树后。
- 与长官的战斗与最终死亡:
他与自己的老师通古·隆·彭迪卡尔(Tunku Long Pendekar)战斗,将其刺死在地。之后他又杀害了一位老妇人马·吉克(Ma’Chi’k)和朝圣者哈吉·米尔(Hadji Mill),并刺伤了哈吉·米尔的女婿萨利赫(Saleh)。在与通古·帕(Tunku Pa’)的对峙中,他杀死了伊西迈勒(Ismail),并被通古·帕用矛刺伤腹股沟,但通古·帕也逃走了。最终,在穆斯林寺院外,他面对400名武装人员,但他们纷纷逃窜。最后,在通古·达兰(Tunku Dalam)带领40名步枪兵的围攻下,托·卡亚被多轮齐射击毙,他的尸体最终被一名受害者亲属用矛刺穿。作者评论称,这起悲剧纯粹是家庭纠纷的结果,并以此对比马来人与白人在处理类似情况时的不同(白人可能自杀)。
第三章:华人问题:二、与游牧部落的斗争 (CHINESE PROBLEMS.
II. Struggles with the Nomad Hordes)
- 作者: Tan Tbk Soon
- 汉族与匈奴的冲突:
文章首先指出,汉朝建立后,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反复入侵的严峻挑战。这种冲突是定居生活和游牧生活两种对立倾向的必然结果。秦始皇时期,匈奴已是边患,长城即是为此而建。虽然秦始皇曾派大军征讨,但其逝世后,匈奴力量复兴,并深入黄河地带。
- 汉朝的政策演变:
初期,汉朝被迫与匈奴和亲,甚至将公主嫁给蛮族首领以换取和平,这开启了中国皇帝向蛮族妥协的先例。然而,这种妥协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助长了蛮族的贪婪。
- 转向强硬:
最终,汉朝认识到购买“空虚而可耻的和平”不如通过战争彻底击败敌人。中国开始学习蛮族的作战方式,组建骑兵部队,虽初期失利,但最终扭转局面。战败将领甚至面临死刑。
- 杰出将领:
卫青、李广等将领多次击败匈奴。公元80年,班超(Pan
Ch’ao)这位中国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之一,制定并实施了将匈奴驱离边境的战略。他组建边防军,招募善于沙漠作战的部落,并与鲜卑部落结盟,对匈奴形成夹击。匈奴被迫西迁,班超一路追击至戈壁沙漠和天山山脉以西,占领了库尔勒、喀什噶尔等地,并远征帕米尔高原,最终征服了阿姆河和锡尔河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亚部落彻底驱逐。
- 历史深远影响:
文中强调,班超驱逐的这些匈奴后代,在不到四个世纪后,在阿提拉的领导下横扫欧洲,并颠覆了罗马帝国的威严。班超被封为“定远侯”,中国第一艘现代战列舰也以他的封号命名。
- 汉朝的政治改革:
- 科举制度:
为选拔有德有才之人,汉朝引入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沿用至今。考试科目大大扩展,不仅限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加入了儒家伦理、民法、军事、农业、财政管理、地理等内容。考生需要亲身展示骑射、歌唱等技能,而非仅仅创作赞美诗。
- 士人阶层:
科举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士人阶层,他们本应成为皇权与民间民主的连接纽带。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为了巩固皇权以抵御内外威胁,士人阶层逐渐蜕变为依附皇权的官僚,未能发挥其作为民意领袖的真正作用。
- 中西方对比:
西方由于商业发展,自由公司和法人团体的建立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废除,并奠定了民主发展的基石。而中国则是由皇权废除封建制,民族精英被皇权吸纳,导致民意和地方利益长期被忽视,阻碍了健康的民族生活发展。这使得国家的福祉完全依赖于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有少数天才君主才能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当君主软弱无能时,国家便陷入灾难。只要民意和地方利益未被充分认可并融入政治体系,国家就将持续遭受腐败统治之苦,无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应对外部挑战。
- 突厥的兴起与唐朝的政策:
