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月
灵子
《生命如月》一书收录了灵子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观察。文章探讨了亲情、友情、人生感悟、社会现象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书中不乏对人际关系、环保、信仰真谛等深刻议题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旧与珍惜。整体而言,这些散文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
《生命如月》是马来西亚作家陈芝琳(笔名灵子)的散文集,由雪隆兴安会馆出版。这本书是《兴安·金炎文丛》的第二辑,汇集了作者十数年来的散文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省思,触动人心。全书分为四个主要辑次,每一辑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情感、旅行和缅怀故人的独特视角。
《生命如月》各章节介绍:
第一辑:情在人间 本辑收录了三十多篇散文小品,内容广泛,从日常小事到人生哲理,都充满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洞察。
- 《一种感动》:强调了微小善举所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是赠予陌生人的零钱,还是慈善募捐,都能在施予者和受助者心中留下温暖的涟漪,这种感动是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甘美。
- 《一只猫的遗言》:以猫的视角叙述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激与不舍,探讨了告别是生命必然的主题,并表达了希望来生再续缘分的愿望,情感真挚动人。
- 《九月相思》:描述了九月秋意中学子离家求学,母亲既不舍又不得不放手的复杂情感,以及年轻人展翅高飞的渴望。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说”》: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各种难以言喻的恐惧和禁忌,如对蛇、蝴蝶、青蛙、蜂类等的害怕,追溯其童年阴影,并鼓励人们去面对和释放这些“不可说”。
- 《人生驿站》:反思了人到中年时的彷徨与感触,既有孩子长大后的自由,也有空巢的冷清,以及对前半生的回溯和对未来的期许,鼓励中年人重新开启新的一页。
- 《又见花踪》:回忆了作者参加文学营的经历,表达了对文学活动和文学前辈的怀念与敬意,感叹时光流逝,但文学之花依然芬芳。
- 《夕阳好》:以夕阳比喻人生的暮年,鼓励老年朋友们像夕阳一样,尽情挥洒生命的姿彩,即便短暂,也能留下耀眼的光环。
- 《女人与三八》: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从传统礼仪的束缚到现代女性的解放,但也指出仍存在的不平等,呼吁缅怀先人为争取平等自由所做的努力。
- 《从朋友想起》:剖析了不同类型友谊的特点,如老街坊、老同学、社团朋友和文友,特别提到文友之间“谈如水”的交往方式,以及对朋友安危的默默牵挂。
- 《无情水》:回忆了水在童年记忆中的温柔亲和,与一场荒谬大灾难后“水”所展现的无情和毁灭性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美好记忆破灭的痛心。
- 《无憾》:假设生命只剩最后一小时,作者感悟到爱与感恩将充满心头,对父母、伴侣、孩子的爱,以及朋友间的情谊,都让人生充满华彩,了无遗憾。
- 《风云突变》:受日本大地震新闻启发,作者反思了灾难中人性的表现,赞扬日本人坚韧守纪的精神,并表达了深沉的感触和祝福。
- 《世事如棋——感激曾经伤害你的人》:提出了感激伤害过自己的人的独特观点,认为这些经历使人清醒、成长,具备识别真伪的能力,从而将伤痛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
- 《叶子香香》:赞美了粽叶、香蕉叶、荷叶、槟榔树叶等自然叶子在传统美食中的独特作用,强调了惜物惜福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 《四十年太久-聚首今朝》:描绘了老同学四十年后再聚首的感动与喜悦,尽管岁月催人老,但同窗情谊依然如新,像美酒般愈久弥香。
- 《母女图》:赞美了母女之间特有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相互扶持和默契,认为这是人生中最大的福分。
- 《同学会》:再次聚焦同学聚会,强调了这种聚会带来的旧梦重温和心境年轻化的乐趣,认为能够与旧时同窗徜徉山水,比丰盛美食更有意义。
- 《田园乐》:回忆了作者在乡村长大的童年生活,有山有水有树的田园环境,滋养了淳朴的内心,以及与父亲在园圃劳作的温馨记忆。
- 《岁暮即景》:对比了过去和现在过年的方式,传统年节的繁忙与热闹,以及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年味的流失,流露出怀旧情感。
- 《年节滋味长》:深入描绘了童年时代年节的种种习俗和美食准备,特别是母亲和姐姐的拿手菜,这些记忆中的味道与亲情紧密相连,在空巢期尤为思念。
