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 孟樊

 

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

孟樊

 


孟樊所著的《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一书,概述了台湾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多方面变迁。作者通过对影像社会概念的剖析,指出媒体环境如何塑造了虚构的现实。书中探讨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功利主义盛行、治安恶化以及股市狂热等社会问题。此外,文本还论述了政治解严反共义士形象的冲击、信息社会的来临、社会运动的新形式,以及两性观念、教育体制和城市文化的转变。总而言之,这些节选呈现了一幅转型时期台湾社会的多元图景

 

孟樊所著的《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是一本探讨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评论文集,旨在分析和解读台湾社会在快速变动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信息。本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力求在客观陈述和剖析之余,表达批判性的观点,帮助读者理解社会,并能主动积极地开创未来。该书的写作风格相较于作者的第一本评论集《后现代并发症》更为活泼、系统,且关注点更为集中,每篇文章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冗长论述,因此理论性有所降低,但视角更为开阔。

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分为上篇 社会的讯息下篇 文化的讯息,共涵盖了三十多个小专题,对台湾八〇年代末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性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评论。

序言 序言部分,作者首先感谢了朋友们的帮助,并特别提及了蔡源煌老师和玲儿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的支持与付出。接着,作者阐明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风格,强调其区别于前作,更注重对社会文化关切点的集中分析,并透露了本书的核心立场:台湾社会变动不居且速度加快,人们需要掌握新的现象和信息,避免落伍或盲从,并能主动开创未来、提出应变之道。作者指出,撰写此书是出于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关心,希望通过提出拙见,引发大众共同会诊社会问题,扎根本土,创造美好未来。

正文部分: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 开篇部分,作者首先阐述了影像社会image society)的核心概念,指出其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是虚构的社会。作者通过媒体环境(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的无所不在以及包装文化的盛行(形式重于实质),说明了我们所见皆为。股票市场的数字跳动、信用卡的便捷、百货公司的橱窗等都被作者视为影像社会的典型例子,强调人们更多地接触模拟状态而非真实。作者进一步引用法国思想家鲍德利雅尔的模像simulacra)概念,指出台湾的影像社会已将影像视为真实,导致真实本身不再存在,并称之为模像社会