匈奴被驱逐后四百年间,中国因内部虚弱而难以应对游牧民族的威胁,突厥(Tu-Kueh,可能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取代了匈奴的地位,不断侵扰中国。
- 唐太宗的创新:
唐太宗李世民(Li She Min)采取了全新的对策。他不再仅仅镇压突厥的侵略,而是通过建立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军队,将他们吸收到国家组织中,并以“天可汗”(T’ien
Khan)的称号统治他们。这是中国皇帝首次正式承担起统治游牧部落的任务,并将他们的首领视为自己的臣属。
- 政策成效:
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突厥酋长(如李克用、李嗣源、李存勖)不仅为唐朝提供了军事援助,甚至在唐朝灭亡后建立了一些短暂的王朝。喀什噶尔首次被纳入帝国版图,库车、和田、焉耆、喀什噶尔成为永久驻军的总部。这有效切断了中亚北部和西部部落与中国的联系。随着时间推移,西部的部落皈依了伊斯兰教,北部的部落则在中国政策的影响下皈依了藏传佛教。
- 契丹与女真:
- 民族融合的影响:
边境部落被纳入帝国,不仅使中华文明和文化得以传播,也使这些部落有机会在国家中获得高位。
- 辽与金:
唐朝衰落后,辽东和直隶地区的契丹(K’itan)势力崛起,自称“辽”,甚至宣称当时的中国皇帝是其附庸。尽管契丹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但未能完全控制中国,最终被其北方的女真(Nuchen)部落(后称“金”或“黄金”)所取代。金朝也宣称拥有帝国的统治权,并与宋朝(Sungs)争夺霸权,长江成为双方势力分界线,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 蒙古征服与民族统一:
- 蒙古的崛起: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领导的蒙古(Mongols)势力崛起,先后征服了金朝和宋朝。尽管金朝在军事上更具优势,但宋朝对蒙古的抵抗更加顽强和持久。
- 中国统一:
在国家分裂、无能和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抵御蒙古的力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比西方穆斯林国家和东欧诸侯国抵抗得更久。文章强调,蒙古人只有在忽必烈汗(Khublai Khan)展示出成为合格中国皇帝的意图后才真正征服了中国。
- 民族团结:
尽管元朝(Yuens)统治仅80年,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它首次实现了民族统一和国家荣耀的宏伟梦想。忽必烈汗为中华民族实现了统一,就像秦始皇统一帝国一样。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固有对立被超越,向心力将分散的各民族成员团结起来,实现了相互依存与社会和谐。从此,中华民族性融入了中华民族整体。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的成员甚至包括了当时亚洲几乎所有语言的代表。
- 明与清:
尽管出现了叛乱,但这些叛乱并非旨在分裂国家或废除帝制,而是希望用更好的王朝取代现有王朝。元朝衰落后,本土的明朝(Mings)建立。明朝通过法典编纂、大型百科全书和字典的编纂以及在各大城市建立图书馆来巩固统治,试图通过“一部法典、一种语言、一种文学”来统一民族。然而,他们对民主需求和地方利益的忽视,导致了内部叛乱和最终的覆灭。
- 清朝统治:
金朝的后裔满族(Manchus)掌握了皇权。早期的几位君主,特别是康熙(K’ang-hi)和乾隆(Kien-li ng),具有卓越的统治能力、宏大的规划和组织能力。他们成功巩固了权威,并使政府受到中国本土人民的欢迎。清朝将其影响力扩展到蒙古、喀什噶尔和西藏,并将其军事力量带到尼泊尔、缅甸和东京(Tonquin)。他们从汉族吸收了文学、社会组织、教育和宗教。
- 民族隔阂与持续动荡:
然而,民族偏见和爱国本能的障碍始终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分离,清朝从未有机会为民主需求立法。因此,其统治从未摆脱地方骚乱、海盗、土匪、土著起义(如天地会、白莲教)、回民叛乱(如捻军、潘泰起义、喀什噶尔叛乱)、对外战争和内部叛乱。