- 《异乡人》:通过对旧时推销员的记忆,反映了物资匮乏年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情温暖,以及作者对现代商业关系的反思。
- 《成见》:探讨了**人际交往中的“成见”**问题,指出其对友谊的损害,并强调通过加强修养、增广见识、开诚布公来化解误解,重续珍贵友情。
- 《有愿》:呼吁在世事纷扰的时代,个人应许下承诺,从身边小事做起,集合力量去实现理想,贡献社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网中人》:详细探讨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特别是面子书)的利弊,它作为寻人工具和展示平台的功能,同时提醒人们警惕其负面影响和沉溺的危险。
- 《老饕》:围绕“果中之王”榴莲展开,描绘了榴莲爱好者的痴迷、各种独特的吃法和品种,以及作者对这种奇特水果的钟爱,体现了对美食的热情。
- 《别有一番滋味》:通过对母亲所做美食的回忆,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思念,美食与亲情紧密相连,思念之情如春草般岁岁如新。
- 《老妪》:对比了首尔街头和寮国乡村两位老妇的生活面貌,反思了环境对人心境的影响,以及幸福与悲伤并非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 《告别是人生的必然》:深刻思考了人生中告别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无论是亲友离世还是事物变迁,都提醒人们珍惜相聚的缘分,因为告别也预示着重逢的喜悦。
- 《过节》:聚焦于传统节庆,如冬至,强调了它们承载的文化底蕴、美丽传说和特色美食,以及它们在平淡生活中激起的涟漪,同时也流露出对节庆文化日渐式微的惋惜。
- 《那曾经的美好》:回忆了童年时期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和谐共处、共享节庆的温暖记忆,感叹城市发展带来的冷漠和人情流失,渴望曾经的美好能够回归。
- 《空巢》:探讨了现代父母在子女长大离家后所面对的“空巢”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冷清与孤寂,鼓励中年伴侣相互扶持,培养兴趣爱好以应对人生转折。
- 《信仰的真谛》:讨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强调博爱与度人的精神,并警示那些利用宗教敛财或误导信徒的现象,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心灵皈依。
- 《亲情的甘美》:对比了古今孝道的变迁,通过至孝者的感人事例(如照顾中风父亲和洗肾母亲的阿良),展现了亲情的巨大力量和感人至深的美好,呼吁社会重建家庭价值观。
- 《渴望那一碗粥》:作者对粥的眷恋,特别是潮州粥,认为粥不仅是食物,更是乡情、安心和温暖的象征,承载着童年记忆和对故乡的思念。
- 《思故人》:在清明节的氛围中,作者缅怀已故的母亲和姑姑,回忆她们的音容笑貌和生活习惯,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 《故乡月》:回忆了在麻河畔度过的中秋佳节,孩子们提灯笼、年轻人船上畅谈的场景,将故乡的月亮定格为心中永恒的美好,充满了乡愁。
- 《食之情》:强调了食物与情感的深层联系,从热豆浆引发的对女儿的思念,到母亲的拿手菜肴,再到老友共享的乡野小吃,食物都成为了连接亲情、乡情和友情的纽带。
- 《面子书面面观》:再次探讨了面子书的流行和多功能性,它能帮助人们重聚、分享,但也提醒读者警惕其中的欺诈、谎言和沉迷风险,强调设定界限的重要性。
- 《校园忆旧》:作者回到母校,回忆了中学时代的操场、教学楼、八角亭和食堂,特别是生物课解剖猪鸡和班级聚餐的趣事,强调中学情谊在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作用。
- 《借镜》:作者将邻国在城市发展和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成就,与自己国家在环保和人文景观维护上的不足进行对比,呼吁谦虚借鉴,实现永续发展。
- 《迷途》:叙述了三次“迷路”或感到害怕的经历,从童年走夜路到蜡像馆探险,再到停车场迷失方向,幽默地揭示了面对未知时人内心的脆弱和瞬间的恐惧。
- 《情多忌讳多》:探讨了各种文化习俗中的“忌讳”,从迷信到蕴含美好意愿的传统,例如不送“钟”、不“分梨”等,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友谊和世间情缘的深切关怀与珍惜。
- 《情牵贪吃街》:生动描绘了家乡一条几十年风情不变的“贪吃街”,其特色美食、摊主更迭,以及作者对这条街深厚的眷恋,美食与记忆在此交织。
- 《惜物惜福说古董》:作者将家中使用了几十年、充满回忆的老物件视为“古董”,如瓷碟、石臼、旧衣柜、老床褥,强调它们承载的亲情和榜样意义,超越了物质价值,呼吁珍惜福分。