上篇 社会的讯息 这部分主要聚焦于社会层面的各种现象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

  • 孙运塔的感慨: 探讨了孙运璇资政对台湾功利主义盛行和社会治安恶化的担忧,指出这是经济蓬勃发展所致,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影响上层结构的观点。通过大学生休闲活动调查和新生代消费习惯的例子,揭示了社会物质欲望高涨和文化品味下降的趋势,并提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概念。
  • 不玩股票的「无胆绵羊族」: 分析了台湾股市的狂飙现象,将其视为一种金钱游戏,并与六合彩、飙车等活动进行比较。作者指出股市游戏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非参与者也有间接影响,并将不玩股票却仍受影响的人称为无胆绵羊族
  • 后吴荣根时代: 讨论了反共义士这一群体的贬值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开放人民赴大陆探亲,打破了大陆的神秘感,以及反共义士自身被物化的现实。作者认为,这种假权威的瓦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信息销售稳赚不赔: 引用约翰·奈斯比特的观点,指出台湾已迈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通过牛顿出版社销售信息产品和报纸特辟股市版等例子,说明信息销售是稳赚不赔的行业,并强调了文字媒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承载作用。
  • 「无壳蜗牛族」的新议题: 聚焦于台湾房市飙涨引发的无壳蜗牛族运动,分析了房价高涨背后的恶性循环原因。作者强调了挖掘、掌握甚至制造社会议题的重要性,认为无壳蜗牛族以戏而不谑的方式提出新议题,展现了新型社会运动的特点。
  • 第三势力的崛起: 探讨了以澄社为代表的第三势力的崛起,指出这是台湾政治情势两极化后的自然演变。这些力量只议政而不参政,依靠言论而非选票、金钱或权势,推崇温和改革并参与社会运动。
  • 随时引爆的爱情地雷: 从电影中的血腥暴力蔓延到现实生活,探讨了社会治安恶化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作者指出当下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户外约会场所如同地雷,反映了社会潜在或外显的暴力和血腥,并预示一个感官化时代的来临。
  • 都是卫生棉惹的祸?: 探讨了卫生棉、纸尿布、保丽龙餐具等一次性产品的环保困境,揭示了经济成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作者指出,这些用掉即丢的产品是工业社会富裕和便捷的象征,但也带来了后工业社会必须面对的生态问题。
  • 官爷出巡的现代版: 批评了台湾,特别是台北市交通混乱现象中官爷出巡的特权行为。作者将官员出行造成交通管制比作古代县太爷出巡,百姓回避,质疑在所谓的民主时代里,人民是否仍然是社会的主人。
  • 开放婚前性行富?: 讨论了台湾年轻一代对婚前性行为日益包容的态度,认为这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念。作者探讨了合理化与合法化的区别,以及如果婚姻不再具有性爱合法化的意义,可能导致婚姻制度崩溃和社会结构重组的担忧。
  • 性禁区解放的趋势: 分析了台湾社会性禁区日渐开放的趋势,包括色情业扩大、性爱场所增多、婚外情机会增加、性爱年龄层下降、避孕用具频繁使用以及成人电影的开放。作者认为这与台湾社会日益资本主义化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密切相关,并呼吁重塑道德观,特别是女性贞操观。
  • 台湾人口在警报: 指出台湾人口突破两千万大关并非喜事,反而是一个警兆。作者批评了社会将其视为节庆的态度,强调在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负担,应将着眼点放在人口素质的提升上。
  • 选美的讯息/佳人不乐: 以中国小姐凌蕙慈被取消头衔的事件为例,批评选美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业化本质,指出其是金钱与假象堆砌的功利主义行为。作者认为,选美将商品化,忽视了内在美等非物质价值。
  • 休闲的讯息/接既马拉松机狂: 讨论了接吻耐力比赛等闲暇性游戏的出现,认为这是高度工业化社会剩余时间增多的表现。作者指出这种活动虽是全民参与,但其将个人隐私公开展示,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并质疑这种跳级式的休闲活动隐含的问题。
  • 选举的讯息/政治人物商品化: 分析了台湾选举中政治人物商品化的现象,将其归因于社会科学进步、大众传播媒体主导地位以及服务业兴起等后工业社会特点。作者担忧选民可能只看重候选人的表现价值而非实质价值,背离了民主政治的理想。
  • 选举的讯息/许信良症候羣: 探讨了许信良在选举中被民进党及其候选人符号化的现象,运用修辞学中的换喻隐喻法则进行分析。作者质疑这种符号化是否真正有效,并指出其成功取决于选民的性质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 选举的讯息/从演戏到问政: 讨论了演艺人员进入政坛的趋势,反映了社会对职业认定的改变、社会地位的调整以及社会角色流动的多元化。作者认为,这不仅提升了演艺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使政治界更加多元化。
  • 教育的讯息/重建亚尚田和夏侄的新乐园: 呼吁取消男女分校和分班制度,倡导男女合校、合班,认为这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作者指出,传统分校观念与旧道德观有关,阻碍了男女两性互相了解和共同成长,并认为恋爱游戏的低龄化已使这种改革成为必然。
  • 教育的讯息/走出改治铜像的阴影: 探讨了拆除政治铜像的运动,将其视为打破政治神话、走出铜像图腾的尝试。作者指出台湾政治铜像密度高,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并认为建立多元、民主的铜像文化需要后设批评的建立。
  • 校园的讯息/清藉的行动剧场: 对比大陆、美、韩学生运动,批评台湾学运的疲软,认为其反叛内容肤浅,只局限于校园改革,对政治和文化的触及有限。作者将其归因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学生物化和思考贫弱。
  • 校园的讯息/r淸华帝国」挑战?: 以清华大学劳务义务服务制度引发的学生抗议为例,讨论校园民主化的气氛。作者指出,虽然校方开明,但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仍缺乏自省能力,甚至被消费文化影响,导致不读书文化的出现。
  • 校园的讯息/B溜没落的大学文风: 关注大学文学奖投稿量和水准的下降,指出大学文风日趋没落。作者将其归因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如娱乐项目增多、消费社会物化,以及大学思想的停滞,导致创作青年减少和文学作品世俗化。

下篇 文化的讯息 这部分主要探讨文化层面的变迁和新现象:

  • 台湾新庙会: 描述了传统庙会向新庙会的转变,后者形式和内容多元,时间地点不定,如歌星演唱会、示威游行等。作者认为新庙会是工业化社会人们精神压力增大,亟需不断休息和发泄的体现,也是一种后现代式的精神疗法
  • 高层文化下陷: 探讨了高层文化的下陷趋势和流行文化的崛起,导致两者边界模糊,形成后现代状况。作者通过书店文学书籍、古典音乐家走流行路线、人文杂志停刊等现象,指出这是媒体过度发达和过度商业化的结果。
  • 年终团年祭: 批判了媒体界每年年终的周年祭现象,认为这种回顾或前瞻活动尽管耗费心力,却往往了无新意。作者将其视为一种永久的轮回,一旦成为正典,便成为一种,揭示了人为神话的束缚。
  • 偶像短命: 分析了当前偶像短命的现象,认为这是时代使然。作者指出偶像数量多、领域广、多为制造而非生成,且严重依赖媒体传播。由于信息过载,偶像的生命周期变短,需要不断延异以维持生命力。
  • 后现代城市的浪漫: 将后现代城市描述为感性浪漫的,与现代城市的理性形成对比。作者通过建筑、服饰、犯罪方式等变化,指出台北正在向感性城市转变,人们更多地以感官而非理性来体验城市,强调参与的重要性。
  • 都市的新游牧民族: 提出了都市新游牧民族的概念,指代那些为求职、求学、求利或情感而频繁迁徙的城市居民,如无壳蜗牛族、影视明星、跳槽上班族、股票族等。作者担忧这种没有定点的生活可能导致个人主体性丧失、情感和思想的浅碟化。
  • 城市电话学: 探讨了电话在城市生活中的魔力与压力,将其比作人体的神经系统,指出电话系统失灵将导致城市混沌和失序。作者分析了电话的多功能化如何导致人身接触减少、人际关系原子化,以及书写文字功能被剥夺,形成脱文字化现象。
  • 台北的世界级房价: 分析了台北,特别是东区高昂的房价,指出其不仅源于物质价值,更在于由忙碌生活形态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作者认为,东区高单价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吸引了各种消费和人际网络,反映了台北高度都市化的特点。
  • 电视时间统治了我们: 指出看电视和录影带占据了台北市民大量的自由时间,形成了一种电视文化。作者担忧这种无形统治导致人们进修、研究和阅读时间的剥夺,影响社会进步,并加速儿童早熟,改变社会化过程。
  • 迈向「浴厕文化」的纪元: 追溯了台湾浴厕设备和观念的演变,从传统茅坑到现代精美的两套盥洗室,反映了经济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形态向精致化发展。作者认为,当浴厕成为休闲娱乐场所时,浴厕文化便形成了,但这需以经济富裕为基础。
  • 台北帅哥帅妹的服饰: 探讨了台北男女服饰的变化,男装开始讲究个性化和装饰化,女装则流行新优雅主义并出现男性化趋势。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经济发展、社会自由化以及传统男女两性角色重新定位的趋势。
  • 吾尔开希的T恤: 吾尔开希T为例,分析了政治人物被大众传播媒体炒作为偶像,并最终被商品化和贬值的现象。作者指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可能因被流行文化吸收而湮没,偶像的生命周期也因此缩短。
  • 百货公司游戏化: 解释了百货公司采用游戏化策略吸引消费者的现象,指出这使得商品本身的实用性让位于符号价值。作者引用鲍德利雅尔的观点,认为这是典型的符号社会消费模式,需要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
  • 唱片打歌与电影配乐: 分析了电影配乐沦为唱片公司打歌工具的现象,指出这是电影业没落和唱片业兴起背景下的策略重组。作者认为这种多媒体合作旨在降低成本、扩大促销,是后工业社会利用智慧突破的特征。
  • 台湾音乐的后现代化: 探讨了台湾音乐后现代化的趋势,表现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流、中西乐器交错运用以及再制作歌曲的流行。作者认为这解构了原有音乐观念,促成了音乐多元化,融合了菁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但可能导致无音乐大师的时代
  •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以赵传的成名曲为例,分析其歌名如何通过温柔的对比创造修辞张力,并因挑战传统审美、迎合大众求新求变心理而走红。作者指出,这反映了当下社会强调自我表现、追求个性的趋势。
  • 黑名单时代: 介绍了黑名单工作室推出的政治批判歌曲《抓狂歌》,认为其突破了台语歌曲的局限,填补了歌坛在反映现实政治方面的空白。作者指出,这类歌曲的出现标志着台湾政治发展向民主化和自由化迈进一步,并预示着罗大佑时代之后黑名单的时代的来临。
  • 大众传播媒体政府: 提出大众传播媒体已成为主政政府,其合法性建立在制造和扩大民意的能力上。作者担忧媒体的不可监督性使其权力几乎绝对,并通过朱高正等人物的例子,指出媒体是社会眼镜,但其报道往往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 朱高正与皮尔卡登: 将政治人物朱高正比作名牌,分析其如何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激烈言语吸引媒体关注,制造事件以打开知名度。作者认为朱高正有力地掌握了圣雄领袖的形式,展现了其个人魅力,并反思媒体对公众人物印象的制造作用。
  • 第三波的「戏院革命」: 描述了台湾电影院为应对观众流失而进行的戏院革命,从一厅改两厅,并计划引入汽车电影院等新型态。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生活形态的重大转变、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提高带来的娱乐多元化和精致化,但需要庞大资金投入。
  • 妙泠饭的续集电影: 批评了电影界大量拍摄续集和同类型题材电影的现象,认为其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新人类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作者指出这反映了电影界缺乏优秀创作人才,并强调在后工业社会中创新的重要性。