- 总结与哲学思考:
文章指出,这些持续的民族斗争反映了物理学中的静止与运动、平衡与刺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对抗。在形而上学中,它们对应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物质与力量、主观与客观、统一与多样性。在政治上,这反映为地方权利与帝国利益之间的张力,需要高超的治国方略才能达到和谐平衡。双方都不能被摧毁,也不能被忽视。
第四章:张景忠的旅行 (THE TRAVELS Ol- CHANG CHING
CHONG)
- 殖民地生活:
作者所在的殖民地(命名为圣玛丽亚 Santa Maria)建立了简陋的棚屋,神父费迪南德(Father Ferdinand)是这个小团体的精神导师和智者,他勤奋工作,开垦土地种植甘蔗、玉米和豌豆。家禽兴旺,生活物资充足,并有足够葡萄酒维持数月。
- 离开岛屿的决定:
船长热衷于捕鱼,而其他人则对现状不满,他们决定冒生命危险乘坐木筏前往马尼拉,不愿在岛上虚度光阴。费迪南德神父劝告他们耐心,但也为他们祝福。
- 木筏制作与作者的加入:
人们用树干和藤蔓(ratan palms)建造了一个木筏,上面搭了一个小屋,作为船舱和储藏室。作者最初犹豫,但对单调生活的厌倦促使他决定偷偷加入队伍。一个友善的水手戈麦斯(Gomez)帮助他加入了这群西班牙人。木筏以棕榈叶和竹子制成的巨大船帆为动力。
- 海上旅程:
他们趁神父和船长午休时悄悄出发,木筏被强劲的东南方向水流迅速带离圣玛丽亚岛。第一天过得愉快,作者和其他人尝试捕捉跟随木筏的大鱼。
- 风暴与意外着陆:
第三天,他们遭遇强风,小屋被毁,所有面粉和米饼都被淋湿。随后,奇怪的隆隆声、天空变暗、雷鸣般的巨响和一道红光出现,暗示他们身处活火山附近。他们被震慑,醒来后发现自己与木筏一同躺在一个似乎是耕地的田野上。
- 初遇野人:
夜晚,他们躲藏在一棵大树上。他们听到了行军般的脚步声,看到一群没有灯光、悄无声息的“人”以好战的姿态向他们走来。作者担心是费迪南德神父曾提及的食人族。这群人最终从他们藏身处旁经过并消失。
- 地下居所的发现:
第二天早上,他们在森林中寻找人类居住的迹象,发现一个约6英尺深的洞,洞壁由树干加固,底部有一条通往地下室的通道。水手卡洛·蒙特哈多(Carlo Montejado),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者,精通多种方言,自愿下去探查。
- 与野人的接触:
蒙特哈多刚到洞底,就听到一声响亮而尖锐的警告声,随即数百个畸形的人类出现在他们周围,咧嘴大笑,跳来跳去。这些野人白天住在洞穴里,除非遇到危险。蒙特哈多用一拳击退了20个野人。野人使用一种特殊的自动风鸣乐器作为警报器,通过发酵粉末产生的气体发出刺耳的声音。
- 冲突与被俘:
虽然蒙特哈多击退了野人,但由于野人身上的恶臭,他不愿进入他们的巢穴,于是跳回与同伴汇合。野人模仿他们的动作,空气非常闷热。戈麦斯和蒙特哈多想赶走野人,但作者认为虽然他们是胆小鬼,但人多势众时很强悍,不应轻易激怒。他们决定派蒙特哈多与野人交谈。蒙特哈多用西班牙语向他们宣讲教皇、洗礼和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西班牙人还高喊“西班牙万岁”。野人则发出可怕的尖叫,西班牙人误以为是欢呼和臣服。
- 真相揭露:
一个矮壮但礼貌的野人走上前来,用蒙特哈多能听懂的马来方言告诉他们,野人很高兴“母性信仰”从海上送来如此“肥美的牺牲品”,他们已经准备好被吃掉。
- 抵抗与被俘:
众人震惊和恐惧,由于没有武器,决定用拳头攻击野人并夺取其武器。他们抓住野人发言人并将其摔倒,野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卷起一阵尘土后四散而去,因为他们认为袭击手无寸铁的使者是“可耻的”。作者解释他们并非食物,而是自由人并会为自由而战。然而,野人再次返回,向他们投掷石块和木块。作者头部被击中,倒地被俘。三名西班牙人被杀,其余人逃入丛林。
- 食人习俗:
作者是唯一的活俘虏,亲眼目睹了同伴的尸体被带回平原,用竹刀切割,并被嗜血的食人族以“恶魔般的方式”跳舞和享用。
第五章:风水学说 (THE DOCTRINE OF FENG-SHUI)
- 作者: Lin Meno Chino
- 概念与感知:
风水,字面意思为“风和水”,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但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堆“废话和幼稚的”。