- 《虚拟世界》:从科幻电影中虚拟情景在现实中不断出现,引申出对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的思考,以及现代科技(如手机、网络)对信息获取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 《惰性》:深入剖析了懒惰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其表现形式(拖延、找借口)及其对学习、健康和个人成就的负面影响,以梁实秋为例,强调克服惰性的重要性。
- 《童真》:作者在中南半岛旅游时,对比了贫困地区儿童的纯真与旅游区儿童商业化的表现,流露出对童真流失的忧虑和对原乡朴素人心的怀念。
- 《微笑》:强调了真诚微笑的力量,它能使环境变得亲和,有助于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是生活和职业中的润滑剂,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
- 《新年新意》:反思了春节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从童年的期盼到成年后的承担,以及现代社会中过年方式的简化和网络拜年的兴起,充满了对传统流失的感慨。
- 《暖暖的记忆——写在母校中化中学百年诞辰之际》:一篇献给母校的深情散文,回忆了六年的中学生活,师生情谊、校园趣事,以及母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与祝福。
- 《遇见一只猴》:讲述了在红树林和旅游区与猴子的互动,展现了猴子的聪明狡黠,以及人类喂食行为对它们习性的影响,对比了它们的生存状态与贫困儿童。
- 《撩人食欲》:记录了作者在寮国品尝当地美食的体验,如鸭肉面、烧烤、法国面包等,赞扬了当地食物的朴实美味和寮国人民的纯朴生活,反思了自身对食物的挑剔。
- 《书香面香》:讲述了参观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的经历,重拾旧作的惊喜,以及文学馆对保存文学香火的意义。同时,也带出了故乡美食“哥罗面”所承载的乡愁。
- 《爱你在心口难开》:探讨了华人社会中爱意表达的含蓄,与西方开放风气的对比,认为真正的爱是随岁月滋长、无需言语,深藏在心底,如同席慕蓉诗中所述,甜美而绵远。
- 《罂粟花开》:描述了罂粟花的美丽与致命,作者在泰北苗族村亲眼见到罂粟花圃,联想到其毒害历史,感叹其象征着罪恶与迷恋的矛盾。
- 《计程车师傅》:通过与不同国家计程车师傅的互动,反映了司机的职业素养与国民品格,例如杭州师傅的正直与马来西亚师傅的贪婪,从而窥见一个国家的风貌。
- 《遗憾》:表达了作者在国内旅游时所见的遗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因管理不善而荒废,呼吁珍惜资源,但也肯定了旅途中遇到的温暖人情。
- 《鸭儿香》:赞美了鸭子及其产品在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如卤鸭蛋、咸蛋、皮蛋和各种鸭肉料理,感叹现代人对鸭蛋的忽视,并批判了对“鸡鸭”的侮辱性诠释。
- 《古渡头》: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家乡的渡口,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如今的荒凉与沉寂,象征着时光流逝和旧日情怀的消逝,但记忆深植心中。
- 《距离的美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引,探讨了朋友相处中保持适当距离的重要性,认为过于亲密可能导致摩擦和伤害,而猫族的若即若离则是其天赋本能中的美学体现。
- 《爱的试卷》:探讨了初恋的情感,其甜蜜与苦涩,以及它对人生轨迹的深远影响,即使以悲剧收场,也可能在心底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
- 《瘾》:广义地探讨了各种“瘾”,从有害的(烟瘾、赌瘾)到无伤大雅的(明星瘾、写作瘾),指出**“瘾”是人对某种体验的强烈渴望**,写作亦是一种精神之瘾,值得学习。
- 《你痛苦,我们痛心》:一篇极其感人的亲情之文,讲述了作者对因意外视力受损的亲人安平的关心与鼓励,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面对痛苦时的巨大支撑作用,呼唤爱与希望。
第二辑:书写生命 本辑收录的篇章更为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困境与意义。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长颈族女子纪事》:作者探访泰北少数民族村落,特别是长颈族女性,描述了她们颈上铜环所带来的身体负担和习俗束缚,将其与中国古代缠足陋习对比,反思了生命中有形与无形枷锁所带来的“不可承受之重”。
- 《生命如轻烟》: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通过悼念已故友人,反思生命的短暂和无法预测,即便生活美满,也可能突然离去,唯有思念永存。
- 《生命没有如果》:强调活在当下的道理,鼓励人们放下对“如果”的执念和悔恨,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盈亏,从而获得欢愉和正面的期待。
- 《生命的枯萎》:探讨了生命从盛放到衰老枯萎的过程,以及面对亲友和文坛前辈的离世所带来的感触,但同时也希望他们生命所撞击出的火花能在众人心中发出不息的光华。