  • 小马哥的血腥慝力: 分析了电影中小马哥式血腥暴力形象对社会造成的模仿效应。作者批评电影业在商业驱动下缺乏道德责任,也指出观众的欣赏品味和反思能力薄弱是问题所在。作者担忧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其影响力已远超学校和家庭教育。
  • 「政治电影」的解放与虚构: 以侯孝贤执导的《悲情城市》荣获威尼斯影展首奖为例,探讨其在台湾社会中开启政治电影新纪元的意义。作者认为该片冲破了敏感题材禁区,扩大了电影自由化的广度,并指出电影的虚构性反而更能展现历史的伟大和悲剧美感。
  • 「后制作术」的声音游戏: 解释了后设meta)一词在台湾文化界的流行,指出其涵义是后退一步来设计或假设,具有探源溯本的哲学意味。作者以华视《连环泡》中的中国电视史七点新闻单元为例,说明后制作术作为一种后现代手法,通过简单的声音游戏创造新鲜感和幽默感,赢得高收视率。
  • 连环泡的「七贴新闻」: 详细分析了华视《连环泡》中七点新闻单元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将知性内容以感性方式包装呈现,兼具知识性、新闻性、批判性、反省性和客观性。作者认为,这种节目满足了大众对社会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阅读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管道。
  • 发行量的骗术: 揭露了报业竞争中发行量骗术,指出报纸通过猜奖赠奖活动宣传其发行量,但发行量不等于销售量。作者认为这是报社为求生存和增加广告量而使用的营销手段,旨在制造声势和提高广告费用。
  • 后副刊时代: 探讨了报纸副刊在解严和报禁解除后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和转型。作者提出了副刊的五种发展路径:轻薄短小、高品味高格调、资讯化新闻化、游戏化以及坚持传统文学性,强调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副刊必须重写定义、积极求变。
  • 趋势观察与趋势批判: 区分了趋势观察趋势批判。作者指出人们生活在各种趋势中却常不自觉,趋势观察家能帮助人们了解趋势,但其表面上的客观往往带有价值走私的色彩,甚至是在制造趋势。而真正的趋势批评家则扮演逆势者角色,提出明确的价值主张。
  • 质的排行曾: 批评了文学畅销书排行榜(量的排行榜)所反映的文学市场现象,即作品的销量胜于质量。作者指出这导致文学作品的世俗化、轻型化,作家明星化,并担忧质的排行榜的出现,最终可能仍沦为另一种促销手段。
  • O年代岀版文化的趋势: 预测了1990年代台湾出版文化的七大趋势,包括:从文字出版转向多媒体整合;大型出版社的企业化和多媒体出版公司的崛起;阅读人口因专业化而分众化;非文学类书籍成为主流;杂志比书籍更受欢迎;台湾出版商赴大陆投资以及著作权法修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者总结,九〇年代的台湾出版文化将是彻底的资本主义文化。
  • 七层楼高的「小说馆」: 以远流出版公司在罗斯福路设立七层楼高的小说馆巨幅广告为例,说明了出版业广告立体化时代的到来。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将作家当作明星来处理,具有创新和示范效应,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版业的大手笔营销。
  • 诗人的电台时间: 讨论了诗人痖弦出现在电台广告中的现象,认为这标志着诗人成为一种形象招牌,反映了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蚕食鲸吞的趋势,以及诗人在大众社会中角色重整的需要。
  • 红色司迪麦殓缺的住爱篇: 分析了司迪麦口香糖富有争议的性爱篇广告,指出其采用反叙事结构、跳接画面等后现代手法,导致内容暧昧不明,但却成功吸引了年轻人。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和新社会急欲成形的迫不及待。
  • 意识形态工作室: 讨论了一家名为意识形态工作室的广告公司,提出社会越富裕,就越脱意识形态化,传统意识形态斗争减弱。作者认为,现代年轻人的意识胶带是片段化的,不受严格逻辑约束,而观念的商品化是先进工业社会的特征。
  • 休闲时代的来圈: 通过渡假俱乐部、休闲旅游车和休闲家具广告的兴起,指出台湾已进入休闲时代。作者认为这是富裕社会的体现,增加了与娱乐相关的服务行业,但也担忧人们将多余的闲暇时间大多花在无所建树的玩乐上,影响创新力。
  • 广吿做为阅读社会的一种策略: 引用麦克鲁汉媒体即讯息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广告即讯息,认为广告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通过广告可以阅读社会,了解其风貌。作者回顾了台湾广告的演进,指出其在八〇年代实现了广告多元化,反映了脱商品中心化广告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并强调广告的立体化和其制造虚构性影像社会的能力。

总结 孟樊的《影像社会:讯息的解读》通过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细致观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八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初台湾社会快速变迁的生动图景。作者以影像社会模像社会为总纲,将各类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置于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了媒体、消费、流行文化如何重塑社会面貌和个体经验。本书不仅提供了对特定时期台湾社会的深刻洞察,也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批判和反思,如对功利主义、物化现象、信息过载、传统价值解构等问题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启发性。