- 对火葬的阻碍:
作者指出,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接受火葬的最大障碍,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宗教、情感或哲学信仰中,而非实际考量。
- 起源:
风水的核心思想可追溯到中国祖先到达现在居住地之前,可能受古代迦勒底文明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史前美索不达米亚非雅利安人的一部分。
- 当代影响力:
在中国和马来群岛,风水学说与祖先崇拜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一直延续。
- 风水师的角色与骗术:
风水师声称能控制自然力量,他们的规矩和原则被认为是荒谬的。
- 墓地选择:
富裕的中国人会聘请著名的风水师,并给予丰厚报酬。风水师会在各地寻找合适的墓地。他们声称能预测后代的命运(如富裕、疾病、贫困)。
- 操控命运:
通过墓地建造中的特殊“技巧”,这些骗子声称能为家族特定成员带来好处,或对其他人造成不幸的影响。因此,家族成员会争相取悦风水师,以免其施加不利影响。
- 建筑选址:
风水师还被雇佣选择建筑场地,其选择依据并非风景或卫生,而是基于“未经证实的主张”,即场地和建筑风格会影响当前居住者及后代的生命、事业和前景。
- 中国人的信仰与批判:
对中国人来说,这些看似荒谬的说法却是“宇宙中最牢固的真理”。他们习惯于接受基于“公认公理”或古代经验的“准科学解释”。不相信风水,对中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疯癫。风水、鬼魂、精灵似乎困扰着中国人,使他们生活在永无止境的不安中。
- 解决之道与学说批判:
解决之道在于普及科学知识。作者强调,没有证据支持地气或某种影响力能影响人类生活。风水师声称的成功案例只是巧合,他们只会收集成功的预测,忽略失败的。此外,他们的预测通常模棱两可,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总能自圆其说(例如,预测的成功取决于受害者是否“品德高尚”,若不成功则归咎于“冒犯了上天”)。
- 结论:
风水学说是一种幻想,它将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作者热切希望中国能出现一位像卢克莱修(Lucretius)那样宣扬科学的学者。
第六章:杰出的契约
- 作者: LE\y See Fah
- 故事开端: Tan Toll Peng 从曼谷来到新加坡,希望能与朋友 Chee Bon
Tock 合作,成为其公司在当地的代理。他也是七年来首次回到故乡。
- 挚友重逢与不幸: Bon Tock 曾因被暹罗土匪重伤,在曼谷时得到 Toll Peng 的悉心照料,并在 Dr. Swallow 的治疗下康复,医生曾警告他避免过度兴奋。当 Toll
Peng 抵达时,Bon Tock 的兄弟 Chee
Bon Tat 告知他 Bon Tock 再次病重,精神严重受损,医生几乎不抱希望。
- 悲剧原因: Bon Tock 的精神崩溃源于一个“可怕的发现”。他和兄弟都是孤儿,家产微薄。Bon Tock 离家五年,通过走私贸易积累了数千美元。他在新加坡结婚,妻子虽然精明但贪婪。他将大部分财富投资于金银首饰,妻子坚持将这些财物存放在家中的防火保险柜里,并将其出租给富裕家庭用于婚礼,以此作为收入来源。Bon Tock 曾建议妻子将储蓄存入银行,但妻子拒绝,坚信保险柜最安全。他对妻子的商业能力完全信任。
- 赌博与破产:
Bon Tock 从暹罗回来时,估算自己有2万美元财富,并打算退休。他向妻子索要500美元来偿还 Toll Peng 的垫付费用,但妻子表现紧张并推脱。他开始怀疑,妻子将保险柜钥匙扔给他后便出门借钱。当她回来时,Bon Tock 已发疯,保险柜空空如也,只剩下大量当票。原来,妻子沉迷于“字花”(chap-ji-ki)彩票赌博,输掉了所有财产。她曾两次因赌博被捕,支付了3000美元罚款。她还向彩票庄家(朋友)借出3000美元以助其逃避牢狱之灾,这笔钱至今未还。Bon Tock 回来前一天,她甚至典当了最后的首饰,并把所有钱都押了上去,企图翻本,但结果却是血本无归。
- 社会问题与反思: Bon Tat 担心他妻子会继续赌博,甚至典当家里的所有东西。Toll