- 《生命的歌哭》:本辑中最长也最深刻的一篇,通过详述作者父母亲颠沛流离、艰辛拼搏的一生,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从父亲的牧牛童经历、下南洋的闯荡,到母亲的勤俭持家、坚毅个性,以及他们晚年的相濡以沫,最终以他们面对苦难时的“歌”与“哭”,凝练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
- 《生命盈亏》:通过对高龄父亲的观察,探讨了生命中“年岁增长,生命递减”的盈亏哲学。作者借此反思人们对年龄的敏感,以及对死亡的畏惧,但最终也指出生命传承的意义。
第三辑:人在旅途 本辑记录了作者在各地旅游的见闻与感悟,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 《山水如画话”芳菲”》:描绘了寮国万荣(芳菲)小镇的悠哉闲适与独特美景,石灰岩洞、南宋河,以及外国背包客在此的慢活方式,景色如诗如画。
- 《勿洞素描》:对泰国勿洞市的速写,介绍了这座“雾中山城”的历史遗迹、新开发景点和淳朴的市井风貌,以及当地的特色美食和独特的自然现象。
- 《心灵之旅》:记录了在寮国的背包旅行,尽管路途艰辛,但作者被当地善良朴实的民风和虔诚的佛教信仰所打动,特别是僧侣化缘的场景,认为这趟旅程滋养了心灵。
- 《古镇流水去无声》:诗意地描绘了中国乌镇的千年古韵,黛瓦白墙、石板道、乌篷船,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水乡美食,让读者沉湎于思古情怀。
- 《西溪纪行》:介绍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摇橹船、梅林山庄、烟水渔庄,以及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感。
- 《怀念吴哥王城》:表达了对柬埔寨吴哥窟的怀念,详细描述了其圣塔、浮雕、四面佛像以及“高棉的微笑”,感叹古迹在战争和岁月磨蚀下的坚韧与美丽。
- 《灵光乍现双龙启》:介绍了泰北清迈的双龙寺和清莱的白庙(灵光寺),两座寺庙都充满神秘与艺术气息,特别是白庙将现代与传统艺术融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纯洁与智慧之光。
- 《岩洞之旅》:详细描述了马来西亚沙拉越姆鲁国家公园的地下岩洞探险,包括鹿洞、兰洞、风洞和清水洞,以及壮观的蝙蝠出洞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林梦和汶莱》:记录了一次跨越马来西亚林梦和汶莱的旅程,介绍了两地的地理位置、经济联系,并着重展现了汶莱石油王国的隐形富裕和金碧辉煌的伊斯兰建筑。
- 《金三角风云》:作者亲临著名的金三角地区,从历史上的毒品贸易中心到如今的旅游经济特区,反思了该地区过去苦难与未来转型的挑战。
- 《看山》:记述了在印尼苏门答腊马达山高原的旅行,这里有两座活火山,空气清新,物产丰盛,作者被当地的淳朴民风和自然美景所吸引,感叹山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意义。
第四辑:缅怀故人 本辑是作者对几位文坛前辈和亲友的悼念之作,充满了深沉的怀念与敬意。
- 《一声弥陀作大舟——悼念黄叔麟先生》:悼念新加坡著名作家黄叔麟,回忆其才华、幽默和对朋友的真诚,强调珍惜当下,因为一旦错过便天人永隔。
- 《悼•沙乐夫》:悼念文艺协会副主席黄良佐(沙乐夫),回忆他意气风发创办协会、针砭时局的文人本色,以及与文友相聚的欢乐时光,表达了深切的怀念。
- 《悼念马汉老师》:深情悼念文学前辈马汉老师,回忆他的提携后进、体恤新人、对儿童文学的贡献,以及与作者共享美食的温馨场景,强调他的精神和毅力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 《如麻河悠悠水流永恒不老——悼念老学长陈雪风先生》:悼念资深校友兼文坛前辈陈雪风先生,作者回忆他坚毅的脸容、对文学的坚持,以及与友人相聚的往事,感叹时光流逝,斯人已逝。
- 《就这样•告别了吧》: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文,送别了患病多年的老同学林文杰学长。作者回忆了林学长乐观面对病魔、热爱自然和旅行的豁达人生,以及他作为导游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情与不舍。
后记 在后记中,灵子表达了散文集出版的喜悦与感慨,重申了“生命如月,或圆或缺”的理念。她认为一篇好文章必须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读者,这需要作者的人生历练、文学修养、对内心的省思以及对环境的关怀。她感谢了所有促成此书出版的编辑和读者朋友,以及笔耕不辍的好因缘。
总的来说,《生命如月》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散文集。灵子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思考,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她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并引发对自身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