Peng 询问政府是否采取措施遏制这种恶习。Bon Tat 解释,虽然有《赌博条例》规定最高3000美元罚款或12个月监禁,但大多数情况下罚款都会立即支付,并没有起到威慑作用。他认为监禁也无济于事,反而可能让惯犯变得更顽固。
- 寻求解决之道: Bon Tat 提出,除非为女性提供其他“宣泄口”来转移她们对赌博的热情,否则这个问题难以解决。最终,Toll Peng 和 Bon Tat 决定成立一个反赌博协会。
第七章:书评:赫伯特·A·贾尔斯《华人传记辞典》 (REVIEW. 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y Herbert A. Giles)
- 总体评价:
本书评高度评价了赫伯特·A·贾尔斯博士(Dr. Herbert
A. Giles)的《华人传记辞典》第二册,认为其延续了第一册的高水准。
- 内容广度:
这部辞典并非枯燥的参考书,而是一本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轶事与传记集,涵盖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民间传说、科学、哲学和宗教。书中收录了同时代人物、古代人物、蒙古、西藏和满族名人的传记素描。对中国研究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贵著作。
- 具体收录人物:
- 德铿(Tcheng-ki-tong,文章1901): 著名法国学者、作家,曾长期担任中国驻巴黎大使馆的随员。书中提到,马克斯·诺尔道(Max Nordau)在《堕落》(Degeneration)一书中曾暗示,德铿的作品可能是由其法国秘书代笔。
- 罗丰禄(Lo Feng-luh,文章1385): 1850年生于福州。1877年在国王学院听课,1881年回国,成为李鸿章总督的秘书。他曾于1895年随李鸿章访日,1896年访俄。他被英国女王授予维多利亚指挥官爵士勋章,并被任命为中国驻圣詹姆斯宫大使。他撰写了关于不定方程的小册子,并翻译了吉恩(Jean)的航海天文学和航海学问题。评论指出,像罗丰禄这样在数学和海军训练方面有高学历的人被迫从事文职和秘书工作,而其他从未接触过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官员却负责复杂的航海仪器,这反映了中国官员任用方面的问题。然而,将罗丰禄提升为大使,是清政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因为他可能是最高级别的中国官员中最擅长英语的一位。
- 伍廷芳(Ng Choy,文章1562): 1842年生于新加坡,一岁时被带回中国。10岁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进入林肯法学院,1877年获得律师资格。在香港执业后,1882年加入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幕僚。1895年,他是李鸿章使团的成员,一年后被任命为驻美国公使。
- 古代人物:
大禹(Ta Yü,文章1846)是公元前2197年的中国古代先贤,夏朝的第一位皇帝。女娲(Nü Kua,文章1578)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的妹妹,被认为是“中国创世纪中的夏娃”。
- 历史小说人物:
辞典还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如曹操(T'sao T'sao,文章2013)。
第八章:新闻与札记 (NEWS AND NOTES)
- 悼念格莱斯顿(W. E. Gladstone): 杂志对1898年5月19日去世的英国伟大政治家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表示深切哀悼。他是一位勤奋的学者、杰出的演说家,一生与英国政治史紧密相连。他从保守党转变为自由党领袖,致力于爱尔兰自治法案,其推动该法案的努力已成为英国议会史上的里程碑。格莱斯顿是位不懈的勤勉者,注重身心健康,有劈柴的习惯。他因始终心系民生、捍卫弱者而深受人民爱戴,是一位“基督教政治家”,其言论中始终贯穿基督教原则。
- 海峡华人志愿军:
杂志提议在海峡出生的华人中组建志愿军团,以体现他们作为英国臣民捍卫帝国的权利。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这表明许多华人尚未理解志愿的意义,也尚不适合被赋予英国公民的崇高特权。这进一步凸显了改革党存在的必要性。
- 美西战争与殖民地问题:
杂志此前曾主张,如果西班牙的殖民政策暴政不断,其他国家应进行干预。现在,美国正在将这一建议付诸实践。西班牙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其失败是预料之中的。埃米利奥·阿吉纳尔多(Emilio Aguinaldo)领导下的菲律宾人击败了西班牙军队。
- 华人与菲律宾革命:
杂志质疑菲律宾他加禄族(Tagalos of Luzon)是唯一在文明和精神上接近欧洲民族的亚洲种族。文章强调,菲律宾革命中,混血华人(Mestizos Chinos)发挥了最重要作用。被西班牙人处决的“叛徒”兼菲律宾人心中的“烈士”黎萨尔(Dr. Bizal)就有华人血统。阿吉纳尔多本人也可能从其华人祖先那里继承了坚韧和活力。尽管华人与当地土著及西班牙人之间存在偏见和嫉妒,但华人在商业方法、工作稳定、坚韧不拔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得他加禄族和西班牙人与其建立了密切联系,甚至通婚。文章指出,纯种华人和混血华人是叛军中“最有价值的成员”。杂志希望在美国的建议下,古巴和菲律宾人民能够获得某种形式的自治政府,并在西班牙中世纪残余的基础上发展出受人尊敬的文明。
- 恭亲王之逝:
杂志报道了1898年5月30日去世的恭亲王(Prince Kung)。他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光绪帝的叔父,在远东政坛举足轻重。他曾处理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和1861年其兄长去世后的两次重大危机。作为总理衙门(Tsung-li-yamen)的首任负责人,他广为人知。贾尔斯教授记载了他1869年对英国公使阿礼国(Sir B. Alcock)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们能免除我们的鸦片和传教士,中国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杂志评论称,后来的事件证明他所言非虚。
- 仆人投毒事件:
近来,杂志频繁报道仆人或心怀不轨者在食物中投毒的事件,常见的毒物是曼陀罗花(Datura),马来语称“bachubop”,中文称“bun-to-hica”。杂志批评法律允许小药店随意出售这种毒物,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近期一个案例导致11人出现狂躁症状。杂志呼吁政府尽快采取行动,加强监管。
- 立法委员会:
《基督教婚姻法案》和新版《印度移民法案》正在立法委员会讨论。新移民法案在保障雇主利益的同时,也改善了苦力的地位。查尔斯·米切尔爵士(Sir Charles Mitchell)近期访问印度,使政府在立法方面获得了更好的立场。
- 《天南孔教会报》创刊:
杂志欢迎新加坡新创办的中文日报《天南孔教会报》。该报旨在促进进步思想,阐明西方国家从过去愚昧和偏见中崛起的经验。其政治立场是中华民族主义,是传播爱国主义观点的合适媒介。该报由受过西方教育但深谙中国内外问题的编辑运营,因此不会刊载掩饰民族错误、愚昧和无能的陈词滥调。该报已开始关注教育和卫生改革等紧迫问题。杂志祝愿该报长期发挥作用。
- “旧规则的终结”:
19世纪末,新纪元即将到来。正如伯克曾说骑士时代已逝,杂志宣称“文明时代已死”,荣誉、品格和勇气不再重要,爱国主义变为骄傲。正义感和慈善精神正在消退。新时代是“返祖现象,退化,祖先野蛮状态的复发”,是文明的噩梦。宗教、道德和社会纽带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人类一方面吹嘘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却上演野蛮行径,如食人。口头宣称“正义大于强权”,同时却赞同“弱者必须出局”。宣扬人道主义和文明,却为商业利益进行土地侵占和流血战争,无视原住民权利。这是“全能美元”新时代的标志。成功的条件是容不得竞争对手的野心和支持傲慢的蛮力。强者国家会吞并弱者,直到只剩下强者之间内斗。文章希望这种骄傲最终被击碎,恢复理智,骑士精神和文明得以重建。同时,美国人正在忘记门罗主义,并渴望吞并美西战争中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的一切。
- 祝贺斯威特纳姆爵士:
杂志祝贺殖民地总督代理 A. 斯威特纳姆爵士(Sir A.
Swettenham)被授予K.C.M.G.勋章,以表彰他在殖民地服务中的卓越贡献。他的兄弟弗兰克·斯威特纳姆爵士(Sir Frank Swettenham)是马来联邦州的负责人。杂志希望在他们两兄弟的治理下,殖民地与联邦州之间能实现更大的相互依存和交流。
第九章:社团会议 (Meetings of Societies)
- 英华学校文学社(Anglo-Chinese School Literary Society): 本季度推出了一份双周手稿期刊《学生》(The Student),报道学校新闻和重要时事。每周六晚在寄宿学校礼堂定期举行会议,讨论主题包括辩论“笔比剑更强大”(此议题未通过)、“德国占领胶州是否合理”(通过)、“如果西班牙失去菲律宾,是否应归属英国”(未通过)、“英美联盟是否有利于中国未来”(未通过)。演讲主题包括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自行车及其危险、昂贵物品是否必需、海峡华人志愿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闲暇时间。
- 华人基督徒协会(Chinese Christian Association): 新一届会议于4月22日开始,林文庆医生(Dr.
Lim Boon Keng)发表了题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演讲。5月6日,就“是否应为海峡华人建立步枪志愿军团”的动议进行了辩论,该动议以40票的多数获得通过。6月17日,会长宣读了关于W. E. 格莱斯顿生平的论文。7月,林文庆医生将为海峡华人每周讲授“急救入门”课程,收费1美元,收入归协会基金。
- 中华爱智学会(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
- 第二次年度大会:
林文庆医生再次当选会长,宋旺相再次当选副会长,王顺地和张泉铭分别当选秘书和财务。陈金文、黄正岳、潘武烈再次当选委员会成员。会长发表了题为“国家伟大的要素”的演讲,评论了中国缺乏其中一些要素。会议通过决议,学会每周举行社交和谈话聚会,并偶尔组织远足。首次每周聚会于24日举行,引入了国际象棋。
- 近期活动: 4月7日,何扬谟先生(Mr.
Ho Yang Moh)就“海峡华人的未来”发表演讲。5月10日,王顺地先生(Mr.
Ong Soon Tee)宣读了对华莱士(Wallace)《群岛》(Archipelago)早期章节的评论。应年轻成员的要求,在华人康乐俱乐部(Chinese
Recreation Club)开设了两门交替进行的讲座课程:“基础科学”(由会长主讲)和“英国历史”(由副会长主讲)。这些讲座受到良好反响。
第十章:华人对火葬的看法 (THE CHINESE VIEW OF
CREMATION)
- 作者: Tan Tek Soon
- 主要观点:
文章指出,中国人采纳火葬的最大障碍并非卫生或其他实际原因,而是他们的宗教、情感或哲学信念。尽管他们可能承认火葬的实用性,但其固有的功利主义和务实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不足以克服情感层面的障碍。
- 佛教观点:
在中国的三大主要宗教体系中,佛教对火葬持冷漠甚至欢迎的态度。中国的佛教僧侣通常在死后进行火葬。作者认为,这一习俗是由印度佛教传教士引入中国的,信徒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遵循,以为这是一种宗教仪式,而实际上这在印度可能只是一种世俗仪式。此外,对灵魂转世的坚定信仰似乎也支持了火葬的观念。
这份书评涵盖了您提供文本中的主要章节和主题,并尽可能详尽地引用了原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